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物质2号是:读书系列:读书的韵味--gmz88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4:38:26

读书韵味

  “绿蚁醅新酒, 红泥小火炉, 天晚欲将雪, 能饮一杯无?

  这样的天气,好象应该象上面的古人一样,三五好友,围炉而坐,有一搭没一搭地喝着小酒,谈天说地作诗论画呢。然而哥儿们姐儿们都在忙着,心里面喜的喜,忧的忧,扰扰攘攘,哪能做出这闲情逸致?就是有饭局的,坐在精致的雅间里,也是为了应酬,说些客客套套的话,吃不出喝不出那境界来。况且年关到,辞旧迎新,有多少俗事俗务缠身缠心。即使雪天凑到一起,疯一阵玩一阵之后,依旧是匆匆。

  在这样的雪夜,一个人读书,也是很好的。有一句话说“棉袄暖,菜根香,灯下读书韵味长。”把它改成“雪夜读书韵味长”,自觉着也是恰当的。

  窗外,沙沙沙,漫天飞舞的雪花,静悄悄落着,雪夜是宁静的,空气是祥和的。人的心也开始宁静。在灯下,围被而坐,打开周国平的书,细细读着,那些精致、美丽的句子,就象雪花一样静悄悄落入心底,滋润着稍嫌浮躁的心。据说,周国平拥有更多的女性读者,我想这是因为他更能熨贴女人的心。这是真的。多年前读过的他的文章,现在重新读,还好象第一次看到一样,新鲜,熨贴。请看:“比成功更宝贵的”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做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追求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天结束的。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这是一种追求。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拂拂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的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追求未必总是显示进取的姿态。

  ——我寻找过我自己,在舞台上和观众席上都没有找到。我的位置不在剧场。”

  多经典啊,象泰戈尔的《飞鸟集》,但又比《飞鸟集》更接近我们的心。

  读一阵子,捂住被子睡觉,然后做一个好梦。醒来了,听着外面的雪,再读。我同意周国平的意见,有许多话好象都是我们想说的。但我想人还是应该成功,成功了才有话语权,成功了人们也才会承认你。我还是记住了小时候背《古文观止》里,做了六国宰相的苏秦说的一句话:“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盍可忽乎哉?”只不过在追求的过程中,要象周国平说的那样想得开,做得来。

  早上踏雪寻梅,在雪中漫步,边跑边想着许多事,从我们自己还有别人的遭际中,总括人生境况,不外乎以下五种:

  一、年纪轻轻就抓住机遇,一路乘风而上,一生不错过任何机会,晚年亦红红火火。一辈子光彩夺目。这无疑是最完满的人生。

  二、“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前半辈子遭遇波折,后来通过努力,在另外的场合得到弥补。毕竟俗话说“年轻时受症不算受,老来受症才难过。”也算不错的境遇。

  三、年轻时红火,晚境黯然谢幕。我以为也不错,毕竟该红火的时候红火了,该谢幕的时候谢幕了。不管是光荣退休,还是黯然下台,都是一种结束。前者比后者好不到哪儿去。

  四、大器晚成型。多半辈子过去了,干啥啥不成。临老了,倒成功了,稍许遂了自己的心愿。

  五、早年犯了决策失误,到老了都没有弥补过来。比如年轻时欠下巨额债务,老了还没有还清,又背到儿子身上。这当然是最糟的一种。

  ……

  雪夜读书,雪天漫步,在一片洁白的平和中,人的思绪会飞得很高很远,似乎前面就是色彩斑斓的春之舞。

 

  读唐诗,读绝句的话,李白要比杜甫的好;但读律诗,杜甫则胜过李白。原因在于,杜甫律诗里的对仗,更工整,更讲究,更富有寻常人生的感悟和哲思。因此,读杜甫诗,尤其须注意其中的对仗,从中能体会到中国文字的独到之处,其字与字、词与词之间微妙的变化和韵味,只有中国文字才能传达,靠符号支撑起来的西洋文字,难以品味得到。在语言越来越粗鄙化的当今,学习这样古典并经典的文字,尤为必要。特别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这样的营养成分也不可缺少。

