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依在里演狙击手: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2:12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8-06 21:22  
文王之德
  
  文王也被认为是古代仁君的楷模,而且比成汤的名气还大得多。
  据说文王的形象也与众不同。《帝王世纪》说他“龙颜、虎眉、四乳、日角(两眉之间叫天庭,日角就是天庭的骨头隆起),鸟鼻。”《孟子》说他身长十尺(《孟子•告子下》)。文王没有留下真实的画像,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我们实在难以想像。单说他长着一张像龙一样的怪脸,鼻子像鸟鼻一样塌陷,又是两米左右的大个子,胆小的人见了他,不吓个半死才怪。但我们也不必太认真,文王不会长成这个样子,后人这样传说,不过是认为凡是古代的圣君,必有奇特之相而已。
  若说文王的素质和德行,那可是出类拔萃的。《淮南子》说:“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这是说:文王很聪明,但并不自以为是,好向别人请教,所以才圣明;武王很勇敢,又好向别人请教,所以才能打胜仗。该书又说文王“不待学问而合于道”,他的优良素质是天生的。还说“文王闻善如不及”,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④
  文王提倡孝道,他本身就是一个孝子的楷模。《礼记•文王世子》说:文王作太子,每天三次探视父亲王季。鸡叫就起来穿好衣服,到父亲的寝房门外,问服侍者:“父王身体好吗?”侍者说“好”,文王便高兴。中午和晚上来探视,都是这样。如果王季的身体不好,侍者告诉了文王,文王就很忧伤,连走路也不正常了。王季身体好转,文王又恢复了正常。饭菜端了上来,文王必然要亲自检查凉热;饭菜撤了下去,文王必然要嘱咐膳宰(伙食管理员),下一次不要把剩下的饭菜端上来。
  文王继位之后,很重视人才。《吕氏春秋•报更》说:
  “国虽然小,它的食物足以供养天下的贤人;它的车足以拉天下的贤人;它的财力足以礼聘天下的贤人,与天下的贤人为党徒,这是文王能够称王的原因。……古代建立大功名与安定国家,免除灾祸的,没有别的秘诀,必然是这个原因。对于那些达人高士,是不能用骄恣的态度使他屈服的。”
  正因为文王重视人才,有礼贤下士之风,所以在他的手下人才济济。《尚书•君奭》说他手下有五位贤臣: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五个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辅佐文王奠定了周朝的基业。此外,文王请太公的故事,更是古代有名的佳话。
  文王也是勤政爱民的典型,心中只有老百姓。战国时,齐宣王问孟子说:
  “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
  “真有这么大吗?”
  孟子说:
  “老百姓还嫌小呢。”
  齐宣王说:
  “寡人的狩猎场,方圆四十里,老百姓还嫌大,为什么?”
  孟子说:
  “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可以去,打鸟扑兽的也可以去,与老百姓共同使用。老百姓嫌它小,不是应该的吗?臣开始进入齐国的边境,把齐国重大的禁令问清楚了,然后才敢进入。臣听说在齐国都城的郊外有四十里方圆的狩猎场,杀麋鹿与杀人同罪。这是在国中设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老百姓认为它大,不是应该的吗。”(《孟子•梁惠王下》)
  据《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称为“灵圃”,另外还有一个“灵台”,有个水池称为“灵沼”。因为这些地方都对百姓开放,与民同乐,类似现代的公园,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修灵台时,老百姓都来干活,人们的干劲很高,所以很快便修成了。《诗经》上说: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修建灵台,测量规划,破土动工。
  百姓齐动手,不久便告成。
  本来说是不要急,百姓却一拥而至,自愿效忠。)
  这真是君主与百姓同乐,百姓诚心拥戴君主的一幅动人的画卷。
  据说文王修建灵台,民工挖土挖出死人的尸骨。有关的官员向文王报告,文王说:“把它迁葬到别处去。”官员说:“这是无主的尸骨。”文王说:“拥有天下的,是天下之主;拥有一国的,是一国之主。寡人就是他的主,还要到哪里去找?”于是便命人准备衣棺,把尸骨埋葬起来。天下人听说这件事,都说:“文王真是一位贤君啊,他的恩泽施及枯骨,何况是活人呢!”⑤
