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2拳套: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07:11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16 14:32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17 08:45  第二十四句 有虞陶唐(1)
  
  这句的正常顺序应该是“陶唐有虞”,为了压韵才颠倒前后颠倒的。毛泽东在《送瘟神》中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一句也是这种用法。
  陶唐,就是尧帝,名放勋,帝喾的儿子、黄帝的玄孙。为什么叫“陶唐”呢,据说因为他最初封在陶地(现山东省定陶县),后来又徙到唐地(现河北省的唐县),所以称为陶唐氏。他的后代有的以陶为姓,也有的以唐为姓的。“尧”是老百姓无偿奉送的、高度赞美性的称呼,《说文》中说:“尧,高也。”
  有虞,就是舜帝。有虞氏是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起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山东,据说这个部落是因为崇奉一种叫“驺虞”的动物而得名。“驺虞”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说文》中说:“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多么好的动物啊,长像奇特,又自己吃自己,养一个也没什么经济负担,如果现在还有这种动物,可能大家会争着抢着买回家当宠物养着。
  有虞氏以“妫(读“龟”音)”为姓,春秋时期引发楚国发动一系列战争的那位陈国美女、桃花夫人息妫,就应该是这个部落的后代,这个故事我们留到后面讲。后来舜自妫姓部落分出,以姚为姓,也有姓陶的,因为舜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专管治陶的官:陶正,于是其子孙就以官职为姓,改姓陶。
  “舜”也是大家给起的赞美性称号。《辞源》对舜字这样解释:“舜,木槿也”。《说文》中说:“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木槿,一种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很具观赏性,通常说的“木莲”或“木芙蓉”就属于这类灌木。《诗经 郑风 有女同车》中有一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说和自己坐同一辆车的女子(也有人说是男子驾车迎娶的女子)真美啊,长得跟一朵芙蓉花似的。
  尧把帝位让给舜,舜把地位让给禹,这是在禅让制条件下有明确记载的两个“推位让国”事例,尧舜时代也成了儒家最为思慕的中国古典式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环境。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代,当然我们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只是他们的辈分离老祖宗黄帝近些。有多近呢?我们从《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计算出来:尧是黄帝的玄孙即第四代孙,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禹是黄帝的玄孙。
  有人说了:你搞错了吧?黄帝的玄孙传位给第八代孙,然后又传到第四代孙?没错,就是这个顺序。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年龄差距应该比较大吧,于是一辈一辈赶下去,就会出现辈分与年龄差很多的现象:舜是禹的玄孙辈,却比禹大四十岁左右。看来,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多是一对夫妇一个孩,最多两,再多就罚款了,不会再出现辈分与年龄极端不匹配的情况了。
  关于尧帝,《史记》中着重说他如何治理国家和选拔接班人,其他的情况写得很少,而对于舜帝,则全面地描写了他由一个单亲家庭的打工仔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家领导人的全过程。
  《竹书纪年》中说舜“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帝王世纪》也有记载:“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重瞳,一般解释说是眼睛里有两个瞳仁(俗称眼珠子),历史记载中类似的人物前面提到的仓颉,还有项羽。如果真是这样解释,那不就相当于有四个眼珠子了吗?比传说中的二郎神还多一个。实际上“重瞳”的意思可能是说瞳仁比较大,或着是你对着他的一只眼睛看的时候里面会有两个影子,现代医学解释说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不管怎么解释,反正一个人不会长四只眼,除非一生下来就戴个眼镜。由于“重瞳”这个原因,舜又叫重华,也叫仲华。
  舜小时侯是个苦大仇深的孩子,他父亲瞽叟是个瞎子,在舜的生母死后又给他找了个后妈,他后妈生了个儿子叫象。俗话说:“男人爱后妇,女子重前夫”,自从有了新的老婆孩子,瞽叟越看舜越不顺眼,想把他杀掉,他后妈和象也不是什么好鸟,经常一起算计舜。但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妈及后弟。
  为了赚生活费,舜耕过田,打过鱼,做过陶器,跑过买卖。到了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舜被推荐给尧作为接班人进行考察。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来近距离观察他在家的品行,还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结婚之后还是一样小心谨慎谦恭孝顺。他居住的地方是“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多么富有领导才能啊!于是尧赏赐舜一些好东西。
