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傲伟朱樱樱:媒体札记:宽容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39:02
2011年06月08日 14:56 PM

媒体札记:宽容时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评论[11条]   

(2011年6月8日)

“药家鑫终于死了”。

央视昨日午间发出消息,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药家鑫上午被执行死刑。《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合肥晚报》也就可以在头版截稿前补上一条快讯。 在播出的电视画面中,这位在2011年上半年引发全民波澜的大学生在闪光灯前听判、抽泣、签字,而后被蒙面刑警押赴刑场,留下生命最后的背影。

新浪没像腾讯那样将这桩万众瞩目的处决放在新闻首页头条,但也推荐了来自大洋网的即时评论《应从药家鑫之死记取司法公平的可贵》。作者写道:“在一个理性与法制主导的社会,是不会为凶手被处以极刑而拍手称快的。我们更愿意看到的,不是药家鑫之死,而是凭借司法,受害人得到了道义保护,公众树立了司法信念。”在承认民众对当前司法环境不满意、不信任后,作者感叹人伦纲常五味杂陈:“不管是药家鑫,还是张妙,生命的逝去都是惨剧。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药庆卫作为药家鑫之父,不想尽办法救儿子一命才是最不可思议的。今天看来,令人顿生无尽慨叹。”

在最终也没能救儿子一命后,药庆卫也发言了。他在微博上尽显丧子之痛、哀、怨、恨:“药家鑫今天被执行死刑,我们在家等待去认尸体,谁知法院不让看尸体,让我们等着领骨灰,我给孩子说过不捐献任何器官,因为孔教授说‘药家鑫一看就是杀人犯’,我真担心药家鑫的器官会连累别人,但愿药家鑫的死,把他的罪恶全带走了,不要再遗害人间……真希望中国的法律像孔庆东教授说的那样‘满门抄斩’,那样的话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另一位绝望的父亲“正在种地”。根据人民网发布的采访结果,王辉是接到电话后方知杀妻凶手已被执行死刑的,“明天上午将去陕西省高院和检察院送锦旗。等农忙结束了,再下葬妻子张妙的遗体。”《河北青年报》称,这位之前放弃索赔以证明“农村人不难缠”的农民叹了口气:“怪孩子(药家鑫)不怪大人。”而作为引发争议的代理人,张显的表态则是:“这是本案应有的结果。药家鑫所犯下的罪行,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也希望通过此案,大家更懂得珍惜生命,尤其不能藐视他人生命。”

“死都死了,都原谅吧”;“两个家庭都是受害者”——曾经发起“支持药家鑫被判死刑还是死缓”网络投票的郑渊洁点起两根虚拟蜡烛:“80后张妙和药家鑫今天见面了。他们只见过两次,阳、阴间各一次。祈祷他们来世平安、幸福、守法。希望这样的两次见面不再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终于,在极刑之后,对死刑存废的慨叹可以少一些顾忌了。因为曾在药案最高潮时建议废除死刑,熊培云招来骂声一片,昨天他表达悔意:“我没有尽力表达自己的主张,我没有抨击因势利而不择手段的人……我真的没有尽力,我在无休无止的谩骂中选择了拂袖而去,我在弘扬理性与呵护良心之间进退失据。我失去了耐心,我很抱歉。”

同一阵营的代表人物还有王小山、王志安,当他们发现微博平台上“针对药家鑫父亲的嘲讽和谩骂依然在继续”时,感到悲伤:“很难想象,此时不同情药家鑫父母的人,当初会真正同情被害者的家人”;“我们的社会真的病了。不仅仅因为执法不公,官商勾结,权力腐败,贫富分化,而是我们的内心出了问题”。 

《环球时报》今以药案终了为引,刊出作者明确观点“中国废除死刑是大趋势”。

“既然药家鑫已死,这些也应该公布出来”——《潇湘晨报》记者周至美决定发布一份从公开报道统计摘录出来的事件演化进程。这份文本显示,事件初期,受害方在律师路钢的主导下,有意达成和解接受赔偿,并有主动联络药家人的举动,但随着代理人张显的介入,受害方要求判处死刑、拒绝赔偿、批评药家歧视农村人的态度开始变得坚决。

当然,有人痛恨“暴民”,就有人痛恨“不公”。这场正义观的对峙旷日持久、不见尽头,即使是“钢琴男”以命抵命也未能消除。或许一些原本认定“非死不可”的民众现在也滋生一丝同情,但对那些宣布“他被枪毙几个来回都不嫌多”的人来说,极刑不过是罪有应得,意见领袖们的所谓“宽容”更像“伪善”。

今日报章虽然把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2011高考作文题以及那45名不进考场的南科大学生,但“谢幕演出”的药家鑫应该也是最后一次作为新闻主角登上头版了。 

新华社继续接管稿件发布权,制止了“七嘴八舌”的可能性。并于昨晚发出判决评论《药家鑫案彰显了社会公平正义》,文章列数本案审判中如何在程序上显示司法公正,而后强调:“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彰显的是法律的正义,确保案件经得起法律、社会和历史的检验。这对于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至关重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要求。”

