龙头龟身是什么神兽: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5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42:0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6-07 16:19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7-16 01:14  一百六十三句 治本于农
  
  最大的弱势群体
  
  这句的意思是,说大力发展农业是治国的根本。当然,这种说法在今天已经不合时宜了,实现工业化才是发展中国家不惜代价想要达到的目标。
  十几年前,“农民”刚刚从中性词嬗变为贬义词。那时候,我正在读大学,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就标志着牌局的开始。学习的约会的逛街的都走了,剩下的人窝在宿舍里竖着耳朵听着,只要走廊里一声大喊:“打牌了!”顿时就有数人冲出房门集合在牌桌周围,早到的成为选手,晚到的只能当观众。若有选手牌风谨慎,抓了很多阳光灿烂的好牌却舍不得出,必会遭到众人的斥责:“你这个农民!”有一次,一位来自大草原的同学遭到这种斥责之后,义正辞严地反驳说:“说谁是农民?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牧民!”
  与农民一直很低并持续走低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历代统治者都会旗帜鲜明地表达对农业的重视,比如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一目中,有“景帝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的内容,皇帝把农业放在如此高度,能说不重视吗?
  不过,教科书上说的只是大意,并不是景帝的原话。《史记 景帝本纪》中的原文是这样的:(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这里的“币”,颜师古注释为“币者,所以通有无,易贵贱也”,也就是货币,但个人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的,如果作为货币,大可用来买衣服粮食嘛!所以这里的“币”应该是指贵重礼物,《仪礼注疏》中就这样解释过:“玉马皮圭璧帛,皆称币。”景帝的意思是说:黄金珠玉这些东东,不顶吃不当穿的,用来送礼吧,最后也是个下落不明,还是大力发展农业最为重要最为稳妥。
  汉景帝重视农业,是受其老爸汉文帝的言传身教。在登基第二年正月,文帝就下诏书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当年九月,又下诏书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一年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又亲自去耕种籍田,对农业的确实是相当重视。
  不过,皇帝亲自耕种籍田,并不是汉文帝首创,而是自周代就开始上演的作秀活动,在周礼中被称作“亲耕之礼”。籍(读“借”音)田,就是帝王要亲自耕种的田地。实际上,皇帝去亲耕只是象征性的比划一下而已,跟现在植树节一些领导要在镜头前拿个铁锹摆个栽树的样子、拍完照扔下铁锹就去胡吃海塞是一个道理。虽然是作秀,也要拿出点职业精神来,不然后果很严重,不信你看看周宣王的惨痛经历。《史记 周本纪》中载:“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说周宣王很不敬业,连去千亩这个地方的籍田做个耕种秀都不肯去,大臣劝他也不听,结果报应来了:千亩发生了战争,周宣王的军队被少数民族部落打败了。
  不仅仅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爷俩重视农业,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也经常释放重视农业的政治信号,比如梁元帝萧绎在当皇帝的第二年也曾经下过一道《劝农诏》,开头是这样说的:“食乃民天,农为治本,垂之千载,贻诸百王,莫不敬授民时,躬耕帝藉。”可惜,萧绎在下这道诏书之后一年多就被消灭了。又如清朝皇帝雍正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中国统治者的政治秀被欧洲人当了真。从16世纪起,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传入欧洲,中国的农业成就得到了欧洲学者的推崇,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失去了判断力,竟然以不能生活在中国那样的国度而感到遗憾,要不怎么说耳听为虚呢。法国重农学派开始向中国学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当斯密写作《国富论》的构思和框架。
  那么古代中国真的做到“治本于农”了吗?中国农民在皇帝的亲口亲自又亲切的关怀下,是不是生活得很幸福、很有尊严呢?当然不可能。让我们看看宋代欧阳修《原弊》中的一段:“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这一段的大意如下:“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依据。古代治理国家的人都不敢轻视疏忽,但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整理户口文书、听案断狱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民,就相互对视而笑,说:我靠,太TM低贱了。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
  难道欧阳修时期的统治者不重视农业吗?不是,就在欧阳修《原弊》问世之后不久,宋神宗就发布诏书说:“农,天下之大本也。间因水旱,颇致流离,殆州郡差役之法甚烦,其诏中外臣庶条陈利害以闻。”
