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奈法利安掉落: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3:38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3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7 20:26   天神后羿闯入夏史
  
  后羿本是神话人物,古书上关于他的神话很多,年代的跨度也很大。从神话中的帝俊(其实就是喾、舜)一直到尧舜时期、夏朝,都有羿的事。所以人们多认为羿、后羿、夷羿,有穷后羿等,并不是一个人。其实神话与历史不同,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传说中的几个羿,应该都是一个人(神)在传说中的分化。羿的神话,最主要的有:
  1、射十日,除民害。
  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太阳是帝俊之妻羲和所生,共有兄弟十人,在天空中轮流出没(表示十日为一旬)。每天由一个太阳当值,其余九兄弟则在东方的扶桑树上休息。尧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十个太阳同时都出来了,几乎要把这个世界烤干了,天下苍生怎么会受得了?于是帝俊赐给羿彤弓(红色的弓)素矰(音增,白色带绳的箭头),让他到下界为民除害。羿射下了十个太阳(一说九个,还留下一个),太阳中的乌鸦相继坠地而死。羿又凭藉手中的神箭和高超的箭术,射死了残害人民的猰犭俞 (音巫雨,一种怪兽,形状说法不一,有牛,人面马足、蛇身人面、龙首……等说法),凿齿(半人半兽,牙齿锋利),九婴(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大风(也就是大鹏,能行大风),封豨(音希,大野猪),修蛇(长蛇,能吞象)等等,“万民皆喜”。(见《山海经•海内经》、《楚辞•天问》、《淮南子•本经训》。
  2、霸占宓妃。
  宓(音伏)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死在洛水,成为洛水之神,做了河伯(河神)冯(凭)夷的妻子。羿见宓妃生得美貌,竟射伤了河伯,霸占了宓妃为妻。这就是屈原在《天问》中所说的:
  “帝降夷羿,革孽下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
  (上帝派遣羿下凡;是为了拯救下民的灾难;为什么竟射杀了河伯,而霸占了洛水之神?)
  看来这个为民除害的天神,也有见色忘义的一面。神话古老,难究真相,如果羿和宓妃是真心相爱,那就又当别论了。
  3、嫦娥奔月。
  西方有个西王母,形状象人,却长着豹尾虎齿,善于长啸,是个掌管瘟疫和刑残的神。羿从她那里求得了不死之药,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飞奔到月亮里去了。(《山海经•西次三经》,《淮南子•览冥篇》、张衡《灵宪》)
  其实,奔月的嫦娥,是由生下十个月亮的常羲演化而来的。
  就是这样一位神话人物的羿,竟走进了夏朝的历史中去,这又是神话的历史化、理性化的结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夏朝的前半部历史,还不能完全和神话分开,是具有相当的模糊性的。
  在夏朝的前半部历史中,还有一个杼(也写作予),稍有事迹可考。他是少康之子,在少康中兴的战争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又传说他发明了盔甲。而杼以下的六个夏王,就一点事迹也没有了。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8 20:31  夏朝有龙吗?
  
  在夏朝的后半部历史中,到了第十三个王孔甲,才有了一些事迹可表。《史记•夏本纪》说:孔甲荒淫无道,好搞装神弄鬼的勾当。这时从天上降下了两条龙,一雄一雌,而孔甲却找不到会饲养龙的人。有个叫刘累的人,是尧的后裔,在饲养龙的部落豢养龙氏那里学习过。孔甲赐姓于他,称为御龙氏,让他为自己饲养龙。但可能因为他饲养龙的技术还不能过关,那条雌龙竟死了。他把龙肉做成美食,请孔甲品尝。但孔甲没有品尝龙肉的兴趣,却责成他再找来一条雌龙。他上哪里再去找龙啊,万般无奈之下,只好逃走了。据说这个刘累,就是汉朝天子的祖先,也是现在刘姓的祖先。但在今天看来,这不是一个光彩的人物,属于那种伪专家,半瓶醋之流。
  现在学者们认为:中国龙只是传说中的具有灵异性的动物,世界上并没有出现过那种龙。但是《史记•夏本纪》所记如果只是一个神话,也就算了;如果还有一些历史的成分的话,似乎可以反映古代有龙这种动物存在,而且还有以饲养龙见长的部落。养龙做什么?从孔甲把死龙的肉做成美食来看,这是供人吃的,就好像现在的养猪养羊为了取得肉食一样。尽管这种龙的形象,未必就是传说中的那个样子,不过它是蛇也好,是蟒也好,或者是某种恐龙的后裔也好,总该有这种动物存在吧?可惜年代遥远,求证困难,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它的究竟了。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9 20:51  “太阳”灭亡了
  
