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老是流鼻涕怎么办: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11:39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05 22:44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11 22:01  大病久不愈,工作不能息;头痛几欲裂,心中万分急。
  
  “balmain”朋友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列,是“裂”的古字,分割、分解的意思,自古行与列的区分就不太明确,如《礼记 丧服大记》中说:“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黼三列,素锦褚。”孔颖达疏对“列”的解释是:“行也。”在一般情况下,竖排称“行”,横排称“列”,比如两军交战说的“列队迎敌”,就应该是横排,才能与敌人相迎。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13 21:10  第六十七句 似兰斯馨(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什么说“似兰斯馨”出自《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一句呢?二者之间除了一个“兰”字相同之外,好像再没什么相同的地方了啊?我们这一部分内容,大标题是“搞好关系,有所作为”,“似兰斯馨”貌似对个人品行的要求,实际上是说是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易经》中的这句话,说的就是与人相处,这句话所涉及的“同人卦”,说的则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易经》中的话多数比较晦涩难懂,但是这句话就属于那少数比较浅显易懂的,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挂在嘴边,所以不用做过多解释,只说一下“臭”字。这个字读“秀”音,指香味——我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这么讲的时候,十分费解:为什么“臭”字会指香味呢?这不是明显的香臭不分了吗?百思之后想到自一个自认为很正确的答案:老子不是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吗?同理,大臭若香,比如臭豆腐,虽然我从来没敢吃过,但听别人说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当时还以为自己学会了思考,其实,这样理解并不正确。
  为了搞清楚“臭”的意思,我们先看看《尚书 盘庚》中的一小段:“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商王盘庚为了避开水灾,准备迁都,很多臣民都不想走。盘庚很生气,对大家说:“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国家安定,你们这帮人也不体谅我当领导的难处,竟然都发出不和谐声音,想用一些歪理邪说来动摇我。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最后你们把自己搞得走投无路,痛苦不堪!现在我们就像同在一条船上,你们不想渡过去,如果船翻了,大家都得喂王八!”
  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对“臭厥载”是这样解释的:“臭是气之别名,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易》云‘其臭如兰’,谓香气为臭也。《晋语》云‘惠公改葬申生,臭彻于外’,谓秽气为臭也。……肉败则臭,故以臭为败。船不渡水,则败其所载物也。”看了这段话,“臭”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不过,有个别学究认为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也是香味的意思,这就错了。在唐代,“臭”字的意思已经和今天差不多,表示一种难闻的气味,否则孔颖达就不用浪费那么多笔墨做出上面一段解释了,而杜甫比孔颖达还要小一些,小多少呢?小一百三十八岁。
  《易经 系辞》中关于“同人卦”的全部内容如下:“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就是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或合作,旧时把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或同行业的人称为“同人”,又作“同仁”。为什么“先号咷而后笑”呢?两个人从不认识到相知,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常言说“不打不成交”,刚见面的时候可能互相看不上,还有些暴脾气相遇,因为点事情打得人仰马翻、又哭又号的,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双方才会加深了解,最后成为好朋友,关羽和张飞刚认识的时候不就大打出手了吗?最后桃园三结义,把酒言欢。不过,“同人”涵盖的范围要比朋友大很多。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这八个字,包涵了人生的起居作止、行藏动静、趋避取舍等无数行为,后人更将其简化为“语默”二字,范成大在诗作《缄口翁》中说“君子取中道,常在语默间”,道出了“语默”二字在人们心灵中的无穷理境。孔子对同人卦的总结,着字普通而简约,用意曲折而深远,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君子与人相交,同类相应,本在于心,不必共同一事,就算一个喜欢出去凑热闹、另一个喜欢自己找清净,或者一个沉默无语、另一个爱说爱闹,也都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或合作。关键时候,两个人劲往一处使,什么事都能办成,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很强,让人们感到如沐春风、如闻兰香,容易接受。
