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2:52:49

目录·卷首语:

盐是一种景观(撰文/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

卷首语:盐是一种景观

撰文/单之蔷

这里的盐堪比水晶在墨西哥西北部奇瓦瓦州境内的奈卡小镇,有一个被称为“水晶洞穴”的巨大溶洞藏身于300 米深的地下。洞中一丛一簇的“水晶”,其实是结晶完美的石膏,也就是硫酸盐家族中的二水合硫酸钙。摄影/Javier Trueba

吃盐是动物从海洋中带出来的一种习惯

过去以为盐是一种稀缺的物质,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可能与盐一直为官方专卖有关。后来我去了柴达木盆地,去了青藏高原。我惊讶地看到:盐是一种风景,是可以用辽阔来形容的一种景观。我见到了一望无际的盐湖,见到了湖底洁白的凝乳一样的盐晶体,见到了湖边一簇簇盛开的盐花,更见到了一座座银色丘陵一样的盐山。

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盐,概念要比我们吃的盐—氯化钠(NaCl)宽泛些,这里的盐指的是我们中学化学课本中酸、碱、盐的“盐”。即由金属离子加酸根组成的化合物,比如硫酸铜、硝酸钠、化肥中的钾肥(氯化钾)、洞穴中的钟乳石(碳酸钙)等都是盐。的确,这些与食盐(氯化钠)本质上确实类似,食盐只不过有一种味道—咸,但是其他盐大都也有味道,有的苦,有的酸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吃的食盐,数量巨大,其中的钠(Na)和氯(Cl)离子无论在海水中,还是在盐湖中,比例都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把海水和盐湖水晾干,得到的大多数是食盐的原因。

虽然在地球整个的岩石圈中,三大岩类里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变质岩,其次是岩浆岩,沉积岩则相对较少,但我们在地表看到的却以沉积岩为多。这是因为岩浆岩和变质岩更多地分布在海底和地表以下较深的区域。沉积岩的大部分组成物质是碳酸盐和硅酸盐,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成分;岩浆岩则基本是由硅酸盐组成的,氧化物含量很低;变质岩由于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转化而成的,因此组分中硅酸盐占了较高的比例,同时也含有一些在变质作用中从硅酸盐和碳酸盐中“逃逸”而出的氧化物等。所以,在组成地表的所有物质中,也就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各种自然景观中,硅酸盐的含量最高,大约占到了80%。除了三大岩类中的硅酸盐组分以外,颗粒细小但覆盖广博、总量巨大的粘土矿物也是硅酸盐成分的;除硅酸盐以外的其他含氧酸盐,比如碳酸盐、硼酸盐、硫酸盐等等,占到地表物质总量的约5%。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大部分是由庞大的盐类家族构成的。

不仅海水和盐湖中有盐,如果从地质学家的角度看,地表上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景观也都是盐类,甚至可以说,触目皆是盐类。我们见到的那些由岩石构成的大山,无论是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仔细分析其成分,大多数都是由盐类构成的,但大都是硅酸盐类,是人体不需要的。

人体所需要的盐,是氯化钠,这在大海中最多。人与其他动物都离不开盐,盐不是调味品,而是生命的必需品,就像水、空气、粮食一样,盐在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传递神经信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为什么离不开盐呢?这似乎证明了所有生物都是起源于海洋这种说法。我们曾经生活在大海中,当我们走出大海后,还保留着当盐随着我们的体液排出后需要补充这样一种生理过程。就像我们坐飞机离开地表,需要在机舱里加压加氧一样。可以说,吃盐是生物从海洋里带出来的一种习惯。

海中的盐是从哪里来?无非是天上的降水及地下水,还有河水对地壳岩石中的盐类进行淋滤,溶入水中的盐随着河流进入大海。海水蒸发成云,云降水成雨,雨汇流成河,河携盐入海,这完成了一次水的循环。但盐却没有参与循环,带入大海的盐留下了,水却循环着,周而复始,盐在海水中越积越多,海水变得越来越咸了。

长城外面有盐湖,农牧交错带也是一道中国盐湖有无的分界线

盐湖是一个缩小的海洋,盐湖聚盐的道理与海洋一样。中国有盐湖1000多个,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很有意思,这个面积与中国的冰川总面积差不多。从景观的角度看,冰川与盐湖是两种独特的景观,美丽壮观;从文明的角度看,这两种景观都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干旱区的冰川融水是沙漠绿洲的生命线,盐湖对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更有着深刻的意义。

盐湖是指有盐从湖水中析出,湖水中有结晶盐存在的湖,但有的湖湖水已经蒸发,仅是在晶体的空隙间有卤水存在,这样的湖也叫盐湖。像柴达木盆地的察尓汗盐湖、新疆的罗布泊等。

