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泣:咀嚼玩味出新意--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7:42
《咬文嚼字》是一篇美学论文,朱光潜先生通过具体实例,仔细咀嚼玩索词句和感情和意义,阐释出如何鉴赏和创作的重要原则,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写作中,作者突出“新意”,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贬词褒用,翻出新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可见标题的重要了。朱先生以“咬文嚼字”为题,使人眼前一亮,自然引起我们特别的关注和思考:“咬文嚼字”不是个贬义词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朱先生怎么要用它来做标题?是要展开批评还是要反其意而用之?自然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我们明白了朱先生的新意:“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可见朱先生的确是贬词褒用,他阐述了鉴赏和写作的重要原则,强调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最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翻出了新意。
那么,朱先生又是如何阐述自己新的见解,如何“咬文嚼字”的呢?
二、多方举例,见解新颖
朱先生从不同的角度,主要运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法,明确阐述了自己见解。如首先以郭沫若先生修改台词为例,郭沫若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恰当,以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不当,对比分析,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接着通过《史记》与《史记辨惑》中有关“李广射虎”叙述的比较,说明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的,应该以能否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这是从繁简的角度分析的。而有关贾岛“推敲”的具体分析,虽然没有结合贾岛《题李凝幽居》全文去分析“推敲”的含义,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却也是作者的新意,这是从炼字的角度具体分析的。
可见,这三个例子是从三个方面,即句式、繁简和炼字的角度来阐述的,而它们又共同说明了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朱先生分析时总是结合思想情感的表达来理解的,因为他认为,“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凝炼”。而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自己这番新见解。
而在阐述联想创新和套板反应时,作者也是列举实例和对比分析。前者借“烟”的联想,以及苏轼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挖掘,阐述了如果善用联想,就能使文字意蕴丰富,产生美妙的艺术效果。后者借人们常用别人的陈词滥调,如“柳腰桃面”“才高八斗”“春花秋月”等,批判写作上的“套板反应”,指出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并进一步指出了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那就是“遇事朝深一层去想”,“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正是因为作者能从多方举例,并细致推敲玩索,阐述的观点便易于读者接受。而其宣传的独特地的美学原则,对我们鉴赏和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旁征博引,新鲜有趣
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常常重视理论的阐述,举例分析也多用概念,读来比较枯燥乏味。而读《咬文嚼字》却没有这样的感觉,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外,朱先生知识渊博,旁征博引,也是文章新鲜有趣的原因之一。
除了郭沫若炼句一例属于当代实例外,朱先生的例子都是古典诗文的实例,这说明作者在古典文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和学识。中国古人讲究字句、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联系,作者借此细致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又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如他用到的古文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史记辨惑》和《滕王阁序》,古诗词《题李凝幽居》《青玉案》《锦瑟》《惠山烹小龙团》等,列举的种种实例10余处。而信手拈来的虽然是古典诗词文,但经过作者的组合和分析,变得新鲜有趣,不仅有助于表现作者观点,极大丰富了文章内容,读来也觉生动有趣,便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观点,获得教益;同时又培养了鉴赏能力,获得了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