  但是舜的老爹瞽叟仍然想杀他,就让舜登高修补谷仓,然后在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减轻重力跳下来,没烧着;虎毒不食子,但瞽叟铁了心要杀这个儿子,心说烧不死你,我活埋你!就让舜挖井。舜看出老爹的意图,就留了个心眼,在井的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瞽叟看舜已经挖很深了,心说这下你还不死?就和小儿子象一起往下倒土,把井填满。两个人又上去踩实,然后压上大石头,这回你还不死翘翘?瞽叟和象很高兴。象说这个好主意是我想出来的,舜的财产得分我一份。他那两个老婆不错,是高干子女,长得又漂亮,归我了,其他的你们老两口分去吧。于是三个人在家里折腾分财产。
  其实舜早从井旁边的暗道逃了出去,然后慢慢悠悠地回家了。象正在家里盯着两个漂亮嫂子打坏主意呢,一看舜回来了,非常惊愕,不过象不愧是我国古代的杰出演员,马上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我的亲哥哥啊,你可想死我了,想得我都想不起来你是谁了。”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还来照顾你嫂子,谢谢噢!”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尧一看,果然是个胸怀宽广的逃命高手,就试用舜去理顺伦理道德和参与政事。
  舜的适用期很长,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虽然政绩很好,但是到五十岁尧也不给转正,还要考验和等待。后来舜进入山林,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一看老天都难不倒舜,,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实际上还是没转正。八年之后,尧逝世了,临终也没正式禅让。(《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与史记的记载不同。)
  服丧三年完毕,舜心想我这个老大当得名不正言不顺,不干了吧,就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但是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没人理会丹朱,等于把他给架空了。于是,六十一岁的舜终于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舜帝领导下的德政开始了。
  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六十一岁登位,等了四十多年。登位三十九后,舜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今广西梧州)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今湖南永州)。
  关于“零陵”这个名称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舜帝死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从中原来到九疑山寻找舜帝的陵墓。一路寻找,一路哭泣,泪尽泣血,泪血洒青竹。思念的泪水可以融化铁石心肠,何况竹子?于是沿途的竹子都成为斑竹。但娥皇女英最终也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途中,双双投入洞庭湖自尽。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零,是“涕零”,也就是掉眼泪。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问:尧既然有意禅让,为什么让舜等了四十多年而最终也没有禅让?舜死后为什么连他的两个老婆兼前任帝王的女儿都找不到墓地?
  于是有人大胆做出了如下推测:
  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尧为了拉拢有虞氏部落,避免危及其统治地位,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这是中国和亲的最早样本。实际上,娥皇女英是尧安插在有虞氏部落的卧底,负责打探通报消息,后来尧又派出九个儿子,增强卧底的人数。但是尧派出的这十一个子女并没有给他做事,而是和舜站在了一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痛恨品行败坏的丹朱,而丹朱却是尧指定的帝位继承人。另外,对于相貌奇特、身材魁梧、勤劳能干、善良孝顺、处事公正、人气极高又很懂得心疼老婆的舜,娥皇女英慢慢地产生了爱情。婚姻就像赌博,恋爱多年后结婚不一定幸福,先结婚后恋爱也可能很甜蜜。
  尧准备把帝位正式传给了丹朱,于是舜和九个内应发动了政变,囚禁了尧和丹朱,舜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所谓尧禅让帝位于舜,其实是一场阴谋与爱情的斗争,尧棋错一招,舜笑到了最后。
  舜高唱着“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登上帝位,江山美人两不误。然而三十九年后,尧的命运在舜身上重演了: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将舜流放到苍梧之野,且不允许带家属。为维持夏王朝的统治,禹对仍很强盛的有虞氏部落进行了迫害,将舜的儿子封于河南虞城,实际上是强迫迁徙,使有虞氏衰落,无法卷土重来。已经百岁的舜折腾到流放地后很快就完蛋了,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听说舜已死,就一路找到九嶷山,从而产生了凄婉动人的“湘妃斑竹”的传说。
  江山不再,爱也难重来;心上人已离开,还有什么可等待?不管历史的真实是不是如此,对于真正相爱的人来说,权利和地位远没有相依相偎长相厮守重要,还是放下一切世俗的羁绊,珍惜枕边的爱人吧!与其让悲伤绝望的泪水洒上竹枝留下千年的遗憾,不如让幸福甜蜜的感觉滋润我们今生相爱的心田。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17 09:46  出现这种情况着实奇怪,可能是因为我在第一句就出现了错误:“为了压韵才颠倒前后颠倒的”,多“颠倒”了一次。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18 08:26  作者:gwkts 回复日期:2007-7-17 22:56:30 