  您看看,这么多位圣明的皇帝都宣称以农为本,到头来却成了以农为标本,农民一直都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很官方的话来说,是“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近几年,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于是我们从主流媒体上的报道会欣喜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粮食的产量从来就没有下降过,农村的生活水平从来就没有降低过,农民的负担从来就没有加重过。
  但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在总体形势不断向好的大背景下,农业仍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极其脆弱的环节;农村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农民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当中国把停止征收农业税作为对天朝对农民施舍的一大恩惠之时,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世界上绝大多数想发达起来的国家早就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美国农场获得的政府补贴所占其收入的40%,欧盟农民收入的35%以上来自共同农业政策补贴,日本对农业的补贴超过了其农业总产值。近几年国际粮价涨得厉害,发达国家的农民乐颠了馅儿,而中国的粮价远远低于国际粮价,政府给的那点补贴还不够塞牙缝,中间又要经过层层盘剥。好在中国农民逆来顺受惯了,不给我也不要了,让我种地就行,可惜,这点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大量的圈地盖楼运动,使得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失地农民走投无路,只能到政府门口下跪。没有银子,没有话语权,没有维权渠道,尊严从何谈起?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7-19 20:16  一百六十四句 务兹稼穑
  
  面朝黄土背朝天
  
  这句的意思是: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粮食的播种和收割工作,确保农业大丰收。
  务,表示要致力于某事,比如说务农、务工——在这句里,只有这个字比较容易解释。
  “兹”字比较麻烦。首先,它的读音问题。古代西域有一个国家,叫龟兹,读音为“秋瓷”,但在这句里,它读“资”音。其次,它的意思。本指草木茂盛,又指草席,还可以表示这里、现在之意,更可以表示年。但在这句里,它的意思是代指这个、此事——到底是哪个、啥事呢?就是后面两个字:稼穑。
  “稼穑”是一种很古老的词,稼指种植,穑指收割,合起来就是指从种到收整个过程需要从事的农业劳动。这个词出自儒家五经之二:《尚书》或《诗经》——因为现在弄不清哪个创作在先,所以不能说出自五经之一。
  《尚书》中有这么一篇,名叫《洪范》,记述了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大法”。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或伯伯,因经常劝说纣王干点正事而被关进了监狱。周武王灭了商纣王之后把箕子放了出来,并请教治理天下的大法,后来把他封到了朝鲜。箕子及其后人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对朝鲜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现在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国家对这段历史采取否认或回避的态度。对于不敢正视历史、数典忘祖的国家,就算拉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着航母来耀武扬威搞军演,又能吓唬住谁呢?
  《洪范》中记载了箕子教给周武王治理天下的九个大法,其一为“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都起什么作用呢?“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 意思是说: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农作物。
  《洪范》作为“大法”级的著述,又具有浓厚的天人感应色彩,后来被儒家所用,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汉书 五行志》中说:“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因此《洪范》也被称为“洛书”。当然,关于神秘的“河图洛书”说法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
  在《诗经》里,“稼穑”一词出自《伐檀》,全诗如下: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劳动人民反抗剥削的诗。一群伐木工人在辛苦劳作的时候,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要啥有啥,快活得很,你说气不气人?于是就作诗骂街。按照这种理解,第一节应该的白话翻译应该是这样的:
  “吭哧吭哧砍檀树,堆到河边指定处,河水清清泛纹路。不曾播种不收割,搬走稻谷是为何?从来没有去打猎,家里野味却很多。你们这帮老太爷,不吃白食能死啊!”
  这首诗三节意思基本相同,下面两节不再重复。读完这首诗,你会不会觉得古代伐木工人骂街别有韵味、畅快淋漓呢?但是,如果说这首诗根本就不是伐木工人在骂街,而是在赞美君子不吃白食,你的眼镜会不会掉到地上摔个粉碎呢?
