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残阳txt:摩根解经《约翰福音》4:1-4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5:22

约翰福音4:1-42

在这一段经文中关於主工作或话语方面,没有记载甚么兆头。然而它在约翰所记载关於我们的主之服事方面却甚具意义。这故事的中心点是撒玛利亚。我们把整件事用一两句话略作介绍:从我们的主经过撒玛利亚这件事,我们看见他在跨越偏见与所谓的特权的界限。约翰解释说,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是没有来往的,但是这位犹太人竟然经过撒玛利亚。

这一段有三个部分:

1.1-4节是说到他行程的时机,

2.5-26节是他与这妇人的谈话,

3.27-52节是这谈话立即引进的结果。

我们先仔细看看约翰所告诉我们的时机问题。

行程的时机(1-4)

他说,「主知道」,即他所知道的事,引发了这个特别的旅程。那是甚么呢?乃是「法利赛人听见衪收门徒施浸比约翰还多」。於是「衪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这些话清楚如日中天,本是无需再多费工夫说明,但是能再详加注意仍然有益。首先,主知道关於他成功的报导已经达到了法利赛人那里。很明显的,耶稣的工作是相当成功的,这一点在我们上一段的研讨中已经提及,是与约翰的工作并行的。这样的成功可以从约翰门徒所表示的惧怕显明出来,他们说,「人都往衪那里去了。」这种成功的报导,达到了法利赛人那里。为此,他离开了犹太。其含义是不说自明的,就是说这样的消息正在促成他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我们已看过,在第二个兆头上──洁净圣殿(也是他在圣殿中行的第一项兆头)他已经和他们起了冲突。现在消息传到这些人耳中,那一位在圣殿中曾以行动引起他们反对的人,在其工作上极为成功,甚至超过了约翰。主知道这种情形会引起冲突;为此,他离开了犹太。

请再注意「衪离了犹太」这句话。此处译为「离了」的字只出现过一次,是很强的字眼,在别处没有出现过。它说出一种确定而有意的决裂。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他的意思,以为他放弃了犹太地。他曾回去过,但很少。他曾经再回到犹太地,再回到圣殿。他曾经极顺利地在周围乡村作他的工作;但敌意就在那些地方产生,於是他就离了犹太,他和它决裂了。

这件事把我们带到令人希奇的一句话:他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为甚么是「必须」呢?这是一个老问题,而且有各种的答案,它们多多少少是对的。让我们很简单的把它看一看。

若是我们对於主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形所知不多的话,可以看看地图,就很容易得到这问题的答案了。犹太是在南边,加利利是在北边,撒玛利亚在两地的中间。耶稣那样走是最直的路。「(衪)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虽然如此,但犹太人习惯上并不那样走。那些犹太人实际上从未经过撒玛利亚来到加利利。底下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那些骗傲的犹太人憎恶撒玛利亚人,如果他们必须到加利利去,他们通常先跨越约但河,向上经过比哩亚,再进入加利利。但是他「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在地理上而言,那是直路,但不是习惯上的路;我不认为我们能够避开一种看法,认为「必须」乃是指他藉此反对他们的错误理由,因此拒绝采用他们习惯上的道路。正当犹太地在拒绝他,耶路撒冷也起来反对他时,他藉著这样的举动来向人表明他弥赛亚使命的宇宙性。「(衪)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这个「必须」也许是地理上的原因,但我想它有更深的含意。他不走犹太人的道路,却选择他们所不愿走的道路,以示反对他们不走这路的理由,反对他们的偏见与骄傲;也表示他弥赛亚职分的包容性。

他与妇人的谈话(5-26)

约翰告诉我们,他到达了一个地方,「(衪)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在那里有雅各井。」「在那里有雅各井。」有的译本加注这样的话,「希腊文作泉源」。井和泉源有显著的不同。这妇人说到它的时候,并不是说泉源,她是说井。耶稣过不久说到他所要赐的水的时候,他说的不是井而是泉源。泉源与井之不同,乃在於泉源是活水的源头,也就是说,有水不断的涌上来;而井只是一个洞,储存著静态的水。「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

关於雅各赐给约瑟那块地的故事,记载在旧约里面。雅各买了这块地,然後给了约瑟。後来约瑟葬在那里,耶稣到达那里时,已经疲乏了。那时是第六小时了。对於约翰在这里所使用的时间是希伯来时间或罗马时间,有不同的意见,我姑且不去讨论。这是无法有定论的讨论,但不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个人相信他使用的是罗马时间,意思就是说,那是下午六时了。他从犹太长途跋涉到叙加,并且疲乏了。我们可不要疏忽一些有启发性的地方。「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并且从犹太经过撒玛利亚,而到达了叙加,困乏了。神成了肉身,经历了人类生命的限制。

底下就是7-25节,我们就跟著其中的对话来看这一段。这对话中很显著的特点,是它不断的重复出现「耶稣说……妇人说……」的句子。耶稣先开始说话;也是耶稣结束这谈话。他以站在人类地位上要求妇人的帮助,而开始了这个对话。他最後声明他是弥赛亚,而结束了这个对话,「这和你说话的就是衪。」这谈话的记载就夹在他开始在人方面的要求,和最终郑重的声明之间。

