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翼缩小手术留疤图: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40:52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9-22 08:11  
  第一百零五句 背邙面洛(1)
  
  背,《说文》解释为“脊也”,这句里指背部对着或后部靠着。因为后背没长眼睛,有什么情况也看不到,所以每当办事遇不上好机运或不顺利时我们会说:“点儿背!”。
  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脸部,魏晋之后才出现“脸”这个字,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那时候如果遇到一个蒙面人,你不能说他没露脸,直到唐宋时期“脸”的范围才扩大到整个面部。在这句是朝向、面对的意思。
  邙,指邙山,是古代帝王、贵族陵墓最为集中的地方。
  洛,指洛水,洛河的古称,黄河支流。
  这句的意思是:洛阳这座城市北依邙山南傍洛水,好地方啊!
  
  
  面南背北
  
  古代帝王的座位都是面南背北而设,一点都不能歪,皇宫、都城也是这样正南正北而修建。帝王为什么不能转过身来,面北背南而坐呢?简单说,因为帝王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不愿意喝西北风而愿意晒太阳。
  帝王的这个座位要摆在哪个城市里呢?很多帝王选择了西安和洛阳。选择哪个城市作为都城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其难度不亚于在超市挑选不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一般来说,古代在首都选址问题上主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
  一是要居中。中国人的居中思想由来已久,据说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敬所致,他们看到北极星恒定不动,貌似天的中心,因此命名为“天枢”、“中宫”,并认为那里是上帝的住宅。上帝都住天的中心,人间的统治者也不能搞特殊化,因而形成了居中的思想。《荀子 大略》中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则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居中思想的形成还有其自然地理方面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都城只有建立在位于疆域的中心地带,才可能更好地统治四方、掌控全国。当然,居中不是要求都城必须在疆域的正中央,一般情况下都会稍微靠近存在威胁的地区,这样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会方便很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长安和洛阳这两即位于疆域的中心地带又比较靠近西北的城市经常被选为都城。
  二要富庶。都城会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其中统治阶级和军队是最大的消费者,而且这些消费者都是吃霸王餐的,必须伺候好他们,好吃好喝养胖,好草好料喂肥,他们要是喝了你的茅台不想给钱,千万别去要,否则人家会揍你一顿。这么大的消耗,按照古代的交通条件,全靠从外运送是不现实的,既耗费人力物力,又无法及时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所以都城附近需要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来供养这些爷。洛阳地处伊洛流域的广阔平原,非常适合发展生产,关中更不用说了,八百里秦川,要嘛有嘛。
  三是宜居。这一因素包含比广泛,首先是安全问题,安全没保障,其他都是扯淡。古人喜欢依山建城,主要就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易经》说:“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安全问题解决了,就要解决水源和运输问题,如果城市建在一条河流旁边,这两个问题就一起解决了。刚刚好,长安和洛阳基本满足了这些条件。
  这三点并不是选择都城的全部因素,统治者必须兼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考量。比如北宋定都开封,是因为赵匡胤的两块心病:他虽然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一直宣称是后周恭帝非得禅位给他,是被迫受让接班,而不是主动夺权篡位,因而必须在后周的都城开封接着干下去,这才能更加凸显接班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这是心病之一;赵匡胤的另一块心病,是当时对北宋统治形成重大威胁的辽国,而开封在与洛阳、长安相比,距辽国更近一些。
  历史上曾经被选为都城的城市,直到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面南背北的基本建筑格局,街道整齐排列,房屋光照充足。如果我生活在这些城市里,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已经在一个烂七八糟的城市里蜗居了十年,依然找不找北。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9-25 23:53  第一百零五句 背邙面洛(2)
  
