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带领美国女排:媒体札记:南科一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1:16:32
2011年06月09日 18:04 PM

媒体札记:南科一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作者微博】评论[45条]  

(2011年6月9日)

昨夜《新闻联播》第九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当前县乡人大换届选举问题答记者问。

主播康辉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宣读中国官方对“独立候选人”一事的态度:“我国的县乡人大代表候选人,只有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依法按程序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经讨论、协商或经预选确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没有所谓的‘独立候选人’。‘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得到了证明,因为还没等到《天气预报》开始,那些“民间政治明星”的支持者就已开始传播这一动态。在央视网19时25分截取本段视频推至首页头条后,凤凰网一刻钟后即行仿效,并配发来自《黑龙江晨报》6月3日所刊《独立参选热走势将决定中国改良道路是否可行》(原题为“人大代表参选第三波高潮:改变从一张选票做起”)。

自5月下旬李承鹏、夏商、吴丹红、姚博等通过微博等渠道宣布参选本地人大代表以来,他们在中国媒体中的友人同好努力贡献出报道评论,宣讲“要选票不要炸弹”的实践意义,《新京报》即在6月4日刊出整版指南,由一位人大工作者答问“如何参选人大代表”。

月初,网络论坛中零星传出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参选人受到打压、阻碍的消息,有悲观者亦开始叹息道路艰难。不过,昨夜之前,得到公布的基层官方态度总体是谨慎、不反对,例如广东省委机关报曾在6月1日引述深圳人大口径,称“法律赋予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要获得其选区10人以上联名推荐,就可以合法参选。”

新华社详尽答问稿在晚间发布,但将其推至头条的门户还是没能在今晨等到报纸提供更多消息。《南方都市报》的努力只体现为头版头条标题,以及单独分拆一段问答,向读者强调官方规定:“与选民见面,要由选委会组织”。前后最有反差的当数《新快报》,这份曾与母报《羊城晚报》一同率先刊出李承鹏访谈的广州报纸,不仅没能像全国多数同行那般至少给个封面导读,更是将这则消息放进中国新闻版最下方,新华社原稿亦被删节至不足300字。

考完啦!《新京报》今晨头版上,是一位家长向孩子献上庆贺鲜花的画面。昨夜《新闻联播》第十条,全国27省区市的2011年高考结束。

不过,今年,却有45名没有走入考场的学生更加吸引眼球,因为他们也在走“没有法律依据”的道路。

高考首日,在劝告本地考生多喝绿豆汤防暑降温之前,《成都晚报》在头版放上一幅定格于南方科技大学方向指示牌的图片,用三个整版宣布自家特派记者在深圳的发掘:《“高考孤岛”南科大》。

去年年底,筹建多时却仍未获得教育部招生资格的南方科技大学宣布将自主招生,并“自授文凭”。自此,这所地处深圳的高校身上就寄托民间人士对教改的“特区”期望。公开报道显示,南科大计划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创办,打算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经验,一步到位地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并终于年初获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作为创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退休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为他的“加州理工大学”梦想四处奔走,3月1日开学式更是招来各地媒体,45名教改实验生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进入该校。

但是,共创未来的蜜月在高考日渐逼近时一片嘈杂。首先是4月29日,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称公开推荐选拔两名南科大副校长,职位为正局级。报道一出,众声哗然。媒体多有猜测,“去行政化”的南科大办学原则已然遭到破坏,显露出此前共进退的南科大与深圳市的隐约分歧。

5月27日,教育部出面。新闻发言人针对南科大“想讲四句话”,其中除了支持、同意和期待外,第三句成为媒体引述重点:“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正当时评作者们将此理解为教育部要求教改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并就此表达不满时,5月29日《新安晚报》也传来了当事人朱清时的回应,“并不认同”:“如果说改革都要按照条条框框来办,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深圳特区;如果教育界改革被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就没办法前进了。”

次日,就是想做教育改革“小白鼠”的学生发出了公开信,他们宣布支持校长、拒绝参加高考:“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日历翻至6月,开考近在眼前。6月1日《东方早报》上,教育学者熊丙奇已经在预测朱清时的辞职可能,6月6日《京华时报》更引用老校长之言,称“确实收到了行政部门下的文件”要求学生参加高考,“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颠覆性的”,他抱怨“回去参加高考就是让所有人都回到体制内。这样的实验还有什么意义。”

有足够多的媒体评论赶在了高考铃声响起前发表,他们普遍为朱清时的改革助阵,希望教育部尊重学生意愿,“法律不能拖了南科大改革的后腿”,“我们祝福所有选择参加高考的人,我们也祝福所有选择不参加高考的人。”《新华每日电讯》5月31日文章即言“让南科大闯一闯如何?”,“以中国之大,为何容不下一块小小的教改‘实验田’?”凤凰网6月1日推荐笑蜀专栏,将官办高校批作“只吃不干活”的利益共同体,建议南科大干脆走民办大学之路,“自然就少了好多敌意,好多冲突。”

“今天,有人赴考吗?”6月7日一早,记者们就守候在了南科大门外,他们要确认那45位年青人究竟会不会走进教育部门在此专设的考场。《新安晚报》记者午前即发出微博,称因无人领试卷,考试在过了15分钟之后被迫取消。这份与朱清时在皖期间素有交情的报纸,午后更通过网站通报,朱校长表示“孩子们的拒考并不是对整个高考制度的否定,高考在当下比较起来仍然是唯一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不能‘一刀切’,教育制度应该允许百花齐放。”

