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军:冠心病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32:12
               冠心病概述
  •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在此基础上合并痉挛,血栓形成加重管腔阻塞,引起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或发生梗死的一种心脏病。一般说冠脉狭窄程度≥50%,可称冠心病。
    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
        1、无症状型冠心病;
        2、心绞痛型冠心病;
        3、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4、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5、猝死型冠心病;

  • 冠心病的本质    患冠状动脉疾病的人,大约99%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所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实际上就是指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阻塞时,即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心绞痛等),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这种病变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实质是心肌缺血。所以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 中医观点看冠心病发病   我国医学书籍中对此病早有记载。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里所述的真心痛,是指冠心病的危重症,若失治、误治则预后不良。如《千金方》云:“胸痹有绞痛如刺……。”“不治数日死。”汉代张肿景《金匮要略》叙述最详。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简要说明胸痹为胸中阳气闭塞引起,并扼要地描述了胸痹证的特征,胸痹病位在上焦,故《金匮要略直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咳唾也”。尔后几乎无异议。到明清,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对本病的治疗也有独到见解。如《灵枢·五味》已有“心痛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宣痹通阳为主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世医得效方·心痛门》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如《证治准绳,诸痛门》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治疗胸痹心痛。所有这些,均是当今治疗冠心病有效的方药。

      病因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血压食品)、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糖尿病食品)、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常见致病因素是:
      1.肾气亏损   随着年龄的增长,脏气功能渐退,或未老而肾亏,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各脏腑,导致阳衰气滞,血行不畅,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亏乏,不能滋养脏腑之阴,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2.寒邪内侵   由于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心脏不通发为胸痹。如《诸病源侯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3.饮食不节   素嗜肥甘厚味或长期饮酒,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渴胸阳,气机示畅,发为胸痹。
      4.情志失调   长期缺乏运动(运动食品)。精神抑制,情志失去平衡,或过度紧张不安,思虚过度,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发为胸痹。

      病机 
      真心痛的病机主要是胸阳不振,阴寒之邪内侵与痰浊上扰所致。年大肾气渐衰,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阴寒与痰浊不化,痹阻心脉,进一步导致气滞血瘀,出现以瘀血为特征的胸痹证,严重者可发为真心痛,甚至心阳暴脱。


  • 冠心病的预后  
     冠心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变严重和稳定程度,即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越严重,发作越频繁,其发生梗塞和死亡的可能越大。心肌梗塞后病人的危险性也增加。前述的积极干预措施已证实能明显降低冠心病人梗塞和死亡,所以坚持严格规范治疗,改善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怎么发生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在各种危险因素作用下,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侵入冠状动脉壁沉积,导致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形成突出于管腔的样斑块,使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使心肌缺血缺氧。    急性心肌梗死是怎么发生的?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发病机理

冠状动脉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由于下述原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塞。

