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好运来多少钱: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5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6:01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23 07:44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24 21:11
  “王霸无异道”
  
  以上我们所概括的王、霸之辨,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概括,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先秦的思想家,对于王霸的评价,有时是自相矛盾的,许多人(主要是儒家)提倡王道,但也不认为霸道就要不得。如我们在上面引用过的孟子的话:
  “霸者之民驩娱(欢娱)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尽心上》)
  “欢娱”虽然不如“皞皞”(怡然自得),但孟子毕竟认为老百姓在霸主的统治下还是活得比较愉快的。
  至于荀子,他一方面说连孔子门下五尺的儿童也羞称五霸,另方面又对霸主和霸政作了较高的评价。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主张王霸并用的。他说: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荀子•王制》)
  (王者争取民心,霸者争取盟国,强者争夺土地。争取民心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臣子,争夺盟国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朋友,争夺土地的就会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敌人。使诸侯臣服的能称王于天下,同诸侯友好的能称霸于诸侯,和诸侯为敌的就有失败的危险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荀子认为王者优于霸者,霸者优于强者。只有强者才是昏乱暴虐的统治者,与后世的横行霸道、抢男霸女、东霸天、西霸天等“霸”字的含义是一致的;而在先秦甚至秦汉,“霸”字并没有这样的贬义。那么,霸者与强者的区别是什么呢?荀子说:
  “彼霸者则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悦)之矣。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矣。所以说(悦)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荀子•王制》)
  (那些霸主便不是这样:开垦田野,充实仓库,改进武器装备,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拔有才能和武功的人士,然后用重赏来诱导他们,用严厉的刑罚来纠察他们,使灭亡的国家能保存下来,使快要灭绝的后代能继承下去,不绝其祭祀,保卫弱小的国家,遏制残暴的国家,而没有吞并别的国家的野心,那么各国诸侯便会亲近他了。对于与自己的力量匹敌的国家采取友好的政策,恭敬地接待各国诸侯,那么各国诸侯便会拥护他了。各国诸侯之所以亲近他,是因为他不吞并别的国家,如果暴露出有吞并别的国家的野心,那么各国诸侯便要疏远他了。各国诸侯之所以拥护他,是因为他和力量匹敌的国家友好,如果暴露出使各国臣服的意图,那么各国诸侯便要背离他了。所以表明自己已没有吞并别国的行为,信守和自己的力量匹敌的国家的友好的原则,天下如果没有王者,霸主就会经常取胜了。这是懂得霸道的君主。)
  从孟子和荀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霸道并不像后世所认为的那么坏,它不过是次于帝道和王道的一种政治选项,霸主也是有雄才大略,为当世和后世所称道的统治者。能做个王者固然好,不然做个霸主也不错。其实王道只是一种政治理想,什么时候真正实现过?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
  “千五百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天地之间也。”(《答陈同甫》、见《晦庵集》卷36)
  朱熹(1130—1200)是南宋人,他所说的一千五百年,是指战国以后。但尧、舜、三王,直到战国,其实也没有实行过王道。《孟子•滕文公下》:
  “汤始征,自葛载(从葛国开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可见商汤也是用武力扩充领土的。
  《论语•泰伯》孔子的话说: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周文王得到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领土,仍然向商朝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算是最高的了。)
  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怎么来的?难道不是通过武力征服得到的吗?
  至于礼治和法治,王、霸之间也不是截然相反的。荀子说霸主“兴微继绝”(保存灭亡的国家,使快要灭绝的后代不绝其祭祀),这不是维护宗法关系的礼制吗?
  齐桓公召集的葵丘之会,盟约的第一条就是:“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孟子•告子下》)就是惩罚不孝之人,不要废立太子,不要立妾为妻。这不也是维护礼制吗?
  至于法制,王者也是要用的。《左传•昭公六年》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按照《佚周书•尝麦》的说法,《九刑》是周初武王的刑法。
  可见禹、汤、武这些所谓的王者,也有刑法,也不单纯以德、礼治国。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说:
  “王霸无异道。昔三代之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则谓之王。天子微弱,不能治诸侯,诸侯有能率其与国同讨不庭以尊王室者,则谓之霸。其所以行之也,皆本仁祖义,任贤使能,赏善罚恶,禁暴诛乱,顾名位有尊卑,德泽有深浅,功业有鉅细,政令有广狭耳,非若白黑,甘苦之相反耳。”(《资治通鉴》27卷《汉纪》十九、宣帝甘露元年)
  (王道和霸道并没有什么不同。过去在夏、商、周三代时,礼乐、征伐都由天子发号施令,这就叫王道。天子衰弱不能统治诸侯,有的诸侯就够率领它的盟国共同讨伐不服从天子的诸侯以尊崇王室的,这就叫霸道。霸主所做的,也是本着仁义的原则,任用有才能的人,赏赐为善的,惩罚作恶的,禁止暴行,诛伐叛乱;不过和天子相比名位有尊卑、道德恩泽有深浅,功业有大小,政令有广狭而已,并不像黑白、甜苦的相反啊。)
  这是王、霸的本来含义。由天子直接统治叫王,由诸侯以诸侯长的身分代行天子的职权叫霸,而二者的政治理念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有霸主,是因为天子的权威还没有彻底消失,强大的诸侯还需要打着天子的旗号,以天子手下的诸侯长的名义号令诸侯;后来天子的权威彻底丧失,强大的诸侯抛弃了天子,自己争做天子,就没有霸主了。清末学者郭嵩焘(1818—1891)说:“西周灭而王道终,战国兴而霸道绝,”就是这个意思。(见《养知书屋文集》卷二《辨霸》)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27 21:22
  霸王道杂之”
  
