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长与身高比例:媒体札记:隐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4:06
2011年01月13日 07:14 AM

媒体札记:隐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评论 

2011年1月11日

歼-20在中国媒体上的影踪比在天空中还要神秘莫测。绝大多数中央媒体和门户网站在小心翼翼地盘算措辞,那些激动的地方都市报则赶在“敏感词”到来前小小庆祝了一番。

在中国军方喉舌《解放军报》上,都找不到和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相关的字眼。四版所刊《中美同意为消除两军间的分歧而努力》一文中,国防部外办副主任关友飞强调的是“中美双方在盖茨访华期间达成多项共识”。不过,作为网络平台,由这家报社主办的中国军网就可以推荐发布会上的另外一些讯息——根据新华社通稿,“关友飞11日晚在回答有关歼-20战斗机试飞问题时表示,中国发展武器装备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从时间上看,没有任何针对性,是正常的工作安排。”搭配出现在这家网站首页的标题还有:“别对中国的‘J-20’说三道四”,“众说纷纭黑丝带,J-20网上掀狂潮”。

新华社稿件同样没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找到落纸机会。美国防长盖茨的面容出现在头版,是因为胡锦涛与其会谈。在“再过几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启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景下,中共中央机关报还以“国纪平”署名刊出半版长文,呼吁“充满自信地迎接中美关系历史性机遇”。同样,人民网也可以在显要位置推荐“中国第五代战机‘歼-20’网络神秘现身”的专题,并转述对这架战机“隐形能力假以时日可与F22匹敌”的外电评论。

在央视新闻频道的深夜画面里,身着军装的关友飞说,“关于媒体上称之为歼-20的这个问题……是一次正常的工作安排”。不过,在此后的多条报道中,央视仍然在报道标题中坚持使用“网曝”、“媒体称”这样的前缀。试飞员被邀请到四套节目中出镜,宣称此乃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军事领域的体现,表明“选择开春首飞应是早就计划好的。”

比起这些“不否认,不确认”的中央媒体,京城以外的都市报上早已是群情沸腾,那段黑灰色的机身比比皆是。《扬子晚报》用上了套红大标题,深圳《晶报》形容为“一飞惊人”,所引消息除了关友飞那段“不针对盖茨”的表态,就全是摘录自网络上流传的外电评论和现场见闻。在试飞所在地,《成都商报》用头版头条刊出“歼-20在蓉试飞成功”的大标题,起文称:“据央视报道,成都的网友昨天目击并拍摄到据称是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的一组照片......”这份四川畅销报纸用了两个内版聚焦,不仅刊出各个角度的飞机图片,还列出“网友直击首飞全程”的时间表,高呼“歼-20从我头顶飞过,爽死了!”

虽然中国军事迷们正在各类论坛上热烈讨论这架隐形战机的实力,称赞“堪敌美俄”和认定“差距巨大”的声浪同样山呼海啸,但在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里,“歼-20”仿佛真的隐形了。虽然在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的新闻排行榜首位置上,可以轻易发现类似“歼-20猛图”的字样,但很难在军事频道以外的要闻区找到这些标题。作为四大门户的竞争者,凤凰和环球成功地现身,他们不需要以转述网友评价的方式“隐形”传播新闻,而是直接首页头条大标题示人。前者不仅能转载来自凤凰卫视的视频集,更制作专题剖析这架隐形战机的总体设计及气动特点。后者召集网友投票--“你如何看待中国歼20‘高调亮相’”,推荐的相关阅读是:“歼-20试飞考验美国是否大度”。

这正是《环球时报》今日社评标题。在用“如果属实”打底后,这份畅销报纸试图消除“中国威胁论”:“有歼-20和没歼-20的中国,南方的冬天都会下冻雨,春运都会拥挤不堪,中国没心思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中国需要就业,更便宜的住房。歼-20的意义,在于保卫中国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的大环境,不会有一天被逼着做这做那。”在其头版,这种为中国军方分散压力的气氛更加浓重,既强调“美国F-22从首飞到形成战斗力用了至少8年,所以现在远不是中国空军可以弹冠相庆的时候”,也警告西方媒体“不要故意使劲往中国‘故意’选择盖茨访华这个时间窗口上引了。”