在这篇得到《京华时报》、《潇湘晨报》等转载、《现代快报》阐释的文章末尾,新华社打出问号,“触犯法律者受到制裁,但留给社会的思考很多。家长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如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生命和权利?”,进而向民众喊话:“在关注司法个案时,尊重和维护法制的权威,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做出每个公民应有的努力。”

这同样是那些民间评论员在尘埃落定后的期待。腾讯以头条位置推荐红网文章,感叹“媒体关注药家鑫与张妙的身份多于审判的结果”:“但愿每个人心目中都记住药家鑫,这不是对于药家鑫的谩骂,而是要对于其所做的一切表示难过,认清这是一起沉痛的悲剧。”

在此案中有突出表现的《河北青年报》,由王石川细述“不同的人从药家鑫之死看到了不同的诉求”:“是的,不可救‘药’,但是沉重的现实不能不救,荒芜的人心不能不救,戾气日盛的社会空气不能不救。药家鑫案就是一剂药,这剂药很苦很涩,但愿人们吃下去能有疗效,但愿悲剧不再重演。”

整理出“药家鑫杀人案”评论集后,新浪推荐来自韩浩月的最新判断,“一个多月的时间,药家鑫案的审理走完了它的三个最重要的步骤,与之引起大半年的舆论地震相比,这个结果显得快速、公正、独立,当然,换个说法是,它也符合民意。”在承认“从一开始,药家鑫案就沾染了过多情绪化的言论”后,这位时评作者强调,情绪“也非一无是处”:“对于受害人张妙及其家人的同情,是与生俱来的善,对于药家鑫死刑结果的同情,是对一条年轻生命失去的惋惜,与个别放鞭炮庆祝药家鑫死刑的行为相比,同情更显示人性本能中天生存在的善意,这很珍贵。两种同情并不相悖,它让人们脱离案件本身,学会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再一次发生。” 

民众能从同一个药案里感受不同愤怒,编辑也能从同一篇评论里找出不同重心。面对韩浩月之文,新浪努力传播的是“善的力量战胜对恶的猜疑”,搜狐则“忘记仇恨、反思暴力”,以头条评论之位刊登的《青年时报》则更愿意强调那句:“同情药家鑫之死也是珍贵的情感”。

另一则消息同样让人“翘首以盼”。

财新网昨日发出消息,称上海市“11•15”大火行政责任人员处理结果出炉,静安区区长张仁良、分管建设的副区长沈敏被免职,此外静安区多名局级官员亦被免职。除去免职官员外,上海市分管建设的副市长沈骏被行政记大过,静安区委书记龚德庆受党内处分。

今日多有沪外报章引用此讯,甚至登上凤凰网首页头条。不过,在本地《解放日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上,未见相关字样。

上海媒体另有要事相告,即俞正声会见北京网媒上海红色故土行代表团,“欢迎来党的诞生地开展党史教育”。

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早间开始直播新浪、搜狐、优酷等一干中国互联网媒体巨头们在一大会址前如何参观、上党课、唱红歌,得到摘录的百度CEO李彦宏代表网络媒体诵读上海宣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互联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作为百度曾经的对手,谷歌在中国互联网里找不到动力源泉。昨天,一篇来自前天《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头版评论得到各家门户网站推广。这篇题为“谷歌,你想干什么”的文章,批评谷歌宣称“数百名邮件用户受到‘网络钓鱼’攻击,黑客来自中国济南”的说法,“已经不是第一次诽谤中国了”。作者称如今的谷歌“让人扼腕”,“已经沦为诽谤它国的政治工具……背弃了互联网精神”,进而劝告这家全球搜索巨头“不应该过多卷入国际政治斗争”,而是“应该顺应互联网发展规律,重树互联网精神,做一个青史留美名、世人都尊敬的企业,继续走在创新的大道上,而不要被路边的荆棘砾石绊住,更不要被海妖塞壬的美妙歌声所诱惑。”

谷歌对中国政府的指控虽然没能借由外交部网站通稿走上多少正规媒体版面,但《人民日报》系统里的另一份子报其实早在发布会次日就已通过社评论述此事。在6月3日《环球时报》上,评论员以“信息透明是中国的不二方向”为题,由谷歌“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起,叹息:“他们抹黑中国,就像花零用钱一样随意。而中国指责别人时的谨慎,就好像我们生活在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里一样”。该报更勇于以艾未未案为另一例证,向中国官员建言:“我们尽可以谴责别人,但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信息不透明成了一种习惯,低调似乎成了应对一切敏感事情的对策。孰不知这是一个争夺话语权和注意力的时代,沉默常常意味着默认,不主动设置议题,就得被别人设置的议题折腾。”

这一来自“民族主义大本营”的论点,却赢得了一些“普世价值”派人士的赞许。甚至,在发表了整整四天之后,腾讯仍决定在昨日评论频道头条荐之。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