一、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变血管粥样斑块内或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二、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三、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血压食品)剧升时,左心室负荷剧增,儿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心肌梗塞往往发生于饱餐(尤其是进食大量脂肪)后,安静睡眠时,或用力大便后,此因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也高,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以致血栓形成;睡眠(睡眠食品)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增加心脏负荷,这些因素均有利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塞亦可发生于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痉挛,也偶有由于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所致。心肌梗塞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全人群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及家族史等,其中高血压(血压食品)、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糖尿病食品)和吸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也有人估计冠心病的2/3是这三种因素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的,同时近年来研究的发展提示一些与冠心病相关的新危险因子。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血压正常者明显,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血压升高不仅加速了动脉
样硬化,也加速了小动脉硬化,因此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闭塞和破裂比正常血压者早约20年。研究证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能够强有力地预测CHD的危险性。
    目前对于重度高血压的危害已无异议,而轻度高血压的作用存在争议,多数专家认为虽然此类患者血压水平较低,引起冠心病的危险较小,但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大,仍不容忽视。
    高脂血症:高血清总胆固醇已被证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血清总胆固醇较低的东方人群中也是如此。饮食是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而也影响到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规模尸检研究和移民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饮食脂肪的类型也很重要,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血清胆固醇升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其降低。
    吸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引起CHD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导致冠心病的危险与吸烟量成正比;吸纸烟比吸其他种类的烟危险性大;尸检研究结果发现吸烟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比不吸烟者严重得多;吸烟不但影响冠心病的发生,还对心肌梗死的预后有影响;被动吸烟者受到同样的危害;年纪愈轻,相对危险度愈高;戒烟可使CHD的危险降低。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使心血管
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食品)三酯血症、低HDL—C经常共同存在,这些因素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超重和肥胖:超重指体重增加超过某个特定标准,通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l)来表示,即体重kg/(身高m)2≥25为超重。肥胖指身体脂肪所占的比例过高,如
男性(男性食品)超过体重的25%或女性(女性食品)超过体重的30%。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目前认为它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
    缺少体力活动:现在有关
运动(运动食品)与冠心病死亡关系的资料大多是观察性研究,未能得出因果关系。1987年的一篇综述总结了43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等或剧烈体力活动可以减少冠心病危险。CDC的评价认为,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的论据已肯定了体力活动和预防冠心病之间的关联,其机制在于体力活动可以控制体重、增加葡萄(葡萄食品)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改善冠脉血流量、升高HDL。但对于那些平时不习惯于运动者,强烈体力活动可能对有冠心病危险的人触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经常活动,每次间隔时间不长,可以保护人们不发生冠心病或不因用大气力而触发心肌梗死;另一方面,不活动的人,尤其是已知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危险的人,剧烈活动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日常生活中常有体力活动可以保护患者不发生或不因强体力活动而致心肌梗死。因此进行宣传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
    行为类型和精神应激:有人发现男性A型行为者患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比B型者高两倍,在女性中也存在同样的关联。冠心病易患者的概念包括承受
压力(压力食品)时的生理和情绪上的反应性(包括愤怒、愤世嫉俗、疑惑、表现出来的和压制着的仇视)。
    凝血危险因子:GPIIIa是主要的血小板整合素,它是一种跨膜的糖蛋白复合物。其作用是作为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结合于血小板表面及随后的血小板聚集。美国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到GPIIIa基因的PIA2多态性(白氨酸-33被脯氨酸取代)与急诊血栓形成之间有关联,其预告意义在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已知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上。
    高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Hey)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
氨基酸(氨基酸食品),几项病例对照研究曾反映血浆Hcy水平高者,冠心病患病率高。欧洲协作行动计划进一步肯定它为独立的危险因子。
    脂蛋白(a):脂蛋白(a)[LP(a)]的脂质成分与LDL近似,蛋白apo(a)部分有多kringle结构,与纤维溶酶原高度同源。它能与纤维蛋白直接作用,又能抑制纤溶酶原的纤溶作用。在结构上,它有致血栓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潜能。
    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ALP):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atherogenic lipoprotein profile,ALP)是指有一定遗传基础的几种代谢异常的综合。主要表现为致AS作用很强的颗粒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LDL2)增多、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HDL水平低。常伴有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Reaven提出的X综合征)。德国PROCAM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高甘油三酯结合低HDL—C代表了最不良的脂蛋白类型,它会大大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1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舒张期充盈差,冠脉流量和流量储备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增多,心脏收缩减弱。
    目前认为全人群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及家族史等,其中高血压(血压食品)、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糖尿病食品)和吸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也有人估计冠心病的2/3是这三种因素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的,同时近年来研究的发展提示一些与冠心病相关的新危险因子。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血压正常者明显,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血压升高不仅加速了动脉
样硬化,也加速了小动脉硬化,因此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闭塞和破裂比正常血压者早约20年。研究证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能够强有力地预测CHD的危险性。
    目前对于重度高血压的危害已无异议,而轻度高血压的作用存在争议,多数专家认为虽然此类患者血压水平较低,引起冠心病的危险较小,但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大,仍不容忽视。
    高脂血症:高血清总胆固醇已被证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血清总胆固醇较低的东方人群中也是如此。饮食是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而也影响到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规模尸检研究和移民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饮食脂肪的类型也很重要,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血清胆固醇升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其降低。
    吸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引起CHD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导致冠心病的危险与吸烟量成正比;吸纸烟比吸其他种类的烟危险性大;尸检研究结果发现吸烟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比不吸烟者严重得多;吸烟不但影响冠心病的发生,还对心肌梗死的预后有影响;被动吸烟者受到同样的危害;年纪愈轻,相对危险度愈高;戒烟可使CHD的危险降低。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使心血管
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食品)三酯血症、低HDL—C经常共同存在,这些因素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超重和肥胖:超重指体重增加超过某个特定标准,通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l)来表示,即体重kg/(身高m)2≥25为超重。肥胖指身体脂肪所占的比例过高,如
男性(男性食品)超过体重的25%或女性(女性食品)超过体重的30%。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目前认为它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
