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魅惑在哪学: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41:00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18 13:24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18 22:52  第一部分小结:寄生虫的自白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宿主身上。大树底下好乘凉,宿主庞大好安家。我们从宿主身上吸取各种养料。我们非常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对于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我们虽然嘴上喊得厉害,但心里确实没谱。
  我们是寄生虫。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探寻着自己和宿主的起源,但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高,一直没有彻底搞清楚,于是一边继续在黑暗中探寻,一边得过且过,完全不管我们的后代和宿主还能存在多久。我们之中有一条被尊为“圣虫”的老祖宗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对宿主的感情非常复杂,既希望和它搞好关系,又经常惹它生气。在宿主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快乐的游荡,可以尽情的玩耍;在宿主生气的时候,我们会被黄色的烟尘笼罩,会被巨大的水流冲击,会被酷热的环境煎熬,会被无情的疾病吞噬。如果你是宿主,你身上的寄生虫只知道索取而不考虑付出,你也会毫不留情地把寄生虫涤荡一空。为了生存,我们开始讨论如何与宿主合作。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这个族群数量众多,我们在宿主身上到处繁衍,最初我们害怕其他寄生物种,经常疲于逃避,但慢慢地我们迅速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挤得其他寄生物种四散奔逃。没有办法,我们也是为了生存,对于其他物种,我们只能遗憾地送它们八个字:有招想去,没招死去。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的不同族群之间经常为了一些利益之争而大打出手,直到虫脑袋打出狗脑袋,成千上万的寄生虫因此而丧生。力气大的族群总能居于老大的地位,看谁不顺眼就救急众多马仔冲过去狠揍一顿,根本没有道理可讲。而一些弱小的族群也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整日于老大周旋。自从我们诞生那一天起,族群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尽管大家都追求着和平的目标,但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的和平。
  我们是寄生虫。我们把自己称为“人类”,把宿主称为“地球”。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20 01:41  第二部分 历史前行慢悠悠
  
  第二部分从“龙师火帝”到“赖及万方”,也是十八句。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过程,重点描述周王朝盛世的一派大好局面——是大好,不是小好。
  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趣解”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为这部分多是讲太古时期和上古前期的情况,很多属于神话传说时期的事,少有文献记载,存在很多的争议,“解”起来就不太容易,想弄出点“趣”来更难了。但是既然已经逼上梁山,就绝不会被招安,硬着头皮革命到底吧。车到山前必有路,困难面前别发怵。
  午夜时光似水流,无边困倦袭双眸;历史前行慢悠悠,更新不快使人愁。
  
  
  第十九句 龙师火帝(1)
  
  龙,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须;能兴云作雨,能走,能飞,能游泳。如果我们真正意义上的龙的传人,那海峡两岸早就实现“三通”了。《说文》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有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啊!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行动物,比如恐龙。在现在的网络用语中,“恐龙”已经迅速进化,成为那些长得比较有创意的女性的代名词。
  师,原来是用来表示众多之意的,《尔雅》中说:“师,众也。”从古代开始,“师”就作为军队编制的一级,《说文》中还把一个师的人数给明确了:“师,二千五百人为师。”泛指军队,或指民众。后来引申用于尊称长老、首领、专业人才,或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火,这是个极其常用的字,意思很多,不详细说了。
  帝,本来是一个花蒂的模样:上面是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下垂的是雌雄花蕊。但后来这个字的意思完全变了味、走了调:用来指宗教或神话中主宰万物的神,以及现实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凡间老大。《说文》解释说:“帝,王天下之号也。”
  这句的四个字分开解释并不合适,因为“龙师”和“火帝”是对两个人的称呼:龙师是伏羲氏,火帝是燧人氏。
  “伏羲”也作“伏牺”,“羲”字在这个名称中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专用字。我有时候很奇怪:没有意义的字为什么还在使用呢?如果以前是有意义的,在传承过程中被遗忘了,那还说得过去,但有的字就不可理解了,比如“柏林”和“柏拉图”的“柏”字,本来读“百”音的,就仅仅为了个别外国名词,非要多出一个“伯”的音来,字典上解释说这个读音“用于外国语音译”。既然是音译,用“伯”字或其他同音字代替不就完了吗?不知道最早使用这个字翻印外国名词的人哪根筋不对了,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蛤蟆跳井——不懂(卟咚),木头眼镜——看不透,水缸着火——想不到。
  传说伏羲是个打猎的高手,当时人们还不会农耕,只能靠打猎维持生活,而打猎的本事也不大行,常常是忙了一天连一只野鸡都逮不到,还经常有人反被老虎逮去改善生活。于是打猎高手伏羲就教大家如何又快又好地打猎、抓鱼,并驯化了一些动物,大力发展畜牧业,让大家在什么也打不到的时候也不至于挨饿。
  燧人氏的拿手绝活是钻木取火。火可是个好东西,史前人类对黑暗的恐惧比我们可厉害多了,要是在黑夜里能看到一点火光,比现在的人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还高兴。有光亮,就意味着有希望,就意味着能吃到滋滋冒油的纯肉便当,就意味能暖暖和和安安全全地睡个好觉。但当时的火种太难得了,好不容易碰上雷击树木起火,就赶紧把宝贝火种保护起来,派专人看管,还给负责看管火种的人封了个官职:祝融。当燧人氏展示了取火的绝活之后,人民群众可乐坏了,以后需要用火时,就可以按照燧人氏教的办法,找块木头卯足了劲儿钻去吧,只要有把子好力气,随时随地,火光四溢。
  但有人不高兴了,谁啊?祝融呗。钻木取火一推广,宣布祝融要下岗。但是祝融毕竟也是官场上的人,大小也是个领导啊,怎么能让他下岗呢?分流安置一下吧。于是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个既清闲又有油水的差事:在神庙里管香火。
  龙师火帝,实际上就是最早着手解决人们温饱这两大基本生存问题的人。几千年过去了,世界上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仍大量存在。
  关于与“帝”相关的“五帝”,我们暂且留一会儿,到下一句时和“三皇”一并解说。俗话说的好:“一个鸭子也是赶,两个鸭子也是放”,这属于最基本的统筹原理。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21 09:50  
  第十九句 龙师火帝(2)
  
