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李琦己死: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5:54:12
 从厨房到庙堂  
  商朝的开国之君成汤,能够完成灭夏建国的历史使命,是和有一批贤臣的辅佐分不开的;其中的一号功臣,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便是伊尹。
  成汤是怎样发现和任用伊尹的呢?《史记•殷本纪》记载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伊尹想要投靠成汤,苦于没有门路。当成汤迎娶有莘氏的女儿做妃子时,伊尹做了有莘氏的“媵(音硬)臣”(陪嫁奴隶)。到了成汤那里,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就是背着鼎(锅)和俎(切菜板)去见汤,从做菜的调和五味,掌握火候,讲到治国安邦,实现王道的道理。这是负鼎俎自荐说。
  孟子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他的弟子万章问道:
  “有人说:伊尹以切肉做菜的厨师的身分求见汤,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
  “不,不是这样。伊尹在有莘部落的郊野耕地,而热衷于尧舜之道。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以天下做为他的俸禄,他都会置之不顾;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都不会看一眼。如果不合乎道义,一点小东西也不肯给别人,一点小东西也不肯取自别人。汤派人以丝帛等礼物去聘请他,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何以要接受汤的聘礼呢?这怎能比得我处于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为乐呢?’成汤三次派人去聘请,他才完全改变态度说:'我与其身居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而自乐,怎能比得使现在的君主做尧舜那样的君主呢?怎能比得使现在的百姓做尧舜时代那样的百姓呢?怎能比得我亲自见到尧舜盛世呢?上天生育这些人民,就是要先知者使后知者醒悟,要先觉者使后觉者觉醒。我,乃是天民中的先觉者,我要以尧舜之道使现在的人醒悟过来。不是由我来唤醒他们,还有谁呢?’……我只听说他以尧舜之道求见汤,没有听说过他以切肉做菜的厨师的身份求见汤。”(《孟子•万章上》)
  这表明:孟子同意伊尹自荐之说,但不是负鼎俎自荐,而是以尧舜之道自荐。
  另一种说法是成汤求贤。《楚辞•天问》说: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成汤东巡,来到有莘。
  为什么求得一个奴隶,却得到了好的妃子?
  在水边空桑里,捡到了这个孩子。
  有莘的君主为什么不重视,让他做了女儿陪嫁的奴隶?
  按照这种说法,是成汤知道伊尹是个人才,向有莘氏求婚,并要求伊尹陪嫁,因而得到了伊尹。
  《史记•殷本纪》:伊尹是一位处士(没有做官的士人),成汤听说他很有本领,便派人去聘请他。一共去了五次,才把伊尹请出来。按照这种说法,比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还多了两次。尽管不是成汤亲顾,也足以成为千古佳话了。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29 20:54  令人费解的“五就汤,五就桀”
  
  《史记•殷本纪》还说:
  “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毫。”
  这是说:伊尹辅佐汤以后,曾经离开成汤,到夏桀那里去。既而又嫌弃夏桀,回到了成汤的毫(偃师)。
  这不是跳槽吗?而《孟子》和《淮南子》等书都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竟然跳了五次槽,摇摆于夏商之间,最后才死心塌地地辅佐成汤。看来不仅现代的白领好跳槽,古代的圣贤也有这种行为。由于伊尹在开头没有专心事汤,所以有人认为伊尹不是一个纯臣。
  我们没有圣人那样的胸怀,对伊尹的做法很不理解。倒是孟子对此做出了解释: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孟子•告子下》)
  (处在低下的地位,不以自己贤德的身分去服事无德之人,这是伯夷;五次投靠汤,五次投靠桀,这是伊尹;不厌弃污浊的君主,不辞去卑微的官职,是柳下惠。三个人的做法不相同,大方向是一致的。怎么一致呢?那就是仁。君子做事只要合乎仁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呢?)