他以人类层次的要求打开和她之间的谈话,因为他是个人,是有需要的。他要求她给他水喝。他认识她。他对她是一清二楚的。底下的话证明实在是这样。他知道她过去的历史,他知道她目前生活的光景,但是他开始还是要求她帮助他。这件事本身是令人注意,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一般人对於这样的妇人是不会求她施惠的。这种情形和他们的主是何等的不同呢!他先藉著求她的帮助,进而可以帮助这个犯罪的妇人之心灵。

她的回答显出她一点不尊敬他。一个老清教徒的解经家说这是一个女人的矜持。「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也许这是一种矜持,但我认为不止如此。我认为这是一种惊讶的表示。她知道「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并且我想她因为看见旁边竟然站著一个犹太人而感诧异。更令她惊讶的是,从他的仪表和衣著看,显然是个犹太人,怎么竟会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不过从她所发出的头一个问题中,并没有对他有任何的尊称。只是好奇与惊讶。或许这种惊讶的表现,就是清教徒所说的矜持吧!

底下我们的主就向这妇人说出一件希奇的事,「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衪,衪也必早给了你活水。」这是他所提供要给她的。他曾向她要求施惠。她有没有给他水喝?我不知道。我不认为她给了,因为过不久我读到,「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我想她并没有用它装了水。但是不管她有没有给水喝,或者她因为太惊讶以致忘了给水喝,他直接摸著了这妇人最中心属灵上的需要,而向她说要给她活水。

她回答了,并且显然的,耶稣的话解除了她的矜持,若说那是她矜持的话。她开头话语中那种无所谓、一般性的态度,那一种陌生人对陌生人的口气没有了。她说,「先生」,这是尊敬的话,「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那里得活水呢?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么?」

在这回话中含著不信和惊奇的味道。她开始有了好奇心,并在猜想他的话是甚么意思。她的思想糊涂了。她不明白他怎么能给她活水。但是显然「活水」这两个字捉住了她。她就回想她祖先的历史。「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难道你比他还大么?」我想她的头脑一点也不清楚,但是不管怎样,她被他的话捉住了。她恭敬的对他说话,但是心中无法相信,而且她在猜测著,「你比他还大么?」

然後他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这是他间接的向她说明他的意思。他起先说,他能够给她水,并且如果她早知道他是谁的话,她早就向他求水了。但是她说,你怎么能得著水呢?井又深,你又没有打水的器具,你难道比雅各还大么?对这问题,他回答说,他所要赐的水,要涌流在她的生命里。他乃是向她说出,他的意思是属灵方面的。

现在请听她说,「先生,」还是很恭敬的,「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然後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她糊涂了。她对他所说属灵的意义略有所悟,因而说,「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可是当她再往下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时,她又回到物质的层次上了。她略为明白他所说的话,然後又困惑了。先是「请把这水赐给我」。

我想我底下的设想,当不至於说得太过:如果当时她说出心中所有的话,可能就是「绝不再渴么?我是多渴呢!我如大梦初醒,我是多么失望,多么不安呀!请把这水给我,好叫我不渴吧!不过也许他的意思一点也不是这样吧!那就给我一些东西,免得我这么劳累的来打水。」於是她说,「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这是一个不满足、失望、乾渴妇人发出的叹息与饮泣。

他怎么回答呢?「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为甚么要这样呢?如果她希望这活水在她里面涌流,就必须先有道德上的检点与校正。她说过,请把这水给我。而他似乎是说,「我听见你心中对这水的呼求,我可以给这水,可是在你生活中的一些事必须先弄清楚。『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

当他摸著道德范围时,她立刻就闪烁其词了,「我没有丈夫。」这似乎是一种要维持自尊的反驳。她这次就没有对他用任何尊称了,她冲口就说,「我没有丈夫。」好像是说:我是个自由自在的妇人,我不要别人干涉。

但是主还没完呢,他很优雅地再说下去。他的话中不带任何轻蔑或苦毒的味道,只是简单的说出事实。「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他直攻她的道德领域,拆穿假面具,指出她是在用遁词避开正题。这一个短句子「我没有丈夫」是一个遁词,意图逃避问题。意思说:不关你的事,这和你有甚么相干?对此主回答说:你瞒不了我,我对你一清二楚。

请再注意她底下的话,「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她对他再用尊称,而且尊敬有加。她的话证明自己有罪,也就等於默认了。前一刻她在逃避,现在承认了。「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意思说:你显然对我清楚得很。

请再听她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她曾被拆穿面具,也曾被迫认罪,现在就采取了一般人常用的方法。她想藉著引起神学上的讨论,再一次回避正题。可是她的话中岂不也包含著一些比它本身更多的事情么?当她还是女孩子以及年轻妇人时,这问题岂不是一直在困扰她么?「我在这里长大,我属於这个地方。我认识的人以及我父亲的朋友们,都说基利心山是敬拜的地方,但你们犹太人却说是耶路撒冷。到底那一个是对的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奇妙的事是耶稣回答她的方式。他竟然顺著她的话题说下去了。他先告诉她,所有的撒玛利亚人都不懂得敬拜神的事,「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基利心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衪。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衪。神是个灵,所以拜衪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衪。」