  《国语•晋语四》载有晋国大夫胥臣(司空季子)对晋文公讲的一段话,概括了文王的仁德和人际关系:
  “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师处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于是乎用四方贤良。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
  前几句话是说:文王的母亲大任怀孕文王的时候,文王在妈妈的肚子里很老实,大任的身体没有什么变故。她到猪圈里去小便,生下了文王,也没有得什么病,母子平安。
  我们再把下面的话分别解释一下:
  文王在母不忧:在娘胎里就没有让母亲犯过愁。
  在傅弗勤:小时候没有让傅(辅导员)费过什么事。
  师处不烦:学习时没让老师闹过心。
  事王不怒:长大后事奉父亲王季,没让父亲生过气。
  孝友二虢:对自己的弟弟虢仲、虢叔很友善。
  惠慈二蔡:文王的儿子管叔、蔡叔都曾封于蔡,称为二蔡。文王对他们很慈爱。
  刑于大姒:与自己的妻子(王妃)大姒相处不失礼法。
  比于诸弟:亲爱同宗的弟弟们。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出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对妻子彬彬有礼,在兄弟之间也这样和睦相处,更推广到全国各地。
  用四方之贤良:用各地的优秀人才来辅佐自己。
  (以下是即位以后)
  询于八虞:周有八个著名的士人,都任虞官(管山泽之官,相当于今之林业部,水利部官员),称为八虞,都很有谋略。文王常向这八个人谘询。
  谘于二虢:向两个弟弟谘询。
  度于闳夭、谋于南宫:请贤臣闳夭、南宫括出谋画策。
  诹(音邹,商量)于蔡原而访于辛尹:蔡公、原公、辛甲、尹佚都是史官,文王常常向他们请教。
  重之以周邵毕荣:周文公(即周公旦)、邵康公、毕公、荣公都得到重用。
  亿宁百神:文王做事,百神放心。
  柔和万民:老百姓安居乐业,全国一片和谐景象。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到:文王从娘胎里开始,就是一位仁人;出生后是父母的好儿子,辅导员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弟弟的好兄长,儿子的好父亲,妻子的好丈夫。即位后处理国事谨慎认真,博采众长,向所有的贤臣、名士、兄弟谘询请教。连神仙都对他一百个放心,老百姓更是非常拥护敬仰这位爱护百姓、为民造福的君主。
  这真是一位高大全的人物,比样板戏里的高大全还要高大全。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8-07 21:40  卑躬事纣
  
  有一个成语叫做“韬光隐晦”,也作“韬光养晦”,原称“韬晦”,出自《旧唐书•宣宗纪》。意思是:把亮点(才能、实力)隐藏起来,不使外露,保持低调和不显眼的状态,以麻痹对手,等待时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越王勾践卑身事奉吴王夫差,刘备种菜等等;但韬光隐晦的祖师爷,在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应该是周文王。
  据《史记》殷、周两本纪以及其它古书记载:纣王时,西伯昌(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漂亮女儿,献给纣做妃子。而这个女人却不解风情,不够淫荡。纣王大怒,杀了这个女人,同时杀了九侯,剁成肉酱(这叫醢刑。醢,音海)。鄂侯起而抗争,言辞激烈,纣王又杀了鄂侯,制成肉干(这叫脯刑)。文王明面上不作抗争,背地里却叹息不已。但这也被谗臣崇侯虎知道了,向纣王做了汇报。还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都倾心于他,对于大王不利。”纣王听信了崇侯虎的话,便把文王抓了起来,囚之于羑(音有)里(今河南汤阴北)。文王的大臣泰颠、闳夭、南宫括、散宜生等人到羑里探视文王,文王向他们眨巴右眼,暗示纣王好色,拿弓把敲打自己的肚子,暗示纣王喜爱宝物;又跺一跺脚,暗示要他们快办。他们回去后,千方百计,不惜千金,求得有莘氏美女,驺虞(白虎黑纹,尾长于身,不吃活物,不踩活草,是一种仁兽),骊戎之文马(又叫鸡斯之乘,项上的毛好像鸡尾巴,目如黄金,据说骑上它可以活一千岁),有熊氏之九驷(四匹马为一驷,这是三十六匹骏马),玄豹黄罴(黑豹黄熊),青犴(音酣)白虎(犴是一种野犬,可以追逐老虎);还有数量巨大的玄玉,大贝,文皮(有花纹的兽皮)等等珍奇之物;通过纣王的嬖臣费仲献给了纣。纣非常高兴地说:
  “只是这有莘氏之美女就可以释放西伯,何况还有那么多好东西呢!”