  洛神邙鬼
  
  邙山就在洛阳北边,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更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山上的风景也不错,“邙山晚眺”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唐代诗人张籍在诗中写过这样一句:“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意思是说,如果你在市区里住得郁闷了,就去邙山郊游换换心情,保证你郁闷而去,开心而归。
  邙山游真的会如此愉快吗?请您先把张籍的那首诗看全了,千万别被那些断章取义的宣传词给忽悠了。张籍那首诗题为《北邙行》,全诗如下: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这首诗写得阴郁凄冷,最后两句是在提醒那些在城市中的活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不要不爽,也不要抑郁,到邙山去看看那些死人吧,你总比他们强吧,好死不如赖活着。
  能葬在邙山的死人,确实可以称得上“好死”,因为邙山是古代帝王最理想的墓地,一般人是没有资格埋在那里的,所以才有了“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有道是哪里黄土不埋人,为什么大家都希望埋在邙山呢?据说那里风水好,科学点解释是因为邙山上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因此才会成为帝王皇族的专用墓地,除了这些人以外的其他人,如果能葬在邙山,那就是一种特殊的荣耀。《新唐书》载:李世民手下猛将罗士信曾受到裴仁基的礼遇,裴仁基被王世充杀害,罗士信出资将其安葬在邙山作为报答,并说:“我死当墓其侧。”后来罗士信因寡不敌众而被刘黑闼杀害,李世民重金购得其尸,安葬于裴仁基墓之侧。罗士信就是评书或演义中罗成的历史原型。
  邙山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等各阶层的坟墓数十万个,很多不同时代的名人都在这里成了邻居,或者上下楼,张籍诗中说的“地下白骨多于土”并不完全是夸张。邙山就那么多地皮,而死人却是哭着喊着、源源不断地涌入,墓地供应紧缺是必然的。唐代诗人王建在《北邙行》感慨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推荐黄金无置处。”由此看来,至少从唐代开始,邙山墓地就已经非常稀缺,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邙山墓地价格比活人住的房子都贵,有学者甚至提出了“经济适用墓地”的概念,有一些人还惟恐天下不乱,当上了“炒墓族”。地皮下面也有人在赚死人的钱,疯狂的盗墓贼已经像老鼠一样把邙山给挖了好几个遍,偷走了无数历史文物。
  邙山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因为山上陵墓太多太密,去邙山旅游的人多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的休闲观光。设想一下,你一个人在邙山上晃悠,脚下不知道踩着多少人的墓地,那是一种什么感觉?白天还好,要是到了晚上,阴风瑟瑟,鬼火幽幽,说不定什么时候地下突然冒出一个盗墓贼的半个身子来,你怕不怕?不光你怕,盗墓贼可能已经被你吓瘫痪了。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听大人说起一些鬼故事,其中有这一件怪事:这年春节,村里有一家人去墓地祭祖,一边烧纸一边跪在坟前念叨:“我们来看望您了!”话音刚落,就听一个响亮的声音:“都回去吧,我在这边过得挺好!”这一家子人听了之后,寒毛都竖起来了,风驰电掣般逃回村子。出了这件事以后,全村人心惶惶,后来有一个村民主动站出来认错,说那天他刚好经过,想开个玩笑,就悄悄躲在墓地的大树背后等着搭话。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鬼,那这鬼就在人的心里,但是人总是喜欢自己吓唬自己,说起鬼来让人觉得瘆得慌,算了,还是赶紧从古墓群里逃出来,抖掉浑身的鸡皮疙瘩,到洛阳南边看看洛河风光吧。
  洛河这边比邙山要高一个档次,因为它不是因“鬼”闻名,而是以“神”著称。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由鄄城侯晋封为鄄城王的曹植去京师朝拜他哥哥魏文帝曹丕,回来在洛水附近看见一个美女,据随行人员说,她可能就是洛水之神伏妃。我们在前面说过,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时淹死了,变成了精卫鸟,而这个伏妃的经历和女娃极其类似:她本是伏羲的小女儿,在水边玩耍时不小心掉水里淹死了,就成了洛水之神。曹植见到了洛神之后,想起了宋玉的《神女赋》,就玩起了模仿秀,写了一篇《感鄄赋》,以美人自比,抒发了自己虽然和皇帝是亲兄弟却得不到重用的郁闷心情。
  《感鄄赋》后来被改为《洛神赋》,是谁改的已经搞不清楚了,在南朝梁代的《昭明文选》它就已经被改名了。《昭明文选》中收录了曹植的很多诗作,但赋只有《洛神赋》一篇,为什么呢?《南齐书》中记载了沈约的看法:“以《洛神》比陈思他赋,有似异手之作,……” 陈思即曹植,因为他后来被封为陈王,谥号为“思”。沈约认为曹植的辞赋中,只有《洛神赋》写得不错,好像不是他写的一样。
  有人认为《洛神赋》是曹植为了寄托自己对嫂子甄氏的思念之情而作,在《昭明文选》中,唐代李善做了一个故事性非常强的引注,大意是说曹植本想娶甄氏,因哥哥曹丕呛行而没娶成。甄氏死后,曹丕在曹植进京时把甄氏留下的一个玉镂金带枕送给他。回去的路上,曹植在洛水边休息,思念甄氏,忽然看见一个美女过来了,并和他说了一些话,说完就不见了,于是曹植就写了一篇《感鄄赋》,后来曹丕和甄氏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即位,改为《洛神赋》。
  这段注破绽百出,比如甄氏嫁给曹丕时已经二十三岁,而曹植刚刚十三岁,是一个光知道撒尿和泥玩的小屁孩而已,怎么会想到娶媳妇呢?据考证,这段故事并不是李善所注,而是后人编的小说,在宋代印刷出版《昭明文选》的时候被误取进来,此前的版本并没有这段荒唐的引注。
  但是,我们也不能十分肯定地说曹植写《洛神赋》与甄氏毫无关系有关,因为这篇赋的诞生时间刚好是甄氏死后不久,另外,它的原题虽为《感鄄赋》,但内容与鄄城毫无关系,其中细致刻画的那个美女却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甄氏,因为在三国时期“鄄”和“甄”是相通的:“鄄”虽然一般读“绢”音,但也读“坚”音,而“甄”也读“坚”音。
  有人问了:你脑子进水了吧?“甄”不是读“真”音吗?这个字三国之前确实读“坚”因,后来东吴人为了避孙坚之讳而改读“真”,不过仅限于东吴境内,其他地方还是读“坚”。西晋统一全国,为了体现对东吴人的尊重,就把他们对这个字读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直到宋朝还有少数人知道“甄”的古音,宋朝庄绰在《鸡肋篇》中记载:甄彻在宋徽宗时期考中了进士,枢密院的林摅在念进士名字的时候,把“甄”读成了“坚”音,宋徽宗说你念错字了,林摅说没错,不行问问甄彻本人。甄彻是个马屁精,他本着“谁官大就听谁的”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说皇上说的对,您让我姓啥我就姓啥。他这一拍马不要紧,林摅因为“不识字”而被免职。
  三角关系总比怀才不遇更容易吸引眼球,再加上同音字等巧合,很多人都相信曹植和嫂子甄氏不清白,连唐代诗人李商隐都相信了,写下了“宓妃留枕魏王才”的诗句。但是,如果你认真读读史书,看看曹植是怎样一次又一次给哥哥曹丕和侄子曹叡上书,以求重任,又怎样一次又一次被调整爵位和封地,东跑西颠,最后抑郁而死,或许就会觉得曹植根本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去整其他没用的事情了——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再细读史书,计算一下时间,看看曹叡是不是曹丕的儿子。
   历史总是那么遥远和深邃,我们只有通过古人的文章和坟墓来窥探和猜测。至此,我们已经基本游完了邙山和洛河的文化之旅,此次旅游的感想是:鬼是人自己吓唬自己的产物,神是人自己鼓励自己的依托。-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10-08 15:37  
  因绝大多数朋友已经收到第一本烂书,现将该书的勘误表奉上: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勘误表
  
