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大脚核心插件: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3:01:31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3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3 20:38   共同弘扬大禹文化
  
  大禹的神话和人话传说,是由历代人民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所创造,所传播的。这种传说本身,凝聚了历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美好的理念,是一种优秀的思想传统和文化遗产。概括地说,大禹精神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
  1、战胜灾害,征服自然,战天斗地的磅礴气派;
  2、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
  3、大公无私,勤政惠民的政治理念;
  4、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坚韧性格;
  5、“恶旨酒,好善言”的道德情操。⑦
  总之,大禹的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之魂,神州之魄。是华夏民族普遍认同的一种崇高的理念,是全世界华人的一种凝聚力。正如绍兴市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海先生说:
  “大禹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以后,本身就成为一种文化。无论最终结论如何,大禹代表的都是一种精神,都有保护和弘扬的价值。从这个意义来说,大禹治水,会诸侯的事究竟发生在哪里,结论并不重要。”(《中安在线》,2007.6.19)
  从传说来看,大禹的足迹踏上了许多地方;从景物来看,大禹的“遗迹”广布于全国各地;这表现了大禹文化的丰富多彩。
  大禹的故事既是神话,各地就没有必要争论“遗迹”的真假以及大禹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要说假,都是假。大禹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出生地和活动地区,那都是观念上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历史过程。不过从神话传说来看,有的是原生地区,有的是辐射地区而已。上面谈过,大禹神话至晚产生在西周中期,原生地区在今陕西、河南一带,以河南中部登封,嵩县一带为中心。据我的研究,大的辐射有三次:第一次是战国时期,主要辐射到安徽、浙江等地;第二次是汉代,主要是汉武帝通西南夷以后,辐射到巴蜀等地;第三次是晋朝直至唐宋,比较晚近的传说和“遗迹”产生在这个时间段里。不管是原生地也好,辐射也好,都不是历史事实,所以我说:若说假,都是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说真,都是真。因为那都是真实的文化现象,而且是穿越漫长的时空,经过许多代,许多人的创作、补充而完善起来的,是一种非物质的(神话传说)和物质的(景观、“遗迹”、建筑、题刻)文化遗产。
  既然如此,各地就不应该争什么真假,就应该从历史学的争论中解脱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各地的大禹传说,“遗迹”等,都是大禹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整个链条上的不同环节,那就不应该互相排斥,而且任何一方也不要有唯我独尊的想法。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07年11月28日,在四川北川的一次有关大禹文化的研讨会上,一些专家认为:北川的大禹文化,在国内具有惟一性和垄断性。2008年3月,在“夏氏宗亲网”上,刊出了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大禹文化研究基地主任,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德书先生的文章:《禹生石纽在北川,大禹精神万代传》,其中说:
  “北川的大禹文化品牌,具有唯一性,垄断性和震憾性。”
  另外,《四川报》记者何玉文在报道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他的提法是:
  “这是一个具有独占性,垄断性,特殊性的资源品牌。”
  看来,唯一性、垄断性、独占性等提法,已成为四川方面的统一口径。究竟是有关方面的规定,还是人们的约定俗成,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提法是太武断,太霸气了。大禹文化让他们垄断起来了,独占起来了,唯一起来了,只此一家,另无分号了,想要置全国其它各地的大禹文化于何地?
  应该看到:全国的大禹文化是个整体,这是属于全民族的(海外华人也有份),应该大家分享,大家开发,大家弘扬,大家都引以自豪,这才是正理。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五帝本纪》
  2、《史记•夏本纪》
  3、《尚书•尧典》、《皋陶谟》、《禹贡》
  4、《山海经•海内经》
  5、《淮南子•天文训》、《地形训》
  6、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7、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8、顾颉刚、童书业:《鲧禹的传说》(《古史辨》七下)
  9、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七上)
  
  ①“三皇五帝”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天皇、地皇、人皇、泰皇、燧人、伏羲、女娲、神农、祝融、黄帝,都在三皇之列,不同的说法指称不同的三个人(神)。五帝系列中,有太皞、少昊、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人(神)。《世本》和《大戴礼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就是遵循这种说法。