一些重磅评论也选在高考首日发表,他们要声援宣布“正常上课”的南科大。搜狐首页推荐专题《“单飞”的南科大需要更多掌声》;《新京报》以社论位置批评“高考改革,说得多了,做得少了”,强调“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冒点必要的风险”:“无论是将南科大当做教改的试验田,还是高考时间的修改,都是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利于民生,有关部门应及时跟上民意,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更多门户编辑注意到了《人民日报》。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也选在6月7日刊出《我国高考改革要直面“时代课题”》,作者宣布“高考录取率上升、南科大学生‘拒考’,从正反两个方面,佐证着高考改革的必要”,那句“高考改革已经无法再修修补补了”得到热引:“一些人对为高考改革探路的高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还心存芥蒂,不愿认同……高考改革一定要等到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起来才进行吗?”

漩涡中心从来寂静。《扬子晚报》替深圳媒体同行总结,今日头条评论,《南科大“拒绝高考”无需上演献祭悲情》,时言平写道:“他们应该成为这场教改的志士,而不是被演绎成献祭悲情的烈士。南科大45学子此举并非向高考体制宣战,不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是表达对这场教改的信任和决心。而这,对于南科大教改而言,也应该化为一种动力和责任。无论以何种方式,应该努力促成这45学子的成才,避免让这批试验者变成牺牲品。”

的确有人非常担心这45个孩子最终会变成牺牲品,“改革失败唯一要付代价的就是相信南科大的学生”。网易在高考前一夜推出“另一面”——《南科大:一场疑点重重的教育改革》。在列举“45名学生是否高考不影响就读,争论仅为扩大改革话语权”、“如果拿到国家承认的招生权,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被招安’”、“没有硕博点,招不来‘大师’,一流研究型大学免谈”等后,编辑推论:“改革从来不乏执着于意义的激情,但甚少有针对方法的审视。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并不能自动证明南科大今日为教改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和先进的。南科大之‘难’虽彰显梦想可贵,但那些击碎梦想的现实或许并不全是来自外部。”

不过,恰于今日出版的本期《南方周末》认为,45名学生拒考之所以引发舆论欢呼只不过是因为“迎合了许多人的愿望”,是被简单解读为了一则“抗争”故事。根据这份邻近风暴眼的广东报纸总结,在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尚未理顺的时候,“社会对于政府的警惕心理”激化了对立情绪,而政府所作的努力又被学生和家长“负面解读”,以致“处处举步维艰”。

以“不参加高考,就是支持改革”为题反问,编辑们制作三段提要以示核心:一直以来,教育部的态度并不强硬,有时还站在支持南科大自主招生的阵营中;南科大一位老师认为,这样的二元对立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舆论渲染的;以及,有网民建议:“现南科大一举一动,媒体盯得紧,有动辄得咎之惑。若为改革计,不妨能降降温,给多些空间。”

昨夜新闻联播里虽然没有中国乳协的身影,但央视网已经将制作出《拷问“毒奶粉”事件善后》的专题,并一度推至首页头条。

信源即是来自这家权威电视台,6月7日晚间主播通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人寿公司首次回应针对“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医疗赔偿基金的相关质疑,通报称,迄今已有27万名患儿家长领取赔偿金。但死亡赔偿等关键问题,乳协未有清晰账目。

看起来,是《瞭望东方周刊》逼迫出了回应。这份新华社主办杂志在上月发表报道,称在三聚氰胺事件过去近三年之后,“除三鹿破产之外,其他涉案的乳品企业均已健步如初,很多患儿则仍然遭受着病痛之苦”,更批评总额2亿元的医疗赔偿基金“赔偿情况、管理运作方式、现金余额都已成谜……相关机构、企业均百般推脱。”

在大段摘录乳协官网所刊辩解的同时,今日纸媒亦广泛引用民间进一步质疑。《京华时报》报道称,“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律师都直接表示,该回应不‘阳光’,仍有多个疑点”,其中包括“部分资金来源不明确”、“2.3万名患儿未赔偿”、“赔偿方式含糊其词”以及“基金管理仍是糊涂账”。《新京报》则加引“多数家长对赔偿不满意”的表态,曾代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患儿索赔案的北京律师张兴宽称:“受害儿童都按照相关规定获得相应赔偿了,但家长大多对赔偿结果并不满意,但三鹿公司已经破产,进一步维权难度很大。”

沈彬在东方早报上说“毒奶粉赔偿基金:没有真相,就是没有改悔;没有改悔,就没有宽恕;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南方都市报》社论呼吁《三聚氰胺赔偿基金的制度创新还需公开透明》,斥责“遮掩、讳饰背后都是利益的纠葛,都隐藏着猫腻”。

如此说来,《人民日报》今天发表的《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堪称恰逢其时,作为“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系列之二,此文再度批评“面对矛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的做法:“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酵的路线图表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才是公信受损的症结所在,也才会陷入动辄得咎的‘信任困境’: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会受到批评,说真话和说假话一样会被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