        过去旧学里是讲究对仗这样的文字训练的,从小要学“天对地,雨对风,雪纷纷对雾蒙蒙”。这样的传统,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古诗里的对仗,其中奥妙无以穷尽,对孩子语感的培养、文学的启蒙,作用简直就不啻于一场智力的体操。如同品酒师需要训练味觉一样,我们对于中国文字的感悟力,也需要训练。

        如杜甫诗中的对仗,以写自然景物为例——因为这样的诗句,对于孩子更容易接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孩子最熟悉的,在历朝历代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都会选它,实在是因为它的对仗工整又可爱,而且,没有一个生僻字,都是大白话,一看就懂,让你感到,相隔了一千多年,杜甫操的怎么还是和我们现在一模一样的语言?好的文字,就是这样和岁月和我们都没有任何隔膜。

        相比较这首诗的下面一联对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弱了些。同样的文字,“千秋”和“万里”的对仗,显得更虚更文了一些,不如“两个”和“一行”直白且亲近,如同我们平常说话。黄鹂的“黄”,和白鹭的“白”;翠柳的“翠”,与青天的“青”的对仗,会培养我们从小对于颜色的敏感,很难想象如果用yellow去对white,还能有这样的效果。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依然是口语一般的亲近,让你惊讶大白话居然也可成为千古不灭的好句子。燕子和鸥鸟的拟人化,“自来自去”对“相亲相近”,还能有比这更平易却又贴切的对仗吗?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日常之景,渡水的黄莺,衔泥的燕子,都书写得这样富于人情味。水面上来回飞的黄莺,让我们看到了可爱的韧劲儿。衔泥不怕湿,是燕子不怕呢?还是诗人不怕?都格外体现着一种特别温馨的味道。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依然是日常之景,果子和青苔,和人有了交流;“看时落”对仗“先自生”,让果子和青苔变得不同寻常,如同我们人一样,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了往复的生命。只有深切的体会,才会体会到叶心的“心”,对阶面的“面”的奥妙,为什么不用“叶里”对“阶上”,一样工整呀。因为“心”是比里更里面的深处,而青苔正是紧贴在“面”上而生的呢。因此,说阶上花草,可以,说阶上青苔,就不那么确切。这是中国文字的功夫所在。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蜻蜓点水是现成的成语,让蝴蝶穿花和它相对,多么的聪明又和谐;“深深”对“款款”,又见他观察是如何的细致。而这一切对于孩子,是拉近和大自然的关系的天然图画。

        由于“三吏”和“三别”,我们常误以为杜甫的社会感沉郁过重,其实,他常住乡间,对自然的情感,和孩子相通,对自然的观察也格外仔细、特别,也和孩子的心理相似。“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野鸟到人间的窝边欺负燕子去了,山里的蜜蜂远避人群去花中静静地采蜜,其中的爱恨情感,特别是对弱势的偏向,和孩子们是多么的相近!“群”对“远”,多么的别致,又充满感情的色彩。“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对比无人怜见的小野鸡,水鸟母子情深,更会让孩子引发联想。“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钱留白鱼”,依然是一幅山禽母子图,只不过,这一次是衔果图,对比的是溪女,其中字字对仗工稳,特别是“山”对“溪”,“引”对“得”,“红果”对“白鱼”,让我们看到了景色、颜色和动作,一幅画里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看似对于文字的信手拈来,其实是缘自对于文字的敏感,对于庸常生活态度的达观,而不是仅仅把对仗当成一种简单的文字游戏。“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写得真是好,那种花间穿行和马上醉归的感觉,将琐碎的生活写得那样蕴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什么时候读,什么时候还会一如既往的感动,那种日常日子里的情感,在字字对仗里得到最完美而诗意的洋溢。

        杜甫的对仗里,有时爱用数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用“百丈”对“一声”,和用“千涧”对“两峰”一样,都是以虚对实,为的是突出实。而秋水“四五尺”,小船只能载“两三人”,大概是实际的情况。数字运用的方法,显然和前面不一样,但那种乡村野外的情景,却因“四五尺”和“两三人”实打实的对仗,显得格外亲切和平易。

        杜甫的对仗里,有时爱用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是我最喜欢的两联。“容易”对“商量”,多么别致;“纷纷落”对“细细开”,又是多么熨帖;“繁枝”和“嫩蕊”的对比,在诗人的笔下和我们的心里,一下子不仅含有大自然的规律,也含有人生的哲思。同样,“萧萧下”的落木,“滚滚来”的长江,已经成为了一种富于中国特色的象征,成为了属于我们中国的至理名言。