  于是便赦了文王,赐给他弓矢斧钺,有征伐之权。文王乘机献出洛西之地,请求纣撤去炮烙之刑,纣答应了他。⑥
  另据《帝王世纪》记载:纣囚禁文王后,又让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到商朝作人质,给纣王赶车。不知怎么得罪了纣王,纣王命人把他杀死,煮成肉羹。纣把肉羹赐给文王吃,文王便吃下去了。纣王对人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圣人是不吃他儿子的肉羹的,他吃下去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流传中又有所发展,说得就更玄乎了。元•佚名《武王伐纣平话》说文王明知道是儿子的肉,却假装不知道吃了下去。然后逃出羑里城,下马以手探口,把肉吐了出来,这肉都变成兔儿。这件事称为“文王吐子”,至今在汤阴附近还有吐子冡。这当然是后人的附会。
  尽管纣对文王不仁,而文王对纣却不能不义。《吕氏春秋•顺民》说:
  “文王在歧,事奉纣王很周到。纣王虽然冤枉侮辱了他,他却谨守诸侯之礼,昼夜不敢怠慢,进贡适时,祭祀商的先祖毕恭毕敬。”
  在文王时期,周的疆土不断扩大。仅就《史记•周本纪》记载,就有征伐犬戎(今陕西凤翔西),密须(今甘肃灵台),耆(今山西黎城),邘(音于,今河南沁阳),崇(今陕西户县东)等战役。在文王在位时期,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尽管这个说法有夸大之嫌,但这时周的疆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则应该是事实。而终文王之世,并没有伐商的行动或规划,仍是“恭谨事纣”(《吕氏春秋•顺民》)。《逸周书•程典篇》说:
  “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勤于商。”
  《左传•襄公四年》载韩献子的话说:
  “文王率殷之叛国以事纣,惟知时也。”
  上述记载都表明:文王作为诸侯之长,只是扮演了一个率领众诸侯事奉纣王的角色。而这时已有许多诸侯国归附了周,纣王更为孤立了。散宜生审时度势对文王说:
  “殷可以征伐了。”
  而文王并不允许。(《吕氏春秋•大乐》)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8-08 21:08  君王用武也仁慈
  
  武王名发,是文王的次子。长子伯邑考早死(传说被纣王做了肉羹)。文王死后,由发继位,死后的谥号是武王。(谥法):“克定祸乱曰武。”《大戴记》说:文王十二岁生伯邑考,十五岁生武王。《礼记》说:文王活了九十七岁,武王活了九十三岁。《史记•周本纪》说:“西伯盖即位五十年。”以上都属于传言,未必属实。至于武王的形象,《论衡》说是“望羊”(阳),就是眼睛位置高,不抬头就可以望见天。《春秋元命苞》说他“骈齿,是谓刚强也。”骈齿,就是长出多余的牙,现在称为虎牙。在影视剧或卡通片中,魔鬼或妖精才有这种露在外面的长长的虎牙,而古人却认为是“刚强”之相。当然这也只是传说,现在谁能断定三千年以前的人长得什么样呢?
  据说武王也是一位仁君,与尧、舜、禹、汤、文是一脉相承的。《潜夫论•慎微》引孔子的话说:
  “汤、武非一善而王,桀、纣非一恶而亡。故一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谓误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谓误得,未足以王。”
  (汤、武不是因为做一件好事就成为王者的,桀、纣不是因为做一件坏事就亡国的。所以一个朝代的兴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好事积累多的,即或有一件坏事,那叫误失,不足以使他灭亡;坏事积累多的,虽然有一件好事,那叫误得,不足以使他成为王者。)
  武王对父亲文王非常孝顺。文王有病,武王很忧伤,经常服侍在身旁,晚上也不脱衣服睡觉。文王不吃饭,武王也不进食。文王吃一顿饭,武王也吃一顿饭;文王再吃一顿,武王也再吃一顿。有一次,一连陪伴了十二个昼夜,文王的病才好转,武王才能好好了睡上一觉。(《礼记•文王世子》)
  武王心地仁慈,对百姓非常爱护。有一次出行,发现路边有中暑昏迷之人,便把他拉到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搧风。(《淮南子•人间训》)古人把这件事和成汤网开一面,文王埋葬枯骨相提并论,认为都是圣王仁民爱物的典型事例。
  和成汤、文王两位圣王一样,武王也善于采纳臣下和百姓的意见。《说苑•正谏》引孔子的话说:
  “武王谔谔而昌,纣嘿嘿而亡。”
  谔谔,直言;嘿嘿,唯唯诺诺。武王喜欢直言的臣子,纣王喜欢唯唯诺诺的臣子,所以前者昌盛,后者亡国。武王在宫门前放置一种拨浪鼓,叫作“戒慎之鞀”(音桃),臣民有意见,只要摇这种拨浪鼓,就可以马上被接见。(《吕氏春秋•自知》)
  武王很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臣民的表率。《孔子家语•致思》引孔子的话说:
  “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
  伐纣灭商,是武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也是他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使命。围绕武王伐纣前后的经过,多数古书的记载都突出了武王的仁君的形象。
  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7),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勇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十二月戊午,军队从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津)渡过了黄河。据《吕氏春秋•贵因》记载:武王率军走到鲔(音委)水(今河南巩义北),遇到了商朝的大臣胶鬲,他是奉了纣王之命,在那里等候武王的军队,以便探明情况,回去报告的。胶鬲问道:
  “西伯⑦要到哪里去?可不要骗我呀!”
