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2片尾怎么跳过: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0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49:06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22 19:56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24 08:18  第二十五句 吊民伐罪
  
  吊,即弔,是一个人拉弓射矰的样子。矰(读“增”音)是什么东西呢?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短箭,这是一种专用箭,最大特点是箭尾拴着一根长丝绳。用一般的箭射中鸟之后,不知道鸟会掉哪里去,可能被别人捡了便宜。用矰来射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射中鸟之后把丝绳往回一拉,鸟就被收回来了。
  “吊”的本意表示悼念死者——这和射鸟的箭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敺,即“驱”。说在远古时候,人死了就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又怕让秃鹫之类的腐食性动物吃掉,怎么办呢?亲友就都带着弓箭来帮助驱赶。
  在这句里,“吊”引申为慰问,吊民,就是慰问广大劳苦民众。
  伐,用戈砍人的脑袋,砍杀之意。后来引申为讨伐、进攻,再进一步引申为自我吹嘘、自我夸耀、穷显摆。伐罪,就是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和上面两句一样,这句与下一句“周发殷汤”是分不开的,说的是商武王成汤、周武王姬发反抗前朝残暴统治、解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故事。
  
  
  人权、主权和皇权
  
  “吊民伐罪”这个成语,最初是孟子老先生提出的,在《孟子》中曾两次表达过这个意思。《孟子•梁惠王下》中又说:“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孟子 滕文公下》又把这些话简单重复了一次。
  孟子这番话的大意是这样的:说商汤反抗夏桀的反动统治,带兵东征,西面的老百姓不高兴了;带兵南征,北面的老百姓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大家都盼着商汤赶紧来解放自己,说为什么不先打我呢?我皮好痒啊!老百姓盼商汤的大军如同久旱盼甘露、他乡盼老乡、高考盼录取、新郎盼新娘一样。而商汤大军来到的时候,市场上人们照样做买卖、耕地的还在那赶牛。推翻反动统治、解放老百姓,恰似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老百姓都乐颠馅了!
  商汤的故事我们留到下句讲。现在我们要探讨一下暴政统治下的老百姓的心态。根据孟子描述的暴政下的老百姓对外来新兴力量的盼望,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人权和主权的态度。商汤征讨夏桀,明显是干涉别国内政嘛,可是老百姓却持欢迎的态度。看来当时的老百姓是很重视人权的,对国家主权却显得漠不关心。
  那么“干涉别国内政”的力量真的是为了“吊民伐罪”这么高尚的目标而战吗?多数不是这样的,特别是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之后,涌现出了很多以“吊民伐罪”为幌子和口号的武装暴动者,最终目标还是那个至高无上的皇权。
  我们可以一边欣赏最早完整使用“吊民伐罪”一词的那篇文章,一边分析所谓“吊民伐罪”带头人的最终目标。
  《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的同僚、大文学家任昉在《百辟劝进今上笺》中最早完整使用了“吊民伐罪”一词,虽然顺序是颠倒的,但意思是一样的。由于文章比较长,我们就从关键词开始,截取后面一段来欣赏吧:
  “伐罪吊民,一匡靖乱,匪叨天功,实勤濡足。且明公本自诸生,取乐名教,道风素论,坐镇雅俗,不习孙吴,遘兹神武。驱尽诛之氓,济必封之俗,龟玉不毁,谁之功欤?独为君子,将使伊周何地?某等不达通变,实有愚诚,不任悾款,悉心重谒。伏愿时膺典册,式副民望。”
  唉,文言文这玩意,写起文章来真是优雅华丽,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被白话泡得浑身浮肿的现代人来说,也着实难懂。上面这一堆文字,看着整齐有序、读着铿锵有力,但到底在说些什么啊?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我都读了一百零一遍了,还是整不明白,真愁死我了。
  没办法,查字典吧。中国人读汉字写的文章还要查字典,真是羞啊,羞得我脸都黑了——也可能是熬夜写东西熬的?
