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7:36

 

·封面故事·目录·卷首语·

冰川:出色的景观建造大师(撰文: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期

备选封面1

备选封面2

备选封面3

封面故事

在这次充满了惊喜的封面选择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展现冰川之美的图片是如此之多。虽然在冰川人生上辑中已经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可仍有源源不断的冰川摄影精品涌现。在众多竞争者中,有四位“选手”得到了较多的赞许。

第一张备受青睐的图片展现了一幅四川新龙地区雪山与森林、湖泊、草甸共生共荣的美丽景象。蓝宝石般的高山海子中,高峻的神山卡瓦洛日峰投下了冰清玉洁的倒影,与天上的白云一起在水中嬉戏,金黄的草甸和碧绿的森林环绕四周,春夏时节,这里到处开满野花,仿佛人间天堂。

第二张图片中,喀喇昆仑山中巨大的冰川“建造了”高达数十米的陡峭冰墙,深深的冰裂缝像是被天斧劈开,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冰塔高低错落,幽咽冰泉穿流其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刻在进行着创作。一位摄影师在这鬼斧神工的造化之下架起了镜头,捕捉着这冰之神殿的恢弘影像,人与冰川,既达成了奇妙的和谐,又充满了强烈的对比。

第三张图片中,覆盖着冰雪华盖的“蜀山之王”贡嘎山下,一位当地人骑着家中的骡马悠然走过。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横断山区的冰川不仅拥有多样化之美,也与人类世界更加亲和。很多村庄就坐落在冰川之下,有的冰舌甚至“舔”到了村口的农田。繁忙的交通干线不仅在雪山间交错纵横,还沿山而上,穿越高高的垭口,给人们带来了近距离观赏冰川的机会。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人欣赏冰川的景观平台。

最后一张图片中,咄咄逼人的加舒尔布鲁木冰川与克勒青河狭路相逢,形成了一段较窄的河道。一群驼队正小心翼翼地涉过冰河,走向喀喇昆仑山的深处。不过,只有幸运者才能得到这样的通行许可,因为一旦冰川“发威”,整个河道会被连绵不绝的冰障封堵,通途不再。沿河一字排开的高峻冰川像是拔剑出鞘的禁军,显示出这种自然力量的磅礴气势。整个画面既充满了美感,又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不过,经过多轮的角逐,第二张图片还是逐渐超越了其他竞争者,占据了上风,其构图简洁却又充满力量感,仿佛正在讲述一个冰川与人生的传奇,作为本期封面,当之无愧。

卷首语

冰川:出色的景观建造大师

撰文/单之蔷

藏族同胞崇拜高大的雪峰,雪峰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是人格化的神。如“珠穆朗玛峰”在藏语中就是“第三女神”或者是“圣母峰”的意思。

我看到雪峰时,也像藏族同胞一样经常把雪峰人格化。

不过我是把雪峰和其下的冰川还有冰川下发育的河流放在一起来想象的。我把它们想象成一个家庭:雪峰似母,冰川如父,河流若子。

雪峰让我想起长江三峡中在悬崖上挺立的神女峰,想起各种传说中的望夫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登到高处,总是要极目远眺,因此看到高耸云端的雪峰时,就会把雪峰拟人化,把它联想成远眺的人。

为什么我把冰川末端发源的河流想象成游子呢?

因为他们的某些方面很相像,譬如他们的发育成长过程和行为。长江的源头是从姜根迪如冰川末端发源的沱沱河。冰川融化的细流汇聚成一条小河,他弯弯曲曲地在平坦的高原面上流淌。这时的长江很像一个学步的孩子,柔弱无力,流动的路径乱如发辫,忽聚忽散,行踪不定;有时他好像玩起了游戏,故意忽左忽右,呈S形地流淌,用地理学家的话说,就是“河曲”景观发达。之所以有这些现象发生,主要原因一是因为高原平坦,落差小;二是长江还在少儿期,还没有力量把大地切割下去,形成自己稳定的河道。