  解读《易经》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刚勉强把《系辞》中关于“同人卦”的这一点内容解读完,我已经大汗淋漓了,因为我对此一知半解,担心说错,每写一句话都要反复掂量,即便如此,也难免有不当或错误的地方。不管了,还是按照孔子的说法,六十岁以后再好好研究一下《易经》吧。
  既然不怕犯错误,对于“同人卦”具体内容的部分,我就豁出去、放开了,怎么理解就怎么说了。《易经 同人》原文如下: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主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我敢打赌: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把上面这一段跳过去了——如果读者超过了一百人,这个比例还得提高。为了搞懂这段内容,我抱病看了很多材料,现在不管是真明白还是假明白,至少能忽悠一下不明白的,下面我就正式开始忽悠了。
  “彖”和“象”是干什么的,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重复了——如果你还记得我是怎么说的,那证明你太聪明了,赶紧找本好书读去吧,我的这点水平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你了,因为我自己都已经忘了,刚才还翻到前面复习了一下。
  “初九”、“六二”等带数字的是什么东西呢?先秦古籍中对《易经》的引文内容中并没有发现这些带数字的东西,肯定是后人加上去的,为什么要加呢?因为《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每一爻都没有名称,说起来也很不方便,大约到了汉代,有人就根据每一爻的位置、性质分别起了名字,起名字的原则如下:依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凡阳爻,其爻题各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尚九“;凡阴爻,其爻题则各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尚六”。为什么要这样起名呢?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为的是避免我自己头疼,同时也不想让大家头疼。
  下面开始翻译“同人卦”原文——事先声明:本人水平有限,有错在所难免!
  “同人卦:和别人一起在野外,那就是好事!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河急流,有利于君子坚守正道。”(这里的“同人于野”是否包括孤男寡女的情形呢?荒郊野外,干柴烈火,还能“利君子贞”吗?或许古人过于正派,我等过于龌龊。)
  彖辞的前半段说起来很麻烦,后半段又过于简单,所以干脆略过。接下来:
  “象辞说:同人卦的卦象是离下乾上,是举火烧天的表象,天与火亲和相处。君子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理,求同存异,团结群众。
  “第一阳爻,一出门就能与人和睦相处,不会有什么灾祸。(出门见喜啊!)
  “象辞说:一出门便能与人和睦相处,又有谁会来危害你呢?
  “第二阴爻,只和本家本派的人相处得好,有点遗憾。
  “象辞说“只和本宗本派的人和睦相处,不能广泛团结群众,这是遗憾的根源。
  “第三阳爻,在密林中埋伏军队,并占据了军事上的制高点加强戒备,几年内不会有战争。
  “象辞说:在密林中埋伏军队,是因为打不过敌人,只能潜伏下来。几年内不会有战争,是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怎么敢冒险轻进呢?
  “第四阳爻,装腔作势准备登攻城,但终于没有进攻,吉祥。
  “象辞说:准备攻城而没有进攻,是因为发现这种进攻是不仁义的,这样做能获得吉祥,是因为在困惑时能及时醒悟,反过来能按正确的办法行事。
  “第五阳爻,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后来破涕为笑,大军作战告捷,志同道合者相会在一起。
  “象辞说:与人和睦相处,开始大声痛哭,说明这时内心中正诚信,因不知战事的胜败而焦急痛哭;大军遇到了志同道合者,终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于是欢笑起来。
  “第六阳爻,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也不后悔。(郊,近于野,范围小一些。
  “象辞说:在荒郊也愿与人和睦相处,未遇到志同道合者,说明此时团结众人,而希望天下大同的愿望没有实现。”
  翻译完了,也乱套了:“同人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都哪跟哪啊?