        也许,这正是中国文字独具的魅力吧。从杜甫对仗里,我们看到蕴藏在中国文字内外的,除天音浩荡的韵律外,更有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绵延至今的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

 

  读书苦?读书乐?其实,读书读到一个境界,苦也变成乐了,读书若能读到“苦中作乐”这一境界,正好应了老庄那句:忘脚,履之适也。读书已成为生命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穿衣吃饭一般必须。也如现在一些学习型企业常讲的一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满眼的物欲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我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修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读书对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那些在寂寞中散发着思想光华的好书,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和淘洗,被公认是能够流传于世的、具有相当艺术震撼力和艺术品位的文化精品,反复阅读,仍不失其本质和品性,能够丰富我们的心灵和文化记忆。品读一本好书,犹如一片纯洁蔚蓝的天空,一片雪白圣洁的瑞雪,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记得作家肖复兴曾说:“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所以“读书是快乐的”,“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徜徉书海,就拥有了整个宇宙: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典丽,宋词的俊逸……观沧海,望星空,明月清风,杏花春雨;金戈铁马,大江东去;疏梅横斜,暗香浮动……斗室之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浸润其中,韵味悠悠。

        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中有秦汉的冷月,唐宋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无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拜访托尔斯泰,去聆听鲁迅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而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读书之益在于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史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陶冶性情,益人心智,发人深省。读书之喜在于结良师益友。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如与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一颗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书又是益友,当你痛苦时,书给你安慰;当你困惑时,书给你解疑;当你迷茫时,书给你指路;当你消沉时,书让你振作。与书为伍,如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透彻人生的真谛。

        读书之得在于渐入佳境。潜心读书,酿就读书人一份无拘无束的读书快意,而所谓的增长知识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书,年轻时读,多半出于猎奇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时读,便能领会书中精髓,得到洞悉与启迪;年高时读,则犹如人置高处,一览无余。即古人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由此来看,读书的品位也是渐入佳境的。

        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无字之书。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脚踏实地地撰写人生之书的每一个章节。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情有义,便很难与书结为“百年之好”。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回报社会。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用阅读滋润我们的心灵,修身养性,增知致雅,唯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实而有意义!

        搞文字的人,更加离不开读书,仅仅凭自身孤陋的经历,如何做到博古通今?读书,与古人神交,与今人对话,是求知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如写剧本的人,以自已为素材,阅历有限,只能向外驰求,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最近看了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博客撰文: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他还说,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足见读书不能钻到书本里死读。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说到底,还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而为人,如果不懂得品尝读书之韵味,真是天大的遗憾。

 

  读书,是把玩一种韵味,是书和人,感和悟之间的交融,是穿梭古今,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毛边本,正提供了这种有别于机器切割的特殊读书感受。

        在中国最早也最有影响的倡导毛边本的作家是鲁迅。他给毛边本的定义是“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也就是书芯经过折页、订书、包本等工序后,节省了装订工作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切书,书页的三面不加以裁切,形成书边不齐的效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等名家的著作,往往在印刷装订时,会特别留出若干册不切,读者阅读时自行将书页裁开,页边毛茸粗糙,保留书籍最自然朴素的一面,故曰毛边。

        法国、德国、英国等经济发达,同时有着深厚书籍版本传统的欧洲国家是毛边本的发明者,边裁边读,正契合着有闲阶级的沙龙文化。

        因此毛边本总给人感觉是贵族的读书游戏,印数有限,题材也局限在小众审美之中。但近两年,“毛边本”的收藏之风日起,不仅不同出版社发行图书时会特别推出“毛边本”,更有上个世纪初的毛边本图书创出天价的成交纪录。

        而今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文必读》,被称为是《古文观止》换代升级版,更是抢先限量发行“毛边本”,将这种贵族的阅读方式带入普及性的读物,让书虫们可以体味旧时文人对书籍小心翼翼的裁剪之乐。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唐弢形容毛边本有“一种参差的美,错综的美”。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寻找一片清静地,手拿《中文必读》毛边本,轻裁新书之页,体会慢阅读的魅力,既可以欣赏书中古代圣贤的风骨,又可以把玩真正的读书韵味。

 