当从源头出发的沱沱河,沿途接纳一条条小河,逐渐变成一条大河时,他已经离开了平坦干旱的高原内部,来到了高原的边缘地带,这里地势落差显著,河流流速加快,水流湍急。这时的长江已经成长为一个魁伟有力的青年,他的力量已足以把大地深深地切下去,原来平坦的高原现在被切割成深深的“V”字形的峡谷。此时的长江有一种青年人要到世界闯荡一番的激情,他对家毫无眷恋,离家的脚步是那么坚定、果断、一往无前,什么也阻挡不住他。他的目标是去远方会见大海。

冰川就不同了。如果说雪峰是家,冰川则围绕着家行动,他如同一个恋家的父亲。他也缓缓地向下流动,但不会远行,他的目标不是远方,而是家庭。从一个长的时间段来看,他不仅仅前行,也会退缩,有时还会停止。

到过雪峰脚下的人,会觉得雪峰冰川下面一片荒野,一切都是莽荒和杂乱的,其实不然,你只要抓住冰川这个核心概念,用冰川的作用去理解周围的一切,你就会发现你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充满了美感。就对雪峰周边的景观塑造而言,再也没有哪种因素比冰川重要了。甚至可以说,你所看到的景观都是冰川塑造的。的确,冰川在对地表改造中的重要性就像一个父亲对一个家的重要性一样。

造物主在塑造和加工地表景观时,有各种手段和工具,但是我觉得这诸多工具中,冰川是最得心应手的。他像是万能的:有时是凿子,有时是刨子,有时是铲子,有时是砂轮、砂纸,有时是剪刀,有时是运输带在塑造不同的景观时,这些工具都派上了用场。

西部高海拔地区的雪峰与东部低海拔地区见到的山峰很不相同。雪峰很像欧洲哥特式的建筑,有一个高高的尖顶,或者像一些你在中学学立体几何学时所遇到的一个个锥体:三棱锥、四棱锥,你可能会感叹造物的神奇,其实那是冰川的作品。

冰川向下移动时,不断地磨蚀、刮削山体岩石,就像河流的溯源侵蚀一样。天长日久,山体被磨蚀、不断地后退;总有一天,围绕着山峰向后侵蚀的几条冰川会相遇,这时山体就被磨蚀成了一个锥体。一个棱锥一样的雪峰就形成了。这时的冰川像一个建筑师,他要把雪峰建造成一个金字塔。

有时他像一个木匠,要为自己打造几个圈椅。冰川在其中发育并从中流出的所谓冰斗,被形象地比喻为圈椅。

他是一个容不得一点瑕疵的理想主义者,他把雪峰的棱线修整得笔直笔直的。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磨刀师傅,把雪峰的脊线,磨得薄薄的,好像刀刃一样,冰川学家们形象地称之为“刃脊”。

有时他又像一个园丁。我在藏东南的林芝地区看到过许多冰川流到森林之中,冰川所经之处,他把两边的森林修剪得整整齐齐,留下两条笔直笔直的线,人们称之为冰川剪切线,很是神奇,好像阅兵式上士兵的队列一般。

如果你在某处看到一块莫名其妙的巨石,那种绝非人力所能搬运的如楼如屋的巨石,是不是山上滚下来的呢?你四顾一番,发现周围的山相距甚远,山上的石头无论如何也滚不到这里来。是不是脚下的岩石风化后的残余呢?你仔细察看,巨石与脚下的岩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石头。那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巨石从哪里来呢?这又是冰川的所为,不过是古冰川的所为,是古冰川把这块巨石运到这里,后来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后退,把巨石丢到这里。只有冰川能把这样的巨石带到某处,河流是没有这样的力量的,河流和泥石流的载重能力比冰川要小得多。这样的巨石被称为“漂砾”,随着冰川漂流的巨砾。漂砾有一种突兀神秘之美,在四川海螺沟的磨西镇、西藏的聂拉木都能看到巨大的漂砾矗立在荒野中。

走过许多有雪山冰川的地方后,我有一个感觉是:凡有冰川发育的地方,景观就会变得复杂多样,各种景观就会产生一种组合之美。

去过纳木错这个高原大湖的人,都会被这里的景色所征服,这里的景色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几种景观的组合产生了一种组合之美。海拔高达70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和雪峰下的一条条冰川与蓝色的大湖纳木错的组合在一起了。雪峰、冰川、湖泊的组合是一种经典的组合。在新疆境内西昆仑的雪峰——慕士塔格峰,在藏东南的来古和米堆等冰川前都有这种组合。

