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烟招聘笔试时间:第八0一卷——第八一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16:1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三段,地面香海长行第十句,最后一句看起:

  【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数众宝垣墙。悉共围绕。周遍严饰。】

  这一段是长行最后一句。这一句前面是数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数』,这一句是讲数字。『众宝』,这个跟前面讲的十宝不一样,「众」是多。前面讲华城,讲尸罗幢,讲阶陛、行列、栏楯,都用十宝,这个地方它不用十,它用「众」。由此可知,前面的「十」表法的义趣多。为什么?前面所说的种种庄严是主体,这是外面的『垣墙』。「垣墙」是矮的墙,通常都是四、五尺的,也就是墙内墙外能够看得见的。最高的就是一般庭院里面的垣墙,大概也就是六尺,六尺高的垣墙,所以它不是高的。这是外面的,最外面的界限,是庄严,也是防护的作用。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像前面讲的栏楯、华城这是房屋,最外面还有垣墙,这显示的意思很深。道业的成就,不仅是道业,学业的成就都不例外,一定要懂得防护外境外缘的干扰。外境是物质,外缘是人事,如果你不能够防范干扰,你很难有成就。尤其是学道,道业要有成就,要严于防范邪知、邪见、邪行的干扰;如果不能够防止,成功的机率很低,几乎是等于零。

  这个地方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实际上它是表法的,一而再,再而三,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世出世间学问事业都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的努力往往白费,古人讲你功夫唐捐,我们今天讲落空。凡是成功的人,无论他是大的成就、是小的成就,他一定有方向、有目标。他的目标小,他成就小;他的目标远大,他成就的事业自然就伟大。

  人生在世,古人讲求的是立志,立志是什么?就是立一个目标,自己这一生努力的方向就不会错了。就世间法来说,你虽然有志,你还要有命,但是命是自己造的。如果你真正的立志,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是为众生,命里没有的也被你创造出来了。如果是自私自利,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就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求学也不例外,我见过很多人,早年失学,学校的学业没有完成,但是他有志于学,最后他成功了。

  早年我住在台北,邻居是一位神父,方豪先生,方先生初中毕业,学业没有完成。这个人有志,学校学业虽然没有完成,他读书不间断。三十几岁就成名,专攻宋史。中国二十五史,他专门研究宋朝的历史,他成为专家。大学历史学系聘请他作教授,以后担任过政大的文学院长,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学业没有完成,成功了。为什么会成功?一生一个方向,他有一个目标,天天在努力、在精进,他成就了。

  世出世间求学,没有例外。你很勤奋,你苦学,没错;如果你是盲目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没有法子成就。我常常劝同学们,我们不能去做通家,样样都通我们通不了,不可能!那是很少数的人有那样的天分,博闻强记,他的记忆力好,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悟性高,记忆力好,他有能力学很多门功课。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老师教导我们学一样,实在讲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就是这一样东西学成功,一生专注在一个目标上,你搞个十年就变成专家。你想想这个世间有几个人在一部经上下十年功夫?你在这一部经论上用十年功夫,你成专家了。比其他的比不上,但是这一门你超出太多了,要明白这个道理。

  前面有例子,民国初年周止庵居士,一生专门搞《心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在这一部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一部《心经诠注》。过去我们印过、流通过,他成为权威。现在要想研究《心经》,你一定要看他的注解。四十年,一生锲而不舍!江味农居士也是用四十年的时间在《金刚经》上,他写了一部《金刚经讲义》,也变成《金刚经》的权威,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超过他。这是目标,这是方向,只要假以时日,没有不成就的。

  这个也是「众宝垣墙」,我自己有范围,我绝不越过我的范围。古德说得好,「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捷径。佛法是圣学,跟我们凡夫凡间的东西不一样,凡间的学说那真的是隔行如隔山,相通的地方不是没有,少。道,它是通的。所以一切经典,不要说是佛门的一切经典,包括所有宗教的经典,孔孟、老庄的学说,你一样通了,其他的可以全部贯通,这是道。果然大道贯通了,再跟诸位说,世间一切法也通了,这不可思议。

  古时候的大通家他怎么学的?他最初也是一门深入,一样通了,其他的触类旁通,这么来的。那要功夫深。到什么时候世出世间法都通了?在佛法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通了。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性识大海找到了,你契入性识大海,此地清凉大师讲的「藏识海」,你能够入藏识海,还有什么不通的!

  到底学哪一样东西才能够明心见性?门门都行,佛在《金刚经》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学习不单单是学着讲,这个没有用,你要契入境界才能起作用;不入境界,你没有学到东西。要契入境界,要怎么样?要做到。这个我常常说,经论里面一些道理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论里头许许多多的教诲确实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入进去了。不论是哪一部经论,都是圣人的、都是佛菩萨的思想、见解、行为,所以都通,大小乘经没有两样。古德说得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来大小乘?实在讲所谓大小乘、五乘根性是从人分的,不是从教分的,教里头没有。人里面根性有上、中、下不等,佛法里头没有。小乘经,大乘菩萨来讲,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妙!

  自己的境界一定要天天向上提升,这样才行。要知道防范邪知、邪见、邪行,要懂得保护自己正知、正见、正行。人果然能够这样去做,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真肯干,哪有不得加持的道理!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要有目标,认真努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读到防护的经文,看得很多,我们的感触也很多,应当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说按照前后段落它这里少了一个总结,也应该像前后经文一样,要加一句「若广说者,一一海各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前后都有,此地脱了这一句,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这里有脱落,应该加这一句就完整。说明前面这十句是略说,香海无量无边,只说了十句。现在我们接着看这一段的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说偈仪里面最重要的是承佛神力加持,佛的本愿威神。普贤菩萨,这不是普通菩萨,为大众讲经说法还要求佛加持,这是事实。菩萨没有证到究竟圆满的极果,智慧不圆,十方一切诸佛都加持他。我们凡夫不求佛怎么行?

  我早年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劝我参加他的经学班,我那个时候年轻,初学佛,以为讲经很难,不敢动这个念头。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他说:你跟我去看看,去参观、看看。这个好,看看经学班上课。看了之后,我的信心生起来了。因为经学班所有的同学,他们的程度不比我高多少,我看到那些人能够学讲经,我也可以试试。我才正式在老师面前报名,我也想参加。善巧方便!这个心发起来了。

  发起来之后,用什么态度来学习?老师教给我,告诉我讲经确实不是容易事情,古时候的标准要通达世出世间法。这个问题难了!世间法,老师说:不说别的,新的学科我们不谈,我们只说旧的。旧的里面中国有一套大丛书《四库全书》,你能不能通?这是世间法。《四库全书》要是通了,你只能够通干隆以前的世间法;干隆以后到现在的,你要知道又有多少新的知识,你怎么能通得了?难!世间法之外的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三藏十二分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还得加上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你能通吗?不可能!这时候怎么办?

  所以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只有求感应,就是求佛力加持,除此之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怎样才能求到佛力加持?真诚心,真诚到极处叫做至诚。真诚是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你才能得感应。这一点不容易,有一丝毫求名闻利养的念头,有一丝毫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这就不诚。一心一意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能够得到感应,得佛力加持。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老师对我的真传就是这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要懂得。

  我亲近三个老师,方老师我在他那里得到的是「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他那里得到的;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看破放下」;李老师传给我的「至诚感通」。不要以为这个话很简单,这个话里面的含义深广无际,一生受用无穷,真正的大德。

  『观察十方』,这是大慈下化,上求下化,布施恩德,慈悲恩德。我们看偈颂第一首:

  【此世界中大地上。有香水海摩尼严。清净妙宝布其底。安住金刚不可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前面三首颂是赞颂前面十句。第一个是第一首,我们刚才念的是赞颂海的底,『清净妙宝布其底』。长行给诸位说过表法的义趣,『香水海』,记住前面所讲的大海,大海是藏识,「香水海」是藏识里头含藏种子。『此世界』是指华藏世界。香水海是摩尼庄严,「严」是庄严,「摩尼」是如意宝。如意宝是什么?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的法界。清凉给我们用四句显示出来,「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摩尼」?这是真正的庄严,确确实实是无障碍。「清净妙宝布其底」,底,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它代表的意思,才真正能够了解佛在此地要教我们什么。以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讲,这个底就是我们的心地,「清净妙宝」就是戒定慧三学。

  六道凡夫,佛常常讲六道凡夫他住的是五浊恶世,浊恶在哪里?因为他的底就浊恶了。你看看菩萨心地是依戒定慧三学,心就是香海,香海的底是戒定慧;凡夫的心地是贪瞋痴,戒定慧跟贪瞋痴体是一样的。我们在这里用个比喻来说,大家就好懂,菩萨的心水是干净的,没有污染,清水,从上面能看到底,完全透明的,菩萨的心;凡夫的心是浑水,严重的染污,从上面看下去是泥沙浑浊,见不到底。但是清水跟浊水,水都是一样的,清水可以变成浊水,浊水也可以还原成清水。

  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想,如果我们舍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性德是永恒的、是真的、是本有的;贪瞋痴不是性德,贪瞋痴是从无明里面变出来的,自性里头本来没有。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说得好,「本觉本有」,戒定慧是本觉,本有;贪瞋痴是不觉,「不觉本无」。菩萨这两句话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信心,使我们明白本来有的一定可以恢复,本来无的一定可以断掉,转烦恼为菩提,也就是转贪瞋痴成戒定慧。

  世间修行人为什么转不过来?不但转不过来,学了佛一样贪瞋痴还在天天增长,戒定慧真的是无影无踪;不但定慧没有,戒都没有了,都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这么多年接受经论的熏陶,懂得一点,总是沾上一点边缘,明白戒定慧真的是性德,是自然的,法尔如是,并没有失掉,只是被贪瞋痴盖覆住了。我们自性里面的戒定慧并没有丝毫损失,但是上面有非常严重的贪瞋痴盖在上面,使我们的戒定慧虽有,好象没有了,不起作用了。就好比我们的房间里面一盏明灯一样,灯是亮的,它的光丝毫没有减弱,但是外面用重重黑的纸把它包起来,包了几十层,包了几百层,一点光都透不出来。

  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去想,那个光是我们戒定慧的光明,现在一点都没有了,外面缠裹着重重无尽的障碍。我们要怎样恢复?这个障碍不是自性本有的,只要把障碍除掉就行了。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慈悲,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除障碍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这个障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你自己造成障碍,你自己要懂得把障碍排除。

  佛在旁边帮助我们,佛用什么?佛用经教。经教里头的戒定慧,跟诸位说是佛菩萨给我们的增上缘,真正的戒定慧是在我们自性里头。我们依照佛菩萨跟我们讲的戒律严格的去做,这是什么?这就是佛菩萨帮助我们、加持我们,我们认真去做,把我们烦恼习气这个障碍逐渐逐渐远离。

  一下转过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决心把障碍排除。障碍是一层一层形成的,现在要去掉,也是一层一层的把它去掉,要真干!不能再增加烦恼。戒律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逐渐脱离烦恼,摆脱烦恼,所以《戒经》要常常读。

  在这个时代真正读《戒经》、讲《戒经》的已经没有了,怎么办?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出现于世,他用《了凡四训》、用《感应篇汇编》、用《安士全书》代替戒律,这三本书是初学入门必读的课程。学佛跟在学校读书没有两样,这三门课程应当顶多五年完成;勇猛精进,三年可以完成。第一就是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你要是真正契入了,惭愧心生起来,因果道理明白了,你会真干,你知道怎样去干。

  一般人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不懂因果道理。那是真的不懂,不是假的不懂。如果真正懂了,他决定断恶修善,他决定做这个。恶还不能断、还不肯断,善不肯修,《了凡四训》没念通,不懂!

  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你学佛一进佛门,第一本要念的书,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这个不算多也不算少,为什么?三百遍念下去之后,你的印象深刻,你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能想得起来,这才能管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记不起来,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个不行,所以念三百遍是有必要的。

  我劝大家,都是以我自己的经验做基础,我学佛是从这一本书上入门的。朱镜宙老居士送这本书给我,我自己没有看到三百遍,大概看三十遍以上,那是肯定有的。我有吸收的能力,我理解、我明白了,我要发愿改造命运。但是那个时候我发愿改造命运,没有求富贵,没有求功名,我只求往生。不从这里入门,你没有地方入门。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香海的底,就要想到心地,心地里面的基础,这个重要!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上面我们讲到「地面香海」偈颂的第一首,第一首是赞颂香海之底:

  【清净妙宝布其底。安住金刚不可坏。】

  我们从表法的意义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我们心地的基础,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建设。佛法讲世出世间一切建设当中是以心理为基础,今天所谓是心理建设。心理建设一定要与性德相应,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念佛往生也不例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不是为见性,那是为什么?

  我在早年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同学们要我把学习的心得向他们做报告,我画了三个图表,当中有一个图表就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那一边是通途的,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李老师看到我这三个图表都同意,最后他画一个箭头,往生极乐世界那个箭头指向明心见性。这个箭头画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完整。我没有把它连起来,两方面都说到,他一个箭头指过去,连起来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此地没有办法得到明心见性,到极乐世界去完成,见性成佛。所以我们心理建设的基础要与性德相应。

  大乘法里面,这是我常常讲的,讲了几十年,在中国是以四大菩萨为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很相似。心地宝藏,藏的是什么东西?藏的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可惜这个宝藏被藏在心地,也跟一切的染污混杂在一块,就变成像矿一样。金矿里纯金在,但是被一些泥沙混杂在一起,我们得不到受用,必须要开采、要冶炼,把这些渣滓淘汰尽。那个渣滓就像贪瞋痴慢、烦恼习气,把这个东西去尽;去尽之后纯金就出来了,我们的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就露出来了,一个道理。

  所以修行不是修真的东西,真的东西是你本有的,你修什么?去烦恼、障碍而已矣,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佛教给我们持戒、修定、开慧。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自己过去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他怎么修成的?他把他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唯一做这么一桩事情,就是为这个事情而来的,为我们示现,教导我们。我们凡夫善根深厚的人,信受奉行,那你就很快的烦恼习气少了。我们不说断干净,少了。少一分,你的智慧、德能、相好透一分,你少两分就透两分,少三分就透三分。所以你修行的成绩在哪里?就在你的相好,在你的聪明智慧,看你透多少;烦恼去几成,你就恢复几成。

  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三学,智慧、德能、相好那不是修的,不是修得的。你认为这是修得的就错了,这是本有的,只是这上面的障碍你去掉多少,它就透多少出来。佛法修学是断妄想分别执着而已,断烦恼习气而已。

  『安住金刚不可坏』,「金刚不可坏」是性德、自性。第二首:

  【香藏摩尼积成岸,日焰珠轮布若云,莲华妙宝为璎珞,处处庄严净无垢。】

  第二首是颂香海之岸,就是四面的岸以及网;璎珞也是网一类,这是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香藏摩尼积成岸』,这个岸不是土石的,是香藏摩尼;底是清净妙宝,底是心地。从心地表现到外面,这就是「岸」。中国古德所说的诚于中,一定形于外,掩饰不住。巧于掩饰之人,世间一般人看不出来,被他蒙骗了;世间道德之人,有学问的人,心地清净的人,瞒不过他。他说不说?他不说。他很清楚,他不说。他为什么不说?明哲保身,说了会惹祸害。人家的秘密被你看出来了,他要防止这个秘密的泄漏,总得想办法把你除掉。世间有多少高人,所谓深藏不露,深藏是他所了解的这些事实真相,一丝毫都不会透露。你看到好象是愚人一样,他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大智若愚,不说。说了怎么样?说了没有用,反而有害。所以劝不劝人?不劝人,劝多了反而变成冤家对头。哪些人他劝?真正有心向善,真正能改过自新,这种人要劝他、要帮助他,你要不帮助他,你对不起他。不能的,就不能劝。

  这是我们在李老师会下十年看到的,他对学生、对同参道友、对社会一般大众,实在讲他表演做给我们看,我们在这里面学会了。什么人可以讲,什么人不能讲,我们经学班的同学真正能讲的、能说过失的,就是老师他会骂的、甚至于打的,我们这一班二十个人当中,大概只有五、六个人。老师常常骂的,有的时候打,那是什么人?真想学,真能改过。真正学的心并不很强,喜欢学,也很好学,但是老师要是话说重一点,表情上就显出来,很难接受;老师清楚,以后不再说了。对你很客气,绝不跟你结冤仇。你到班上来听,欢迎你来听;你来讲小座,也让你讲小座。这一班二十多个人不是各个都能成就,各个都成就是表面上的,真正能成就的几个人?老师心里清楚明白。我们今天回想起来,这是为我们做示现的,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学。尤其在讲经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面对着多少人,怎样讲解才能够契机契理,能令大众得利益,这是真实的学问。所以颂「岸」,这就是形于外;前面第一首是诚于中,这是形于外。

  『日焰珠轮』。清凉大师说这一句前面长行没有,颂有。前面长行有菩萨持盖,颂里头没有菩萨持盖。菩萨持盖是经有颂无,日焰珠轮是经无颂有,这是清凉大师特别跟我们点醒的。「日焰珠轮布若云」,这是岸上的庄严。

  『莲华妙宝为璎珞』。这显然不是香海里面的莲华,香海里面的莲华底下有,有芬陀利。这是璎珞编成莲华的样子,或者是有莲华那种清净的质料,因为它底下接着是妙宝。这都是装饰,现在讲都是装饰,岸旁边的装饰。

  『处处庄严净无垢』。内是清净妙宝,当然透露在外面就清净庄严。「清净庄严」四个字可以说是这四句偈的总纲,自自然然流露在外面。

  【香水澄渟具众色。宝华旋布放光明。普震音声闻远近。以佛威神演妙法。】

  这一首我们细细的去观察,它并不是依长行次第来说的。偈颂里面有表法、有说法,表法是属于演。这个演的意思,不但是佛菩萨,佛菩萨所有一切示现都在那里演法。演什么法?都在那里表演「大方广佛华严」。所以「大方广佛华严」实际上是遍虚空法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香水』,实在讲是心水,水是流动的。我们心里面的妄念、妄想剎那不停,心水在波动,也起波浪。喜怒哀乐那是大浪,平常好象没有什么念头的时候叫微波。大风大浪我们非常明显的觉察到,微细波浪有的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一句,『香水澄渟具众色』,佛菩萨的心水是清净的、是无染的、是定的。「具众色」是说世界海微尘数剎土的影像都投射在其中。前面我们读到微尘、毛孔里面含摄世界海微尘数的世界,这个地方是讲到阿赖耶识含藏种子。种子没有形相,一一种子跟微尘一样亦复如是,我们在长行里头读到。所以具足众色,这个境界确确实实只有《华严经》上讲到,大乘经里面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经文。

  『宝华旋布放光明』。「宝华」是表修德,性德虽然具足,如果没有修德,性德透不出来。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性修不二」,一分的修德就显一分性德,这一分性德对于学人来讲是很大的鼓励,增长信心。为什么?真有成就。信心增长了,更努力的修学。两分修德,性德透两分,好象是修帮助性,性帮助修,相辅相成。

  这一桩事情实际上就是看破放下,放下是修德,看破是性德。我们凡夫一定要晓得,一丝毫都没有看破,所以修行从哪里修起?从放下修起。没有放下之前,你所学的是见闻之智,是从外面学来的,不是真智慧,从经典里面学来的,从听教里面学来的。

  听教,我不讲听经。听教是什么?善知识的教诲。佛法的经律论都是善知识的教诲,没有放下,没有真正去修,这就是儒家讲的「记问之学」。你听得再多,你也学得会讲,不是你自己的,没有通过自己的实验,没有通过自己的实证,跟人讲,讲的心也不踏实。所以别人听了跟你的心不能起共鸣,在佛法里讲,你没有摄受的能力。你要是做到了,你见道了,那你讲的你的心踏实,就是一点疑惑都没有,这样能摄受听众;听众听了之后,他心里有所感动。

  所以修行要从放下开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你要不放下,一分不放下,你一分都不能够看破。智慧不开,学得很多,听得很多,这是什么?聪明,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你可以增长世智辩聪,但是世智辩聪又是所知障,你说麻烦不麻烦?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修行实实在在不容易。但是老实跟你讲,这也不难,难在哪里?难在你不肯做。

  佛法教人,入门先教给你修学的总纲领,这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告诉你,一丝毫隐瞒都没有,他是怎么修成的。总的纲领、总的方向、总的目标,你一来就告诉你,这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皈依僧」的意思是净而不染,一开头就把这个总的纲领告诉你。我们凡夫现在在什么境界?迷、邪、染。佛在什么境界?觉、正、净。觉正净是佛,迷邪染是凡夫,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我们反过来,反迷邪染为觉正净。「反」要是听不懂,我们换一个字「转」,转迷邪染为觉正净,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这是总纲领。怎么转法?那再细说。戒定慧三学是跟你细说,说了之后你要会转。

  从前李老师常常叮咛、嘱咐我们,「你要做个转变」,这个转变是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譬如从前对父母不知道孝敬,现在学了佛,你要把不孝转变成孝顺,你所学的东西就落实了。不孝放下了,孝顺现前了。孝顺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良德良能。以前对老师、对尊长不知道恭敬,现在学了之后知道了,把不敬放下,自自然然恭敬心生起来了。我心里有恭敬心,我不知道怎么表示,不晓得怎么表达?不需要,自自然然的。所以威仪不是做作的,是自然的,不需要学习的。

  在初学为什么要学威仪?儒家《仪礼》里面三千威仪,佛法里面一出家,沙弥有二十四门威仪,为什么要学?是你的性德没有现前,你要向佛学,要向法身菩萨学,法身菩萨表现在外面就是这个样子,完全是自然的。我们现在学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加速度的达到明心见性,有这个好处。如果我们不学,性德又不现前,永远被无明烦恼习气盖覆住,这个很苦。

  所以真正要明心见性,你不学佛菩萨怎么行?戒定慧是佛菩萨表现在外面的形象,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会认真努力修学。不明了就常常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些?甚至于还有个错误观念,我为什么要被他牵着鼻子走?思想上产生错误,绝对不是被人家牵着走,不是的,人家没有牵你走!

  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活规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自然的流露,没有一丝毫勉强。佛陀当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写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佛什么时候造作?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些性德让我们凡夫看到、接触到,从内心里面生起敬畏。这个敬畏表面上看好象是对人,对这一位道德之人,对这一位大善知识,而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对性德。你往更深一层去看,你才发现那是性德,我们自己自性本具。明心见性的人,将性德完全显示在他的形象、在他日常生活行为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的,为人演说,让我们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这个性德是好,我们今天是错了,是应当要回头。他那个演是教我们,来启示我们,来帮助我们,没有别的。这就是「宝华旋布放光明」,「旋」是回旋,周遍的意思。

  『普震音声闻远近』,「普」是普遍,也是平等,「震」是震动。音声在这个地方还是表法的,菩萨的形象,菩萨的教诲,随着学习的大众向四方传播。怎么传播法?譬如我学了,我把我以前不善的习气统统都改过来了,我走到哪个地方,不就是在传播老师的教诲吗?老师的学生很多,走到哪个地方就传播到哪个地方;传播有多少,那就看我做到多少。我们学生有很多人,每一个学生做到的多少不一样,做到多的,影响力大,影响的时间久;做到少的,影响力小,就是如此而已。老师一生在为人演说,我们学到之后也是到处为人演说,这是「音声闻远近」。

  现在在这个世间,资讯跟交通便捷,我们的生活空间已经不是一个城市、不是一个地区了。社会大众人人都有旅游的机会,度假。现在度假不是到城外风景地区去游览,多半出国旅行。我们学了佛的这个形象,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正过来,这个形象随着你的旅游,不都带到各个旅游观光地区了吗?如果你接受的教化深,你的功夫也深,你的感化力量强,影响力强。多少人不信圣人教诲的,不信佛菩萨的,看了你这个样子,他的信心就生起来了。好!他赞叹好;是好,是跟一般人不一样。

  从前我们跟一般人完全一样,这个不一样是这么多年学来的,跟佛菩萨学,跟善知识学;天天不间断的在学,天天不间断的在改,改毛病,改习气。这个形象不是装模作样,也是自自然然变化的,变化得连自己都不知道。那个潜移默化,从前我们总以为是对人家讲的,现在明白了,潜移默化实际上先对自己,然后才能够影响别人。自己的成就是天天在读经,天天在研教,天天在学习,不知不觉气质变化了,形相产生变化了。

  形相是身体,我们的色相、我们的体质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产生变化,也不是有意的。刻意求变变不了,为什么?那个刻意就是个妄念,妄念是障碍,妄念哪能够转烦恼?转烦恼要智慧,不是妄念,打妄想不行,一切随顺自然。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自然然发生变化;要不随顺自然,刻意去求,那障碍了,反而求不到。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诲在哪里?在经论。随顺经论的教诲,把经论教诲落实,尽心尽力去做,一切效果是自然的。影响也是自然的,「闻远近」是影响,决定不刻意去求。刻意去求就变成攀缘,就不是随缘,攀缘就造成障碍。

  末后这一句,归结到佛菩萨的加持。『以佛威神演妙法』,这一句意思很深,它不是说宣扬妙法。不是说「宣」,不是说「说」,是演,表演。「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在我们的形象里头,在我们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当中,从这个地方透出来。这就是讲统统做到,自自然然做到,没有做作,没有刻意有意去做,没有!自然的,这叫做功夫,这是真正的成就,都在日常生活当中。

  头一个「清净妙宝布其底」,这个最重要,这是根,你要是没有这个根,全部都没有了。这个根,我们今天换句话来说,大家容易懂,「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经上讲的是戒定慧,清净是戒,平等是定,正觉是慧;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正觉是佛宝,三学三宝具足!真诚是底,底之底,慈悲是相,体之相,自自然然显示出来。

  我们只要真干,不需要天天求佛,佛自然加持。为什么?跟佛的本愿相应,佛的本愿就是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我们今天发心,发心为众生做好样子。所以从起心动念,这个样子、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不可以让一切众生来模仿、来效法,这个念头不能起。我的言语、行为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种言语、这个行为要不得,这个言语、行为就不起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那是佛,我们真的发心这样做,佛菩萨哪有不加持的道理!何必要求?不要求,自然就加持。「以佛威神演妙法」,如来所说一切妙法都在我们形象里头,都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头,这叫「演妙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二卷)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再看「地面香海」,偈颂第四首:

  【阶陛庄严具众宝。复以摩尼为间饰。周回栏楯悉宝成。莲华珠网如云布。】

  经文赞叹香海的庄严,长行里面我们都读过了。偈颂多数还能够补长行之不足,长行跟偈颂合起来看,意思非常的丰富,我们在这里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阶陛』是台阶,众宝所成。台阶里面的装饰是『摩尼』、『众宝』,周围有『栏楯』,栏杆。前面长行里头我们曾经举故宫太和殿,经文里面所写的,我们在故宫太和殿前面差不多统统都能够看到,表法的意思也都非常接近。

  「阶陛」在此地是代表我们修学的次第,在小乘里面表四果四向,在大乘里面代表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大乘里面常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五十一个阶位,就好象台阶一样。当中「摩尼间饰」,这一说就晓得了,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修的是什么?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所讲的是六度万行,我们晓得「摩尼间饰」就是六度万行。在《华严》里面是讲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部经是《华严经》,所以很明显的能够显示出来。这部经从头到尾有八十卷,像这些开示我们常常会见到,因此印象就非常深刻。佛常常讲用意也在此地,时时刻刻提醒我们,重要!

  「周回栏楯」,那就是万行,是十度跟十愿交互落实在行门里面。行门,包括意地里面起心动念。我们现在在学菩萨,不是菩萨,学菩萨。菩萨起心动念都与十愿、十波罗蜜相应,所以我们念头一起就要觉悟。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能觉察。觉察什么?觉察与十波罗蜜、十愿相不相应。如果不相应,这个念头不善,我们要把它打掉,把这个念头换过来。

  初学的菩萨们,我真的是千叮咛、万叮咛,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想。「为自己想」这个念头是轮回心,无论做什么,学佛、念佛都是轮回业。轮回心一定造轮回业,念佛也不能往生。

  我们修念佛法门,决定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老实讲无量劫前生生世世我们都修这个法门,为什么不能往生,到现在还落得在六道里头打转,原因在哪里?就是轮回心没有转过来,用轮回心念佛,依旧是轮回业。阿赖耶里头种一个佛的种子,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如此而已。过去生中这个善缘结得很深,善根很深厚,这一生得人身又遇到了;遇到了,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完全看你能不能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

  什么叫轮回心,我再细说一遍。虚伪的心是轮回心,真诚的心是菩提心。我们以虚伪的心处事待人接物,世间人都是用虚伪的心,虚假的,为什么?唯恐自己吃亏上当。别人对我都虚假,我怎么可以拿真心对人?人家用虚假,我也对他虚假,这很正常、很合乎逻辑。殊不知错了!这个心是轮回心。

  我们要想超越轮回,我们把这个转过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心。吃亏不怕,上当也不怕,生死都不怕。我求的是什么?我这一生死了之后再不搞轮回了。我定的是这个方向,求的是这个目的,务必在这一生当中要成就,这一生搞清楚搞明白了。

  第二,染污的心是轮回心,什么染污?受外面境界影响,六根接触外头境界,起七情五欲,起贪瞋痴慢,这个心被污染。现在我们学佛了,要把这个心转过来变成清净心,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该放下的要放下,只取我现前生活所必需的,非生活所必需应当放下。世缘要简单,愈简单愈好,不攀缘。我现在清净,攀缘心就不清净了。贡高我慢的心,自以为是的心是轮回心,要把它转变为平等心。平等心是菩提心,迷惑颠倒的心是轮回心。正觉的心是菩提心,自私自利的心是轮回心。大慈大悲是菩提心。这是个标准放在此地,念头一动,能不能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能够与这个相应是菩提心,如果与这个恰恰相反是轮回心,这个标准常常摆在面前。心正行就正,菩萨行。菩萨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菩萨行!

  念佛是广义的,不是单单指口里头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不断,不是指这个。它的意思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像阿弥陀佛,真念佛!怎么都像阿弥陀佛?依照《无量寿经》上去做,《无量寿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统统做到,像个佛!《无量寿经》上教我们不能做的,不但不做,连念头都不生。依照《无量寿经》来塑造自己身心的形象,你就是阿弥陀佛了。

  我过去曾经讲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辈九品,我讲过很多遍,我们果然把《无量寿经》百分之百的做到,那是上上品往生;如果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上品中生;做到百分之八十,上品下生。你这样一直降下来,降到下下品往生,要做到多少?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能做到百分之二十,肯定往生。那个标准的底限在此地。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很难讲,靠不住。

  所以经头一个是要念,念得很熟。我都是鼓励人能背。「我天资很笨,我没有办法背」,只要你有决心,古人常讲「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曾经见到一个记忆能力的确是很笨的人,他大概在四、五年的时间,时间很长,天天念。他念了六千多遍,他背熟了,有恒心,有毅力。有天分很高的,前世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现在在澳洲图文巴刘连兴居士,他从德州休士顿来参学,他跟我讲他念《无量寿经》三个月,他告诉我大概念了五百遍,完全会背,三个月能背诵。别人能,为什么我不能?要常常反省,要常常警惕自己,应当勇猛精进,迎头追上。

  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往生,争取高品位。所以你不读熟不行,头一个是读熟,然后理解。你能够背诵,意思不懂那也不行,要能解其义;你会念,不懂,不起作用。懂了之后要行,懂是解,解了以后要行;不行,你那个解也等于白解,你没做到!做到,那就是真念佛。

  所以那个「念」是广义的。念佛那个「念」字,你看看那个字,这个字是个会意的字。你仔细看看,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什么意思?很明显,现前的心,现在的心。现在心里头有佛,现在的心是佛,真念佛!心怎么是佛?心跟《无量寿经》完全相应,心是佛。就跟我们前面讲「清净妙宝布其底」,清净妙宝,这样说法那就是《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能读、能背诵、能解,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外面是念佛,把自己心行完全变成阿弥陀佛,变成《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哪里?你看我这样子就是的,你看我思想言行就是的,真念佛!念佛功夫真到了家。

  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这样念佛当然影响别人。影响别人就是度众生,自行化他,化他哪里要费功夫?形象就是化他,人家看到你的形象生欢喜心,生尊重心,生羡慕的心。这里头有不少人更进一步向你请教,请教你就给他解说。解说的时候就是说法,就把佛法的好处介绍给他,这叫缘熟。他来找你,他为什么找你?形象好。众生都是这样,先要看果,有好的果报,他就问:你这个果报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你就把因告诉他,让他知道怎样修学。这是「阶陛」、「栏楯」里面所含的表法义趣。『莲华珠网如云布』,这个「网」也是栏楯的意思,这个好懂。再看底下第五首:

  【摩尼宝树列成行。华蕊敷荣光赫奕。种种乐音恒竞奏。佛神通力令如是。】

  末后一句是佛的本愿威神加持。『宝树』,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建树、建立。我们在香港这个地方建立这个佛陀教育协会,这就是一棵「宝树」,「树」是树立的意思。香港有许许多多的佛教道场,『列成行』,建树很多,这种建树是「摩尼宝树」。我们要明了道场的建树就是佛法的建树,这里头有道有学。

  我们常讲佛的道场必然有它的道风、有它的学风,大众到这个地方来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德行。你到这个地方来,你的道德有没有增长?你的学,学是学风,你的学识有没有进步?如果到这个地方来,道德、学识都没有增长、没有进步,那就有亏这个宝树了。

  这个地方的「宝」是三宝,三宝的建树,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认识正法道场是什么。佛门里面许多同修都常常挂在口里头的「正法久住」,这个话是祖师说的。正法住世要靠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成语大家也都很熟,所以道场建树在此地。这里头的人有没有道?有没有学?这里面的人能不能做社会大众的楷模、模范?换句话说,这里面大众有没有依教修行?这是找到根了。如果没有依教修行,这个树就不是宝树。一定是上上下下所有大众到这个道场来参与活动的,都要知道认真修学。

  每一个道场道风不一样,学风不一样。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人是许许多多道场都常常参加,每一个道场修学的方法不一样,这个你一定要晓得,每一个道场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道风,不相同!为什么?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这个地方是净宗道场,原先没有办法注册为「净宗学会」,原因是香港已经有一个净宗学会。他们在我们之前成立的,是香港护生会那一批同修,他们注册了一个「香港净宗学会」。所以我们这个会注册的时候,我才另外想一个名称「佛陀教育协会」,我们专修净土,专弘净土。

  我们这个道场有讲堂、有念佛堂,讲堂里面每天有讲经的,十一楼的讲堂我们开放,提供给专弘净土出家、在家的大德们,做学习弘化讲经的场所,我们欢喜提供。但是只限于净宗,因为我们专门修净土,如果破坏净宗,我们不能够欢迎,不能够接受。

  十楼有个大厅,那个大厅里面将来也是做讲堂,那个讲堂是视听的,是放录相带的。诸位要是喜欢听哪一部经,我们的录相带很多,你在那个地方去听。人多了我们做一个视听教室,用小电视、用耳机,可以同时开放三、四种不同的经论,都行。有人喜欢听《华严经》,有人喜欢听《无量寿经》,有人喜欢听《地藏经》,有人喜欢听《了凡四训》,都可以,我们都播放来供养。

  九楼是念佛堂,念佛堂我们求的是什么?念佛三昧!要想得到念佛三昧,那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夹杂。真正做到不夹杂,连念佛堂开示都不必要,讲开示都是夹杂。那你想到从前印光大师灵岩山寺念佛堂里面讲开示,他可以讲开示,为什么?他不讲经。我们这边讲经,你要想听开示的话,你听经。所以十楼、十一楼都在讲经,念佛堂就不要讲开示了。你有疑惑,你到讲堂来听经;没有疑惑进念佛堂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只念四个字,六字都不要念。

  莲池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中兴的祖师,他教别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问他:你自己呢?我自己念四个字。为什么?他说你们求生净土的心不切,「南无」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结个好缘。我这一生决定要往生净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不客气了,不要讲「南无」两个字了。《弥陀经》教给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没有南无!你们想想祖师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决心求净土,所以客气话都不用了,四个字一直念下去。

  念佛的仪规愈简单愈好,一般道场它不是专修的,所以前面念经、念赞佛偈,有这些仪规接引初机。我们这里是专修,专修就不必要了,常年道场,老同修多,都习惯了,加这些反而打杂,把他的心搞乱了。佛家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你把人家的心扰乱了,这个过失很大。所以我们道场有我们道场的规矩,尤其这个道场解行具足,很难得!

