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能补血吗: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5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2:53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05 22:00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06 20:55
  《左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编纂方法比《春秋》有所改进,记事范围有所扩展。《春秋》只标事纲,不记具体情节,被称作流水账式的大事记,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左传》则不然,它的叙事有系统、有情节,原原本本地详记事件的经过,对人物的形象,思想都有深刻的刻画;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都尽可能地详其原委。语言简洁精炼,记事生动感人,尤其善于描写人物和战争。
  《左传》取材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还保存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古史和传说;也保存了不少载书(盟约)、私人信件、民间歌谣等。
  它抛弃以往《春秋》一类编年体史书“一字褒贬”、“微言大义”的评论方式,创造了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多种方法,如“君子曰”、“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礼也”、“非礼也”等等,丰富了史评的形式和内容。
  我国古代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会要体等等,其中编年、纪传是两种最基本的体裁。后来的史学家刘知几、章学诚等都把《左传》看成是编年体史书的鼻祖。因为《春秋》虽是编年体,但文字过于简单,只能算是编年体史书的雏型,《左传》才算是成熟的编年体史书。刘知几说:
  “丘明传《春秋》,子长着《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更长,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史通•二体》)
  (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司马迁著作《史记》,写历史书的体裁,至此算是完备了。后来继续写史书的人,互相之间不过是因袭编年和纪传两种体裁,既或有一些改变,范围也有限,谁能超越它!)
  从基本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来看,《左传》和《春秋》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最高准则都是“礼”,也就是维护贵族宗法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及其各种规范。但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天人关系、礼治和法治、王道与霸道、变革与守旧等等重要问题上,《左传》体现了新旧思潮的碰撞,作者在维护旧思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了新思潮,有着折衷主义的思想倾向。这是古代历史观念的一种进步,是时代的进步对历史观念的折射。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09 20:54
  (肆)司马迁与春秋史
  
  《史记》中的春秋史篇章
  
  《史记》中的春秋史,主要在以下的篇章中:
  1、《周本纪》 2、《秦本纪》
  3、《三代世表》 4、《十二诸侯年表》
  5、《吴太伯世家》 6、《鲁周公世家》
  7、《燕召公世家》 8、《管蔡世家》
  9、《陈杞世家》 10、《卫康叔世家》
  11、《宋微子世家》 12、《晋世家》
  13《楚世家》 14、《越王勾践世家》
  15、《郑世家》 16、《赵世家》
  17、《魏世家》 18、《韩世家》
  19、《田敬仲完世家》 20、《孔子世家》
  21、《管晏列传》 22、《老子韩非列传》
  23、《司马穰苴列传》 24、《孙子吴起列传》
  25、《伍子胥列传》 26、《仲尼弟子列传》
  27、《刺客列传》 28、〈循吏列传〉
  
  除了这28篇之外,其它篇也有叙述春秋史事的零星资料。这28篇也不全是春秋史,各本纪和世家常常是上溯到商朝、西周,下面还写到战国甚至秦朝,写的是一个诸侯世家的全部兴亡史。而有些列传,也有和战国甚至秦汉人合传的,如《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循吏列传》等。这也体现了《史记》记事跨度大的特点。
  
  史料溯源
  
  现在看来,司马迁写春秋史,史料主要来源于《春秋》、《左传》、《国语》。尽管那个时候的《左传》、《国语》,也许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本子不一样,二书的书名也有疑问,但看他写春秋史的内容,大部分在今本《左传》、《国语》中可以找到它的源头。除此之外,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先秦古书,司马迁也有所采录,如《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等等。但也有一部分内容,我们还找不到出处,不知其源头何在。从司马迁到现在,大约经过了1900年左右。在这个期间,图书档案损失惨重,有些司马迁当时能看到的,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总的来说,司马迁所依据的那些资料,我们大部分还能看到。另外,我们今天通过考古发掘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如《竹书纪年》、《汲冡琐语》、《春秋事语》等,似乎司马迁也没有看到。这又是我们当代学者和史学爱好者的不幸中之幸了。
  司马迁的《史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期,写了约3000年的历史,包括时间之长,是前无古人的;而春秋时代不过200多年,不可能写得像断代史那样详尽;比起《左传》来,《史记》中的春秋史,就显得很简略。我们读《史记》中的春秋史,如果想进一步丰富关于春秋的历史知识,那就应该结合《左传》、《国语》来读,就会对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春秋史有更深刻、更全面、更形象的了解。而且《左传》、《国语》是《史记》春秋史部分的史料的主要源头,与《史记》对照阅读,可以起到溯本追源的作用。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世家》、《太史公自序》
  2、《汉书•刘歆传》、《司马迁传》
  3、《孟子•滕文公下》
  4、《十三经概论》,蒋伯潜着
  ------------------------------
  ①《隋书•李德林传》、《史通•六家篇》引。
  ②此事《史记》记载有疏漏,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37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③此文载《古史辩》七上,405——4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8-12 21:11
  一 王霸一夕谈
  
