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咆哮: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0:57:23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5-25 00:28  
          关于第二本书:
   第二本书收录了“趣解千字文”第37—102句,共66句;因该书的开本和常规书不同,属于异型书,所以出厂较慢,估计近日差不多出来了吧。
  -------------------------------------------------
  
  第一百三十七、三十八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一)
  
  
  一切归功于领导
  
  西汉时期,地方官向朝廷举荐了一位名叫王褒的青年才俊,汉宣帝召王褒进京面试,让他写篇命题作文,题目为《圣主得贤臣颂》。王褒以王良御骏马比喻圣主得贤臣,打动了汉宣帝,得以在皇帝身边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
  这就是“匡合”一词的最早出处,意思是把事情纳入正常的运行轨道上来。王褒的这句话,是综合了《史记 管晏列传》中的一句话:“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而《史记》中的这句话,又是源于《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您看,《史记》和《论语》中高度赞扬管仲的话,经过王褒的综合提炼,功劳都变成齐桓公的了,基本上没管仲什么事。事实上,齐桓公能够成为第一位称霸的诸侯,离不开管仲的辅佐,而管仲能够施展才华,也离不开齐桓公的宽宏大度和用人不疑。齐国成就霸业,是君臣亲密无间、密切配合的结果。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他的治国理念与周公不一样,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搞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上,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原则,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大力发展工商业,特别是围绕渔业和盐业这两个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没过多久,齐国经济建设的成效就体现出来了,国库日渐充足,老百姓腰包也比较鼓。有钱说话也硬起,齐国称为大国兼强国。周成王时期,朝廷根据当时的形势,赋予齐国征讨其他各国的特权,齐国开始担任了国际警察的角色。
  西周时期,周王室有足够的权威和实力,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稳定,齐国这个国际警察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落,对诸侯国内部的斗争、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以及来自境外民族的威胁失去了控制力,政治上的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特别是缺乏争端的解决机制,客观上需要有人站出来充当国际警察,此时,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就顺应历史潮流,勉为其难地站出来担当了这一角色。
  齐桓公名小白(可能是属兔的吧?),他成为齐国国君的经历验证了那句话:历史是一个个看似偶然组成的必然。小白的哥哥叫诸儿,即齐襄公。前面说过,齐襄公与妹妹文姜乱伦,还把妹夫鲁桓公杀死了,不仅严重损害了齐国的国际形象,而且激怒了鲁国,但鲁国没有和齐国抗衡的实力,所以对齐襄公的仇恨也仅限于舆论谴责而已,对齐襄公的统治地位没有造成实质性威胁。齐襄公一看,这事就算过去了,更加有恃无恐,多次找机和已经回到鲁国的妹妹会面。
  有道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齐襄公在国际上形象很差,在国内也不咋地,他杀罚不当、沉迷女色、欺侮大臣,他的两个弟弟害怕受牵连先后出逃:公子纠逃亡鲁国,公子小白逃亡莒国。这一年,齐襄公派大将甲和大将乙带兵驻守边境,约定第二年瓜熟的时候派别人去替换他们,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齐襄公不肯派人去替换。二人很生气,他们知道齐襄公和堂弟公孙无知素来不睦,就暗中与公孙无知策划叛乱。经过一番周折,齐襄公被这伙人给杀了,公孙无知当上了齐国的国君。不久,公孙无知被齐国人杀掉,齐国群龙无首,准备迎接逃亡在外的公子纠或公子小白,不管是谁,先回来的就能当上国君。