  有道是“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下面我就来收口和点睛:
  “同人卦”告诉我们这样一些道理:冲破闭塞局面最好的方法是广开门路,多方结交;人多力量大,一旦取得广泛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人与人之间的结交,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任何勉强及强求都会使自己遭受道义上的谴责,也经不起考验;人与人之间思想上的沟通可能会遇到种种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为了排除障碍,必要时应不惜采取强硬的手段。综上所述,“同人卦”的中心思想是这样的:本卦通过对同人于野、同人于宗、同人于门、同人于郊的分析和相关处理原则的表述,反映了古人对保守的门户之见和社会封闭性的批判,以及对冲破闭塞局面、广泛沟通思想、建立“大同”理想社会的向往。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17 19:43  第六十八句 如松之盛
  
  松,这个字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松树——在蓬松、放松、肉松等词语中的也是松树的意思吗?当然不是,在这些词语中,“松”是“鬆”字的简化字。
  盛,本义为放在祭器里的谷物。《史记 孝文本纪》中皇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应劭注曰:“黍稷曰粢,在器曰盛。”粢,读“资”音,指谷物。在这句里,“盛”是丰茂、兴旺、高大的意思。
  这句的意思是:要具备青松那样坚贞的品质,繁荣旺盛,生生不息。
  
  “十八公”与“五大夫”
  
  松树是一种长绿乔木,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树,或许因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能看到一点绿色,就像溺水的人看到一根救命稻草、饥饿的人看到一只出炉烧鸡一样兴奋。
  松树自古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们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直将其视为高贵品质的象征,追溯渊源,这种感情可能始于孔子,《论浯 子罕》中记载孔子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将孔子的话进行了深度解读:“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道家的庄子也有同样的看法:“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历代写松树的诗作多不胜数,如果我在这里不停地举例,这一段内容就应该以“历代名家吟松诗词选”为题目了,所以我们不正面说松,而是开旁门、走左道,从松字的结构说起。
  松字由“木”与“公”字构成,因此松树又被称作“木公”;进一步拆分,“木”由“十”字与“八”构成,所以松还被称作“十八公”——这样拆分有什么意义呢? 有用啊,至少可以用来搞点封建迷信活动,比如《裴注三国志》中说:“初,固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为梦焉。”说丁固当尚书的时候,梦见自己肚子上长了一棵松树,他对人说:“松字是十八公啊,十八年以后我大概能位列公卿吧!”后来果然像梦中暗示的那样,丁固当上了吴国司徒。于是,“丁固梦”或“丁固生松”就成了仕途顺利的典故。
  松为“木公”,有公的就应该有母的,这个“木母”就是柏树,但是柏树并没有“木母”这个称呼,传说柏树能驱妖孽、寄托哀思,被认为是阴木,所以古人墓地要植有柏树,如果有人砍了陵墓的柏树,那就和挖祖坟没什么区别,是罪大恶极的行为。《晋书 文苑》中记载,中书侍郎李充字写得很好,文章也不错,但他最初被众人所知,却是因为他杀了人,“充少孤,其父墓中柏树尝为盗贼所斫,充手刃之,由是知名。”杀了砍墓柏的盗贼不但不会被追究责任,还能扬名立万。《旧唐书 狄仁杰传》中记载:武卫大将军权善才不小心砍了昭陵柏树,时任大理丞的狄仁杰作出了免职的处罚决定,唐高宗很恼火,认为量刑过轻:“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狄仁杰讲了一大堆道理之后,“帝意稍解”,权善才得以保命。