  夏朝的末代国王是履癸,也就是桀。桀是谥号。谥法:“贼人多杀曰桀”,这是后人加给他的恶号。商朝代夏而兴,灭了夏,他们经常提到夏朝灭亡的历史,总结夏朝失败的原因,以为鉴戒。后来周朝灭了商,也常常说到商朝灭亡的历史,有时也上溯到夏朝。如《尚书•召诰》说:
  “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我们不能不以夏朝为戒鉴,也不能不以殷商为戒鉴。)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有关夏桀的故事便多起来了。其中有的是原生态的传说,史料价值较高;有的是经过周人的加工改造;有的则是战国秦汉人的附会。但即或是后两种情况,也应该是有一些历史的影子的。
  据说桀是一个力大无穷、武功高超的人。他可以制服带角的野兽,也可以用手把钩子掰直,能推动大牛,能在水中杀死巨大的鳖,在陆地上扑杀熊罴。但他也非常荒淫,经常派人到各地采择美女,充实后宫。他最宠爱妹喜,作酒池,大可行舟,与妹喜、其他后妃、宫女、大臣、倡优(歌舞艺人)、侏儒(矮小的弄臣)等饮酒作乐,牛饮者三千人。有人喝得不尽兴,桀就命人用绳子拴住他的脑袋,按到池子里,让他喝个够,有的人就这样呛死了,而妹喜却看得非常高兴。(《淮南子•主术篇》、《列女传》)
  由于宫中开支巨大,就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又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的民工服徭役;再加上严刑峻法,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因而人民和他离心离德,朝野上下怨气冲天,民工也消极怠工。夏桀曾说:
  “我作为天子,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太阳能灭亡吗?除非太阳灭亡,我才能灭亡。”(《新序•刺奢》)于是百姓们一面怠工,一面咒骂他说: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偕)亡!”(《尚书•汤誓》)
  (你这个太阳怎么还不灭亡啊?我们愿意与你共同灭亡!)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自己比作太阳的君主。但如果不是自己的专权傲慢,或别人拍马屁,个人(不管是多少伟大的个人),怎么能与日月同辉呢?
  还有一个与太阳有关的传说。桀手下有个大臣叫费昌,是桀的宗族。他到河边去,看见天空有两个太阳,一个在东方,光辉灿烂,正在升起;一个在西方,暗淡无光,好像要熄灭了。这时又听到空中有隆隆的雷声。费昌问河伯冯夷:“这两个太阳难道是代表夏和殷吗?何者为夏?何者为殷?”冯夷说:“西夏东殷。”于是费昌便去投归了殷。(《博物志•异闻》)
  这时殷商已经兴起,是夏朝属下的一个地方诸侯。当时有些远见的人,多弃夏归殷。据说连桀最宠爱的女人妹喜,也叛离了他。桀派大臣扁去征伐有岷氏,有岷氏献出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桀非常宠爱这两个美人,竟冷落了原来的爱妃妹喜。妹喜一怒之下,竟暗中与殷商的执政大臣伊尹通气,二人里应外合,加速了夏朝的灭亡。(《绎史》引《竹书纪年》)
  这个妹喜,是比西施还要早的美女间谍。
  桀见殷商的力量日益强大,便把他们的首领汤召至朝廷,囚禁于叫做夏台的监狱中。但因为商人贿赂了夏桀,又把他放了。汤修德勤政,诸侯纷纷前来归服。汤灭亡了附近不肯归顺的一些诸侯,然后率兵伐桀。一举将夏兵击溃,桀败走鸣条(今山西夏县西,一说:今河南封丘东),又逃往南巢(今安徽巢湖市),最后死在那里。
  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夏朝灭亡,商朝兴起。日出日落照常运转,而自称“太阳”的夏桀却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20 20:36  “夏”的本意是什么?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夏朝的“夏”,是怎么来的?本意是什么?长期以来,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假说。
  1、东汉•许慎《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但中国人称为“华夏”、“诸夏”,乃是后起之义,并不能说明“夏”字的本源。
  2、南宋•戴侗《六书故》:“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
  但这也不通。难道只有夏朝人会跳舞,其它朝代人不会跳舞?只有中原人会跳舞,周边的少数民族不会跳舞?