这是他给她的回答,他的话是何其深奥,我有时想,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未摸著他话的真义呢!他点出,若是没有心灵和诚实作根基,在基利心山上的敬拜没有价值,在耶路撒冷的敬拜也没有价值。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敬拜神的人就当用灵和诚实拜他。敬拜不是地点的问题,而且也不仅是知识的问题。人若是要敬拜,就得回到他们全人的最深处,灵与诚实。必须有诚实,必须有实际。好像他是在对她说,我方才就是一直在帮助你达到这地步,所以才拆穿你的面具,逼著你面对自己的生活。若是你真是愿意听我,你不需要讨论敬拜地点的问题,基利心山算不得甚么,耶路撒冷也算不得甚么;灵和诚实才是一切。

接著她说,「我知道弥赛亚要来,衪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於是他终於说出,「这和你说话的就是衪。」这个故事让我们看见,一个具有相当好宗教背景的女人,说到「我们的祖宗雅各」。很可能她已经多年没有提到这个关系了,但现在在耶稣面前使她想起来了。然後她说出她往日受教导关於她同胞所盼望的,乃是弥赛亚的来到。当我们的主开头在帮助她的时候,我们看见她多容易闪砾其词;接著她就对他尊敬起来,然後看出他是一个「神人」,一个先知。过不久我们看到她还不敢断言,不过却从心中诚实的问道,「莫非这就是基督么?」

谈话引进的结果(27-52)

这一段的最後部分说出主耶稣这次撒玛利亚之行的结果。先是对门徒的影响。他们回来了,希奇的看见他和一个妇人谈话,因为他们记得,依照犹太律法,拉比是从来不单独和一个妇人说话的。但是他竟然在和一个妇人说话。他总是在践踏那些摧毁人类生命的愚蠢传统惯例。他们虽然希奇,却仍保持缄默,能够安静是神给的大恩赐。

请再想想那一天的情况,并要了解他们对他的关怀。经过了长远的旅途,在黄昏的时候,一个疲倦的夫子和一个乾渴的妇人在一起。他们知道他一定是饿了,所以就说,「拉比,请吃。」然後他说出他心中的秘密,「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衪的工。」但愿我们不要因为太尊敬他了就说,似乎耶稣的意思是:有时候物质上的需要对他来说,算不得甚么。但是有一种渴求是比肉身的需要更深,并且有一种食物能满足这种渴求,而我已经得到了那种食物。甚么是遵行神的旨意呢?就是帮助这个人的灵魂,引导这妇人进入光中。那个时候,他全人生命的维持,完全来自劝导并赢得一个犯罪的女人。

底下他就看著他们,说,「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么?」他所说的,仍然是属灵的境界。「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在这几节短短的经文里,让我们来揣摩其中的感觉。若是那些门徒当时被指派去探寻在撒玛利亚发起传福音工作的可能性的话,我清楚知道他们必定会决议通过的是甚么。这决议乃是:撒玛利亚无疑的是需要我们夫子的信息,只是还不是时候。须先有耕犁,然後播种,其次是等待。它有需要,但时机未成熟。这正是他所说的,「你们岂不说……还有四个月么?」四个月乃指耕犁,播种和等待的时间。但他却说,「你们错了,这些田都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表面上看来最没有希望的地区,只要你肯去收割,可能那地的庄稼已经成熟了。

今天我们常说,某地方很难传福音,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但基督可能要说,这些地方是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最艰难的地方可能是发白到可以收割的地步。我们所要作的,就是用镰刀去收割。

在另一场合中他说了同样的话。当他看见众人困苦流离,就怜悯他们,於是叫了他的门徒来,对他们说,「去收割!」问题不是庄稼还未成熟,问题乃是作工的人没有预备好。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妇人与撒玛利亚人。那妇人已留下水罐子。她把它完全忘了,她并没有得到水就离开了。她身上有事情发生,是革命性的。她和一个犹太人面对面的谈过话,他是个先知,或许是弥赛亚。她留下了水罐子,到城里去见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都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么?」他们显然对她的话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要求他在那里住下,他就在那里住了两整天。

底下请听他们说的话:约翰告诉我们,他们「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後来他们又对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他们曾经因她的诚信了,但现在他们又向前跨了一步,他们听见他的话了。因信她的见证使他们来寻求,其结果是:他们信了他的话。

他得著这个完备且最终的称呼「救世主」,是在撒玛利亚。他跨越了偏见的界线。他离开了那跨耀自己特权的地区;而在那地区之外他得著了一个灵魂,她是一个犯罪的女人,她几乎耗尽了她的一生,仅留余烬;他为她打开了来到神面前敬拜的路,因他对付了她道德的问题,满足了她属灵的饥渴。他已看见庄稼熟透了,就割了一把。因此就在撒玛利亚那里,他们称他为「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