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网上交易:媒体札记:围剿塑化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8:46
2011年06月03日 14:55 PM

媒体札记:围剿塑化剂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作者微博】评论[11条]  

(2011年6月3日)

“娜叫一个牛”,“娜,相当强!”,“娜姐威武!”——湖北报人和全国同行一起热烈赞颂昨晚战胜莎拉波娃、历史性闯入法网决赛的李娜。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机关报共襄盛事,也把这位湖北姑娘振臂高呼的大幅图片放在头版。

不过,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更持久的任务仍然是旱情报道。两周以来,长江中下游被称作“百年一遇”的普遍干旱是全国时政媒体聚焦所在,今日《武汉晨报》头版告诉城中民众,“武汉买来相当于半个东湖的水,为25万亩农田‘解渴’”。

那些心忧天下的报纸、杂志正在接力推出一个又一个版的专题,特派记者们从洪湖飞到鄱阳湖、洞庭湖,再飞到巢湖、太湖,传回来湖底见天、渔船搁浅、河鱼渴死的画面。《现代快报》今日头版头条,《石臼湖剩5%,洪泽湖接近死水位》;搜狐专题总结,随着旱情的影响,江西省多年的鄱阳湖“筑坝之梦”被重新唤起,抢水大战一触即发;新华社发稿称“湖北村民将一百余万元抗旱灌渠拆毁,斥其为摆设”。

在那些有关龟裂土地、愠怒渔民的描述中,三峡总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电荒阴影亦如影随形。《环球时报》5月24日社评有云,《唾沫洗礼,三峡大坝逃不掉的课》:“中国长江流域的大旱引发舆论对三峡大坝新一波的批评潮,这些批评混合了对三峡大坝的专业性质疑,以及舆论对政府作用的‘日常不满’,舆论场似乎经常需要一个靶子,把大家的情绪一股脑发泄出来。”

《东方早报》本周二以“反对派”黄万里为封面,推出12个版的《三峡五大疑问现场报告》,对当下舆情的描述是:“长江流域不管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有异常气候,三峡工程总会成为‘众矢之的’。早在2004年,四川、重庆发生洪涝灾害,就有人怀疑这与三峡蓄水造成水汽蒸发量加大有关;仅仅两年后,还是在这一地区,又发生罕见大旱,再次有人怀疑与三峡蓄水有关。”

文章写道,“民间议论与官方说法的沟壑越争越大……有官方背景的众多水利水电专家纷纷走向前台,认为将极端天气全部归罪于三峡大坝‘纯属无稽之谈’……大多数气候专家却选择沉默,尤其不愿正面谈及三峡大坝是否影响长江流域气候的问题,他们更加忧虑未来三峡库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将显著增加。”

次日,《南方都市报》亦推深度周刊专题,名曰“江湖告急”,记录“后三峡时代”的旱情和争议,其间既有“河湖吞吐规律被破坏致旱”的民间热帖,也有“三峡蓄水改变中下游水文”的论文推理,出面的气象专家则秉持则绝大多数同行的公开立场:“今年大旱不能怪三峡,主要还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网友质疑仅是主观臆测,想象多于实据。”

昨日,又有《南方周末》“‘烤’验三峡”、《时代周报》“江湖酷旱生死劫”。《南方日报》一篇总结舆论漩涡的文章更是得到五大门户推荐,所谓《旱情中的三峡,民意宣泄大坝》。在引用湖北民众对上游大坝、南水北调的抱怨,以及院士官员们“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的辩解后,这份广东省委机关报重提学者葛剑雄2009年的一段话:“支持和反对三峡工程的人,都有一个同样的毛病,喜欢将利弊说到极端。这既不利于科学决策,也无益于做出客观的评价,更无助于消除已经出现的弊病。”

团中央机关报另有所虑。在“冰点时评”栏目中,《中国青年报》今以“怀疑批判并不意味着别有用心”为题,批评在三峡问题上“有些专家一听到怀疑的声音就坐不住,视之为异己和敌人,必欲鸣鼓而击之,但求从此耳根清静。”作者认为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往往是片面的、线性的、武断的”,进而批判:“现在总有人提议对公众进行科普,其实对专家进行科学精神的普及,也非常必要而迫切。专家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辩证思维,需要哲学智慧。那种以为真理在握、科学终结的专家,其实是无知的人。”

晨间人民网将中共中央机关报“求证”报道放在头条,由气象专家出面强调“大旱没有影响夏粮丰收”,并预报“未来三天长江中下游干旱地区将有明显降水”。同日发表的《人民日报》时评则向正在部署调水的地方官员们喊话,要求推进水利改革发展:“面对频发的旱灾,需要有抗旱新思路。要从单一转向全面、从被动转向主动,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