  将来讲经需不需要法师在现场讲?这个我也跟诸位讲过,现在这个社会进步的趋势已经受到高科技很深的影响,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它对佛教有没有影响?有!佛教的弘传,讲经说法,决定不是一个讲堂、好大的场面,不是了!肯定走向网际网路、走向卫星电视。听经不必到道场,不必到讲堂,在家里打开电视就是了。

  现在我们常常想,我们佛教有一个专门的频道,电视上有个专门的频道,二十四小时讲经不中断,随时打开频道都能够听到法师讲经。现在我们是这样想,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实现。可能不止一个频道,可能有很多频道、很多种的经论,想听哪个就拨哪个频道,都能够听到。这是现代所谓远程教学,学什么东西都在家里学,我看到这个方向在发展。到以后可能学校都不要了,学生上学,在家里头、电视里头学东西,网路里面学东西,老师教课用卫星、用网路播出来,那都是最好的老师、一流的老师在这里教导。

  所以做老师的人要很认真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为什么?你要不提升,将来被淘汰掉。你在电视台、在网路对全世界群众广播,群众看你的形象,听你所讲,古人所谓「不怕货比货,就怕不识货」,你所讲的跟另外一个人相比,你要不如别人,人家就不看你这个频道了,你的收视率就没有了,你就被人比下去了。所以务必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真才实学,你才会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所以将来的学校,我观察的是统统会走向现在所谓的远程教学,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博士班,都在家里学,用不着到学校去。到你拿到学位的时候,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学校都可以寄到你家里来;可能最高的博士学位,到学校里举行一个仪式就行了。

  现在澳洲几个大学已经是这么做。上一次昆士兰大学有一位学院的主任,学校几个高级的教授跟职员,他们到香港、到新加坡、到马来西亚,我问他什么事情?颁发毕业证书,远程教学的。在香港的这些学生召集起来,举行一个仪式,颁发证书,不要到澳洲学校去。所以这个趋势一定会扩大。

  图书馆参考资料全在网路上,而且网路上可以联网,全世界所有大学图书馆里面的图书,你都可以在网路上下载来做你的参考资料,所以将来的图书馆变成博物馆、原始资料馆。这是随着科学技术必然的发展,我们要懂得,心里要有数。

  所以有很多地方的佛学院请我去教学,我说不需要我人去,我现在讲《华严》,每天四个小时,从网路上你可以收看。不但可以收看,而且你还可以把它录下来,录下来你可以重复的再看。一遍没有听清楚,我再听一遍;两遍听不清楚,我还可以听第三遍、第四遍。老师在上课,你叫他讲第二遍、第三遍,不可能!所以学生在家里学,方便!一面听一面就录下来;这个课程难一点,难以理解的时候,多听几遍。

  还有一些佛学院,我想将来的佛学院,一定要设置网路,扩大你的教学面。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经论的录相带、光碟、VCD、DVD,都可以在学校里面做为上课的材料,不需要人亲自到佛学院,这里面只要有一个资深的老师在旁边指导一下就行了。资深的老师他自己本身把这部经论预先多听几遍,他明白,他了解,他可以辅导学生就成功了。

  对于全世界所有的佛教徒,弘法利生统统可以在电视网路上,讲经的法师只要在摄影棚里面录制母带就行了。所以你想想看若干年之后,家里只要有这套设备,学校、佛学院都可以不需要办了,省多少钱、省多少事!完全接受远程教学。国家办佛学院,一个就够了,也不要这么麻烦,不要很大的校舍。一个摄影棚,请几位好老师,天天让他讲,天天让他播,所有寺院、庵堂只要有这个机器设备,什么人喜欢学都可以来进修。寺庙里头,出家人也好,信徒也好,有兴趣的都可以来学。正式报名的都发给你毕业证书、结业证书,一部经发结业证书,学习多少部经论以上可以发给你毕业证书,也可以一样在网路、在电视里面参加考试。所以学习工具愈来愈发达,这是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宝树列成行」。

  『华蕊敷荣光赫奕』,那是讲你的建树产生的效果,这个效果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在这一句里头包含的。『种种乐音恒竞奏』,这是法音宣扬。两句合起来看,前面一句讲形象,「华蕊敷荣光赫奕」是形象、道行,「种种乐音恒竞奏」是演说。『佛神通力令如是』,三宝本愿威神加持,才能够生起这么好的效果。

  所以往后修行需不需要一个共修道场?这很难讲,真正用功的人,不愿意别人打扰,一个人在家里可以进修。只要有这个设备,你想学经教没有障碍,你想修行也没有障碍,念佛可以跟到大家一起念佛。这个「大家」在电视里头,电视里面那个共修的场面,一打开就好象自己也参与一样,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参禅,整个禅堂里面坐香的场面显示出来,你自己面对着电视,你也可以静坐,你也可以跟他同样的作息,我想将来必定走到这个趋势。

  现在的科技非常进步,将来卫星电视普遍到可以在手上接收的电视机,收卫星广播,小的电视画面在手掌心里头可以收看,就像现在的行动电话一样,你说多方便!你的学习不会耽误,无论走到哪里,你可以带在身上。这些机器都已经发明了,现在还没有普遍。科学技术真的是日新又新,我们从这里了解整个的趋势,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地面香海」,偈颂第六首:

  【种种妙宝芬陀利。敷布庄严香水海。香焰光明无暂停。广大圆满皆充遍。】

  第六首是赞颂莲华,『芬陀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白色的莲华。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有四色莲华,里面世尊给我们介绍的青色青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白色的就是这里讲的「芬陀利」。

  佛法常常用莲华来表法,古德常讲「华之妙无过于莲」,莲表因果同时,表一真法界,清净不染。莲华在盛开的时候,莲子已经成熟,色香味具足,在其他植物里头找不到能够跟它相比的。所以世尊常常用莲华来表圆满、来表具足,用它来表诸佛的教学,教学的圆满就像莲华样样具足。

  我们看经文,『种种妙宝芬陀利』,这是说明这个莲华不是草本的,也不是木本的,它的质料是什么?「种种妙宝」。我们要记住,文外有文,语外有语,言语,就是话里头有话,完全是表法。「种种妙宝」是指一切佛宝,诸佛如来;「芬陀利」是代表诸佛的教学像莲华盛开一样,圆满具足。

  『敷布庄严香水海』,香水海,前面说过,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这个难懂,我们是初学的学生,程度都不很高,没有法身大士的境界,现在我们读这个经文,应该要怎样学习,这个才重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声闻、缘觉、祖师大德们,不辞辛劳为我们做种种示现,这就好比芬陀利华开敷展布庄严在我们的心行当中,我们这样去体会就得受用。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才能够得到。

  芬陀利,如果是在本经,它所指的就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但是我们想想,我们确实不是华严根性,我们怎么学《华严》?清凉大师很慈悲,把《华严经》最后的一卷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这就是净土五经里面所说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清凉有《疏》,清凉的学生宗密大师有《钞》。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注解的注解很详细。早年方东美先生讲这是我们中国的国宝,提醒我们这些学生要重视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方先生看得非常重。

  我们学佛的人更不能够不知道,我们佛法经论里头最重要的经、最重要的注解,最重要的经是《华严经》,最重要的注解是《疏钞》、《合论》。清朝干隆年间,鼓山的方丈道霈禅师把经跟论合起来,做了《纂要》,这也是创举,都是便利后学。我们今天在此地所采取的本子就是《纂要》,我们参考主要的资料就是《疏钞》、《合论》的原本。但是我给诸位做报告,几乎句句都落实在我们现前生活环境当中,这个样子我们学了才有用处,使我们的思想、见解、生活、行持都能够在经典里面得到启示,得到教训,确确实实帮助我们提升了生活的品质,提升了境界,我们受益很大。

  身心常常想着莲华,藏传的密教都是教人念一句六字大明咒。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位老师是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大德,是黄教派下的。在中国过去元朝的时代,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就形成,四大喇嘛的地位也确定了。在西藏,大家都晓得,前藏是达赖,后藏是班禅;在蒙古,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在中国北方就很熟悉,内蒙是章嘉大师,称为章嘉呼图克图,在外蒙是哲布尊丹巴。他们四个人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各人教化一方。

  我初学佛很有缘,在章嘉大师的会下,他老人家也不例外,也传一个咒语教我常常念,就是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年轻的时候学东西很认真,我向大师请教这个咒是什么意思。咒确确实实是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没有意思的,这里头也相当复杂。没有意义的,多半不是我们人间的语言,是对鬼神讲的,是鬼神的言语,不同维次空间那些人的言语,不需要为我们解释。但是里面也有许多真正是佛法修学最重要的纲领,在佛法称之为陀罗尼。陀罗尼就是神咒的意思,六字大明咒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性质,真的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章嘉大师给我解释,「唵」是身体,唵是身;「嘛呢」是莲华,经论上我们常常看到;「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身,莲华,保持,意。梵文是从印度文变化过来的,他们的句子跟我们中国句法不一样,按照中国的句法来排,就是保持身意像莲华一样,就是这个意思。身包括口,详细的来讲,保持身口意像莲华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六字大明咒是这个意思。

  大师传授给我,为我说明,我欢喜念这句咒,我还常常把这六个字是用藏文写的,贴在我的办公室房间。我常常能够看到,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污染,就是这个地方的意思。

  所以这是总的修学纲领,总的指导原则。现在许多人会念,不懂得它的意思;也有其他的解释,听说是上师传的。但是我听了很多解释,没有章嘉大师解释得圆满、解释得清楚,解释得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真正的受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我们再回头想一想,净土宗教人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或者是加上「南无」,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也是神咒,全是梵语,跟「唵嘛呢叭咪吽」一样。它是什么意思?意思也非常清楚,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照字面上翻是无量觉。换句话说,这个名号真正的意思是教我们自己要提醒自己,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念念要觉而不迷,这个名号是这个意思。

  世尊在《无量寿经》也给这个名号做了简单的解释,世尊解释是无量寿跟无量光,其实跟字面上的本义完全相应。光表空间,寿是代表时间,时空是我们生活的范围。不是说一切时一切处吗?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觉而不迷。「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我们通常讲皈依,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没有学佛的时候,真的是迷而不觉,现在从迷而不觉回过头来,依觉而不迷。念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什么意思,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特别是我们修净土念佛的同修,遇到别人问,你总要把它解释清楚。解释清楚、解释明白了,「这个不迷信,我也要念」。你要不讲清楚、不讲明白,那谁能接受?迷信的人能接受,不迷的人很难接受。

  我年轻的时候是标准知识分子,凡是你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你要我接受几乎是不可能。章嘉大师真的有智慧,他有大德大能,观机说法,看我这个根性,所以传给我的咒语也很详细给我说明。我念这个咒的时候,他老人家也送我一串念珠,我常常念,那个时候我还在上班,我的长官、同事问我:你念什么?我念给他听。什么意思?我这一说明,没有一个不敬重,原来佛法里头有这么好的东西!他们听了,说这是格言,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觉而不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清净不染,这个意思多么的圆满、多么的殊胜,里头确确实实一点迷信都没有。

  非常可惜,现在学佛的同学们,不能把佛法详详细细讲出来给别人听,造成社会许多大众对佛法产生误解。他们的误会,我们决定不能够责备,他们的误会、曲解是正常的,他们没有过失,过失在我们这边,我们出家人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把经论讲清楚。

  世尊当年在世到处讲学,觉悟众生。世尊教学的目的有三个目标,三种不同的根性,根性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根性的,教学的目标是帮助他转凡成圣;中等的目标,中等根性的,帮助他转迷为悟;下等低级根性的,帮助他转恶为善。上中下三种不同根性,有三个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懂!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很多人,你也要有能力观机,你要给他怎么说法。

  像这些地方我们就学佛,真正学习。学了之后管用,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帮助自己,真的使自己有所转变;如果没有转变,你得不到受用,学了跟没有学是一样的。学了之后果然不一样,变了!当然初学大概在十年当中,变化的幅度不大,二十年、三十年变化就很大了,会叫人有很明显的觉察。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一般人讲风度不一样了,用外国人的说法是磁场不相同了,产生很不一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自己不能觉察,别人觉察到了。

  我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初出家的那个时候,业障很重,我自己并不晓得。是到了我们在景美有了图书馆,有一位老居士,这是我一出家就认识他,他是福州人,是圆山临济寺的老信徒。现在恐怕都不在了,年岁很大,他是临济寺的护法。我在临济寺出家,跟我很熟。图书馆建立的时候,是我出家讲经二十年了,他来听经,跟我说:法师,你的业障消了。我说:何以见得?他说:从前你在临济寺的时候,刚刚出家,你有口臭,说话的时候气味很难闻,你自己不晓得,别人也不好意思说,总是听你说话都是远远的站着,不敢靠近,现在你都没有了。这是他告诉我的。他一说提醒了我,大概我这个口臭改变应该是在讲经说法十几年,十年到十五年,应该是在这个时候,我感觉到。

  另外一桩事情,我自己也感觉得很不可思议。我年轻的时候,耳朵里头有一颗黑痣,很大一块。大概也是出家之后十年左右,这个痣掉了,突然掉了。有一天耳朵痒,抠出有很多黑东西,黑的脏东西,再照照镜子,没有了,这些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连整个身体的气味都变了,都不一样了。相貌的改变,自己很不容易觉察,特别是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老同参,几年没有见了,那个印象很深刻。

  学佛不能不真干,我学了有效果。老师没有骗我,三个老师教导我的,我都在生活当中得到验证,哪里是假的!所以愈学愈欢喜,愈修愈有信心,前途逐渐逐渐光明了。从前是黑暗的,前途好象一片浓雾,现在烟消云散,显示出一片光明。这底下讲『香焰光明无暂停,广大圆满皆充遍』,确确实实让你自己亲身体会到这个境界。

  所以这一首里头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三业清净,就是《无量寿经》开端世尊教导我们修行的总原则。《无量寿经》排列的方式跟一般经论不一样,这一点我们特别要重视、要记住。平常讲的都是身、口、意三业,《无量寿经》上排列是口摆在第一,是口、身、意。为什么?口最容易犯过。所以第一句跟我们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句「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句「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芬陀利是善护意业,意清净无染,身口都没有问题了。

  《无量寿经》的排列是教初学,初学意没有到清净,第一重要这个戒律是善护口业。善护口业怎么做?实在讲它这一句就是十善业道。从哪个地方入门?从哪个地方学习?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从这里下手。佛教初学,慈悲到了极处,然后才教你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最后达到心地功夫,不贪、不瞋、不痴。从排列你就晓得他教的对象,为什么他这个说法。再看第七首:

  【明珠宝幢恒炽盛。妙衣垂布为严饰。摩尼铃网演法音。令其闻者趣佛智。】

  这一首是赞颂『宝幢』。「幢」代表教学、讲经,「幢」在佛门里面是一个标志,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旗号,它是属于旗帜一类的。所以佛家有幡幢宝盖,这是最常见的庄严具。幡是扁形的,幢是圆形的,那个形状很像我们在飞机场看到的风筒那样。这些东西从前都挂在旗杆上的,古时候佛家的道场,今天道场里面讲经说法。从前寺庙旗杆不是挂国旗的,旗杆上是信号,把这个幢升在旗杆上,像风筒一样,很远人就看到。只要看到旗杆上悬挂的是幢,大家就知道今天寺庙里头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人就来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佛法是师道,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再高明的老师,他有德行,谦虚,不敢做人的老师,别人尊称老师,自己不敢称。自称都是称学人,学人是学生,我在学习,我哪里敢称老师?只有佛才称为老师,我们称本师。教学怎么办?决定不能够去拉学生,我讲得怎么好,你要到我这里来学,这话说不出口。但是教学又不能不把这个讯息告诉别人,就用这个幡幢让人家看到自动来。所以这个就有意义,自动来,他是来求学。没有招生,招生的口气太大了,佛法里头不敢。

  所以佛法用这个方法,我们讲接引大众,也就是现在讲的招生。只把这个讯息传达出去,你欢喜,自动会来;不欢喜,绝对不去劝,绝对不去拉人,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如果劝人来、拉人来,这个对于佛法就不尊重了。他自己愿意来的,我讲得不好,他不满意,他不会怪我,他自己来的。如果是我把他拉来的,很勉强把他找来的,我这里他听了不满意,他就埋怨,不生欢喜心,还要生毁谤,你拉我来干什么?我到这里来学到什么?有什么好处?

  所以佛祖、过去传法讲经的大德,真的人情事理他都通达,实实在在他们都做到恰到好处。在现代,高楼大厦林立,我们这个地方要是竖一个幡幢,没人知道,谁能看到?所以现在这些东西只能在佛殿上,悬挂在那边做一个纪念品,让我们看到,晓得古时候祖师大德是怎样接引大众的。那个精神意义存在,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今天这个地方讲经,我们用什么来做现代的宝幢?现代宣传的方法跟从前是一样的,把我们这个讯息传达给社会大众。第一个是报纸,在报纸里面登讲经的消息,可以,不要去拉人。他看到了,知道我们这个地方有法师在这边讲经,他自动来了。第二个是广告,我们过去在台湾,有听经的同修听到我讲这个事情,他们在电影院里面打广告、打字幕。电影院当中休息的时间打这个字幕,行!可以。广播电台里头做广告,广播节目那个当中插广告可以,就是把这个资讯向外面传达,这就是幡幢的意思。

  幡幢里面还有殊胜的意义,那就是自己真修的形象,到外面走一走,你的形象就能摄受众生。我们要是冷静的思惟,应当是幡幢真实的意义。释迦牟尼佛在外面游化,见到他的人、听到他名字的人,都起尊敬的心、仰慕的心,我们现在人讲人格的感召,这属于形象。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菩萨众、声闻众,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众,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他的生活、思想,今天讲的意识形态起了变化,生活行为起了变化。他居住所在的这个地区,一般人看到他不一样了,就产生影响。这也是宝幢的意思,不要用言语去宣传,用我们的形象,就是世尊常常讲的「为人演说」。不要用口说,做出来给人看,佛法是什么,我这个样子就是佛法。

  「佛法」这两个字的意思,佛是觉,佛法是觉悟的方法。我们从前是迷,现在从迷里头跳出来,觉悟了。你要不做出来,人家怎么知道你觉悟?你跟从前不一样了,你不迷了,过去你的那些毛病习气全没有了、全改了,人家会很诧异,问你:你怎么改的?你为什么要改?这个时候你就跟他解释。说自己就是劝别人,让别人听了之后回去认真反省,「不错,是应该要改过迁善」,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去体会,自己省悟过来,这就是教化,这是『明珠宝幢恒炽盛』。

  『妙衣垂布为严饰』。「妙衣」在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是说的戒律、威仪,比喻戒律、威仪都表现在外表上。『摩尼铃网演法音』,这是言语,用形象,用言语,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令其闻者趣佛智』,要让这些见闻觉知的大众省悟过来,回头是岸,真的是帮助他们开佛智慧,悟佛境界。这一首偈,我们晓得是佛法修学的影响,我们常说的广度众生。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地面香海偈颂第八首:

  【妙宝莲华作城郭。众彩摩尼所严莹。真珠云影布四隅。如是庄严香水海。】

  这一首偈是赞颂城郭、真珠,这都是香水海四岸边的庄严。『城郭』是古时候防御的设施,主要的是防御外面盗贼的入侵,有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的用意,人民居住在城内他有安全感。在这个地方也是表法,佛常常教导我们「守口如瓶」,口小、身体大,好象瓶口一样,守口要像瓶一样。「防意如城」,意是什么?邪思恶念,你要懂得防御,口要谨慎,说话要谨慎,所谓是祸从口出。你能够守口如瓶,你就会远离许多的灾难。起心动念当然更重要,应当知道护持自己。佛门常讲护法,护法第一个是护自己,自己护好了就能护人,就能护国。总而言之,外面所有境界都是以自己为主宰,所以自己处处要懂得防御。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大学问,只要人事环境能够处得好,你处处都能得到人的帮助,无论做什么事业,你都很容易成就。古人有一句话说,得道者,得道就会得到一切人的支援、帮助,「得道者多助」,有很多外缘来帮助你。外缘里头最重要的当然是人事,除了人事,真的还有天时地利都来帮助你。由此可知,道德的修养就是城郭。

  『妙宝莲华』就是道德,比喻道德。什么是道?在佛法里面讲道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我们现在人讲的是自然,佛法也说法尔。我们能够随顺自然,这就是行道。怎么随顺自然?不加丝毫意思就随顺自然,加一点意思在里头就不自然,就把自然破坏了。那一点意思是什么?是自己的意见。我自己的想法看法,我以为怎样,你加这么一点东西在里头,把性德破坏了。不加丝毫意思,这就是觉悟的人,圣人!我们称他圣人,完全随顺自然。

  这个话还是不容易体会。佛在经上常讲,常常提醒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不能相信。到什么时候你能够相信自己意思?佛的标准降得很低,实在讲是教初学,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你就能相信自己意思,佛是用这个标准。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所证得的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证得的是正觉,佛用这个做最低的标准。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的意思已经随顺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来了。我们常讲回归自性、回归自然,必须见思烦恼断了,才是真正回归自然;见思烦恼没有断,你在六道轮回打滚,你哪里会遇到自然?

  善护三业要以这个做标准,但是这个标准还是太高了。就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从哪个地方着手?佛很慈悲,对我们这些初学的人,佛教导我们从持戒入门。戒是什么?戒是无上菩提本,在这个地方戒就是「妙宝莲华」,戒是真正的妙宝,没有人认识。戒行清凉,就像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在六道、在浊恶的世间,他一尘不染。所以戒是佛的行,禅是佛的心,教是佛的言。佛教人总是以身作则,佛所行的身语意,所行的与道与性德圆满的相应,这是如来的城郭,我们能体会得到吗?我们常常想、常常反省,我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为什么别人误会我?为什么别人不能够谅解我?我们要自己认真的反省,过决定在自己这一边,不在别人;如果把过失推到别人,你永远不会有成就。

  这个成就是德行。古来的大德,佛菩萨就更不必说了,世间的贤人君子,他们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就是在懂得反省,懂得检点,认真的改过自新,所以他的德行成就了。德行是道业的根基,不但是修道人的根基,世间立功、立德、立言,历史上这些伟大的人物,无不以此为根基。

  我们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一生学佛要想有成就,你怎么能疏忽?要认真,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要纯正,思想念念当中要存诚。印光大师教人「闲邪存诚」,闲是防止,防止邪思恶念,要存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这里头难,难在什么?别人对你不真诚,你对人真诚,难!难在这里。这个地方就是看你是不是真的觉悟,果然觉悟,那你跟佛菩萨一样,肯定真诚心待人,真诚心接物,言而有信。不能说了不算,这个不可以,这是妄语。

  台湾,我们在台北市成立「佛陀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初,简丰文居士担任总干事,就给我谈到基金会里面工作人员虽然是拿待遇,待遇很薄。以他们的学历、经验、能力,他到其他的公司机构里面服务,会拿比我们高的待遇,我们的待遇是仅仅够你维持一个低水平的生活;换句话说,还是等于义工,都是在发心,我们共同为佛陀工作、为众生服务。我们同一个理念,真的是见和同解,确实是一个六和敬的僧团。这些人如果长远发心,在我们这个小团体里面服务,这一般机构里头超过二十五年以上,一般机构都有退休金,要照顾他老年生活,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想到?简丰文居士给我提出来,我说我们当然要照顾。我们还想办弥陀村、办老人院,照顾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使他们能够真正得到晚年幸福的生活。我们共同在一起为佛法、为弘道工作的伙伴,我们怎么能不照顾?哪有这种道理!

  时间过得很快,基金会成立到现在差不多有二十年了,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不少人没有结婚的,现在都渐渐老了。参与我们工作,那个时候差不多是三十岁,现在将近六十岁了,五十多岁将近六十岁了。简居士找了一块土地,买好了,要建一个道场,建一个念佛堂,建几栋宿舍,让我们这些伙伴们将来有安身念佛修道的场所。好事情!我当然是全心全力支持,二十年前讲的话我们要兑现。言而有信,人不能把义忘掉,人要有信义。现在社会信义逐渐逐渐淡薄,我们提倡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单是口头上讲没有用,你要做出来。所以我现在协助把这个道场建起来,这是信义落实了,我们给社会一般团体做一个样子。

  我们的能力很薄,我们没有豪华的建筑,只能够因陋就简,我们的房子只要求坚固实用,用的钱不多。好在我们的同学一生辛辛苦苦都是为佛法、为众生,不为自己享受,年岁大了有个地方念佛进修,求生净土,我们目的在此地。所以长时期在一起工作的伙伴,我们要尽形寿的照顾。所以信义是道德,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这不是自己的意思,天性如此,符合天性就是顺性德而行。

  『众彩摩尼所严莹』,「严」是庄严,『莹』是放光,都是庄严美好的意思,这种美好做为影响。

  下面一句的意思就更明显了,『真珠云影布四隅』。「真珠」是七宝之一,也可以说用这一句来涵盖一切珍宝。如果就这一桩事情,这里头的表法也有很深的意思,「真」则不妄、不假,心真、言真、行真;「珠」是圆的,表圆满。所以我们在任何地方看到圆就想到圆满,那个圆在提醒我们。凡夫健忘,常常失念,失念是把正念失掉,满脑袋是邪念、恶念,念念都是想怎么样损人利己,他是这种念头!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不但是轮回心,而且是三途之念。佛法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头的邪思恶念可不得了!

  学佛的人,念念要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尤其是佛法,佛法讲的是大圆满,「真珠」是表圆满。名号的意思,上头有个「真」,那就是大圆满。心有邪思、有恶念,圆满全破坏了。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别人做的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对社会、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帮助他。对那个人呢?对人要恭敬。圣人教给我们,用什么态度跟他往来?敬而远之,我恭敬你,我不赞叹你,我不帮助你。如果你这桩事情对社会、对大众是有利益的,我恭敬你、赞叹你,全心全力成就你。你看看,全是顺乎自然顺乎性德。普贤菩萨十愿就是性德的流露,文殊菩萨十波罗蜜,大乘菩萨的四摄六度,你去想想,哪一样不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中国儒家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不是「意思」夹杂在里头,没有「意思」夹杂在里头,纯粹符合于自然的法则。我们要有真实圆满的智慧、真实圆满的德行,处世做人应该是这样的。希望别人能得幸福,自己苦一点,快乐!如果是看到别人痛苦,自己在作乐,给诸位说,麻木不仁。

  所以我们想想,圣贤人,自古至今学圣贤道的,跟着圣贤教诲走的,生活都是非常清淡,远离奢华,粗衣淡饭,哪个不是这样的?而全心全力为社会服务,服务项目里面最重要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别的项目做的人很多,这个项目没有人做,佛菩萨来做。确确实实吃人不愿意吃的食物,粗茶淡饭,穿人不愿意穿的衣服,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

  我小时候念书,老师写了这几个字勉励我,后头最后一句结论「是谓之大人物」。我们学了佛之后才晓得,大人物是谁?是佛、是菩萨、是祖师大德,他们在这个世间真的是做了大事。这个大事是社会教育,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要有真正的智慧。

  智慧,佛说一切众生各个本来具足。智慧为什么失掉?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看,一切法加上你自己的意思就错了,诸佛菩萨没有丝毫意思夹杂,所以他看的那个世界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实究竟圆满。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他看得到,我们看不到。你要是真正了解佛菩萨的教诲,佛讲离妄想分别执着就见到了。离妄想分别执着,你用的是真性。用的眼,眼是见性,见性见色性;耳是闻性,闻性闻声性;鼻是嗅性,嗅对香性;舌对味性,这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那个法界是一真。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头,「意思」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就把自性转变成阿赖耶,这个麻烦大了,那就是愈来愈错,搞成今天这个样子。

  性没有分别,有了别,没有分别,分别是意。我们学佛的同学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原因在哪里?你没有离开分别执着。我常讲的,你用的是轮回心,学佛依旧造轮回业。譬如这两年有人反对《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为什么反对?妄想分别执着,落在这里头。如果说会集是决定错误的、不可以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不能讲经,为什么?释迦牟尼所讲的一切经全是会集的。佛在经上自己说的,他老人家一生没有说过一句话,谁要是说他说法就是谤佛。真的,一生没有讲过一句话!讲的那么多是谁?是古佛,过去诸佛如来,现在他方一切诸佛如来的,世尊是述而不作。讲别人的东西,那不是会集是什么?所以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是会集古佛所说的。会集不可以的话,释迦牟尼佛不能讲经,孔老夫子也不能说话了。夫子自己也说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述是什么?传述别人的,古圣先贤的,没有加一点点自己意思在里头,这叫述而不作。你要把这个搞清楚,没搞清楚是没有智慧,人云亦云,你不怕人见笑吗?

  佛家最明显的会集本《朝暮课诵》,哪个道场早晚课都要念的,会集不可以的话,早晚课诵本要废弃掉。现在许许多多的道场,庄严道场做法会,那些忏仪不是佛说的,佛没有讲过水陆忏仪,水陆忏仪是祖师大德们会集的;《梁皇宝忏》是会集的,寺院里面做法会这许许多多的仪规都是会集的,统统不能要!连我们净宗这些年来,我们在一起共修只有佛七,但是常常佛七圆满的时候,我们做个三时系念;三时系念是会集的,中峰禅师会集的,全部都不能用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好吧!只有去参禅面壁去了,那也是办法。从此之后,一个念头不生,一句话不说,也行。讲不通!

  所以夹杂自己意思在里头,破坏大圆满。你自己破坏,那个过失小,是你自己无知、愚痴,但是你影响别人,你要是让别人对这个经教怀疑,对法门怀疑,这个因果背得重。果报在哪里?三途、地狱。

  佛菩萨见到了,佛菩萨不讲话,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看着你造业,看着你堕地狱,哪一天在地狱里面苦受尽了,你回头,你忏悔了,佛菩萨来了,来帮助你。现在为什么不来?现在来没用处,来,你还要辩论,你还要顾全你的面子,你不肯认错,还要加意的毁谤,罪上加罪,佛菩萨不来。如果你的善根福德将要成熟,你听到这个话,你会很冷静的去想想,想了之后,佛菩萨讲的是有道理,大概是我错了,我要回头,这个念头一动,这是你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佛菩萨来了。

  真珠底下加个「云影」,云影是表法的,真珠是圆满,圆满也不能执着,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真法界能不能执着?不能执着。只要起丝毫妄想分别执着就错了,你就迷了,你就堕落了;不可以有丝毫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对了。「真珠云影」,在此地是表佛法,佛法遍布在虚空法界。「四隅」是指的虚空法界。

  『如是庄严香水海』。「香水海」的意思大家都明了,阿赖耶识里含藏着种子。这个种子不论是善是恶还是无记,体性是相同的,它的本体都是真性,所以它也具万德庄严。善的万善庄严,恶的变现出来是万恶庄严,地狱里头万恶庄严;欲界天、色界天万善庄严,都是染法。如果是净法,净法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断了,那就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的万德庄严。这里头的理我们要懂,这是道理!

  道理真正懂得明白了,我们修学的信心坚定,疑惑断了,自己内心里头邪思恶念断了,外面的邪知邪见不能够侵入,「妙宝莲华作城郭」。外面邪知邪见还能侵入,你听到的时候你会受它的影响,你看到、你接触到,你受它影响,说明什么?你里头不干净,内里面有邪知有恶见,你才能够感召得外面的感染。

  由此可知,外面的邪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里头的。佛教导我们要从里面先断,里面断不了,为什么?常常受外头境界影响,初学的人确实是这样的。怎么办?你要能够远离外面的境界。

  古时候的人比今天的人有福报,为什么?你想想看,不但是佛法修行的道场,连儒家念书的书院都建立在远离市区、远离村镇,连村镇都不爱,建筑在山林水秀之处,人迹罕至。这个环境清净,附近没有村庄、没有邻居。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远离染污,防止邪恶侵入内心。到自己功夫有了成就,成就是什么?定慧。心定,定是什么?外面的邪恶,邪思恶念对我没有影响了,这叫定。我眼见到、耳听到、接触到,决定是如如不动,我身口意的造作一定与法度相应,与戒律相应。这个戒变成自然的生活,哪里会有破戒?哪里会有失念?没有!自自然然的,一丝毫做作的痕迹都没有,这叫功夫。

  这个时候智慧开了,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后得智现前了,《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无所不知。这个时候在佛法里面讲你毕业了,毕业之后去教化众生,去干多元文化的社教工作。没有到这个功夫,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学校。寺院、庵堂、书院是学校,不能离开;离开,怕你受外境影响,你会堕落。古人防范得严,城郭。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下面,偈颂第九首:

  【垣墙缭绕皆周匝。楼阁相望布其上。无量光明恒炽然。种种庄严清净海。】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的,这一首颂是赞颂垣墙、楼阁。偈颂的文字很容易懂,这是赞叹华藏世界地面的香海。『垣墙』,这是最外面的,最外面的围墙,我们现在讲围墙。用个「垣」,这个墙不高,矮墙,矮的围墙,不是很高的。『缭绕皆周匝』,「周匝」就是围绕整个香水海。『楼阁相望布其上』,围墙上面,这个「上」实在讲就是里面,围墙里面有许许多多楼阁相望。「垣墙」是第一道的防御,「楼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体会它的意思就是多元文化,居住、修行、办事的场所。

  楼不只一层,两层以上的。现在像香港这个都会,楼阁真的是非常密集,而且都是高楼,我看大部分都是三十层以上。这里面住家、办公、商场所有的活动都在其中,居住在里面的人,活动在里面的人,你们想想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不是多元文化吗?多元文化在一栋大楼里面,一体!许许多多大楼在这个城市里头,也是一体。它外面是垣墙,垣墙是边界,这个边界之内的,那怎么不是一体?香港特区的界限就是围墙、垣墙。你从这里面去看,佛教导我们的真实义就很明显,于是我们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个人利益,要把个人利益放在其次,把整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第一优先,这就对了。

  这个经讲的是华藏,不是一个银河系,不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星系。我们在此地的学习,没有别的,拓开心量!想到多重的楼阁,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在科学技术可以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地球确确实实如人所说「地球村」,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一切众生,有没有想到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一个众生都有义务爱护这个地球,每一个众生都不可以任意破坏这个地球。破坏地球不是一个人受害,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都受害,你要能做这个想法。心量要拓开,狭隘的思想一定要放弃。

  从前有,可以,为什么?从前我们生活活动的空间不大,在农业社会里头,七十年前,那个时候中国正在跟日本打仗,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资讯不发达,传递资讯最快的是电报。现在这个落伍、没有了,在那个时候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中国是个落后的国家,交通工具非常缺乏,人与人之间往来靠走路。

  我在那个年代,因为是战乱,常常逃难。八年我走了十个省,长江以南十个省我都走遍了。两条腿天天走,一天最少走六十里,最少的;最多的走一百二十里,所以走路是常事,很平常的。每天自己背一个包袱,换洗衣服,一个小被子、被单,垫在地下的毯子,还有蚊帐,卷起来一个背包,全身家当就背在身上,走了八年。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帆船、风船,那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最舒适了。那个机会都很少,多数在遇到河流我们所乘的是小船,小船要划船,两三个人划船;稍微大一点的,摇橹。

  若不是战乱,居住在农村里面的人,真的是老死不相往来,活动范围很小,不要紧,你的思想只想到自己活动的小范围,为这个小范围的利益着想,行!今天不行了,今天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在我少年那个时代,往往外面发生的事情,不要说是国际上,国内发生事情,十几天才知道是正常的,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往往一两个月才知道。所以生活在现代的时代,不是从前那个时代,确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地球变成一个村,生命共同体这种认知,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强烈,起心动念如何维系整个社会的安全。

  社会安全靠人,靠人的念头,起心动念;佛法里头讲「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今天的六和敬是要推展到全世界,推展到地球上所有的居民,这个社会才是安定的,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由此可知,我有意见,我想怎么做怎么做,破坏六和敬。破坏六和敬,就是破坏社会安定,破坏世界和平,这个罪重!你想到自己一点方便,你给别人不方便。

  你一定先要想到社会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在我们一个身体上就明显的你能够觉察到,整个身体是许许多多器官组成的,任何一个器官也不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譬如眼,譬如耳,它由许许多多神经细胞组成,每一个细胞还是多元的,还不是单一的,由许多原子电子组成的,你要懂得!多元是自然的法则,是自性的现象,你怎么能够违背自然法则、违背自性?不可能!你要是违背,准出毛病;你要是随顺,准得好处。为什么偏偏要违背,不肯随顺?

