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菲:读书系列:读书的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28:36

读书情结

  我是个爱读书之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让我去坐牢,只要牢里有书读,最好能有我喜欢的书读,我也会乐不思蜀的。这只是个蹩脚的比喻,读书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历来是骨头最硬的。我说这句话,意在说我是不大在乎读书的地方。无论酒楼菜市,舞场歌院,只要好书在手,我便可以迅速钻入书中,如一个入定的高僧,两耳不闻俗世事,一心只读心爱书。

  当然,以上是退而求其次。而现实生活中的我,由于身处一个古朴优雅,远离尘嚣的乡村中学。闲暇时候,好书在握,将自己融入乡村僻静的诗意中去,又另有一番滋味。

  清晨早起,沿着校门口大小两口荷塘走上一圈,呼吸一肚子的新鲜空气,觉得身子骨舒展开了,在千年古樟下捡一块石凳坐下。摊开一册美文,兀自朗声读起来。塘岸桃花竞相开放,塘内蛙声此起彼伏,大如圆盖的田田荷叶迎风欠身,探头探脑的荷花暗香浮动。偶有水底的鲤鱼跃出水面,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让人恍如置身于人间仙境了。书读到兴致处,扼腕击节,自顾哈哈大笑,也没有人来打扰。抬头仰望虬枝高耸的千年古樟,绿叶吐新,枝柯遮天,晨光从空隙间投射下来,已是分外清爽。间或一二只小鸟,从东枝蹦到西枝,叽叽喳喳。新的一日,便这样在美好的晨光鸟语中开始了。

  而傍晚前在校园西北角的古塔下读书,也颇为令人神往。夕阳西照,落日余晖,古塔静静地耸立,像一个沧桑的老人。归巢的鸟雀纷纷飞过塔尖,渐渐隐入围墙外的山林中。此时,若手捧一册线装古书,守着古塔轻读,席坐在一小块如茵的草地上,看日脚慢慢地踱过一页页又一页的书卷,便宛如一个古代的隐逸书生。独坐乡间,有书为伴,不觉昼之将逝,人之将老。及至天色彻底暗下来,再也读不清了,方才挪起身子,拍拍屁股,卷掖书卷,悠然自得地回去,真是妙不可言也!

  更有斗室夜读,着实让人痴迷。我喜欢这所乡村中学的生活,有一半是因为夜读的魅力。我的三楼寝室后窗埃着围墙,围墙外是后山,有橘林密密,每逢五月橘子花开,冲天的香气阵阵送入窗内,令我宛如浸泡在橘香山谷中,呼吸无一不有沁入心脾的香味。橘林西边的山坡有竹林,夜半风吹,竹叶窸窸窣窣,让人几乎疑心有客夜访。橘林和竹林的尽头是山林,顺着山脊直往上爬,一眼望去,尽是黑黢黢的大山。深夜里山上偶有鸟兽的鸣叫传来,正好可以当作读书疲倦后的调剂,细细品味竟也解分辨出是狸猫还是猫头鹰?而夜读最佳的书无疑要数《聊斋》了,我常常在这个时候捧出书架上的《聊斋》,与蒲老考生共享一则书生狐仙的良缘了,红袖添香夜读书,便是绝妙的享受。如果兴致高涨,还可以戏仿《聊斋》笔杜撰小说一则,与蒲老先生梦中砌磋。此等人生快事,又岂是一些网虫玩家所能企及。

  “万般皆凡品,唯有读书高。”我的读书情结,又有几人能解,此中滋味!

 

  踏着冬的旋律,伴着雪的轻柔,时间的列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载入了这充满诗情而又富于浪漫的严冬季节。转眼2009年即将离我们而去,新的一年又将为我们启动新的征程。每每此时,我们通常习惯于迎新感旧,望风怀想。回首这逝去的时光,如烟往事在脑海中萦绕,万般情愫在心潮中回荡。总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些经历值得回味。可是德国诗人布莱希特提醒我们说:“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