    楼主好文笔,好见识,且遣词造句好手段,赞一个。  
    踏天磨刀割紫云,送予楼主著奇文。
  -------------------------------------------------------
  多谢厚爱!还有很多地方写得不好,希望以后能用你送的紫云修补一下,但以由于才疏学浅,我永远也达不到“端州石工”的境界。
    
    PS:越简单的事情越难做好。本来以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一段很好写,昨晚写到后半夜终于基本完成,但感觉是在拾人牙慧,血腥残暴的假禅让真夺权史实与“趣解”之主题相去甚远,于是决定推倒重来。很抱歉今天不能更新了。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19 17:01  昨晚到现在,除了睡6个小时觉外,一直在埋头苦干革命工作,没有时间更新,对不起诸位了!人在江湖飘啊,怎能不挨刀啊,人在江湖混啊,怎能不挨棍啊……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20 15:47  第二十四句 有虞陶唐(2)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禅让制因其选贤举能的特点而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称颂不已,但按照正史的记载,出于公心的主动禅让仅尧舜两例,以后的所谓禅让都是在被逼迫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很多篡位夺权者经常以此来愚弄群众,为自己的行为遮羞掩丑。
  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很多是以“禅让”的方式进行的,逐渐形成了一个戏路:首先制造舆论,如天天降祥瑞或以童谣的方式散布谣言,说旧朝气数已尽,新朝即将诞生,然后迫使傀儡皇帝给自己加官进爵巩固权力,官高到没法再高了,就让满朝大臣上书对皇帝进行劝退,实际上就是说你争取个主动吧,让位从宽、抗拒从严啊。最后一步最绝,傀儡皇帝诏告天下,说自己少恩寡德、能力不行,让给行的吧,这时候篡位夺权者则要假意推辞,说那哪行啊,我可是个忠臣,不能干这种缺德事。几经周折反复,篡位夺权再露出无奈的表情,说大家看好了啊,可不是我想当皇帝,是你们非让我当的,想不当都不行。至此,演出结束,旧皇帝退位,新皇帝上台。
  这个戏路的始作俑者,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记录了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先由华歆等文武大臣逼宫,汉献帝没咒念,只好恋恋不舍地下诏禅位于魏王曹丕。曹丕很高兴,马上就想登基当皇帝,生怕汉献帝改变主意。老奸巨滑的司马懿说:这可不行啊,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得象征性地推辞一下,急什么啊,皇帝的位置早晚是你的。于是曹丕就说自己被皇帝的让位请求吓得“五内惊震”、“肝胆战悸”,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我曹丕这样的忠臣怎么能干呢?拒绝了汉献帝让位的诏书之后,大臣们就按照曹丕的意思继续逼宫。这样来回折腾了几次,汉献帝说我求求你了,皇帝的位子除了你没人能胜任了,赶紧当你的皇帝吧,我急着退休回家呢。戏演到这个份上,应该到高潮了,于是筑起受禅坛,搞了个规模浩大的受禅仪式,曹丕坐上了皇帝宝座。
  受禅坛,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境内。当年汉献帝刘协在坛上请魏王曹丕受禅,亲手将玉玺奉上,坛下有400余名大小官僚和30余万禁军将士目睹了这一事件。接受“禅让”后,曹丕说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汉献帝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当了三十一年极其郁闷的傀儡皇帝,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窝囊废,而是一个爷们,纯爷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九岁的刘协和少帝刘辫出宫逃难,碰上董卓的部队,董卓在皇帝面前耍威风,众人都不敢滋毛,只有刘协挺身而出,质问和指责董卓。董卓一看这小孩有胆识,于是不久就把无能的刘辫废了,立刘协为帝。
  刘协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因为是刘氏正统,成了众军阀争夺的香饽饽,最后被曹操“挟”住,号令诸侯。刘协也不是没有反抗,但反抗失败得很惨。
  公元199年,刘协密令自己的老丈人、董贵人的老爹董承想办法诛杀曹操,但很快事情败露,董承被灭三族。曹操让汉献帝把董贵人交出杀掉,由于董贵人已怀孕,刘协哀求曹操积德行善放过她,曹操说你看我像善人吗?刘协说不大像,曹操说那你还求个啥劲啊?最后董贵人还是被杀害。
  伏皇后暗中给她父亲、刘协的另一个老丈人伏完写信,诉说曹操杀董贵人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想办法铲除曹操。伏完心说我哪斗得过曹阿瞒啊?一直不敢采取任何行动。但这事还是被曹操发现,派人捉拿伏皇后。当伏皇后被从宫中搜出带走时,哭着求自己的老公、当朝皇帝刘协救救她,刘协说:“我亦不知命在何时!”这个时候,刘协已经被打击得不怎么爷们了。最后伏皇和她生的二儿子都被处死,伏氏宗族百余人,包括那位犹豫不决的伏完,全部玩完。
  曹操一看刘协实际上也没什么人可以依靠,主要靠他老丈人,为了彻底让刘协死心,曹操决定亲自给刘协当老丈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协当皇后。到了曹丕派人逼刘协退位的时候,这位曹皇后大骂:“我老爹功盖寰宇,威震天下,都不敢想当皇帝这种事,现在我兄长刚刚当上魏王,就想篡汉,老天一定不会保佑你!”连曹操的女儿最后都站在了刘协这一边,看来,刘协对老婆们是不错的。
  如果刘协是和平时期的皇帝,可能成为一代明君,但可惜生逢乱世,皇室衰微,身边也没个得力的帮手,而且对手极其强大,真是生不逢时啊!