  在讲前两句时说过,傀儡皇帝在权臣的威慑下,以进爵加赏、甚至以禅让皇位来求苟全生命,而权臣在想夺取天下的同时,又要粉饰自己的篡权行径,作出一副谦谦君子的姿态。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局面:激烈的政治斗争,表现为文字游戏。一方面是貌似坚决的推辞,另一方面是百官的反复劝进,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劝进文和答劝进文,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宝库。
  任昉在《百辟劝进今上笺》就是这样一篇表面文章,旨在劝说萧衍接受梁公之封。那是一个盛产华丽的表面文章的时代,《梁书 武帝本纪上》基本上是由各类骈体诏告和劝进文组成的,只有了解历史真相的人才能从风雅华丽的文字中读到权谋和杀机。
  百辟,就是百官。《周书》中说:“三卿一长曰辟。”后泛指官吏。文章的标题的意思就是说文武百官都来劝萧衍不要推辞,再往上走一步吧。我们截取这一段的大意如下:你萧衍老哥讨伐残暴解救百姓,挽救危难平定叛乱,如果不是老天的安排,那肯定要归功于你的勤奋。况且你老哥根红苗正,为人正直,不贪图享乐,雅俗共赏,不自我炒做,才有今天的英明神武。你灭掉了那些该天杀的家伙,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保全了皇权的统治地位,这都是谁的功劳啊?如果你不再往上走一步,那么伊尹和周公还不惭愧死?我们这些人脑袋不开窍,只有一根筋似的坦诚和真挚,才全心全意地反复劝说。希望你老哥赶紧担当重任,不要辜负了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啊!”
  看到这么有诚意的劝进,萧衍顺水推舟,极其“不情愿”地当上了梁王。后来齐和帝萧宝融下诏禅位,萧衍还没过够当演员的隐,“抗表陈让,表不获通”。于是,文武大臣九百三十六人上表劝进,萧衍仍然“谦让不受”。当天,太史令蒋道秀拿出天文符谶六十四条,说老天爷的意思是让你当皇上,群臣马上跟着起哄,“重表固请”,萧衍“乃从之”。
  “吊民伐罪”的萧衍终于当上了皇帝,达到了最终目的。
  如此看来,古代的国家主权与皇权实际上是一码事,老百姓只关心人权不关心主权,是因为主权只是皇帝关心的,别人无权过问,除非你有能力当上皇帝。而现在所说的国家主权,是国家对内高于一切和对外保卫独立自主的固有权力,与古代有本质区别,国民理应誓死维护本国主权,同时作为主权国家也理应保障和改善国民的基本人权,这用不着别的国家指手划脚,而是一个主权国家应该自动自觉、随时随地积极推进的民心工程。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28 21:59  第二十六句 周发殷汤(1)
  
  这句和“陶唐有虞”一样,为了压韵将前后顺序颠倒。
  殷汤,指商朝的创立者汤,名履,又名天乙,称商汤、武汤、成汤,可不是乌鱼蛋汤。为什么叫“汤”呢?不知道,可能和我们很多人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代号,没有什么含义,也可能本来是有含义的,但是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可。商朝在建立几百年后,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又称殷朝。
  汤是商部落的首领。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帝喾的第二个妃子简狄在洗澡的时候,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简狄一口把这个蛋吃了,不知道是饿了还是不小心咽下去的,以后便怀孕生契。因此,《诗经》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后来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地,赐姓子。
  周发,指周武王姬发,他最终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周的始祖名叫弃。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呢?传说弃的母亲姜原是帝喾的正妃,和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共同拥有一个老公。有一次姜原在野外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就上去踩了一脚,十个月后生下一个孩子,姜原认为这孩子来历不明,狠狠心把他扔了,但扔到哪里都好像有神灵保护,小孩总是安然无恙。姜原只好把他抱回来养着。由于本来想把他丢弃,所以取名叫弃。弃从小就喜爱农业,后来成了农业专家,被尧帝任命为主管全国农业的官员,以官为号,称后稷,以姬为姓。稷,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米,也有人说是不粘的黍米,还有人说是高粱米。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在汤的英明领导下,商部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汤成为夏朝众部落的老大,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汤的身后还有个得力助手叫伊尹,本名叫阿衡,这个人我们在后面还要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讲来。
  偏偏这时候有个不长眼的跳将出来:临近的葛国不祭祀鬼神。那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对大自然是十分敬畏的,所以都很迷信,祭祀鬼神简直是天大的事。葛伯不祭祀鬼神,那还了得?作为各部落老大的汤就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说:“我们这儿是穷乡僻壤出刁民啊,根本就没有牲口可以作祭品。”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一看,口水流一地,赶紧让手下把牛羊杀掉吃了,还是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理直气壮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祀呢?”汤本着“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则,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的无耻行径简直就是往公共厕所里扔石头——激起了民愤,汤果断出兵,三下五除二就把葛国给灭了。