  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每个种族的古圣先贤,你细细去观察,他们教化众生虽然示现的形象不相同,教化的方法不一样,你看他教学的内容,中心的宗旨相同,都是教人仁慈博爱。什么叫仁?中国这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仁是二人,不单单只有自己,想到自己立刻要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心。常常替别人想,替别人想就是替自己想,为什么?一个生命共同体,自他不二。

  佛法里面讲这个生命共同体讲得大了,它是讲到虚空法界一切剎土众生共同一法身,这个范围讲得大,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讲尽了,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华藏世界就像一个器官,娑婆世界是器官里面的一个分子、一个神经,银河系就像一个细胞。你看看《华严经》上讲的是多大?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我们不说,未来佛是谁?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未来佛。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是如如佛,没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放不下,那你是凡夫。佛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们想作佛,没有别的,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用真心。见性是真心,闻性是真心,觉性是真心。真心叫性,不叫识,识是妄心。你只要夹杂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眼见叫眼识,凡夫是用眼识见什么?见色尘,耳识闻的声尘,六根对六尘。佛菩萨是用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不一样!他用的是六根根性,对的那个不叫做六尘,叫六性,明心见性是这么个意思。

  佛菩萨转过来了,所以唯识宗的经论用了一个名词,「转识成智」,把六识转成智慧,转成四种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阿赖耶是藏识,我们前面讲藏识海;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只要转过来,就称他作法身菩萨,他是华藏世界的居民;转不过来,那是六道轮回的居民。

  六道、华藏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是佛在经上常讲「从心想生」,你是什么心,你是怎么个想法,境界随着你的心想在变。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境随心转,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到心转境界你就自在。

  你现在为什么不自在?有的地方住,这个地方住很舒服,换个地方很别扭;这个地方住得很难过,心情也不好,身体也不好。你是心被境转,这是凡夫,真的是标准凡夫。学佛如果真正有一点功夫,这个境界对你没有影响,风水好的地方也是这样,风水不好的地方也是这样,一丝毫的感触都没有,自己非常快乐。饮食起居什么都能吃,都正常,身体都不会受到干扰,你已经有能力转境界;如果一切还要挑选,被境界所转。

  距离我们最近的,有一个心转境界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的,民国初年,大概民国二十年的时候他还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佛门里面称他为金山活佛。台湾煮云法师给他写了传记,乐观法师也给他写了一部传记;煮云法师写的在先,乐观是后写的。煮云法师跟他没有见过面,但是他知道有这个人,到处打听,打听这个金山活佛的故事,他回家就写。乐观法师跟他认识,曾经跟他住过一段时期,了解得很多。

  我们这个凡夫身出家人都受外头境界影响,他老人家不受影响。春夏秋冬一件衣服,冬天冰天雪地也是这件衣服,夏天再炎热还是这件衣服,这个衣服一年到头他也不洗;不但衣服不洗,从来没有洗过澡。怪人!不受外头环境影响了。我们天气冷了要加衣服,天气热了要减衣服,受外面环境影响。为什么他能不受影响?我们的饮食一定要想到自己的体质,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金山活佛从来没有这个念头,什么都吃。你办一桌素席供养他,他吃;别人吃剩的,倒到垃圾桶里面,酸的、臭的他也吃,没事!掉在地下,他捡起来就吃。还有不可思议的,人家供养他的钞票,我们知道一般钞票细菌最多,多少人摸过的,人家供养他的钞票,他不是装口袋里,他吃掉,没事!这个示现是让我们了解心转境界,不受外境干扰,不受外境影响,我们要学。学不到,不是学不到,是你没有学。

  从哪里学?跟诸位说,从戒定慧学。持戒有功,禅定现前;修定有功,智慧开了就转境界,就不会被境界所转。佛家常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实在讲金山活佛那种示现,要不要到明心见性?不必要!只要真正把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放下,一切法都不执着了,阿罗汉!阿罗汉就不会被境界所转了。为什么?不执着了。

  我们今天被境界所转,被别人所控制,是我们转不了境界。果然转得了境界,为什么会被别人控制?被别人控制,你就没有自由,你就没有自在。你的地位再高、权势再大,你想一想,你受不受医生的控制?医生告诉你这个可以吃,那个不可以吃,你乖乖听话,不是受他控制吗?不算好汉。金山活佛,好汉!世间还有一般人居住的地方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这个桌子要这么摆,那个椅子那么摆,都被人控制,他自己都不晓得。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好好想想,曾几何时你自己能做得了主,能不受外面干扰?

  人与人之间当然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要互相信任、要互助合作,这是德行。你说为什么?佛家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尊重、敬爱、信任是没有条件的,没有理由的,叫无缘;谈条件,谈原因,那就不是一体,那就错了。

  所以我们从「楼阁相望」体会很多很多的意思。特别是我们居住生活在大都市,社会问题非常复杂,你要在佛法里面深深去体会经义,像《般若经》上所讲的深解义趣,你在这里得到启示,在这里得到智慧,你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确确实实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无量光明恒炽然』。智慧现前,加上个「无量」,无量就是后得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根本智得来的,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最极清净心,那是一切智无所不知的根本。学佛最怕的是你有知,你要求智慧,你有知。有知怎么样?有所不知。你有知,那个知在佛法里称为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生起来的,不起作用的时候心地清净寂灭,一个妄念都没有;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这是真智慧。要用真功夫,你不是用真功夫,智慧怎么能开?

  智慧绝对不是你这个经念得多,你听得多、学得多,你就开智慧,那不是,那是常识。我们今天讲佛学常识,听了很多,看了很多,记得很多,佛学常识丰富,智慧没有。从哪里见到没有?你的贪瞋痴慢没断,你的是非人我没断,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断,没有智慧!智慧开了之后,第一个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执着断掉了,首先你看到的是不再执着了,一切不执着就解脱就自在了。

  阿罗汉证得的是解脱,法身、般若他还没有,解脱有了,他得大自在。自性本具般若虽然他没有证得,他已经感到般若的气氛,他那个智慧我们世间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高太多了。他比不上菩萨,他跟菩萨比差一大截;跟我们比,我们望尘莫及!这是修学的次第。

  我们现在念头,这个对,那个不对,这都是在分别执着。世间一切法,在究竟圆顿大教里头,有没有是非?给你说没有。有没有善恶?给你说没有。有没有众生、有没有佛?给你说没有。这样一说你就迷惑了,你的疑问更多了。佛不给你讲这个,你程度不到。佛怎么给你讲?有是非、有善恶,有佛、有众生,你懂了,你听了很开心。这是对下根人说的,不是对上根人说的。为什么?因为你生生世世都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跟你讲相对的,你一听就明了。善恶是相对的,真妄是相对的,邪正是相对的,人我是相对的,大小是相对的,长短是相对的。你想想看,你起心动念哪一法不是相对的!相对从哪里来?相对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

  华藏叫一真法界,一真没有相对的。因为我们坚固执着相对,所以听说佛经里面讲「芥子纳须弥」,当然产生疑惑,永远不能够解开。芥菜子怎么能装须弥山,哪有这个道理?坚固执着,所以你不懂得。你要是把这个执着丢掉,你就懂得。现象就在你眼前,为什么菩萨懂,我们不懂?我们不懂的障碍是坚固执着,我们受的是这个害,没有智慧。什么时候我们把这个经的意思真正体会到几分,懂得这个道理,知道怎么修行,稍稍了解佛菩萨真实境界,慢慢自己能契入。

  末后一句『种种庄严清净海』,这一句容易懂。「种种庄严」是指上面所说的垣墙缭绕、围绕,楼阁相望,无量光明,菩萨看到的,庄严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种子,庄严我们自己心地每一个念头。我们再看最后这一首:

  【毗卢遮那于往昔。种种剎海皆严净。如是广大无有边。悉是如来自在力。】

  这一首这是总结,总结一切庄严都是佛示现的。前面两句是讲往昔的因,后面两句是讲现在的神通威力。毗卢遮那佛是华藏世界的教主、导师,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导师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我们可以说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宗教创始的教主、承传的大德,包括这个世间各个族群里面的圣哲,你想想哪个不是毗卢遮那的化身?统统是!

  华藏世界教主这样殊胜庄严的世间,是『毗卢遮那于往昔』,「往昔」是无量劫,真的是世界海微尘数劫,『种种剎海皆严净』,这个我们要学。我们怎么学法?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要懂得庄严、清净,清净才是真正庄严;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我们以清净心,讲席里常讲我们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只要用这个心就是严净剎海,严净这个所在。不必要什么庄严具、要怎么样布置,那是形相。

  修道人所居住的地方小茅篷,茅篷内外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到他那里去,你感觉得非常舒适,现在人讲磁场好,一丝毫的奢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珍奇的陈设,也没有什么艺术的绘雕,什么都没有,简简单单搭个茅篷。道人在这里居住,一无所有,茅篷旁边种一点蔬菜,神仙生活!那是庄严道场,以真实真诚的心自行化他,真实功德!

  『如是广大无有边』,这个地方讲「如是」、讲「广大」,都是指前面所说的,这是总结。无量无边清净庄严,前面长行讲了二十句,这里四句做总结。『悉是如来自在力』,「如来」意思很深,本意是自性,是自性性德,这样说法我们一点怀疑都没有。但是你一定要晓得,性德虽然本来具足,如果没有修德,你的性德决定不能够现前,你得不到受用。毗卢遮那修德圆满,修德怎么圆满?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无明烦恼也断尽,这就叫修德圆满。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修德还没有圆满。修德没有圆满,性德就不能够圆现。

  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明了,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己境界,永远不能够中止。我们要成就自己圆满的德行,诸佛如来是我们的榜样,结果的榜样,示现果报给我们看;声闻、缘觉、菩萨是做出修德的榜样,他们都在真修。佛、菩萨、罗汉示现在世间,真正的用意在此地,我们要懂。现在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

  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的开示非常重要,他说「随一一心,同时相应功德流注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师在《钞》,钞就是注解的注解,里面说,「大海」是比喻藏识,前面讲过,「小海」前面所说的是表种子,这都是讲的心王、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大海,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是小海,就是前面讲的地面上的香水海。现在讲的河,河表什么?河表同时相应的心所。我们知道与阿赖耶相应的心所「五遍行」,他这个注解里面讲的「善十一,遍行、别境,二千福河,流注心地」,由此可知,此地讲的海间香河是识心相应的心所。这个提示非常之好,我们了解佛说这个用意到底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样修学。换句话说,前面所讲的都是讲的存心,我们讲存好心。心所是心王的起用,它起作用与哪些心所相应,清凉大师在注子里没有讲烦恼心所,烦恼有二十六个,他只讲到善十一、遍行五、别境五,所以说「二千福河」,二十乘百是二千,取这个意思。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

  这一节文,我们知道『香水海』是藏识里面含藏的种子,香水河是与它相应的心所。这里头最重要是『右旋围绕』,佛法尚右,右是顺、随顺,随顺法性;向左这就相违背、相反了,与性德完全相背,那是左。左旋围绕,那就是凡夫,那不是圣人,那也有相应心所,相应心所就是烦恼,二十六个烦恼。凡夫!六道里面的众生,不知道随顺性德,随顺烦恼习气,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转变成三途苦报,没有一法不是从心里头转的。所以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点都不错!

  学佛,实实在在讲,真正聪明伶俐汉,抓到佛法几个纲领,一生受用不尽。尤其是往生西方净土,往生净土的秘诀不能不知道。这个佛号怎么念法?你去找初祖,第一代的祖师,什么人?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法界初祖,最原始的初祖。他老人家教给我们的,在《楞严经》上,他教我们怎么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方法,念佛的秘诀。都摄六根这个意思,我们凡夫六根往外头六境跑,眼溜到色尘里面去了,耳跑到声尘里面去了,都往外头跑。都摄六根就是收心,把它统统收回来,眼不要向外缘,向内。观世音菩萨就用这个法门,不往外看,往里面看,观世音是用耳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眼根呢?眼根反视,反视就见性,就见到色性,性成无上道。你六根要知道回头!凡夫的毛病是不晓得回头,眼见色合自己意思贪心起来了,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了,烦恼起现行,这就是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佛今天教导我们不要随顺烦恼习气,那怎么办?我们没有功夫,没有戒定慧的功夫,六根非往外面跑不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持戒,严持戒律。好办法!果然能够随顺佛菩萨的教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去做,认真的去做,你就有回头的日子了。

  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我们博地凡夫随顺性德。佛菩萨的教训,他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都是性德的流露,自自然然的流露,所以我们随顺佛菩萨教诲就是随顺性德、随顺自然。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你要不懂,你有疑惑,「我为什么要随顺他?为什么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为什么受他的约束、受他的限制?」我们全想错了,这是什么?把佛菩萨当作凡夫,不知道他是圣人。他跟我们不一样,他的示现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是烦恼自然流露,怎么会相同?他们「右旋围绕」,我们偏偏要相反,我们是左旋在打转,所以活在这个世间苦不堪言。现在苦,来生更苦,你有出头的日子吗?非常非常困难!古人常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谁是老人?佛是老人,菩萨是老人。佛是个圆圆满满觉悟的人,菩萨是大觉,但是还没有到究竟圆满。法身菩萨都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不向他学习,你到哪里去学?

  现在这些圣人不在眼前,那是我们自己业障深重没有福报,不能跟这些佛菩萨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没有福报!但是还算是幸运,诸佛菩萨的经教流传在这个世间,我们有缘接触到了。世间最大的福报是流通圣教,流通圣教里头最殊胜的两桩事情,一个是依教奉行,一个是印送供养《大藏》,这两种福报是平等的。很多同修都非常关心,我们现前这个世间有劫难,千万不要以为一九九九年、二千年平安过去了,大概没事了。你细心观察,你看看每天资讯里头传递的是什么讯息,在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灾难频率繁多,这不是太平的征兆,我们怎么可以掉以轻心?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时时刻刻提高警觉。真的不一定灾难什么时候发生,也许在明天,也许在下个星期,也许在下个月,谁能预料得到?聪明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认真努力修行。为什么?灾难不能避免,修行功夫得力,提升自己的境界。

  聪明人一门深入,不夹杂,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都摄六根的意思懂了;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间断,二六时中心上真有阿弥陀佛,这一点都不假!念佛功夫确确实实是有等级的,上上乘的功夫是自己的身心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应,合而为一,这种人念佛往生生实报庄严土。那你要问:怎样跟阿弥陀佛合一?这个「合一」是此地讲的心心所完全相应。阿弥陀佛的心心所是什么样子?大乘《无量寿经》就是!我讲经的时候劝同学,你把大乘《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道理明白了,教训统统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自己的心行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自己心行,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同居土,你在这个世间跟阿弥陀佛已经没有差别了。你的思想是阿弥陀佛,你的见解是阿弥陀佛,你的言语、你的一切行动全是阿弥陀佛,这个跟诸位说,这是全身念佛,不只是口念,思想、见解、行为统统都在念佛!最下的就是口念,口跟心相应,思想、见解、行为要善;不能跟阿弥陀佛相应,至少要跟十善相应、跟五戒相应、跟三学相应、跟六和相应。

  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的时候,不是在美国,第三个净宗学会是在台北,「华藏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一个缘起,缘起里面订了六门功课,行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能与这五个科目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肯定生凡圣同居土,靠得住。如果我们的心行与这五个科目相背,这一生念佛,阿赖耶里面种下了阿弥陀佛的种子,跟阿弥陀佛结缘,这一生不容易往生。来生到哪里去?来生好地方去,人天两道,你到天上去享福去了。到人间那也是人间大富大贵、长者大德,来生比今生那殊胜得太多了,这大福报。

  早几年我在北京看黄老居士,老居士的学生告诉我,他说:「黄老常常在我们面前提起法师。」我说:「什么事情?」他说:「净空法师如果要不往生,来生的福报不得了!」我们不要福报,为什么?享这种福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把这个福报回向净土,做为我们求生净土的资粮。这一生修福不要享福,永远没有享福的念头,这个好!讲经弘法如果不开悟,是福报。你讲经的时候,果然能够像古大德所说的「随文入观」,你能够契入经典里面的境界,这个好!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以前教过同学们,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讲经亦复如是,听经也是,问题你会不会听。你要会听,一次完成,三学三慧具足。说了这么多的话,真正重心是要知道随顺经典的教诲,这就是「右旋围绕」。千万不要搞错方向,搞错方向就是三途六道。这一句是「举数」,长行里面也是三段。下面有十句辨别庄严,请看经文:

  【一切皆以金刚为岸。】

  『一切』,就是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这个「一切」就是指各个香水海,它具有的四天下微尘数的香水河。表法的意思要懂,所有相应的心所没有一个不顺,非常难得!从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就是没有一丝毫的夹杂,有毫分夹杂,那个毫分是左旋不是右旋。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毫分不善是左旋。我们今天学佛最困难的,我们有没有善心?有没有善意?有!为什么不成功?这里头夹杂不善,麻烦在此地。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不纯,善恶混杂,细心去反省,善少恶多,这怎么得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个根性,这个根性能不能往生?完全看缘分,真的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所以念佛缘要殊胜,什么叫殊胜?《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不能夹杂,夹杂就不是一向专念;《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净念相继」,这些大的前提、大的原则我们要掌握到,真正是一个念佛道场。

  我们结七念佛,现在是非常时期,怎样念才能收到效果?我们是因应环境,我们举行十个佛七,十个佛七连起来,人在这个地方念佛心是定的。通常一个佛七,说老实话,大概到第五天心才能定下来,第六天念一天。第六天的心有的时候都浮动,为什么?佛七圆满,刚刚定下来的时候又圆满了,一圆满心又动了,很难收到效果。所以我们提供修行的道场是十个佛七,这十个佛七第一天有仪规,按照念佛仪规来做,第二天以后就没有了,就一句佛号。这十个佛七当中没有开示,你要听开示、要听讲经,到佛学院去,念佛堂里面没有,念佛堂主七师一句佛号念到底。佛号我们念四字,不念六字,为什么?临命终时,你要晓得愈简单愈得受用,六个字比四个字多了三分之一。往生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的是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四个字「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执持名号,一个妄念都没有。

  怎么个念法?我们还是分三个区,绕佛是一个区,以绕佛为主;止静是一个区;拜佛是一个区,分三个区。实在念累了休息,休息的时候不脱衣服,你还是穿著海青;出家人衣抽下来,海青不脱。稍稍休息,醒过来了,精神振作起来了,赶紧进念佛堂。我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谛闲老和尚教的,早年行策法师也是用这个办法。这个方法好,七十天你的心都是定的。要是念得好,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功夫成片。念到这个功夫,往生就有把握了。妄想放下了,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成片里面上等的。我们讲九品,上三品就有能力自在往生,想去就去,世寿还没有完,不要了。古来念佛人这种例子很多,他的寿命还有,不是没有,他不要了,我现在就走。真有本事他走得了,不是走不了。有这个本事不走的,一个是随顺世间寿命,一个是在随顺期间帮助接引众生,肯定为念佛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要不是这样,他没有理由不走。别人不走是没有本事,他有这个本事,有本事而不走,还不是为众生?为众生服务,在念佛堂里面给大家做样子,做模范、做典型,大慈大悲的示现。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辨别庄严,这十句里头。「严事并无差别」,庄严的事跟前面所讲的大致上都相同。所以说「一切皆以金刚为岸」,「一切皆以净光摩尼以为严饰」,每一句都可以冠上「一切皆以」,这个意思为我们显出宝体宝严,体是宝,庄严的也都是宝。「圣灵游集」,圣是圣人,佛菩萨、神灵他们在这个地方游化、聚会,集就是聚会。「光云相映」,这些人都放智慧光明,像灯一样,光光互照。「万象浮辉」,这种景象在今天大都会里面,我们登在高处看这个城市万家灯火,美不胜收。这是大师对于长行十句总说,细说如果前面经文都明了了,这个地方你都能够想象得到了。这第一句是「岸体金刚」,一切皆以金刚为体,金刚代表坚固不坏,对我们初学的人这一句重要。什么坚固?信心坚固。如果对我们修学的法门、经典、方法有怀疑,那就不行了。

  世间是多元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是古大德从经典里面发现的,《无量寿经》不是一次宣讲的。我们看古大德这些注解里头,他们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次。在翻经目录里面记载着《无量寿经》有十二次的翻译,它的译本有十二种,但是这十二种当中,七种失传了,找不到了。题目在,在目录里头有,书找不到。这十二种译本现在还剩五种,所以他们就用这五种原译本来比对,发现释迦牟尼佛至少讲过三次,这个很特别。世尊在一生当中四十九年讲经没有讲过重复的,《无量寿经》他讲三次,这是很希奇,这又显示什么意思?祖师大德在那里推想、思惟,这经重要,所以他讲过三次。每一次讲的不可能言语完全相同,意思可以说大同小异。我们今天也是如此,给你一个题目讲演,同样题目讲三遍,你讲的内容是不是完全相同?不可能,总有几句不一样,你不是依照稿子讲。

  释迦牟尼佛当年没有稿子、没有经本,所以记录下来之后不一样,于是三个不一样的版本。这里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最明显的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汉译的二十四愿,魏译的康僧铠的本子四十八愿,宋译的这最后的译本三十六愿,这个不能有差别。从这个地方看,释迦牟尼佛不是一次讲的。为什么这个愿有二十四、有四十八、有三十六?在我们想象当中,释迦牟尼佛为大家介绍净土法门,对象不一样,听众不一样。佛是随机说法,无有定法可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佛法不是死的。正因为是这个原因,所以会集就有必要;如果不会集,那你一定是五个本子统统要读。如果当年这个译本要没有散失,那现在就有十二个本子,你要学《无量寿经》,这十二个本子都要念,太麻烦了!何况这个本子里面当然很多重复的、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每一个本子都有不同的。为了读诵学习便利起见,一定要把它会合起来,相同的地方留住,不同的地方全部采纳。从一个本子把这许许多多本子都读到,都没有漏掉,集大成。这个工作应当要做。

  最早年做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他的本子叫《大阿弥陀经》,这个本子流通也相当广。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这大家晓得《阿弥陀经疏钞》,《疏钞》里面他引用《无量寿经》,差不多一半是用王龙舒的会集本。你从这个地方就明了,这是一代祖师他对这个会集本肯定;他要不肯定,他怎么会引用他的?所以为了契机,有此必要。众生的根机不一,佛接引众生的方法、方式也不一,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有这个知识,你对于这些差别那个分别执着你就放下了。

  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决定不能说我是这个根机,你们都要跟我一样,不可能!就好象人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相同,这个人喜欢吃辣的,你们统统都要吃辣的;那个人喜欢吃甜的,你们统统都要吃甜,这是不讲理。最好的饮食是什么?随各人自己的口味,最高明的,哪个不欢喜?人人都欢喜,要能对各人的口味。对各人的口味这一桌菜可不好办,有一个办法,所有蔬菜,我们吃素的人以这个做比喻,全是用清水煮过或者是清炒,里面什么佐料都不加,一色,没有味道。调味?摆在另外一边,你自己去调味,那就很适合你的口味了。外国人就是这样的,你看外国人这个餐桌上,他摆的有盐、摆的有糖、摆的有醋、摆的有油,他的菜确确实实没有味道,他懂这个道理。我做出的东西不一定合你的口味,但是这样做,让你自己调味,那当然合你的口味了,这就是最好的。

  不变的是原则,金刚表不变,金刚表智慧。这个香水河的两岸是智慧,金刚般若,不坏的信心,坚固的愿心。信愿坚固,你的行就坚固、就不坏,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不会受环境的震动,你的心是定的。信愿行都是金刚,我修这个法门,我自己得利益,我自己得好处。所以今天我们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共修,只有一句佛号是统一的,为什么?佛号要不统一,那就乱了,秩序就乱了,这个不如法。佛号一定要统一,四字这个节奏决定是统一。你是绕佛或者是拜佛或者是止静,随你自由,这个就方便,这个不必统一,各个人都欢喜。为什么?每个人身体体质不一样,体能不一样,要适合他的身心,让他身心自然调适,欢欢喜喜。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第二句看起:

  【净光摩尼以为严饰。】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简单,「摩尼严岸」,我们知道这一大段经文完全说的是相应的心所。『净光摩尼』,「净」是清净,「光」是光明,就是十一个善法跟遍行、别境,阿赖耶识所缘的,阿赖耶识起作用的。我们要学的,这几年来我也常常跟同学们共同勉励,我们修净土总的来讲,我们修什么?纯净之心,纯善之行,就是此地讲的「净光摩尼」。由此可知,这是庄严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什么叫纯净?离妄想分别执着才纯净。唯有纯净的心与十善业道相应,这个十善业就是纯善,不夹毫分不善。心要是不纯净,修十善业道总不免夹杂。所以这个世间六道里头的凡夫,十善修到清净不容易。你要说是真的像佛讲的标准: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是什么人的标准?诸佛如来的标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句话说,还有毫分不善夹杂,你想想是不是这个标准?《十善业道经》不能等闲视之,不能小看,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你看经后面讲的,与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没有一法不相应,这是光。所以我们看到佛像,彩画的佛像,我们看到佛像头部都画一个圆光,圆光顶上通常都写三个字,这三个字发音是「唵阿吽」。什么意思?就是《十善业道经》上讲的这一句话,身口意纯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一丝毫不善都没有,是佛!「唵」是身三业,「阿」是口四业,「吽」是意三业,十善圆满这个人成佛了。十善是从学佛起步、你一入佛门就学这十条,修到纯净纯善成佛了。这是不是佛家修学的基础?你从这里就想到了。十善做不到,你还持什么戒?不但大乘戒你不能持,在家菩萨的五戒你都做不到。三皈五戒是以十善为基础,从十善业道里面生起来的。十善业道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须臾不离,生生世世都奉行。成佛之后还不离,为什么?做给初学的人看,接引初学,做给老修人看,让老修行的人能有长进。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我们明白了,他在那里表演十善业道。

  这一句是「净光摩尼以为严饰」,我们要懂得「净光摩尼」是什么。你持戒修善,你得自在、你得如意,摩尼是如意,身心自在。佛法当中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拿什么去求?拿善戒去求。你有十善、你有五戒,出家人你有沙弥十戒,你不犯威仪,你就有求必应。出家的同学如果没有十善,连沙弥律仪都做不到,你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这一条路就断掉了;你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你跟妖魔鬼怪那一条路通了,这怎么得了!我常常讲,不断的在讲,都没有能把大家唤醒过来。怎么知道你没醒?你对于沙弥戒律没有重视,你没醒悟过来,你还在昏睡。真正醒悟过来了,他一定认真在这上下功夫。

  我今天在澳洲学院、学会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如果诸位不重视戒善,我会离开,我不会跟你们共住。我会去找一个地方去闭关,我搞我的,你们搞你们的,各人因果各人负责,这实话。你们肯学真用功,我看到很欢喜,我乐意跟你们大家在一起同学,我也能尽心尽力照顾大家。佛法里头缘如是,什么叫有缘、什么叫没有缘?不能随顺佛陀教诲,没有缘;真正能随顺佛陀教诲,有缘。与这个世间亦复如是,我相信每一个同学,你要真正修到往生有把握了,你还愿意住在此地吗?就像我们一般人这个心理一样,有个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如果你移民签证拿到,你不去吗?想尽方法去办移民,这个移民果然拿到,非常欢喜高兴去,赶快去了。

  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好,诸佛赞叹,一切诸佛的剎土都不能跟西方世界比。那是不是西方世界生活环境是一切诸佛里头的第一?不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介绍给我们,诸佛剎土的殊胜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好更高的多得是!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他那个地方学习的环境第一。这是真的,那是诸佛剎土里头不能比,学习的环境。实际上来讲,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帝王、大臣、将相他们的福报大,居住的环境比你的大学要殊胜得多。不说别的,你说北京的皇宫,哪一个大学有皇宫那么大、那么庄严?没有,都比不上!但是讲教学,皇宫比不上学校。从这个比喻上,诸位就能够体会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习的环境,你将来修行成佛,你在菩萨道的这个阶段当中,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你所修积的功德,将来感得的报土不一样。

  佛法离不开因果,佛法不是讲世间人离不开因果,诸佛如来还是离不开因果,因果才是宇宙之间世出世法里头的真理。《法华经》上讲的「十如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那个如是,因果决定相应。善因决定得善果,恶因决定得恶报,丝毫不爽,我们对这个要有像金刚一样坚定的信心。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印光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的教诲就是特别重视因果教育。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学善心愿心发不起来,怎么发都发不起来。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去反省,这原因在哪里?实实在在讲,不了解因果的真相,把这个看淡了;如果真正了解因缘果报的事实真相,你就不敢不用功。为什么?你知道你将来的苦报,你愿意去受吗?你愿意来生变畜生、变饿鬼、堕地狱吗?

  《净土圣贤录》里,我们看到宋朝莹珂的故事,这佛家讲公案。莹珂的成就,没有别的,怕堕地狱。他自己出了家,确确实实破了戒、犯了清规,自己很清楚、很明白。他相信因果,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决定堕地狱,害怕了!求同参道友帮助他、救救他,同参道友给他一本《往生传》给他去看,他看了之后非常感动,那些人都念佛往生。自己才下定决心,把自己寮房门关住,一句佛号念到底!不睡觉不吃饭,一心就要把阿弥陀佛念来,他那个心真,他的愿切,行勇猛。

  三天三夜还没有到七天,三天三夜阿弥陀佛来了。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这十年当中好好修行,等你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有自知之明,他恳求阿弥陀佛,他说:「习气太重,禁不起诱惑,如果再活十年,不知道又造多少罪业,恐怕不能往生。求佛现在就带我去,我十年寿命不要了。」佛听了之后同意,「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往生,好不好?」莹珂法师欢喜,三天之后。佛走了,他就把自己寮房门打开,告诉寺庙里大众,三天之后佛来接引我往生。寺庙里头没有一个相信,关起门来睡了三天大觉,起来说梦话,不相信!但是看他说话的语气态度又不像假话,好象是真的,大家想想三天不远,看三天之后你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上早课的时候要求大众,今天这一堂课希望大家改念佛送他往生。大众对这个事情当然欢喜,于是大众统统念佛,念到大概一刻钟,莹珂法师就讲佛来了,跟大家告别辞行,他就走了,不生病。阿弥陀佛很守信用,三天果然来了,他就跟他去了。

  他为什么能往生?他怕因果报应。这给我们很大的鼓励,特别是给破戒犯规的人做了一个示范。但是你要有这样真诚、恳切、勇猛,你才能把佛念来。一般人为什么念不来?他对这个世间还留恋,还舍不得走,如果我们这里搞个念佛堂打佛七,到这个地方七天肯定往生,一个都不会来。人家就说「那个地方怎么能去?去就死了!」可见得口里面说的「我要求往生,生极乐世界」,佛要是真来了,吓死了,那不是往生,堕落!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对你们的心行太清楚、太明白了,假的不是真心,你怎么求怎么说,佛在那里如如不动。像莹珂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事情怎么能做假?做假哪里会有感应?「净光摩尼」就重要了,这一句这四个字我们晓得,用在净土法门是清净坚定的信愿行三资粮,这是净宗学人的严饰,有戒有善,有信、有愿、有行。第三句:

  【常现诸佛宝色光云。】

  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佛光色」,现是示现。什么是佛的光,什么是佛的色,我们要搞清楚。佛的光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佛的色是大慈大悲,从这上面来讲,诸位很容易体会。『常现』,不是暂现,换句话说,你修学的功夫契入这个境界,二六时中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人不能不诚恳、真诚,诚就灵,诚就感应。李老师教我「至诚感通」,我这一生得受用。人在世间,一定要记住佛的话:「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你才会把光阴抓住,决定不浪费光阴,日子不能空过、不能虚度,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佛讲菩萨唯一的善根「精进」,菩萨要不肯精进,要懈怠他就退转了。世间人讲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菩萨当然具足这三善根,三善根还要加一个精进,那才是菩萨,他能成就。懈怠懒惰,虚度光阴,他一生有什么成就?这些道理,大小乘经论可以说佛天天讲、常常讲,果然这三种善根再加上精进善根,你都能够修得很好,那当然你是『常现诸佛宝色光云』,这一句肯定就落实了。

  一句比一句殊胜,前面「净光摩尼」我们肯定是戒善。最简单的讲,我们在家一般学佛的五戒十善,出家最低的沙弥律仪十戒十善,还必须落实威仪,二十四门威仪,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你是真正佛的形象,那叫「常现诸佛宝色光云」。二十四门威仪,那是佛的相。但是你要晓得,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沙弥相,大僧不离沙弥;不是说到大僧了,沙弥二十四门威仪就可以不必要了,不是的。你看看等觉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你看他威仪具不具足?再看如来果地,如来果地看什么?看释迦牟尼佛,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违犯沙弥二十四门威仪?没有,他统统具足,比他更圆满!比丘戒二百五十条,除了前面十三条是戒律,后面全是威仪。大乘菩萨戒里面,真正戒律也不多,也只有几条,《梵网戒经》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是戒,四十八轻是威仪,你都做到了。常言说得好:「戒是佛身」,这是戒光,「常现诸佛宝色光云」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我们一定要从戒下手,没有戒就不会有定,没有定就不会有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不重视戒行,你怎么能入佛门?再看第四句:

  【及诸众生所有言音。】

  这个地方特别要重视『诸众生』,「诸众生」怎么说?九法界众生。『所有言音』,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出同类音」。这个注解注得好,不出同类音就不能够普度众生,你的教学说法就有障碍。我们今天做不到,在外国讲经教学要通过翻译,佛不需要,佛能够出同类音。我们跟人,人与人之间交往还能通过翻译,我们跟畜生往来就不行,找不到翻译,跟鬼神往来也找不到翻译;鬼神跟我们往来传递讯息要靠灵媒,那个灵媒也等于翻译一样。我们要想想,同类音难得,但是它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无障碍的法界讲不通。语言不通这是障碍,怎么可以说是无障碍?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这部大经,说这部大经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师讲的话是真的,决定不是骗人的。到什么时候无障碍,事事无碍?见性就无碍。华严会上华藏世界的居民,程度最低的是圆教初住,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种无碍他们都得到。

  九法界众生不行,在四圣法界里面,我们讲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讲藏教佛、通教佛,他们只能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不行。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我们现前做不到的,但是懂这个道理。懂这个道理也能够破除我们的分别执着,知道佛教化众生的原则,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他就说什么法。身行不固定,说法也不固定,全是活的,真的是所谓活活泼泼。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要突破我们自己的障碍,我们的障碍在哪里?过分的分别执着,好象跟我不同的都是错误的,这造成很大的误会。你一定要知道,一切众生不是同一个根性,你这个法门能得利益,别人这个法门未必能得利益,所以佛为众生说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一个法门能普度,佛又何必讲这么多法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心开意解,不但对于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肯定,欢喜接受。

  现代人不接受,我学净土我就不能接受禅宗,他学禅宗就不能接受教下,他不能接受。往往怎么样?敌对,自赞毁他,殊不知自赞毁他是重戒,菩萨戒里头第二个重戒,你错了!有个浅显的比喻,好比我们这群人都生病,有个高明的大夫给我们诊断,我们每一个人处方不一样,每一个人吃的药不相同。你总不能说「我这个药好,你看我一吃都好了,你那个药不行,你要改吃我这个药。」改吃我这个药就把他吃死了,他吃他那个药,他的病好了。他的药我不能吃,我的药他不能吃,这个道理我想你能够懂得,你能够体会得到。佛经里面常常赞叹佛是大医王,九法界众生是病人,他给他开的处方,每一个人的处方不一样,你怎么能执着「只有我这个法门对,他那个法门不行」?到底是哪个对?哪个错?自己错了,佛没有错,对方那个吃药的人也没有错。我错了还不承认,不知道自己在造罪业!