  读书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让我感觉充实了许多。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切戒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在知识的海洋里,永远只能吸收而不能满足,“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增强睿智,丰富精神。所以,多读一些有益的书,读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这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的韵味,就像咀嚼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让你回味绵长;它像花蕊里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它更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一本好书,哪怕只读半小时,也会让你觉得无比轻松。从诗歌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无不蕴藏着灵动。一部红楼梦,它能把你带到那座失落的大观园,让你融入其中。细细品味,宝钗的可人、练达让人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惜,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宝玉的痴情让人心生敬意。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天使印入你的脑海里,大观园的盛衰让后人看了倍感惋惜,宝黛的反封建勇气是那么的可歌可泣,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令人伤感、痛惜!

  一部闯关东,它能把你带到灾难深重的1904,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的离乡背井。让你看到了山东人的憨厚、正气,看到了东北三省冰天雪地,还有朱开山三个儿子颇具特色的爱情故事。让你看到了鲜的苦苦追寻、望眼欲穿,秀的痴情等待,那文的聪明可爱。那段凄婉哀伤的爱情故事,牵动着你的神经,让无尽的等待化作有情的相思泪,挥洒在那个年代的每个角落,飘洒在你的心坎里......

  读书的韵味,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象,让你的精神得到滋养,得到润洗。似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让你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吮吸令人心醉的甜!

 

  在我的心目中,书,就像一扇扇敞开的窗口,放眼望去,随处都是迷人的风景;书,恰似一层层台阶,拾级而上,能使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书,又宛如幽静的山径,漫步其间,让人恍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佳境。书,就是清风就是明月,它能使人灵魂变得高贵脱俗,为人变得有品味和优雅。就像蒙古族民歌唱的:鹰飞在天上,影子落在地上。一个读书多少,终归会在言谈话语中、投足举手、为人行事间体现出来的。“读书万卷不救贫”是陆游一生之悟,但他却有“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的矜持与惬意。梭罗说得更自豪:“我读我之喜欢,像一个皇帝,谁也不能否认我的权力。

  在我的心目中,读书,能给寒冬点燃熊熊的篝火;读书,能给困难架起希望的彩虹;读书,给能匮乏注入高能的油;读书,能给迷途者照亮前方的路;读书,能给孤独者送去丝丝缕缕的慰藉。特别是读真正的好书,就是和书的作者做心灵上的零距离接触,能感受到作者灵魂的脉动,抚摸到他的喜乐或忧伤。不读书的人,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

  在我的心目中,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等待着有人打开它,细细揣摩它的骨肉,体察它的细枝末节,感知它的体温、呼吸和特殊气息,并隐约地认识写书的那个人。一个人的书读多了,对这个人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对身边朋友的了解。如果读到了百读不厌的书,还对作者怀有莫名的好感,那就是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书。明白了喜欢谁写的书,就值得去买到这个人的全部作品,尤其是要买到这个的传记,另外还可以搜集关于这个人和作品的评价。这样,就把一位朋友完完整整地请进了书房,成为永远养目养心的宝贝。

  闲暇时,书以其独特的形式时而带我驾小舟浮游江河之上,时而引我访僧道于同岭之中,领略无限风景于一纸之上,聆听至理名言于一页之间,即便是“风力掀天浪打头”也“只须一笑不须愁”。

  忙碌时,书教会我用一些高贵坚韧的品质来梳理自己平庸劳碌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便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便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鲁迅说“不在沉默中暴发,便在沉默中灭亡”,使我懂得了人应有反抗精神,白朗宁说“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使我懂得了他为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成功时,书告诉我“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也是书告诉我,在人生道路上总是顺境与逆境交替的出现,人应学会居安思危,提高警惕,不断进取。

  失落时,书教导我应如何正确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顺,把埋于膝间的头再次抬起,对命运之神大声说“不”!泰戈尔说得好,“错过了太阳,我不会哭泣,因为那样我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有时,即使我屡次失败,那又有什么?“天空中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书告诉我,只要尽力,便无怨无悔。

