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歌曲: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6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10:44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10-10 08:01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10-12 21:32
  五、扑朔迷离的王子朝之乱
  
   北山杀机
  
  这次王子之乱,过程错综复杂,许多真相今已暧昧难明,从而在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和争议。我们先梳理一下基本的史实,然后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
  周景王原来立王子寿为太子,而短命的王子寿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15年,公元前527)死去。景王最宠爱王子朝,打算立他为太子,与子朝的傅(辅导员)宾起多次密谋此事。但朝中的卿士刘献公(刘挚)和单穆公(单旗)对此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宾起为人邪恶,王子朝有祸乱之心,打算除掉这两个人。而景王和宾起则密谋要除掉刘、单二人。
  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22年,前520)4月,景王到北山(洛阳北芒山)去狩猎,相当于一次军事演习,命公卿都跟随前去。他打算乘狩猎之机,把刘、单二人杀掉。不料景王在狩猎的过程中,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便死在大夫荣锜氏家里。死因是“心疾”,就是心脏病。过了三天,刘献公(刘挚)也死去了。刘献公的儿子伯蚠(音坟)原为单旗的下属,单旗帮助刘蚠作了刘氏的继承人。
  景王死后,单、刘二人拥立王子猛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悼王。五月,刘、单二人拜见了悼王,领了诏命,然后起兵进攻宾起,把他杀掉。又把诸王子集合在单旗家中,让他们盟誓拥护新王。
  这件事情很蹊跷,人们一定会想到:景王之死,是否被单、刘所杀害?不然为什么死得这么突然?但《左传》说是“有心疾”(因心脏病而死),《史记•周本纪》说是“会崩”(正好景王逝世),都没说被杀害而死。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王子朝失败逃奔到楚国,发表一个声明,遍告诸侯,把刘、单二人痛骂了一番,但没有提到他们杀害景王,如果真有这事,是王子朝起兵的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岂能不提?因而可以说,景王之死只是一个巧合,与刘、单并没有什么关系。
  
  王子朝起兵与失败
  
  6月,景王入葬。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帅郊、要、饯之甲以逐刘子”(《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就是说:王子朝起兵所倚靠的力量,是丧失职务、俸禄的旧有的官员和工匠,灵王、景王的家族以及郊、要、饯三地(大约都离洛阳不远)的甲士。起兵后,击败了王师,刘、单二人逃亡在外。不久,单旗杀了回来,子朝逃奔到京(洛阳西南)。
  7月,因为京师太乱,单旗护送悼王逃奔到皇(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单旗同时向晋国告急。10月,晋大夫籍谈、荀跞率军救周,护送悼王回王城。11月,悼王死①,其弟王子匄(丐)继位,就是敬王。
  周敬王元年(鲁昭公23年,公元前519),6月,在单旗和刘蚠的攻击下,王子朝逃奔到尹(大约在今河南洛宁一带)。单、刘二人攻尹失利,保护敬王避居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王子朝进入王城,尹氏立王子朝为周王,出现了两个天子并立的局面。
  周敬王三年(鲁昭公25年,公元前517)夏,晋国召集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各国的诸侯或大夫在黄父(今山西沁水西北)会盟,谋划安定王室的办法。晋卿赵简子(赵鞅)要求各诸侯国向周天子输送粮食,派遣戍卒,并决定来年出兵讨伐王子朝,护送天子回京师。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26年,公元前516),七月,晋荀跞、赵鞅率军入周,与刘、单之师共同进攻王子朝及其同党。王子朝一伙战败,与其同党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音银)等带着周的典籍逃奔到楚国。那时没有印刷术,书写条件很差,文化典籍稀少而珍贵。这是一起重大的文化南移事件,对楚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多年之后,到了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5年,公元前505)的春天,王子朝在楚国为周人所杀。这大约相当于现代所说的“锄奸”、“斩首行动”。
  第二年,王子朝的余党在儋(音丹)翩(周简王之后)的带领下,与郑国联合,又发动了叛乱,敬王又逃亡在外。单武公、刘桓公(单旗、刘蚠的后裔)又请来了晋军共同平叛,直到敬王十八年(鲁定公8年,公元前502),才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
  以上的过程,《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比较简略,主要是根据《左传》梳理出来的。《史记》的记载与《左传》有出入,《左传》与《春秋经》也有出入,而且《左传》记载的过程很复杂,这里只是撮取要点。
  对于这次王子之乱,高士奇也有一番议论。其主要论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子朝之乱始于景王之宠,是宾起促成的。
  第二,许多贵族、大臣都帮助王子朝作乱,只有单旗和刘蚠是忠臣:
  “独一刘蚠,单旗拥弱主,崎岖于奔北播迁之中。不幸王猛短世,又改立敬王。出万死一生,卒定其位,岂不诚忠臣哉?”
  第三,祸乱的长期延续,是由于诸侯的救援不力。东方诸侯束手不管,郑国还帮助子朝的余孽。只有晋国肯出兵相救,但力度不大,行动迟缓。他总结东周的几次王子之乱说:
  “历观东周王室之乱凡四见,无不始于庶孽(庶子),成于嬖宠(受宠爱的王后)。”
  (见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王室庶孽之祸》)
  高士奇的论点,只是传统的看法。但这次王子之乱,过程错综复杂,背景深广,许多史实今已暧昧难明,在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解读与争议,是需要深入探讨的。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879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