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汉丽轩:明月皎皎皆关情--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59:54
不同诗人在诗歌中有时会采用一些相同的形象。由于诗人的情感经历,知识修养,个性气质等不同,加之同一形象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侧面,诗人笔下同一形象会呈现不同的感情和内涵,甚至同一位诗人由于关注其不同侧面,也会展现不同内涵的意象。
以第二单元关于月亮的描写为例。月是诗人钟爱的形象,本单元唐宋诗词中共有10位诗人12处写到了月。就其借明月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月写离愁别绪
1、情人离别的凄凉。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典型。作者借助想象,描写男主人公与情人离别之后的情状,他相信从醉中醒来时,一定是在柔情的杨柳岸边,身受砭骨的晓风。而头顶那一弯孤独的残月,更凸现了离别的凄婉伤感。
2、夫妻离别的孤单。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自述孤独寂寞:丈夫重利轻情,外出买茶,自己独守空船,唯有朗朗明月、冷冷江水相伴。而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助想象渲染了一个月光满楼头,夫妻重相聚的美好夜晚,月的圆满象征着夫妻的团聚,充溢着幸福快乐的情绪。但是,丈夫并未回来,喜悦背后,仍是无尽的相思泪水。
3、朋友离别的惆怅。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冷冷的月光和江上秋夜时分薄薄的水雾交织一片,仿佛笼罩心头的离愁别绪,弥漫于天地之间,突出了别离的惆怅凄凉。
二、借月写家国之恨
最典型的当数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直写亡国破家的无限伤感。一个失去国家的前朝君主,怎敢回首春风之中,明月朗照之下的故国呢!月色愈明,愈是不堪回首往昔,不敢正视现实。这番真真切切的亡国之痛,令人唏嘘感叹。
另外,刘禹锡《石头城》写寂寞的南京,姜夔的《扬州慢》写劫后的扬州,都借助月的形象表达伤痛之情。“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缓缓照“过”南京,它既见证了六朝故都的繁华,又照见了今日的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则展现冷月照在桥头、水面,无声无息,唯有流水荡起细碎的波光。二者都以眼前的孤独冷落之月,倾诉着国家昔盛今衰的忧伤,物是人非的感叹。
三、借月写人生感叹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怀古赤壁,苏轼向往着像周瑜一样建立英雄业绩,但终究一事无成,反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被贬四载,仍没得到朝廷重新启用自己的消息。他感受到了“人生如梦”沉郁和苍凉。但他不甘沉沦,于是举杯倾入江中祭奠明月,借此倾诉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苦闷,又寄托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四、借月写闲适悠然
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夜景图:朗朗明月高悬空中,青光倾泻在松林之间,枝下月影斑斑驳驳,静美而优雅;与后一句的清脆泉声一起,从色与声两个角度显示松林的静谧和谐,表达闲适、悠然的心态,创造出宁静空明的意境,也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特点。
五、其他类特别情况
其实,借月写作还有其他情形。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照”为月光之亮;“送”则采用拟人手法,直写明月含情护送,将自己梦游天姥的惬意和欢欣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仙”飘逸、潇洒的风采。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则借江心明月之“白”来展现听众沉浸于琵琶声中失掉了思维和应有反应的情状,衬托琵琶女技艺非凡,琵琶之声令人物我两忘。
可见,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不同作品中同一形象的含意往往大相径庭,需要我们结合原诗词的具体情况去仔细揣摩、体味和把握,以真正读懂诗歌,读出诗的神韵来。
【附】2005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默写)
17、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4分)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⑴     ,送我至剡溪”;王维《     ⑵     》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⑶     《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⑷      ”。
参考答案:
⑴湖月照我影  ⑵山居秋暝  ⑶李清照  ⑷波心荡,冷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