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王朝德莱尼h:读书系列:读书与藏书--gmz88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7:34

读书藏书

“淡漠功名轻富贵,一生爱好是藏书”,藏书是一种雅好,一种乐事,只有在太平盛世,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可以搞一搞收藏,才有所谓藏书。现在生活优裕,文风鼎盛,藏书的人越来越多,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好事。生活于这样的时代,我们有所好,并有所成就,这说明我们此生有幸!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历史文化传统,而这要靠书籍来传承,中华文化五前年源远流长,谁也不能否认书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藏书是盛事,藏书是大业,它显示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藏书之人越多,存于民间的书籍数量越大,讲究礼仪的人就更多,社会环境也就更加纯净,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藏书一方面延续文化遗产,但同时也满足了文人雅士个人的进德修业。藏书保存的时间越悠久,越是弥足珍贵。要藏书,首先就得买书,其中滋味,甘苦自知,每个藏书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逛书店、跑地摊、买新书、淘旧书是藏书人的最爱,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因为书的诱惑是难以抵御的,正如陆游诗云:“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转一转,不买也可以一饱眼福,还可以了解当前的文化动态。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偶尔买到一本渴求已久的书,就好象长途跋涉、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一座金矿,满心的欢喜,而那感觉又是超越于获得意外之财,而不可以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的。

  藏书须是有价值的,有品位的,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的,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你可以随便翻翻,可以仔细阅读,也可以放在那里欣赏它的精致美观。即使深锁柜中,秘不示人,反而更能感觉到该书有存在的必要,感觉到这是一种心安理得的拥有。所以清人李永和说:“丈夫坐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这种满足感是一般不深入其中的人所无法体验到的,我羡慕这种感觉,期望有一天也会有这种感觉。

  藏书要读,藏书与其它藏品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本是供人阅读的,这也是它的使用价值的体现。坐拥书城,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藏书人打开心中挚爱的藏书,独自一人静静地专心致志地品味,你会达到内心的安静,完全溶入到书中的情节,感受金戈铁马,感受柔情细语。当迷雾层层拨开,往事历历在目,我们面前会出现一个画面:雾中那永远迷人、无穷无尽的情节幻化成一位美女,面带微笑,风姿绰约,款款而来,吸引着你,诱惑着你。这时你也会明白,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任凭风雨洗尽铅华,那画面是始终存在,永恒不灭的。

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更多的人喜欢藏书,喜欢读书。

读了二十几年的书,虽然没有读出什么名堂来,藏书却委实不少。每次搬家时,少不了要准备几十个大纸箱才能容纳。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着一摞摞的图书重新排列好,还常常满心欢喜,心满意足,自得其乐。

  但是,最近两年来,我藏书的热情却一落千丈,不但新购进的图书极少,反而把多年收集起来的大批藏书一捆一捆地当作废纸变卖掉。这让我的亲人百思不解,我自己也有些纳闷。最后认真想起来,我不再爱藏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书读得多了,买得多了,感到现在出书也太容易了。且不说各种内容大同小异的名家作品选,也不必说某些名作家只是将书名改变一下便几处出版。单是现在为评职称,为图名誉,只要你自己肯掏腰包贴钱出版社就给你出版的图书多如牛毛,而往往这些图书在许多时候还标明是最新成果、最新理论。读后呢?却使人味同嚼蜡,甚至是大败胃口。有些错误百出的书都还层出不穷,不免让我辈讲究认真的读书人心寒。因为按照一种传统的观点,书应该是知识的精华,可以藏诸名山,传诸后人。现在的家长也时兴给孩子送图书做礼物。这种鱼目混珠的图书你能传给后人吗?你敢送给孩子吗?

  其次,书读得多了,躲入了书斋,反而被书所累。世界是物质的。一个人首先要生存生活,读书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汲取其中的精华,作用于自己的生活,以便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更轻松。若一味地藏入书斋,躲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成为一个百折不扣的书虫,远离了现实生活,反而为大批的藏书所累,这就太不值得了。

  最后,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藏书没有了必要。古人藏书,一方面是因为图书为稀世之物;二是因为当时的传媒技术还不发达,图书是当时传播文化知识的唯一途径。现代社会就不同了,电影、电视、电脑光盘等多媒体的出现和不断翻新更替,使知识文化的传播更为迅速更为简洁。一张光盘的储存量并不比一大摞图书逊色,然而成本却低了许多。如果再用大批的藏书来代替,恐怕也太落后了。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知识的折旧率相当高,所以博览群书是可以的,但博藏群书却大可不必。尤其在居室狭小、资金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汲取了书中的精华,领略了其中的思想精髓,还保存那么多废纸一样的图书又有什么用呢?