        是呀,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们要抓住年终岁尾,为其注入更多的内容,让有限的时间在无限的空间中得以延伸。人们常说:“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大家都在以各自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方式珍爱和享受着生命的长度,同时也在扩充和拓展着生命的宽度。而我在诸多休闲消遣方式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形式中选择将“读书”作为我拓宽生命的内容之一,甘愿沉浸在那清新、淡雅、幽香、醉人的气息之中,以此为乐,形影相随。书能益智,书能养心,书能健言,书能增趣,大凡喜欢读书的人,无不倘佯书海,深得体会。恩师常督促我说:“生活中要不断的审视自己,没有做完的事赶紧做,没有读完的书抓紧读”。

  因此,我常常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利用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读书,而且常会边读书,边做笔记。女儿说:“妈妈,你又在学习了。我真希望我不长大,你也不变老,每天我做作业,你读书学习,让时间就这样停驻吧,我们就都可以长生不老了”。听着女儿天真稚趣的话语,我会心地笑笑说:“时光的流逝是无法阻拦的,成长和老去也是不可抗拒的,长生不老更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要让时光虚度,让它变得更有价值,就等于将有限的生命延长”。我在读书收获知识的同时,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懂得读书的意义。是呀,我虽不能让时间停滞,但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宽泛些,就在时光飞逝的无奈中,让书香来为此生增添悠长的意味吧。

  关于读书习惯的养成,究其根源,应该得益于父亲对我的启蒙,也深受父亲及他的学友、诗友、挚友们的熏陶。小时候,在父亲的引导下,我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常常背诵唐诗宋词,阅读儿童文学、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科普画报等等,在了解诗人、学者等古代圣贤佳篇的同时,也时常品读当代、现代及国内外文人们的经典之作,感受文化之精髓,汲取众英之精华。在我懂事的时候,读的第一本书是父亲推荐的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也就是这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引发了我读书的欲望,执著地追寻着生活的真谛。我从小酷爱音乐艺术,擅长歌舞、说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可基于父亲的影响,我又和文学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二者并不冲突也不矛盾,相反却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以至于对我今天事业的发展、意志的磨炼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深远的影响。读书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心灵知已,我的生命,我的挚爱,它陪伴我的成长,丰富我的人生,充盈着我的内心世界,充实着我的精神家园。

        读书的过程,是欣赏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感动的过程,启迪的过程,顿悟的过程,历练的过程,成熟的过程。每当看到精彩的文章,隽永的文字,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它们深深的吸引,为此快乐着、痴迷着、陶醉着、深爱着。仿佛踏着大师们的足迹,进行着心灵的净化,文字的沟通,体味着情景交融,字里行间,墨香四溢。同时也是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从中搜索和激发着生命的潜能。读到动情处,读到共鸣时,会随着书的内容,或喜或忧,或哭或笑。读书的确是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境界,一种寄托。它不单单让人视野开阔,增长见识,提升修养,丰富内涵,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更会让人心胸豁达、心态平和,宽容博爱,与人友善。真正地认识了人间的真、善、美,辨别世间的假、恶、丑,通晓处世哲理,体会人性可贵,驾驭生命坐标,把握人生轨迹。

        我喜欢读书,我也尽可能地抓住一切可以读书的时间和写作的机会。读书并非只是诵读诗文,引经据点,更是要将它消化、吸收于体内,成为人之血肉与精神,渗透于言谈举止之中,体现在身体力行之上,要让书中有形的文字,变成无形的力量。正如高尔基所说:“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读书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读书可以超越世俗,脱胎换骨。读书是与智者交流,与伟人对话;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升华着生命的质量,塑造着人类的灵魂。书籍与我朝夕相处,我与书籍不离不弃。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会随身带着书,有空就来读读。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无论是出差还是在远行的路上,我从不会觉得枯燥乏味,郁闷无聊,相反却欣喜若狂,乐此不疲。因为那是我最好的读书时间,最轻松愉悦的时光。可以边读书、边欣赏沿途风光,同时感受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快慰。有时突发灵感,还会拿出纸笔,写写诗、散文、游记、随笔之类,我有些作品就是在这一时间里诞生的。