    缺少体力活动:现在有关
运动(运动食品)与冠心病死亡关系的资料大多是观察性研究,未能得出因果关系。1987年的一篇综述总结了43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等或剧烈体力活动可以减少冠心病危险。CDC的评价认为,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的论据已肯定了体力活动和预防冠心病之间的关联,其机制在于体力活动可以控制体重、增加葡萄(葡萄食品)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改善冠脉血流量、升高HDL。但对于那些平时不习惯于运动者,强烈体力活动可能对有冠心病危险的人触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经常活动,每次间隔时间不长,可以保护人们不发生冠心病或不因用大气力而触发心肌梗死;另一方面,不活动的人,尤其是已知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危险的人,剧烈活动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日常生活中常有体力活动可以保护患者不发生或不因强体力活动而致心肌梗死。因此进行宣传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
    行为类型和精神应激:有人发现男性A型行为者患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比B型者高两倍,在女性中也存在同样的关联。冠心病易患者的概念包括承受
压力(压力食品)时的生理和情绪上的反应性(包括愤怒、愤世嫉俗、疑惑、表现出来的和压制着的仇视)。
    凝血危险因子:GPIIIa是主要的血小板整合素,它是一种跨膜的糖蛋白复合物。其作用是作为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结合于血小板表面及随后的血小板聚集。美国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到GPIIIa基因的PIA2多态性(白氨酸-33被脯氨酸取代)与急诊血栓形成之间有关联,其预告意义在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已知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上。
    高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Hey)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
氨基酸(氨基酸食品),几项病例对照研究曾反映血浆Hcy水平高者,冠心病患病率高。欧洲协作行动计划进一步肯定它为独立的危险因子。
    脂蛋白(a):脂蛋白(a)[LP(a)]的脂质成分与LDL近似,蛋白apo(a)部分有多kringle结构,与纤维溶酶原高度同源。它能与纤维蛋白直接作用,又能抑制纤溶酶原的纤溶作用。在结构上,它有致血栓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潜能。
    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ALP):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atherogenic lipoprotein profile,ALP)是指有一定遗传基础的几种代谢异常的综合。主要表现为致AS作用很强的颗粒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LDL2)增多、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HDL水平低。常伴有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Reaven提出的X综合征)。德国PROCAM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高甘油三酯结合低HDL—C代表了最不良的脂蛋白类型,它会大大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1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舒张期充盈差,冠脉流量和流量储备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增多,心脏收缩减弱。
 目前认为全人群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及家族史等,其中高血压(血压食品)、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糖尿病食品)和吸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也有人估计冠心病的2/3是这三种因素单一作用或联合作用引起的,同时近年来研究的发展提示一些与冠心病相关的新危险因子。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血压正常者明显,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血压升高不仅加速了动脉
样硬化,也加速了小动脉硬化,因此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闭塞和破裂比正常血压者早约20年。研究证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能够强有力地预测CHD的危险性。
    目前对于重度高血压的危害已无异议,而轻度高血压的作用存在争议,多数专家认为虽然此类患者血压水平较低,引起冠心病的危险较小,但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大,仍不容忽视。
    高脂血症:高血清总胆固醇已被证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血清总胆固醇较低的东方人群中也是如此。饮食是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而也影响到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规模尸检研究和移民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饮食脂肪的类型也很重要,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血清胆固醇升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增加会使其降低。
    吸烟: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引起CHD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吸烟导致冠心病的危险与吸烟量成正比;吸纸烟比吸其他种类的烟危险性大;尸检研究结果发现吸烟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比不吸烟者严重得多;吸烟不但影响冠心病的发生,还对心肌梗死的预后有影响;被动吸烟者受到同样的危害;年纪愈轻,相对危险度愈高;戒烟可使CHD的危险降低。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使心血管
疾病的危险性增加。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食品)三酯血症、低HDL—C经常共同存在,这些因素均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超重和肥胖:超重指体重增加超过某个特定标准,通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l)来表示,即体重kg/(身高m)2≥25为超重。肥胖指身体脂肪所占的比例过高,如
男性(男性食品)超过体重的25%或女性(女性食品)超过体重的30%。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目前认为它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
    缺少体力活动:现在有关
运动(运动食品)与冠心病死亡关系的资料大多是观察性研究,未能得出因果关系。1987年的一篇综述总结了43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等或剧烈体力活动可以减少冠心病危险。CDC的评价认为,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的论据已肯定了体力活动和预防冠心病之间的关联,其机制在于体力活动可以控制体重、增加葡萄(葡萄食品)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改善冠脉血流量、升高HDL。但对于那些平时不习惯于运动者,强烈体力活动可能对有冠心病危险的人触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经常活动,每次间隔时间不长,可以保护人们不发生冠心病或不因用大气力而触发心肌梗死;另一方面,不活动的人,尤其是已知有冠心病或冠心病危险的人,剧烈活动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日常生活中常有体力活动可以保护患者不发生或不因强体力活动而致心肌梗死。因此进行宣传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个问题。
    行为类型和精神应激:有人发现男性A型行为者患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危险比B型者高两倍,在女性中也存在同样的关联。冠心病易患者的概念包括承受
压力(压力食品)时的生理和情绪上的反应性(包括愤怒、愤世嫉俗、疑惑、表现出来的和压制着的仇视)。
    凝血危险因子:GPIIIa是主要的血小板整合素,它是一种跨膜的糖蛋白复合物。其作用是作为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结合于血小板表面及随后的血小板聚集。美国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到GPIIIa基因的PIA2多态性(白氨酸-33被脯氨酸取代)与急诊血栓形成之间有关联,其预告意义在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已知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上。
    高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Hey)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硫
氨基酸(氨基酸食品),几项病例对照研究曾反映血浆Hcy水平高者,冠心病患病率高。欧洲协作行动计划进一步肯定它为独立的危险因子。
    脂蛋白(a):脂蛋白(a)[LP(a)]的脂质成分与LDL近似,蛋白apo(a)部分有多kringle结构,与纤维溶酶原高度同源。它能与纤维蛋白直接作用,又能抑制纤溶酶原的纤溶作用。在结构上,它有致血栓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潜能。
    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ALP):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谱(atherogenic lipoprotein profile,ALP)是指有一定遗传基础的几种代谢异常的综合。主要表现为致AS作用很强的颗粒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LDL2)增多、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HDL水平低。常伴有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Reaven提出的X综合征)。德国PROCAM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高甘油三酯结合低HDL—C代表了最不良的脂蛋白类型,它会大大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1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舒张期充盈差,冠脉流量和流量储备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增多,心脏收缩减弱。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疾病概述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其主要病因是对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内壁上因脂肪(钙食品)化,形成样斑块沉积,造成动脉分枝狭窄,进而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造成心功能不全、心率不齐、心力衰竭等病症。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血压食品)、吸烟糖尿病(糖尿病食品)、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在年龄上多发于40岁以后,男性(男性食品)多于女性(女性食品),脑力劳动者较多。 