  现在这种情形,往往在同一个法门里面,彼此都不能相容。我听说念佛法门有人执着六字、反对念四字,有人执着四字、反对念六字,你说糟不糟糕?这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到极乐世界还天天吵架,哪有这个道理!不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喜欢念六字的很好,他能念到一心不乱,他能往生;喜欢念四个字的,也好。什么样的音调都好,喜欢念得快的好,喜欢念得慢的也好,只要你自己念得欢喜,念到能够伏住你的妄想杂念,你功夫得力就好。一定要知道我们同样修净土,他跟我的根性不相同,怎么可以勉强?世尊当年在世,我们晓得介绍净土法门不只一次,多次宣讲,但是佛并没有发起打个佛七,没有!佛也没有召集大家在一起共修,没有!你们想一想,佛只是教,修行在个人。这就是说得很清楚,佛在这里开药方,各人回去自己去服药。不是把所有的药在那里一锅煮,不是的,那还得了!

  后来祖师提倡共修,什么原因?也有道理的,有很多人光读经学教,不修行了,懒散了,祖师提出这个办法,我们大家一起来共修。一起共修有什么好处?依众靠众,到时候大家一起来,你不来你在偷懒,你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年老的人看到年轻的都这么用功,「我老了,要赶快用功」;年轻人看,「那么大年岁都勇猛精进,我要急起直追」,互相勉励,都做大家的好样子,互相警策,共修是这个理念兴起来的。确实共修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共修必须大家根性差不多,这才行。差别大,那怎么办?要分几个道场。譬如我刚才讲的,有喜欢念六字的,那个念佛堂专门念六字的;这边念佛堂专门念四字的,互相不干扰。但是态度一定要彼此互相尊敬,我们都是念佛法门,我们服的这个药不一样,但是都会到极乐世界,要明白这个道理。依靠经典亦复如是,净土经论,现在《无量寿经》九个本子,你说哪个本子好?本本都好,无论依哪个本子都能往生。依原译本好,依会集本也好,会集本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经文,没错。你又何必执着?你又何必强迫别人要跟自己一样?不知道自己错了,别人没错,希望同学们多想想。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第五句看起:

  【其河所有漩澓之处,一切诸佛所修因行,种种形相,皆从中出。】

  这一句,清凉大师跟我们提示的很简单,「漩澓出影」。『漩澓』是流水里面的漩涡,这种现象我们在河流里头常常会见到,它的原因大概是河的底这个地方特别深,或者是下面有岩石,造成水流在这个地方回旋。佛在此地以这个来比喻,显示『一切诸佛所修因行,种种形相』就像河流里面的回流一样。回流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往复,我们所说的循环。因果里面常说到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漩澓有转变的意思;循环不空,它有循环的意思;相续不空,相续不但是漩澓相续,河流也是相续的,所以说是后浪推前浪,这是相续相。河流流水里头我们能够看到相续相,但是循环跟转变在漩澓里面看得很清楚。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学佛,凡是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实在讲处处都有,这个漩澓,最平常的、最普通的就是时针。你看看现在小学生,我看到都戴手表了,手表的指针永远在漩澓,跟经文这个地方所说的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我们从深处去体会这个现象,岂不是《论语》里头第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学而时习之?

  世出世间的圣人,学习就像水的漩澓一样,永远没有停止,永远没有休息,他才能够成就道业。时钟右旋,我们讲顺时钟的方向,右旋代表随顺性德、随顺纯善。不要向反面去漩澓,那就错了。随顺性德,我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如果随顺烦恼、随顺自己习气,这是决定往下坠落。永远要记住世尊在经论里面的教诲,「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罗汉证到的是正觉,换句话说,没证到阿罗汉之前,在佛的眼光里面看是不觉。这个话是真话、是老实话,完全正确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凡夫初听到的时候总是不服,佛说话有没有说得太过分?我们凡夫心里想,佛说六道众生都是不觉、都是迷惑颠倒,我们会想:六道里头可能有一部分人迷惑颠倒,但是也有一部分很聪明的人。今天这个世间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他们聪明,他们并不是佛所讲的迷惑颠倒,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个反应非常正常。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典上这些句子,我也是这么想法,到后来看到佛的标准,我相信了。佛经里面讲的觉跟不觉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以断烦恼,你的见思烦恼没断,就叫做不觉;见思烦恼断了,就叫做正觉,这个没有话说,这个我们不能不服了。

  「见烦恼」,世尊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把它归纳,见烦恼就是错误的看法,归纳为五大类。第一类叫「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叫身见。「边见」,边见就是相对的这个观念。我跟人是相对的,圣跟凡是相对的,真跟妄是相对的,是跟非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观念叫边见。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怎么晓得?我们根本不知道。执着这个身是我,哪一个人不执着身是我?怎么能说执着身是我是错了?我们永远解不开,那要到经典里面细细的去学习,才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真是无量劫来看错了。第三类叫「见取见」,第四类叫「戒取见」,这两类是讲因果。一个是你在果上看错了,见取见是果,佛法里面讲非果计果,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果,你以为是果;戒取见是因,不是真正的因,你看错了。譬如说善因善果,这是正确的;你说善因恶果,这是错误的,没有这个道理;恶因善果也没有这个道理。因与果粗浅的我们没有看错,深一层的往往我们把它看错了,佛举出很多例子跟我们解释。不属于上面讲的四大类错误的见解,就是除上面四大类之外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并做一类,「邪见」,分配在三界六道里头。

  佛还是用归纳的方法跟我们讲了八十八品,品就是类,品类;那就是细说,把这五大类再详细的说明。八十八类要统统断尽,这叫见烦恼,你的见解不错,正确了。你的思想还错误,思想是什么?佛也把它归纳,归纳为五大类: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个头数,三界总共有八十一品,它分为九地,九九八十一。这个东西统统断尽,那个时候你的思想见解叫正知正见,正觉了,佛是用这个标准来说。我们看看我们世间很聪明的科学家、哲学家,他有没有我见?有没有边见?有!他还有没有贪瞋痴慢?有!那就不行,不符合这个标准,他不能叫正觉。正觉里头决定不能夹杂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没有断,不叫做正觉;见思烦恼断了,这个人超越六道了。六道没有了,他决定提升到四圣法界,他是属于声闻、缘觉、菩萨一类,他到那边去了。换句话说,在六道里面的居民一定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不会在六道住,他升级了,他到四圣法界去了,佛用这个标准界定;这是个界限,来判定你是不是正觉。

  佛法的修学,正觉是第一个成就,像我们读书拿到学士学位,这是第一个成就,学士学位。再往上提升是硕士,最高的是博士。佛法也是这三个学位,阿罗汉、辟支佛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加上正等,等是等于佛,但是还没有到佛,等于佛;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就好比这一般学校里的博士学位,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是硕士学位。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里面学位的名称,这个学位名称全是用断烦恼来界定的。见思烦恼是头一个,见思烦恼断尽了,第二个要断的是尘沙烦恼,最后断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圆成佛道,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诸佛所修的因行,断烦恼要在生活当中、要在工作里,在处事待人接物。烦恼习气由来已久,佛法常讲无量劫你养成的习气,阿赖耶里面含藏着习气种子,哪有那么简单你能够把它断掉?佛清楚、佛明了,所以佛对于初学的众生要求不高,要求也不多,这是一个好老师。就像教童蒙、教五六岁的小朋友,你一定要晓得他的能力能接受多少、能消化多少,不能太过分。而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指导,学生不肯接受,好高骛远,不能接受的东西也要勉强去接受,跟老师不合作,这就没法子教了。

  世间老师教童蒙,儿童有没有合作?四、五岁的小朋友很听话。但是佛法不如是,佛法大概一般接触的,年龄最小的都十几岁,不是多数,大多数是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所以佛法教学就困难。成年人的毛病是好高骛远,他一进门就要广学多闻,他跟老师不合作,所以老师没有办法教,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古时候中国的小学,我讲小学不是学校,中国小学的意思是什么?是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在哪里教?家庭里头教,这是中国古时候小学的定义,跟我们现在的学校不一样,古时候就是儿童教育。父母教、祖父母教、叔叔伯伯他的长辈都教,都有义务、都有责任,为什么?这是我们家里人,这是我一族的人,我希望将来我们这个家族能有人才出来,所以都有这个责任。而且教学可以说都是以儒家为标准,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自从汉武帝制定了国家教育政策、教育宗旨之后,一直到清代的末年,这个教育宗旨没有改变,差不多有两千年,根深蒂固。所以在中国民间,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人提到孔老夫子,自自然然肃然起敬。由此可知,夫子的教化在中国扎了根,这个根基非常深厚,虽然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常常听老人说,他记在心里,他落实在他生活里头,印象深刻。发心出家了,虽然十几二十岁发心出家了,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为什么?他有家教,他懂得亲近老师,他接受老师的教导,他能跟老师配合,这就是中国所讲的师承。你亲近这个老师,你不遵守他的教诫,这不是师承。老师教的学生很多,这里头有传法弟子,这个非常重要,真正得到老师的承传。一般学生得不到,得不到的原因在哪里?跟老师不能合作。绝对不是老师有私心,老师要有私心,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没有道德。老师有道德,老师又何尝不希望多传一些学生?传法的弟子愈多愈好。

  在佛门里面,禅宗,诸位都晓得,第六代祖惠能大师。他老人家为什么这么出名?他的传法弟子有四十三个人,哪一代的祖师都不能跟他相比。我们看看历代的祖师,最多的传法弟子大概五、六个人,一般的二、三人很多,我们常常看到,还有单传,传一个。所以学生跟老师密切配合难,古时候已经难了,现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了。在现在这个社会风气里,可以说是师资之道恐怕永远都不能够恢复,要到什么时候才有?大概这个世界毁灭,新的世界再从头来起,再有圣人教诲。那是什么?众生苦难吃尽了,他才回头,这个也是漩澓,这是大的轮回。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大的轮回是什么?是世界的「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也是永远不间断的,这个世界成了会坏,坏了变成空,空了以后又成,成了以后又坏,成住坏空永远在漩澓,这是大的。每一个成住坏空都会有圣人出世到这个世界,在住劫的时候圣人出世;到坏劫的时候,为什么会坏?众生跟圣贤不合作了,不听了,都自以为聪明,这个时候圣贤走了,不住世了。

  是不是真走呢?跟诸位说,并没有真走,圣贤换一个身分来。如果真走了,慈悲心就没有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就讲不通了,他已经把我们都舍弃掉了。众生舍弃佛菩萨,佛菩萨不舍弃众生,永远不舍弃众生。他来示现换一个身分,决不是用佛的身分,不用菩萨的身分,一定跟众生和光同尘,示现普通人的身分,他做不同的样子给你看。那真的,这就是说善根福德成熟的人,一看到这个样子他就觉悟,就晓得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值得我跟他学习,善根成熟。善根不成熟,落在阿赖耶识里头,因为他业障很重,无动于衷;虽然无动于衷,意识里头已经落了好的印象,佛经里面讲种子。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说老实话去释迦牟尼佛还不算太远,就是依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年了。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的世间,我们现在能理解、能肯定,永远不间断,而且永远不减少。

  不要以为佛出世的时候佛菩萨很多很多,祖师大德很多很多,现在希有,没有了。现在有,你看不出来。现在散在各行各业,散在男女老少,你细心去观察,你以清净心去观察,你就发现、你就体会到;粗心大意一个也找不到。哪个行业里头都有,跟诸位说,老人里头有,小朋友里头有,都有佛菩萨在示现。你看看他的思想,他说话,他的动作,与性德相应,随顺性德,学佛稍稍能够契入佛境界的体会得到,懂得;凡是妄想分别执着很重的人,心浮气躁的人他看不出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周边的一切人事物,冷静细心观察,那个人不是佛教徒,没有接触过佛法,那是外国人,他也没有接触过孔孟的典籍,但是偶尔听听他讲的话,他所思考的,与圣贤讲的相应,我们就晓得确确实实是佛菩萨、圣贤应化的。

  所以不能说现在众生烦恼习气深重,造作无量无边罪业,要感受空前的灾难、报应,佛菩萨这个时候就不顾我们了,不是的。佛菩萨这个时候一样照顾我们,从来没有减少分毫,这是事实真相。佛菩萨依旧显示在一切人事物当中,时时刻刻在启发我们。如果你读了《华严》,你真正能够体会到经里面的义趣,你才明了,才真的恍然大悟。虚空是什么?虚空是藏海,藏识海。我们这个大地是什么东西?莲华,经上讲的莲华,世界,剎土。大地上面,大的是海洋,小的是湖泊,再小的是水塘,这是我们这个地方念的,上面所念的,那是什么东西?藏识所含藏的种子。海洋这个种子量大,心量很大,小水塘心量很小。我们今天念的这一段是河流,「海间香河」,河流表什么?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表同时心所。什么同时?阿赖耶里面含藏种子,这个种子起现行,同时相应的心所,香河。

  所以我们看到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河流,佛在经上讲得深,哪一样不是佛菩萨在示现?哪一样不是在提醒我们、在觉悟我们?只可惜我们真的是在迷,真的是不觉,没觉察到。这使我们想到善财何以能够一生圆满菩提、一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他会学!宗门里面大德常常测验学生:「会么?」这个字、这一句话的意思好深!会么?你要是果然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你要是不会,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不到。问题就是你会不会,然后你才晓得这一句里面所含的义趣之深之广,无有穷尽。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在表演,每天在表演就是漩澓。你每天看他,他老人家的生活为我们明显的显示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心地清净寂灭,对众生大慈大悲。天天现这个相,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最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生活、最圆满的生活,这很多人体会不到。一般人总是去追求物质文明的享受,我常常讲,物质文明享受你要付出多少代价!

  这个代价不是金钱,金钱是身外之物,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代价太大了,这个代价往后的结局、后果是三途六道。你付出的是这个代价,这个代价是世间没有东西能够跟它相比的。我为什么过这种生活?我们今天问:我们今天是不是要学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你要是刻意去做,你又在攀缘了。佛教导我们的是随缘,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好,一切都随缘。这里头决定不起贪瞋痴,决定不起分别执着,就对了,跟佛就没有两样。佛生活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今天随顺这个生活,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一定要懂得随顺,对于世间一切法,佛常常讲随顺受用,决定不能占有。「这是我的」,那你就完了!身体都不是我的,这个道理几个人懂?学大乘懂得,什么是我?尽虚空遍法界是我。怎么能把小小身体,好象整个人身是我,你怎么可以把汗毛当作我,把整个身体忘掉了?错在这里。

  《华严》里头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与我是一体。像这身体一样,这一体是没错,这身体不是完全健康,有些地方麻木不仁,麻木不仁的部分是什么?部分就是迷惑颠倒的众生,这一部分。我们能够发现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觉悟,你要不觉悟你不会发现,你觉悟你就发现了。发现之后怎么办?帮它恢复,这讲自觉。我们今天自觉了,自觉就努力恢复,恢复正常,正常是觉而不迷。我恢复正常了,我的周边还有很多没有恢复,肯定影响他。周边往来的这些大众,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他很快就跟进了。有一些跟进的还超过,这个古往今来不少数。学生超过老师的常常见,古语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是勉励我们自觉要认真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能说老师他都没有做到,我何必要做?那就错了,你永远在老师的后面跟着老师,因为你不能超前去。

  这个超前是正确的,你超前去,你再来帮助老师。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弥勒菩萨资格比释迦牟尼佛老,学长,远远在释迦牟尼佛之上,释迦牟尼佛勇猛精进,超过了。本来成佛是弥勒在释迦牟尼佛之前,现在释迦牟尼佛超前成佛了,弥勒在释迦牟尼佛之后。我们想想这个意思,这是什么样的示现,教我们觉悟之后要勇猛精进。老师真的希望学生超过他,真的成就,这是好老师。如果学生的成绩都不如老师,这老师平平,老师本身没有什么成就,学生都不能超过他。老师心里头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超过他,道德超过他,学问超过他,成就超过他,老师心里欢喜,老师心里不会嫉妒。儿子成就超过父亲,父亲会嫉妒吗?父亲感觉得荣耀。学生超过老师,老师感到荣耀。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要看海间香河,长行第五句:

  【其河所有漩澓之处,一切诸佛所修因行,种种形相,皆从中出。】

  前面已经说得很多,我们一定要懂得经文表法的义趣,这一句说得很深很广,确实是不思议的境界。经上讲的『一切诸佛』,这一句里面就含着很多意思。第一个可以说为十方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不谈)一切诸佛如来,这是一个说法。第二种讲法就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与诸佛是同生性,同样用的是真心;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他们真正是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确确实实他用的是这个心,不夹杂一丝毫的妄心。妄心是什么?相反的是妄心。真诚相反是虚伪,虚伪是妄心;清净反面是染污,染污是妄心;平等的反面是贡高我慢,正觉的反面是不觉,慈悲的反面是自私,反面完全没有了,圆教初住菩萨用这个心。如果我们也用这个心,我们这个反面的完全断干净了,你就是初住菩萨,你就是法身大士。

  我们今天学,学真诚里面还夹杂着虚伪,没断干净!我们的功夫要在这里做。分分断,它不是一下子断干净,没这个道理。一定要锲而不舍,真正努力去干,希望一年比一年真诚。真诚进步了,虚伪降低了,要这样干法。希望自己在一生当中把这反面的都断干净,换句话说,我这一生当中,我纵然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也能证得分证位,不错了!人要有这个志向,这个真正叫办大事,世间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是假的,那是一场空,不能在那里追逐。要彻底放下,我们干真的,我们走的是佛道,走的是菩提大道。一切诸佛就是从圆教初住往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萨统统都是诸佛;一切诸佛,这是一个讲法。还有一个讲法,那就是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六即佛的范围包括大了,把我们凡夫都包括了。我们凡夫是什么佛?「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只要是受了三皈五戒,不管你有没有皈、有没有戒,就是挂个名,为什么?名字即佛。

  你皈依了,三皈确实没有做到,你受了五戒,五戒一条也没有做到,挂名的,名字即佛。认真去做了,我天天真的想修,提起自己的警觉,我要觉而不迷,我要正而不邪,我要净而不染,你已经有这个念头,时时刻刻你能提得起这个念头。你能提得起十善五戒,起心动念都会想一想,「我跟十善相不相应?我这个念头该不该起?是善还是恶?」自己有能力去拣别,「我这个话是善还是恶?我这个行为是善还是恶?」能够真的反省、真的检点、真的天天在改过自新,这个叫「观行即佛」,那就不是名字,他真干。观行功夫得力,就真正能够降伏烦恼。譬如遇到很不称心的事情,人常常容易发脾气,忽然就是在这个时候提醒自己:我不应该发脾气,我何必要认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这个瞋恚念头马上压下去,这是观行。观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观照,行是行为,你能够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行为是正的还是邪的,你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功夫,这叫观行即佛。

  六道凡夫都在这个境界,如果再提升,再提升就是「相似即佛」,观行提升就相似。相似是象样了,像佛的样子,那是什么?你超越六道轮回了。你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在四圣法界里头,出了六道,四圣法界里面的相似位,相似即佛。我们如果做到相似位,那就超越六道轮回了。那你就想象到,你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还没断,在相似位里头就要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尽了,你又提升到分证即佛,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照见。这是功夫三个等级:观照、照住、照见。照住是六即里面相似即,照见是分证即、分证位。观照,没有到照住,是六道里面的观行位。一切诸佛,有这三个意思在。第一个意思是圆满佛,究竟圆满的佛果;第二个意思是分证位,法身菩萨;第三种讲法,把名字位都包括进去。然后你才晓得,『所修因行,种种形相』,可以说从凡夫初发心一直到如来究竟果地,修行的形相统统都在这里头看出来。

  「种种形相」,是什么个形相?跟诸位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就是这里讲的「种种形相」四个字。「一切诸佛所修因行,种种形相」,总共十二个字,是全部《华严》。这个句子里头你就想象到,真的是境界深广没有边际。从这个地方使我们联想到,我们供养佛、供养佛像,供品当中最重要的是一杯水,其他的什么供具都可以不要,水是一定要;香都可以不必要,水不能不要。水表什么意思?你看看此地,华藏世界周围的香水海,大海是水;莲华地面上的香海,是水;跟香海通的这些河,我们现在念到的海间香河,是水。用水表藏识,用水表藏识里头含藏的种子,又用河水表与识心相应的心所。你看看这一杯水里头的表法,意思多深多广!我们教初学不能这个讲法,这样讲法会把他讲糊涂了,他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利益。我们最平常是用最简单的讲法,供这一杯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水,心要像水一样清净,没有污染,要像水一样平等,没有波浪。

  波浪是什么?波浪是念头,我们的心前念灭后念生,这是波浪。如果是欢喜或者是发怒,那是大风大浪;真正平了,波浪不生,这就是定。我们讲的禅定,佛经里面也常常读到正受,正常的享受,你的心水不动。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就是香水河,河流在流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正受,那就是禅定。禅定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那是初学,那是课堂的作业,真正要用在生活上,禅定要落实用在生活上才开智慧。在禅堂里头盘腿面壁打坐不会开智慧,要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地方,真正在那里炼,炼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是慧,心地里头如如不动是定,真正修功夫、修定慧是这样子完成的。

  所以我们到后面,现在还没讲到,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访的善知识,修禅定不是在禅堂,在什么地方?在市廛。古时候的市廛就是现在的商场、百货公司,最热闹的地方,外国人称之为MALL。修禅定的人他在那里逛,善财童子到那里去参访他,他在那里修禅定,定慧等学。我们凡夫怎么会晓得?他六根所接触的琳琅满目,他在里面也有说有笑,也不是呆呆板板的像木头人,不是的,是活人,活活泼泼。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这是智慧,他一点不糊涂;心里头对于所有一切的万物一点贪心都没有,一点厌恶的心都没有,他心是平的,这是修定。他心是清净的,没有被六尘境界污染,真正的禅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一体,定慧等学,他学会了。所以六波罗蜜是在生活里头学,是在工作里头学,是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学,一剎那都没有离开。以《华严》来说,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就是他的生活,法身菩萨的生活。我们能不能从供佛的一杯水里面体会到这个意思?经上说『皆从中出』,你能不能从这一杯水里面生出这么多的意思出来?这一句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底下一句:

  【摩尼为网,众宝铃铎。】

  这八个字就是一句。『网』是罗网,『铃铎』,我们中国人俗话讲铃铛,小的叫铃,大的叫铎。铎就是小型的钟,比铃大,比钟小。最常见的,现在好象也不常见了,我们从前在学校念书,上下课打铃,那个铃是铎,是个大的,有工友到时间他就摇铃,上课了,下课了。也有学校,这是个小的钟,那是属于铎,它挂在固定的地方,到时间的时候,它有绳子拴在钟的锤上,锤是在钟的当中,你摆动它就响,这样的钟我们往往在一般教堂里面还能看到。这个意思大家能体会到吗?「铃铎」是叫你上课。「网」是罗网,罗网表的意思很广,网一般来讲、总的意思来说,包罗万象。经典上讲罗网,多半都是取帝释天天宫里面的罗网,装饰品。这个网里面系着明珠,就是摩尼宝珠,珠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景象都照在里头。它这个珠子很多,网与网交叉地方都结上明珠,珠跟珠互相照映,那个景象重重无尽,就好象镜子对照一样。

  我们知道镜子是平面的,那个珠是圆形的,圆形的镜子照起外面的色相,它产生变化了,从变化里面我们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相会变,这说明你用什么眼光去看,那个相就变成什么样子,相随心转,随着我心转。我看那个人是好人,愈看愈好;我看那个人是恶人,愈看愈恶,他是不是真的好、真的恶?不见得!好跟恶,说老实话没有标准,真的没有标准。佛菩萨有没有标准?佛菩萨也没有标准。绝对的标准是什么?善恶两边都离开了,这是绝对标准,这个跟你说真的。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古人讲得好:「性本善」,那个性本善的善,是善恶都没有了,那叫善;有善有恶就不善。换句话说,如何你见到本善?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加丝毫意思,你就见到本善。这个本善是什么?《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只要不加一点意思,现前这个世界是华严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把意思加在里头。

  平常我们有个术语,常常讲「注意」,注意不是好事情。注是什么?注入。意是什么?意思。注意是六道凡夫,觉悟的人才不会把意思注在这个里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把意思注在里面就坏了,马上就变相,变质了。所以佛常常教人第一念,第一念是什么?没有意思,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面。第二念,意思就跑出来了,是识,第二念见性就变成了眼识,耳根闻性就变成了耳识,第二念就变了。第一念跟第二念几乎是同时的,佛法里面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个念头。所以,能保持第一念的就是法身大士;保持不了第二念,是九界众生。诸位要听清楚,九界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保不住,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了。永远保持第一念就转识成智,分证位佛,他是分证位佛,《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所以这个「网」含的意很广很深,表法的义趣我们总得要能够体会到几分。

  我们在一切处所,看到网就想到:网在教我们。所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从来没有间断在教导我们,关键还是在「会么?」果然会学,我们的学习从来不会间断,真的问题在会不会。不是说别人会不会,自己会不会;别人会不会与我没有关系,自己会不会。摩尼是网。「众宝铃铎」,铃铎刚才讲了,铃铎是教学。执掌教学的这个工作也称为师铎,手上拿着铃上课。这什么时代?古时候的私塾,私塾学生少的六、七个学生,多的一、二十个学生,三十个以上的大概都没有,顶多二十几个。这是古时候的私塾,老师一个人,没有工友。上课摇铃,老师自己摇铃;下课的时候,学生可以轻松一下,休息,离开教室;上课时间到了,老师摇铃,学生赶快回到自己座位,这是铃铎,你从这里体会。「众宝」,当然是形容教学的课程,老师教的是什么东西?全是圣贤书,我们佛法里称之为法宝。世俗里头所教的,在中国决定少不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是教学内容,课本,真正是宝。

  古时候小学,老师教的是教你生活起居、处事待人接物的规矩,那是德行。教你说话,说话要有分寸、要有礼貌,言语;教规矩,老师做榜样,学了之后你回去,你知道对父母、对兄弟姐妹是些什么样的态度,生活教育。古人也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记录下来,就是大家熟知的《弟子规》这一类的,这是小学教材。需要读的一定是四书五经,老师只教读,教句读,只教你读,没有讲解。为什么?年岁太小,智慧没开。这个时候他的长处就是记忆,小孩的记忆力好,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利用他这个长处、他的特质,充分的利用它。大概总是到十二岁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这个阶段里头,所有重要的典籍,教他读、教他背。所以私塾教学老师是不讲解的,只讲规矩。处事待人是规矩、礼节,这个要讲,书不讲,教这个。督促,看着你背。天分好的,督促他背一百遍,一百遍背完了可以下课。所以下课不是同时下课的,有早有迟,下课不要打铃的。你一百遍你先背完了,你先下课;那个还没有背完的,继续在背。天分差一点的,我们一般讲迟钝的、笨一点的人,要背两百遍,加倍。为什么?他才不会忘记。所以只有上课的时候打铃,下课不打铃的,每一个学生下课先后不同的,跟现在学校不一样。

  古时候是从六、七岁开始到十二岁,大概也是六年的时间。能力很强的,记忆力非常好的,四书五经背过之后,可以选背诸子百家。百家是文集,我们现在中国古时候编的丛书,《四库全书》:经、史、子、集,背这些东西,由老师来选择、来挑选,教给学生背诵。在佛法里面也不例外,但是佛法出家不是从小,不是从六、七岁,佛法出家大概都是十五岁以上到二十几岁,由此可知,他的小学教育完成了。甚至于古时候十三、四岁就入太学,秀才,我们也称为童生,童生就是秀才。入太学读书,有讲解、有研究讨论,你小学所背诵的东西现在要开始研究、讨论、讲解。它是分为两个阶段,小时候记忆力好要你背,十三、四岁智慧慢慢开了,能够懂得了,来研究讨论。所以在古代确确实实有考取举人、考取进士,二十岁,二十岁弱冠;还有十九岁考取的,那还叫童子。

  考取举人、考取进士成绩优异的,国家往往分配你担任县市长,县市的领导人。多大年岁?十九、二十岁。教成的!这叫出仕,你出去作官,为社会、为人民造福;对他自己来说,修福。人生享福是在晚年,退休之后享福,这个跟外国人的思想不一样。所以少年的时候苦学,奠定福慧的根基;壮年的时候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为人民造福,自己在修福;到晚年退休了,现在人讲退休,古时候叫「致仕」,就是退休,退休之后享福。外国人跟我们恰恰相反,外国人是少年享福,中年拼命受苦受难,谋自己生活;晚年的时候,过去我常常听说外国人是少年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他跟我们中国完全是相反的。这个社会上流行的言语不错,我们在外国仔细观察,是这个样子。年老的时候没有人理会,虽然住在养老院,养老院住那么多人,彼此都不谈话、都不往来,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吃饱之后,身体好的院子里面散散步;身体稍微差一点的,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没有人跟他打招呼,没有人跟他说话,寂寞!

  我们看到很难过,我们想想如果我们晚年是这个样子,怎么办?他们在那里晒太阳,等死!中国人常讲坐吃等死,那是什么味道?这是一生最后的一个阶段,多可怜!我们看得很多很多,有几个人有警觉心?释迦牟尼佛有,看到生老病死他觉悟了,生老病死的现象都摆在我们面前,几个人能像释迦牟尼佛觉悟?哪个人不老?我自己要老,我老了以后是不是也跟他一样?想到这个地方,我们就要警觉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是因此而发心学道的,舍弃世间地位、权力、荣华富贵,他去修道。为什么?只有修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不认真的来学习,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果然没错,世尊确确实实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展示给我们看,教导我们。

  中国人在全世界来说,现在连美国人都肯定中国人有超过一般人的智慧,现在西方人肯定。从中国的教学,思想、理念、教学的方法,你能看得出来中国人的智慧。小,受一点苦、受一点折磨算什么?小时候受了苦,老的时候不受苦,谁能想得到?小时候要享尽了福,老时候受苦,你们想想看,你是愿意老时候享福,还是愿意小时候享福?你是愿意小时候吃苦,还是年老的时候吃苦?你能把这个帐算清楚,你就明白了。我年轻的时候受苦受难,同事、朋友在下班的时候游乐场所去玩去了,看到我在这里读经、在这里学佛,都说我迷信。没有学佛之前我喜欢读书,都说我是书呆子;书呆子以后学佛了,迷在佛里头,不知道去玩。他们是明着跟我讲,我回答他什么?我说:我不是不想去玩,我玩不起。为什么?我如果现在玩,我老年要受罪。我现在年轻,可以能够忍受,现在好好的努力学习。我玩的时候,我说我会玩,不过我现在不能玩,我到年岁大的时候再去玩。他们笑笑,不懂!到我五、六十岁了,常常到国外去讲经、去玩,他们明白了,和尚讲的话不是假的,真的。他们那个时候工作很辛苦,快到退休了,看到我今天到这个国家,明天到那个国家,他才知道。玩要有本钱,没有本钱怎么玩法。先要把本钱赚够,先要好好的学,道德、学问、知识统统有了成就,这个时候像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也是周游列国,那是我们的好样子,我看明白了,我看懂了,认真学习,这是「众宝铃铎」里面的含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第七句看起:

  【诸世界海所有庄严。悉于中现。】

  这一句好象跟前面第五句很类似,第五句是讲一切诸佛所修的因行,在这里头出现了。这一句范围也是非常广大,『诸世界海所有庄严』,这一句我们一定要能够明了。前面经文所说的世界海微尘数剎土,「诸世界海」,诸就是世界海微尘数的世界。再往深处去观察,这里头还包含一一微尘里面所现的,一一毛端里面所现的,一一毛孔里面所现的,每一粒微尘、每一个毛端里面都现世界海微尘数剎土,依中现正,正中现依,重重无尽,没有边际。这些世界海里面依正庄严,全都在香河里面显现出来了。我们必须要明了,也应当要学习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不说很多,以我们娑婆世界做例子,十法界依正庄严,首先我们要了解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这个重要!对我们现前的学习才能够有真正的利益,真实的受用,我们学的这个东西没有白学,学了真有用。

  十法界,我们从上面看,最上面是佛法界;佛常常讲,不是讲究竟圆满的佛,是讲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修的是什么因?平等心。平等是成佛的真因,究竟圆满的佛果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不是用真诚,他用平等,为什么?大乘经教里头常常教给我们,这一尊佛天台家称之为「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的。为什么?没有发菩提心。阿罗汉没发菩提心,辟支佛没发菩提心,权教菩萨跟相似即佛他们发的菩提心也是相似的,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所以佛说四圣法界里面,这里头的众生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只有一部分的解脱,没有证得法身,没有般若。没有证得般若智慧,没有证得法身,无明没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菩提心现前了,从这以后用真心,不用妄心;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依旧用的是妄心,但是他的妄心跟真心非常接近。我们六道凡夫用的妄心跟真心距离很远。十法界里面的佛用的心跟法身菩萨,那是分证位的佛,等于在交界的地方,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他没有能够越过。我这样的比喻,诸位应该可以理解。

  所以佛讲平等心。由此可知,平等心是多么重要!常常修平等心,就能接近菩提心。平等,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提倡。我们世间人常讲和平、平安,这些祝福的话里头都有个「平」字。和平,和是果,和睦相处;平是因,平等对待。如果我们的心不平等,怎么可能跟大众和睦相处?你要跟一切人和睦相处,你首先要懂得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你要跟一切万物和睦相处,你要以平等心对待万物。如果自己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你在这个世间永远得不到和睦,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常常听到有些人说,某人很随和,大家对他的印象都好,他有什么事情,每个人都很乐意去帮助他。没有别的,心平等、谦虚、卑下。平等所表现在外面,一定是谦虚、恭敬。礼的总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儒家的礼中心精神之所在,就是这一句话,自己卑谦,尊重别人。孔老夫子一生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个态度,一丝毫的傲慢都没有。

  实际上,人人都有长处,他的长处我没有,我怎么不尊重他?人人都有缺点,我自己也有缺点,为什么能够原谅自己,不能原谅别人?能容自己,不能包容别人?过失!这是自己真正过失。学会忍让、学会包容、学会谦虚,这个人不但走遍世界,走遍十法界都会得到别人尊敬,都会得到别人帮助,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成佛的基本道理,相同!