泪滴干涸留下的“项链”:在显微镜下,滴落的眼泪也会如食盐水一般,慢慢蒸干后析出氯化钠的晶体。盐分沿着液滴的边缘开始凝结,理论状态下,氯化钠应凝成一个个立方体晶体,但在实际情况中,盐晶体的形态很难预测,它可能凝结出规则的多面体,也可能随心所欲地无规则凝结。镜头下的氯化钠结晶让我们看到了一串由大小不一的立方体、多面体晶体连成的宝石项链,而它的挂坠则是一朵不规则的盐花。摄影/张超

一般而言,盐湖仅仅存在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在我国有一条界线,也就是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道线画出了中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与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线。这条线也是我国的农牧分界线,因为这条线的一边是草原和荒漠,一边是森林和农耕区。我们知道古代的长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界线,因此长城虽然无意但事实上是沿着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建的。

如今这条线和长城又有了一个分界和标识作用—中国盐湖区的分界线。这条线把我国分成西北与东南两部分,西北是盐湖分布区,东南没有盐湖,或者只有极个别的零星盐湖存在。从景观的角度也可以这样说:长城外面不仅有草原,有沙地、沙漠、戈壁;还有一种景观是盐湖。

因此可以说盐湖是干旱造就的一种景观。

我国的盐湖大都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还应该加上一句才更精确,找盐湖要到内流河流域去。

在学校里,老师讲地理课,讲到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区别,那时没有什么感觉。等到了内流区,见到了内流河,看到了内流区的内流湖,这时才对内流与外流的区别有了深刻的体验。比如,要找盐湖,找有盐析出、有美丽盐花的湖,只能到内流河的末端去找,到内流河的流域去找;沿着那些最终汇入大海的河流,是找不到盐湖的。

有进水口也有出水口的湖,不会是盐湖,因为被河流带进湖里的盐,又被河水带走了,因此湖水不会越来越咸,湖中的盐不会越来越多。有进水口无出水口的湖,就不同了。因为有水流入,却没有水流出的湖,说明湖水的水量平衡靠的是蒸发,水面蒸发掉的水如果等于流入的水及湖面接受的降水,那么湖面就不涨不落,但是流入的水被蒸发了,河水带进来的盐,却留在了湖中,湖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长此以往,湖中的盐越来越多,最终达到过饱和状态,盐就结晶从湖水中析出了。

在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一般而言不可能有盐湖存在。

在西北盐湖区,我看到过一些姊妹湖,就是两个相隔不远的湖,如果它们之间有一条河连着,则这两个湖往往一个是咸的,一个是淡的。在可可西里的布喀达坂峰下,有一个湖—太阳湖,湖水清澈晶莹,我用手指蘸了一点湖水,用舌尖一舔,湖水竟然是甜的。这可是出我意外,因为我们是在极端干旱的荒漠区,一路上看到的湖,大多数是咸水湖或者是盐湖,为什么这个太阳湖是淡水湖。仔细查看,我看到了一条河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原来这是一个有进水口也有出水口的湖,河水最终流向了可可西里湖,这是一个没有出口的湖,湖水是咸的,但是非常美丽,在阳光下湖水深蓝深蓝。

碳酸盐——凝成洞中洁净之石:在石灰岩溶洞中,比石膏更常见的是碳酸盐构成的景观。图中光滑圆润的白石子——穴珠的主要成分便是碳酸钙。在洞穴河流中,河底细小的沙粒随着水流向前滚动,在这个过程中,河底沉积的碳酸钙不断被吸附上来,穴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且洁净无瑕。摄影/ 李晋

违背规律的一个例外:上帝赐给中华民族一个河东盐池——湿润区的一个盐湖

前面已经说过盐湖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我手中有一张中国的盐湖分布图,我看到我国有十个盐湖区,大都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或者说分布在草原游牧民族所在的区域或者在绿洲农业区。这十个盐湖区是:西藏盐湖区,昆祁盐湖区,黄河源局部盐湖区,塔里木盐湖区,天山盐湖区,准噶尔盐湖区,阿拉善盐湖区,内蒙古东部盐湖区,鄂尔多斯盐湖区,呼伦贝尔盐湖区。

但是我注意到有一个例外,就是在半湿润地区,在年均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方,在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就是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区域出现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盐湖—河东盐池。这个盐湖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面积120平方公里。每年当7月暖热的南风吹拂,盐湖中便有白花花的盐结晶而出。这是一个非人力的,完全靠自然的日晒风吹,就能结晶产盐的地方。

当我们看一下中国的盐湖,那些能日晒出盐的盐湖,大多数都在荒漠地区,周围多是不毛之地。再看看运城河东盐池,地处黄土堆积、土壤膏腴的运城盆地,盐池的周边是良田沃土;北部是富饶的临汾盆地,南部是植被披覆的中条山。这里怎么会出现一个干旱区才会出现的盐湖呢?