  平日里,忙于繁杂的工作,做着琐碎的家务,经常是想写作时没时间,有时间时又没了灵感,总是这样阴差阳错,苦闷不迭。人常说:“感觉是艺术的触角,灵感在于知识的积累” ,“学问在于点滴勤,吾辈更应惜秒阴”。 这一切来源于书籍的阅读,时间的换取,知识的涉猎。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心情我会选择不同的书籍阅读。每次出差,逛街购物是必然的,光顾景点也是必须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书店更是必去的。因为,那里会有更新颖、更鲜活、更时尚,走在时代最前沿、最具前瞻性的新思想、新思路的好书,就是路途再远,行囊再沉,也会提上几本回来。记得一次去杭州参加全国校外场所项目负责人研修班培训的时候,每天上课下课都会路过一个名为《踏雪寻梅》书屋,而我每次总是情不自禁地推门而入,驻足翻阅着。那里的店面虽然不大,但是书气浓郁,格调高雅,设计别致,室静书香,让人置身其中,留连忘返。店主也与我变得熟识起来,她还向我介绍说,他们这里每周都设有文学知识讲堂,定时面向社会开放,可以去听听,但因为培训的时间有限,只能是擦肩而过了。

        生活中,我常遵循衣无定格,书无定式。“衣着赋予人外表的美丽,读书会注入内在的气质,”知识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问变化气质,气质彰显内涵。倘若一个人没有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再靓丽的装扮也会让人觉得有些浮华,缺少点韵味。无论是着装还是读书,既要把握适合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又不要固定模式或者禁锢在某一框架之中,既不要盲目随从,也不要墨守成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知识更新的时代,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荟萃云集,书中内容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因此,读书切记要有所选择,重在经典,慎思明辨,持之以恒,集思广益,融会贯通。

  因为读书,寂寞变成了一种享受,孤独也变成了一种美丽。生活不再单调,生命不再枯竭,精神不再空虚,心灵不再荒芜。读书是文化之旅,智慧之源;读书是修行之举,养心之路。读书是人生的彻悟,意志的炼铸;读书让人坚定信念,坚韧毅力,健全品格,提升素养;读书让人自信满怀,独立顽强,知性优雅,气质不凡。因为读书,遇到挫折时不会萎靡,情绪低落时不会消沉,得意时不会自满,失意时不会沮丧。读书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让人领会人生的真谛,让人体味人间的真情,让人感悟世态炎凉。 “生命如花,睿智绽放,不悔错过阳光,不惧袭来风暴,带着绚丽色彩,演绎无悔青春,而一朝入尘,还有暗香如故,一路上衣袂张扬。”

        让我们在物质丰盈的今天,富足的生活之余,抛开尘嚣与烦恼,摒弃忧愁与苦痛,为自己创设更多的读书时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我们明天的需要烹调更多的心灵鸡汤,储备更多的精神食粮,也为逝去的岁月留下最为美好的回忆和弥足珍贵的印记。让我们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人生,让我们心灵的港湾更加安宁祥和,让我们的人生旅程更加缤纷灿烂。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这恐怕是所有读书人的同感。读书之乐,得之心而寓于书,是读者与作者两颗心灵的碰撞。读书给人提供了一个任思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空间,故读书之乐是旷久的精神欢娱。向隅而坐,香茗一盏,好书当前,心头便会涌起一种恬静的美感。如那茶杯中氤氲的香气,笼罩全身,熨帖心灵。

  读书不但有趣而且有用。古人能从书中找到“千钟粟,黄金屋”;今人能从书中牵出股市的“牛”和“熊”。当然,这种寻金探宝式的读书是品不出书味的。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是“用书”。古人说开卷有益,但要真的有益也是有条件的。一本书对于某些人有益,但对另一些人却无补。道理很简单,书有雅俗、高下之分,人有兴趣、学识的不同。故读书须分辨,须筛选,须选择。

  人需要读书,但只读书不思考也是不行的。爱不爱读书可见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怎样读书则是读书人学识、悟性的体现。孔子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不读书和不善于读书同样有害。读书需思考,需感悟,这不仅是读书的主观要求,而且也是读书的客观要求。言为心声,书为言录,可见,作者的“心声”变成“书”是有一个转化过程的。其间词不达意、因词害意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书中所云可能并非全部是作者的本意。更有“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的客观原因在内,书不尽言的情况也就随处可见了。这些书因为作者预先设了个“埋伏”,也就变得晦涩难懂了。要读透这些令人费解的“天书”是需下一番苦功夫的。