  我们在大乘学习过程当中,常常提起这十个字五句是大菩提心,每一句里面都具足其他的四句,那就是菩提心。十法界的佛,平等具不具足?具足。平等里头有真诚、有清净、有正觉、有慈悲。为什么跟分证位佛不一样?他这里头还夹杂着毫分不净,问题在这里。那个毫分不净要是断掉,毫分不净都不夹杂,毫分不善也不夹杂,他马上就提升、就过关了,是法身菩萨了,升等了,那是分证即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尤其是希望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能不能做到?善财童子做到了,我为什么做不到?

  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是做示范的,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他的身分就是六道里的凡夫,为我们做证明,我们可以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贡高我慢的习气总有几分,不能够平等待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因有了,什么是缘?日常生活当中,真正以平等待人接物,那是缘。因跟缘具足,你的境界当然往上提升,这是讲佛。

  菩萨,菩萨是修六度,六度是菩萨,六波罗蜜。第一个因行,四摄是方法,我们今天讲手段,真因是六波罗蜜。「布施」,布施的范围太广大了,随着你布施的心,你的心是真心,你的愿愿众生得福、愿众生开慧,这个了不起!这个心不但是菩萨心,也是佛心,念念希望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然后你就晓得哪一种布施是最殊胜?《金刚经》上多次的比较,《普贤行愿品》里面「广修供养」都说得很明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句偈」。为什么?四句偈能令迷惑众生省悟过来,能帮助人破迷开悟;七宝布施做不到,你只能够施舍,帮助人解决物质生活困难,那个功德小。为什么?人家得你的利益顶多一生,如果他觉悟了,那个觉悟是生生世世。如果这个觉悟,我们世间人讲运气很好,他遇到净土法门,他真的深信不疑,这一生念佛果然往生了,你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帮助一个众生作佛。

  大慈菩萨讲得很好,如果你这一生当中能够帮助两个人成佛,真的往生了,确确实实往生,就超过你自己这一生的修行。你想想看,那两个人真的往生了,你能不往生吗?你到临命终时,他们两个人一定向阿弥陀佛启请:我们两个人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某某人介绍、劝勉我的;现在他快要命终,我们恭请阿弥陀佛去接引他。那是肯定的,只要你自己没有障碍;你自己有障碍,那不行!你自己没有障碍,一心向佛求生净土,被你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一定跟着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功德第一殊胜!我们不能够错过这个机会,要认真努力去做。

  大家在一起共修,建念佛堂的功德不可思议,好事情!如果说是建道场,道场的范围很广泛,能够培养弘法人才,续佛慧命。这一桩事情,一切诸佛如来都感激你,你们想想看是不是?我要是佛,我一定感激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们这个小道场,九楼现在在筹备,利用这小小的地方建「万姓先祖纪念堂」,我们发心做这桩事情。大概一个星期之后,中国国内有一个灵媒打电话告诉我:法师!你们在做祖宗的纪念堂,全中国每一个姓氏的祖宗都感谢你。我听了这个话寒毛直竖,怎么当得起?但是想一想,这个话不是假话,我们跟他没有往来,他怎么知道?我们在此地准备做这个工作,只有几个人晓得。鬼神真的有他心通,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他把这个讯息传给我,我们很感动,对我们也是一种勉励;换句话说,我们非做不可。所以我听到这个讯息,我在想我们要把这个事业扩大。

  祖先的牌位很不好写,太多了。现在我们收集到的有一万二千多,不断的各地方传来的资讯,中国姓氏有多少?最多的说法是二万二千多。前一个时期我们听说是一万八千多,现在我们得到新的资料是二万二千多个姓氏,万姓,不是百姓,「万姓先祖纪念堂」。将来我们把这些牌位,我们都印出来,提供别的道场。他们要想做,我们这个资料就供养他,他就不要费这么大的功夫去找这些资料来设计这些牌位,我们统统把它做好。在全世界哪个地方有华人,我们都希望他在那个地方能够建一个先祖纪念堂;不必一家一家建祠堂,所有中国人我们做一个总的祠堂。好!团结我们的民族,团结华侨,非常有意义。

  春秋举行祭祖,我们举行这个活动,学佛的清明、中元、冬至,一年举行三次祭祖活动。至少举行一次,冬至。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华人,利用这一天我们来聚会,象征团结。请一些长者,德高望重的长者,跟我们讲讲孝道,这是机会教育,教导我们不忘本。人能够不忘祖先,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远祖我们都还在追念,念念不忘,这是非常好的教育。

  这都是属于布施。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把它做出来,布施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有众姓之家,这个多有意义!

  所以修福,我常常讲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修不到福。你所修的福,有很多人修福是假的。像种福,种五谷杂粮,他不是种在泥土上,他看错了,他没有真正找到福田,他种在沙土里头、种在石头上,不但不能生福,连他的种子都烂掉了。智慧才能够知道哪个地方是福田,哪个地方的土地非常肥沃,适合种什么样的东西。种子下去了,果然就茁壮、开花、结果,你就有收成。所以没有智慧,想种福都种不到。佛在经上也常常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用的心要正,我们学佛行要真,总要以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谊做我们的榜样,我们从这里学习。

 

  所以要学布施,学财布施、学法布施、学无畏布施,你这三种布施都做到了,果报殊胜。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头,最容易做的、最方便做的是素食,不吃众生肉,这是施无畏。所有一切动物它不会怕你,为什么?你不会杀它、不会害它,你不会吃它。它有灵性,我们做朋友,我们互相照顾,真的是这个样子。

  过去我们在书本里面看到有这些记载,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用这种心、用这种态度对待这些动物,动物逐渐逐渐了解,真的跟我们做朋友。我们现在住在澳洲,澳洲很多野生动物,不是家里养的,我们看到,拿一点吃的东西喂它,一招手它就来了,不害怕。鸟很多,我们买鸟食来喂它,常常在一起习惯了,我们向它招手,它飞到你手掌上来。无畏施的果报,真的给自己带来健康长寿。

  我们种的蔬菜、水果,鸟也来吃,虫也来吃,我们没有用农药,也不用化肥,是有机的蔬菜、水果。它们来吃,我们欢喜,布施供养,我们不赶它走;赶它走就吝啬了,就不肯施舍了。但是到第二年,我们也跟它商量,你吃的时候也给我们留一点,不要吃光,真的它给你留一半。我们用的心愈诚,它对我们的报答也愈多。

  古晋李金友的山庄种的这些水果、蔬菜,他跟我讲,我上一次去的时候是第六年,第一年种的水果、蔬菜百分之九十都被鸟被虫吃掉,百分之九十。到第二年它吃一半,留一半给我们。每年都会多留一点。到第六年的时候,差不多它们吃的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九可以收到。那些小虫、小鸟都有灵性,你对待它好,它也对你好,你布施供养它,它也会供养你,我们这样做朋友多好!菩萨心,常常有施舍的意念,它不会断掉。

  人到世间来,一生干什么?就是干施舍的!我没有钱,什么都没有,我可以义务劳动。今天讲做义工,义工是用身体来布施,这个比财物布施的果报还要殊胜,这叫内财布施。你布施财物是外财,身外之物;我用身体来布施、来做义工,那个果报更殊胜。

  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守规矩,那是属于无畏布施,你这个人守法、持戒,别人不会怕你。你持不妄语,人家对你讲话很放心,你不会骗我。你持不偷盗,我钱财摆在这个地方也很放心,为什么?你不会偷盗,你不会拿我的。他心里头没有恐惧,这就是无畏。你持不杀生,他放心,「你绝对不会伤害我」,给对方身心的安全感,这属于无畏布施。

  「忍辱」是无畏布施,我在态度上、言语上得罪你,「他修忍辱波罗蜜,他不会报复,他不会记恨在心」,无畏布施。

  「精进、禅定、般若」是属于法布施。我自己做,别人看到了,他受感动了,他向我学习,效法我,这就布施他了。自行就是化他,自他真的是不二,菩萨修六度万行。我们学佛,说实在话,应当取法于佛菩萨,我们走佛菩萨的大道;十法界是十条道路,我们选择这两条路,决定不错。

  不要去想别人怎么对我,别人不走这个路,我们走这个路。我们只要问自己,我怎样对人?别人对我有伤害,不要紧,我常讲逆境、恶缘,缘是人事,遇到的人是恶人,伤害我;逆境是非常恶劣的环境,我能够不放在心上,我依旧以平等心六度心来处事待人接物、来过日子。逆境、恶缘消我的业障,顺境、善缘增长我的福慧,顺逆境界都是好境界。

  所以我告诉同学们,一个真正修行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顺境、善缘我感恩,逆境、恶缘我还是感恩,为什么?帮助我消业障,使我无始劫以来的业障能够早一天消除,好事!不是坏事。我没有错,人家冤枉我,好!消得更快。如果我有过失,别人毁谤、侮辱、陷害,业障消除;如果没有过失,那无量劫以来的业障都消掉,不是坏事。如果我们不肯接受,怀恨在心,将来想报复,不但业障不能消除,业障增加了,将来果报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个麻烦大了。

  佛菩萨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结怨,小小怨结赶快化解。怎么化解?常常反省,不要怪别人。回过头来想自己,我做得不好,让他看不顺眼,让他心里不高兴,我怎样来改过。只要回过头来反省、检讨,改过自新,那个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都是我的老师。为什么?他要没有这个恶劣的行为对我,我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点,不知道改进,他是我的好老师,他是我的善知识。一生当中心里没有一个冤家,没有一个对头,你说你这一生活得多么幸福、多么自在!这个世间谁能跟你相比?一个怨怼都没有,走菩萨道。

  缘觉、声闻是小乘,偏重在自利。缘觉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三世因果。三世因果,我们就晓得,过去世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未来世还没有来,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讲现在。现在的果我们已经在受,感受这个果报。果上没有办法修,只有在因缘上。实在讲都是「缘」。

  现在的缘,佛告诉我们,佛是把所有一切现前的缘归纳为三个字:爱、取、有。佛告诉我们,这三类你只要有一类断掉,你就超越六道轮回。这三条也分上、中、下三等根器,最上等的根器,爱断掉了,贪心,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贪爱的念头断掉了,这行!第二种,爱的念头虽然还有,当然它很淡薄,不是很严重,他能够不取。不取是绝不以为是我的,没有占有的念头,行!能超越。第三种,虽然有爱有取,心里头没有「有」,就是心里面绝不以为这个是我的、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这个念头断掉了,你能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六道轮回,在辟支佛他们所认定的,就是这三大类:爱、取、有。这三大类你一条都放不下,你的果报在六道、在三途。怎样到三善道,怎样到三恶道,就看你「爱、取、有」的对象,你「爱、取、有」是善的,三善道;「爱、取、有」是不善的,三恶道。这是辟支佛所修的。

  阿罗汉所修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这是世出世间的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佛总是先说果后说因。世间先跟你讲果报,「苦」,苦从哪里来的?集来的。「集」是什么?集结造作。集是业,你的果报是你的业变现出来的,业报!六道里头是业报,这个不能不知道。你造的是善业,你得人天果报;你造的是恶业,三途果报,世间因果如是。

  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不再搞业报,那你要修出世间法,出世间的果是灭。「灭」,有很多人不懂这个字的意思,在佛法里头也常常讲涅盘,灭就是涅盘。涅盘是梵语,也翻作灭,灭什么?灭苦灭集。在因上讲是灭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灭了,你超越世间了,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个佛果叫大般涅盘,大乘佛法所修的。小乘佛法修的是只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我们要问:证得阿罗汉果之后,还会不会再往上提升?会的,肯定会。不过佛在经上常讲要两万大劫。

  阿罗汉在他证得的这个境界里头他很欢喜,他在那里享受,享清净寂灭之乐。到他享够一段时间,他大概又觉悟了,这个还不够,我还要往上提升,回小向大,所以阿罗汉肯定会回小向大。每个人的时节因缘不一样,最长是两万大劫,他会回头。他修什么?修道。小乘常讲,「道」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所有修学的归纳,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为三十七个法门,称为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并不是完全讲小乘,大乘也有三十七道品,诸位只要看看天台智者大师讲「藏、通、别、圆」四教三十七品,你就晓得三十七品有藏教的、有别教的、有通教的、有圆教的。藏、通属于小乘,别、圆是大乘,所以它是通的。这是我们讲四圣法界的心行,我们要记住,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搞这个好,不要搞六道。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海间香河」第七句:

  【诸世界海所有庄严。悉于中现。】

  这一句我是用十法界依正庄严做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在这里面学习。十法界的四圣法界跟诸位介绍过了,四圣往下就是六道。六道第一个是「天」,天道的业因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界天上品十善。由此可知,十善业道至少要能达到九十分以上,上品,感得的果报是欲界天。欲界天,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讲,单单修十善,最高只能够到忉利天,我们中国人常讲的玉皇大帝,一般宗教里面讲的天主、上帝,可能都是说这个层次的天。如果再往上面去,欲界第三层天夜摩天,第四层兜率天,第五层化乐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佛在经里面把这些层次讲得很清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都有说明。

  但是上面这四层要修定,不单单是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还要加禅定、还要加四无量心。禅定没有修成,所以它的名词叫「未到定」,是修禅定,有禅定功夫,还不够标准。如果达到标准,他就到色界去了,就不在欲界。由此可知,这些修定的人,欲没有断干净,所以到不了色界天。这是讲欲界天的业因。

  色界天那个业因是禅定,四无量心。禅定真正修成功了,初禅。那个标准从什么地方看?对于欲的念头,「欲」我们常讲五欲,「财、色、名、食、睡」,他有没有断?跟诸位说,他没有断,他是用定功完全把它伏住;虽然没有断,决定不起现行,也就是说它不起作用。所以这种断,我们叫「伏断」,定功把它伏住,伏断。它不是灭断,阿罗汉才灭断,色界天人是伏断。定功有浅深差别,所以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讲功夫的等级,果报不相同。

  四禅里面,总共有十八天,我们常讲十八层天,还要修禅定,还要具足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是放下,生色界天。色界天再上去,无色界天。无色界天,换句话说,连这个色身,有色身当然要居住的环境,我们讲有居住修学活动的场所,他有宫殿、楼阁;到无色界,他身不要了,真的像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高等凡夫。知道什么?身不是好东西,没有身多自在!没有身,诸位想想,生老病死就没有了;生老病死,身才有,有身就有生老病死,没有身,生老病死就没有了。高级的凡夫他有这种思想,他不要身。不要身,真能做到,生到无色界天。

  无色界天也有四个层次,我们通常称之为四空天,他没有色身,他也没有宫殿、楼阁,我们一般人称为灵界。佛法里面讲他只有神识,从唯识学家来说是阿赖耶,他只要见分,他不要相分,所以他没有形相,这是六道里面的高级凡夫。四空天只有这一类的人在里面居住,这里头没有佛菩萨。为什么?佛菩萨示现是要度化众生的,这些人是自以为足,认为自己这个境界非常好,不能接受佛菩萨教化。所以这层天也叫做「长寿天」,寿命八万大劫。

  八万大劫,我们现在没有观念。我透一点讯息给诸位,我们这个世界,世界有「成、住、坏、空」,也是漩澓的,成住坏空八万次他还在,你就晓得这个寿命多长!但是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会失掉,那个定功最长最长只能支持这么久。定功失掉之后,他不能再上去了,他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只有再下来。所以谚语常讲「爬得高,摔得重」,他爬到那个顶上,以为那个境界就是涅盘境界。这是误会、错认,以为自己证得大般涅盘,不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以为自己圆满成佛,这个心态就是极重的罪业,毁谤三宝,不相信三宝。尤其到他寿命到了,佛说入般涅盘就永远不生不灭,我现在还要堕落,佛说的般涅盘是假的,不是真的。「我证得了」,他不知道他那是误会,他那个不是大般涅盘,他是四空天,所以堕落决定是堕地狱。换句话说,爬到最高,跌到最下,然后从最下慢慢再修起,很辛苦!这是讲天道。所以,天不究竟。

  天跟人当中,还有一个「阿修罗道」,这是平常讲的六道,六道讲阿修罗。如果不讲六道,讲五道、五趣轮回,就不讲阿修罗,天下面就是人。讲阿修罗,阿修罗很复杂,诸位读《楞严经》,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阿修罗有四种:有天上阿修罗,有人间阿修罗,有畜生阿修罗,有饿鬼阿修罗,只有地狱没有。天上阿修罗在欲界,色界里头没有阿修罗,在欲界天,当然无色界更没有了,这些事实我们要知道。

  为什么叫做阿修罗?佛讲阿修罗好胜好斗,福报很大,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什么业因?在人间修福,不舍傲慢。他修的福大,供养三宝,财、法、无畏都布施,他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但是他很傲慢,骄傲!好胜!绝对不肯落在别人后面。譬如财布施,你布施一百万,他一定要布施一百二十万,总要把你压下去。这样的心态修布施度,果报在阿修罗道。法布施、无畏布施都是这样的,总是抢在前面,绝对不肯落后;别人修福德、功德超过他,他心里嫉妒。就这么一个业因,所以他的福报很大,他享天福,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报,到天上享福。

  天上享福,这个习气还断不掉,所以常常找忉利天主的麻烦。我们在佛经上看到,忉利天主跟阿修罗打仗。当然真理里面所讲「邪不胜正」,忉利天主会打胜,但是很辛苦。忉利天主的福报跟阿修罗是一样大,忉利天主修福的时候,没有瞋恚心,没有嫉妒心,所以他是正神。这么个业因。

  人间也有阿修罗。那我们就想到,他所修的福次于天阿修罗;畜生阿修罗,他所修的福又次于人阿修罗;饿鬼里面阿修罗,当然他修的福又次于畜生阿修罗。阿修罗无论在哪一道,有福报,是那一道很大的福报;所带的习气相同,傲慢、好胜、嫉妒,这是阿修罗。佛在经上讲,阿修罗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差别在此地。

  《楞严经》里面讲五道,不讲六道,阿修罗在哪一道就归哪一道,在天归天道,在人归人道,所以讲五道,不讲六道;也讲五趣,趣向的趣,跟道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佛经上,诸位读经,有的时候看到五趣,有的时候看到六道,知道五趣跟六道是完全相同的,不增不减。不是说六道多了一道,五趣少了一道,不是的,你了解里面的内容就明白了。

  阿修罗下面是「人道」,我们现在得人身,人道的业因是什么?佛跟我们讲五戒十善。这个十善是中品十善,没有到上品。上品的五戒十善,你到天上享福,人间福报太小,你的福报太大,你生天,不会在人间。我们人间得人身的人,我们很了解;六道里头其他道状况,我们不甚了解。人道,我们亲身在这一道,感受很多。人的相貌不一样,体质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富贵穷通不一样,什么原因?

  佛跟我们说到人道来有两种业,一种叫「引业」,一种叫「满业」。引业就是五戒十善,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投生,得人身,引导你的。得到人身之后,你这一生富贵贫贱、寿命长短,那是属于满业。满业是什么?满业是你修的善恶业。实实在在讲,你这一生做人、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你要能够断恶修善、积累福德,你的满业好,你来生得人身,你在人世间享福。如果不知道断恶修善,不晓得积累善福,你还要造作一些恶业,那你得人身,人身是得到了,你的一生生活状况就很辛苦,是这么一回事情!佛经上讲得详细、讲得透彻。

  佛在经上又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总说因果。我过去生中修的是什么因,造的是什么业?我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报,所以我不会怨天尤人,我的果报再不好,我知道自己造自己受,与别人不相干!别人对我误会,别人伤害我,别人欺骗我,这是过去世的业因。佛祖,连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都常常教导我们,遇到这些不幸的事情,应该怎么办?作还债想!我过去生中欠他的,现在还债,还过去了,帐了了!欢欢喜喜的接受,认真努力修善积福。如果做得很认真、很努力,果报不要等来世,这一世你就享受到。怎么样?这一世的命运改了,《了凡四训》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把命运改过来。

  我们今天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认真努力在改,改了之后,晚年愈来愈幸福,命里该短命的可以修到长寿,命里没有福报的可以修到福报。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命里没有儿女,你可以得到好儿女。了凡先生给我们做了示范,俞净意先生也给我们做了示范,俞净意的果报超过了凡先生,为什么?俞净意修行那个功夫超过了凡,真的是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

  我们学佛对于这个道理要参透,我们才真正能够修得人天福报。人、天是非常接近的,引业、满业都接近。所以做人要做好人,要自求多福。福不是侥幸可以得到的,一定要修因。因真,果报就实在。生活在贫穷困苦,更要懂得修因,改善自己的命运。现前享福,你也要知道你这个福报是前生修的,如果这一生不继续去修,福享完了就没有了。

  这一桩事情我在这一生当中看得很多,早年在抗战期间,我也听说许许多多福报很大的富贵人家,抗战胜利之后大陆解放,我到台湾,我们看到到台湾的那些达官贵人权势都失掉了,以前在中国大陆过那种豪华奢侈的生活,家里佣人都十几、二十个,真的是一呼百应,有威势。到台湾,自己提着菜篮上街去买菜,家里老夫妻两个,一个佣人都没有。我看了之后,我明白,福报享尽了。享福的时候不知道修福,享福的时候真的是迷了,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晚年的时候,贫穷潦倒。

  富贵人家,佛经上讲「财为五家共有」,没有那个命,命里头福报尽了,公司行号倒闭了,出了事情,再多的财富,听说没有几个月亏空完了,破产,公司变卖了。这些事情,在今天的社会,只要稍稍留意,我是很少看新闻、看报纸,我想你们知道的比我多,每天多少大的公司破产,大的财主失掉他的财富。什么原因?那个财富是他前世修的,他的享受到这个地方已经尽了。所以威势、财富可以在一夜之间消失,不知道修福,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假的,只有真正修福是真的。

  我们在历史上看,可以给我们做真实永久榜样的,宋朝的范仲淹先生。印光大师赞叹,范先生出将入相,他做到元帅,他做到宰相,这个人那真是享尽了荣华富贵。他有没有享受?他没有享受。荣华富贵他真的是完全得到了,他把他的富贵贡献出来跟大家共享,了不起!

  《古文观止》里面还有一篇文章叫「义田记」,是写他的。他把他的俸禄,除了自己非常节俭的生活,一生都过节俭的生活,没有去享受它,把这些钱省下来买了很多田地,买来干什么?不是自己置产业,是帮助那些贫穷的人,他们生活非常艰难,分给他们,让他们耕种,让他们可以生活。他帮助三百多家,所以「义田」,义是义务,不是收租,收租就不是义田,完全是做布施供养。田地分给你们耕种,耕种收入完全是你们自己的,让你们自己养家糊口。又办义学,办学校。那个时候学校还是私塾,我相信他办得很多,请好的老师,能够念书的这些儿童,家境困难,没有办法念书,他都收进来,他来养,他来教,替国家培养人才,干这个事情。

  我们在传记上看到,范老先生死的时候,棺材都买不起,钱统统做好事去了。那个时候他的儿子范纯仁是宰相,他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了不起,都做大官,都学他老子,自己生活勤俭,所有收入布施做好事,今天讲做社会福利工作。他的果报,后代生生世世,代代都出人才,一直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讲,在中国家道八百年不衰是范仲淹,种善因他有善果。

  讲求修福、福报,《印光大师文钞》里头,他只指出三个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完全是法布施,孔老夫子没有钱、没有财,他是平民,他是义务教学,法布施!他的后代到今天七十多代不衰。孔老夫子的后人孔德成先生,有一次到美国,从旧金山入关,海关听说他是孔老夫子的后裔,特别礼遇优待他,把他当作贵宾接待,沾老祖宗的光。这是真实的福报,我们要知道,要效法,要学习。

  你看看这个世间,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有几家后代代代都有杰出人才?真的找不到。印光大师讲得不错,我们要懂得修福积德。出家人更应该懂得,佛门当中,代代有人才出来,祖祖相传,这是利益众生,果报在佛法里面讲那就殊胜。所以像范仲淹这样的人,他要是学佛,他怎么不往生?肯定往生!这是世间真正的大善人,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

  你修得的财富,你应当布施供养社会大众;你有权势,你应当照顾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真实的功德。如果是为自己,你过去生中不管修多么大的福德,几年、几十年就享尽了,有些人晚年都保不住。过去多少生累积的福报,这一次得人身享受了,福报现前了,二十年享完了,三十年享完了,我们看到太多太多了。他得志的时候,那个享受真的是帝王生活;享尽了,公司倒闭、破产了,立刻降下来要过贫民生活,甚至于他忍受不了,病苦交加,寿命也完了。世间也有一句谚语,所谓「禄尽人亡」,你虽然有寿命,你的福报享尽了;还有寿命,没有福报,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虽然还有寿命,你还是死亡,没有法子!不能不学佛。

  人道下面是「畜生道」,畜生道里头也有很多有福报的,甚至于福报比一般人还要大。为什么到畜生道呢?我们就晓得,引业跟满业,满业他有福报,引业他没有。引业是什么?五戒十善。他没有修,或者有修,不及格。五戒十善,如果只能打五十分,人道就靠不住,畜生道去了。如果五戒只有十分、二十分,饿鬼道去了;完全没有的,地狱道去了。引业,我们要懂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引业是「信愿行」,满业,《华严经》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都要懂!你不懂怎么行?你是修什么?

  由此可知,戒跟善多么重要!戒是戒律,善是十善,你要是把戒、善疏忽了,念佛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什么人住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他的标准是上善;也就是说这个善足以能够生天,上品十善。总不能说到极乐世界你这个戒善连忉利天的标准都不够,这讲不过去,没有这个道理!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李炳南老居士早年常常讲的「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在台中,就台中这个例子来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不过是一、两个!这个话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换句话说,一万人当中有九千九百九十几人都不能往生。你要问什么原因?戒善没有达到忉利天的水平,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克实而论,很多戒善都达不到人道的水平,你怎么能往生?祖师大德常常提倡的「持戒念佛」,我们把这个疏忽了。我上一次到杭州,去参拜祖师的,特别是净土宗祖师的塔墓,我也去参拜弘一大师的舍利塔。我看到弘一大师写的四个字,他们把它放大做成匾额,高高的挂在上面,「以戒为师」。这是对于所有佛门宗派而言,不管你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持戒第一!怎么能疏忽?持戒念佛,《印光大师文钞》里头,你去查查看,有多少句这个句子,祖师重视。念佛不持戒,那就是说跟西方净土结一个缘,这一生不能成就,去不了。

  所以业力,一个引业,一个满业,总要搞清楚。人道里头有这两种业,十法界哪一道里头都有这两种业,一个牵引你去往生,一个生到那个地方你的享受、你的福报。所以畜生道就是因为引业不殊胜,满业很殊胜,在畜生道里面享福,饿鬼道亦复如是。引业,一般讲那个引业是贪瞋痴,畜生道是愚痴。

  「饿鬼道」是贪心,贪而无厌,贪财贪色贪名贪利,总是你贪心,引导你堕饿鬼。饿鬼道里头也有享福的,也有受罪的,那是满业,看你在人间行的是善还是恶。你在人间行善,贪心引导你作饿鬼,你在饿鬼里也有福报,你也享福;如果你在人间做恶,贪心还做恶,那你在饿鬼道受苦,就这么回事情,很清楚,很明了。所以引业,你要晓得。瞋恚,瞋恚这个引业是引你堕「地狱」。嫉妒、瞋恚很可怕,吃亏的还是自己,引导你堕地狱。

  你要问:来生我到哪一道?你就想想,佛给我们讲的十法界的业因。平等心,引导你十法界里面的佛;六度心,引导你四圣法界的菩萨。菩萨福报不一样,是满业。譬如六度,六度引你到菩萨,菩萨有福报大的、有福报小的,有聪明智慧高的、也有比较低的,那是什么?你修布施的内容,你财布施、法布施修的多少,这是满业。堕地狱的,瞋恚!瞋恚心重,引导你到地狱。地狱都受苦,没有乐。地狱是什么?瞋恚心造的都是恶业,没有善业。瞋恚心修善业不会堕地狱,到哪里去?阿修罗去,大概总是饿鬼道里面的阿修罗,畜生道里面的阿修罗。造作一切不善业,那就堕地狱,地狱只有苦没有乐。地狱也有等级,差别很大,都是受苦。有的受苦时间短一点,有的受苦时间长一点,最苦的叫无间地狱,受苦没有间断,从堕地狱到受完罪出来,这当中所受的苦从来没有间断过,诸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晓得。

  这是讲『诸世界海所有庄严,悉于中现』,我们举十法界这个例子,业因果报在这里统统都显现出来了。当我们把这一段经文讲完,我再跟诸位做总结。总结里头我要提示同学,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怎样去真正体会到、觉察到这十法界的业因果报。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第八句看起:

  【摩尼宝云以覆其上,其云普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十方化佛,及一切佛神通之事。】

  这都是香河所现,香河表同时相应的心所。所谓心所,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心理作用,八识心王起作用的时候所出生的现象。前面一句是讲诸世界海所有庄严,世界海无量无边,我们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个法界如是,每一个法界都如是,而十法界也是无量无边。法界确确实实不可思议,这是法性、性德自然流露出来。佛在前面讲「法如是尔」,它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理由,不能分别,不能执着,不能加一丝毫意思在里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逐渐逐渐能体会了。真正契入境界,那就是过诸佛菩萨的生活,真正的人生。

  澳洲的土著称他们自己叫真人,真人是什么生活?一无所有,真的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没有,一件衣服都没有,赤身露体。我们看到报导,他们每一个人只有一块兽皮,晚上睡觉睡在野外,不怕风吹雨淋,你从这里想象他们身体好。他那个兽皮,晚上睡觉一半垫底下,一半盖上面;兽皮,我们想想不会很大,真人。他们称我们,我们自称为文明人,他称我们文明人叫变种人,不纯了;他们是纯真,生活完全跟大自然相应,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在我们一般人看起来,他们几乎各个都有特异功能,很不可思议。譬如跟远方的朋友交流,我们今天用电话,现在用手提电话很方便,他们看起来是个笑话,「为什么用这些东西?」他们用什么方法?心灵感应。他们需要跟远方朋友交谈,要知道他的状况,他只在地上坐下来,心完全静止,就好象入定一样,就能跟远方的朋友们交谈了。感应道交,确实比我们使用这些机器方便多了。由此可知,愈是简单的生活,我们才晓得那是真正回归自然,真正与性德完全相应。世尊当年在世所显示的,不无道理!

