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王朝wow半人马:读书系列:漫谈读书--gmz88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42:57

漫谈读书

读书,人生的一大乐事也。  

  记得基辛格不再担任美国国务卿时,他曾说:“卸职以后最大的喜悦是不需要整天再看那些文件,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书。”想不到,书籍对他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人活着就要吃饭,人活着必要读书。读一本好书,就要用心去读,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结果只能造就的是 “百无一用是书生”。  

  读书可以使我们自己置于书的意境之中,你什么可以去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只为找寻那份难得的静谧,打开你内心深处那扇尘封的门,让心情随着故事情节游曳,体验人间百态。有的书如陈年老酒,百读不厌;有的书如濛濛细雨,渐入心田;有的书像一杯浓浓的咖啡,苦涩之后品其清香。读书此时也会成为一种享受,那是感官与心灵的愉悦。当我们开启书的扉页,那缕缕墨香如醇醇杨柳风在心头萦绕,让心情悄然绽放,洒落无数感悟的诗行。  

  当夜阑人静、晚风轻拂之际,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独自守一方安谧的小天地,伴一缕昏黄的烛光,品一杯淡淡的香茗,书便成为你的挚友,静静地听她娓娓而谈:听她讲述人间真情,或喜悦或悲伤;听她诉说人间百态,或沉思或愤懑……  

  读书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让心灵摆脱尘俗的纷扰,飞升到一个绚丽多姿神奇的精神世界,在书中你无所顾忌地跨越时空的邂逅。在书中,你可以静听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壮语;你可以和范仲淹一起体会“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缠绵深婉;你可以和李清照一起去感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的悲凉;你可以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把生活的烦恼与因惑,全部遗留在童话的乐园里;你可以和郭沫若老先生一起到松林漫步,赏析路畔的蔷薇;你把你可以和朱自清先生去品味曾经去过的荷塘月色的静谧,让思想尽情地在心灵的原野驰骋。  

  然而,在标新立异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变得的麻木了。人们宁愿三五成群日夜与麻将为友,也不愿畅游游于书海;人们可以将时间挥霍于网络世界,也不愿研读名文佳句;人们可以昼夜不惜、目光呆滞地注视股票的涨跌,却不爱翻阅唐诗与宋词……。试问,他们的乐趣何在?他们的精神家园又在何方?  

  记得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深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修辞使人善辩。”读书只是一种兴趣,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慈祥的老人,给我们讲人生的哲学,让我们体味人生丰富滋味。不要等到华发鬓白之时,才发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伤。  

  读书,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生活的真谛;读书,使我忘却了所有的困惑的烦扰;读书,使我的思想得到充实与升华。读书,让我拥有了一份最恬静的情感和一个最原始的兴趣!  

书海淼淼,情结于书,此生无悔!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有了书就要好好地阅读,细心地品味,‘营养’才会被吸收”。

        高士其也说:“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些名言充分说明读书求知的重要。古今中外的伟人,都是认真读书,刻苦钻研书中知识,用心体会书中道理,才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就个人的体会,读书不宜贪多求快,要以“定量”、“有恒”为主,做到“经常”、“量力”。读书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要认真精读,用脑思索,求得真知。在读书时,凡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不轻易放过,要通过查《字典》《辞海》,逐字逐句的释疑解惑,从而理解书中的道理。如《字典》、《辞海》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把书读好,读得有用。

        读书要养成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巨大的力量。”“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这样做了,日日读,月月读,年年读,日积月累,知识便日渐丰富。

读书要珍惜时间,善于挤时间,这样,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有时间读书。读书要像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那样,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样,就有了一种执著和意志力,就有了读书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此来鼓励人们去读书。其实这是一种抽象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书中走不出美丽的淑女,也不会掉下大块的金子来。但书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却是事实。

  无论你是干什么工作,什么职业。都必须去读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书,这样,才有利于自己的工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好:“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皆存于书中”。是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要去学习这些成果结晶。借鉴他们的成果来做自己的工作。

