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电影 经典: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08:31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1-02 14:54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1-06 00:46  第四十五、四十六句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1)
  
  罔,本义就是捕渔打猎用的网,被网住的动物东冲西撞出不去,肯定很失意、很迷惑,这就是其引申意思。在这里是不要、别的意思。靡,读“迷”音的时候指奢侈浪费等可耻行为,这里读“米”音,什么意思呢?《尔雅》中说:“靡,无也。”和前面的“罔”是一个意思。
   谈,不用解释了,咱这里一直在“谈”着呢。恃,依赖、仰仗的意思,如前面提到的《诗经》中那首让人痛断肝肠的《蓼莪》里的“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一句就用了这个字。
   彼,那,与“此”相对。“此”是谁呢?一般是都从自己的角度说别人,这个“此”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己”。《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短,这个字的造型还是有点来头的,右边的“豆”是表示读音的,左边的“矢”是怎么回事呢?古人经常拿着弓箭出去打猎,要描述一个东西的长短怎么办呢?就顺手拿起弓箭来量一下,量长的用弓作标准,量短的用箭作标准。照这个说法,“长”字应该和弓有关系了吧?其实并不是这样,“长”字是象形字,正体的“長”是你的梦中情人——披着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这个字属于用具体形状表示抽象意思。这里的短和长,指人的缺点、不足和优点、特长。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两句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做人要谦虚,不要嘲笑人家不行、去揭人家老底、让别人下不来台,也不要炫耀自己的本事,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觉得自己是个啥,其实,自己可能啥也不是。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没错,但是这个美德是怎么传下来的呢?我们追根溯源,倒腾一下历史老账吧。
  《易经》中有一卦叫“谦卦”,是《易经》中有八八六十四中的第十五卦,其他六十三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的,单单这个下艮上坤的 “谦卦”,上下三爻都是吉,真是大吉大利啊!
  《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叫“彖(tuan四声)”,“谦卦”的“彖”是这样说的:“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从“彖”中我们可以看出:别管是天、地、鬼神,还是人,只要“谦”,一定就能有好结果。这是恐怕我们中华文化系统论述谦虚的最早文献记录了。
  与《易经》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另一部儒家经典《尚书》中则更加精确而简洁地论述了谦虚与骄傲的不同后果:“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真是经典中的经典,不用说古往今来吧,单说中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就把这六个字引用了无数次。
  但是,这六个字到底是谁说的呢?
  《尚书 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话:“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禹率领诸侯去征讨不服气的苗民,好久也没能使之彻底屈服,这时大臣伯益说了这番话,大意是说:只有品德能感动上天,那就没有什么感化不了的;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以前通行的说法是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但是现在这个说法受到质疑。不过,《尚书》的作者是谁并不影响《大禹谟》中伯益说这六个字的客观事实。
  看来这六个字是伯益说的了?
  未必!我们今天通行的《尚书》,是汉代博士伏生藏在墙壁里的《今文尚书》与东晋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相关内容我们会在“漆书壁经”一句中详细解说)。从明清开始,学者们就开始论证《古文尚书》是伪造的,现在已成定论,而《大禹谟》就出自《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谁造的呢?能有这么高明的造假手段,当然不是一般人了,这位造假高手就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姥爷王肃。他伪造经典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骗后代那些傻冒,而是为了想利用儒家经典来和当时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经学家郑玄进行辩论,而原来的那些经典人家郑玄也会用啊,不行啊,得研究独门秘籍,于是关起门来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先后伪造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古文尚书》等书。
  不光这六个字,就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所谓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也是出自王肃伪造的《古文尚书》中《大禹谟》一篇。
  还是人家孟子有远见。《孟子 尽心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读《尚书》,觉得不能全信,为什么呢?因为《武成》一篇中可信的地方就不多。仁人无敌啊,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怎么用得着血流成河呢?