  古人读书讲究季节、环境,甚至还要“红袖添香”,真不知是读书还是“选美”。不过,读书人喜欢喝茶、吸烟还是有些道理的。试想读书读到心神畅达之处何以和之?拍案惊奇恐怕不行?抿一口茶,吸一支烟,权作看名角登场时的“叫好”、“鼓掌”,于书于己有个交待。时间长了也就积习成癖,一读书就想端茶,想吸烟;一端茶就想读书。因此,大凡嗜书者大多精于茶道。

  读书还是拜师、交友的一条捷径。买一本书就好像约书的作者登门,与之畅谈,趣味相投者奉为上宾,藏之书阁;话不投机者弃之床底,置于箱中;贤于己者师之,同于己者友之。这样拜师、交友少了世间的繁文缛节,多了方便与随意,这也是读书人乐此不疲的一个情结吧!

 

  我喜欢读书,我爱书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书籍成为我生活中的“情人”。现在人们的阅读率在逐年下降,读书人越来越少,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你喜欢读书你就读,别人不喜欢读就不读,我们没必要以自己为标杆来评论别人。

        在我繁忙的工作之余,泡一杯茶,躺在沙发上读书,或者是打开电脑写作,所写的东西也非常的有限。我读书时,总是喜欢边读边想,想想作者何以要来这般写。读书确需要有正确的读书观。刘向将书比作药:“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凯勒将书比作船:“一本书像一艘船,带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的海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神”就是文思泉涌,它说明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自能水到渠成,下笔成文,能够写出好作品。

        书籍能给你一份闲情逸致,你可深入,也可浅出,在无声中听美好的旋律,在无画中观赏美妙的图景。这份美感,不是电视广播网络之类所能达到的,书籍那份独有的沉静、深远和幽雅,最让人难以割舍。古今中外的文人贤士,你可以随意破门而入,和他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人生、辩论是非。他们总是赤诚相待,敞开心扉,绝无虚情假意。你可以用他们的骨气、人品、情操、良知、风范来正己身,养己心。有了好书相伴左右,你的心灵就远离尘世的喧嚣,进入了超凡脱俗的纯净空间。

        读书的困难是借书不易,买书贵而不易,藏书更不易。除了有少数人买书是为了给别人看外,绝大多数买书人都是好读书之人。读书能养心正己,医治庸俗,修养人的品德,提高人的品味。但读通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在书中看出意思和看出没意思都不容易。能读出破绽来,可算是读得入门了。小到找出个错别字,大到将一本书都据理否决了。

        读书要是不能越读越宽广深入,难免读得没兴致。没了兴致而硬读,则苦不堪言。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文字也是有性格的。譬如沈从文的清淡平和,贾平凹的文采飞扬,冰心的典雅飘逸,黄裳的深沉冷峻;又譬如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川端康成的精美……读书不仅要会择书,更重要的是择人而读,因人而读。真正会读书的人,会着力挖掘语言后面深层次的意图,以求获得深层次的美感,这大概是读书人对书的一份深藏的情结吧。

 

  和不读书的人相比,我自认为自己还算个读书人吧!书虽然读得不多,但最起码有个书柜。书柜虽然不大,但里面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钟爱的。说到钟爱,不得不多说两句。因为这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书籍是自己上学时从勉强果腹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来买的。为了头脑的充实而宁愿委屈肚皮,你说能不钟爱吗?

        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给我的灵魂插上飞翔的翅膀。书,让我足不出户,而畅游千山万水;一卷在手,而鸟瞰古今中外。随着书页的翻动,我会感到心扉的纱帘在一层一层地拉开。智慧之光透了进去,心灵的晦暗在消散,许多沉睡的感情,思维,经验,像种子被春天唤醒了,激活了,悄悄地伸出一片两片嫩芽,继而濡染成一片绿色,心田便像三月的大地,阳光明媚,生机盎然。

        徜徉在书里,看世相百态,感人间真情,悟人生哲理,品从容智慧。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叹这些作者们太伟大,太了不起。他们是唯一能够留住时光和智慧的人,也是唯一能够跨越时空与不同的人进行倾心交谈并使之受益的人。书页里尽是一些智慧的灵魂。    