  ②鲧与共工同一说,参看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七上,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1938年,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在顾、童二位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问题。他根据姜亮夫(1902-1995)的《诗骚联绵字考》,以为“禹”字从虫从九,甲骨文“九”为“虬”的本字,则禹为句(勾)龙,就是虬龙,句(勾)、虬、九,音近义通。
  ④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说触山的是共工;而战国时期的《楚辞•天问》,说触山的是康回。按康回,就是祝融之弟吴回。
  ⑤明•董斯张《博物志》卷二五引。
  ⑥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⑦《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禹讨厌美酒,却喜欢听好的意见。)《孟子•公孙丑上》:“禹闻善言,则拜。”(禹听到了好的意见,就向提意见的人下拜。)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4 20:33  五、若隐若现说夏朝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关于夏朝的建立,《史记•夏本纪》记述了大禹之死以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过程:
  禹被舜立为继承人之后,摄理国政十七年。舜死,禹为舜守孝三年,然后为避让舜的儿子商均,离开了舜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①,居住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但禹为众望所归,天下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来朝拜禹。禹认为这是天意,便在阳城即位为天子。又按照禅让的传统,立法律专家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又立益为继承人。益善于管理草木鸟兽,是林业与动物专家。
  过了十年,禹到东南方巡视,在茅山大会诸侯,“爵有德,封有功”,就是开了一个总结表彰大会。但禹竟死在了这里。后人把茅山改为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就是会计,是算帐、总结的意思。
  禹死后,益为禹守孝三年,然后为了避让禹的儿子启,离开了首都阳城,居住在嵩山之北。但益所上演的这出戏,虽然和舜、禹的那两出戏一模一样,后果却截然不同。因为益辅佐禹的日子不长,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威信,百姓和诸侯不服;而禹的儿子启又有一些虚名,所以百姓都拥护启,诸侯也不来朝拜益,而是去朝拜启。都说:“启是我们的君主帝禹的儿子啊!”于是启便在诸侯的拥戴下即了天子位,称为帝启,建立了夏朝。
  现在我国的史学界普遍地认为:这个传说所反映的是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酋长的“禅让”制度已经终结,开始了王位世袭制度。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标志着阶级社会的开端,国家的诞生。
  但这是用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原始社会的理论,硬套在禹、启故事上得出的结论。若是仔细研究起来,这些传说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战国秦汉时人所编造出来的,未必是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与摩尔根、马恩的理论相印证,不过是一种偶合。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或许有一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某些史影。
  至于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的事,那是从神话演变过来的。按照《国语•鲁语下》的说法,不是会诸侯,而是会群神。在那次集会中,防风氏晚来了一步,被禹杀死。这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神,仅仅是他的一节骨头,就装满了一车。
  因为禹死在会稽之说并不可靠,所以也颇有人怀疑绍兴的禹墓并非真迹。清代学者梁玉绳说:
  “《路史后纪》言涂山(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亦有会稽之名,将所谓会于会稽者,安知非即指涂山之会耶?然则会稽之墓为谁?曰:古墓之不知者众矣,即或是大禹古迹,亦必因德被六合(功德广布天下),殂落(死去)之后,异域殊方,无不起坟土以致其哀敬,罗泌(《路史》作者,宋人)所谓‘仪墓’,非实葬所也。”(《史记志疑》卷二)
  用今天的话来说,“仪墓”就是纪念性的陵墓建筑。“衣冠冡”还有衣冠等遗物,“仪墓”就是一个空墓,里面什么也没有。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5 20:39  半人半神的夏启
  
  禹的儿子启,是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还没有完全脱离神话的境界。
  关于他的诞生,就是很神奇的。据说禹忙于治水,三十岁还没有娶妻。他忽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大龄青年,便自言自语地说:“我要娶妻了,必然会有人找上门来。”果然时隔不久,有一只九尾白狐前来。见了禹,化作美人,自称是涂山氏之女,名叫女娇。禹感到还满意,就娶了她。禹治水时,把她带在身边,让她给自己做饭,送到工地。事先嘱咐她说:
  “必须听到我的鼓声,才能把饭送过来;不听到鼓声,千万不要来。”
  有一次,禹为了打通轘辕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接巩义、登封县界),化作一头力大无比的熊,挑土运石,石子误中了鼓。涂山氏闻声前来送饭,看见禹变成熊,便又羞又气地跑开了。她在前面跑,禹在后面追,跑到嵩山下,涂山氏变成了一块石头。这时她正在怀孕,快要临产了。禹说:“把儿子还给我!”于是石头在北方裂开,生下了一个男孩,起名叫做启。启,开也,是石开而生的意思。(《汉书》颜师古注引古本《淮南子》)
  今河南登封嵩山下有巨石称为“启母石”,相传就是涂山氏所变。