这里不能不说中条山,这座东西走向横亘在运城之南的山,早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北麓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形成一个盆地。雨水把大量盐类矿物质冲刷汇集到这里,形成了这个长35公里、宽5公里的盐类湖泊。后来经历几次气候干与湿的周期,这个盐湖干涸与积水反复多次,每当干涸时,就沉积了一些盐。现在钻探的结果表明,盐池的湖底积累了多层盐层,这些盐层的再次溶解也是运城盐湖盐类的重要来源,而且中条山的岩石富含盐类,暴雨与河流将中条山的盐类携入湖中,不断地累积,运城的盐湖就这样形成了。

碳酸钙——可以是霜花,可以是珊瑚。盐类世界的奇妙与神秘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不但不同种类的盐有着迥异的外观,即便是同一种盐也可能化身为不同的形态。图中展现的就是同为碳酸钙沉积物的两种矿石——霜花状的文石和珊瑚状的方解石。在以蒸发为主要沉积方式的岩洞中,方解石和文石这对碳酸钙双胞胎伴生的现象十分普遍。供图/张寿越

如果说运城盐池的形成是偶然的,那么早期中华文明为什么集中诞生于此,就是必然的了。

黄河一路从河套下来,从北向南,切山裂谷,到了陕西的潼关附近,突然掉头东去,在这近乎直角的拐弯处,形成了一个河东金三角地区。因为在黄河之东,故称“河东”。运城的盐池就在这个河东金三角的核心地区。尧、舜、禹是最为人称道的三代“帝王”,传说他们都相继在河东建都。尽管是传说,但那个时代的历史只有传说。奇怪的是三个“帝都”都在河东的盐池附近,距河东盐池最近的为禹都安邑,约为20公里,其次为舜都蒲坂,约60公里,最远的为尧都平阳,约为140公里。可以想象三代先王尧、舜、禹在建都时充分考虑了河东盐池这个重要因素。我去过河东地区的万荣县,那里有女娲庙,那一带广泛流传着“女娲造人”、“伏羲造字”、“螺祖养蚕”、“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可见中华早期的文明在这一带是多么兴盛。

我国民国期间有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任乃强先生,他极力主张盐与文明的共生关系。他说:“人类有火有石器、有食物之后,虽无追求食盐之意识,但在偶得咸水可饮,或岩盐可吮之处,必相与密集以依之。从而容易发展成为原始的群落,又从而形成氏族集团及民族文化。苟非有知此,或其他类此具有吸引力之条件,人各散漫生活,漂流不聚,则不可能有突出先进之文化集团。是故,上古民族文化最先形成之地区,即必为自然产盐之地区,或给盐便利之地区。”盐对文明的催生作用,在运城盐池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有易于耕种的黄土地,有能够种庄稼的降水量,有植被茂盛的山地,又有一个能够自然产盐且产量很大的大盐湖,对人类的早期文明发展而言还有什么地方的条件能超过河东盐池地区?中国其他地方固然也产盐,但是综合各种因素,比如气温、降水、土壤、地形,还有盐产出的难易程度及产量和扩散条件等,似乎中国大地上还很难找到超过河东地区的地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体会河东盐池的珍贵了,交通运输和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盐成了成本极低、获取极易的商品了,但我们应当承认河东盐池是上帝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赐给中华民族的一个珍稀的礼物。

地下晶洞,50℃。石膏晶体在大自然中并不算罕见,但墨西哥的奈卡“水晶洞穴”中的晶体柱却令见多识广的地质学家也惊叹不已。这里最大的石膏晶体长达11米,截面直径4米,重量超过55吨。究其原因,是因为“水晶洞穴”下面还有一个岩浆洞,在炙热岩浆的烘烤下,“水晶洞穴”中的温度始终在50℃以上,如果不穿戴特制的防护装备,常人在洞中坚持不过10分钟。这种人类难以忍受的极端条件恰恰是石膏晶体生长的“温床”,而且这个地下洞穴在被人发现之前一直是充满水的,在水中结晶的石膏幸运地躲过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从而茁壮地成长起来。摄影/Carsten Peter

盐展现了一个审美的世界

如今,盐已经对文明的发展没有过去那样的意义了。甚至在许多古老的盐产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了。

在青海的茶卡盐湖,我看到盐堆积在那里已经几年了,上面已经结成了厚厚的盐壳;在察尓汗盐湖,一位工程师对我说:我们需要的是氯化钾,是化肥,不是氯化钠—食盐。但在氯化钾结晶析出之前,食盐先出来了,因此在我们这里食盐是副产品,现在是负担。我看到了一边是白色的氯化钾—化肥,工人在紧张地装袋,一辆辆卡车随即把它们运往各地,另一边则是食盐,还有氯化镁,都像是洁白的山丘,但是静静地沉默着。甚至我猜想,假如国家不实行食盐专卖制度的话,盐的价格会降得很低很低,东部沿海可能不需要生产盐了,仅仅靠西部盐湖生产化肥时附带产生的盐,就已经足够中国人用的了。盐作为一种商品,意义已经无法与过去相比了。