  高兴时,凉夜孤灯,捧书卷、闻墨香、每每细读,像盛夏里吸吮冰凉的饮料,甜滋滋、凉丝丝。读到深处,偶有顿悟,抓起笔来,疾书几行;读到疑处,穷追不舍,翻检复核,仔细品味;读到妙处,拍案喝彩,击掌叫绝,惊动家人;读到悲处,默然落泪,湿了衣襟,如失亲情;读到喜处,又乐不可支,竟孩子般的笑出声来。这样幸福的味儿、劲儿、神儿,也只有是爱读书的人儿才独有的。

  特别是当我郁闷时,我便安安静静打开书本,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一睹孔圣人的壑智渊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遥想李太白的望月思乡,苏东波的大江东去……蹒跚于大师们洋洋洒洒的文字中好不惬意和舒畅。漫步在先哲用心血凝成的结晶中锤炼人生,与千古英豪一代风流对话,让甘霖雨露浸润心灵;和璀璨光明的未来对话,增添信心和力量。因此,我想:一个人要从从容容,平平淡淡,闲适、淡雅、旷达、本真,我看还得走进书的熔炉里冶炼。好书的醍醐灌顶,通体舒泰,会使人觉得是一种做人之福,生命之缘。读书的解惑和启智,更是使人变得聪明和高尚,具备正气、勇气以及人类真善美的浩然之气,这样的情调、情趣、情操有多好!

  可以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实在是一件快乐无比并且受益无穷的事情。特别是通过长期的读书能够形成充实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无论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风浪坎坷,都能够保持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平常心态。这样的人即使在物质生活方面清贫寒酸,但决不会“摧眉折腰伺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没有书的日子会使心灵蒙尘,渐渐销蚀的读书热情会使心灵的肌肤直皱。有时我们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总有疲倦的时候,此时书便是心灵最好的栖息之处。

  

  我爱夜读。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喜欢座在自已的房间里点一盏灯,照亮我漆黑的小屋,映着灯光,听着窗外潺潺的流水声,享受着徐徐的晚风,捧一本心爱的书读。书中那一行行文字就像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精灵,在我面前不断变换着花样,做着鬼脸,让我的眼球不听使唤地同她尝遍人间的酸、甜、苦、辣,享受着人生的变幻莫测。此刻,白天的苦累忘却了,处事的烦恼与忧愁也消失了。没有了吵闹与烦杂,我独自漫步在字里行间——大自然的美妙,人生的感慨都展现在眼前了。温馨朦胧的春夜,烟雨袅袅的夏夜,安适娴静的秋夜,白雪皑皑的冬夜,都赋予夜读极大的乐趣,而风、雨、雷、电又为夜读凭添了无穷的韵味。待读到正酣处,或掩口大笑,或临窗沉思,看星星眨眼,听青蛙憨唱——一切只在不言中。

  是书,让我了解了我不曾了解的故事;是书让我明白了我未曾明白的道理;是书让我游览了我不曾到过的地方;是书让我了解了世事多变的大千世界......它仿佛就是丝丝春雨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灵。在我的书柜里有很多书,但我最喜欢的那本要数《狼图腾》了,不仅因为它是一位友人赠送的,尤为重要的是它让我享受了狼图腾的精神盛宴,它是一部描绘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只因为它的厚重,它的不可再现,让我对凶恶、血腥的狼有了新的了解,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宗族责任感,让我自叹不如,深深的被它折服。我常常拿这本书来看,每看一遍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每看一遍都是一种深刻的学习。

  在一遍一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很多,那就是——用眼看,用脑学,用心灵去体会。看,只是初步了解书的内容,而心灵则是理解书中的思想,品味书中的滋味,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书中的酸、甜、苦、辣、故事情节的紧张与平缓都会把我带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广袤苍穹。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呀!它让我充实,让我快乐无比,让我的生活充满韵味。

  当人间的繁华与我擦肩而过,当权势的倾轧在世间轮回,当无尽的丑陋在我身边上演,知识使人解脱了世俗的困惑,挣脱了无情的束缚。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你所遇到了坎坷与荆棘、丑恶与无奈。是书,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咀嚼出了贫穷岁月的恬淡,体味了平凡生活的自然。

  朋友,在萧瑟的秋夜,对着朦胧的灯光座在桌前,放一杯清清的香茗,在氤氲的茶香中,轻轻地翻开一本你心爱的书,恬淡地读着,这份韵味你体会过吗?

 

  徜徉书海,就拥有了整个宇宙: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典丽,宋词的俊逸……斗室之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浸润其中,韵味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