  关于启的降生,《史记•夏本纪》根据《尚书》等典籍,写的是不同的版本,说禹娶涂山氏之女,过了四天就出去治水了。后来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为了忙于治水的公务,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来得及看儿子一眼。这是历史化、理性化的说法。
  启的事迹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以西,有一个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骑着两条龙,名叫夏后启。启三次到天帝那里做客,从天上盗来了《九辩》、《九歌》两套乐章,命人在高两千仞的大穆之野演奏。
  《墨子•非乐上》说:夏启淫佚无道,耽于享乐,在野外大摆宴席,铿铿锵锵,管弦和磬声交响,一边吃喝,一边观看那阵容庞大的蝎子舞。这场景上闻于天,因而上天便不再保佑他了。
  在儒家的典籍里,夏启是一位贤君。而《墨子》对他则不看好。墨子反对音乐,而启却非常爱好音乐,而且还从天帝那里搞来了盗版的碟子,大玩卡拉OK,所以让墨子抓了个典型。平心而论,音乐这东西,运用适当可以陶冶性情,调节心态,对人是有益的。但天子和大臣过分地沉溺于其中,就要误事了。其实天子和大臣并不是单纯地欣赏音乐,食色和声色的概念常常是互相联系的。耽于享乐的君主或贵族,总是要大摆宴席,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音乐,看着舞蹈,少不了还要拥香抱玉,有美人为其服务,这就必然形成荒淫腐败的风气。拿今天来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或公务人员,偶尔玩玩卡拉OK,看看文艺演出,调节一下精神生活,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加节制,沉湎于其中,随之而来的常常是酗酒,吃摇头丸,泡小姐,用公款追星,再加上赌博、包二奶……,当然又必然要和贪赃枉法联系在一起;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岂非难以想像吗?墨子“非乐”,对于夏启的沉湎于音乐,抱着严肃的批判态度,其实他所反对的未必就是音乐本身,而是与此相伴随的腐败风气。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16 20:28  少康中兴辨
  
  启是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君主。②根据《史记•夏本纪》,夏朝除禹之外,自启至履癸(桀),共有十六王。其顺序为:
  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窘的第一声)—廑(古勤字)—孔甲—皋—履癸(桀)
  这十六人中,只有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孔甲、桀等八个君主或多或少地有些事迹,还夹杂着一些神话,其余君主的事迹,我们就一无所知了。这反映了夏朝历史的模糊性。
  据说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是一个荒淫无道的君主,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启的五个儿子互相争权夺利,发生了内讧。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音义)乘夏朝动乱之机,攻占了太康时夏的首都斟寻(今河南巩义市),赶走了太康,占领了夏朝很大一部分土地,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死后,弟仲康继位。仲康死,其子相继位。他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南)依靠斟灌、斟寻等东方诸侯,暂时站稳了脚跟。
  后羿也是荒淫的君主,田猎无度,荒废政事,被他手下的亲信寒浞(音浊)杀掉,寒浞因而篡夺了王位。接下来,寒浞出兵灭掉了东方的斟灌,斟寻等诸侯,又攻下帝丘,杀了夏王帝相。正在怀孕的帝相的王后缗(音民),从墙洞中逃出,逃回娘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境内),生下了儿子,就是少康。少康长大,充当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寒浞的儿子浇派兵追杀少康,少康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那里,有虞氏首领虞思,用他做了庖正(管膳食),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帮助他扩充实力。羽翼丰满后,与夏朝的遗臣相配合,终于灭掉了寒浞,光复了夏朝的国土,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夏朝历史上的大事,但《史记•夏本纪》却没有一语提及,只有两句流水账式的记载:
  “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杼)立。”
  好像少康一朝平安无事,并没有什么大事可以记载。而且三康的名号,也好像是后人所附会。所以关于三康之事,特别是少康中兴,清代学者齐召南(1703-1769),崔述(1740-1816),近代学者康有为(1858-1927)等都表示怀疑。崔述认为:禹的后嗣见于传记的有启、相、杼、皋等等,都是他们的名。上古质朴,都称呼名;唯有太康、少康则不像是名,而像是号。不知为什么只有他们称呼号?而且太康失国,并非贤明之君,为什么称为康?仲康为什么也用康号?(见崔述《夏考信录》)
  1930年,顾颉刚和童书业合著《夏史考》,认为太康与仲康都不见先秦古书记载,当是夏启的分化;而少康中兴的故事,应该是出于东汉,是东汉人为了影射光武中兴之事而杜撰的,然后把这文字窜入《左传》和《史记》当中去。但到了1980年,童书业在这年出版的《春秋左传研究》中,又否定了自己四十多年前的论断,认为未必是东汉人所编造,可能这是楚地的传说,而为《左传》的作者采入其中的。
  参照学者们的研究心得,我们对于夏初的“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传说,大体上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太康和中康不见先秦古籍记载,而且三个君主都称为“康”,以太、中、少为序,人为编造的痕迹很明显,不可相信。太康就是启,中康是编造出来的。
  第二,少康见于《世本》、《竹书纪年》、《楚辞•离骚》、《太问》、《左传》等先秦典籍③,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应该是有古代传说为根据的。但所谓“太康失国”,应该是夏启失国,然后由少康拨乱反正,少康因此也就成为夏朝的中兴之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