  公子小白先得到的消息,赶紧往回赶,但是相对于鲁国,莒国到齐国的路程要远一些。公子纠也得到了消息,他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迅速往齐国进发,同时,派管仲去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拦截公子小白。管仲躲在一个树下,守株待小白兔。不久,公子小白的队伍来到,管仲瞄准小白,一箭射了过去。小白惨叫一声,从马上跌落,一动也不动了。管仲见小白已死,赶紧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公子纠。竞争者已经被除掉,自己成为唯一的国君人选,公子纠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不再着急忙慌地赶路,而是慢慢悠悠观花赏景,走了六天才回到齐国。
  到了齐国,公子纠一伙人傻眼了,人家公子小白已经即位好几天了!原来,管仲那一箭射在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上,小白发挥他高超的演技,装死骗过了管仲,躲在马车里,加速赶回了齐国。公子纠一看当国君是没戏了,目前的任务是保住小命,赶紧带着管仲等随从人员逃回了鲁国。公子小白——这时候可以称之为齐桓公了——打败了企图为公子纠出头的鲁国军队,勒令鲁国让公子纠自杀,交出管仲等人。鲁国没辙,只好照办。
  被捆成粽子的管仲心里很清楚,自己虽然差点把齐桓公射死,但回到齐国肯定会有好果子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管仲最好的朋友鲍叔牙是齐桓公的亲信。果然,刚到齐国境内,鲍叔牙就来迎接了。齐桓公不计前嫌,重赏管仲,任命他为大夫,主抓政务。
  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说的就是管仲和鲍叔牙这哥俩的交情,形容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但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交情,基本上是鲍叔牙用宽宏和忍让换来的。《史记 管晏列传》中管仲自己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从这段自述来看,管仲曾经是一个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的主,鲍叔牙真是够意思,处处忍让迁就,如果换成别人早就和没出息又喜欢占便宜的管仲决裂了。
  管仲当了齐国总理之后,下决心用三十年的时间把齐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实现齐国的伟大复兴。管仲上任之初,一不抓军事,二不问政事,而是一门心思研究煮盐技术,随后宣布:将全国所有的制盐作坊进行登记,实施统一管理。不久之后,齐国的制盐小作坊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能够进行规模化大生产的大型盐场。当时食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齐国是食盐的主要产地,要想发展经济,小打小闹是不行的,必须做大做强,所以管仲这一招是抓住了牛鼻子。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主导了一系列的改革,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使齐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政治、军事的进步。
  任用管仲后齐国迅速发生的巨大变化,使齐桓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一道理,他设“庭燎之礼”来吸引更多的人才。 庭燎,就是在院子里点亮火炬,表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接见人才。按照周礼的规定,齐桓公这个级别的干部,庭燎只能用五十支火炬,只有天子才能用一百支火炬,但是《礼记》中记载说:“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齐桓公超标准使用火炬,属于僭越行为。
  汉代刘向在《说苑 尊贤》中记载:齐桓公设庭燎一年多了,没有一个人才前来报名,把齐桓公给急得啊,心说每天点一百支,这一年浪费了我多少火炬啊,咋没人给个面子呢?实在不行我就搞个火炬传递算了。还真不禁念叨,这一天有个自称是东野鄙人的老头儿来了。齐桓公亲切地接见了他,说老人家你有什么专长或者才艺啊?老头儿说:“我会背九九乘法口诀。”齐桓公鼻子差点气歪了,说:“三岁的孩子都会背九九乘法口诀,你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还把它当成专长,我都替你觉得丢人!”老头儿说:“您设庭燎求人才,一年都没人来,为啥呢?因为天下人认为您是贤君,都觉得自己比不上您,所以都不来。我有背九九乘法口诀这点小本事,如果您能看得起我,比我强的人才不就都会来了吗?”齐桓公茅塞顿开,隆重招待了这位老人,并利用舆论进行大肆宣传,这个消息传开后,各地的人才蜂拥而至。