  《毛诗序》认为这是一首刺贪诗,是在指责在位者太贪,无功受禄,而真正的君子却难以步入仕途。但宋代的朱熹在《诗序辩说》里却说:“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 明初专门研究五经的学者梁寅在《诗演义》也说这首诗是在“美君子隐居之志”;还有学者认为是“魏国女闵伤怨旷而作”、“父兄训勉子弟之词”,等等。
  不仅后世不理解此诗的主旨,就连战国时期的人也觉得费解,好在有当时还有明白人,比如孟子老先生。《孟子》载:“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举手提问说:“孟老师,《诗经》里说不能吃白食,但君子都是不用干活就有饭吃的,这怎么解释呢?”孟子说:“君子在一个国家定居下来,被国君重用了,就会安定富足,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能学会做人的道理。不吃白食,谁能比他的贡献更大呢?对了,公孙丑,赶紧回家给你老师我拿几斤风干肉去,我好久没改善伙食了。”
  还有证据能表明《伐檀》不是骂街诗。《宋史 岳飞传》中载:“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说岳飞这个人啊,不仅能带兵打仗,还非常重视人才,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作风儒雅得很,谦恭谨慎就跟书生一样。——我们要找的证据就是“雅歌投壶”,这是古代有身份的人在举行聚会派对的时候进行的吟唱雅诗、玩投壶游戏等才艺展示,在周礼中被称为“投壶之礼”。这个礼数和《伐檀》有什么关系呢?别急啊,请接着往下看。《大戴礼记 投壶》中说:“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说在诗经里面符合规范的二十六篇中,有八篇可以在进行投壶游戏的时候吟唱,在这八篇里面,就有《伐檀》。如果它确实是一首骂人的诗,怎能在贵族聚会的场合吟唱呢?
  除了《伐檀》,《诗经》其他诗篇中也有“稼穑”出现,比如《桑柔》中就有“稼穑维宝,代食维好”一句,而《尚书》的其他篇章里也有“稼穑”,马上就会提到其中的一篇。
  总的来说,周代对“稼穑”的重视程度要比后世高,因为当时刚刚进入农耕社会的稳定期,而且周代的老祖宗弃就是靠种庄稼起家的,他被尧帝封为农师,教给天下民众种庄稼,后来舜帝表扬他说:“弃啊,黎民百姓开始挨饿时,你担任了农师,播种了各种谷物,贡献太大了,要是搁在四千年以后,你就是袁隆平。”于是给弃一块封地,以官为号,称后稷,以姬为姓。
  正因为有浓厚的重农传统,才有了周代老百姓对那些不事稼穑只知道吃白食的贵族统治阶级不大尊敬的态度:孔老夫子都被老农斥责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晋国君主的儿子重耳在流亡时向农夫讨吃的,农夫拿土块给他吃。周代统治者也拿稼穑之难来比喻治理国家,比如《尚书 无逸》中周公对刚坐上王位的周成王说的一番话:“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这段话,不仅是说给周成王的,也是说给后世之人。他说:“啊!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不要过得太安逸了。要先切身体验一下农活的艰辛,和舒适生活比较一下,就会了解民间疾苦了。你看那些脑残们,父母勤劳干农活,当儿子的却不知道其中的艰辛,贪图享乐,粗俗不堪。甚至干一些欺骗勾当,还看不起父母:‘老年人没有一点见识,连韩庚、基范、强仁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世博会上的韩国古典与流行音乐会了,挤死我也要去看。”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需要干农活了,但这并不是好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劳动虽然特别辛苦,但有收获的希望和喜悦,那种有付出就有回报、有汗水才有收获的感觉特别美妙,而且体力上的辛劳远没有心理的压力容那样易让人感觉疲惫。有过农业劳动经历的人,不会再畏惧艰苦,更会有触及灵魂的感悟,并能学到很多知识:对大自然的了解、对规律的认识及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观点的真实感受。比如说,对于与农业关系极端紧密的天气预测方面,农谚绝对不输给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你可以看云朵知晴雨:“早晨浮云走,过午晒死狗;乌云脚底白,必有大雨来。”你可以看动物知变化:“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你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来预报天津:“热极风要刮,闷极雨哗哗;腰酸疮疤痒,下雨在半晌。”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15.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