  一言难尽中国龙
  
  要说起龙来,真是太复杂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的观念里,龙是邪恶的东西,当然,东西方的龙长相、本领以及文化底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于龙的起源,现在已经说不清道不明了。相传在七千多年前,伏羲氏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他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创造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待许多动物的综合体,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图腾
  伏羲的别名绰号很多,如宓羲、虑牺、伏牺、庖羲、炮牺、牺皇、皇羲等等,这些别名绰号要么长得比较像,要么读音比较。伏、虑、宓等字,一般认为是驯服之意。包、庖、炮,说的则是烧烹肉食。名号加“皇”字是对伏羲的赞颂和崇拜。另外还有太昊、太皞等称呼,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伏羲像对太阳一样的景仰和臣服。
  闻一多先生根据神话情节和古音相转,认定“伏羲”就是“匏瓠”,“匏瓠”又是个什么玩意呢?就是葫芦,寓意先民的葫芦崇拜的习俗和人类出自葫芦的传说。我们小时候就看过一个著名的国产动画片《葫芦兄弟》,主要内容是几个具有特异功能的小孩儿从葫芦里跳出来和妖精斗法。甘肃天水有条河,据说是伏羲出生的地方,名叫伏羲河,也叫葫芦河。
  关于伏羲的问题太乱了,不说了,还是说和我们的中国龙相关的吧。
  传统神话中描述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他们本是兄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人类全都死光光了,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于是,延续人类的重担落到了这对兄妹身上。这一神话在唐朝李冗的《独异志》中有记载:“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一位女教授讲到“妹以扇蔽面”一句时说:“也不知是妹妹害羞,还是后世说故事的人害羞,仰或是说故事的人替妹妹害羞,总之,妹妹用扇子盖住了脸。”
  传说中的老祖宗是居然是“鳞身蛇躯”,其后代不是“龙的传人”才怪呢。当然,关于我们老祖宗如何开始繁衍后代的传说还多得很,这只是其中一个。
  《史记 补三皇本纪》中说:“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由于中国龙文化始自伏羲,所以从远古的器物饰纹,一直到汉代的帛画和石刻都把伏羲画成传说的龙的样子。
  那么,龙的形象和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
  “龙”这一形象和概念的形成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当我们的老祖宗刚从猿进化为人类时,面对的是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这才发现直起腰来走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想再退化回去当猿,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恐惧、敬畏和崇拜。人类最初一边靠狩猎活着,一边还得躲避一些凶猛野兽的袭击,依赖和恐惧并存,就把一些动物看成神了,逐渐产生了原始人的祭祀活动,感谢神的赐予。这种活动慢慢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最初的龙图腾。这时候的龙,实际上就是与后来的龙形象相近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这些动物在祭祀中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在形态上也被慢慢被神化。
  到了商代,“龙”开始长角了,只是那时的龙角形状总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鹿角,有的是羊角;还有是羚角,还有像龙卷风一样的螺旋角。为什么到了商代龙才长角呢?因为角多为雄性动物所特有,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商代人很重视角。《诗经》有这么几句:“杀时惇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大意是:杀了那头公牛吧,谁让它的角长得不错呢?就拿它来祭祀吧,我们可以得到祖先赐给的力量。
  龙自从有了角,就和以前的简单原型动物形态有本质区别了,俗话说“狗长犄角——净整洋(羊)事”,龙有了角也开始洋气起来了。商代人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大象、老虎、野猪、鳄鱼等动物的不同器官拼凑到龙的身上,从而使龙的形象更为神奇。如果当时能举办奥运会,这个充满创意的形象肯定能成为奥运吉祥物。在准备揭晓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的前夕,有一位网友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奥运吉祥物备选方案,真让人拍案叫绝、前仰后合。他提到的奥运吉祥物的是什么呢?答:芙蓉姐姐。