  但伊尹摇摆于夏商之间,一连跳槽五次,怎么算合乎仁道?我们不明白。
  汉代淮南王刘安集合门客所编写的《淮南子》,评论这件事说:
  “圣人就是要把弯曲的伸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所以虽然走的是邪辟的道路、黑暗的旅途,那都是想要兴大道,成大功。就像为了走出森林不能走直道,拯救落水之人不能不湿足啊。伊尹忧虑天下没有安定,才调和五味,背着鼎俎(锅和切菜板)而行,五次投靠桀,五次投靠汤,是想要使天下由浊变清,由危变安啊!”(《淮南子•泰族》)
  但伊尹在夏商之间频繁地跳槽,怎么就能使天下清明安定?我们还是不明白。
  唐朝的大文豪柳宗元写了一篇《伊尹五就桀赞》,说的倒比较明白一些。他在序言中说:
  “伊尹五次投靠桀。有人怀疑说:'成汤的仁,人们听到了,看到了,桀的不仁,人们也听到了,看到了;伊尹的去就,为什么这样频繁呢?’柳子说:'不,这正是我看到伊尹伟大的地方。那伊尹是圣人,圣人的心在于天下,而不在于夏或是商,对天下众生是一视同仁的。他说:谁能听从我的话?听从的可以成为尧舜,而我就是要使尧舜的百姓获得新生。退下来又想:汤诚然是仁君,但他的成功要慢;桀诚然不是仁君,但只要能听我的话就可以早日行仁政于天下。于是就去投靠桀。桀竟不听从他的话,只好回来投靠汤。既而又想:还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吗?应该让桀早日接受我的良策。于是又去投靠桀。桀不听从,又投靠汤。就这样从十分之一的希望,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希望,几次去投靠桀,桀终于全不听从他的话,于是就相汤而伐桀。……据我看来,圣人的急于解救生民,没有能赶上伊尹的;伊尹的伟大之处,莫过于五次投靠桀。”
  柳宗元绕来绕去,其中心思想就是:当时夏桀拥有天下,如能说服他施行尧舜之道,成功就会快,而商汤不过是一个小方国之君,由他来灭亡夏朝,然后施行尧舜之道,成功就会慢。为了早日救民于水火,应以劝告夏桀为首选。一次未成,便抱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希望又去了四次,加上第一次,共五次。最后感到连万分之一的希望也没有了,这才死心塌地地助汤灭桀。圣人胸怀坦荡、大公无私、既不为了汤,也不为了桀,而是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在天下施行尧舜之道。
  这是对《孟子》、《淮南子》观点的发挥与完善。但这太理想化了,实际上恐怕是难以办到的,也难以被人理解。因为:
  第一,你离开成汤,改投夏桀,成汤会理解吗?不会说你是投敌吗?从桀那里回来,不会说你是间谍吗?
  第二,从夏桀那方面来说,也会产生相同的怀疑。
  第三,就是跳槽一次,都不容易讲明白,一连五次,你就是长了十张嘴,也是不好辨白的,很容易落了个里外不是人。
  当然,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是凡人,思想层次太低,而成汤是圣人,惟圣人能够理解圣人,惟圣人能有博大的胸怀,怎么能以凡人之心度圣人之志?
  但无论怎么说,这件事太蹊跷了。我们抛开上古的环境不说,换上现代的背景,也是不行的。比如:有人上了井冈山,又五次去投靠蒋某人,又五次回到根据地。不用说五次,就是一次两次,不是被蒋某人枪毙了,就是被根据地镇压了。即或能在根据地勉强混下去,历次政治运动也难以躲过去,特别是像“文革”那样的政治运动,不被打成“叛徒”、“特务”才怪呢。
  以上是我们按照常理所进行的分析,但上古的事有些是我们不清楚的,不是我们今天的常理所能解释的。这个问题我们就先放在这里,容我们在后面再下结论。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6-30 19:57  又陷入间谍门
  
  对于伊尹的“五就汤,五就桀”,东汉学者赵歧又有一说:
  “伊尹为汤,见贡于桀,不用而归汤。汤复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孟子章句•告子下》注)
  这是说:伊尹到桀那里去,是成汤的推荐。当时成汤是夏桀属下的一个诸侯,有向天子进贡人才的义务。而伊尹到了桀那里,桀没有重用,只好又回到汤这里来。成汤一连进贡五次,伊尹当然也就去了五次。伊尹到桀那里去,是为了“行其道”(实现政治理想),拯救天下黎民。
  还有一种耸人听闻的说法,就是伊尹到夏桀那里去,是“卧底”性质,是打入敌人内部,作间谍工作。
  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国语》:
  “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而《竹书纪年》的说法,则与此稍有出入。说夏桀最宠爱的元妃是妺喜。后来夏桀派兵伐岷山氏,岷山氏献出两个美女求和,她俩一个叫琬,一个叫琰。夏桀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冷落了妺喜。妺喜一怒之下,交结了伊尹,把国家机密泄露出去,这便促使夏朝灭亡。(《绎史》卷十四引《竹书纪年》)
  《国语》说,妺喜受夏桀的宠爱,她是以宠妃的身份私通伊尹;而《竹书纪年》却说她是在夏桀有新欢时,以弃妇的身份私通伊尹的。
  最具有故事性的,是《吕氏春秋》的记载。大意是:
  夏桀无道。成汤想要派伊尹去投靠夏桀,从内部来观察动静。怕夏桀不相信,成汤亲自用箭射伊尹,制造假象。伊尹在夏桀的身旁呆了三年,回来向成汤报告说:“夏桀被妺喜迷惑,又宠爱琬,琰两个美女,而不爱护臣下和百姓。民心积怨难平,都说:'上天不再保佑他,夏朝的气数快要衰竭了。’”于是成汤便与伊尹订立了盟约,表示灭夏的决心。伊尹又回到夏朝,与妺喜交结,刺探敌情。有一次,妺喜对伊尹说:
  “昨晚天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西方的太阳和东方的太阳相斗。东方的太阳战败了,西方的太阳战胜了。”
  伊尹回到了毫,与成汤共同圆这个梦,都认为东方的太阳是夏,西方的太阳是商,这正是商灭夏的征兆。当时商地大旱,本来不是发动战争的好时机,但成汤还是决定履行与伊尹的盟约,下令出兵伐夏。夏桀没有接刃就败走,成汤追到大沙(就是鸣条),杀了夏桀,戮尸于众。①
  吕氏此文的要旨与《国语》相同,也说妹喜是在没有失宠的情况下结交伊尹的。这比较合乎情理,因为只有她没有失宠,才会成为睡在夏桀身边的女间谍,才容易搜集第一手的情报。
  这件事在《楚辞•天问》中也有所反映: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喜何肆,汤何殛焉?”