随着自己读书范围的增加,对藏书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宋代著名诗人尤袤则公然声明他的藏书的目的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他道出了读书与藏书的真意。董桥《藏书家的心事》中:“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背子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可以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有点风韵,最要命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到后来女人看书,也有字典参考书是丈夫,应该可以陪一背子;诗词小说不是婚外恋就是初恋心情,又紧张又迷惘;学术著作是中年男人,婆婆妈妈过分周到,临走还要殷勤半天,怕你说他不够体贴;政治评论、时事杂文正是外国酒店房间里的一场春梦,旅行完了也就完了。

   前人把藏书家分为三类:一为读书而藏书,叫做读书的藏书家;另一类为藏书而藏书,好比为艺术而艺术一样,他们是藏书的藏书家;再一类即不为读书,也不为藏书的藏书家,叫做书商,他是把书作为一种商品,暂时集成起来,只要书价上涨,他马上出货。宋代赵明城、李清照夫妇为典型的读书的藏书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叙述过他们的藏书之乐和失散之悲:“每获一书,即同其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舒磨展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卷几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可惜好景无常,战乱一起,李清照“四顾茫然”盈箱溢箧的书画古器虽恋恋难舍,终究一批批挥泪而别。

  我的藏书是和书房分开的,这为读书带来更多的不便,但由于书房面积太小,仅8平方,放一书桌,最多只能放二个书柜,有时要作画写字,实在是无空间。我的书柜是超负荷载书,有一天正当我全家夜深梦酣之时,然一声巨响,使人心惊胆战,以为是地震或某种爆炸,披衣起来查看,原来是书柜倒塌了,弄得一房子的书。后来我把书都移到封闭的阳台,阳台三面从楼顶到楼面,用钢钉将木板固定在墙上,一层层隔开,形成书架,变成“书墙”,再配一特制的梯子,谓之“书梯”。我坐于其上,其姿势,女儿曰如猢狲之坐树食果。

古人藏书最头痛的就是“书蠹”,因为古时的书籍都是草纸印刷的,容易产生“书蠹”,现在的科技已解决了“书蠹”问题,但“书蠹”现象仍存在。“书蠹”以书为营养,与我同,但“书蠹”啃书、坏书,与本人惜书、护书的志趣适的其反;“书痴”有一往情深之意,我亦与此同科,但又有呆头呆脑形象,自问不愿自贬至此地步;淫是过多之谓,“耽玩”亦近“纵欲”。“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长年累月的埋头在书册的人,应该放下书本,走出野外,看看野外山川一片草绿花红,去接近美好大自然。

也许把衣服和书扯在一起不是那么很恰当。这两件东西,在很多人看来,一个纯属于外在的,一个则有可能变成内在的东西,其实仔细想来,也不尽然。一件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能让女人觉得自己很美,让她的心情也变得美好起来,对于这个女人和与她有关的男人来说,那种内心的愉悦和幸福,是读任何名著都代替不了的,说不定他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好起来。

我也见识过一些“读书人”,以拥有声名显赫、装帧豪华的书籍而自豪。不幸的是,这些人中,有很多人,就像女人望着挂满衣橱的衣服不知道该穿哪一件,常常也是望着自己满当当的书架而不知道该读哪一本。在他们的内心,有一个老先人传下来的信念:书里面有知识,而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于是拼命地买书、藏书,哪怕在平时的生活中省吃俭用,到了书店也能挥金如土。他们忘了,只有当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脑瓜中的知识,所谓改变命运的那档子事才有一点点可能。也许他们没有忘,只是读书太累太费心思,远不如买书藏书来得轻松潇洒。可是这轻松潇洒之后的茫然和累赘,也常常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其实衣服也罢,书也罢,都不过是一些身外之物。为衣所累,固不可取,为书所累,亦可悲也。人生本来就很累,如何能让衣服和书之类的物事,把自己的人生变得轻松有趣一点,才是物有所值啊!

买书、藏书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而定。认真地坚持一本一本看下去,偶有发现、体会就抓紧时间写成小文章。当然,买书、藏书应量力而行;但看书、写点小文章却要勤快,随时记下有真实感觉的东西,坚持数年,必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