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的诗句:丰富独特 富于理趣--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50:15
随笔是论说散文的一种,大多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提笔随手写来,不刻意为文求工,写法朴素自然,形式自由,篇幅短小。常见的有文艺随笔和思想随笔。文艺随笔,关注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等,或展示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新的见解认识;或谈美学价值,或论思想意义。本单元所选择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化随笔,展现了作者独到的美学或思想见解,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旁征博引,知识丰富
四篇文化随笔都展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修养。他们或旁征博引,用丰富的论据证明着自己的见解;或精挑细选,从丰富的材料中撷取合适的对象细加分析。前者如《咬文嚼字》和《说“木叶”》,后者如《读<伊索寓言>》和《米洛斯的维纳斯》。
《咬文嚼字》阐述“咬文嚼字”的好例时,列举了郭沫若《屈原》中的“你这”、司马迁《史记》中的三个“石”字、贾岛《题李凝幽居》中“推敲”等实例,又分别对比分析了《水浒》、《红楼梦》,《史记辨惑》中的实例,加上自己对“推敲”的新见解,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再如《说“木叶”》中“木叶”意象,作者引用了上至屈原,下到杜甫等名家的诗句共7句,而拿来作对比分析的“树”“木”“叶”等诗句则更为丰富。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做到旁征博引。
没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则无法去粗取精。知识丰富不等于尽可能多的堆砌材料,一定的文化修养可以帮助我们去粗取精,挑选合适材料为我所用。如《读<伊索寓言>》就只是从十卷数百篇《伊索寓言》中精心选择了9个寓言故事,从不同角度借古讽今;《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对卢浮宫中最精美的艺术品之一的维纳斯所作的美学认识,没有涉及其它珍藏的艺术品,因为这个作品已经能很好地诠释观点了。
二、思想深刻,见解独特
仅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文化修养还不够,毕竟作者写作文艺随笔,并不是为了向读者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要用它来表达对艺术、对生活的认识、理解的。四篇随笔虽各有侧重,但都很好地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咬文嚼字》《说“木叶”》《米洛斯的维纳斯》着眼于阐发审美欣赏的见解。前两篇着眼于文学作品,《咬文嚼字》将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从文学欣赏和创作上作出了新理解,借此阐述了欣赏或者写作中都应该注重“炼字”的道理。《说“木叶”》则具体解说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木叶”意象的丰富意义,作者深入细致地剖析使我们对中国文学意象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明确了怎样才是欣赏中的“咬文嚼字”。而《米洛斯的维纳斯》则从欣赏艺术品的角度,说明没有手臂的维纳斯为什么更加美丽迷人的道理,阐发了“美在想像”这一独特的审美原则。《读<伊索寓言>》虽然谈的虽仍是文学作品,却是从思想意义上对寓言故事的内在含义作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阐发,借以嘲讽某些社会现象,延伸和深化了原作的意义,展现作者独特的人生见解。
可见,无论是阐发美学原则,还是展现思想认识,作者都没有人云亦云,都是自己思考得来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思想或见解。这些思想见解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或思想启迪。
三、活泼谨严,富于理趣
文艺随笔虽是信手写来,形式自由,活泼生动的,但却依然讲究缜密严谨。活泼与谨严本是相对的,但在对比性的阐述中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理趣。
如《咬文嚼字》在阐述联想的意义时,作者分析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句,通过比较“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直白表达,说明“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创造出了含混蕴藉而丰富的意境。《说“木叶”》更是如此。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作者对比分析了“树叶”和“落木”,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不仅清楚明确,而且富有理趣。《读<伊索寓言>》则使用反讽和引申,借古讽今,联系现实翻出新意,使我们在笑声中体味着作者的机敏与幽默,哲人理趣的自如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