但是盐作为一种大地的景观,尤其是我国西部的盐湖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却始终没有丧失过,甚至越发有意义了。

尼日尔的盐池——晒出不同色彩。在尼日尔的特吉达盐井,工人们把卤水和盐泥一同置入大小不等的晒盐池中,等待烈日将水分蒸发、灼干。泥土中的矿物质成分、水位的深浅以及盐池中嗜盐的细菌及藻类都会影响到盐池的色彩,而一些池中析出的盐壳又使池水表面呈现出精致的纹路和节理。坐在飞机上俯视,大地宛若色彩斑斓的彩妆盒。摄影/ George Steinmetz / c

我看过地质学家许靖华写的一本书《古海荒漠》,其中描写了地中海干涸时,海水中的盐沉积的壮丽景象。他本来乘着一艘科学勘探船,执行着另外一项任务,但是他却忍不住干私活。因为他有一个猜想:地中海曾经干涸过,成了沙漠,后来地壳变动,海水又重新涌入。在遥远的过去,直布罗陀海峡地壳抬升,把地中海封闭起来,地中海成了一个大盐湖,阳光一点点地终于把这个湖晒干,在这个湖水不断蒸发的过程中,湖水中的各种盐开始沉积下来。这个沉积的过程是很有规律的,基本是按溶解度的大小顺序,从低到高次第排列的。先是溶解度低的盐,最先达到过饱和状态,比如碳酸类的盐,先从湖水中结晶析出,沉积下来,接着是溶解度比其高一些的盐,如硫酸盐等沉积下来,最后析出沉积的是溶解度最高盐类—如食盐类的氯化物。因此沉积下来的盐,构成了一个个的圈层结构,好似一些不规则的同心圆,专家们把这种结构叫做牛眼结构,沉积的中心叫牛眼。许先生在地中海中打钻,寻找这些圈层,他还都找到了,最后一直找到了牛眼—圆心。

我一直被这个故事吸引,想象着那些次第排列的盐层。其实中国西部的盐湖许多都具有这种圈层结构。像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尓汗东达布逊盐湖,沉积的结构更浪漫—泪滴结构。原来东达布逊盐湖在沉积的过程中因为有河流注入,沉积最先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开始,最后在河口结束,整个结构呈泪滴状。在西部地区,有一些咸水湖一半是咸的,一半是淡的(有河流注入),如阿尔金山中的库木库里湖、西藏阿里的班公错,我想象着这些湖干涸时,都会形成泪滴一样的结构。

同心圆——这里曾经是盐湖。在盐类造就的众多自然景观中,盐丘是非常特别的一种。在这里,盐的美丽与壮观含蓄地转向了幕后——干涸的盐湖在地质作用的漫长历史时期内被新的地层所掩埋,藏身地下。由于受到周围地层的挤压与抬升,盐层会不断地向上拱,形成一座“山丘”。这是伊朗西南部的一座盐丘,从空中俯瞰,隆起的盐丘由于受到长年的风化剥蚀,不同时期的地层以最古老的丘顶为圆心,形成的同心圆,宛若古代祭坛的遗址。摄影/ George Steinmetz / c

在西部干旱区,一些盐湖已经在演绎这样的沉积过程了,在柴达木的大小柴旦湖,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景观,尽管有些地方风沙覆盖,泥沙与盐层交互产生。

在盐湖专家的论文中,经常会看到一个词:沉积韵律。比如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湖,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吉兰泰盐湖盐类沉积分异明显,自下而上分别为石膏、芒硝和石盐沉积,自湖滨到湖心沉积为石膏、芒硝及石盐沉积,分带明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既有垂直方向的沉积层次,也有水平方向的沉积节奏。

“我国第四纪盐湖分布广泛,在一些地区盐湖沉积涵盖整个第四纪,具有成盐多期性、长期性,沉积连续性,淡化—咸化—盐化韵律性以及定向迁移扩张性等特点。”这是另一篇文章对我国盐湖沉积规律的描述。

不仅单一盐湖的沉积具有节奏和韵律,就整个中国西北部干旱区的盐湖来看,也呈现出一种宏大的结构和韵律。甚至可以说尽管西北干旱区有上千个盐湖,但若统而观之,它们的沉积规律仿佛是一个盐湖,也呈现一种牛眼结构。比如牛眼,也就是圆心在中国最干旱的中心—柴达木和罗布泊,那里的盐湖沉积有溶解度最高的盐类—氯化物;再向外一层的盐湖区沉积的盐类是溶解度次之的硫酸盐类;最外层的盐湖比如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盐湖的沉积则是碳酸盐类居多。中国盐湖分成这种不同的盐湖带的原因主要是气候,越接近干旱中心,那里盐湖里沉积的盐类溶解度越高,越靠近东部湿润地区,那里的盐湖中沉积的盐类溶解度越低。

