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大事记: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1:21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3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09 20:38   三、禹迹迷茫遍神州
  
  大禹是最古老的传说人物
  
  若问:我国最古老的传说人物,都是什么人?许多人一定会不加犹豫地回答:盘古、女娲、伏羲、神农,然后就是黄帝、颛顼、帝喾等等,或者笼统地说:三皇五帝①。
  但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溯本追源,查一查古书上的记载,就会发现:尧舜最先见于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成书的《论语》、黄帝、颛顼、帝喾最先见于战国的典籍,盘古最早见于三国人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而大禹则最先见于由孔子整理过的《诗经》、《尚书》等典籍,比盘古、黄帝、尧舜等还要早。2005年,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香港古董市场上,买到了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簋》(音轨),该器有铭文98字,其中提到了大禹治水的事,是迄今所见到的关于大禹的最早记载。可见大禹传说的产生,最晚是在西周中期。因而可以说: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的情况下,大禹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传说人物。
  
  从“禹是一条虫”说起
  
  大禹故事的源头在哪里?其实也是神话。在1923年2月,“古史辨”学派(也称疑古学派)的代表人物顾颉刚(1893-1980)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登在《读书杂志》第九期上。关于大禹的来源,他认为与夏朝铸的九鼎有关,禹就来源于九鼎上所铸造的图像。根据《说文》:“禹,虫也”;又因为“禹”字的下半部分是“兽足蹂地”的象形;因而“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这就是顾先生的有名的“禹是一条虫”的说法。此语一出,顿时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当年的学界名流多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连鲁迅先生也著文加以讥讽。直到如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仍然把这件事当作笑话来讲。时间过去了几十年,现在人们的人文知识已经比那时更为拓宽,再回过头来看那件往事,才发现顾先生在原则上并没有错。远古神话人物有着动物的形象,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常见的,这是和原始人的图腾观念分不开的。
  到了1937年,顾颉刚在和童书业合著的《鲧禹的传说》中,意见有所修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
  “共工氏有子曰句(勾)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后土、社,土地神的意思)
  顾,童二位先生据此认为:共工就是鲧,共工与鲧(音滚)乃一音之转,急读则为鲧,缓读则为共工②。句龙即是“禹”字形义的引伸,“禹”是有足的虫类,是龙螭之属。句龙的“句”字,又与“禹”字的一部分相似,则句龙即禹自很可能。
  关于禹为句龙之说,顾、童二位先生已开先端,但总使人感觉论据不够充分。
  1938年,杨宽著《中国上古史导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问题,从字音、字形上,证明禹为句龙,也就是虬龙,是有角的龙③。至此,禹为句龙,即虬龙之说,算是站住脚了。当然,这是他的原形。从神话思维来说,他已变化成人形,还可以变化为其他动物。例如:大禹就有化熊开山的故事。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0 20:41  治水的神话
  