        腹有诗书气自华。以文为友,以诗为侣,以书的灵气,把自己熏染成林中佳木,花中奇葩。这样,自会把名利看淡,把金钱看轻。为文,则字字珠玑,步步莲生;为人,则兰心蕙质,恬淡空灵。整个生命就像那月光星辉下的湖泊一样宁静、深沉、美丽。

        握一卷书在手,可坐,可卧,可躺,可站,无拘无束;可精读,可略读,可浏览,可节选,随心所欲。遇到疑难或精要之处,可以掩卷沉思,反复揣摩,可以前后对照,圈圈点点;遇上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可以回头欣赏,细细品味,可以会心一笑,击掌赞叹。

        尽管现在媒体发达,资讯海量,一张光盘可以储存一个图书馆,就连一个小小的内存卡都可以储存上百万字的电子书,但坐在电脑屏幕前,拖动鼠标,浏览着快速滚动的文字,我却找不到读书的感觉。因为没有了信手勾画的随心随意,没有了沙沙翻页的悦耳声响,没有了掩卷长叹,神游万里,更没有那沁人心脾的油墨书香和捧在手里灵魂在握的充实感。

        也许未来有一天,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那我很庆幸自己能拥有书卷在手的人生。

        泡一杯茶,放一首曲,坐在窗前,摊开一本书,用手一页一页从容地翻着,淡淡的墨香弥散着,心在一个陌生的灵魂里款款走着,就这样送走一个个黄昏,迎来一个个黎明,夫复何求?这就是读书情结使然!

  

  读书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具备了人生的品格。诸如坚强、刻苦、朴实、温和等,而这得益于那一个个未曾相识但却相知的书中的朋友。每当听到那疾驶而来的列车时,我仿佛听到了那个口中诵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卧轨自杀的海子;而他的离去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每当某些社会的阴暗面依然充斥着这个依然贫穷的人民和国家时,我会用青年作家余杰的“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的态度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每当生活和学习的挫折骤然而降时,我的眼睛又重现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和贝多芬的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一个终身未娶,一个双目失明,还有什么值得我畏缩不前呢?每当人性的欲望充斥着我的思想时,我想到了那让人崇敬的特蕾莎修女双手紧紧握住麻风病人的双手,为他们在人生弥留之际带去最后一点人间的温暖。是什么让我们步入社会之后变的刻薄和冷漠。我想是那人性自私的欲望,更是那曾经少许的人生修养和人格的塑造。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思索,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思索,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的伟大之处,而如果能够反思,以自己为对象进行反刍,那么你就是伟大之中的伟大了,在日夜的反思中使我明白了是读书让我学会了思索,它在增长我知识的同时,更让自己具备了独特的思想,读书即是一个了解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心灵观照的过程。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无论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还是学养的养成都至关重要,我不敢说通过读书我已经成为一个多么高尚的人,因为我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是我相信自己已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人格,因为我已具备了一定的思想——爱的思想,并贯穿我的整个人生。

  有人说喜欢上一个人只需要一分钟,爱上一个人需要一小时,而拥有一个人却需要无数的日子,那么我要说爱上书我只需一分钟,拥有书并爱上书却需要我一生的努力,因为可能稍微放纵自己,人性的欲望就会把我淹没在恶的海洋中。

  始终不能忘记阅读给我的快乐以及给我精神上的回报 ,社会多元性的发展要求有独特思想的人产生,其实,人可以因读书而快乐,更可以因拥有思想而伟大,世界因思想之林的存在而生机勃勃,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一个拥有思想并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的人,必然在精神上是富裕的。只有认真对待每 一个人,每做一件好事,你才能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而且日益流行化的社会环境却常与我们大学生背道而驰,我们强烈地去塑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而惟有读书才能为我们营造一个爱与善的环境,因为书中有一串串闪光的思想。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都不容我们忽视和蔑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去爱你所爱的人,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人类伦理的丧失,社会生活中离婚率的升高,似乎这些与我们没有关系,但是当一个善良纯真的孩子因此而成为受害者的时候。难道就与我们没有关系吗?我一直在寻求着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而今天我终于敢大声说出来了。那就是读书,通过它来提升自我的人格,使自己成为有健全人格,能为这个依然贫瘠的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爱。而此刻的我依然至爱着我的读书生活,就让“与书同行”成为我生命存在的一种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