  这一天,齐桓公外出,听见一个给人家喂牛的人敲击牛角高歌,齐桓公觉得行为举止怪异的人,如果不是疯子,就是有本事没处使憋的,于是上前与其交谈,发现这小子果然是个人才,就带了回去。这个人名叫宁戚,管仲根据其专业特长,安排他做主管农业的官员。
  齐桓公不仅广招人才,还特别听劝。《说苑 政理》中说:齐桓公出去打猎,尾随一只鹿跑进一个山谷,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老人回答说:“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桓公说:“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老人说:“我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小牛长大后被我卖掉,买来一匹马。一个年轻人说:‘牛不可能生马。’就把我的马给牵走了。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乐了:“您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怎么能把马给他呢?”桓公回去之后,把这件事当乐子讲给管仲听。管仲听了之后,整理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都是我的错啊!如果国家有明君良相,怎么会有强取别人马匹的人呢?那位老人知道现在司法不公,请了律师都得被迫解除委托,所以只好把马给了那个恶少。我们只顾抓经济建设,现在倒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时候了。”
  鲍叔牙也劝过齐桓公。《吕氏春秋 直谏》中记载,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一起喝酒,桓公对鲍叔牙说:“你为什么不给我敬酒啊?虽然咱俩关系不错,你也不能目无领导啊!”鲍叔牙端起酒杯说:“希望您别忘了出奔莒国遭受的苦难的日子,希望管仲不要忘了在鲁国被捆成粽子送回来当阶下囚的境遇,希望宁戚不要忘在车下给然家喂牛时候的生活。”
  “勿忘在莒”这个成语就从鲍叔牙这段话中产生了,比喻不要忘本。1952年,蒋介石到金门视察,给金门守军题写了四个大字:勿忘在莒。老蒋是在告诫士兵不要忘本吗?不是,老蒋用的典故是齐襄王复国的典故——这个齐襄王不是齐桓公那个倒霉老爸,公元前386年,齐国世卿田和取代了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主,从此齐国国君就由姜姓变为田姓,齐襄王就是老田家人。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七十余城,齐国就剩下惟即墨和莒二城未被攻占,齐襄王在莒地组织救国,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蒋介石题写“勿忘在莒”,就是希望能够像齐襄王那样进行绝地反击,收复失地。可惜,老蒋没有齐襄王那么好的命。
  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齐国需要在国际上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但凡事都得找个理由啊,齐桓公想起周天子曾经赋予祖上姜太公国际警察的特权,赶紧翻箱倒柜,把当年朝廷颁发的国际警察证找了出来。一证在手,想揍谁揍谁,不过人家齐国没有像楚国那样逮谁揍谁,净干欺负人的勾当,齐桓公秉承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基本上能够做到以德服人,是个比较合格的国际警察。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5-26 00:44  第一百三十七、三十八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二)
  
  请让我来帮助你
  
  就在齐桓公即位、管仲为执政大夫的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反对,带兵去欺负曾经支持公子纠的鲁国,在长勺与鲁军交战,结果被鲁将曹刿“一鼓作气”打败了。
  通过这次失败,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实力还是不行,于是拜管仲为相,支持管仲对内进行大胆的改革,对外高举起尊王的旗帜,实施管仲的称霸不用兵车战略。
  到了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已经今非昔比,于是又拿鲁国这个软柿子练兵。鲁国派曹沫(很多学者认为曹沫和曹刿是同一个人)带兵迎敌,结果这次鲁军“一鼓作气”打了三场败仗。鲁庄公是齐桓公的外甥,他说舅舅你别打了,我送给你几座城,咱讲和行不?齐桓公同意了,双方在柯地会盟。曹沫刚被打败了三次,憋了一肚子火,在会盟的时候找个机会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说:“把你们侵占的土地归还鲁国,否则我这把刀子可不长眼睛!”齐桓公无奈,只好答应,曹沫扔掉匕首走了。威胁解除后,桓公后悔了,不想归还鲁国的土地,还要杀死曹沫。管仲说:“咱齐国人都是纯爷们,说话算话,不能失信于人。”齐桓公就这点好,听劝,于是就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的全部领土归还给鲁国。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诸侯们都翘起大拇哥称赞齐国重合同守信用。