  说到拆字,想起高中学历史时的一件事情。那时候,为了准备高考,我把历史书都快翻烂了,最后达到不漏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程度,只要书上有的,没有能考住我的。但是,在一次测验中,竟然发现了这样一道变态的题目:“1909年冯如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机有几个轮子?”当场傻眼,因为教材上没有这个知识点。老师说:考试是不会超过教科书的范围的,你们看书还是不仔细!回去翻书,果然,书里有那架飞机的插图,数了一下,那架飞机有四个轮子——知道这个有什么意义吗?当时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应试教育。多年以后,我才逐渐搞明白这几个轮子的意义: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没有起降轮的,冯如搞的这个改进版好就好在有起降轮。虽然书背得好,但还是有些知识点不好记,比如历代皇帝在位时间,没有什么规律,全靠一把子蛮力气去死记硬背,很容易忘掉,于是老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说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非常喜欢和尚这个有前途的职业,就跑到五台山出家,但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江山,就向一位高僧请教清朝的运数,高僧写了七个字:木立斗非共世極。顺治弄不明白其中的含义,高僧又不肯多说,只好躲在小黑屋里瞎琢磨,最后也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清朝灭亡之后,有人发现这七个字正是清朝前七个皇帝的在位时间:木,指顺治在位十八年;立,指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斗,雍正在位十三年(不应该是十二年吗?人家的解释是:这个“三”字是不完整的,这意味着雍正不得善终,被人暗杀);非,指隆在位六十年;共,指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二十六减一点);世,指道光在位三十年(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極,左边的“木”指咸丰在位十年八个月,右边是“口外又一年”的意思,指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到热河躲了一年,然后死掉。
  听老师讲完这个故事,我马上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清朝初年的和尚就写出了三百多年以后才出现的简化字呢?比如“斗”,应该是“鬥”才对啊?老师说:你还真较真啊?这个故事就是一些人弄的文字游戏,根本没这回事,但是只要你记住这七个字,就记住了清朝皇帝的在位时间,不会像死记硬背那样容易忘掉。果然,十几年过去了,我一直都记得。
  多年以后的一天,想起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就到处查材料找出处,想看看到底是谁这么八卦。几经努力,终于找到了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这个人叫冒广生,字鹤亭,他在《小三吾亭随笔》中根据传说记录了一个十分类似的说法。提到冒广生,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说起他的先祖冒辟疆,知道的人就多了,再说起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了。冒广生是清末举人,曾参与过戊戌变法,后来在刑部找到了一个郎中的差使。刚上任不久,当时的名妓赛金花因虐婢致死案而入狱,冒广生参与了对此案的审理工作。冒广生与赛金花是老相识,有一次赛金花约他到陶然亭相会,冒广生如约而至,而赛金花却没来,老冒被放了鸽子,事后赛金花还取笑冒广生,说陶然亭可以改叫“放鹤亭”了。这次赛金花犯到冒广生手里了,还不得乘机报复?冒广生可没有乘人之危,他从中活动,将赛金花从轻发落,解回原籍。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其原型就是赛金花,从老照片上看,赛金花的长相绝对一般,根本算不上美女,但这并没有妨碍她成为具有很强交际能力的一代名妓。
  据说,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八十多岁的冒广生被划为右派,最后在毛主席的保护下才没有受到迫害,二年后就去世了,算是逃过一劫,但是他的儿子冒舒諲却没办法逃,被打成右派。不过,晚年的冒舒諲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江青与她的前夫唐纳结婚后经常吵架,作为唐纳的大学同学,冒舒諲经常去劝架,知道江青很多事,如果不是当初被打成右派而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江青就会在文革中想起冒舒諲,不把他整死才怪!冒舒諲继承了老祖宗的风流余韵,据说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八个女友;他还根据老祖宗冒辟疆的经历,创作了剧本《董小宛》。平反后,冒舒諲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曾在《中国金融》杂志社担任总编辑,1999年去世。
  样板戏《沙家浜》中,有一段是这样场景的:电闪雷鸣,指导员郭建光跳下土台,和战士们一起,做战天斗地、搏风击雨状。众战士边舞边唱:“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
