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汐与眠王2:培养读诗的兴趣--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0:00
很多年轻人陶醉于听歌、唱歌,歌曲除了优美旋律外,歌词也常令我们感动。好的歌词实际上就是优美的诗歌,只是我们平常诵读的诗歌,并非都会谱曲演唱。可以说,热爱歌曲,便能热爱诗歌;而直接诵读欣赏诗歌,更能体味到诗歌本身的独特魅力。初入高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我们可以借此品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注意意象和意境
诗歌中一般都有不同的景物,这些被称为意象的景物熔铸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众多意象又构成了整首诗歌的意境。如《沁园春·长沙》中选用了山、林、江、舸、鹰、鱼等6种秋景意象,展现其“红遍”“尽染”“碧透”等色彩,以及“争”“击”“翔”等动态,创造出了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意境,是当时蓬勃开展的工农运动的写照,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品读诗歌,要从意象的色彩、音响、状态等角度入手,以获得对整首诗意境的把握。
体味情感和志向
古人说“诗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起点,读诗是体味与诗人相同的情感。不同的诗歌展现着不同的情感,如《死水》是对旧社会的憎恶和厌弃,《再别康桥》则展现对母校的热爱与眷恋。即使相同的题材,也有着不同的情感,如《致橡树》表现出独立不倚的理性爱情观,而《我愿意是急流》则是对所爱之人炽烈的激情。品读诗歌,要仔细体味诗人的情感。
古人还说“诗言志”,诗歌表达了人们的志向。如《沁园春·长沙》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舍我其谁”的自信,表现出革命领袖改革社会、主宰中国前途命运的胸襟气度。《赞美》则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反复吟诵,表达出对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终于觉醒的赞美和对民族终将复兴的信心。那种代表理想的志向,激励着我们前进。
发挥联想和想象
诗歌语言是凝练的,有限的词语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我们需要调动联想和想象,以复原当时的情景。如《错误》中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可以想象到春帏中美丽女子(莲花)从听到马蹄声到不是自己希望的人时的那种由希望(开)到失落(落)的情绪;而“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可以联想起阴沉、寂寞、寒冷的春日。没有联想与想象,就无法体味到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调动热情去记诵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需要调动感情去诵读。不同的情感需要采用不同的语调、语速去诵读才能充分展现,如读《老马》的沉重与压抑,读《雨巷》时的朦胧与迷离,读《采桑子·重阳》的热情与自信等。而调动情感还可以借助歌曲,如学唱或聆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能更好品味诗人的忧郁的情感。还可以借助书法,如《沁园春·长沙》,从毛泽东的狂草书法中体味诗人的豪迈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