  人要学习,书是主要工具,学习的书要读,课外的书也要读,宋代诗人陆游写给他儿子的一首诗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文学家来说,书读的多了,了解的知识多了,才会“下笔如有神”,才能“文思如泉涌”滚滚而来。

  读书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读要白、毛泽东的诗词,感受那气吞山河的壮美;读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聆听世间最纯洁的理想之美;读范中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壮志,寻觅人生的真缔……。心烦意乱的时候,读书能使心情变析舒畅;内心空虚的时候,读书能使人精神上得到充实……。我国清代学者颜元曾经说过:“忧愁非读书不释,忿思非读书不解,精神非读书不振”。的确,读书是精神的沐浴,是灵魂的升华,读书到了一定火候,往往意境高远,胸襟开阔,脸上自然也流露出清纯脱俗、爽朗净远之气,用之思想开拓则忧愁自消,忿思顿解,精神振奋;用之谈吐则佳词妙句,举手投足则飘逸潇洒。

读书也是人进步的一种表现,社会在进步,决定人也要进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不读书,便没有知识,没有工作能力,没有奋斗目标,也便没有进步。所以我们要清纯自己的思想,掌握知识,求的进步,就必须读书。

 

“开卷有益”在今天看来是针对读好书而言的。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嚼诗可以冶情。读书还可治病,如读资料性的图书和杂志可以帮助读者系统了解疾病,有助于减缓病人对疾病一无所知而产生的猜疑和恐惧。读好书,可明正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一个民族也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所在,正如日本池田大佐所言:“一个国家没有书籍,等于是没有主人,读一本书的人如同人生中插入一根钢筋,会坚强不倒的。”

  然而,现实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据一次有关的调查显示:在知识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国却有40%的青年人除课本一类的书外,基本上无藏书;有50册左右的占36%;藏书在500册以上的占2%。有关部门在全球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表明:有17.6%的人不知道地球和太阳谁绕着谁转;75%的人相信人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61.9%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有人还把他当成了一个国家。另据全国一项调查,我国居民书报支升占消费的比例由20世纪80年代的13.3%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的8.5%,全国人均每年的购书支出约5分钱,进入新世纪,人均购书量虽有所增加,但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另据近日所做的“全国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阅读率为60.45%2001年是54.2%2003年下降到51.7%2003年识字人群中只有51.7%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比1999年下降了8.7%。调查显示,只有5%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

  有人曾断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当代教育的任务概括为“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不管是否意识超前,不管是否危言耸听,但人们似乎仍我行我素,没有那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不读书,少读书,人照样可以“潇洒”地活下去,不是吗?

  读书是不易的,它需要平心静气,确实浮躁不得。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交流更加广泛,已很少有人“咬定大部头不放松”了,就是“豆腐块”也一扫而过。当然也要承认与书本竞争的对手实在不少,电视传媒的广度,网上信息的密度等等已不再使读书成为惟一的学习和休闲方式;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已使人们价值观念曰益多元化,也导致了一部分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恶性膨胀,经济砝码越来越重,无怪乎某些大学生也把“进网吧、逛迪厅、走遍五级星,一支烟、一杯酒,领着妹妹潇洒地走”作为人生的“格言”呢!人只要和上下左右的人对照一下,心里就难以平静下来:我的同事阔了,成了名符其实的款爷了;那个来疆的民工真幸运,中了1000万的福采大奖,我的手气咋就这么背呢?我的大学同学“抖”了,已晋升高干了,他哪一点比我强,他整日回旋应酬,我为何要甘坐冷板凳呢?……如此同自己过意不去,哪有心思读书呢?