  龙的形象基本确定了,剩下的工作是给它增加一些诸如呼风唤雨之类的法力和本领,使其更加神奇。《山海经》中记载说: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的章尾山上,有一条“烛龙”,人面蛇身,体长千里,两眼立生,就如两条直缝。它以眨眼来控制昼夜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闭目为夜,睁眼力昼。够厉害吧?哪有这么厉害的东西呢?所谓“烛龙”,实际上就是北极光。
  龙这么厉害,龙的儿子也不赖。但“龙生龙”的说法好像不大对,因为传说龙生九子,都不成龙,各有所好。龙的九个儿子都是什么,说法不同。《中国吉祥图说》中说龙的九个儿分别是:老大囚牛(是位音乐爱好者,就是琴头上蹲着那位)、老二睚眦(是位杀人爱好者,刀环剑柄上刻的那位很凶恶的家伙)、老三嘲风(是位探险爱好者,蹲在宫殿飞檐上的那位)、老四蒲牢(是位高音爱好者,用以作为大钟提梁上的兽钮)、老五狻猊(读“酸泥”音,是位香烟爱好者,倚立于香炉脚上或刻在香炉盖子上那个狮子似的家伙)、老六赑屃(读“必细”音,是位负重爱好者,就是石碑下压着的那个大龟)、老七狴犴(读“必岸”音,是位正义爱好者,常被放在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的那个长得像虎的家伙)、老八负质(是位斯文爱好者,常盘绕在石碑顶部)、老九螭吻(读“吃吻”音,吞咽爱好者,殿脊两端象征防火消灾的吞脊兽)。当然,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有说最贪吃贪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或在桥梁外侧正中象征防水的“饕餮”,还有那个只吃不拉、象征聚财的“貔貅”(读“皮羞”音),都说是龙九子之一。也有人认为九是表示多的,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龙既长像奇特又神通广大,所以从春秋时期开始,龙的形象被统治者所觊觎。后来随着五行之说与瑞符之说不断完善,龙就成了吉祥物,可以表明统治的合法性,于是君主哭着喊着要与龙扯上点关系,最好是血缘关系,成为龙的亲儿子才好呢。从秦始皇被称为“祖龙”,到“真龙天子”汉高祖刘邦,终于皇帝和龙攀上了越来越近的关系。《史记 高祖本纪》中说:刘邦父太公,母刘氏。刘氏在大泽坡上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此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太公去看视,见老婆身上附有一条龙。不久刘氏就怀有身孕,生下刘邦。(刘邦旁白:“为了攀这层关系我容易吗我?不惜让老爹戴顶绿帽子才给老娘编造了一个真龙附体的故事。”)
  此后历代帝王都学会了这一套,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还发明了一些皇帝专用词语,如龙颜、龙椅、龙辇、龙床、龙马桶、龙内裤等,还真把自己当龙了,实际上充其量是个叶公。龙纹,就是龙的图案,也是皇帝专用的,违反规定乱用龙纹将被视为妄图颠覆现政权,是对皇权的最大挑战,会遭到严惩。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少提、最好别提龙字,否则可能招来杀身大祸。明代画家盛著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洪武年间盛著在皇宫为皇帝服务,奉旨给一座寺院画影壁,画的是“水母乘龙背”,朱元璋看了之后二话不说,直接下令将盛著杀掉。盛著说为什么杀我啊?朱元璋说:龙是用来骑的吗?老虎拉车——谁敢(赶)?你这不是想造反吗?还有一位倒霉蛋,是乾隆时期的内阁学士胡中藻。乾隆二十年,胡中藻主持广西学政,以《易经》中“乾之爻不像龙说”一句做为考试题目,结果被指控为影射皇上,因为乾隆的“隆”与“龙”同音,居然敢说皇上不像龙?你给我上小号里蹲着吧。此后又查出胡中藻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一句,胆敢说我大清朝是“浊”的,真是活腻了,数罪并罚,胡中藻被判处死刑,剥夺呼吸权利终身。
  关于中国龙的话题,说上十天十夜也说不完,挑选了一些自己知道的这些咸的淡的乱说了一通,还有诸如宠物龙、拉扯龙、肉龙等故事,在此就不再多讲了。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和渔夫词》中写过这样一句:“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后来“鱼龙混杂”就成了一句成语,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关于龙的话题也是“鱼龙混杂”,而且鱼多龙少,很多都是说不清的。龙行天下,谁也不怕,传说难考,最终虚化。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在我们的文化内核中日趋模糊,渐行渐远。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