  在这一句里面,是讲毗卢遮那佛应化,『摩尼宝云以覆其上』,事上是讲华藏世界地面香海当中这些水道、香河,摩尼宝云盖覆在其上。『其云普现华藏世界』,整个华藏世界在云中现出来,我们在此地读这个经文可以接受。为什么?微尘里面现华藏世界,不但现华藏世界,现十方三世世界海微尘数世界,这个句子前面我们念得很多。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我们现在晓得,微尘集聚的现象。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开微尘是一无所有,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微尘集聚的。云层密度很大,所以远看它存在,飘浮在空中;近看是雾气,一无所有。佛常常用云来比喻,比喻什么?空有不二,空有是一。这是宇宙的真相,万事万物的真相,给我们开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它在那里提示我们,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可以受用,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谁执着?六道凡夫执着。四圣法界的人放下了,放得不干净;彻底放下,一丝毫的执着分别妄想都没有了,这个人入华藏世界,不在十法界了。

  由此我们知道,执着是大病,坚固的执着。最坚固的执着是哪一道?地狱道。诸位一定要听清楚,不是讲执着的对象,是讲执着。执着佛法还是堕地狱道,这个引业昨天跟诸位说了,引导你到哪一道去,是引业,不管你执着什么。也许我们要说,我执着佛法是好的,怎么也会堕地狱?堕地狱。佛法是流通的,佛法是利益众生的,你执着据为己有,自己不受用,你也不让别人去受用,你这罪就重了。我以前,没有学佛之前不懂,所以我跟诸位也曾经报告多次,那就叫发露忏悔。我喜欢读书、爱书,我的书不会借人,不知道这是知识,无论是世间法、是佛法,知识要流通。我自己没有时间读,别人读,我供养他读,法布施,增长我聪明智慧;我把它收起来不肯给人,吝啬,果报是愚痴。以后学佛才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早年我收藏的,确实是不少图书,碰到李炳南老居士成立「慈光图书馆」,我把我全部的东西都捐献了。有感应,章嘉大师讲的一点没错,「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自己学佛,想要什么样的资料、材料,它就会出现,很不可思议;而且出现的本子真的都出乎我自己意料之外,线装善本。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楞严》,《楞严》古来的注解很多,查目录差不多有一百多种,我在里头精挑细选选二十几种。心里想,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几乎我心里所想的全部都搜集到,不可思议!所以以后我产生了信心。我欢喜法布施,我需要的参考资料哪有不会得到的道理?感应不可思议。如果我所喜欢的资料我收藏起来,我自己不用我也不会给别人,得愚痴果报,感应道交断掉了。世间这样的人很多,这些人学佛实在讲没有学通,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理论、所讲的这些因果,他完全不懂。他要是明白这个道理,那就不如是了。真的,放下一切得到一切,你放多少你就得多少;身心世界、法界虚空统统放下,你就跟毗卢遮那佛一样,圆满的得到了。实在讲,我的学佛真正得利,章嘉大师这是第一次见面给我开示的:看破、放下、布施。我出家的时候只有两套换洗衣服,身上一分钱没有。到临济寺,台中同修给我买一张火车票,从台中到圆山车站,圆山车站下车走几步路就到临济寺。永远保持,才能有感应道交,才会生智慧。

  摩尼宝云覆盖其上,云中显现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教主、导师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在哪里?看不见,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所以我们看到毗卢遮那的是化佛,『十方化佛』,化佛无量无边。《梵网经》上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是毗卢遮那的化身,阿弥陀佛也是毗卢遮那的化身,东方药师如来还是毗卢遮那的化身。总而言之,整个华藏这个大世界里头,这个大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这一尊佛的名号不尽相同,色身、形相不尽相同,全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经论里面常讲: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那个现的佛身,佛身并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度的众生不一样。毗卢遮那佛是不是有心变现这个色身?没有心;如果有心,是凡夫。没有心怎么能变?法如是尔,是自然的。怎么变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自然就现相。不能去想,所以不可思,思是妄想;不可议,议是说,说是什么?说是分别执着。你要离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够见到。这个见不是肉眼见,是法眼见、慧眼见,《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圆明,你见到事实真相。六道凡夫见不到,为什么?没离妄想分别执着。阿罗汉见不到,阿罗汉执着断掉了,妄想分别没断,必须要分别断掉了。诸位要知道,分别断掉之后,执着也断掉了,再破一品无明,这个时候见到了。这个时候你生华藏世界,你见毗卢遮那佛的报身;毗卢遮那佛的应化更不必说了,你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到那个时候也许你忽然觉悟了,自己也是毗卢遮那的化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没入法界不是,你是道道地地的凡夫。

  凡夫要作佛没有别的,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如如佛,这个话经典上祖师大德讲得很多很多,我们有没有听懂?听懂了,实际上没懂。为什么?懂,你入境界;你没入境界,不懂。这桩事,我在年轻的时候跟章嘉大师请教过,就是知与行的问题。我懂得是知,你没做到;大师讲没有做到你不懂,懂了哪有做不到?知难行易,这大师教我的。佛法知难,懂真难,懂是悟,悟了之后哪有做不到?那就是讲的看破放下,看破是懂得、是知,放下是行,哪有看破放不下的?看破放不下,你没有真正看破,为什么?放下很容易,为什么不肯放下?你没看破。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四十九年辛辛苦苦在这里教导我们,讲经说法,目的是什么?帮助你看破,帮助你了解事实真相。放下不用说,你真看破了,你自然放下了。

  诸佛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能体验到少分,你看破一分决定放下一分,看破两分决定放下两分,看破放下肯定是成正比例的。你看不破、放不下怎么办?经教上下功夫。你说我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知上下功夫,知行是一不是二。我「知」这个功夫不够,所以行不得力;真正知了,哪有放不下的道理?真正知,哪有不自在的道理?自在就是解脱,解脱这两个字,解是解开,脱是脱离。解开什么?解开执着、解开分别、解开妄想。脱离什么?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法身菩萨四十一个阶级,你成就究竟圆满佛,究竟圆满佛就是毗卢遮那。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教我,我要会学,我要对得起佛菩萨,我要对得起祖师大德,我要拿出修学的成绩呈现给他们,这叫报佛恩。

  经上讲的要信,信很难很难,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信佛了,不见得!可能跟佛菩萨的标准差得远之远矣。为什么?信会做到;做不到,是不信。我跟诸位讲过多次,提供给大家做参考。我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我学佛七年出家,两年之后受戒,学佛九年了,我已经开始讲经讲了两年,教佛学院教了两年,就受戒。受了戒,这是依一般的规矩,一定要去谢老师。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所以离开戒坛,头一个就到台中去看老师。老师远远的看到我了,我还没有进大门,他在厅堂里看到我,他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几句你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他叫我坐下,他问我:「你觉得奇怪不奇怪?」「是奇怪!我要不信佛,我怎么会出家?怎么会学佛?怎么会去受戒?」他就告诉我:「难!不容易!有多少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佛。」我听不懂他的话里意思,最后他跟我讲,「佛的教诲你不能奉行,不信!」哦!我明白了。

  大乘佛法里面头一桩事情,佛教你发菩提心,在净业三福第三条第一句,你有没有做到?没做到,你不信佛。菩提心是什么?第一个是至诚心,你对待一切人是不是用真诚心?还是用虚妄的?还是用欺骗的?不信!我完全明白了。深心,这一般讲法,好善好德;实际上,你根本不好善,你根本不好德。菩提心第三个是对别人,慈悲心,对别人确确实实没有慈悲,你做不到,这哪里有信?真的许许多多出家学佛,一辈子到老死都不信佛。我受戒回来拜见老师,老师给我的教诲,老师给我的礼物。特别提醒我,说了好多声,加深我的印象,这一生当中永远不会忘记。

  净业三福是我这一生修学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第一个孝养父母,我对父母不孝,不信佛。第二句奉事师长,我要不能够记住老师的教诲,不能够依教奉行,我不信佛。慈心不杀,我还有杀害众生的念头,不信佛。修十善业,这十条是世出世法的根本,不学佛你能够奉行,这四句你能做到,你来生得人身,你不会失人身;这四句要做不到,人身失掉之后,来生得不到人身。纵然你这一生当中修很多善业,那个善业在果报里头叫满业。这个四句是引业,特别是十善业道,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头来受生。你没有这个业,你的心行不善,佛讲的三途,三途是什么业?引导你堕三途的,饿鬼是贪心,畜生是愚痴,地狱是瞋恚,这是引导你往哪一道去。贪瞋痴是三途的引业,五戒十善是人道的引业。我们五戒十善有没有?佛教我们要断贪瞋痴,我们不肯断,我们不信佛,信佛两个字谈何容易!

  心所里面浮出来的,表法就是心心所,八识起作用的时候,里面浮出来的,『毗卢遮那十方化佛,及一切佛神通之事』。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华藏世界的人,他们跟十法界的众生真的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起作用的时候,跟这个不一样。回头想想,我们心心所起作用是什么现象?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纵欲享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们浮出来的是这些东西。我们读这句文,羡慕之心自自然然会生起,到什么时候我起心动念所浮现出来的是诸佛神通的境界?这里讲「十方化佛」、「一切佛神通之事」,指的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下面这个「一切佛」意思很广,就像我在前面跟诸位说的,有极果的诸佛如来、有分证佛位(四十一位分证佛),有相似位佛、有观行位佛、有名字位佛,这个境界非常广大。「神通」这两个字很重要,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什么原因?不通。不通就是无知,就是看不破,身心被物欲束缚,就像绳索把整个身体绑起来,动弹不得,你说多苦!这捆绑自身的绳索不是外来的,是自己造成的,就像蚕吐丝结成茧,把自己裹在里头。六道凡夫哪一个不是这样的?有几个人觉悟,不再干这个傻事?不干这个傻事,你就得放下,佛菩萨示现给我们做榜样。

  唐朝时候庞居士,庞居士这个公案事迹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富长者,一家人修行证果,在家居士。他明白了,通了,通了之后有一个很不平常的表演,他表演什么?把他整个的家财、一切所有装在一条大船上,把船划到江心,长江的江中心。船底打个洞,整个沉下去。这是跟我们讲放下,彻底放下了。放下之后生活怎么办?编草鞋。香港看不到草鞋了,中国大陆看到。去年大陆上有一位同修送了一双草鞋给我,我现在放在澳洲,确实草编的。庞居士编草鞋卖,每天编几双草鞋,卖几文钱,他生活过得很快乐,身心都没有一丝毫负担,生死自在。他想走了,也不说出来,跟他女儿讲:「你到外面看看」,那个时候没有钟表,「看看是什么时辰?」看太阳大概估计是什么时辰。他女儿知道,她爸爸这一说她就晓得,晓得他想走。外面张望一下,回来告诉他:「早哩早哩!」女儿自己在外面站着往生。庞居士看到这样,「这个丫头,害得我要晚几天走。」为什么?要给她料理后事;如果庞居士先走了,女儿替他料理后事。他女儿乖巧,都有这个本事,说走就走。女儿聪明,知道爸爸要走,先走了。

  这个跟我们说明放下之后果报如是,得大自在。这样的人真正幸福,这样的人完全回归到自然,完全回归到自性,他怎么不自在?《六祖坛经》里头有授记。当然他不是凡夫,菩萨再来的,但是他为什么来?我们要晓得,他来教导我们,他不用言教,现身说法,来给我们表演,表演给我们看。他自己、他的女儿、他的夫人,一家人生死自在,说去就去,一点罣碍都没有。当他把他的财产全部沉到大江,有人跟他讲:「庞老,你这些财物都不要了,你为什么不拿去救济?这个世间穷人还很多,为什么不拿去做点好事?」他教人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你懂不懂?你通不通?

  今天中午我们凌孜会长来告诉我,我们这个道场所有经书、录相带、光碟流通的量很多,我们的经费来源不足,可不可以斟酌收一点成本费?我说:不要,我们有多少收入做多少事。收入多,我们多做;收入少,我们少做;没有收入,不做!好事不如无事。这个小道场一个月的开销也不少,有收入,我们好好在这里经营办;没有收入,这个道场关门,好事不如无事。你看这个道场开门,大家都很忙、都很辛苦,要是关门不是没事了?你要懂得庞居士讲的好事不如无事。我们今天虽然开门,也是无事,心里头无事。十方四众同修到这个地方来布施供养,不是给我们享受的,是委托我们帮他做好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不委托我,我们还去找事吗?哪有这种道理?没事找事叫攀缘,错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没有一个攀缘的。但是别人送来委托我们,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替他修福。我一生所学的如是,所以当年在「台北华藏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我们都是这个宗旨,很难得韩馆长跟简丰文居士他们都懂、都理解,不化缘,不问人要钱。钱多了,多做;钱少,少做;没有,不做。不做好!不做我们功德也是圆满的。这个理很深,诸位要细心去体会。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海间香河,长行第九句:

  【复出妙音,称扬三世佛菩萨名。】

  这一句是宣扬佛号,都是在香河出生。香河是代表心王起用相应的心所。我们念佛人如果能入这个境界,就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妙音』,在净宗里面就是指执持名号的音声,六字洪名,或者是四字的佛号阿弥陀佛,这是妙音。广义的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音声全是妙音,为什么?佛所说的一切法字字句句都能帮助有缘的众生开悟,这个音才妙;不能帮助众生开悟的音,不叫妙音。所以佛说法我们得加个有缘,有缘就是他真听懂了,他就觉悟了。虽然听,听不懂,他没觉悟。没觉悟也是妙音,这怎么说?佛说法的音声印在他阿赖耶识里面,经论里面常讲这叫金刚种子,三宝的种子、佛法的种子。这一生虽然不能开悟,阿赖耶里头这个种子是他将来开悟的真因。世尊这一次说法他没开悟,他阿赖耶识里没有真因,现在说法把他种了因,来生后世再遇到这样的善缘,殊胜的因缘,遇到佛菩萨给他讲经说法,他阿赖耶识里有因,现前说法是缘,把那个因引起来,他就相信,他就能接受了。所以,如果没有甚深的因缘,他不会觉悟。

  那要问我们现前同学们,我们阿赖耶识里有没有因?有!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亲近三宝,这个因当然很深,但是还不够。虽然很深,还是不够深,什么原因?如果真的够深,达到那个标准了,今天一听经、一接触佛法就恍然大悟。现在有这样殊胜的缘,你接触了,依然不能够开悟,就知道你的因深,但是不够,还达不到开悟的水平。如果说我们开悟需要一百分,满分,你现在才七、八十分,还差一截,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个开悟是明心见性,我们是以这个做标准。这个不是普通的小悟、大悟,我们举这个标准是大彻大悟,它才管用。因此,「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随类里头也包括随着他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根性,上根利智的大彻大悟,立刻超越十法界,不但是超六道,超十法界。中等根性的人超越六道轮回,就能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四圣法界。下等根性的人听了佛法,不堕三途,这下根的,肯定他能够保住人天福报。由此可知,人身保不住的连下品都不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李老师讲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万分之一、二。往生极乐世界,上上根人,因为他超越十法界。不能往生,还能够生天的,中根人。不能生天,能保住人身的,下根人。还有许许多多连人身都保不住的,肯定占大多数。为什么人身保不住?五戒十善没有,就是说来生他的引业,没有这个业引导他到人道来出生。虽然修福,福是有福报,畜生道里头享福,饿鬼道里头享福,到这两道去,修福的。没有福报的呢?没有福报,在三恶道受苦。我们学佛,十法界的业因果报总得要清楚,这一生没有白学。十法界摆在我面前,我有能力选择,你这个佛就没有白学。真正是聪明伶俐汉,古来宗门大德常讲的,我们肯定是选佛菩萨的道路,我不会选别的。选佛菩萨的道路,那就要做一个大转变,把我们凡夫的习气放下,要学习佛菩萨,像一个佛菩萨。从内心做个转变,转变之后,跟没有学佛之前完全是两个人,这就对了。

  这个也能够度很多众生,人家看你真转过来了,就像庞蕴居士一样。你看看庞居士的影响力,真的是几千年多少人记住他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要不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你会有什么成就?为什么要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是假的,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诸佛所说之法。真正学佛的人,法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执着。我们多少修学佛法的人,执着在佛法里头,分别佛法、执着佛法,他会不会成就?不会成就。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他学佛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但是这一次熏修,阿赖耶识里头有佛的种子、有佛的善根,善根不足。所以你要晓得,你闻法觉悟了,果然看破放下,是你的善根福德已经达到这个水平,觉悟了。你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不行。

  达到这个水平,一听就觉悟了,我们一般讲利根。将达到未达到,中根,他一接触他不悟,这一生有没有觉悟的可能?有。为什么?他是将到未到的边缘,那就是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他如果遇到的缘殊胜,那要给他时间,有人三年、五年觉悟了,有人十年、二十年觉悟了,有人三十年、四十年觉悟了。这些人他的善根福德都是达到觉悟的边缘,这是要靠现前佛法的熏修,把他差的那一截补足,他成就了。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你看看弟子当中,十几二十年开悟的,三十、四十年开悟的,到佛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开悟的,有!我们在这里面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出来,那些开悟的人善根福德因缘距离开悟的水平有多少。距离得很近的,三年开悟,五年稍微远一点,十年又远一点,二十年又远一点,到四十九年、将近五十年,那很远,还行!差得更多的,那就没有法子,必须还是要累劫勤修。所以都有好处,不是没有好处。

  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事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事,超过做帝王;如果不超过,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去做帝王?他是王太子,而且是净饭王的长子,继承王位的。他有智慧,他聪明,他知道做国王不是世间第一等的好事,不是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智慧,他不要,他发心出家。出家是什么意思?出家是放下,彻底放下,世缘一尘不染。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看了之后,一下醒悟过来。为什么?没有看到大圣大贤的表演,我们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不追求名闻利养?诸位想想看,古今中外哪一个人不追求名闻利养?只有觉悟的人他摆脱了,名闻利养放下了,一切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了,他得自在。什么是真正自在?心里头没事,身也没事,身心都没有事。教学忙、帮助众生忙,那个忙叫「无事忙,忙无事」,所以他不累。心里头有,就累了,你就有负担;心里头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得失、没有妄想执着,身就不累。

  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每天教学八个小时,我自己亲眼见到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讲经教学,九十五岁不要人照顾,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烧饭,自己照顾自己。最后的两年才接受学生照顾他,九十七岁往生。讲经教学没中断,往生之前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讲经,距离往生只有两个星期,真的是不讲经他就走了。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讲经教学的,除这个之外没事。一无所有,一丝毫的牵挂忧虑都没有。续佛慧命需要有传人,传人放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妄想。传法的人是缘分,有缘自然就来了,没有缘求不到,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在前面也跟诸位做了报告,这一生当中遇不到传人怎么办?写书,古时候写书。如果真有缘,读你这个书他开悟了、他成就了,还是你的传人。你的传人你没见过面,世出世间都有。

  孟夫子是孔子的传人,孔子跟他没见过面。孟子是夫子的私淑弟子,私淑弟子没见过面的,但是真正把他当作老师,跟他学习,从孔老夫子的著作当中觉悟的。夫子那个时候过世了。佛门里面最显著的例子,蕅益大师,蕅益大师私淑莲池。莲池大师往生了,莲池大师没有传人,著书。莲池大师的《全集》现在流通得很多,蕅益大师就是读他的《全集》开悟的,也成为净宗一代祖师,真正是莲池的传人。没见过面,师徒没见过面。所以当世遇不到传人,用这个方法。在古时候实在讲,资讯还没发明,印刷术不发达,著书要刻版不容易,如果遇不到好的护法,佛家讲善护,你的著作往往就遗失了,没有人跟你刻版流通,很容易失掉。即使刻版流通,流通量很少,你不说别的,《无量寿经》十二种译本,就有七种失传,是什么原因?当年流通量太少了,很容易失掉。

  现代科学技术发达,这一点非常方便,用影印,尤其现在电脑排版速度快、成本低,一次可以印几千册、几万册,不容易失掉。而且我们现在用高科技的传播,眼前虽然没有传人,可能传人在远方,同时。我们没有面对面见面,但是在电视萤光幕上影像常常见面,非常可能!很可能有很多很多人他觉悟,他醒悟过来,放下自己烦恼习气,随顺佛菩萨教诲。我相信这里面必定有成就还高过我的,古人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肯定有这种人。我们现在还没见面,我知道,不是不知道。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这句名号对我们很大的启示,『复出妙音,称扬三世佛菩萨名』,今天应当要做的是要把佛法在空中宣扬,没有界限。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普遍弘扬,能令各个不同根性的众生都得利益。

  我们一定要记住,文化是多元的,宇宙是多元的,众生是多元的,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开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是对华藏世界讲的。无量众生,无量法门,不是一个法门能普度一切众生。一个法门普度一切众生,释迦牟尼佛何必辛辛苦苦讲经四十九年?讲一天不就够了吗?从这里我们要觉悟过来,佛说一切法门是度一切不同根性众生。哪个法门适合我,我就专修这一个法门。所以你专修一门,只能度一类众生,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你要懂这个道理。可是初学一定要学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入到什么程度?入到明心见性,就行了。果然入到明心见性,跟诸位说,所有法门你全通了。为什么?所有法门都是从性德上建立的,你见了性,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到那个时候你就有能力普度众生,像诸佛如来、像法身菩萨一样,一点障碍都没有。

  在这里我们要深深相信,这个法门、经论,部部经论、各个法门都通大道。随着我自己的程度,随着各人根性,我选择一门,这一门一定要深入,一定要长时熏修。不要羡慕别人的法门,对别人所学的法门恭敬赞叹供养,自己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你这个路才能走通。我这条路还没通就走别人的路,穿来穿去把一生的光阴耽误掉,这叫盲修瞎练,他的修学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乱!行是乱的,心是乱的,他怎么会成就?这只能说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很浅的善根,他的利益如此而已,不管用,对于来生的生死轮回帮不上忙。

  我们晓得,在这一句经文里,我们深深意识到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事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里面无比殊胜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令(我们今天住在这个地球)全球所有一切众生都得到佛法的滋润,都有机缘见到佛法、听到佛法。不能不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网路、卫星传播、电视,这个话我讲了几十年。我们在台湾建立「华藏视听图书馆」,那一年是我讲经教学二十周年,距离现在二十四年,二十四年前我们有「华藏图书馆」,我们第一个有录相的设备。在这个之前我们有录音,录音带在广播电台广播,在台湾中央广播电台,另外还有两家电台,名字我记不得了,地方电台。

  我们很早就想到,随着科学工具的进步,今天我们有摄影棚、我们有网路,这许多年来,我们念念希望能够自己有一个全球卫星的频道,能够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接收,都能听到佛法。天天在想,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想就不能变成事实,常常想,也许有一天众生福报现前,因缘成熟。天天要往好的地方想,不要想坏的地方。现在这个世界动乱,大家都晓得灾难很多,学佛的人应当不想灾难、不想动乱,天天想安定、想和平,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健康的思想、正常的思想会有效果的。如果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人都能够有这种健康的思想,想社会安定、想世界和平、想人民幸福,灾难会化解,劫运会推迟,肯定的!佛经上理论在。

  我们念佛人天天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善心、想阿弥陀佛的本愿,想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大德大能。这都在哪里?在《无量寿经上》,在《观经》、在《弥陀经》、在《行愿品》、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净土五经一论,平常熟读。没有事情不要去胡思乱想,不要想世间拉拉杂杂的是非人我,不想这个。想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教诲、所说的境界,这个也是念佛,这叫忆佛。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好!这样作法就对了,这就是真正念佛人。口里念,念佛的名号,心里面想佛的德行,不知不觉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转变,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就是这样的转法。许多人常常听我讲经,知道要转,从哪里转?怎么转法?不知道。要晓得,不知不觉的就转过来了,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重要!

  起心动念想佛,佛怎么做?佛是什么样的心愿?佛是怎样的行持?我们好好的学他,要学得很像,就转过来了。佛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佛没有分别执着,我们先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现在病根在此地,我们的分别执着太重了。佛没有分别执着,那我总得把我的分别执着淡一点,一下断不了,淡一点;一下放不下,想想看我身边这些拉杂东西,仔细看看,有不必要的我先放下,我还要留着的我就留着,必须年年要多放下一些。到什么时候你统统放下,你就契入境界;你还有丝毫放不下,不能入境界。我们在这里学《华严经》,《华严》经本,《华严》参考的祖师大德这些注疏,你要是放不下,入不了境界;这一放下就入境界,你展开这些经论、注疏,你真懂。还把这个当作宝贝,不行!事上我要,为什么?我在此地讲经,我不能离开经本。心上没有了,讲完一卷,一卷就放下了,我不会再回头再看这个本子。这一部经讲完了,全部放下了,以后摸都不会摸它。

  到最后跟诸位同学说,我只有一本佛经,什么东西?《弥陀经要解》。我就要这一部,其他的全都放下了。生平搜集的书是不少,我搜集是有目的,建图书馆供养大众。往年是想在美国,就是在美国建道场。那个房子不大,确实非常坚固,完全是用钢板结构的,就像盖大楼的这种结构。它能够承载重量,书很重,所搜集的书都藏在那边。那边没人看,现在这些书籍全部都运到澳洲,我们在澳洲图文巴办了一个净宗学院,这个学院有图书馆,所有的书集中在那边。书展的时候我还看了一些好东西,买了都送去,我不看,供养大众,法布施。法布施果报是聪明智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开智慧。

  心要空,心要静,这个不知道讲了多少次。从我上台讲经我就常讲,讲了四十四年。修心,心要空,心里头不能有一点东西,有一点东西你的心坏了。《坛经》上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那个心本来无一物,如果有一物你的心坏了。所以心是空的,心是寂静的,心是永远不动的。真心离念,真心不动,会起念头、会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华严》里面都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各个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用真心就是称扬诸佛菩萨。用妄心就错了,妄心是六道,我们常讲轮回心。轮回心干什么都是轮回业,轮回心念佛还是轮回业。我们真正想成就,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用真心,决不用妄心。

  我早年,诸位同学很多人都知道,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得三宝加持,遇到几位好的护法无条件的帮助我,我没有饿着、没有冻着,修学讲经没有中断过。今天有这么一点感应,有这一点小福报,有这一点小智慧,我懂得报恩,知恩报恩。所以我要当护法,建个道场讲经教学,供养大众,回报檀越、施主。这些都是佛在经教里头教导我们的,知恩报恩,不可以忘恩负义。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完全依靠经典,决定不能够违背经教,这叫学佛。总得要学少分的相似,这讲到最低限度,学得愈像愈好,我们这一生愿望希求才能达到。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长行最后一句,第十句:

  【其香水中。常出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绝。】

  在经文里面我们很明显的看出「香河」,前面一句是出现佛宝、僧宝,菩萨是僧宝,末后这一句「宝焰光云」,这是法宝,以三宝来做总结,这个香河才真正是无比殊胜的吉祥。

  『一切宝焰光云』。如果就这一段经文境界里面来说,「一切」是指华藏世界,这个大世界里面所包含的一切诸佛剎土。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大家天天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华藏世界跟娑婆世界来看,娑婆世界就很小,华藏就太大了。好比这一层大楼,华藏世界有二十层,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层,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就好象十三层里面的一个房间一样。每一层的范围境界之大,都不可思议,所以你就想到华藏世界有多大!

  华藏世界里面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声闻,他们所说的一切法,这是「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断。如果从广义上来讲,这都是肯定的,「一切宝焰光云」,那就不是这一个华藏世界,是重重无尽世界海微尘数的华藏世界。我们在前面一品「世界成就品」里面看到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世界海微尘数的剎土,这个剎土是讲大的世界,不是讲我们这个娑婆、极乐,是讲华藏这样的大世界。

  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说的法,只有用「不可思议」这一句来形容它,不但我们六道凡夫没有办法想象,四圣法界里面这些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也没有办法想象,一真法界里面的菩萨还是无法想象。我们在这部经里面读过,谁能契入这个境界?普贤菩萨。普贤是等觉,等觉菩萨才有能力契入这个境界,十地菩萨还隔一层。

  现在我们就现前自分境界,要怎样来学习这句经文?我们要注重『相续不绝』,要注重这一句。中国圣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后就相续不绝。没有后,这就中断;不是中断,是永远断。所以在世间注重香火传承,这是讲家族。在佛法里面,佛门常讲续佛慧命,「相续不绝」就是续佛慧命。续佛慧命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自己,自己的慧命不能断,我们才会有成就。这就好比在学校念书,年年升级,最后毕业了,功德圆满。不能留级,不能退学,留级、退学就中断,你的学业就不能成就。

  学佛的同学,我们讲的是道业,由此可知,我们道业的境界要知道不断向上提升。如何提升?古大德教导我们,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放下」,你才能提升。譬如诸位到我们佛堂来,我们这个佛堂在第十一楼,你要到这边来,你一定是放下地面,你才能够上升到一楼;到一楼之后,你一定要放下一楼,你才能够升到二楼。不断的放下,一层一层的放下,到十一楼。这个道理你懂吗?我们爬楼梯、爬台阶,一步一步往上升,一步一步的放下。

  大乘教里面,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初信位的菩萨,你要不肯放下凡夫,凡夫的心行你不肯放下,你就不能够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初信位的菩萨放下什么?放下三界之中八十八使见惑。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好懂,放下天上人间错误的见解。不但人间见解我们看错了,天上我们也看错了,把这一切错误见解统统放下,你就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你放下初信,你才能升到二信,你要不断的放下。五十一个菩萨阶位统统放下,你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这一桩事情,《华严经》里有表演、有示范,这部经最后一段「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善财参访德云,德云比丘代表初住。参访之后,后面一句话,「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激感恩的心;礼辞,礼是致敬,辞是离开。离开他才能往上升,升到二住。二住,海云比丘做代表。放下二住升三住,三住就是妙住比丘做代表。不断的放,不断的往上升。如果有丝毫留恋,丝毫放不下,你就停在那边。

  说实在话是停不住的,你一停必定往下堕落。学佛难,难在哪里?难在进得少退得多。许许多多修行人,在一生当中连初信位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不肯放下六道里面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我教初学,勉励大家,我们没有办法入门,我讲十六个字,十六个字是十二桩事情: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只要有一个放不下,就没有办法入门。入什么门?初信位的门。这是真的,谁放下谁入门,谁不肯放下,永远在门外。

  诸位同学,你们在电视机前,或者在电脑萤幕的前面,一样跟我在一起学习,你们能放下,你们成就了。千万不能够误会,这是我在此地特别要声明,常常在我身边的、跟着我的这些人,你以为他们各个都有成就了?你想错了,未必!当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人有多少?成就的有几个?古往今来你去看这个例子,孔老夫子学生有三千人,几个有成就的?历史上记载的是七十二个人。我们佛门里面,在中国大家所知道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的成就非常殊胜,不是一般人能比。亲近他的人,跟他学的人有多少?成就的人有几个?四十三个人,《坛经》里头记载的。再看我们现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跟他学的学生有多少?成就的又有几个人?从这些地方,诸位就能够觉悟,就能够明了,天天跟我在一起的,未必有成就。什么原因?听,虽然他是有机缘常常听,做不到,天天听,没听懂。为什么听不懂?这十六个字没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道理就在此地。谁能放下谁得利益,不一定天天跟在老师身边。

  我前面举例子跟诸位说过,孟子不在孔子身边,成就了;蕅益大师没有在莲池大师的身边,他成就了。什么原因?他能够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能够依教奉行。我特别讲到「信佛」这两个字,难!真信佛的人,他真干;不是真干的人,不信佛。天天跟在我身边打转,不信!佛都不信了,他怎么会信我?道理在此地。

  总要真干,要把这十六个字断掉。不断不行,这是你入佛门最低的水平,最起码的条件。所以佛法不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从哪里入门?持戒。密宗,我学佛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这是密宗大德。我跟他三年,他常常劝我持戒。每一次我去拜访他,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大师很慈悲,跟我约定每一个星期天见一次面,上午九点钟。我离开跟他辞行的时候,常常重复一句话:「戒律很重要」!

  因为我初学的时候,我是从学哲学进去的,对于佛法理论、境界非常欢喜,对于戒律确实没有重视。有一个很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是用我自己的逻辑去思考。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印度人,戒律是他们的生活规范。我们是三千年后的中国人,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学他的理论,可以学习他的精神、他的德行,我怎么能去学三千年前印度人那种生活方式?但是在老师面前,这个话不敢讲,心里面对戒律排斥。

  我们看到佛门里面,见佛、见老师行礼都是顶礼三拜,我跟章嘉大师那样的亲密,我没给他顶过礼。我见他,脱帽一鞠躬。章嘉大师知道,很清楚我的恭敬心到了,但是执着什么?我们是现代人,我们行现代的礼节。现代人就是见总统、国家领导人最敬礼三鞠躬,不是从前见皇帝三跪九叩首,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的!我是这个时代的人,生活在这个时候,我们行这个时候的礼节。从前是这样的观念。

  所以我跟大师三年,前面两年都没有给他拜过。到后来懂得了,为什么要行接足礼?行接足礼,佛最重要的意思是折伏我慢。我们想想,真的,确实有贡高我慢,懂得礼佛是修行一种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人修行专门是采取这个方法,每天拜三千拜,这个方法是定慧等学。拜佛的时候心地清净,一个妄念不生,这是定;一心向佛,一心顶礼,那是慧。你对于佛仰慕,你对于佛敬佩,你对于佛认知,不是大智慧是做不到的。

  依照这个方法去拜佛,每一个动作都做得很准确,这是运动,养生之道莫胜于是!养心要清净,你拜的时候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清净,养心清净,心要空;养身,身体要动,身体不动就会坏掉了。平常俗语常讲「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了。所以拜佛是活动,用拜佛养身又养心,这个人怎么会不健康?身心怎么会有毛病?

  世间人病很多,病根是什么?贪瞋痴慢,那是病根,那是与生俱来的病毒,而且是严重的病毒。内有病毒,外面五欲六尘诱惑感染,你怎么会不生病?病是这么来的。如果你把贪瞋痴慢拔掉,心里头没有贪瞋痴慢,只有慈悲喜舍,里面病根没有了,外面染污再严重,对你也不会影响。为什么?你里面没有病因,所以外面虽然缘恶劣,也不会有恶果出现。如果身体不好,常常多病,你要想到你要把你的病根拔掉,贪瞋痴慢。还要用助缘,助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放下,这个东西对初学的人有影响。你放不下的时候,依旧是增长贪心,巩固贪瞋痴,贪瞋痴不会淡化。所以初学的时候,真的要从事上去放下,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如果单从理论上讲,事上要做到,只讲理论没用的,贪瞋痴还是那么严重,自己并不知道;必须是表里一致才能看到效果,才会有进步,往往被一般人疏忽了。

  十方一切诸佛所说之法,我们今天讲「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绝」,从哪里讲起?这一句话真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浓缩起来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但是是可以再去找它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佛家讲的大陀罗尼门,我们去找这个。世尊常常跟我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就是一切诸佛,这四句偈真的是一切诸佛所说法宝的总纲领。

  「诸恶莫作」,小乘戒。从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最根本的;五戒,在家的菩萨戒,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聚净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在家、出家菩萨戒的精神是教你修善;十善、五戒,沙弥戒、比丘戒,重点是诸恶莫作。你看看四句偈里面,前面两句是戒律,以戒为师,你不持戒怎么行?你不修善怎么行?善、戒是人天福德的真因。人天福德尚且没有,你怎么能作佛?不但是佛,声闻、缘觉没分!声闻讲谁?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你没分。

  我们要想成就,要想来生不失人身,你要不重视善福、善戒,你要不认真修善持戒,来生人天两道缺少引业,你就想想看,这个问题多严重!人身得不到了,人身要是失掉之后,将来再得人身,可没有那么简单。你想想看,你在三恶道里头如何去修戒善?戒善修得不够标准,人身永远不能够恢复。

  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可贵之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这个基础要不断向上升。这个机会很难遇到,尤其是得人身又闻到佛法,你的因缘具足了。那你能不能上升,就在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证。这个机会,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应当如何珍惜、如何把握,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老师。回向偈里面讲的「上报四重恩」,真的报恩。你要是做不到,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都在打妄语,做不到!应当反省,应当检点,改过自新。

  「自净其意」,那是真实功夫,这一句里面是讲定慧。但是没有戒你就没有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天然的秩序、次第,没有法子躐等的。不要戒律能够得定,哪有这种道理?不修定想开智慧,没这个事情,「无有是处」,佛法讲的。所以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如来教诲,按这个次第去做。四句偈讲到修行纲领,就是这三句十二个字。

  末后这一句「是诸佛教」。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如来,教化众生都是这个总纲领。如果说是疏忽戒律你能成就,不是佛说的,魔说的!凡是佛说的,决定不会违背这个总的原则、总的纲领。

  我们再把说法的范围缩小,讲到我们现实的境界,现前境界。印光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也有四句偈,我认为那是祖师传法心印,也是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十六个字我所体会得的,印祖一生的示现,就是把这十六个字教化世间末法九千年众生,只要你照这十六个字去做,你决定得生净土。

  我们再仔细观察,印光大师一生把这十六个字表演给我们看,这十六个字就是印祖住世八十年的写生。印光大师是什么样的人?这十六个字说尽了,就是他,他就是这十六个字。我们跟着他去学,照这十六个字去学,一点都不错。有人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我肯定这个说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他老人家一生所行的、所教的,跟「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一点违背都没有,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相应;而他这十六个字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浓缩,不可思议!