细菌让湖水粉若桃花。除了变化多样的蓝、绿色之外,盐湖也可以呈现出温暖的色调。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萨罗特岛上,摄影师从空中拍到了粉色的盐湖和周围的盐田。这里的水中生长有嗜好高盐度环境的盐杆菌,而这些盐杆菌需要通过体内的粉红色素来吸收光能维持生命。随着盐杆菌的不断繁殖,湖水也就变成了粉红色。摄影/J.D.Dallet

假如我们是巨人,俯瞰中国大地,中国盐湖区的这种沉积分带的韵律和结构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一种宏大壮丽的揭示宇宙奥秘的科学美。

我此刻萌生了一个愿望:就是穿越中国的盐湖区,考察和体验中国盐湖区的这种地带性规律。我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 撰文/单之蔷)

目录

特别策划专辑上

盐与文明

20 卷首语:盐是一种景观

盐,这看似普通的晶体,却以不同的色彩和生产方式,在大地上构筑成优美壮阔的盐景观。同时,它也与人类的文明进程紧密相关,并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催生了道路和城市,丰富了文化和历史。

44 盐湖:催生中华文明 创造壮美风景

撰文/肖明

湖盐是人类最早发现和食用的盐类之一,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湖盐的生产离不开盐湖,中国是个多盐湖的国家,共有盐湖1500多个,这些盐湖集中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每一个盐湖都独具特色,都在讲述着只属于自己的故事。

78 塞内加尔玫瑰湖,大西洋边一抹温柔的粉红

撰文/清早 摄影/Massimo Brega 等

很多中国人是从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知道了塞内加尔这个西非国家,而在拉力赛的终点,则是一个被称作“玫瑰湖”的美丽盐湖,那里的湖水呈玫瑰花般的粉红色,那里的人们会潜入“玫瑰”的深处去采盐,是什么让这个小小的湖泊变得如此浪漫?

94 犹他大盐湖,大都市家门口的海洋

撰文/秦昭摄影/Charles Uibel 等

位于美国犹他州西北部的大盐湖是北美洲最大的内陆盐湖,和世界著名的盐湖一样,风景独特而荒凉;但和世界著名盐湖不同的是,它并不远离尘世,在它身边,就是犹他州首府盐湖城。大盐湖为这个与它相伴的城市带来了什么呢?

108 乌尤尼盐湖,地表上最大一块不是冰雪的白色

撰文/大河

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也是海拔最高的盐湖之一,这个“巨无霸”盐湖有很多奇特之处,它有着令人惊艳的美丽景色,被美国评为今年情人节“最浪漫的目的地”之一;它有着令人惊叹的平坦,这个面积与天津相仿的大盐湖,水平面高差只有不到一米;现在,人们发现它还是个聚宝盆,它有什么宝贝令人类垂涎欲滴呢?

120 蜀南盐道:中国井盐的大运河

撰文/李小波摄影 /袁蓉荪 等

盐的生产和贩运催生了与盐有关的城镇和道路。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一些古盐道至今仍在使用。这些古道由盛产井盐的巴蜀地区出发,抵达云贵川藏的诸多城镇村落,它们影响着巴蜀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串接数千年的文化交流、经济血脉和民族风情,被学者们称为中国井盐的“大运河”。

134 惠安盐路:风云际会两千年

撰文/鲁人勇

宁夏盐池县自古盛产食盐,在海盐大规模开采以前,是闻名全国的食盐主产区。这里的食盐运销,对经济、军事、商贸、民族融合和交通等,都有深远影响。而运销线路控制点在惠安堡镇,故称惠安盐路,这条盐路从西汉开始使用,一直沿袭到公路交通兴起,跨越历史长河两千年。

144 因盐而生的城:盐文明的结晶

撰文/李小波

我们听过逐水草而居的牧歌,走过依平原而聚的田园,也登临过据要塞而卫的寨堡,但很少有人关注过因盐而设的城镇和村落,因盐聚众,聚众而成邑,走进它们,你会在岁月的盐色中聆听到精彩的盐语。

156 盐运销的”“之分 影响着两个城市的命运

撰文/陈星生

因为盐运销体制上的不同,四川自贡和江苏扬州这两个城市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弈。专营海盐买卖的扬州“官商”,用消费文化创造了扬州空前的商业文明。而集井盐开采、加工和市场拓展于一体的自贡商人,却用他们创造的工业文明,推动了一个城市的诞生。

封面故事

如果不是看到这么漂亮的图片,你会相信盐原来还有这么迷人的一面吗?恐怕不能。当然,本期封面所展现的是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它不仅包括人们所熟悉的食盐,还有自然界中常见的芒硝以及各种作为化学工业原料的盐。正因为种类繁多,盐类的世界才如此迷人。

选本期封面的时候,各种各样表现盐晶体和盐景观的图片都被集中展示了出来,其他部门的同事到设计室来,眼睛瞟到墙壁上挂着的那些照片上,无一例外都会发出一声惊呼:什么东西这么漂亮?可是真要让他们做出选择,从里面挑选最能吸引眼球的图片,还是要进行一番权衡和比较。因为关于盐的精彩的一面实在太多了。这看似普通的晶体,却以不同的色彩和表现形态,在大地上构筑成优美壮阔的盐景观。