    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分枝闭塞、血流中断,造成该分枝所营养的心肌持久性缺血坏死,是心脏病死亡的首要死因。如果病变范围过大或抢救措施不力,会导致心脏破裂、心原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后果。如果抢救及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静养,坏死心肌可以通过斑痕修补,但大多会造成心功能不全、心率不齐、心力衰竭等病症。

    诊断要点: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起的症候群:
    1.  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长达15分钟,可自行缓解;
    2.  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
    3.  疼痛在心脏负担加重(例如体力活动增加、过度的精神刺激和受寒)时出现,在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食品)数分钟后即可消失;
    4.  疼痛发作时,可伴有(也可不伴有)虚脱、出汗、呼吸短促、忧虑、心悸、恶心或头晕症状。
    5.  心绞痛也可能来源于其它使心脏负担过度加重的疾病,例如贫血、主动脉瓣疾病、心律不齐、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危急症候,通常多有心绞痛发作频繁和加重作为基础,也有无心绞痛史而突发心肌梗塞的病例(此种情况最危险,常因没有防备而造成猝死)。
    心肌梗塞的表现为:
    1.  突发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左臂或他处放射,且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  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寒战、多汗、脉搏细微;
    3.  皮肤湿冷、灰白、重病病容;
    4.  大约十分之一的病人的唯一表现是晕厥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