  霸,由月亮引起
  
  春秋时期的主要历史内容是争霸和霸政,一个“霸”字,概括了春秋历史的主旋律。所以我们讲春秋,要先从这个“霸”字讲起。
  “霸”字的原义,是一种月相,就是月亮的形象。周人根据月亮在一个月的盈亏明暗的不同的形象,来表示不同的日期。在周代金文中,主要有标志性的既死霸、既望、既生霸三种月相,由此又衍生出旁(方)既生霸,旁(方)死霸、旁(方)既死霸、旁(方)生霸等等。
  周代金文中的“霸”字,在文献中又写作魄,大约“霸”是原字,“魄”是假借字,二者因为古音相同,所以可借用。但也可能“魄”是别名。
  古人好写假借字,今天称为写别字,今人以写别字为错误,考试卷子上出现别字要扣分,而古人却是允许的,甚至写别字竟成为一种潮流,许多大学问家也写别字。其实这是一种陋习,不足为训。
  今天在网络上,也出现了写别字的风气,如版主写成斑竹,悲剧写成杯具,我写成偶等等。这些网友并不是文化根基浅,而是为了赶时髦。但既然有正字可写,为什么要写别字呢?网络上的这种风气,是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的。有话好好说,有字好好写,干嘛要标新立异?
  霸,是一种什么月相?古今学者有不同的解读。
  有些学者认为:霸,或魄,指月轮的黑暗面。
  《汉书•律历志》孟康(三国魏人)注:“魄,月质也。”
  月质,指月亮的本体。月亮的本体不发光,借太阳的照射发光,所以黑暗面是月亮本体的属性,而这黑暗面就称为霸(魄)。
  《尚书•武成》孔安国(汉人)注和孔颖达(唐人)疏(对正文的注解叫注,对注的再注解称疏)都认为霸(魄)是月轮的黑暗面。
  东汉,张衡《灵宪》说: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霸)生于日之所蔽。”
  《隋书•天文志》说:
  “月者,日光照之则见其明,日光所不照则谓之魄(霸)
  二者都认为霸(魄)是月轮的阴暗面,而且都揭示了月光来自日照的事实。
  但东汉的大经学家马融和《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霸指月轮的光明面。马融说:
  “魄,月出也。”(月出:音匪。)
  什么叫月出 ?《说文》:
  “月出,月未盛之明也。”
  “未盛之明”,就是开始发光的新月。
  许慎说:
  “霸,月始生霸然,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说文》)
  他的意思是:霸,是月亮开始生成时的光明面。如果上月是大月,这个月开始生霸的日子是二日;如果上月是小月,这个月开始生霸的日子是三日。开始生霸,就是出现月牙。
  乾隆时期,江声撰《尚书集注音疏》,王鸣盛撰《尚书后案》,都祖述了马融、许慎的观点,认为“霸”是月轮的光明面。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有关月相的观点,影响最大。他根据马融、许慎等人“霸”为月轮光明面的说法,又通过自己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写作了《生霸死霸考》一文①,提出了月相四分法,认为在阴历的一个月当中,最基本的月相是“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具体说就是:
  初吉:一日至七八日,由月牙初生到逐渐变大。
  既生霸:八、九日至十四、五日,月轮的光亮部分逐渐变大,直到全圆。
  既望:十五、六日至二十二、三日,月轮的光亮部分由圆而亏,黑暗部分逐渐加大。
  既死霸:二十三日以后,月轮的光亮部分变小至消失。
  但近些年来,有些学者指出:王国维的月相四分法,是错误的。②尽管这种说法为近现代许多学者所宗奉,甚至也被“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而实际上却是一种误导。霸,是月轮的黑暗面,王国维却以光明面释之,这本身就把事情弄反了。而初吉,是历法用语,指每月的第一天,并不是月相。既生霸、既望、既死霸,都是一两天之内的定点月相,王氏却延长为6—8天,以符合四分之数,都是主观臆断。他是中国近代的国学大师,对国学贡献甚丰,但任何人也不能一贯正确,这也就是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
  西周有关月相的词语甚多,研究起来非常麻烦。最基本的月相有三种:既死霸、既望、既生霸。简单地说,就是:
  初二、初三,光亮部分开始产生,出现了月牙,黑暗的部分逐渐被遮盖,以后光亮的部分愈来愈大,黑暗的部分愈来愈小。到了十四、十五日,光明的部分充满月轮,黑暗的部分完全消失,这种月相称为望,也称为既死霸。既,是事物终止,结束的意思,是说霸(月的黑暗面)已经走完了它的死亡过程。
  望的下一天称为既望,意思是望的结束。从此以后,光明面逐渐消失,黑暗面由小变大,开始了霸的生长过程。到了二十九日(小月)或三十日(大月),光明面完全消失,黑暗面占满月轮,我们就看不见月亮了。历法称为晦日,月相称为既生霸,意思是:生霸的过程结束了。到了下月初二(小月)、初三(大月),又开始了生明死霸的过程,如此循环不已。
  《楚辞•天问》: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月光有什么德行,死了又复生?)
  在古人的观念中,月亮有一个死亡和复生的过程。总之,月相以既望为分界线,上半月是明生霸死的过程,下半月是霸生明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