  《沙家浜》是根三十六名新四军伤员坚持抗战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的,为什么改成十八个了呢?一个原因是舞台限制,人多了就乱套了,主角光辉的视觉形象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取松字可以拆成“十八公”这层意思。沙家浜在江苏常熟市郊,阳澄湖畔,现在成了红色旅游胜地,每年景美蟹肥的时候,都会有很多揣着公款的游客来到这里,打着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号,甩开腮帮子猛嚼大闸蟹,玩够了,吃美了,像螃蟹一样横晃着回去了。
  问题来了:沙家浜在江苏,泰山在山东,为什么要大老远的去学人家的松呢?可能是因为泰山松名气大吧,早在秦始皇时代,人家泰山松就当上官了。《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举行祭天盛典,把老天感动得眼泪哗哗流,秦始皇正在下山,“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在树下避雨,很容易被雷击,可是这次秦始皇没有被雷打死,不仅这次没死,第二年他又出来闲逛,张良雇了一个大力士用超级大铁椎砸他,结果是“误中副车”,没砸着。由于秦始皇封的官职是“五大夫”,后人多认为给秦始皇挡雨是五棵松树,不信你去泰山看看,当初秦始皇避雨的地方现在叫“御账坪”,那里就赫然戳着五棵大松树。
  但是,我要很遗憾地告诉你:现在这五棵松树,是清朝雍正皇帝命人补栽上去,秦始皇封官的松树,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被山洪冲毁。“五大夫”并不是五个大夫,而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一个爵位名称,是二十等爵中的第九等,拥有“五大夫”以上的爵位,具有免除徭役的特权。《史记 高祖本纪》中说“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意思就是项梁给刘邦增加了五千人,五大夫这个级别的将领十人。如此看来,秦始皇避雨的时候,那里应该只有一棵松树。在北京倒是有个叫“五棵松”的地方,那里有很多与零八奥运有关的工程,因而出镜率比较高,这个地名确实是由五棵松树而来的,据说这里原来是清代提督邵英的墓地上,上面有五棵大松树。可惜的是,因地铁贯于树下,这五棵树枯死了。
  不管是一棵还是五棵,泰山松从因给秦始皇护驾有功而封了官职,从此名扬天下。唐代林宝修撰的《元和姓纂》中说,秦始皇封了松树之后,当地有人以松为姓,成为松姓的始祖。
  无论是阳春还是金秋,是炎夏还是寒冬,松柏总是傲骨铮铮,不改旧色,刚毅挺拔,坚韧不屈,让人不由得挑起大拇指赞叹:是条汉子!但是铁汉也有柔情,松柏不乏蜜意,《孔雀东南飞》中有这么一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南史 孝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霸城王整之姊嫁为卫敬瑜妻,年十六而敬瑜亡,父母舅姑咸欲嫁之,誓而不许,乃截耳置盘中爲誓乃止。遂手爲亡婿种树数百株,墓前柏树忽成连理,一年许还复分散。女乃为诗曰:‘墓前一株柏,根连复并枝。妾心能感木,颓城何足奇。’”您看看,松柏不是也能表达刻骨的柔情吗?
  不仅如此,松柏还能给情人幽会提供良好的环境,苏小小在《同心歌》中写到:“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苏小小是南北朝时期萧齐的名妓,一位品貌出众而又多情重义的才女。读此诗,不仅想起我的大学,校园里有一座山,山上满是松树,山下就是大海,每到傍晚或周末,便会看到很多学生情侣俩俩上山,隐身于松林之中,谈谈人生聊聊理想啥的。可惜好景不常,不知哪个领导脑袋被门框挤了,竟丧心病狂地组织了一支由学生干部组成的“纠察队”,上山去抓违反校规的行为。违的是哪一条规呢?校规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校园内禁止男女学生挽臂、搭肩、搂腰、拥抱、接吻等轻佻行为。”山在校园内,当然属于此类行为的禁区。每到傍晚,纠察队成员们便怀着阴暗的想法,带上红袖标,拿上手电筒,到山上松树林里去“捉奸”,问到姓名之后在全校张榜通报批评,一时搞得乌烟瘴气,天怒人怨。当时我并没有女朋友,不担心被抓,但也觉得校方此举实在太过分了。不过,校方完全低估了爱情的力量,几千年封建枷锁都挡不住,何况你一个烂校规?有一天,在通报批评的名单中,竟然出现了两个同性别的学生,而这两个人根本没有上过山,更没有搞“断背山”,于是二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找校方理论,要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从此以后,纠察队解散,松林之中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最后用李白的一首赞美松树的诗《赠韦侍御黄裳》来作为结尾吧:“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莫效某大学,损人不利己。”——最后两句是李白写的吗?当然不是,李白原句为:“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63.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