  3、清•孔广居《说文疑疑》:“象神禹之八年治水也。”
  一个夏字,怎能象征大禹治水?他把字分解开说事,其实都是牵强附会。
  4、章炳麟(1869-1936)《中华民国考》认为:夏,以夏水(即汉水)而得名。因为夏族居住在夏水,所以成为族名。
  但据蒙文通(1894-1968)考证:汉水有夏水之名,是在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后,而夏族和夏朝则更为古老。可见此说不能成立。
  5、叶玉森(1880-1933)《殷契钩沉》认为:“夏”字象蝉形,而蝉为夏虫。
  但这是由卜辞中的一个字而附会的,其字是否就是“夏”字还很难说。
  6、姜亮夫(1902-1995)《夏殷民族考》认为:“夏”字像爬虫,是大禹的图腾族徵。
  但这也是猜测和附会,缺乏足够的论据。
  7、王国维(1877-1927),徐中舒(1898-1991),程憬(1903-1950)、童书业(1908-1968)等都认为:古代的大夏(在今阿富汗北),与夏朝是同一民族,大夏人是由东方西迁到阿富汗的,夏朝由大夏得名。
  但二者是否同族,在学术上还不能论定。即或真是同族,也不能说明夏的来源。
  8、1938年,杨宽著《中国上古史导论》,在《说夏》一节中指出:“夏”就是“下”,古代二字通用,所以“夏后”就是“下后”。古代天神也称为“后”,如《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杜预注:“皇皇后帝,谓天也。”上古最尊贵的神是“帝”和“后”,就是“皇天”和“后土”。皇天在上,称为“上帝”;后土在下,称为“下后”,也可以写作“夏后”。夏族以大禹为宗祖神,而大禹为“后土”(土地神),所以夏族自认为是“下后”之族。后来在习惯上“下后”写作“夏后”,这就是“夏”作为族名和朝代名的由来。
  我认为:在众多的解释中,只有这种解释是最贴切的。而这也反映了夏的传说与远古神话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汉族的前身称为诸夏或华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把夏解释为大,是后起之义,实际上“夏”字与夏族和夏朝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夏族活动于中原地区,而又有高度的文明(服章之美),所以把中原地区之人称为“诸夏”或“华夏”,以后又称为“中华”,汉朝以后称为汉族,唐代又称为唐人。因而华人、汉族、唐人,都成为我族的标志,中华成为我国的称呼。-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21 20:49  有没有夏朝?
  
  读《史记•夏本纪》,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两头充实中间空。开头写禹的部分,篇幅最长,主要写大禹治水,奠定九州以及禹与皋陶论政,基本上取材于《尚书•禹贡》和《大禹谟》;最后写夏桀荒淫亡国,那在先秦典籍上也有许多资料可以采用;而从启到发十五王,则写得非常单薄,有的只有三言两语,有的一点事迹也没有,只是一个符号。这当然不能怪司马迁,毕竟有关夏朝的资料太少了。难怪比司马迁早生六百多年的孔子,早就发出了“文献不足”的感叹了。
  由于夏史模糊,没有较早的文字记载来证实,所以有些学者对于夏这个朝代是否存在过产生了怀疑。现在我们再盘点一下,起码以下的一些问题是不好解答的:
  第一,为什么夏代诸王的事迹,连渊博如司马迁的史学家也所知甚少?
  第二,为什么我们仅知的那点有限的夏代故事,还夹杂着神话?有的夏王(如启)还人神不分?
  第三,夏代故事为什么与商代故事有雷同之处?(如桀囚汤于夏台,汤囚文王于羑里;桀纣都因女色而亡国等等)
  第四,夏、商之王,有的名子相同或相似,这是为什么?
  第五,没有发现夏代文字,怎能证实夏朝的存在?
  1936年,陈梦家(1911-1966)在《燕京学报》上发表文章,认为夏世就是商世,汤灭桀不过是亲族间的争夺。他从地理、文化、继承制度、治水、先妣(始祖母)传说、禹为夏商的共同祖先、夏商帝王名有的重复等方面,来进行论证。文中有牵强附会之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当年他只有27岁,正在由一位诗人转化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他提出的这个大胆的假设,引起了史学界的重视。
  那么,夏朝真的不存在吗?这在学术上还是难以定论的。我们读《尚书》,有汤伐夏的誓师之辞《汤誓》;在《周书》各篇中,周人曾不止一次地谈到要以夏朝的灭亡为戒鉴;《论语》也谈到了“夏礼”,“夏时”(夏的历法),看来夏朝是应该存在的。但我们研究上古的历史,在观念上应该走出一个误区,那就是不能以秦汉以后统一大帝国的情况来看待夏朝。那是一个刚从原始社会走出来的时代,所谓朝廷也仅仅是部落联盟的扩大化,疆域有限。夏与商都兴起于东方,二者的活动范围呈犬牙交错之势,文化、习俗、制度等等也多有类似之处。在一个时期里,夏与先商(汤以前),甚至也包括一些其它的部落联盟或初级形态的国家同时存在,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