比如这张青藏高原的大柴旦盐湖,湖面积很大,不过在枯水期,湖表的卤水面积大约只有湖面积的六分之一。所以在枯水期,盐湖里的固体盐类资源就裸露了出来,在湖面形成灰白交错的景观。

同样构成景观的,还有察尔汗盐湖的盐喀斯特地貌。察尔汗盐湖是一个大型钾盐矿床,因为卤水浓度、结晶时间以及成分不同,这里形成了丰富的盐钟乳,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盐花,看起来变化万千,形态各异。

除了构成这些广袤的盐景观,微观世界中的盐类也丰富多彩,在显微镜下,成员众多的盐类家族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形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棱角分明,更像是一种艺术品。

不过编辑们都觉得,用表现微观盐的图片,或许并不能让人看到盐更宏大的美丽场景,比如这张罗布泊盐湖的图片,它展现的是钾镁盐湖的面貌,盐湖里的水是清澈的,天空是湛蓝的,岸边透明的盐晶体和它们呼应着,营造出一种赏心悦目的图景,所以大家觉得它似乎更符合审美要求。

精彩节选

千岛湖下有座城

50多年前,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成蓄水,造就了今日蜚声中外的浙江千岛湖风景区。但这千岛之湖也淹没了数百个历史悠久的繁盛市镇和村落。现如今,曾经的“锦山秀水、文献名邦”仅残存在水底几处坚守的遗址上,留驻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派遣水下摄影师和文字记者多次前往千岛湖考察,试图用水下和陆上的大量采访还原老人们的记忆。

千岛湖下有座城

摄影/吴立新 撰文/左凌仁 老照片供图/王谏正

水下古城:水下世界是寂静的,淤泥终会把一切掩埋,但是,与人类自身的改造力量相比,大自然的演进速度毕竟是缓慢的。所以我们还有机会继续探寻这座古城的角角落落,让时间真正定格成永恒。绘图/左妍

2009年11月的某个傍晚,我们到达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想要探访的狮城(原遂安县城)还在几十公里外的湖水之下,我只好到中心湖区游船码头转悠。现在的淳安县由原淳安和遂安两县合并而来,现在的千岛湖镇在合并之前称为排岭,原是松林蔽日满目苍翠的大山,现在成了三面环水的小半岛。

1800多年前,三国天下,战乱纷起群雄争霸,经过几场与当地割据势力和山越土著人的惨烈战争,东吴悍将贺齐终于拿下了歙县周边的广袤地区,孙权传书嘉奖,贺齐升任威武中郎将。军帐之中面对军事地图,刚升职的贺将军胸中豪情激荡,从棋盒中取出两枚棋子轻轻地放在了地图上,举手间便敲定了淳安和遂安两个县的县治所在。

很难说清楚,这两座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被沉入水底究竟是对是错。如果健在,它们也许与国内众多古城一般,沦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或改头换面、或不伦不类。沉入水底倒也好,毕竟让人们多了一个念想,水底下的千年古城,多么令人神往!

节孝坊:2009年11月末,千岛湖水在深绿色中泛着些许的蓝,随着下潜深度加大,周围渐渐暗下来。28米深的水底几乎全黑,借助手中的潜水灯才只有2米左右的能见度,只能参照指北针和水底地形向前摸索。进到城内,右侧出现房屋,没有屋顶。向东南方向游去,黑暗中渐渐出现一座砖结构建筑,潜水灯的光线所及之处,满是精美的雕刻,这就是狮城那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砖结构“节孝坊”。我几乎在水下叫出声来。

新安在天上,古城入水中

国际考古界把水下遗迹,包括沉船和建筑物,称为“时间胶囊”。由于水中没有风暴侵蚀和烈日暴晒,也少有人类社会的侵扰,因此建筑物在水里往往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们就如同一个个密封的时间容器,把久远的历史凝固在一个点上。

由于千岛湖水的屯集是一个极其柔缓的过程,水流没有对房屋造成冲击和破坏,而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0—20摄氏度左右,所以当地人都认为无论是城墙还是城内民房的木梁、楼梯、砖墙会依然立着,没有腐烂。

我们此番前来,正是为了用影像让水下封存的历史重见天日。

……

狮城得名于原遂安县城北部的五狮山。它从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起作为遂安县治,到1959年千岛湖形成被淹,历1339年,一直是原遂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千岛湖形成后,原来的高山变成了小岛,叫五狮岛,现位于千岛湖风景区遂安列岛东端。

新安江流域水系绵长,古徽州休宁县的众多河流在屯溪集结形成渐江,渐江来到歙县浦口与练江汇合,形成新安江。新安江由安徽的深渡,经淳安县进入浙江境内,在不同的地段又变成了富春江和钱塘江。

