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坚韧圣契: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13:18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3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02 20:37  诸神聚会
  
  《史记•五帝本纪》谈到舜设官分职。其实他所任用的一些重要官员,原来也都是神话人物:
  1、禹为司空,主平水土。相当于今之水利部长。关于禹的神话性,下面有专文论及。
  2、弃为后稷,主“播时百谷”。相当于今之农业部长。
  弃是周族传说中的始祖。他的母亲姜原,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因而怀孕,生下了一个肉蛋。以为不吉祥,丢弃在小巷,马牛路过都避而不踩。丢弃在冰上,飞鸟下来用翼覆盖之。肉蛋破了,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姜原只好收回来抚养。因为他曾经被丢弃,所以起名叫弃。长大后善于农艺,从天上取来百谷之种播育在人间,死后被尊为农业之神。他母亲所踩的脚印,是天帝帝喾(舜)的脚印,因而他是天帝之子。
  3、契为司徒,主管教化百姓。相当于今之民政部长。
  契是商族传说中的始祖。他的母亲简狄,见玄鸟(燕子,或曰凤凰)堕卵,吞而食之,有孕而生契。玄鸟是天帝帝喾(舜)的化身,也是生殖器的象征。按照这个神话,商族当然是天帝的后裔了。
  4、皋陶(音摇)为士,主管刑法,相当于今之司法部长。
  皋陶长相奇特,马嘴,脸色青绿,好像削了皮的瓜,他拥有一个一只脚的神羊(一说神牛),叫作解廌(音谢治),用它来断案。遇有疑难案情,神羊便用角抵触有罪之人,无罪者不触。
  5、垂为共工,主管手工制作。相当于今之工业部长。
  垂,通常写作倕,又称工倕,巧倕,传说中的能工巧匠。据《山海经•海内经》说:他是帝俊的孙子,就是义均。传说中的舜子商均,就是这个人(神)。
  6、益为虞,主草木鸟兽。相当于今之林业部长。
  益,就是伯益,柏翳,大业。母亲名女修,吞食了玄鸟堕卵而生大业,是秦人的祖先。这与契出生的传说同出一源。
  7、伯夷为秩宗,郊庙祭祀。今无此官。宗教事务委员会或许沾点边?据《尚书》,伯夷又是刑法之神,天帝曾命伯夷把法典颁赐人间。他可能与益、伯益、伯翳都是一个人(神)的衍化。
  8、夔(音奎)为典乐,主管音乐。略似今文化部主管音乐的副部长。
  根据古代神话,原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一只脚,其声如雷,出入必兴大风雨。黄帝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里。后来在传说中演化为尧舜的乐官。
  9、龙为纳言,主颁发政令、反映民情。略似今之媒体或信访部门,新闻司、政府发言人等。
  龙是传说中的神话动物,天上的神仙常以龙为坐骑,如祝融、句芒、颛顼、帝喾等都是乘龙的,黄帝也有乘龙上天的故事。
  通过以上的考察,可见尧舜时这些显赫的大臣,原来都是神和神兽,以及有神气的部族祖先,现在都集合到尧舜的朝廷里袍笏登场了。这就是神话理性化、历史化的结果。
  
  有尧舜及其朝代吗?
  
  中国历史上真有尧舜其人和他们的朝代吗?长期以来,对此就有着不同的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的远古历史中,确实存在过尧舜及其朝代。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后来人们逐渐变坏,那个黄金时代便破灭了。
  又有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的远古历史中,并没有尧舜其人和尧舜的朝代,那不过是从原始神话演变过来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不过是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情况,尧和舜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但这段史实,后来被人们夸大和神话化了。
  古代的学者(包括孔子),多持第一种观点,以尧舜为古代圣君的楷模。
  近代的学者,在疑古思潮和比较神话学的影响下,多持第二种观点。
  当代(“五四”至现在)的学者,受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社会理论的影响,多持第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太迂腐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信奉了。
  后两种观点,都有其科学性,但也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二种观点,神话学的观点,把远古的一些神话,还原其神话的本来面目,按照神话本身的特点来说明它们,自然是对的;但他们只是就神话论神话,而不能揭示在神话外衣覆盖下的深层次的背景与根源。
  第三种观点,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远古神话放在原始社会的背景中去考察,揭示了神话产生的根源,他们的初衷自然是合理的、科学的;但从我国史学界的实践来看,它被简单化、庸俗化了。
  例如:黄帝战蚩尤这个神话,说它反映了远古的部落战争,这样说是对的;但如果认为: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存在着黄帝、蚩尤及其部落,就像确实存在着晋文公和楚成王以及晋国和楚国一样;确实存在着涿鹿之战,就像确实存在着城濮之战一样;那就错了。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说:
  “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逐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④
  我们通常说远古的神话传说只是“史影”(历史的影子),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神话所反映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实的远古历史事件,而只是远古历史的隐约的、虚幻的反映,不是直射,而是折射。
  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懂得远古的神话,才能懂得远古神话与远古历史的关系。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04 07:03  天下太平的幻想
  