发誓即使遇阻挠也要竞选人大代表的五岳散人昨日微博留言:“从台湾塑化剂事件开始,我就等待着大陆方面传出也被污染的消息,这种预感再次神准的变成了现实。倒也不奇怪,要是别的地方都能出事儿,相信咱这里一定不会幸免,这是中国特色与中国规律。”

这位时评作者当时应该已经看到了“东莞一食品企业被发现使用塑化剂”的新闻,《羊城晚报》昨天下午报道,广东官方查获塑化剂(起云剂)生产厂家,“产品主要流向广州、江门和东莞等地”,并引用华南农大副教授论文称,“受包装中的塑化剂溶出影响,市售方便面和方便米粉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剂污染。”

“毒饮料”成功渡过海峡的消息,加重了大陆民众的忧虑,虽然他们常常自我调侃“百毒不侵”。媒体播报着塑化剂毒性是三聚氰胺20倍的噩耗,《东方早报》头版头条向上海民众通报《东莞南京查出“塑化食品”》,《广州日报》头条宣布本城“重点抽检饮料方便面”,源头之地的《东莞时报》则在“民以食为天,安全大过天”的专版里聚焦“即日起全市围剿‘塑化剂’”。

那些要求严格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的评论卷土重来。昨日,《新京报》社论呼吁“查塑化剂不留死角,民众才放心”;《南方都市报》建议“提升公民自我力量,夯实食品安全保障……积极加入到抵制无良企业的队伍中,用消费者的力量制衡无良企业”;今天,《华西都市报》社评强调“对塑化剂秉持应然的警惕,远比隔岸观火说故事要强”;《广州日报》则由作者表达对大陆监管部门寥寥数语的不满足,“信息越公开越能拨开‘增塑剂’迷雾”;《齐鲁晚报》评论员再祭“道德血液”论,在承认“现有的行政管理已经无微不至,无远不届”之时,强调:“塑化剂事件说到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社会成员之间做事只求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互利可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互相戕害。没有道德托底的食品安全让人心里没底。”

“郑州畅乐园老年公寓护工残忍虐老,甚至逼其喝尿”的河南电视台暗拍视频连日热播。即使在当地公安宣布拘留涉事者后,人们对“冷血护工”的愤怒、对“老无所依”的寒心,仍不平息。

值此当口,国务院公布消息,宣布自7月1日起,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今年试点范围覆盖全国60%的地区,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华网今以《“未富先老”挑战中国,“老有所养”重大举措出炉》为首页头条,赞此举措“对全国千千万万城镇居民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喜讯”。

《南方都市报》今亦以社论表达期待:“即便我们承认目前的养老体制粗陋、不健全,仍要为养老体制的改革鼓掌,同时指出,构建中国的养老体制任重而道远,必须与其他改革措施配套,艰苦前行。”

文章论述公务员、事业单位与企业、农村养老体制之间的重大差距、“一国四制”,呼吁制止那些无工作却有资产者享受的从保障房到养老的各种补贴:“55元的基本养老金无法为老年人构建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无法安慰他们忙碌一生之后的晚景,却让我们看到了保障社会与人性社会的一线曙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至人之幼。涉及到孩子的新闻总是特别引人注目,不论是火车打拐还是校园意外。

曾经嘲讽过抚州三连爆时江西报章“掩耳盗铃”的媒体人,现在轮到你们自惭“五十步笑百步”了。昨天早晨发生在北京平谷的小学校门前车祸,遭遇了更紧密的传播限制,公开稿源全部来自央视、央广、人民网、千龙网等少数官办媒体,相关链接在门户网站新闻首页存活时间仅以小时计。

虽然已过了一个下午,但《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也不能比《北京晚报》讲得更多,均以《平谷发生一起交通伤亡事故》之通稿简报过程,置于内版下角。

《京华时报》可以用社论去抨击打伤自家记者的北京警察,并替曾因曝光首都机场高速收费陷阱而遭威胁的央视记者鸣不平,却不能超越宣传官员意志,详细描述这起血案的过程,只能用大半篇幅来叙述官方善后措施。《新京报》相对更有突破,虽然未给这桩本地新闻一个头版导读位置,虽然七人报道队伍却只能发出半版图文,但却能在官方通报之外摘录目击者讲述,并刊出一位母亲嘶哑哭喊的画面。

对外地报章来说,麻烦更大,因为他们根本就等不来新华社电稿。《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东方早报》等干脆放弃报道,即使是像《齐鲁晚报》那样决定综合网媒信源突出报道此事,最终也只能在电子版上特意去除相关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