  大禹治水的神话,应该先从洪水的发生开始讲。
  祝融与颛顼(一说共工与颛顼),为争当天帝而战。祝融战败,祝融的弟弟康回(即吴回)一怒撞倒了支天的柱子不周之山。④支天的柱子,共有八座山,不周之山是其中的一座。另有连接天地的绳子,称为“地维”。由于吴回撞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地向东南方倾斜了,江河外溢,爆发了大洪水。
  这是黄炎之争的继续。祝融是炎帝之后,颛顼是黄帝之后。黄帝(他是天帝,当然没有老和死)为了重整下土,拯救苍生,派称霸九州的嵩山之神鲧(音滚,也就是共工)治理洪水。鲧从天上的炎帝那里盗来了息石息壤,就是能够自行膨胀的神石和神土,来填塞洪水。这就激怒了炎帝,他命祝融把鲧抓起来,囚禁在日月所不照的黑暗阴冷的羽山,三年后又派祝融把他杀了。鲧的尸首三年没有腐烂,变成了化石。炎帝派祝融用一种叫做“吴刀”的宝刀剖开了鲧的肚子,不料从肚子里生出来一条有角的小龙——虬龙,就是禹;而鲧却化为黄能(黄色的三足鳖),跃入了羽山下的深渊。或说化为黄龙,玄鱼(黑色的鱼)。这个我们也不必深究,在神话中,神仙是可以变化无穷的。
  禹长大之后(根据神话思维,马上便可以长大),以顽强的毅力,投入了治水工作。在很多古书上,通常有一种历史化、理性化的说法,认为鲧治水以填塞为主,所以失败了;而禹是顺应水性,以疏导为主,所以成功了。其实鲧禹治水本来就是神话,哪有那么多理性化的思维?根据神话,堵塞和疏导两种方法,禹都用了,而且堵塞的工程还不少。
  按照神话原来的说法,禹治水并没有发动群众,搞什么人海战术,而是凭的神力,具体来说就是:
  1、自身的神力,有移山倒海的功能。
  2、有几位神仙做助手,如农业神周族的始祖神后稷;山林之神伯益,山神四岳;法制之神皋陶等等。
  3、老爸鲧复活了,帮助了禹。
  4、神兽相助。应龙,就是神化了的大蚯蚓,用尾巴画地,就可以画出一道河床,使水泉流通。还有玄龟(黑色的龟),拖着青泥(息壤)跟在后边。需要疏导水流时,应龙以尾巴画地;需要堵塞深渊或修堤时,就由玄龟使用青泥操作。
  5、神仙相助:伏羲、河伯、巫山神女瑶姬等都曾经支援过大禹治水的工程。
  根据神话,大禹治水的工程,主要包括治水和平土两大项。具体说就是:
  第一,填塞洪泉,截断洪水的源头。当时有九个深渊,称为洪泉,深度都在三百仞以上(一仞合今一米多),禹用息壤来堵塞。因为息壤膨胀得太快,在每个深渊的上面都冒出了一座大山,有岷山、太行山、熊耳山等。
  第二,奠定九州。就是利用息壤让沉下去的九州陆地升出水面。
  第三,挖掘水道,疏通江河,使水流通畅,顺利入海。神州大地上“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都经过了大禹的治理。
  第四,甸山,就是奠定大山的位置。九州的大山,都是经过大禹重新规划而安放在那里的,也就是大禹搞了一个造山运动。
  第五,开凿山陵。高山丘陵,严重阻塞水流的,可以把它劈开,让水流顺利通过。传说在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以及河南洛阳的龙门山(伊阙),三门峡市的三门峡等,都是大禹开凿的。
  据说我国所有的山川、原野、耕地,都经过大禹的治理重造,才形成现在这样一个地理面貌。所以古人把中国也称为“禹迹”或“禹域”。《左传•襄公四年》:“芒(茫)芒禹迹,画为九州”。后人非常敬仰大禹的事业,认为没有大禹就没有中国。
  当然,神话归神话,这么庞大的重整河山的工程,不用说使用木石工具的远古时期,就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是难以办到的。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1 20:23  人王大禹
  
  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所描述的大禹,主要是根据《世本》、《大戴礼记》、《尚书•尧典》、《皋陶谟》、《禹贡》等篇章写成的,这是一个非常“雅驯”,即历史化、理性化的大禹,是把神话改造成为人话的结果。概括言之,大致是这样的:
  夏禹,名文命,是帝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玄孙。父亲叫鲧。帝尧之时,洪水到处泛滥,涌上了山顶,淹没了丘陵,众多的百姓被洪水吞没,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帝尧要求臣下推举治水之人,群臣和四岳便推荐了鲧。尧认为这人不可靠,四岳说:“我们还没听说有比他强的人,希望您试试看吧!”于是尧便起用了鲧来治水。
  鲧治水九年,没能把洪水制服住。这时尧老了,以舜为接班人,让他摄(代理)天子之政。舜外出巡视,见鲧治水无功,便杀之于羽山。然后舜又起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接续治水工作。尧死,舜正式即天子位,任命禹做司空,执掌平水土之事。又命伯益(秦人的祖先),后稷(周人的祖先),辅佐禹治水。禹念及父亲治水失败被诛,决心完成先人的未竟事业,劳心竭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治水上。为了治水,冷落了妻子,三过家门而不入。妻子给他生了儿子启,他过家门时听到儿子的哭泣声,都没有进去看一眼。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疏通了天下的水道,使之顺利入海。用高山大川做标志,划分了九州的边界。平整了被水冲毁的土地,帮助人民恢复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并根据九州的地理条件和土地、物产情况,定下了各州对中央的贡赋。于是舜赐给禹玄圭(上尖下平的黑色长方形玉版,表示身份和功勋),以表彰他的成功。
  舜老了,儿子商均不成器,不是作接班人的材料,于是舜便按照尧禅让的先例,以禹为接班人,把国政交给他摄理,自己退到二线。过了十七年,帝舜驾崩,禹为舜守孝三年。守孝完毕,因为舜还有儿子商均在,禹还不能称帝王,便避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把帝王之位留给了商均。但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而来朝见禹,百姓也都拥护禹。于是禹便即了天子位,国号为夏。
  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成年累月地在外面治水,非常辛苦,各种古书对此有许多描述。《庄子•天下篇》引墨子的话说:
  “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疏导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经他治理过的有名川三百条,支流三千条,小的不计其数。大禹亲自用皮口袋背土,用铲子掘土,汇聚天下之水导入大海。操劳得腿肚子没有肉,小腿没有毛,淋着大雨,顶着大风,安定了天下万国。禹是个大圣人,如此劳累,是为了天下苍生。”
  《韩非子•五囊篇》说:
  “禹作为天下的帝王,亲自拿着耒锸(掘土工具)干在百姓的前头。大腿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毛。纵然是奴隶的辛劳,也不能比这个更苦了。”
  据说:大禹由于多年的劳累,健康状况很差。《帝王世纪》说:
  “世传禹偏枯(半身不遂),步不相过(走路时后脚迈不过前脚),至今巫师把这种走法称为‘禹步’。”⑤
  《吕氏春秋•求人篇》也说:
  “禹为百姓操心,脸色发黑,七窍五脏不通,走路后脚迈不过前脚。”
  这就是大禹!这就是历代人民心目的圣王!堪称是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楷模。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2 20:53  大禹研究的反思
  