  《尚书 武成》中是这样记载的:“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这是武王在介绍牧野之战的实况:天刚蒙蒙亮,纣王带领大军出战,结果他的军队对我军没有抵抗,后队变前队,反戈一攻,杀得血流成河。
  孟子认为,周武王就是仁义的化身,敌人一看到他早就投降了,用不着打成那个样子,编书的人真能扯淡,看来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啊。
  关于《古文尚书》的真伪一直到今天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这并不重要,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应该看重作者是谁、有没有名气,而是要看内容怎么样,值不值得看。草根也可能写出好作品,名家也写过垃圾文章。
  抛开史学上的因素不管,“满招损,谦受益”这六个字是很好听、很哲学、很实用、很有利于个人修养的一句格言。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回。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1-07 01:23  上一段最后一句应该删掉,因为这一段有点偏离满招损,谦受益”这六个字的主旨。
  
  第四十五、四十六句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2)
  
  尊重别人就是自尊
  
  那是我年轻时候的事。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屁孩,超年轻,整天跟着大我两岁的哥哥到处玩。附近有一个患软骨症的小朋友,走起路来像在水上飘着一样,东倒西歪摇摇摆摆的。有一次我看见他在前面走,就在后面搞起了超级模仿秀。他回头来问我:“学我干什么?”然后很气愤地飘走了。我当时还跟没事人似的,是哥哥的一句话让我把这件事记到了今天:“你要是像他那样走路,别人学你,你气不气?”
  每每想到这件事我就会觉得自己简直是个混球蠢蛋加傻瓜,反正是一个圆形的东西就对了。恶意伤害一个无辜的幼小心灵,真是十恶不赦。
  把谈论和嘲笑别人的缺点当做乐趣,这是很多人的陋习。说是陋习,不如说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尊,在希望获得尊重的同时,我们是否学会尊重别人?孟子说:“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荀子 荣辱》中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为了避免恶语伤人,古人在日常交往中就特别注意,在说对方的时候要用尊敬之语,而说到自己的时候就改用谦恭之词,比如明代程允升的《幼学琼林》中说:“阁下、足下,并称人之词;不佞、鲰生,皆自谦之语。” 阁下,本指公卿大臣所住的殿阁之下;“足下”用来做为称呼,是晋文公重耳发明的,他为了找到介子推而放火烧山,而介子推就是不肯出来,在熊熊大火中抱着一棵树,很快就被烧死了。晋文公就把那棵树砍了,做成鞋子——可能是那种硬木趿拉板吧,穿在脚上,经常痛心疾首地呼喊“足下”,以表示对介子推的深切怀念。阁下、足下这两个称呼后来就成为对别人的尊称。不佞,意思是没有才智的笨蛋;鲰生,原来是用以骂人的话,指浅陋、愚昧的人。后来这两个词被用做自谦之词。
  不仅在称呼上,其他方面也类似,比如相互赠送礼物。《幼学琼林》中说:“谦送礼曰献芹,不受馈曰反璧。” 献芹,出自《列子•杨朱》,原文是这样的:“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说有个人——为了便于叙述,姑且叫他“小明”吧——觉得芹菜等东西很好吃,就向当地一个有钱人推荐。有钱人品尝了一些,结果刺痛了嘴巴,吃坏了肚子。大家都嘲笑和埋怨小明,小明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芹菜其实并没那么难吃,小明吃了怎么没事呢?有钱人嘴巴和肚子都娇惯,又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谁让人家有钱呢?后来送礼都谦称为“献芹”,相当我们现在送礼时候说的客气话:“我送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成敬意啊!笑纳笑纳!”一边这样说,一边暗自肉疼,心说:花了我好多银子啊!“反璧”的典故也出自晋文公重耳,他在逃难到曹国的时候,曹国大夫釐负羁给他送来一些吃的,暗藏一块璧玉,晋文公把吃的留下,璧玉送还。要说还是古人风格高尚,现在的人,路上捡的东西都不愿意还给失主,何况是别人送的?
  谦虚是好事,但是也不能过分谦虚。朱熹曾说过:“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不顾场合不看情况的一味谦虚,很容易被人看出是虚情假意,还可能闹笑话、惹纠纷。说有一对夫妻去参加宴会,碰到一个外国朋友,老外喜欢赞美女士,就很夸张地对那位丈夫说:“你老婆真漂亮啊!”丈夫很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老外以为在反问他,很认真地看了看那位女士,然后说:“她哪里都美呀!”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位中国商人在美国请客,在吃饭之前商人先谦虚了一番:“感谢诸位光临,今天的饭菜不好,请大家包涵!”饭店老板一听不干了,质问商人:我的饭菜怎么不好了?今天非得说清楚不可,否则我告你诽谤!。
  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尊重自己、甚至保全自己。平定安史之乱、复兴唐室的功臣郭子仪就深谙此道。《资治通鉴》中记载:“御史中丞卢杞,弈之子也,貌丑,色如蓝,有口辩。上悦之,丁未,擢为大夫,领京畿观察使。郭子仪每见宾客,姬妾不离侧。杞尝往问疾,子仪悉屏侍妾,独隐几待之。或问其故,子仪曰:‘杞貌陋而心险,妇人辈见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无类矣!’”