  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不读书呢?读书并不是文化人的事,也并不是文化人的专利。中国的读书传统似乎把书看得太神圣、太隆重了,读书是否需要书架,是否要为读书设个书房,配个书桌这都无关紧要。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很少,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厨房也可以是美国人的书房。我们读书要学美国人的读书态度,把读书看作是一件极平常的事,而读书人也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文化低的人照样可以读,读书不要太重场合和身份了。现在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学习化社会正离我们越来越近,人生也不再分为学习和工作等阶段,读书是人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书是分档次的,凡是称得上书的,在政治的显微镜下,有正邪之分,优劣之别;在知识结构上,有上下之分,高低之别;在价值尺度上,有经典与平庸之分,用于修学或休闲之别;在信息密度上,有多寡之分,稠稀之别。读书的用途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为实用而读书;二是为娱乐而读书;三是为思想而读书。从书市上计算机、外语类书的火爆,言情武打之类书的长盛不衰,学术类书籍和期刊总是门前冷落可看出,读书的功利化倾向日益显现。为思想而读书的,总为知识的再生能力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忧虑;为实用和娱乐而读书的人,总耐不住寂寞,读书读得粗、读得滥、读得一知半解,读得糊里糊涂,真正读书的人少了,拿读书当敲门砖、走捷径的人多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是昨日黄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好事也较少遇见,对普通百姓来说,读书本来就是最寻常的事。有一点可以肯定:“最庸俗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无聊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书,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传递者;读书,是人类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宝贵财富。当今世界,一个人一辈子可能成就不了一件事,但一个人一辈子却不可能不读一本书。人,一辈子若能与书为伴,那将是幸福快乐的。

  读书是文化的传承。很多时候,知识比金钱更宝贵,思想比刀剑更锋利,美德比美貌更动人,风尚比脚步走得更快、更远。这就是书中文化的魅力。古希腊古罗马的富丽堂皇早已随风流逝,但它们充满思辩的哲学,严谨清晰的法制,仍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根基;秦砖汉瓦的金碧辉煌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但百家争鸣的智慧之花,汉赋唐诗的遗风余韵,至今还散发着千古的幽香。这就是书中文化的力量。

  读书是认知的幸福。当今世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登天梯,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老话于今已过时。读书早已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颜如玉”如今也不以读书郎为追求的目标。日子能过得去,不至于“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现在面对的多是尘世喧嚣,欲念诱惑,还能静心读书吗?能!为了一本想读的书而跑遍全城,终于到手,翻开读之时是一种满足的快乐,是一种别的快乐不可比的快乐。一本常年没有机会读的名著,拿到手一口气读完,所受到的震撼,也是别的艺术形式不曾有的。过年时节,几天几夜,穷尽几本厚书,终于知道了曾经不知道的历史、人物、事件,那种认知的幸福是大彻大悟的幸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读一本幽默、诙谐的书,往往能轻松人之肌肤,抚摸人之心灵,快慰人之精神,那种感觉是幸福的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完美。静静地读,方能得到心灵的感应;清心寡欲地读,方能深入到书的灵魂之处。大气之书阔人之胸襟,恬淡之书静人之躁动。书有言外之意,书有弦外之音,是矫人之思想,博人之情感的。“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肖洛霍夫的名言意在其中,言在现实。为成就功利读书,累!为附庸风雅读书,浮!一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读书人,读的是境高格远的品质,兼济天下的胸怀。为升官发财而读书,是狭隘、自私的,注定成就不了大业;为扬名卖弄而读书,是庸俗、浮夸的,注定走不远、走不长。

  读书是继承中的创新。书是活力的生命,只有将书中的知识继承和创新,才有持久、广泛的影响力。有活力的读书,是继承和创新的表现。继承,不是复古,而是全面认识传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今文明相协调。有创新的读书,是勇于和善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的读书,是有独立性、选择性的理解和包容。没有底蕴的读书是瓦解,没有原则的读书是妥协,没有扬弃的读书是退化,没有核心价值的读书为基础,继承只是梦游,创新只是毁灭……

  让读书引领风尚,塑造高尚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将繁花似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神奇伟力必将昌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