  曹氏对待刘协还算不错了,曹操一直也没有废掉他而自立,曹丕虽然夺了他的帝位,但是也没赶尽杀绝,而是封他为山阳公,刘协又多活了十四年,好吃好喝养着,活到五十四岁去世。
  曹丕受禅四十五年后,报应来了,司马炎同样用“禅让”的戏路逼魏元帝曹奂让出帝位,西晋从此开始。曹奂退位后做了三十七年的陈留王,五十八岁去世。
  相比之下,刘协和曹奂幸运多了,后来很多逼宫的夺权者就把剧本给改了:禅位的皇帝通常没过多久就被杀掉。
  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一直保持着“禅让”的优良传统。东晋时期,刘裕由于在平定桓玄之乱中有功,得到朝廷最大限度的封赏。公元420年,刘裕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封为零陵王,第二年就派人把他杀了。公元479年,萧道成取代宋顺帝刘準称帝,建立齐政权,封刘準为汝阴王。不久,刘準家门外有人跑马,负责看管监视的人害怕有人劫持刘準,先下手为强,冲进屋里一刀把十一岁的刘準杀了。萧道成听说之后心里这个乐啊,赏给那个杀人犯一座城邑,真是杀人有功、灭口无罪。公元503年,萧衍逼齐和帝萧宝融禅位,建立梁。在这个朝代里,《千字文》诞生。萧衍封齐和帝为巴陵王,然后派郑伯禽给年仅十五的萧宝融一大块金子,但不是给他花的,而是让他吞下去。萧宝融说:“我宁愿喝酒喝死,也不愿意被金钱所击倒。”于是郑伯禽就弄来一大坛美酒给他喝,很快就喝醉了。郑伯禽亲手把他掐死,虽然废了点力气,但节省了一大块金子,算作郑伯禽的出差补贴。公元557年,陈霸先逼迫十五岁的梁敬帝萧方智禅位,建立陈政权,废梁敬帝为江阴王,不久就派人将其杀掉。
  东风吹战鼓擂,争强斗狠谁怕谁?相比于南朝,北朝对待前朝皇帝的更是毫不手软,有的还会遵循着“先虐待再杀害”的原则大力开展改朝换代工作。比如东魏权臣高澄、高洋兄弟对待孝静帝,那才叫够狠。在一次宴会上,高澄举着一个大酒杯顶着孝静帝的下巴说:“我来敬酒了!”孝静帝急了:“怎么说我也是皇帝啊,这么不给我面子,朕不想这么活着了!”高澄大怒,大骂:“朕,朕,狗脚朕!”然后想揍皇帝,但打皇帝这种“小事”,高澄实在懒得亲自动手,就命令手下痛打孝静帝三拳。不久高澄死,其弟高洋代位。这是一位有着偷窥、杀人、光着屁股在街上跑步等奇怪癖好的家伙,其的所作所为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血腥残暴、毫无人性。高洋很快就逼迫孝静帝腾地方让位子,随后用毒酒害死孝静帝。
  历史继续发展,禅让这部电影继续被不同朝代的人重新拍摄,内容没什么变化,区别只是演员不同——当然,演员都是特定的,不是通过和导演搞“潜规则”上镜的,更不是通过“禅让梦中人”选秀活动选出来的。
  公元581年二月,九岁的周静帝宇文衍下诏禅让,杨坚再三辞让,百官再四劝进,杨坚“被迫”接收帝位,然后封周静帝为介国公,三个月之后就把他给杀了。
  公元618年,李渊拥立的隋炀帝之孙、十三岁的隋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称帝,建立大唐王朝。第二年杨侑被杀。
  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禅位于朱温,大唐王朝正式结束,后梁建立。李柷被封为济阴王,一年后被毒杀。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手下官兵黄袍加身,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但是赵匡胤并未杀害柴宗训。禅位的皇帝幸免于杀戮,这是自晋代以后极其罕见的例子。
  为什么夺权者都热衷于将前朝皇族赶尽杀绝呢?主要是怕他们卷土重来、反攻倒算,索性都杀了,死了的死心,活着的安心。一死百了,权利财富,统统归夺权者所有。什么你的我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俗话说的好:“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错了。什么错了?那句俗语错了:不是“无毒不丈夫”,而应该是“无度不丈夫。”这句俗话描绘了当时人们所普遍崇尚的价值观,勾勒出了真君子、大丈夫胸怀宽广的高大形象,但是后来以以讹传讹,“度”成了“毒”,于是狠毒代替大度成了大丈夫的标志,这句俗语也成了为暴行开脱和辩护的理论依据。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29.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