  古代无论是哪个王朝,都不可能完全实行王道,也不可能完全实行霸道,二者总是互相结合的。据《汉书•元帝纪》记载:汉元帝刘奭作太子时,“柔仁好儒”(性情柔和、仁爱、爱好儒术),看到老爸宣帝起用的官吏多为法家刑法严苛,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因为讲话过头,讥刺朝廷被杀,便对宣帝说:“陛下用刑太重,应该起用儒生。宣帝听了这话很生气,便说出了下面这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朝有自己的制度,本来是霸道和王道相结合的,为什么要专用以道德教化治国的儒生,采用周朝的政治呢!)
  接下来,宣帝还叹息着说:
  “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朝的“霸王道杂用”,又称为“外儒内法”。儒,只是表面的形式,宣传的口号,实际上是用法家理念进行统治。其实不仅汉朝如此,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无不如此:既要讲究教化、礼制,又要用刑罚等高压手段来威慑;既讲和平,睦邻,又要对外用武。用今天的话来讲叫做“两条腿走路”,“胡萝卜加大棒”。换句话说,霸道是硬实力,王道是软实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这种霸道和王道相结合的政治模式,从某种意义来说,今天也不例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讲王道,也就是说,不能没有道德,没有教化,需要注重民生,以人为本,这也就是对内实行德政、仁政;同时对外要讲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不能不讲霸道,就是对内要讲法制,对外要维护国家利益,要有必要的军备,必要时也不能排除利用战争的手段。因而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既适合于古代中国,也适合于古代的世界,它的基本精神,我们今天也要批判地运用。只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国家的本质和阶级属性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多用王道,慎用霸道。在王道与霸道的交响乐中,应该以王道为主旋律。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开辟了王霸问题的历史新纪元,给古老的王霸观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29 21:00
  王霸问题小结
  
  王、霸的问题,本来并不复杂,后来让汉、宋以来的儒者把它搞得复杂了。为了让脉络更加清晰,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
  1、王的原义,是指天子;霸,就是伯,也就是侯伯,指天子所封的诸侯之长,是代天子控制一方诸侯的。王、霸原来指不同的身份,并没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水平的差异。《管子•霸言》
  “强国众,合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攻大以图王。”
  这里所讲的图霸、图王、都是指争取不同的身份,并不是说,图王就合乎正义,图霸就不光彩。正如在现在的美国,竞选总统或竞选州长,都不是丢人的事。
  2、儒家推崇禹、汤、文、武等“圣王”,认为他们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就是他们的“道”是最崇高的,最理想的,被称为“王道”。“王道”就是“三王之道”或“禹、汤、文、武之道”,这样“王道”就由通名变成了专名,附加了政治、道德的标准。并非所有的天子所施行的都是王道,只有施行“三王之道”的天子,才合乎王道。夏桀、商纣、周幽也是王、天子,但他们所实行的就不是王道,而是暴政。这样一来,王道就不仅仅是身份,而是一种政治理念和道德标准,属于“道”的范畴了。
  3、霸道,也由通名变成了专名,由诸侯之长的身份,附加了政治、道德的条件。但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学者看来,霸道仅仅是一种不如王道的政治理念和模式,并不包含任何贬义。称王固然很理想,称霸也很伟大。而且从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的观点来看,王霸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有些思想家(如荀子),则主张王、霸结合,儒法互用。直到北宋时期,大史学家司马光还主张“王霸无异道。”
  4、在政治实践上,汉宣帝主张“霸王道杂之”,道出了古代帝王统治理念的一个公开的秘密。不仅西汉如此,几乎所有的朝代,除了开国初期的军事时期之外,在其政权稳定之后,无不采取这种统治方式。从某种意义来说,在今天也是这样。不过,古代的王道,既有理想成分,也有欺骗性质。今天的社会主义的王道,才应该是公平、公正,合乎人性的真正的王道。尽管现在在某些方面还不完全尽如人意,但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种新的王道政治会日臻完善的。当然,今天也还有另外的一面:法制,也就是霸道。(原来意义的霸道,不是贬义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