新安江刚入浙江境内,就得大河武强溪汇入其中,两河各有一镇——淳安和遂安。由于历来是舟船上至徽州府、下至杭州的水路主道,所以当年贺将军落子的这两个县城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沿岸集镇列列,商贾繁荣。不仅安徽所长的物资都要从这里运往浙江杭州、金华以及江西各地区,本地广袤的山林土产也相当丰富,茶叶、药材、木材、桐油等都有各地商人前来采购,本地人到外地去做生意卖土产的也多。由于毗邻安徽,当地在建筑和生活习惯上都以徽派为主,一片片粉墙黛瓦的屋舍点缀在新安江的碧波之畔。

……

复原图:遂安县城有5座城门,即东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北门,各门之上都建有城楼。城垣四周还添设8座碉楼。狮城的主要街道有东大街、北大街、直街、西大街、横街和南大街等6条。狮城的道路是典型的以石板、石子、石灰铺筑而成的石板路,路心铺大块茶园镇产的石板,石板两边是匀称的、采自武强溪河滩的鹅卵石,间以细沙石灰,整齐地铺设,平整美观。图为狮城北门一带的想象复原图。绘图/于继东

千岛湖催生了新中国第一批水电移民

湖水所淹没的,不只是千年古城和村镇。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感也都被淹没在了那静谧的湖水中。……

《新安江大移民——国家特别行动》一书的作者童禅福是一位贺城(老淳安县城)的移民。童禅福曾任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他的故乡在原淳安县松崖乡,移民时,他刚七八岁。但1959年4月15日举家搬迁时的情形,却依然历历在目:“父亲吆喝众人砸下灶台上的那口铁锅时,年过六旬的奶奶‘扑通’一声跪在灶头前,号啕大哭,撕心裂肺。”

……

1954年5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的谭震林在上海苏浙皖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上当场拍板,“为了全局利益,只得牺牲局部利益”,决定上马一级水电开发。就这样,为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用电需求,国家用淳安、遂安古城及周边的986个村镇、安徽6个乡镇,还有30万亩耕地、26万间房屋以及29万移民的代价,换来了一个足有3000个杭州西湖那么大的水库和66万多千瓦相当于当年14个浙江省需求的发电容量。

……

就这样,“人民之无限小”成全了“国家之无限大”,淳安由一个余粮县变成了缺粮县,由浙江最富庶的甲级县变成了贫困县。“淳安县先后经历了倒退10年,徘徊10年,恢复10年的痛苦历程。”童禅福说,“即便是现在,当年移民时的遗留问题也很多,很多人多年后都没有拿到应有的补偿。”

265座牌坊淹在湖底

红色的浮漂浮出水面,约莫10分钟后,吴立新和李家凡也浮出水面。吴立新的嘴刚刚从呼吸调节器解放出来,就喊道:“大大的牌坊!是个清朝的节孝坊,砖石结构的!还有个城门!”船上,小小的摄像机回放屏如同一个透亮的窗口,让我看到了沉没50多年后,水草中沉睡的狮城一角。湖底深处,泛着微微绿光的漆黑里,照明灯在前方投射出小小一圈光亮。郁郁的水藻随着湖底的水流微颤,突然,前边出现了一个暗影。难道是房子?不是房子,是城墙!城墙修葺得很整齐,除了少量地方被水冲垮外,大部分都还保留着。

随着光亮转移,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城门映入眼帘,并不清晰的画面显示,应该是在城门的顶端。后退,下移,城门的条石清晰可见,门拱完好无损,黝黑的城门洞开始露出容颜

……

现在淳安县档案馆里的《淳安县志》记载,水库蓄水共淹没牌坊265座,陆地上现存的牌坊也还有很多座。在今天的姜家镇炉形村,就有一座节孝坊与水下的这个节孝坊极为相像。贺城和狮城原本是一座偌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

思念啊!心底那座城!

1959年,新安江大坝合龙蓄水,年仅24岁、土生土长在贺城的余年春,跟随单位一起迁到了当时的排岭,也就是现在的千岛湖镇。他现住在千岛湖镇行岗路老旧的房子里,这里的住户大多是当年的库区移民。在窄仄、昏暗的房间里,这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身材矮小、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言语中洋溢着自信和热情。

看着我们拍摄的水下视频,余年春很兴奋,当他看到水下城门和城墙时说:“狮城的城墙是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修建的,这些城墙淹没前还保存得很好的,我年轻时候到狮城,每次都要在城墙顶转一圈。”他之所以会这么喜欢城墙,是因为贺城没有城墙,所以狮城的城墙在他眼里很特别。而且城墙其实很短的,很快就能绕一圈。

余年春在当地有口皆碑,因为他用自己的画笔,把没入水下的两座古城——狮城和贺城——搬上了岸。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位普通退休职工生命的全部几乎就是为了制作狮城和贺城的城区复原图。

