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王朝血精灵:读书系列:读书与背书--gmz88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28:26

读书背书

  语文课当然少不了读书与背书,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对读书与背书重视吗?我们的要求落实吗?我们的方式方法有效吗?没有在读书与背书上下功夫,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的一大失误。

  白居易四十四岁的时候,曾在《与元九书》中写道:“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诗,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氏诗文造诣之深、成就之大,绝非偶然。试想,如果诗人不是昼夜勤读苦背,怎会“口舌成疮”?如果诗人不是继之以写,又怎会“手肘成胝”?什么是赋诗作文的苦工夫,白居易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作了最有说服力的诠释!

  无独有偶,元代大学问家侯均也说:“每读书必熟诵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无益。”杜甫“读书破万卷”之“破”,乃领悟参透之意,而要达到此境地,恐怕非多读、熟读乃至背诵则不能达。

  巴金先生早年在他的《谈谈我的散文》中说过这样的话,他喜欢写散文而且写了十多本散文集,首先应该感谢以前的老师强迫他背诵《古文观止》。

  朱自清也曾说过:“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地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给了别人。”

  同理证明:“背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读,是基础;抄,是巩固;背,是升华。语文学习中有了这三字秘诀,自会积之深广,从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一、读书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大量积累。如何落实?多读。

  读,他们可是读出了新的要求,读出了好的实效。

  在课堂上,老师们常常在学生读书之前,会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读一遍课文(他们的课文大都不长),然后让学生准备,才正式读。一篇文章老师会叫许多同学接龙来读,但要求却都一样:一不准有超过两处的误读或错句;二要尽量用自己的理解来处理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对读得好的同学,老师会大加赞赏表扬。对读得不好的同学,老师会点当场拨指导。

  在听课中,我常常看到,一个同学被点到读某个文段,有几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出声来了,但老师却不说,让同学读完,然后叫他自己找,看刚才自己是哪读错了,找不出了老师才指出,然后让别的同学读下个文段。如果学生读错之处正好是文章关键词句,老师就会停下来解释。这一节课下来,一篇文章不少同学都有机会读书了。可以说,同学们的读的能力真正是大面积都得到提高。课文读完了,教师还会挑上个别重点段或精彩的句子让多个同学读,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出了文句的韵味。

  读了一节课的书,同学们都很兴奋,丝毫没有厌倦感。我不得不感叹,这里的学生读书的自觉之高,读书的观念和风气之好,这是我们海南学生远远不及的啊。当然,这也与我们教师对读书这个环节重视不够、处理不好有密切的关系。

  二、背书

    文化素养的积淀,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背诵。实验中学的教师,在背书上下了不少工夫,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采取的方法:“顺背”“跳背”“倒背”“推背”。

  顺背,就是让学生顺着文段背;

  跳背,就是教师随意抽文章的某一段让学生背,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倒背,就是从下个文段背到上个文段,这功夫更了不得;

  推背,就是抽取上句或下句,让你背出下句或上句来。

  背的招式多种,多种方法由易到难,检测学生的背诵程度。每一种方式都落在一个“实效”上。这一检查,学生哪一个背得好哪一个不熟,全测出来了。没有完成背诵任务的同学,另找时间背熟,再另找时间到老师办公室里背。该背的一定要全部过关,老师才放手。

  我突发奇想,让学生总结背书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这段时间的亲身感悟,他们几乎把所有背书的方法都总结出来了。

  秦卿的方法是,先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反复多读几遍,把故事情节的基本框架记熟,把不熟悉、不理解的单词整理出来,反复记熟,接着继续大声朗读课文,直至背出。

  陈冰冰的方法是,先读课文,把不懂、不熟悉,念起来有困难的单词圈划出来,然后读这些生词,纠正读音,再把文章分段,通常分两段,分开来熟读、熟背,最后再串起来一起背,等背熟了之后再掐时间,直至通过。

  荣雨的方法是,先读一遍课文,看看其中有没有一些内容是和过往学过的课文或背过的课文有类同之处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巩固过往背过或学过的课文了。然后找出其中的生词,和读得不顺的地方,用笔划下来,以便以后提醒自己,一定要读,而且要多读,把不顺的读顺,不不理解的理解,而后再大声地朗读课文,背的时候要一句句地来,等到所有句子都背熟了,再读几遍课文,加深印象,这样背起来就会顺。要是保险一些,还可以把课文抄写一遍,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印象,又可以使原来不熟悉的单词拼写巩固。

  王君竹的方法是,先塞住耳朵小声朗读,通读课文,直到熟悉课文,然后理解课文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背,接着再连贯通读全文,直至滚瓜烂熟,最后再多背几遍课文,直至达到速度。

  孟启的方法是,拼命读,等到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一口气把文章读熟,自然就会背了。

  经过这么多天的紧张艰苦的背书生活,学生们的感受可谓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们总结出的背书方法我都给予了肯定,方法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实践中有了感受并且通过思考作了总结,有了这种总结的意识,这才是长久受益的收获。

  对背书重视如此,我们真是背其项背了。这样背下来了,何愁学生没有大量的积累呢?  我们中学语文老师,很多人面临着这样一种痛苦而无奈的现状:学生的写作能力差。究其因,主要是他们书读得不多,背得更少。如果将写作看作是一种“信息输出”,那么读与背就是一种“信息输入”。“输入”不多,“输出”怎会好?这个道理简单而明了。

  然而有人认为,如今的学生负担太重。所学的科目太多,作业量大,哪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更不用说背书了。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时间,也不在于负担,而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对学生讲清了读书的道理,继而对他们有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能否做到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熟读一篇佳作,则每学期能熟读20篇文章,高中三年可熟读120篇左右;与此同时再背诵一定数量的篇目,则我们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肯定大有提高。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掌握了各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少年,又有古今中外数百篇佳作烂熟于胸,其实际的知识能力,难道会逊色于古人吗?

  此外,在我看来,多读与多背,至少还有两大好处:

  其一,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提高阅读能力。许多文章,尤其是经典作品,不是一读就能完全理解清楚的,也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解就能掌握其精髓的。对有些文章的领悟要靠多读多背才能完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常读出新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温故而知新”都是强调这个道理。毛泽东曾告诫我们:“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苦功”,其中就包括“多读”“多背”。

  其二,增加知识的储备,提升语文素养。多读、多背,能长知识、广见闻;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达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境地,就非多读多背不可!马克思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诗,莎士比亚的剧;茅盾先生能背《红楼梦》——伟人们的作品,为多读多背作了最好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