  「敦伦」,什么叫伦?伦是同类。敦是什么意思?真诚恳切,对我的同类要以真诚的心诚恳的心来对待。哪些是我的同类?说近一点,我们今天得的是人身,所有一切的人跟我是同类、同伦。这是狭义的说法,就是说对一切人类,不分国家界限,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对一切人真诚恳切,和睦相处,这是敦伦的意思。如果把这个伦扩大,《华严经》上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同类,这个敦伦讲法,那真的是大势至菩萨,没有话说。

  大势至菩萨是我们净土宗法界初祖,真的是这个心量。我们跟一切畜生道同伦,我们跟饿鬼道、跟地狱道、跟诸天道、跟诸佛菩萨、跟妖魔鬼怪,甚至于跟植物、矿物都是同类。这话怎么说?《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剎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同一个心性、同一个藏识、同一个根源,他怎么不是同伦?确实是同伦,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对一切众生要真诚、要恳切、要和睦相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句「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一礼敬,这是敦伦的意思,这是敦伦圆满的意思。

  「尽分」,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为我同类的服务。照《华严经》讲,同类的包括植物、矿物,我为它们服务要尽我自己的本分。我今天从事于哪一个岗位、哪一个行业,我在我本分的岗位、在我现在的行业当中,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尽分!我今天选的这个行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在这个岗位上、在这个行业上为一切众生服务,精进不懈,不疲不厌,尽我的本分,不要求报酬。要求报酬那是买卖,你给我工资多一点,我多做一点;你给我少一点,我少做一点。不是!我们是尽义务的,不要报酬,真正尽到了本分。这第一句的意思,你看看这里头是不是断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二句「闲邪存诚」。闲是防止,一切时一切处要知道防范邪知、邪见、邪行。佛经里面讲的邪见恶业,这个恶业就是恶念。邪见是见思烦恼里面的见烦恼,恶念是见思烦恼里面的思烦恼,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要断烦恼;闲邪是断烦恼。存诚,要培养这个心跟佛心一样。诚是至诚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佛在《观经》里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至诚心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深心,回向发愿心是慈悲,存这个心。然后以这个心行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也是一切诸佛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一切宝焰光云,相续不绝」,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学习。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海间香河」,长行末后一句,这是总结。

  【若广说者。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

  前面普贤菩萨给我们说了十种,略说;要是细说,香水海无量无边,一一香水海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一一香水河又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经文所说的是从事相上讲的,依《华严》教义,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皆是一多无碍」,大师这句话非常重要,无障碍的法界。长行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偈颂。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一句我们就少说一点,每一段说偈仪我们都说得很多。因为它不断在这里重复,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断给我们启示,教导我们要认真努力的来学习。不仅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成佛了还是要求诸佛如来神力加持。成了佛之后很谦虚,佛跟佛互相谦让,一丝毫傲慢的习气没有,一丝毫自以为是的习气没有,一丝毫自满的习气没有。我们在世尊一生行业上见到,我们也在中国孔老夫子一生处事待人接物里头看到,真的他们烦恼习气断尽了。请看偈颂:

  【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

  偈颂里面一共有十首,这两句是半首颂,它说一桩事情,所以也把它分成一个段落,两句是一个段落,赞颂「岸体金刚」。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经里面讲的真正的义趣,是八识起作用的相应心所,不要忘记这个。这个要是忘记,你读经文就像读文学作品一样,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大海,华藏世界四周的大海是表藏识,华藏世界地面的香海是表藏识里面的含藏种子,香海流出来的香河、河流表藏识起用的心所,明白这个,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说经的宗旨义趣,他教我们怎样学习。为什么他不讲藏识,他不讲习气种子,他不讲相应心所,他讲这个世间种种事物?我们不知道,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现相上、就事相上,你要能够见性,你才能成就。所以这种说法就是教我们从事相上见到体性,也能教导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不失观照功夫。

  香港这个地区靠近大海,我们看到大海就想到藏识,就想到藏识里面含藏的种子。海边一定有许多河流,从内陆流入海的这些河流,一看到河流就想到阿赖耶识起作用相应的心所。这里头,佛在《华严》上教导我们,我们要修纯净纯善,这就对了。

  从哪里看到纯净纯善?你看到经文上,『清净香流满大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特别是修净土的人,多少年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没有入佛门。佛教有多少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些法门都是真的,世尊为我们说的,在《华严》上看到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如来各各宣说,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但是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再多,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殊途同归,所以它是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到最后入门了,入哪个门?《华严》说得最具体,入华藏。怎么入华藏法?华藏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真佛!不是假佛。入华藏明心见性,三门。好象你到达我们的讲堂,讲堂就有三个门;没有到达讲堂之前,你们从各个方面来的,那是无量法门;到达,将要进门,只有三个门。这三个门是「觉、正、净」三门,觉正净就是佛法僧,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这是三宝,最后从这三门进去。这三个门进入讲堂一样的,平等!全部都得到了。无论从觉门、从正门、从净门,进去之后统统得到,都是圆满的。没有进去,在外面有三门,你还有分别、有差别;进去之后,没差别了。觉正净是一,一而三,三而一,一体的!绝对没有分别。

  我们仔细来观察,禅宗、性宗走觉门,他们的功夫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觉门入华藏,就是明心见性。教下走的是正门,正知正见,华严是教下,法华是教下,天台宗;三论是教下,法相、唯识是教下,都是从用经论修正我们的知见,使我们的知见如佛同佛,这就行了,就能契入。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是修清净心,从净门入。虽然走进来的门不一样,进来之后都一样,没有两样。

  这三门,诸位必须要知道,觉门一般讲上上根人,问题是你能不能觉悟?中下根性的人没分。你看看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根人都不行,要上上根人,这是他接引的对象。换句话说,觉门的对象、觉门的条件要上上根人。我们不是上上根,这一门没指望,门槛太高了,我跨不进去。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年轻、好强、很自负,认为我自己是上上根,很了不起。亲近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就很坦率的跟我讲:你不是上上根人,宗门、性宗你没有能力契入,好好的学教。方老师要我学教,教从哪里入门?他介绍我的是法相宗,法相唯识。实在讲他是学哲学的,那个时候他才四十几岁,但是佛学的修养实在讲相当有成就。他告诉我,佛教十个宗派,性宗跟法相唯识是佛家的哲学。我跟他学哲学,他把这个介绍给我,他说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教我走这个路子。

  把佛法介绍给我之后,我对这个有兴趣,看经了。这个时候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的是「看破、放下」。我跟诸位说,三年当中常常叮咛「戒律重要」!我对这句话醒过来是什么时候?他老人家示现圆寂,老师走了,我没有依靠了。圆寂火化在北投,我在火化场旁边搭个帐蓬,在那里守了三天。我是请假,三天我很认真的反省,大师在三年当中教了我些什么?这一反省,「戒律重要」这一句话印象最深刻,他说的遍数太多了。这一反省才引起注意,他说这么多遍必定有道理。我在那里思惟,在那里研究,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到以后总算是我想出一点名堂出来了。

  戒律跟世间生活规范不一样,世间的法律规章、生活习惯随着时间空间在演变。我们读古书,三代之礼不相同,可见得人间这些生活规范随着时间在转变。戒律为什么不变?我明白了,戒律是佛家的生活规范,这个生活规范是凡圣的界定,凡人这些礼节会随着变,圣人不能变。为什么?一变他就变成凡人了。我想出这么一个道理出来,于是乎很认真的去找戒律的书来看。

  大师住世的时候虽然常常提醒,我没有注意到,所以他一示现往生提醒了我。那时候我非常感激大师,我心目中想想,他老人家是示现给我看的,引起我注意,我感恩他;他要不做这种示现,说老实话,讲的遍数再多,耳边风!不会很认真的去思惟。从这之后我才重视戒律。

  戒律目的是身心清净,戒是清凉法。以后跟着李老师修净土,我才懂得身心清净,佛土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什么?西方是净土,我们的身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怎么能有感应?要身心清净,那就得万缘放下,这个世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边都不能沾。「边都不能沾」是什么意思?念头不能起,你起这个念头就沾了边,你没有真正放下。

  到以后在台中跟李老师学《金刚经》,我跟他十年学了五部经。学《金刚经》的时候,我明白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不能沾边!佛法可以学,不能执着。在佛法里头决定不能起妄想分别执着,要是起妄想分别执着,如来的真实义你就没分了。为什么?妄心一起立刻就落到意识,意识心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什么样的心才能解如来真实义?真诚心。佛法是从真诚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的心真诚,能得其义;我们的心不诚,不能得其义。字你认识,你只能得其皮毛,一分一毫都入不进去,这是我修学佛法的经验。你放不下,你有牵挂,这怎么行?一切时一切处保持心里清净,一尘不染,连佛法也不染,清净!

  清净与性德相应,香是性德,香、光都是性德。「香流满大河」。大河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里面也有善、也有恶,真诚心、清净心,五十一心所没有一个不善,「香流满大河」,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示现如是。我们常讲佛倒驾慈航,他怎么倒驾?他已经转八识成四智,这就转了,转凡成圣。倒驾,要跟这些六道凡夫往来,还要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再把四智又变成八识五十一心所,你才能跟六道凡夫和光同尘。变,只变其形相,不变其体性。所以在佛菩萨自分上,他住四智;在示现里面,好象跟我们一样,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凡夫不善,他纯善,这一句表这个意思。

  『金刚妙宝为其岸』,河的两岸。当然我们相信华藏世界肯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华藏世界的居民个个纯善无恶,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个地方的居民纯净纯善。环境变了,境随心转,所以山河大地、草卉丛林统统都是无量珍宝所成,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自然变现的,不是人为的。这个事情是真的,这不是比喻,是真的。

  我们今天要学,我们要取表法的意思。「金刚」是般若、是智慧,「妙宝」是戒定,戒定、智慧是真正的宝。世间这些金银琉璃七宝,不是真正的宝,为什么?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轮回事情,充其量只让你过一点好一些的物质生活而已。物质生活太好了,福报折尽,不是好事!你看看世间真正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那些聪明人,他纵然有大福报,他不享,这是智慧。我有福报给一切众生享,这个福报永远没有止境。福报要不分给别人享,自己独自去享,你能享几年就享尽了,享尽了苦就来了。古大德常常讲乐极生悲,这个意思是福报不能享尽。

  我们生在这个世间,日常生活我们只过一个普通的水平,好!这个福报享不尽。尤其是学了佛,粗茶淡饭,这个物质生活很容易维持。我们常常应各个地方同修的邀请,在海外弘法,他们给我买的机票,我统统是经济舱。你们想想看,你要买什么头等舱、买商务舱,价钱要高两三倍,还不是同一个时间到?座位稍微宽一点,宽不了好多,大概是吃的东西多一点,我们都不能吃,要买那个舱对我们来讲是浪费。我这么多年在海外旅行,大多数我都自己带便当,简单!自己带的便当比飞机上的餐饮好吃,一点点炒饭、咸菜。这个咸菜很下饭,干净、方便。我自己带水,飞机上的饮料我不喝,我自己带个小水瓶,带水。有时候同修们给我订旅馆,是普通房间,能休息就好了,决定不要浪费。我们身体健康,多么快乐!常常过这种奢侈生活,浪费四众的供养,你们想想看,他怎么会不生病?他里面有贪瞋痴慢四毒,不是三毒,四毒!加个傲慢,外面有这些五欲六尘的缘,内外交感,毛病出来了。

  我们要内断烦恼,外不攀缘。我们到哪里去,目的是弘法利生、是讲经教学,是为这个,不是为旅游观光,我没有过。只有在有空档的时候,当地同修带我到附近去旅游,都是顺便的,绝对没有一次单独去观光旅游的,没有过。尤其是这几年,我们希望把这部大经完成,现在我看我们的录相已经八百零八次,一次两个小时,一千多个小时。这部经,现在讲的经是第八卷。《华严》,我们预定讲的这个本子是《八十华严》,讲到第五十九卷,然后接着讲《四十华严》,总共九十九卷。现在才讲到第八卷,后面还有九十一卷,哪有时间去观光旅游?没这个时间。

  我现在去的几个地方都有限制,没有摄影棚的地方我不能去,去的时候没事情干,把大好光阴浪费掉。有录影棚设备的,有网路连线的,现在只有此地、澳洲,澳洲图文巴跟布里斯本有两个摄影棚,还有新加坡也有一个。现在到新加坡的时间比较少,什么原因?澳洲现在有两个道场,我要负责帮助他们。图文巴是净宗学院,那个地方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布里斯本是净宗学会,最近那边的同修们,听说开了几次会,一定要把学会交给我。我听了之后,想一想也好,我愿意把它接收过来,做为一个专门念佛的道场。这是我多年的心愿,希望有一个纯粹念佛的道场。

  所以前年李金友居士听说我有这个愿望,希望我在他山上建个念佛堂。念佛堂已经建了,现在还没有完工。布里斯本这个道场我要是接管,就做为一个像印祖灵岩山的念佛堂。这个念佛堂只有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供养多少位同学在那边念佛?我想只供养四十八个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做为一个精进念佛堂。每一期七十天,就是打佛七一样,十个佛七连起来打,七十天是一期。一年办四期,春夏秋冬每一季办一期。全年这四期总共是二百八十天,报名参加。

  如果第一期,我们按春夏秋冬来说,春季佛七人数要是满了,还有同修报名的,就推到下一期,人再多的,再推到下一期,一定能够满你的愿。这是在外国,便利各个地方的同学来参加。每一期圆满之后,我们一定开检讨会,改正我们的缺失,希望将来这个念佛堂方方面面都能做到尽善尽美。每一届我们都会认真检讨改进,也欢迎参与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希望大家在这里念佛,都能有一些成就。

  我们念佛的目的是求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高的功夫我们达不到,至少我们希望能够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这一句佛号能够确确实实把自己的烦恼习气伏住,这是我们希求最低的标准。这十个佛七打下来之后,有这个能力,烦恼习气少了。烦恼轻,智慧长,你的身心清净,清凉自在,至少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

  为什么不是常年佛七?国外同学到澳洲,签证只能够拿到三个月,所以三个月参加这一届佛七,七十天,正好!所以到澳洲布里斯本净宗学会,不是去玩的,是去用功的。不是要去看我的,去看阿弥陀佛,到那边亲近阿弥陀佛,我做护法护持大家。这个念佛堂由出家众来带领,每一届至少有六个出家众来带领大家在一起共修。这是这一段时期不能离开澳洲的原因。所以新加坡去的时间比较少,我偶尔还是会到那边,去看看那一边的老同修。

  我们念佛堂的方法,还是依照往年我在美国的办法,我们念佛堂分为三个区,有绕佛的区,念佛一定要以绕佛为主。绕佛时间长,太累了,你可以坐下来稍微休息。休息的时间长,感觉得精神提不起来,你可以到佛前面去拜佛。所以有止静的区,有拜佛的区,有经行的区,分三个区。念佛一定要像谛闲老和尚教他那个徒弟锅漏匠,那个开示我觉得好,「念累了去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什么时候休息好了,什么时候接着干,日夜不间断。休息的时候,出家人不搭衣,把衣折叠起来,不脱海青,警觉性高;一醒来的时候衣一搭,马上就到念佛堂去。在家居士也不脱海青,提高警觉。

  二十四小时佛堂里一定有人在念佛,因为休息好了,他马上就进来念佛。出家的法师轮流带领,二六时中念佛堂里头决定不能说这里头没有出家人,不可以;无论什么时候进念佛堂,都有法师在里头带领,真干!真诚心、清净心,一心求生净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么念头都没有。眼看的是阿弥陀佛,口念的是阿弥陀佛,耳听的是阿弥陀佛,鼻闻的是戒定真香,这是般若,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岸,彼岸。

  所以「金刚妙宝为其岸」,我们要取表法的意思,般若、戒定是彼岸,这个意思就完全对了,我们在这里头就学到真正的东西。「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在这个道场照顾这些人修行,那真的是有功德,这是真正的好事。那边什么时候开始,日期将来定好之后,会在此地协会公布栏公布。如果有时间、有兴趣的话,有这个愿望,可以先报名。将来会有报名单,填好之后传真过去就可以,那边给你们安排时间。好,现在钟点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0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偈颂第一首:

  【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

  这两句介绍过了,是颂岸体金刚。向下有六句,一首半,就是第一首的后半加上第二首,这有六句,是颂摩尼严岸,是讲两岸的庄严。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香河是表相应的心所,大前提我们一定要清楚,否则的话就像我们同修提出来的疑问,《华严经》像一部神话小说一样。他不知道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是说法的高度艺术,不懂的人确实是茫然无知,懂得的人才知道佛说法那个意思在哪里。所以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是非常有意义的,说得非常的深刻。

  『宝末』是什么?「末」是粉末,它代表的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微不足道。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像《金刚经》须菩提看到的,世尊每天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来的时候经行,一定的时间率领着僧团大众入城市里面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人数众多,僧团里面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分开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巷子里去托钵,分开的去托钵。在我们想象当中,一定是很有秩序、有规矩,都分配到哪几家,因为城市跟修行学习道场都不太远。托钵完之后,回来吃,不是一面托一面在路上就吃,那个很难看。所以托在钵里,钵通常把它盖起来,带回来,带回来大家在一起分着吃。所以真的是「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

  你想想看,就以佛的僧团一千两百五十五个人,去托的人家不只一千家。一个人托七家,但是不一定,有一家给你满满的,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去;这一家给得很少,不够吃,才托第二家;第三家如果这个钵觉得够吃,第四家就不去了。每天去托钵总是上千户的人家,那一钵真的是千家饭!这是平常小事,你看《金刚经》上记载的,吃完饭之后,把钵洗干净了,「收衣钵」,因为出门走这么远的路,一个往返脚都脏了。我们知道出家人都不穿鞋子的,没有鞋袜,洗脚。脚洗完之后,「敷座而坐」。这个时候,稍事休息,正常功课就开始,佛就跟大家讲经说法,《金刚般若》你不是看到这堂课吗?「宝末」就是指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在经教里面,所谓是半偈一句。我们前面念的半偈,「清净香流满大河,金刚妙宝为其岸」这二句,这二句叫宝末。

  『为轮』,「轮」是圆满。实在话,佛所表现的极其微不足道的动作,它里头含着有圆满的道理;所说的这一切经教,字字句句无量义,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多次向大家报告。每一句实在讲意思都是无有穷尽的,头一句是说这个意思。『布其地』,「其地」是指这个地区,教化这个地区、影响这个地区。『种种严饰皆珍好』,「种种严饰」,我想学佛时间久一点、对大乘教义能够体会深一点的就明了了,种种严饰是什么?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指这个。每一个法门,这通常讲佛教任何一法都具足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所以佛法称为「轮」,意思在此地。譬如前面讲清净、讲金刚,这个名词里头有教,清净是教;有理,清净的理是什么?有行,这清净怎么样落实到身心?怎样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怎么样落实与自性清净相应?那是果,果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名词、每一句里面都有教、理、行、果四法,所以佛法称法轮,意思在此地,它圆满没有欠缺。

  「皆珍好」,为什么「皆珍好」?它皆称性,皆与性德相应,道理在此地。这个境界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体会得到的人不多。为什么体会不到?这几乎我们在讲席当中不断的在提醒、在报告,烦恼习气不断,你怎么能体会得到?什么人能体会到?烦恼轻、智慧长的人能体会得到。他体会到了,他能不能说得出?跟诸位说,说不出的!体会有浅深不一样。我们就以菩萨果位来说,五十一个位次都来听《大方广佛华严经》,每个人所体会到的不一样;十信菩萨体会得浅,十住以上体会得深。愈是到高位,体会就愈深。佛说经,等觉菩萨能够明了佛所说的;地上菩萨虽明了,不及等觉菩萨。我们是凡夫,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你能体会到几成?太有限了!

  如果我们把深度假定分为一百个等级,五十一位菩萨的阶级再加上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换句话说,九法界的众生,这是凡夫,真正能体会得到的只能说百分之几而已!那还要烦恼轻,我们常讲有德行、有修养,世间人常讲「喜怒不形于色」;这个不形于色,不是用的心机,是自然的。为什么不形于色?他对于世缘看得很淡,这不算修行功夫,听这样的大经,他有反应。真正得一分利益,要初信位的菩萨;真正得《华严》实益、真实利益,要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得《华严》真实利益。你能够破几品见思烦恼,你听闻这个经教能够接受它熏习;换句话说,你能够体会到它的气氛。古德举比喻,好比生火、烧火,我们虽然还没有看到火、没有接触到火,那个火的热气已经感受到一点,这是气氛,并没有见到。

  从这些比喻里面我们细细去体会,古时候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做种种示现感化众生,受感化的人确实是多,比我们现在多。多的原因我们晓得,那些人身心清净,烦恼少,忧虑少,牵挂少,生活很正常,所谓是「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身心都与大自然相应。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的人脱离了大自然,生活环境都是人工的,住的大楼离地面很高。古时候真正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住的是茅屋,地面就是泥土地面,赤脚确实吸收地气,那人身体健康。墙是土墙,上面盖的是茅草,我们今天看到好象「哎呀,这种居住环境太简陋了!」那是最养人的、最健康的,现在人不懂!吃的、穿的、所用的,确确实实是跟自然合而为一。生活简单,简单是最健康的,简单是最圆满的。哪里像现代人?现代人哪里是过人的生活?愈是富裕的人,与大自然脱节的距离愈长。我们不学佛,我们也不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恍然大悟,才真正明了。从前修道的人为什么要住深山?为什么那么喜欢住茅篷?那些生活方式就是此地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教学生、教大众不仅是言教,有身教还有意教,身、语、意三轮教诲,这才圆满。

  『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个应该懂得,「宝阶行列」代表什么?代表修学的等级、次序。小乘有四向四果,这是阶梯,像楼梯一样;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就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在经上也介绍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你看看这是不是宝阶行列?「妙庄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是各个阶位里面所修学的教理行果。它表这些意思在里头,那个意思真的是无有穷尽!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些阶位,实际上都是大分,不能细分,细分太多,说不尽!无量无边的阶位。我们想一想就能够体会得到。譬如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这摆在我们眼前的,中国通行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所以中学也是六年;大学四年,研究所硕士班两年、博士班两年,也是四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宝阶;每一个院系,行列。这一年级里面有多少学生,参加考试从第一名到最末后一名,那也是阶级。从这个地方去看,阶层太多太多了,佛不必那么细说,细说太繁琐,只讲大的,不讲细的。

  他必须学完这个阶层的课程,及格才能升到第二个阶层。像小乘修学,你开始真的认真放下见烦恼,经教里面讲的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真的在放下了,真干!这叫初果向,你的方向很正确,向着初果,你没有证得初果。必须要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你就证得初果位。证得初果位是第二个阶级,第一个是初果向,你是在断,你断得不干净,八十八品没有完全断干净,断一半。八十八你断了七十八,还是在初果向。初果向里面,那个次第也很多。证得初果之后,你就开始要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开始断思惑的时候,是二果向。真的是有次第,大乘菩萨里头亦复如是。

  这个路子叫渐修,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中下根性的人都行,没有法子躐等。躐等的人是什么人?上上根人,所谓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在中国佛教史里面像惠能这种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是警告我,要我自己反省。惠能,我们仰慕、敬佩,能不能学他?学不到!中国历史上,惠能大师以前没有一个,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也没有出现一个。我们想想,我们是他那样的根性吗?不是他那样的根性,不能学他,学不到!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有本事,他登上去了。我们要想学他,登不上去,摔下来摔死了!这是事实。所以老师教我学教,学教是什么?爬楼梯。告诉我是慢,你爬一层真的得一层利益。宗门爬上去,你是证得圆满的利益;爬不上去,你就肯定堕落。落入什么?狂慧。反而不如爬楼梯,他慢慢上去。

  老师的教诲很慈悲,他观察我们的根性,中人资质,中等人的天赋,不是上上根人。所以人贵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学东西我们讲求稳当、快速成就,你不能不知道自己。学东西是什么?契机,契自己的根机,容易成就。不契自己的机,要很勉强去做,不能成功。早年在香港有一位慧忍法师,大概前几年往生了,早年在台湾跟我是好朋友。这个人聪明,头脑灵活,我劝他学教,他也有兴趣。我带他到台中见李老师,我们一起在台中住了十个月。老师那个时候讲《楞严》,我在学《楞严》,《楞严》是我在台中最后一门课程。我劝他学小部经,他很不满意,认为我嫉妒,为什么我学大经要他学小经?我告诉他,我学《楞严》前面已经有四部经的基础,那四部是我专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金刚经》,这是我自己主修的。而我听老师教同学的,差不多听了二十多部经,那是老师教的,我在旁边旁听。但是我听的时候,我都学会了,我有这样的根基在。他到台中,虽然出家比我久,没有学过经教,所以我劝他:我们不是上根利智,一定要从小部经慢慢的来学习,你会成就。

  我说的话是忠言,他听不进去,说我小看他,我学大经他学小经,他不服气。他要学《楞严》,也找了不少《楞严经》古德的注疏,真用功。每天晚上差不多都搞到三点钟,用功过度。这样十个月他问题出来了,眼睛看经书,他告诉我一片漆黑,没有法子学,展开经卷的时候一个字都看不到。他回到台北,把经教放弃了,再去做经忏佛事。做了大概一年多,储蓄了一些钱,在景美买了一个小道场,叫「法藏莲社」;他是修净土的,「法藏莲社」。到台中去找我讲经,我到台北去,我们两个又来合作了。这个时候他说:「唉!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早听我的话,他成就了,他的成就比我高。他出家早,从小出家,佛门里头的规矩唱念、法器、仪规他都懂,这些东西我不懂,所以他经教学会之后,决不会在我之下,我们佛门出人才。可惜不听劝导,这没有法子,没有缘分!

  我这一生对人没有嫉妒,我希望你比我好,我做你的帮手,这个自在!带头的人有责任,要操心;当帮手,就轻松多了。我从小没有领袖欲,不愿意做一个领导人,我喜欢帮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个人非常非常可惜!以后他把台北的道场卖掉,到香港去,在香港也做经忏佛事。大概赚了不少钱,也玩股票,也去赌马,他都告诉我。最初好象很赚钱,以后股票下跌,他赔了。听说他在香港自己买的楼,最后好象也卖了,住到大屿山去了,前几年过世了。古大德说得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以为聪明,这是许许多多众生的病根,古人讲得好,「聪明反被聪明误」。谦虚的人、自以为不行的人、不敢跟别人相比的人,往往这种人成功,他老实、他踏实,本本分分的去学,绝对没有投机取巧这种心,他能成就。世出世间法做学问、讲修养最贵的是老实,老实是最可贵的。

  『栏楯周回悉殊丽』,「殊」是殊胜,「丽」是华丽,「栏楯」是栏槛,河岸旁边的栏槛。栏槛表什么?表防护,我们今天讲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自己要知道怎样护持自己,他才会成就。自己不知道保护自己,禁不起风浪,他怎么能成就?讲到防护、防护自己,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四天王,四天王是护法神,那个表法的意思好!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负责尽职,护国天王表这个意思。从表面上看是护国,持国天王嘛!那个国是什么?那个国是自己的心,不是别的。你要护身、护心,佛法讲三业:身、语、意,你要懂得护你的身语意。《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很明白,「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是栏楯周回,我们能懂这个意思吗?所以你要懂得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我们就得受用了。持是保持,不能失掉。

  用什么方法保持?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那就是表法的,就用那个方法。不是叫你天天弹琴、唱歌,那你就搞错了。弦乐器里头你看看它,它的音是从弦发出来的,这个弦要是紧了它就断了,松了它就不响,一定要把它调到恰到好处,音色就美了。恰到好处,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中道、儒家讲的中庸。你要懂得用中庸,你才能护你自己的德行、道业、事功,你才能护得了!不能不及,也不能超过,持国天王教我们的。所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负责任、尽本分,印祖讲的「敦伦尽分」,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能把敦伦尽分的事情做好,这持国天王表的。

  南方天王,南方象征智慧、光明,增长是不断往上提升,佛法里头讲的精进,现在社会上讲的进步,儒家讲的日新,就这个意思。我们的德行是不是天天在进步?学问、智慧、能力是不是天天在增长?这才能护住自己。你要是不提升自己、不进步,那你就退转了,你被社会淘汰掉了。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技的人才每年,过去我在美国知道,一年有好几个梯次去参加进修教育,他的科学技术提升。你要不去接受学习的话,你就跟不上;你跟不上,你当然被淘汰掉了,公司不用你了。所以公司里面的技术人员,每年有定期的、有不定期的,都要去参加受训好几次,两三个月就有一次。时间不长,大概是五天到一个星期,新的技术出来了。这个我们一般叫进修教育,佛在三千年前就重视。

  出家人大家晓得有「结夏安居」,结夏安居是什么意思?进修教育。佛的这些学生学得都不错,离开佛到处去教化众生。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但是每年夏安居一定回到佛的身边,这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同学们在外面,各人教化一方,交换教学经验、交换教学心得,把自己教学的技术往上提升;第二个接受佛陀教诲,再教育。所以那是进修教育,一年九个月在外面教化众生,三个月回来接受佛陀的再教育,年年如是!所以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活到老,学到老,佛法教学确实是这样的。这是增长,增长天王表的这个意思,这个样子才能让我们永远精进、永远不退转。

  达到这两个目标,后面两位天王提供方法,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你想象这个意思。广目是多看,多闻是多听,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才能达到前面两个目标。四天王的表法,这是教学,佛法是教育;用的这个方法是高度艺术,我们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要接着看「藏海安布庄严」,「海间香河」偈颂第二首:

  【宝阶行列妙庄严,栏楯周回悉殊丽,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

  『栏楯』表护法,护法内容也是说不尽,我举四天王表法的意思来跟大家解释。看到「栏楯」,栏楯是保护,怕我们不小心跌到河里面去了,防护的,就要知道如何防护邪知邪见、如何防护恶念恶行、怎样防护德行、学问、道业的增长。人能常常这样提起,这个人哪里会不进步?哪里会不成就?所以佛的教学好!如果有人天天给你讲,听多了你厌烦了、讨厌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佛懂得人情,不用人来说、不用言语,用这些形形色色来表法,让你看到、接触到,你马上就提醒了,这个教学是高等的艺术、高等的手段。人与人当中再好的朋友劝导,古人讲「事不过三」,你劝人不可以劝三次,第三次可能就翻脸。所以只能劝一次、劝第二次,第二次不听,以后就不要再说了,各人因果是各人自己事情,我们已经尽到劝导的责任,古德教导我们的。只有父母教儿女可以超过三次,老师教学生止于三次,第四次绝对没有;朋友之间往来,两次!有分寸,保持将来以后好见面,不要翻脸。也就是保持一个和睦相处,这是社会安定、和谐重要的教诲。

  但是在今天要知道,孝道没有了,家庭破碎了;师道没有了,师生当中的情义没有了,佛门也不例外。早年我在新加坡看演培法师,演培法师大我十岁,我们佛门的一位长老。我去看他,他跟我谈起:现在这个时代,佛门里头没有师徒。我听了,我同意他的话。现在道场大家住在一起,能够做到个朋友就很不错了,五伦最后落到朋友。朋友做不好,这个世间肯定大乱。有德行、有智慧的人,自己求往生,为什么?对这个社会大众帮不上忙;帮不上忙,就要走自己的路。能帮上一点忙,尽心尽力,这是行菩萨道,这是大慈大悲。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德行、保护自己的道业不要被破坏。要晓得,人会破坏我们,环境也会破坏我们,我们没有离开人事、环境生存,这是决定离不开的。在这些人事、环境当中,你应该要懂得怎么样防护。

  我们前面讲过,持国天王他所表的意思、增长天王表的意思,把护持的道理、原则说出来了。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方法。广目,顾名思义多看,你看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这里头变幻无穷,你要看清楚!在这里头看什么?看性相、看理事、看因果,你要有这个本事。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蛇,龙跟蛇在传说里面都是善于变化,这说明什么?这个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善变,变幻莫测!所以刚才我说了三个纲领,这是佛经上讲的,你看什么?看性相的变化、事理的变化、因果的变化,你看这个!长学问、长智慧。

  天王右手拿个珠,或者是左手拿个珠;右手要拿个龙,左拿着珠。珠代表什么?代表不变。虽然人事物千变万化,这里头有不变的原则。你要是把不变的原则掌握到,永远保持,你就能够控制这个社会,你在这个社会里头能做得了主宰,不会被它影响。你可以影响它,你能带动整个社会。这个不变的东西是什么?道德。在佛法里具体来说,戒定慧三学永远不变。佛门里头不变的东西多了,戒定慧三学是总说。分开来讲,声闻四谛不变,菩萨六度不变,我们念佛人信愿行不变,你学哪个法门,你掌握着这个法门的总纲领,这是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广目天王教我的!那个像塑在那里,那是上课、那是教学,不能把它当作神明看待,那你就搞迷信了。你想想看,佛法教学这个手段高不高明?

  北方天王多闻,毗沙门天王。北是最上,在北半球北是最上,四天王的首领。多闻,它名词含义是多听,听别人所说的。你不听,不听你就被蒙蔽,你就不长智慧。多听!多听,当然这里头有是有非,你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别是非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它手上拿的是伞,伞盖。伞盖表什么意思?防止污染,今天我们讲的环保。现在讲环保只知道环境要保护,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心地。如何防止,保护心地清净不受染污?这个重要!它表这个意思。社会,现在大家知道是个大染缸,谁能在这里头不染污?毗沙门天王。他在这个大染缸里头游行自在,不被污染。他用什么来防护?这个佛在经典里面教诫就很多了。

  天王身上穿的是铠甲,佛法里面用铠甲表什么?大小乘经论里面佛说得很多,戒律、律仪,佛常常讲这个是铠甲。铠甲是防护的,持戒修善;更深一层,持戒修定。六道里面的染污你就有能力防卫自己,不受染污。所以佛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自利,众善奉行是利他,这是菩萨戒。佛教人以戒为师,无论出家、在家,你持戒、你修善,你就有铠甲,你就有伞盖,防护邪知恶见你有能力了,不被它所害。你们想想看,这意思多好!这些小小的东西都是前面讲的,「宝末为轮布其地」,佛这种教学普遍在大地,佛陀的学生、弟子代代承传,用这些来教化众生。

  古时候这些教学的设施,大家都懂得这个意思,能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现在人不懂了,不懂就变成迷信,把它当作神明来看待,盲目的烧香拜拜,供养祈福,你说好笑不好笑?我们怎么知道古代人懂得?你看看清凉注《华严经》,哪一句经文不是讲表法的意思?而且这个意思说得深。从前人讲,清凉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华严经》讲五十遍,那个时候讲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讲法,两三句讲好几个钟点,绝对不是我们这个讲法。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一般都懂得点到为止,现在人由于跟旧文化、跟佛陀教育脱了节,这个时间相当长。佛教原本是教育,你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不就清清楚楚了吗?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们要记住这一句话,讲经说法是上课,四十九年是干这个事情!天天给人上课,天天给人解答疑问,这个不是教学,什么叫教学?