  一天汤外出游猎,看见郊野四面张着罗网,想把天上的、地下的、四方的都一网打尽。汤说你这不胡闹吗?把禽兽全部打光了,怎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啊?于是把罗网撤去三面。这就是成语“网开一面”的由来,实际上是“网开三面”。这件小事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在各诸侯国广泛流传开来,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赞扬汤的仁德,大大提高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看看时机差不多了,汤和伊尹开始商量讨伐夏桀的事,最后决定停止向夏桀朝贡,试探一下。夏桀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汤一见这阵势,看来时机还没成熟,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夏桀召来汤,把他囚禁在夏台,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放了他,可能是汤向夏桀行贿了吧。
  不久,九夷中一些部落受不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逐渐叛离夏朝。这下时机真的成熟了,汤决定大举进攻。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夏朝已经日薄西山,可是对于能否顺利推翻夏王朝,谁心里也没个准谱。汤决定召开战前动员暨誓师大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以鼓舞士气,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他的这次演说被记载在《尚书 汤誓》中,全文如下: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
  汤说:“闲言碎语不要讲,大家听我诉衷肠。不是我个人敢于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了许多罪行,上天命令我去消灭他。大家也许会问:'你作为我们的老大,为什么不体谅劳苦大众,让我们放弃耕种去打仗?’这样的言论我早已听说过,但是夏桀有罪,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去征讨。你们又要问了:'夏桀到底有什么罪行呢?’夏桀耗尽民力,剥削本国人民,群众都很不满,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夏桀的德行败坏到这种程度,我一定要去讨伐。你们只要辅佐我,代替上天对夏桀进行惩罚,我将大大的赏赐你们!大家不要怀疑,我吐口吐沫钉个钉儿,向来说话算数。如果有人违抗誓言,哼哼,可别怪我心狠手辣,我会把他卖到山西黑砖窑里去当奴隶,概不宽赦。”
  汤誓师后,部队的战斗力提高百分之二百。汤的军队和夏桀的军队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交战,夏桀败逃,一口气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将他逮住,然后就把夏桀流放在那里,一直到他死去。夏桀对别人说:“真后悔当初没在夏台把汤杀了,真是当决不决不为豪杰、当断不断必为后患啊!” 汤对夏桀的后代还算不错,封了一块地供他们安家落户,周朝时,他们被封在杞地。那个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的杞人就是夏桀的后代。
  看来夏桀还是比较自负的,自比为太阳,但是他忘了:太阳早晚要落山的。三千多年后,有个叫尼采的洋人也自比为太阳,结果他疯了。
  夏桀,实际上名叫履癸,《周书 谥法》中说:“贼人多杀曰桀。”“桀”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追加的,他活着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叫夏桀。古代很多人是这样的,不知道自己死后会被人家叫成什么。比如那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实际上是姬姓、展氏,名禽,按照我们现在的叫法,应该喊他展禽。柳下是个地名,被封给了展禽,而他在家排行老四,因此活着的时候也被叫作“柳下季”。等他死了,鲁国给他的谥号为“惠”。谥号,相当于现在追悼会上对已经去世的这个人的评价,只是谥号属于高度浓缩的评价。《周书 谥法》中说:“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对展禽的评价蛮高,可比那个“贼人多杀”的“桀”可强一万倍,于是“柳下惠”这个称呼就光荣诞生了。柳下惠,多么高尚的一个人啊,但现在却经常被用来形容男人某方面的能力不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如果柳下惠有知,肯定会大呼天理何在。
  就这样,夏朝的太阳落山了,商朝的太阳升起来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之道”,实际上就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武装夺取政权。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30.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