除了雪峰、冰川、湖泊的组合,在海洋型冰川发育的横断山区、念青唐古拉山区,还有一种组合很美,就是雪峰、冰川、森林的组合。这些地方降水量大,冰川补给丰富,流动速度快,冰川还没来得及融化,就已经进入了森林地带。

冰川塑造的景观不仅有这些鸿篇巨制,也有一些小品。

在来古冰川,我看到冰川消退后,曾在冰川下的巨石被磨得光滑无比,这种景观因其似绵羊脊背,故称“羊背石”;还有冰川流淌过的峡谷两侧的岩壁被磨得光可鉴人,有一个词称呼这种景观:“冰溜面”。冰溜面虽然光滑如镜,但是当冰川流过时,其中夹杂的石块会在其上留下一道道擦痕。

冰川的小品不仅有“羊背石”,还有“熨斗石”、“灯盏石”等。熨斗石状如熨斗,前尖后宽,底平背凸,这是随着冰川运动被磨成的。我在普若岗日冰原的冰川末端捡到一块“熨斗石”,它确实与“熨斗”像极了。一块石头怎么会被磨成这样呢?我开始有些怀疑,但是当我看到这块石头上布满了一道道擦痕时,我相信了石头会被磨成“熨斗”。我还有一块石头,近似圆形,一面是凹的,一面是凸的,确实像一个过去农村中点油灯用的灯盏,据说这“灯盏石”是在冰下承受巨大的压力,被压成的。

冰川塑造的景观,最为独特的当属冰塔林了。冰川匍匐地下流动时,亦成奇观,若是竖立成塔如林,肯定魁伟壮丽了。冰塔林不仅有着冰川的磅礴气势,亦展示了冰的晶莹剔透的质感。冰塔林的形成受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冰塔林是罕见的珍稀景观。

冰川形成的罕见景观,除了冰塔林外,还有冰瀑布。当冰川像河流一样从一个悬崖上跌落时,一个冰瀑布就形成了。如玉似翠的冰打碎了,从崖上泼下来,怎能不壮丽?

冰川塑造的景观还有许多:冰川的末端、侧面会形成终碛垄、侧碛垄;树枝状的山谷冰川支流汇入主流时,会在冰川表面形成黑白相间的条痕,有如宽阔马路上的一条条标志线;冰川消退后,山谷的横断面变成了“U”字形,山谷的两侧会出现“悬吊谷”。

说到这里,想到了文章开始时我对冰川的比喻:辛勤如园丁,恋家如老父。但现在我觉得对他更恰当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景观建造大师。(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期 撰文/单之蔷)

36 喀喇昆仑 她的美,有昆仑和喜马拉雅来守卫

撰文/米堆 摄影/郝沛

喀喇昆仑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脉,却应是最美的山脉。世界上极高的雪峰和最长的冰川高度密集于此。要想欣赏喀喇昆仑的壮美,去克勒青河谷看看吧,一条河谷集中了如此丰富的美景,实属罕见。

46 杨勇:孤独的勇者

撰文/孙敏 摄影/杨帆 等

从长漂、雅漂的英雄,到领导民间科考探险队对青藏高原江河及冰川进行独立调查,杨勇仿佛一个孤独的勇者,不断往返于荒野与文明世界之间。

64 昆仑 中国的脊梁冰雪炼就

昆仑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山,关于昆仑山的范围有多种说法,有的把中国的山大多归入昆仑,有的说昆仑横贯东西,但无论哪种说法,昆仑山都是高大无比、进入了冰雪圈的巨大山系。如果说昆仑是中国的脊梁,那么中国的脊梁是冰雪炼就的。

74 冰川夫妻:苏珍,刘桂英 他们彼此隐瞒了险情

撰文/习习 摄影/苏珍等

冰川给了他壮丽的人生舞台,他表演得很投入、很动情。如果人生重新来过,我们问他,还会选择冰川吗?他却犹豫了,说,其实最爱的,是画画。对于丈夫向她隐瞒险情这件事,她表面上哈哈笑过去,但是眼睛里却划过一丝委屈。