  教学的宗旨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说明三桩事情:性相、理事、因果。帮助一切众生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学的宗旨、目标,哪里有一点点迷信?经上讲的这个,从这里我们真正看出他老人家教化众生手法的高明,高明到极处!我们明白了、看懂了,自自然然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实实在在我们做不到,显示出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果报呈现出圆满的相好。这是『栏楯周回悉殊丽』里面的义趣,《金刚经》上教我们要「深解义趣」,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了东西,学了马上就管用。

  『真珠为藏众华饰』,这都是讲岸边的装饰,香河岸边的装饰。「真珠」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是真诚,真珠是真诚心,珠是圆满。「藏」是什么?藏是果实。岸旁有花有树,这个树开花结果,果是什么?菩提果。花是什么?花是六度花,取这个意思。大菩提果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之体,《观经》上佛说为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这是体,真心。真心起作用,有体当然有用,用里面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佛在经上讲,深心。这个名词我们很难懂,什么叫深心?所以我换句话来讲,我说清净、平等、正觉,这个大家好懂。这是自受用,自己要清净平等,要觉悟。他受用是回向发愿心,也不好懂,我用慈悲,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这是他受用。都是真诚心起用,真诚心对人接物,就是一片慈悲;真诚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真珠为藏」里头表法的意思。

  『众华饰』,众是多,「众华饰」是六度万行,装饰在外面的,美不胜收。大乘法里面讲的四摄六度,表现在外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要真干!天天念,念了不干,没用处!不能够落实,那就是古来祖师大德常讲的「说食数宝」,自己得不到受用。像银行里面小职员,天天在数钞票,自己一张也得不到;自己要得一张,犯法、犯罪,数宝!说食,肚子很饿,想到菜馆里面哪一道菜、哪一道菜,说了几十道,一口也没吃到。说食数宝,没用!我们学佛,如果每天读诵经典,甚至于讲经说法,不能够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境界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就叫说食数宝,讲经也是说食数宝,你得不到受用,你没有办法入境界。

  聪明人,古德常讲「随文入观」,观是观照、照住、照见,这里头层次不同。上上根人照见,经典一展开,完全契入,跟经教合而为一,这入佛境界。中根的人没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他照住,照住是自己起心动念跟经教相应。下根的人又差一层,还是得受用,展开经典学习,真学!佛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依教奉行,这叫观照。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一定照着佛所讲的做,他得受用。所以,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各个层次不一样,我们自己在哪一个层次自己要知道、要清楚;好象我念书,我现在念哪个学校、我念几年级,很清楚!我的志愿希望明年我要升一级,年年高升,从小学升中学,从中学升大学,从大学升研究所,这才能有成就。自己修学,自己现在在哪一个等级上不知道,你在学校念书,问你念哪个学校不知道、念几年级不知道,你怎么能有进步?

  学佛,总而言之,是要学做一个明白人,凡夫是迷惑颠倒,学佛就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明白人快乐!迷惑的人即使命里头有富贵,虽然天天享受富贵,他不快乐,他没有办法证得心开意解,这个乐他没有。他有五欲六尘之乐,世法里头一般讲红福,红尘之福。读书学道之人,这个学道,道是道德,修养道德之人他们有享受,他们享清福,跟红尘之福不一样,享清福。清福是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自在、快乐。虽然生活贫穷,他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里头有天然的乐趣,是一般世人(佛法讲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得到的。这里面最大的乐,是境界的提升,真快乐!好象念书一样年年升级,提升自己境界。

  「华饰」,饰是装饰,连着底下一句:『种种璎鬘共垂下』,「下」,回向偈里面讲「下济三途苦」,那我们晓得上面一句是自行,「种种」这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是真正「上报四重恩」,化他是落实「下济三途苦」,但是你要晓得,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是分不开的。自行就是化他,为什么?自己做出榜样、做出模范给众生看,目的是启发众生的性德。一切众生本性是善的,佛法当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他今天的本善、他的佛性被物欲蒙蔽、被烦恼盖覆,不能现前。他不是没有,他有!觉悟的人、菩萨们做出种种示现,只有一个目的:启发众生的性德。伦常是性德,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现在被烦恼习气、世俗的五欲六尘掩蔽了他的性德,所以伦常是什么他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本有的。圣人怎么样去教他?圣人做出样子来给他看,让他在这里面亲身感受,醒悟过来!

  现在这个真的在社会上不多,还有一些家庭,兄弟姊妹年节的时候团聚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讲团圆,那是伦理的聚会。这个聚会是做给社会大众看的,「这样的人生不错,好!我们应当效法。」兄弟不团结、不和睦,老死不相往来,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看到人家兄弟和睦、家庭团聚,他作何感想?这个教育要提倡。所以今天还有很少数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多的,儿孙满堂的,每年这种聚会我觉得有录相的必要。这个录相应当在广播电台去广播,让社会大众看看这个家庭,家庭的温馨,兄弟姊妹妯娌之间和睦团结,这个家族其乐融融!这就是教化社会。佛门里面的道场、学校也是家庭,一定要把六和敬的精神表演出来,表演出来就是「种种璎鬘共垂下」。

  人生如戏,我们把这一场戏演好,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都是演戏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八相成道,你说他不是演戏是做什么?从出生到入般涅盘,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表演!表演出觉悟的人生,觉者的生活。我们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这个值得我们学习。这个人生我们体会到了,这有意义、有价值,这个好!我们也模仿,我们也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没有这个启发,我们性德里头虽有这个善根,就是现在这个经文里面讲的,阿赖耶里头有这个种子,没有人把它引发出来,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把它引发出来。这一引发,那我们表演的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给谁看?给社会大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给自己无所谓,给大众要演得逼真。没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这个表演是让九法界众生做观众的。

  我们这个样子是不是个好样子?让一切众生看到这个样子,作何感想?你要能想到这一点。凡是不好的样子,从哪里做起?念头,不好的念头不能有,不好的形象不能有,不善的言说、不善的行为不可以有,从这些地方做起。释迦牟尼佛老老实实给你讲,不是个老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没事干,天天教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讲了,他老人家就走了,死了;佛法不叫死,叫圆寂。圆寂是什么?功德圆满了,清净寂灭,回归到清净寂灭,他在这个世间教化功德圆满了。天天在工作,他走的时候八十岁。为我们所示现的,「活到老,学到老」,实际上他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还要学什么?学给我们看,他天天在学。戒定慧三学是他的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戒定慧。

  「宝末为轮布其地,种种严饰皆珍好」,释迦牟尼佛一生八十年的写照、写真。对待社会、对待大众,就是末后这两句:「真珠为藏众华饰,种种璎鬘共垂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给九界众生做榜样,做觉悟的榜样。你不是这个样子,你就迷惑;你是这个样子,你就是觉悟,我们要细心观察。世尊,那是一个活的《大藏经》,活的《大藏经》,你们想想看对不对?经律论都在他这个形象里头,戒学、定学、慧学圆满具足。他怎么成的?我们要明了,你要不明了,你到哪里去学?你要清楚、你要明了,你要知道怎样学习。他能到这个地步,我也能,你也能,大家都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人都是性本善,在这个理念上,才成就教育。哪个人不可教?在理论上讲,没有!人人都可教。但是接受教学的人成就不同,那不同是由于他个人的因素,这个因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不是他根钝,是他懒惰,不肯好学,那就完了!佛菩萨对他也没有办法。

  我们知道世尊弟子当中最有名的是一个迟钝的、根性很差的周利盘陀伽,他怎么能成功呢?他勤奋,他不懒惰。再笨的人只要他勤奋,都有成就。中国古人讲的「困而知之」,他能学成功。最怕的是懈怠懒散,那就完了,那个真的是佛菩萨帮不上忙。帮不上忙没有关系,他这一生懒惰,看他来生,看他后生,佛菩萨有耐心,生生世世等着你,什么时候你把这个毛病改了,你肯干了、认真干了,佛菩萨来帮助你。这一生懒惰懈怠不想学,佛菩萨只好等来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到极处!这一段六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一0卷)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偈颂第三首:

  【香水宝光清净色,恒吐摩尼竞疾流,众华随浪皆摇动,悉奏乐音宣妙法。】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一首颂是说的「光云言音」。在华藏世界确实有这样殊胜庄严,这个庄严就是大乘里面常讲的「六尘说法」。华藏六尘说法,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六尘说法,我们再问,我们娑婆世界、我们现在住的这个环境六尘说不说法?说,一样说法!只是我们凡夫之人业习深重,没有能觉察到。什么人能够觉察?契入《华严》的人能觉察。凡夫可以学《华严》,我们在经典开端讲这个经的当机众,也就是说哪些人是这个课程学习者,有条件接受这个课程。凡夫里头有大心凡夫,也是《华严》的当机者,这个就说明白心量小的人不行;心量小的人看《华严经》上所说的,他一定排斥,他不能接受,拒绝,他说这是佛的一些比喻,不是实在的。

  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能够体会得,他是华严会上的当机者。心量不能不大,不大不行!心量一定要大,一定要包容,一定要离分别执着。有执着心量就小了,有分别心量还是不够大;离分别执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在这个经上字字句句你才能看出无量义。要契入,没有别的方法,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听佛说法、看佛的经典,你才会契入。所以凡夫的病没有别的,放不下!这个病没有别人能医。佛是大医王,对你也无可奈何!佛只能把事实真相告诉你,你要是真听明白了,自己放下了,你得度了。真正聪明人一定肯放下,不能放下的是六道里头业障深重的凡夫,他没有办法;实在讲,他不是没有办法,他不肯放下,他不相信佛的话。这个地方说起来,信佛难!真难,真不容易!

  『香水宝光清净色』,这是三桩事情,这都是果报,果必有因。所以看到果,我们就想到因行,我们如何来修因?「水」,水之香从哪里来的?从戒来的。宝之光从哪里来的?「清净色」,清净从哪里来的?从定慧。所以这一句里面,「香」、「光」、「清净色」,真因都是戒定慧。末后一句:『宣妙法』,戒定慧三学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统统包括,总不离三学。所以这一句里头,是三学的果德。如果你真修戒定慧三学,这个果德报在哪里?首先报在你的身。我们身有毛细孔,这大家都知道,毛细孔流出来是汗,汗是水。有戒德的人、有禅定功夫的人、有真实智慧的人,他的汗流出来是香的。我没有遇到过,香港同修早年我来讲经的时候,一九七七年,许多老同修来听我讲经,告诉我,他们见到虚云老和尚。大陆解放好象一两年那个时候,虚老和尚在香港住了一个星期。老和尚不洗澡,又不剃头,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他一年剃一次头、洗一次澡,所以你们看他那些照片,如果是剃头的,那就是过年的时候。平常头发都很长,一年剃一次头、洗一次澡。他身上的衣服,虽然那个衣领子都是黑的,汗垢都是黑色的,闻一闻是莲花香味,香水!「宝光」是他智慧光采,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色身清净。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才走的,清净色身!

  这是说明,这都是事实,你认真修戒定慧三学,报在你的身体,身体是戒定慧三学成绩的样子,你修行的成绩就在这个身体、这个形象上,不要到别的地方去看。有一种人看得非常清楚,练气功的人他有这个能力。他看的是气,佛法讲的是光。我也遇到过练气功的人,他告诉我:真正修行好的人,他的光是金色的,其次是黄色的;最不好的,是灰色的,灰暗色,那是烦恼习气业障很重。烦恼轻,白色的光、金色的光。宝光是戒定慧光,这一句是讲一切佛法总的纲领。

  『恒吐摩尼竞疾流』,「疾」是快速,好象在竞赛一样。显示什么?显示诸佛菩萨度众生的心切、行动敏捷。像观世音菩萨示现千手千眼,眼到手就到,这大慈大悲。我们今天有苦有难,观音菩萨有没有见到?见到了。手有没有到?没到!为什么没到?我们不愿意接受。菩萨不是没有见到,是见到了,很清楚、很明了,我们愿意接受,他就来了。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为我们说法,一定适合于我们的根性,我们肯定得利益。我们不能接受,什么叫不能接受?根本不能奉行,不要说听不懂,听懂了也不会去干,佛菩萨不来。佛菩萨要来的话,加重众生造罪业,为什么?毁谤圣贤、批判圣贤、侮辱圣贤,那个罪过是地狱罪,菩萨怎么忍心叫一切众生因他而堕地狱?这个佛菩萨不会做的。所以,佛菩萨来是大慈大悲,佛菩萨不来还是大慈大悲。你果然肯依教奉行,他来了;不能依教奉行,他不来!

  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你细心去观察,长时间观察,在几十年中一定会有一两个、几个人真的依教奉行。我们就明了佛菩萨住世为什么?就是为了这几个人,旁边的这些大众沾光。这里头不是很清楚、很明白显示出来吗?不舍一人!有一个人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他来示现,他为这一个人也能住世几十年,帮助他、成就他,其他一概旁听生,种善根,那一生不能成就。细心去观察,世法里头有多少人讲「观察入微」,我们就看到了。粗心大意看不到。这个人往往我们一般佛门里讲的,传法的人。这个传法,绝对不是说我是这一代、你是下一代的祖师,我写个证书给你,你是下一代的祖,不是的!是你真正学到了,真的你跟这个老师学的时候,你开悟了、你证果了,契入境界!学《华严》,你真的得华严三昧,入华严境界!不是文字证书,这是假的,那有什么用处?世间人迷惑,执着这个东西,诸佛菩萨、天人不执着这个,要这东西干什么?是要你真正的德行、真正的造诣,有没有契入?换句话说,烦恼习气你有没有真的放下?有没有真的断尽?智慧、德行你有没有成就、有没有增长?讲求这些!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

  佛菩萨帮助众生,那个心真!那个心切!众生求佛菩萨的心绝大多数的心是妄心,绝大多数的人求什么?求升官发财、求荣华富贵、求名闻利养,佛菩萨帮不帮助他?不一定,要看缘。什么样的缘?心地善良、能够断恶修善,佛菩萨帮助他。「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一点不假!佛菩萨怎么样教他得到?教他修因,自然他就有果报;他要不修因,果报从哪里来?佛菩萨不能赐给他果报,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教他修因。你要想求财富,佛菩萨教你修财布施,你很听话,真干,你财富的果报你会得到。要修多久?我们一般人初学,初学说实在的话,心不够勇猛,信心还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多半在初学的时候半信半疑,你看了凡先生就知道。

  了凡先生修布施,做好事,佛菩萨那里去许愿,做三千件好事,十年才圆满。我们一般人断恶修善都是这个样子,了凡先生算不错,十年完成三千桩善事,差不多是日行一善,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他的果报现前了,佛法里讲得没错,信心增长了,修善的念头跟行为恳切了,速度加快,再许三千桩善事,四年完成。你们想,大概平均一天他要做三桩好事,果报愈来愈殊胜。当了宝坻的知县,许愿要做一万桩好事情,一万件!一个念头、一个作法就圆满了,那是什么念头?宝坻县的田赋、田租他觉得太重了,减税。这一个命令下去,减税,宝坻县农民不只一万家,每一个人家都得好处,一万桩好事一次就完成。诸位要知道,当你在有权、有势力的时候,容易做好事。你想想看,他要不做县长,他没有这个权力、没有这个机会,那一万桩好事恐怕也要做不少年。他在这个地位有这个权势,一念之间就完成了,「公门好修善、公门好积德」。但是如果一个错误的念头,一样!你要造罪业也容易。如果觉得自己的享受、政府的税收不够,加税,加重人民的税收,那就造的不善业,那不是好事,也一念之间造了几万个不善的事。别人不在那个地位,没有这个权势,他想做大的不善业,他也做不到。所以平民修善积德难,没机会,不容易!

  我们这一次美国的同修给我们寄来一些美国最近半个世纪研究轮回的报告,有些同学看了之后告诉我:他怎么生生世世都投人胎?好象没有到其他地方去轮回?没有听说他到畜生道、到饿鬼道,死了以后来生还到人道?仔细观察都是平民,而且都是很苦的人,生活并不很好。就是说他想做善事,做不了大善,没机会;他想做坏事,也做不了什么大坏事。大善大恶,那个升降的幅度很大,往上升升到天堂,往下堕堕到地狱。他生生世世没有什么大善大恶,都在人道这个水平上飘浮,居然能够在人道轮回几十次之多,有一个好象有八十多次。算算时间,差不多有四千多年他都在人道,但是做人都很辛苦,没有大善、没有大恶,这个在佛法理论上讲得通。

  这些例子,外国人搜集这么多的例证,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证明果报是真的,「欠命还命,欠钱还钱」。都是属于个人的,对社会、对别人影响不大,所以说是小善小恶。因果报应!这些事如果将来有机会,应当把这里头的因缘果报详细来解说,增加社会大众的信心,给我们深度的启发,起心动念要为来世负责任,这个重要!跟一切人交往,你一定要想到来世遇到的时候怎么办?如果这一世跟他很不愉快,来世还是冤家对头,因此人与人之间不能交恶。世出世间圣贤都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要把怨结解除,来世再遇到,变成好朋友。真正通达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肯定你会转怨为亲、转敌为友,你一定是这样的。你的生活,生生世世愈来愈殊胜,真的是往上提升。

  从这个地方我晓得,这一生当中,我们在这一生遭遇到许许多多人事环境上的障缘、魔障,我们知道这是过去生中造不善的业因感召,想通了,不再怨天尤人,知道什么?自作自受。无论什么恶劣的环境,也甘心情愿承受,这一生把这个怨结全部报掉了,来世肯定比这一生要好、要殊胜,提升!这是在佛法修学最低的利益。当然第一殊胜的利益,是你真正觉悟,不但六道没兴趣了,十法界也没兴趣,一心求生净土,第一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的一些道理要懂,方法要懂,境界要清楚,你这个修学真的是法喜充满,没有疑惑。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佛菩萨相应,尤其是熟读《华严》,懂得《华严》里面的义趣,深解义趣!

  每天交往,跟谁交往?跟诸佛菩萨交往,你说这个多快乐!这世间人哪一个人能跟你相比?生活在哪里?生活在华藏世界!现前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不是在别的地方。诸佛菩萨在哪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常讲:你的境界转过来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入这个境界了。转境界,记住:在心里头转,转变你的看法,转变你的想法,这是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这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念头转过来了,这是修行里面最上乘的。最下的、最笨拙的,是在事上改正自己的过失;最上等的是心上,这《了凡四训》都说,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一本好书,要多读!所以这一句它所说的内涵,度生的心行恳切,千处祈求千处应。

  『众华随浪皆摇动』,你们看看这一句里头讲的是什么?「众华」是实体,「随浪」是水里面的影子,你想这个境界!这个河两岸种的这些树,这些树开的花,花影倒影在水里;水里头有浪,这些树花随着浪,你看到都在那里摇动。你先去想这个境界,然后再体会里头的意思,表法的意思。众华,表六度万行;随浪,浪是我们念头的起伏;摇动是影响。菩萨起心动念决定与三学、六度、十愿相应,我们净宗同学采取的学习科目,简单明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五个科目。念头一起,与这五个科目相不相应?如果起心动念与这五个科目统统相应,言语造作哪有不相应的道理?这个人是什么人?跟诸位说,普贤菩萨。因为有十大愿王,岂不是《无量寿经》一开端所讲的,「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五个科目是众华的总纲领,展开是万行。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四弘誓愿里面「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这一句。

  自己修学,修学的形象影响九法界众生,这是「摇动」。人、畜生、地狱这三道领悟比较困难,饿鬼道里头有一些,不是完全的,有少数叫福德鬼,佛经里面叫多财鬼,他的引业是贪爱心太重,贪心太重引他到饿鬼道。虽然贪心重,他做人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在鬼道里头他享福,他生活也还不错,甚至于很多做鬼王的。他有五通,这些修行人起心动念他知道,你动一个善念,动一个求佛道、利益众生的念头,他们欢喜赞叹,前来拥护。念头动,这是「浪」;他们欢喜赞叹拥护,是「摇动」。刚才说了,诸佛菩萨他们修学永远没有间断,菩萨在未成佛的时候,修行是自行化他;成了佛之后,完全示现教化众生,所以永远没有停止的,永远没有间断的。身体言语有时候有间断,那是缘不具足,意业不间断。真诚心没有间断,慈悲心没有间断,这个地方没有缘,别的地方有缘。

  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隐现」,这里没有缘就隐,隐就不现了;这个地方什么时候有缘,佛菩萨又现身了。诸佛菩萨无量无边,隐现不可思议,你要问什么原因?那就是感。感应的时间长,感的力量大,佛菩萨在这个地方住的时间长,教化众生影响力量大。感这个心很薄弱,时间很短,佛菩萨在这个地方示现住世的时间短,教化众生影响的面不大。所以从佛菩萨那个地方去讲,感应道交,这些全是事实真相。

  『悉奏乐音宣妙法』,这一句经文显示的是什么?奏乐,显示出用现代的话来说是高度艺术,做为教化众生的方式,高度艺术!连讲演都是高度艺术,不是直截了当跟你讲。为什么?直截了当跟你讲,这话都讲死了!你看他这种讲法是活的,这个讲法里头的意思是没有止尽的,随着你自己的境界体会的意思不一样。《华严经》我过去曾经讲过一遍,没讲完,但是这个讲过了,我讲到「十回向品」就中断了,「十地品」没讲。「十回向品」好象也没有讲完,第六回向我记得是用很长时间讲过去的,好几个月的时间讲第六回向,这是讲过的。可惜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保留录音带、录相带,那个时候我们的设备还不够。那个时候讲的跟今天讲的境界完全不相同,我们今天这一会是第八百一十次,这个经讲了八百一十次,一次两个小时,一千六百个小时。如果诸位再听听我开头讲的,八百次你跟前面的一百次,你仔细去听,你去对比,这个境界跟前面第一百次的不相同。你从这些地方你去观察,你就晓得我这个境界天天在进步、天天在提升。所以有人问:法师,你在《华严经》怎么会讲出这么多意思出来?实实在在说,我能够说出来,大海之一滴!《华严经》的义理哪能讲得尽?字字句句无尽义!佛讲经这种善巧,实在讲我们作梦都想不到,他的话是活的,这是真实智慧。字字句句都是活的,随着你的境界、随着你契入的程度,你就说出不相同的解释、不相同的认知,活的!「悉奏乐音」四个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高度艺术。这个手法展示出来,让你自己去体会,美不胜收!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藏海安布庄严」,第四段「海间香河」偈颂第四首:

  【细末栴檀作泥垽,一切妙宝同洄澓,香藏氛氲布在中,发焰流芬普周遍。】

  我们先看这一首。向下五、六,四、五、六三首清凉大师说的,这三首都是赞颂「旋澓出影」,「旋澓」就是前面长行里面讲的「洄流」,这个在「洄流」里面显现出影相。在第一首里面说明「洄澓」,第二首里头有出生妙宝,第三首里头有现佛身,这是举例言之。实际上,在洄流里面出生的妙相繁多,不可思议,在总结里面我们读过,确确实实象长行里面总结,「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由此可知,无论长行偈颂,都是举例而言之。我们在这里面要学的,是要看它表法的义趣,从这里面去体会。

  『细末栴檀作泥垽』,说的是海间的河流,河床底下是泥土,泥沙沉淀在河床底下。「垽」是沉淀,沉淀在河底下。什么东西沉淀?「细末栴檀」,细末栴檀是栴檀香里头最好的。这一句的意思非常好,非常重要,对我们学佛来讲是决定不能够疏忽。现在我们识心里面沉淀的是什么东西?一般大乘教里面讲,阿赖耶里头落谢的是什么种子?「垽」还不就是落下来吗?沉淀下来吗?凡圣关键就在此地,我们常常讲转,转境界就从这里转起,决定不容毫分不善沉淀在我们心识里头。我们今天亏就吃在这里,一天到晚落什么印象?无非是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所落谢的全是烦恼习气。你用佛法一一来对照,以我们平常自己常说的修学的纲领,我们落谢的是虚伪,不是真诚;我们落谢的是染污,妄想分别执着,见思、尘沙、无明。我们心里天天落这个东西,是非人我,五欲六尘的享受,念念都不离这个,那还得了吗?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一切所作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轮回业。纵然你口里头谈的是佛法,做的好象是好事,你没有戒、你没有善,换句话说,来生到人道的引业你没有;天道的引业更不用说,天道的引业是上品十善、慈悲喜舍,你就想想,来生人天两道没分!人天两道没分,你到哪里去了?你心里头离不开贪瞋痴,贪瞋痴是引业,贪引你到饿鬼道,痴引你到畜生道,瞋引你到地狱道,这个佛在经上讲得好清楚、讲得很明白!我们这些东西天天落谢在阿赖耶识里头,这还得了吗?这个事情我们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检点,绝对不要再落这些东西,希望你落的是细末栴檀。细末栴檀在此地表的是戒定慧,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檀香,细末是檀香末、檀香粉,我们以这个来供佛,这是香里头最名贵的。香表戒定,香表五分法身,希望我们落谢的是戒定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千万不要再落贪瞋痴慢。

  所以在这几年当中,我是常常劝勉同学们,我们修行抓住一个重点、抓住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做到:心纯净,行纯善。我们的行为就像《十善业道经》佛所开示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要向这个目标推进。心,不容毫分不净夹杂。遇到逆境,有不少同修常常打电话问候我,「师父,你不要受气!」我如果还受气,我就不净、就不善了。所以顺逆境缘是什么?梦幻泡影,皆是虚妄。学佛如果境界里头这一点都提不起来,我们就一点受用都没有了。我们至少要能学祖师大德,佛菩萨太高了,学不到,至少要学祖师大德,随缘而不攀缘。哪里有缘哪里去,有缘就动,没有缘就止,这是说在一个地方。我们自己明了,古来祖师大德跟我们示现的,我们要记住、要学习,那是你居住在一个环境,没有地方去。有缘就动,所以活动,做佛法利生的事业;没有缘、有障碍,就止,不做,老实念佛。遇到大恶劣的境界,你念佛也有人干涉你、也有人找麻烦,「我心里头念,口不念」,你没有他心通!心里头佛号不断。这就是外面声是止,心还是在念佛,随缘度日。

  现在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活动空间大了,比从前祖师大德那个时代要扩大得多,这个地方没有缘,别的国家地区缘成熟了,我到那边去,这个地球还不算小。所以最要紧的是什么事?与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结善缘,你的缘多,这里有障缘,那里没有,我们活动的空间就大了。活动的空间是看你结的缘分广狭,不但我们在这地球上每一个国家地区广结善缘,我们心的心量,读《华严》肯定能够意识到的,尽虚空遍法界世界海微尘数的剎土,一一剎土里面有世界海微尘数的微尘,一一微尘里头又有世界海微尘数的世界,重重无尽,我们的缘要这样结法。普贤菩萨能做到,我也能做到,这个缘结到尽虚空遍法界去了。

  我天天这样结,天天回向,我的摄影棚里面供了一个牌位,这个牌位上写的「佛光普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尊神」,我把我自己的修学这一点点功德回向虚空法界,跟虚空法界剎土众生统统都结缘了。我的活动空间很大,不是一个娑婆世界,不是一个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对我来说太小了。不是这样的学《华严》,那不叫太冤枉了?因此,如何跟虚空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结这个缘?这一句话重要,「细末栴檀作泥垽」。我们的心要纯净,只有纯净,才能与法界相应;只有纯善,才能跟法界一切众生结缘。我们修纯净的心、纯善的行,一丝毫渣滓不夹杂,在这上用功夫,你才能真正入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想这一句话的意思多深!

  『一切妙宝同洄澓』,「洄澓」是什么?漩涡,河里面的漩涡,前面讲过。这个现象我在抗战期间常常看到,抗战期间做学生常常逃难,遇到河流的地方我们都会去坐船,坐小船、帆船,有的时候小船是划桨。这个小船,一条船坐的人不多,五、六个人,也要走一两百里。河流当中常常看到漩流,漩流船在里面走是很危险的,船走到那个地方,船会打转,你要避开。要认识水道,知道哪个地方有漩流。漩流的原因是河底那个地方特别深,大概有个洞下去,它造成的;或者是下面有岩石,才会形成这个现象。经文是用这个做比喻,「一切妙宝同洄澓」,漩流的相是循环,永远没有止息的,不断的在循环。它不是死水,它是活水,你就想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很妙!

  所以我在前面讲这个意思,这是长时熏习,重复的熏习。菩萨在修学过程当中,无论你根性利钝,你要知道熏习的重要。古德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儒家教我们,「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就是此地「洄澓」的意思。这一切妙宝是什么?要是从事相上的指出,那就是圣贤的教诲,在佛法就是三藏经典。这是一切妙宝,我们要不断的反复来学习。佛学院要怎样培养人才?没有别的,离开这个方法,没有第二个方法。你要想把这个学院办好、办成功,你去想想中国古时候那个教学方法,跟现在方法不一样。那个方法有效,教你背书,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背。这个方法看起来好象很笨拙,非常有效!

  学讲经呢?一遍一遍的讲。我早年跟李老师学经教,我的方法是这个经学会了,赶快讲,讲十遍,这是我的标准。接着不断的讲,十遍讲下来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你要是不讲,三个月忘掉了,六个月恢复原状了,什么都没有了!李老师教导我们,所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用这个来比喻,教我们打拳的人天天要练,你三个月不练就不行了,身子就不够灵活了。不要说别的,唱歌的人、唱戏的人天天要吊嗓子,天天要唱,不离口。老师说我们学讲经的,不能离讲台。没有人听,老师讲:对面放一面镜子,自己讲自己听,看镜子上的讲态,修正自己的错误。没有人听,我对镜子讲。

  现在比从前进步,小型录相机很便宜,小小录相机摆在对面,你对着录相机讲。录相机接电视的画面,你看得很清楚,能够看到自己表态,听到自己的声音,你自己听听看满不满意?你要不是这样有恒心、有毅力一遍一遍重复去练习,你怎么会出来?这个世界上著名的演说家,哪一个不是千锤百炼锻炼出来的?他不是天生的。我告诉同学们,我这个讲台的练习是从十岁开始,念小学的时候。老师选拔我去参加讲演比赛,我上讲台的兴趣就从这里开始的。在学校里喜欢上讲台,那到以后讲经就方便多了,为什么?有讲台经验,不会说在讲台上紧张,不会怕人。从小练出来的!现在小朋友很厉害,三、四岁就上讲台表演,比我还厉害。

  但是这桩事情决定不能中断,洄漩、洄澓,我们才能会有成就。我可以说从十岁,讲台经验六十六年,这是讲台经验,讲经四十四年。你要不苦练,那怎么成功?我懂得。所以早年在美国,美国不是天天有讲台讲经的机会;在美国的时间很长,通常在那边讲经一个星期顶多只有两天,星期六、星期天,美国那边同修放假,他们一个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星期天晚上可以来听经,一个星期讲两天。还有五天怎么办?五天我就对着电视机讲,自己录相自己听,至少录一个半小时。天天不能空过,空过就生疏了。我讲这么多年都怕,三个月不上讲台一定退转,这是此地「洄澓」的意思。经典要重复的去读,不是读一遍就了了,温故知新,常常去读诵。你要想契入境界,你就要记住依教奉行。

  一切经典流通分最后一句话,「信受奉行,作礼而去」,那个信受奉行四个字重要!你要不信、你要不接受,你要做不到,经里头四个意思「教、理、行、果」,教理懂得,你不能行,你后头没有果,你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但是你必须要知道,如果没有行,你那个解不透彻,你没有真正理解。真正理解的时候,一定你会行。你说「我真正读明白了,我做不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是你自己迷惑。这个事情我也给同学报告过,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跟章嘉大师请教过这个问题,大师教给我,佛法知难行易,我体会到了,行真的不难,知太难了。就是因为知难,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知难!行太容易了。行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转凡成圣了。放下虚伪,马上你真诚心现前;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清净心现前;放下贡高我慢,平等心现前。

  真的,那个不难。凡夫成佛,你说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转过来就是如如佛。你为什么转不过来?知不够!你不明白,不了解。每天听经好象是了解,其实是一窍不通!你又不肯承认,又以为自己很了解,这个麻烦大了!这个造成自己非常大的障碍。真正学佛得利益的人,他不是谦虚,他讲真话,「我不够,我什么都不知道。」他真知道!这个意思我们到《华严经》最后「入法界品」,你就看到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从事相上去看,全是法身菩萨。吉祥云比丘,初住菩萨;海云比丘,二住菩萨;妙住比丘,三住菩萨,法身菩萨!你看他们对善财童子那个态度,那种谦虚,都说:「无量法门我只知道这一个法门,其他的那些菩萨大德,他们殊胜,他们知道得多,我不如他们!」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这他示现的,实际上他是什么人?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真的。十住菩萨你要把他看真的是十住菩萨,你看错了!诸佛如来倒驾慈航示现的,教我们要谦虚、要恭敬。

  真正契入华严境界,自以为不能,自以为不如人,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假。即使对于恶道凡夫,我还是不如他。哪一点不如他?他敢做恶,我不敢,我这一点还是不如他。这样才能真正把贡高我慢的习气断掉,自己的平等心现前、恭敬心现前。要不能够深入经藏,这个深入经藏并不指一切经,一部经就行!要入得深。深到什么程度?明心见性,到见性的时候,一切法门就通了。你要不在这一部经上下功夫,你有个依靠,你有个路子好走;你要不依经典,那你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很容易走向偏差,偏差在佛法里面讲是魔道,着了魔!你有经典依靠的时候,诸佛护念,菩萨、罗汉、护法善神拥护你,魔外不能够侵犯你,这个要知道。我们是凡夫,不是上根利智,你看看普贤菩萨在每一段偈颂前面,都还要「承佛神力,观察十方」,我们是什么身分、什么地位?我们不靠佛,怎么行?

  依靠佛绝对不是没有面子的事情,不是丢人的事情,想想我们六道凡夫,搞了这么长时间,真的叫无量劫来搞六道生死轮回,我们今天不靠佛,怎么办?没有出头的日子。你要想出头,出离六道轮回,除靠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真正靠佛,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欢喜,欢喜你找到脱离六道轮回的方向门路,恭喜你!一定加持你、成就你。关键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有坚定的意志依教奉行,这是关键的所在。阳奉阴违,不能成就。欺骗自己,欺骗不了佛菩萨。人只要不自欺,都有成就。最怕的是自己欺骗自己还不肯承认,这样的人就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没有善根」。所以「洄澓、漩澓」意思很深很深,就是儒家讲的温故知新,天天要干,决定不能够中断。

  『香藏氛氲布在中』,「氛氲」是一种雾气,弥漫!布在哪里?布在「洄漩」当中,就是「漩澓」。这是什么意思?不难懂,你每天认真努力在学习,不断的重复在学习,那是你的感受,我们一般人讲法喜充满、智慧增长,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不知不觉都在向上提升,就像「香藏氛氲布在中」一样,在你不断重复学习当中,这一句是自受用。要用《论语》上的话来说,「学而时习之」,「一切妙宝同洄澓」是学而时习之,「香藏氛氲布在中」是「不亦悦乎」。你们诸位仔细看,我们用《论语》这一句来解释这两句,你就能体会到。古人讲读书乐,你要不读书,这个乐你体会不到。这个乐养人,无比殊胜的养分!养心,养德,养智慧,哪有不养身的道理?

  这种修养,下面一句显露在外面,『发焰流芬普周遍』,焰是光,「发焰」就是放光。你的身真放光,放智慧光明。一看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有智慧!」放道德之光,这个人有道、有德。用普贤菩萨十愿来讲,你放礼敬之光,对一切众生谦虚有礼,内心诚敬,那是光。布施供养是光,忏悔随喜是光,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没有一样不是在放光!「发焰流芬」,芬是你的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周遍法界!为什么?起心动念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性德是什么?在儒家讲,伦常八德是性德。五伦五常,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行!都是性德。性德就在你这个形象上,你统统做到了,一切时一切处,你一点造作都没有,自自然然在表演,放光!

  在佛法里头,我们今天提出来修行的科目,这五个科目放光。净业三福、六和敬是光,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佛光,佛光普照!只要你能够做到依教奉行,佛在经典上常常嘱咐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放光。受持放光,读诵放光,为人演说那个光就更大,大放光明!如果演说,你这个心量很大,用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心量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放的光明等虚空法界,这是光明普照。所以,经中的义趣诸位同学在此地你就能体会到,说不尽!我们能说,也只是点到为止,希望同学能够体会得,自己信受奉行,你就得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