  卢杞这个人长相比较丑陋,半边脸有胎记,不过口才很好,受到皇帝的喜爱,给了个官当——其实,皇帝重用卢杞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卢杞的父亲卢奕当年是因为痛骂叛贼安禄山而被其杀死的。像郭子仪这样的元老级人物,接见客人的时候身边都会有侍妾陪着,但是卢杞来访的时候,郭子仪让侍妾都哪凉快哪呆着去,他一个人很郑重地接待。有人问其中的原因,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外貌丑陋,内心险恶,妇人们看见他长得那么有创意肯定会笑出声来,以后他得志了,我这一大家子都得完蛋!”事实证明郭子仪是慧眼识小人,卢杞爬上了相当于宰相的位子之后,忌能妒贤,稍不附者必致之于死地,他排挤、陷害了杜佑、李揆、杨炎、张镒、崔宁等大臣,并借叛臣李希烈之手杀害了敢于直言劝柬的颜真卿。如果不是郭子仪有远见,没有轻慢卢杞,还真可能遭到这个小人的迫害。
  无论君子还是小人,绝大多数都像卢杞一样,不愿意被别人嘲笑和揭短。如果真被别人揭了短,很多人会反唇相讥、恶语相向或心存不满、伺机报复。但是有个人的举动就截然相反:你揭我的短处,我夸你的长处。这个人名叫崔暹。
  《北齐书 崔暹传》中记载: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悦,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
  东魏北齐时代,崔暹很受世宗皇帝器重,并荐举了很多人才。他向世宗推荐邢卲担任丞相府的幕僚,兼管机密政务。因为崔暹的推荐,邢卲得到了世宗的信赖,有机会接近世宗。在言谈之际,世宗发现邢卲经常常贬低崔暹,觉得很不高兴,就对崔暹说:“你总是说邢卲的长处,而邢卲却专说你的短处,真是不懂事啊的笨蛋啊!” 崔暹说:“他说我短处,我说他长处,都是事实,啥问题也没有。”
  这里的“世宗”是谁啊?就是前面“有虞陶唐”一句里说过的那位打皇帝都懒得亲自动手的东魏权臣高澄。崔暹是一个刚正耿直、不畏强暴的人,高澄的老爹高欢曾经称赞崔暹说:“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 这是“冲锋陷阵”这个成语的出处。但是高氏父子暴虐成性,如果一味耿直,可能也活不了多久,在有的时候,崔暹还是很善于变通的。《北史 后妃列传》中记载:东魏高阳王元斌的妹妹元玉仪,因为是庶出,全家都不把她当人看,后来沦落到给大户人家当歌妓,还惨遭抛弃。有一天高澄在路上遇见她,感觉不错,就接回家当小老婆,特别宠爱,并让傀儡皇帝孝静帝封她为“琅邪公主”。高澄担心崔暹会反对这件事,在崔暹请示汇报的时候,总是拉着个驴脸、翻着死鱼眼。三天之后,崔暹再来请示汇报的时候,从怀里掉出一个名刺,相当于现在的名片。高澄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啊?崔暹惊慌地说:”我还没有拜见公主呢。“高澄很高兴,拉着崔暹到后堂拜见元玉仪。崔季舒对别人说:“崔暹平常一直愤怒地指责我谄媚,在大将军面前总是说我这个叔父该杀,其实他谄媚的本领比我高很多啊!”
  这位崔季舒,在前面也露过脸,只是没提过名字,相当于周星驰和宋兵乙。他就是替高澄痛打孝静帝三拳的那位。
  崔暹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了解邢邵的为人和能力,派他去当襄州刺史,造福一方百姓。当邢邵升为中书令离任时,当地父老乡亲远途相送,哭声不绝。两个人同朝为官后,经常为了国家大事吵架,但是吵架不是为了争胜负,而是看谁的观点正确。崔暹和邢邵在工作和性格上相互取长补短,不考虑个人好恶和恩怨,堪称空前绝后的君子之交。
  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如果以己之长和人之短相比,则会妄自尊大;如果以己之短和人之长相比,则会妄自菲薄。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尊重自己,自信自爱不卑不亢。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46.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