  “趣解千字文”第一部(前36句)《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已出版,出版方以“原稿信息量太大,读者无法接受”为由进行了野蛮的删改,导致原稿被删节三分之一:原稿约22万字,出版的书中只有13万字。在删节的约9万字中,只有开头的1万多字在通知作者并勉强同意的情况下删的,其余删节均未告知作者。大量没有理由的删节,导致主题被架空,内容残缺、不连贯,一些段落已经无法看出作者原本表达的意思。为了避免误导读者,现将其中比较明显的错误列举如下:
  一、封面:
  (一)下方“天涯社区超人气作品”后面跟的不是天涯原帖标题,而是书中自序标题,让人费解
  (二)最下面的12个导读标题党中,第5、7、8个的相关内容已被删掉,这3个标题党成了纯粹的噱头
  二、第1页中的“婆娑世界”一词因前面相关介绍已经删掉,导致其出现十分突兀和生硬
  三、第16页第6行后面半句本是与前文想呼应的,前文没了,这半句话还傻乎乎地在这呼应呢
  四、第18页插图,画的是牛顿和苹果落地,但在内容里已经找不到牛顿了,有图无文;这一页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是“大宇宙:永存在?爆炸产生?”可惜,内容中讲大爆炸理论的部分已经没有了,放空炮
  五、第40页“寒来暑往”一句本来有两段,只保留了一段,而删掉的那一段讲的是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的,是最紧扣第一部分“地球还能转多久”这一主题的一段
  六、第75页第3行中的“梗直”应为“耿直”
  七、第77页“金生丽水”一句,原稿中讲珍惜水资源的一段被删除,这也是和第一部分主题紧密相关的一段,更可气的是,这句的插图表现的是删除那一段中的“狼抱泉”的故事
  八、第82页“玉出昆冈”一句的插图画的是昆仑王母,可惜,那一段已经被咔嚓没了,有图无文
  九、第90页欧冶子铸剑那一段,由于删除太多内容,致使风胡子、欧冶子以及铁剑的出现都十分突兀
  十、第97页“果珍李柰”一句的插图画的是西施摘李子,而相关内容已经删了,有图无文
  十一、第108页“海咸河淡”一句的插图画的是精卫填海,而相关内容已经删了,有图无文
  十二、第114页“鳞潜羽翔”一句的插图画的是苏武牧羊,而相关内容已经删了,有图无文,保留的一段标题为“鸿飞雪融,鱼刺喉咙”,却没有“鱼刺喉咙”的内容相对应,又放空炮了
  十三、第125页的“龙师火帝”中插图是龙,可是内容却把介绍龙的那一段删了;第131页的“鸟官人皇”中关于“人皇”的内容也惨遭删节
  十四、第135页“始制文字”一句,插图是四只眼睛的仓颉,内容中却没了仓颉的踪影;保留的一段中,本来侧重介绍大小徐的,结果小徐基本没有出现,大徐的介绍也是有头无尾
  十五、第166页,标题为“人权、主权和皇权”的那一段,包含“吊民伐罪”的引文及最后的总结被删掉,导致这一段不知所云。同样,第170页标题为“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一段几乎被拦腰砍断,下半部分内容没了,成了太监
   十六、第189页,讲宰相和丞相的区别那段,只剩下了宰相,介绍丞相的内容不见了,又放空炮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83.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