  尧舜的神话传说,大约产生于春秋时期,丰富于战国时期。那是个诸侯割据,大国争霸时期,虽然有周天子为共主,但那只是名义上的,对各路诸侯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当时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上的人力、财力损耗至巨。于是儒墨等学派,以古代神话传说为依托,在幻想中构建出一个唐虞盛世来。司马迁写《五帝本纪》,主要根据《尚书•尧典》。唐虞盛世的主要内容是:
  1、“合和万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缔造统一的国家。
  2、设立隶属于中央的十二个州。(以后大禹又划为九州。)
  3、建立巡狩和朝觐制度。天子五年一巡狩(视察地方),州牧四年一朝觐(入朝向天子报告工作情况)。
  4、“敬授民时”:制定统一的历法,颁赐各地,百姓按季节安排劳动与生活。
  5、自然灾害由国家统一治理,命大禹治理了洪水。
  6、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7、公布统一的刑法。
  9、最高统治权力的更替,采取“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度。
  10、“敷奏以言”:向天下宣告统一的政令。
  11、“明试以功”:实行监察制,考察各地的政绩。
  12、“车服以庸”:实行奖励制度,根据政绩赏赐车马服饰。
  13、处治“四罪”:共工、驩兜、三苗、鲧;流放“四凶”:浑沌、穷奇、梼杌、饕餮(音涛铁)。那时也有“专政”手段,也有“严打”斗争。
  14、起用人材:举“八恺”、“八元”(十六个家族的拔尖人才)以及禹、后稷、皋陶等杰出人才。
  15、设官分职: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等等。
  可见这是一个大一统的天下太平的政治蓝图。只有统一才有和平,只有和平才能有秩序,只有有秩序才能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这是多少代人所憧憬的一个梦想。尽管这梦想是朴素的、要求不高的、绝无一点奢望的,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唐虞盛世的理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成为人们所向往的黄金时代。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五帝本纪》
  2、《史记•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
  3、《尚书•尧典》
  4、《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海内经》
  
  ①《史记索隐》说:尧,是谥号(死后的称号)。姓伊祁氏。《史让正义》引徐广曰:号陶唐氏。《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②《史记索隐》说:舜,也是谥号。
  ③《列女传》、《史记正义》引《通史》、《宋书•符瑞志》。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04 20:44  三、众说纷纭的尧舜禅让
  
  在历史化的尧舜传说中,最为人所关注的是禅让问题。禅(音善),在这里是传位的意思①。禅让就是传贤不传子,把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让给家族以外的人。据《史记•五帝本纪》所写,舜是通过尧的禅让而登上帝王之位的。自夏商周以来,直到二十世纪初叶的清朝为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廷的体制都是家天下,帝王之位的传承,主要是父死子继,少数情况是兄终弟及,都是在一个家族中运转,不会把江山社稷让给其他人,除非是通过暴力来夺取。而尧舜禅让的传说却与此大相径庭,令人耳目一新。因此这件事被认为是“公天下”的典范、古代政治的黄金时代。
  但仔细考察一下尧舜禅让传说的来龙去脉,我们才知道,这件事也并非那么简单,它原来是众说纷纭的。
  
  孔子何曾谈过尧舜禅让?
  
  有人著文说:尧舜禅让之说始于孔子,这实在是一个误解。
  我们研究先秦古书会发现:在《论语》以前的典籍中,并没有出现过尧舜的名子,只是在《论语》中,才首先出现了尧舜②。看来把尧舜的传说历史化的,可能首先出于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
  在《论语》中。孔子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尧舜,赞颂他们是君主的典范、典章制度辉煌灿烂、拥有天下而不图私利等等,但却没有提到过尧舜禅让③。孔子曾经热情地赞颂过周人泰伯的让天下: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泰伯,可以称得起是德行最高尚的了。多次让天下,百姓真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名叫泰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姬昌(文王)。姬昌的德行高尚,古公亶父扬言:唯有姬昌可以兴周。泰伯和虞仲知道父亲想要传位给季历,以便日后再由季历传给姬昌。于是他俩便逃亡到南方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在那里建立了吴国。这就是泰伯的“让天下”。
  其实,从这件事的过程来看,泰伯以逃亡的方式让位,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思想境界未必那么太高尚,孔子为了通过舆论的力量遏制一下当时公族内部互相杀戳的争位之风,把这件事情的意义拔高了。
  但不管怎么说,泰伯的让国,不过是王室成员内部的相让,并非把江山让给家族以外的人。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制度,维护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公室的既有地位,怎么会主张尧舜式的禅让呢?
  当时的形势是:大国争霸,周天子的权势旁落;在各诸侯国里,大夫和家臣也专擅国政,诸侯的权势也帝落了。孔子所在的鲁国,政治实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贵族手里。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称为“三桓”。我们读《论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当时三桓专政,“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是非常恼火的: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天下的政治步入正轨,礼乐征伐的诏命都出自天子;天下的政治脱离正轨,礼乐征伐的命令都出自诸侯。出自诸侯,大概十代之内很少有不亡国的;出自大夫,五代之内很少有不亡国的;由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三代之内很少有不亡国的。天下政治步入正轨,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手里。天下政治步入正轨,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不仅此也。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不同身份的人,在礼仪和排场方面也各不相同。如果下级用了上级的排场,那就是“僭越”。例如: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大怒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论语•八佾》)
  原来古代在祭祀时,要表演舞蹈。舞列一行八人为一佾(音易)。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季氏(即季孙氏)身为大夫,只能用四佾之舞,却搞了个“八佾舞于庭”的排场。如此僭越,岂能容得?所以孔子在盛怒之下,给我们留下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成语典故。
  总之,按照孔子那种早期儒家的正统思想,他要维护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是不会宣扬“禅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