  柯地会盟让使齐桓公名声大振,各国诸侯纷纷与齐国结盟,大家一致推选齐桓公为诸侯长,齐国的霸主地位得到初步确立。齐桓公真正认识到称霸不是靠胳膊粗力气大、谁见谁害怕,而是在以德服人的基础上、在保证本国利益的前提下,打击邪恶、帮助弱小,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认识了称霸的本质的同时,齐桓公对管仲佩服得五体投地,拜管仲为“仲父”,相当于干爹。接下来的几年里,如果结盟的诸侯国中有谁违背盟约,或者有不服从周天子命令的诸侯,齐桓公就会联合其诸侯国一起对其进行讨伐。
  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67年),周惠王封齐桓公为侯伯,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齐国得到了征伐不服王命诸侯的特权,国际警察当得更加名正言顺。管仲审时度势,根据中原诸侯国基本都老实了、境外少数民族频频入侵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齐国的威望和影响力,及时地对齐国的对外政策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变“尊王称霸”为“尊王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山戎入侵燕国,燕国抵挡不过,忽然想起齐国大街上那句“有困难找警察”的标语,赶紧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与管仲率兵追击山戎的途中迷了路,管仲急中生智,找了匹老马放在前头带路,队伍跟在后面,走出了绝境。在某些关键时候,人还真不如畜生。经过努力,终于剿灭了山戎,解救了燕国。燕庄公感动得不知道说啥好,一直把齐桓公送到齐国境内。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我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在燕庄公经过的齐国领土中间挖了一道沟,送给燕国一半,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进贡。诸侯听说,觉得齐国真是太仁义了,都打心眼里服气。
  第二年,赤狄部落入侵邢国,齐国联合宋、曹军队前来救援,追着赤狄人的屁股一顿猛打。为了让弱小邢人免受赤狄侵袭,齐桓公派人保护邢人迁往夷仪(今山东聊城一代),并帮助邢人筑起新城,又派战车百乘、士兵千人帮助邢人戍守。
  齐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赤狄人又去攻打卫国,杀死了喜欢养鹤的卫懿公,占领卫国国都。宋桓公最先紧率军渡河救卫,救出七百多人卫国人,可怜啊!齐桓公第二个赶来,与宋桓公一起把卫国人安置在曹邑,并立卫戴公为国君。宋、齐两国这么积极救助卫国,是因为宋桓公的夫人和齐桓公的夫人是亲姐俩,和许穆夫人、卫戴公、卫文公这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齐桓公的姐姐宣姜所生,也就是说齐桓公娶了自己的外甥女——如果没有搞清楚这混乱的辈分,请回头复习“诸姑伯叔”一句的相关内容。齐桓公派兵车保护卫国幸存者的安全,并率各诸侯国为卫国修筑楚丘城,在齐国的扶持下,卫国不久就恢复了元气。
  楚国经常攻打临近的郑国,郑国说:“我招你惹你了,凭啥打我啊?”楚国说我就想揍你,不行啊?你不跟我好我就揍你!郑国很窝火:这是啥世道啊,上哪说理去啊?现在终于有齐国这个国际警察了,郑国就找齐国去说理,于是齐国经常带领诸侯国来帮助郑国抗楚。齐桓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57),恒公与夫人蔡姬在船上玩,蔡姬发嗲,故意摇晃船只,桓公害怕掉到水里喂王八,让她赶紧停止,但蔡姬还在那继续发嗲。桓公很恼火,把蔡姬赶回娘家。蔡侯一生气,把蔡姬另嫁他人,惹怒了齐桓公。齐国兴兵伐蔡,蔡国大败,齐军接着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人来质问管仲:“我招你惹你了,凭啥打我啊?”管仲说:“周天子给了我们齐国征讨诸侯的特权,而你们楚国经常不进贡,不该打吗?当年周昭王南征不归,就是被你们给害死了,现在我们来跟你算总账!”楚成王赶紧回话说:“不进献贡品是我的过错,今后一定准时足额送上。但是,周昭王并不是死在我们楚国,请您到汉水边上去问罪。”
  楚成王的解释还是有些道理的,当年周昭王南征楚国,汉水岸边的土著痛恨周人,他们用胶把木板粘起来拼装成渡船,周昭王和随从乘坐这种船渡江,到了江中央船就解体了,周昭王等人全都成了鱼食。