  武王说:
  “我不骗你,要到殷都去。”
  “什么时候到达?”
  “要在甲子日到达殷都的郊外,你就这么报告吧。”
  胶鬲走后,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率军冒雨急行,一刻也不耽误。军师进谏说:
  “士卒都累病了,请休息一下吧!”
  武王说:
  “我已经让胶鬲以甲子为期报告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到达那里,是让胶鬲背上不信的罪名,他的君主必然要杀了他。我急速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
  武王果然在二月甲子日到达殷都的郊外。
  这个故事表明:就是在战争的场合,武王也讲究诚信,绝不欺骗对方。
  《史记•周本纪》说:纣王听说武王来伐,出动军队七十万人⑧迎击武王。但纣王的士兵不愿作战而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跑回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军进入殷都朝歌,没等下车,就作了一些解救军民,褒封贤良的安排: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表彰殷贤臣商容所住的闾巷,就是居民组);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把鹿台的钱财散发给百姓),发钜桥之粟(把钜桥的粮食散发给百姓),以赈贫弱萌隶(以赈济贫弱的百姓)。“然后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放下武器),振兵释旅(解散军队),”表示从此不再用兵了。
  武王灭商后,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清代学者崔述认为:《论语•尧曰篇》的“谨权量,审法度”等内容,就是武王的新政。(《丰镐考信录》卷三)具体说就是:
  谨权量,审法度,检验和审定度量衡;
  修废官:修复废弃的官职和机构,使政令畅通;
  兴灭国,继绝世:复兴灭亡的国家,接续断绝的后代。如《史记•周本纪》所说:“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南),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宁阳北),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市大兴西南),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等等。
  举逸民:荐举被埋没的人才。
  古代把“不绝人之祀”(不断绝别人的后代香火),看成是最大的仁德,所以武王的兴灭继绝以及封纣子武庚继续殷祀的作法,受到了高度的称赞。
  有一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起源于武王与太公等人的谈话,原载汉初的《尚书大传》。但该书已失传,只留下了些残缺不全的佚文,对这番谈话也语焉不详,而《说苑•贵法》则有比较完整的叙述。这段文字对于说明武王的统治思想至关重要,所以把译文揭示于下:
  “武王克殷,召见姜太公问道:
  ‘对于商朝的旧部应该怎样处置?’
  姜太公回答说:
  ‘臣听说:喜欢一个人,会连带着喜欢他的房屋和房屋上的乌鸦(爱屋及乌);讨厌一个人,会讨厌他家的墙壁。把敌对分子完全杀光,一个也不留,怎么样?’
  武王说:‘不行。’
  太公走了出去,召公走进来。武王问:‘你说怎么办?’
  召公回答说:
  ‘把其中有罪的人杀掉,让无罪的人活下来,怎么样?’
  武王说:‘不行。’
  召公走了出去,周公走进来。武王问:
  ‘你说怎么办?’
  周公说:
  ‘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子,各自种着自己的田地,不分旧人新人,只是以仁德相亲。百姓有过错,要责怪君主一个人。’
  武王说:
  ‘胸怀广大呀,天下可以安定了。所以都以士君子为贵,是因为他有德行啊。’”
  在古人(主要是儒、墨两家)看来,武王和周公都是圣人。所以只有圣人能知圣人之心,只有圣人之间才有共同语言。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殷本纪》
  2、《史记•周本纪》
  3、《史记•鲁周公世家》
  4、《尚书•无逸》
  5、《墨子》
  6、《孟子》
  __________
  ①此文出自《韩昌黎集》,收入了《古文观止》
  ②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中,有“葛伯仇饷”这句话,疑为取材于《孟子》而伪造。孟子当时所看到的《尚书》本子,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③原文是“汤之盘”。这个“盘”字,孔颖达疏和朱熹集注都认为是沐浴之盘,大约是脸盆,澡盆一类的东西。
  ④见《淮南子》的《主术》、《修务》、《缪称》等篇。
  ⑤见《吕氏春秋•异用》、《淮南子•人间训》、《新序•杂事第五》
  ⑥见《吕氏春秋•顺民》、《淮南子•道应》、《史记》殷、周本纪、《帝王世纪》、《经史》引《古今乐录》
  ⑦武王继承了文王的西伯爵位。
  ⑧梁玉绳说:“三代用兵无近百万者,况纣王发畿内之兵,安能如此之多?”(《史记志疑》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