84 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博物馆

撰文/郑本兴 摄影/张超音 等

喜马拉雅山地区雪峰连绵,冰川四溢,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共有现代冰川17000多条。这里的冰川面积广阔,种类繁多,尤其是在中段地区,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冰塔林,堪称世界奇观。

92 冰川夫妻:郑本兴,尹世瑽 亦文亦图夫妻店

撰文/习习 摄影/亢晓峰 等

通常,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当与他讨论专业上的问题时,他就变得从容、专注,科学就是能让他进入忘我境界。也许是婚姻把她留下了,也许是冰川的美丽让她倾心,她把全部的精力和才华都化作了笔下的冰川插图。

102 横断山 中国冰川的绿色家园

撰文/张文敬 摄影/吕玲珑 等

中国是冰川大国,相对于那些在极高山脉上连绵千里的冰雪巨龙,横断山中分布的冰川群在这个大家族中不仅显得“势单力薄”,而且常与茂密的森林为伍。由此,独特的自然环境给这里的冰川带来了格外瑰丽的多样化之美和更为亲和的特质。可以说,横断山是中国人欣赏冰川的景观之山。

112 李吉均 魂牵梦萦是冰川

撰文/易蓉蓉

他曾经顶着刺骨的寒风,足迹遍及祁连山的每个角落;他曾经加入中科院青藏考察队并担任冰川组组长,负责西藏以及横断山的冰川考察研究。即使是现在,他仍然期待着能再次领略阿扎冰川的美丽,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我们这篇短文试图记录冰川学家李吉均在冰川大地上的峥嵘岁月。

120 天山冰川融水 塔里木绿洲的生命线

撰文/谢自楚

横贯亚洲大陆腹地的天山山系,以其高耸的山势和丰沛的降水,为冰川发育提供了优越条件。在天山中国境内的1700公里山麓上,9000多条形态各异的冰川纵横其间,使天山这座储量巨大的“固体水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塔里木绿洲生命之源。

128 秦大河:因为冰川在那里

撰文/易蓉蓉 刘景时

136 念青唐古拉:神山深处有冰川

撰文/李炳元

144 米德生 怀念手工绘图年代

撰文/习习 摄影/亢晓峰等

150 祁连山冰川:河西走廊的源泉

撰文/王宗太 苏珍

158 沈永平 心忧冰水轮回

胡杨  撰文/萧凌波

164 田立德 解读冰川史记

晨徽 摄影/张书清  撰文/方春晖

170 风水:中国城市的宜居梦想

撰文/俞孔坚

精彩节选

喜马拉雅山 冰塔奇观举世罕见

撰文/郑本兴 摄影/张超音

科学界对珠穆朗玛峰的关注最为集中,对珠峰冰川的研究也很多。在珠峰周围5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8座,珠峰南北坡都有很多冰川。而珠峰本身,更是登山爱好者永远的攀登目标。这是珠峰及山下的中绒布冰川。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年轻和最雄伟的高山,从南到北跨度达200—300公里,可分为小喜马拉雅山、大喜马拉雅山和内喜马拉雅山;从西到东,则绵延2400多公里,按照河流可划分为三段:普兰孔雀河以西为西段,普兰孔雀河和亚东河之间为中段,亚东河以东为东段。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10座位于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拔7000至8000米的高峰更是多达40多座。这里是冰川发育的中心,现代冰川共有17297条,总面积约34782平方公里,主要的山谷冰川长度都在10公里以上。比如喜马拉雅山最长的冰川是热母冰川,长度达到28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干城章嘉峰东坡;卓奥友峰北坡的加布拉冰川长21公里,南坡的格重巴冰川长22公里,等等。

在喜马拉雅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有世界上最雄伟壮丽、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如金字塔、如高耸的城堡、如刺向蓝天的宝剑。有的冰塔表面有密集的浅圆形消融坑,晶莹闪耀,有的冰塔间有星罗棋布的冰湖,十分奇妙。有的冰塔内部有河道,在这些冰融水的长期作用下,又形成了冰桥和水晶宫殿般的冰洞、冰帘、冰钟乳石、冰柱和冰笋等,鬼斧神工,好似天然形成的冰雕群。

