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物质第一季迅雷:读书系列:读书的艺术--gmz88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55:35

读书艺术

  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自己这个身体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这真是荒谬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OmarKhayyam,波斯诗人)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在休憩的时候,吸一筒烟或喝一杯好茶则更妙不过。或许在一个雪夜,坐在炉前,炉上的水壶铿铿作响,身边放一盒淡巴菰,一个人拿了十数本哲学,经济学,诗歌,传记的书,堆在长椅上,然后闲逸地拿起几本来翻一翻,找到一本爱读的书时,便轻轻点起烟来吸着。金圣叹认为雪夜闭户读禁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陈继儒(眉公)描写读书的情调,最为美妙:“古人称书画为丛笺软卷,故读书开卷以闲适为尚。”在这种心境中,一个人对什么东西都能够容忍了。此位作家又曰:“真学士不以鲁鱼亥豕为意,好旅客登山不以路恶难行为意,看雪景者不以桥不固为意,卜居乡间者不以俗人为意,爱看花者不以酒劣为意。”

  知识,是我们用来应付生活,改进生活的技能。我们为了更好地生活,就要努力使生活的技能充实,就要求得丰富的知识。文字是最便利的东西,用文字写成书,可以把世间一切的事情,一切的道理都记载下来,供大家随时随地翻看,所以书就成了我们求取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最应该值得大家阅读了。

  相反,一个人“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愚昧、无知、浅陋、偏狭,人性中所有这一切人所共知的丑陋的东西都是由于不读书种下的恶果。

  读书吧,读书可以使人摆脱冒昧、无知、浅陋、偏狭,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仅此,读书就足以成为我们为之贡献一生的事业。

  关于艺术地读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要有目的。无论阅读什么,你都应该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将决定你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以及你将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没有阅读的目的,只是漫无边际地看书,你会发现,阅读的效率非常差。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同学都不了解“确定读书目的的重要性,他们所持的态度往往是:“滥射也能打到靶心。”

  根据阅读专家的说法,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下列六项:1、为了掌握某种观点;2、为了寻找某些细节;3、为了解答某个特定的问题;4、为了评估你正阅读的书籍;5、为了应用阅读的资料;6、为了娱乐。拥有目的的读书,是增进理解力的第一步,因此采用一些简单的技艺,藉以确定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常常建议大家在阅读之前为自己设定一些问题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 重视精读。阅读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略读,一种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语文学科阅读的法则,该是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于笔意相合,写出它的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内容。假定这部贴里有一千多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抄写一千多字,倒不如挑选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有趣味的字,每个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你们各位读小说,假定是茅盾的《子夜》,如果当作语文科的学习材料来阅读话,所应当注意的就不应该单是书里的故事,对于书里面的人物描写、叙事方法、结构照应以及用词造句等等都要大加注意。我们读诗歌,假定是徐志摩的诗集,如果是当作语文科的学习材料来学习的话,不但应该注意诗的大意,还应该留心它的造句、用韵、音节以及表现手法、个性风格等等。在此,我劝各位在语文阅读方面千万不要贪多求快,要在精读上多用力。

  (三) 掌握主题。所有好的作品都会有一个主题或宗旨,用来连贯所有的事件和细节。而这个主题或宗旨通常是以总结整篇文章的概念呈现——有的文章把这样的概念叫做主题词。假如你能掌握到这个主题词,对整篇文章的观点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即使有时忘记了其中的一些细节也无妨,因为只要能了解文章的意旨,便能根据上下文就前因后果做出判断。古人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相反,一旦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细节上,往往会模糊了“全景”,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

  当你研读任何课程时,要想成功地辨识阅读内容的主题词,有一些有用的技巧是你必须学会的。1、找出整个章节的主题句子,通常一个章节的第一个句子或最后一个句子就是主题句;2、找出事关全文的结论句子,结论句子总是能够精简而全面地涵括全文的主旨,它是事关整体的某个理念或概念;3、找出可资佐证的句子,可资佐证的句子是提供了基本事实或明确细节的句子,它致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心服口服;4、找出起转折或过渡作用的句子,它将作者的观点从这一个转移到另一个,将你刚刚读过内容和你即将阅读的内容连接起来它有助于你很快找到主题句子。

  (四) 学以致用。读书要通晓书本知识的应用方法。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知应用,所学何为?只有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力。也只有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真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南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说到过一个“袒腹晒书”的故事,说提一个叫郝隆的人,在别人坐着晒太阳的时候,他却仰卧在地上,袒露着肚皮。当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时,他说:“我满肚子装的都是书,需要晒一晒。”虽说是满肚子装的都是书,但如果到了不时常拿出来晒一晒就要发霉的程度,这位郝隆郝先生就不仅是迂腐与颠狂了,他食古不化,不知变通,更不知应用,真真是枉读了那许多的书了。

  (五) 学会批判。就是说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去读书。我们大家都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当你阅读时,要抱着怀疑的态度,以评估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你要能够认清偏见,对读过的东西,不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过程有两条视线:一条是眼睛的外部视线,一条是心理的内部视线。内部视线总是要超前于外部视线,不断形成“预见”和“期望”。因此,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要不断就阅读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问题,并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既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只有这样不断地“生疑”和“释疑”,做到“始而疑之——继而思之——终而知之”,才能分辨真伪,区别优劣,提高阅读的效率。那些眼看书本,不知疑难之所在,提不出任何问题的人,不仅不是学习上尖子,相反这些人常常是学习上的“困难户”。

  林语堂先生曾经在其《读书的艺术》一文中这样写到:“读书本是至乐之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佛兰西也已说过,读书是‘魂灵的壮游’,随时可以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样的方式,才富有艺术的雅趣,不然简简单单,读读背背,只为分数名利而苦读,则失了读书之真味。

        由此我们可见一斑,真正的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能让我们感受到内心极大的快乐。 

        我们不禁追问:“带着这样的心境读书,我们又会到达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在他的《山海经十三首》中讲到:“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到了晚年的时候,闲卧于轩窗之下,手执书卷,泛览周王之传,流观《山海》之图,在抬头与低头之间就能终穷宇宙之事。他亦发出了读书之叹:“不乐复何如”,不快乐我又能如何呢?当一个人摈弃了功利之心,乐以忘忧之时,个体精神才能与宇宙天地相互融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阅读诗词的境界时谈到:“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读书亦然,在一入与一出之际,便能点染出读书的神韵。

        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人,放下心中过多的欲念,在幽幽天地之间,共享读书之乐,成就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