  大禹是神话人物,并非确有其人。根据顾颉刚先生研究的结论,大禹神话孕育和产生在陕西至河南中部一带,河南中部的登封,嵩县,也就是伊水和洛水流域,是大禹在神话传说中活动的中心地区。至于四川的汶川、北川一带、安徽蚌埠市怀远县、重庆市、浙江绍兴市等地有关大禹出生、活动、死亡的传说,则是附会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由中原地区的震源产生的冲击波。
  大禹神话的中心内容是治水,而作为人王大禹的政治内容,乃是古代各个学派的附会,无非是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加在大禹的身上,以增加可信度,提高说服力而已。正如马克思所说:
  “当人们好像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⑥
  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召唤亡灵”的行动,结合中国古代的情况来看,也包括把神话人物理性化、历史化、政治化的过程。
  近些年来,国内对大禹的研究,是不断升温的。研究机构没少设,会没少开,书没少出,可谓声势不小,热闹非凡。但恕我直言,就其主导方面来说,是把历史学和文化学引入了歧途,称得起是学风不正。主要问题是功利化和地方化,把这二化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地方功利主义。各地方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研究大禹传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搞清大禹传说的来龙去脉,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认识能力,而是为了追求地方的功利。具体说,便是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开发地方的旅游资源,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是客观的,不可能对科学负责,必然是通过牵强附会的手法,片面强调甚至无限夸大,任意曲解对地方有利的部分资料,而置相反的资料于不顾或处心积虑地加以否定,片面地强调地方上的那一套主观的看法。这样搞下去,你就是设立多少个研究机构,出了多少书,开了多少会,对于学术又有什么用?不过是为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业作代言,打广告而已。
  这种研究目的和体制,必然要产生“一争”,就是争大禹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区。
  争名人的出生地,古已有之,于今为烈。如山东济南和山西永济争舜帝,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争老子,山东长清与河北任丘争扁鹊,浙江萧山,诸暨与绍兴争西施,湖北襄樊与河南南阳争诸葛亮。至于争大禹的,那就更多了,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青海、浙江、安徽、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区,都说自己的地方是大禹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区,仅仅四川省内部,汶川和北川就在争大禹的出生地,而周围的都江堰、理县、茂县等,也说大禹和自己这个地方有关。为什么这样?谁都很清楚,除了本地人有一种虚荣心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大环境中,有个名人作招牌,对于提高地方知名度,发展旅游业,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搞个什么节,什么诞辰,甚至单纯搞政绩工程,都是大有好处的。
  学术研究应该有科学精神,不能泯灭良知,违背科学,成为为地方利益代言的“属地学者”。作为一位学者,你服从的不是地方利益,而是真理。学者只能站在一个立场上说话,就是科学的立场,真理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