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如此壮观的冰塔林呢?形成冰塔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多支冰流汇合后,冰川运动使冰层产生褶皱和纵横裂隙,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其次,在低纬度的高山区,极强的太阳辐射使裸露冰面的温度升高,冰面的消融强度远远大于中高纬度的冰川,冰塔间的融水侵蚀下切能力很强。这也是地球上其他高山冰川地区,如阿尔卑斯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等都没有发育出如此壮观的冰塔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下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气候如果继续变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会消失吗?答案是不会。经过中外科学家们近几十年的考察和研究,他们已经在树木年轮和冰芯记录中获得了有关喜马拉雅山地区现代冰川及古冰川的大量信息,比如古今冰川特点、变化趋势等等。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总长22.4公里,裸露冰长16.6公里,末端海拔5158米。冰塔末端从1966—1997年间后退270米,平均每年退缩8.7米,而1921—1966年间,平均每年退缩6米。如果按每年8.7米的速度继续后退,到2035年,还要退缩418米,到那时仍然有16公里长的裸露冰面和冰塔林,仍然是十分壮丽的冰川。

我曾参与研究过全新世中期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与环境。全新世中期是气候大暖期,距今六七千年。那时在聂拉木北面海拔4300米的亚里村一带,气温比现在高3—5℃,与今日聂拉木一样,生长着大量高山杜鹃。那时希夏邦马峰北坡的野博康加勒冰川退缩到海拔5800米的高山营地附近,仍然是一条山谷冰川。而现在它的规模是:冰川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长约11公里,冰川末端海拔约5550米。因此,前一段时间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认为2035年喜马拉雅山冰川会消失殆尽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1期 撰文/郑本兴 摄影/张超音)

2011-01-11 13:52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1月

天山冰川,让人担忧的明天

撰文/谢自楚

绿草茵茵的牧场上马儿在悠然地徜徉,远山上连绵的冰川从缭绕的云雾中露出真容,象征生命禁区的冰川雪山与生机盎然的绿洲在天山如此完美地结合,构成画境般迷人的景致,不免引人感慨。摄影/居建新

从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天山冰川与中国其他山区一样处于普遍退缩的状态。据中国科学院设在乌鲁木齐河源的天山冰川站观测,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物质平衡长期亏损:冰川长度已减少127米,冰川面积减少11%,原来的东西两条冰流从1994年起已经分离、解体,曾经如同连体婴儿的1号冰川如今分离为独立的两姊妹了。而整个乌鲁木齐河的冰川退缩幅度更大,仅在1964—1992年间,冰川的总面积就减少了13.8%。

近年来,我们根据冰川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冰川演化的自然规律研制了一个能预测冰川变化的冰川系统模型,对天山的冰川变化趋势作了初步预测:假设目前全球升温的趋势仍然保持每百年2℃的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天山东段及西段的冰川面积将减少15%—17%,天山西部北麓伊犁河的冰川将减少19%。如果全球变暖的势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达到每百年5℃的峰值水平,到本世纪末,中央天山南麓阿克苏河流域的冰川资源将减少25%。

与此同时,新疆最北部的阿尔泰山冰川正处于比天山更强烈的退缩中。按近年卫星遥感影像和上世纪50年代的航空照片对比分析,从1959年到2000年,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冰川已减少了130条,许多冰川消失,有的冰川解体,冰川总面积减少31%,目前已处于冰川径流的衰减期。用冰川系统模型预测,在近期气温每百年上升2℃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冰川面积将减少一半,如果极端气候变化速度为每百年5℃,本世纪末冰川面积将减少97%!

这样的数字让我触目惊心,作为一名冰川学者,同时也是一个深爱冰川的人,这是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气候变暖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许阿尔泰山和天山以及更多更大更著名的冰川终究难逃消亡的命运,到那时我们将无法向子孙描述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冰川胜景,因为任何语言或者画面都不能还原这些史前遗迹的雄伟与壮观,只有当你亲自来到它面前,才会被这大自然造就的奇迹所深深地震撼,如同我一样。(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谢自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