《人民日报》除了批评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外,还在继续“量力而行话买房”。今天是“淡定与不淡定的PK”,强调“稳房价、促保障;调供需、抓秩序,政府担子不轻”,而媒体的责任在于“呼吁民众理性,呼吁政府给力”。文章中引用与人民网共同推出的“买房,你够理性吗?”问卷调查结果,称64%的网友认为“现在买房并不合乎理性。”但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显然还想辩上一辩,所刊评论嘲笑“不买房的‘淡定’是假淡定”: 抑制房价,不能仰仗公众不买房,尤其是通过“淡定”心态自我麻醉。买房当然要量力而行,但在房价居高不下、房租跟风而涨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工资收入远跟不上房子涨价,租房不如买房,其实更理性、更划算、更“淡定”。

时评家们不“淡定”了,因为一则由《大河报》昨日提供的本地奇闻。据称,河南禹州一农民购买两辆大货车后,拿着两套假军车牌照营运,8个月,免费通行高速公路2361次,偷逃过路费368万余元,因此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各地都市报纷纷刊文向这位农民表达同情,质疑判罚合法合理性。《南方都市报》强调“拉沙只挣20万,逃过路费却达368万”的数据对比,反问道:“这是怎样一笔买卖?这又是怎样一种断裂与失衡!”《新闻晨报》在评论中惊呼:请问世界上哪里还找得到这样的暴利工厂,又到哪里找得到这样的血汗工人?那些没有逃费的货车,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将矛头指向了国内收费站设置过滥、路桥收费信息严重不透明、流通成本高得离谱等问题。《新京报》社论强调,在很多“过路费”滥收不止的背景下,偷逃368.2万余元的“过路费”又如此违背常识,有关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澄清,那么这一审判的公正性将会继续遭受公众的质疑。《青年时报》刊登作者呼吁:这个案子能不能带来公路收费制度的变革希望?

《人民日报》亦有介入,除了刊发事件报道外,还发表河南来论,“偷逃过路费应受惩处。但惩处之余,也不能忽视了这‘天价’的问题。”而在最先引爆这桩奇闻的《大河报》上,时评版亦谈及何以“网民却大多对这位农民抱以同情”:收费公路设置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公路的公益属性与公用本质,如果收费标准和收费期限等信息不能最大限度地取信于民,收费公路恐怕很难赢得公众的支持,即使非正义的逃费也难免被幻化为正义的抗争,从而失去其应有的警示意义。

四川在线向另一种声音提供了渠道,发表《公众不满偷逃过路费遭刑罚折射同情心滥用》,作者强调“天价过路费根不在过路费的标准过高,而在于驾驶员超载所致”,并批评那种“过度的同情和质疑”:不能因为同情心就可以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违法必究是法治社会的底线,不能因为当事人是弱势群体,就质疑政府的依法行政。

河南官员的麻烦还没完。《新京报》发出消息,称河南林州今冬将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供暖。1月8日开始,热力公司已开始全额退还市民的供暖费。

被身份问题所困的“壹基金”昨天宣布拥有合法公募资格。这个被称为中国慈善突破口的事件,在昨晚央视《24小时》新闻节目中得到了20分钟的报道,今日《朝闻天下》亦反复提及。《辽沈晚报》形容称,壹基金终于有“户口”了,李连杰“熬出头”。《京华时报》所刊之文,则期待更多的慈善机构“不必认亲、不必煎熬”,就可以堂皇地、顺理成章地成为慈眉善目的“婆婆”。腾讯凤凰均对此论加以重点推荐。

傍晚,新华社发稿,确认宁夏警方降价赔偿的消息。此前,据《南方都市报》等报道,“吴忠警方变卦”,对自己跨省拘捕的网友王鹏的赔偿金已由原来口头承诺的3万元降至复议后的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