  (桀征伐蒙山,得到了什么?
  妺喜肆无忌惮,成汤为什么杀了她?)
  说得很含蓄,暧昧。如果按照意思来翻译,那就是:
  “桀征伐蒙山(今山东蒙阴),得到了什么?不是得到了美女妺喜吗?
  妺喜肆无忌惮,结交伊尹,促成了夏桀的灭亡。她对商朝是有功的,成汤为什么竟杀了她?”
  伊尹的间谍门,先后有《国语》、《楚辞•天问》、《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的著录,内容大同小异,看来这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是一具比较古老的传说。由此看来,中国历史上见于著录的第一个男间谍应该是伊尹,第一个女间谍则非妺喜莫属了,她也是一名美女间谍,比春秋、战国之交的美女间谍西施早了一千多年。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妺喜的妺字,音末,女字旁加个本末的末,不是姐妹的妹。也写作末喜。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7-01 21:13  开国元勋
  
  伊尹的最卓著的功勋,是辅佐成汤灭夏建国,他是商朝的开国元勋。
  根据一些古书的记载,在成汤灭夏这件大事上,伊尹起了重要的智囊作用。当初伊尹背着鼎俎,以厨师的身份来见成汤时,就力劝成汤伐夏救民,估计以后一定会多次谈这件事。但在伐夏救民这个问题上,伊尹究竟有些什么谋略,因为古书的记载过于抽象,我们已经难知究竟了。韩非子说: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韩非子•难言》)
  (上古有汤,是顶级的圣人;伊尹,是顶级的智囊。顶极的智囊劝说顶级的圣人,尚且劝了七十次都不被接受。伊尹亲自背着鼎俎(锅和菜板)做庖宰(伙食管理员),和成汤处得很熟,关系亲密,而成汤却仅仅知道他是个贤德之人而起用了它。)
  “七十说而不受”,虽然表现了伊尹的执著与耐心,但作为大圣人的成汤,却使人觉得太没有水平了。而这“七十说”都说了一些什么,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在汉朝刘向的《说苑》上,讲了一个伊尹的故事,说是当成汤要出师伐桀时,一向力主伐桀的伊尹却冷静下来了,对成汤说:
  “先试试看。停止向夏进贡,观察一下他的动静再说。”
  夏桀因为成汤不纳贡而大怒,调动了九夷之兵准备伐商。伊尹说:
  “不行,他还能调动九夷之师,应该向他承认罪过。”
  于是便向夏桀上书请罪,并且补交了贡赋,夏桀也就收兵了。第二年,又不向夏桀纳贡,夏桀大怒,又征调九夷之师,而九夷之师却不服从调动了。伊尹说:“可以了。”于是便兴师伐桀,终于灭亡了夏朝。(《说苑•权谋篇》)
  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来看,成汤灭夏的战争,从策划到实施,都有伊尹的参预。成汤的征伐,从征伐葛开始。伐葛的时候,伊尹对成汤说:“言能听,道乃进”,表明是采纳了伊尹的意见,开始行动起来。以后成汤伐昆吾。“伊尹从汤”。然后又去打败了夏桀,“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这是说“伊尹向诸侯通报打败夏桀之事,诸侯都表示拥护成汤,而成汤”践天子位“,当然也是和伊尹的筹划和运作分不开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叙述了成汤和伊尹的长相。说成汤“皙而长,颐以髯,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脸色白净,高个子,面颊上长着匀称的胡须,头形上尖下宽,身躯挺直,语音高亢);而伊尹却是“黑而短,蓬而髯,丰上兑下,偻身而下声”(脸色黑,矮个子,胡须蓬乱,头形上宽下尖,身躯佝偻,语音低沉)。都与成汤相反。当然,成汤和伊尹长得什么样,后人谁也不知道。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或秦朝的《晏子春秋》的作者,也不可能知道。但这个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大臣与君主的长相气质与思维方式相同,这种大臣只是君主的复制,对君主是没有什么用的。只有气质与思维方式不同,甚至连长相也完全相反,这样的大臣对君主才能起到优势互补,劣势互消,相反相成,拾遗补阙的作用。这是我国古代的辩证法。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夏本纪》
  2、《史记•殷本纪》
  3、,国语•晋语》
  4、《孟子》:《万章》、《公孙丑》、《告子》、《尽心》
  
  ①《吕氏春秋•慎大》:“身体离散,为天下戮。”表明是被杀而死。《韩非子•忠孝》也说:“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史记•夏本纪》却说:“放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