  齐国和楚国两军对垒多日,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总攻。齐桓公向楚将屈完炫耀兵多将广,屈完说:“你们齐国是厉害,但我们楚国也不是软壳蛋,如果楚国就以方城山为城墙,以长江汉江为护城河,你们别想前进半步!不如讲和吧,否则我们就和你们死磕到底。”齐桓公一盘算,这一仗没十足的胜算,而且楚国也基本上服软了,讲和就讲和吧。于是,两国在召陵签订盟约。
  前面说的是齐桓公在“攘夷”方面的主要做法,而齐国从称霸之初,就一直以“尊王”为口号,表面上是在维护周天子的政治地位和权威,实际上是在抬高齐国的身份。多年以后,齐桓公的这一招被曹操活学活用,搞出了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齐国的表面文章做得可比曹操好看多了。
  齐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想废掉太子姬郑,改立小儿子姬带,齐桓公得知后,召集了几个主要诸侯国与太子郑会盟,大家集体宣誓效忠太子郑,确立了太子的正统地位。郑文公也参加了这次会盟,但因周惠王派秘使警告郑国不要和齐桓公走得太近,就没有参加宣誓,偷偷跑回了郑国。齐桓公很生气,说我多次帮助你们郑国抵抗楚国,关键时刻你郑文公脚底抹油溜得够快的,不给我面子不要紧,不给太子面子可不行,看我怎么收拾你!第二年,齐桓公率领六国联军讨伐郑国。这时候,经常欺负郑国的楚国在周惠王的授意下,站在了郑国这一边。楚国并没有直接来救援郑国,而是围攻许国。齐桓公是当时许国国君许僖公的姨父兼舅老爷,哪能看着不管呢?赶紧组织力量救援。虽然齐国在两个战场上都没吃亏,把郑国打服了,把许国也救了,阻止了楚国的向中原扩张计划,但楚国对郑国、许国的控制力仍在,而且楚国改变了北上计划,向东进攻,搞得齐桓公很是头疼。
  没过多久,周惠王死了,太子郑即位,即周襄王。在齐桓公强有力的支持下,周襄王的王位得以巩固。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襄王为了表示感谢,派特使参加,并带来了赏赐。齐国与各诸侯一起制订了盟约,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此时的齐桓公骄傲起来了,他回忆自己的奋斗史了:“寡人这些年来南征北伐,诸侯都得乖乖听话,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于一统,这么光辉的历程,与开国天子有什么不同?我要去泰山搞封禅仪式去!”管仲劝阻说不行,一向听劝的齐桓公开始不听话了,管仲只好借口封禅要等各种奇珍异物都具备了才能举行,桓公这才作罢。
  两年之后,周襄王的弟弟姬带想夺取王位,联合少数民族攻打王城,秦晋两国发兵帮助襄王,而一向唱主角的齐国这次只扮演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派管仲等人调停战事,促成和解。周襄王还是十分感激齐国,要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十分谦虚,只接受下卿之礼。第二年,姬带逃到齐国,齐桓公不知道咋想的,没有把他交给周襄王处置,而是派人替他谢罪,周襄王很生气,开始寻找齐国以外的依靠。在此后的十余年里,姬带不断作乱,最后周襄王依靠晋文公将其除掉。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他群臣之中谁可做相国,管仲说:“知臣莫如君。”桓公说:“易牙行吗?开方行吗?竖刀行吗?”管仲回答说:“这三个人都是小人,不能任用。”说完,管仲就死了,齐桓公大哭:“呜呜呜,你走得太早了,告诉我相国的人选再走多好啊!”管仲一死,齐桓公的主心骨没了,难再有作为,他忘掉了管仲的遗言,重用那三个小人。两年后,齐桓公病死,三个小人杀死了齐国诸大夫,齐桓公的五个儿子各自带领自己的粉丝团要求即位,齐国乱成一锅粥,打了两个多月才消停下来,终于腾出工夫来把生了一身蛆的齐桓公下葬。齐桓公的去世——确切地说,应该是管仲的去世,标志着风光无限的齐国从此走向衰落。
  从总体上说,齐桓公算得上是一个风格高尚的成功人士。通过改革先富起来的齐桓公没有为富不仁,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在中原各国收到外来民族威胁的情况下,他勇敢地担负起来国际警察的神圣使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入侵的外族势力予以毫不手软的打击,对不服从周天子命令的诸侯采取了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对弱小诸侯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保护和扶持,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精神啊!虽然孟子认为齐桓公搞的是“霸道”而非“王道”,但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能够做到齐桓公这个份上,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01.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