……

工夫在画外。从1998年开始至今的日子里,余年春自费走访了600余户移民家庭,甚至包括已迁至建德、临安、桐庐及安徽等外市(县)与外省的移民。他请众多移民回忆当时的户主姓名、门牌号码、商店名称、街名巷名等细节,他在走访中获得材料后,都会请当事人确认无误并签字证明,再寻找周围的邻居再三证实,一一印证图上的每个图标出处。他还特地跑到县档案馆,手抄明清时期淳安、遂安两县的县志13本,总字数达160多万字,包括其中的插页图画,余年春都一一描画了下来。仅清光绪县志的抄写就花了8个月,这为他准确制图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旁证。终于,一张气势恢弘的贺城复原图历经23次易稿而“浮出水面”,狮城的复原图也易稿十多次才绘制完成。

在采访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大群通过各种方法还原古城记忆的人。……

有可能水落城出吗?

水下古城的未来命运是很多人心中关注的焦点。

目前,新安江水电站的发电功能已经基本废弃,只在用电峰值的时候,进行调节性发电,作为一个供电所在,千岛湖的存在意义不大了。

所以,听说我们看到了水下的狮城,童禅福阐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千岛湖的水位下降30米:“我们把现在千岛湖的水位降低30米,不仅可以让水下古城重见天日,让人们像欣赏马丘比丘一样领略古狮城的风采。而且水位下降后,会为淳安增加数万亩土地,供当地人开发利用,大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童禅福的愿景是宏大的,听起来振奋人心。然而,已经被湖水封存了50多年的古城,一旦露出水面,是否会因环境的改变而灰飞烟灭?而且,千岛湖因其优美的风光、凉爽的气候和上千座美丽的岛屿早就声名鹊起,成为了浙江乃至中国的一张旅游名片。并且其优良的水质成为了众多城市用水和啤酒、矿泉水等厂家的水源地,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水位的下降是否会影响到千岛湖发电之外的经济效应呢?

古狮城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河东盐池: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炎帝之战

撰文/肖明

冬日,河东盐池一片近200亩的水域中,出现了美丽的“硝凇”奇观。白色针状结晶的芒硝晶体从水中析出,凝结在一起形成一簇簇晶莹剔透的“玉树琼枝”。摄影/薛俊

山西运城的河东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盐湖,开采历史长达4000多年。它位于中条山北麓,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中国的盐湖中最著名和历史最悠久的当数河东盐池。

关于河东盐池,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解县附近有著名的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为了争夺河东盐池,黄帝分别与蚩尤和炎帝进行了两场战争,即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使黄帝牢牢控制了河东盐池,控制了中原地区的食盐命脉,最终成为各部族的首领,获得了“中华始祖”的崇高地位。

河东盐池中食盐资源的利用最早,最初是采取“捞取法”:天日暴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产盐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河东盐池所在地夏季是华北最炎热的地区之一,最高气温可达42.6℃,光照资源也非常丰富,年降水量约为5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300毫米。借助南风,是河东盐池的一个突出特点。南风穿过中条山谷地,由于狭管效应风力加强,猛烈地横扫盐池,吹散了晒卤水时产生的水蒸气,使阳光能更有效地照射卤水,卤水持续蒸发,加快了盐晶体析出。这里的南风猛烈到何种程度呢?从下面的事例中可见一斑,在盐池湖畔的蚩尤村(现名长寿村)中,民居不再是北方传统的坐北朝南式,而必须建成坐南朝北,以躲避南风。

由于捞取的是自然形成的盐结晶,晶体中含有硫酸镁等杂质,这样的盐尝起来味道发苦,所以“苦盐”一度是河东盐的别称。

到了东汉时期,河东盐池开始采取“垦畦浇晒法”,这种方法是用人工垦地为畦,畦地旁边筑有水沟,将池水通过水沟引入畦中,待水分蒸发,结晶成盐。此时的垦畦浇晒法尚处于初期,未经过滤就将卤水引入盐田,在泥土上成盐,所以得到的盐依然发苦。

到了唐代,盐工们开始用淡水搭配卤水晒盐,由于淡水温度低,卤水温度高,卤水原来的温度得到了调整,硫酸镁、硫酸钠等杂质就分解出来形成“硝板”,结晶畦修筑在硝板上,这样生产出的盐不再发苦,而结晶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五六日即可成盐,这是盐业生产划时代的变革,在全世界的日光晒盐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

此后的千年时光中河东盐池在中国的盐业生产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辉煌时期仅此一地的盐税就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8。到了清代中叶,因卤水淡化,河东盐池的产盐能力急速衰退,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海盐的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河东盐池逐渐退出了盐业生产的舞台。

现在的河东盐池主打“中国死海”的旅游牌,新开发了黑泥养生、死海漂浮、矿泉水疗等旅游娱乐项目,受到了许多游客的追捧。而盐池畔曾经香火鼎盛的“池神庙”,现在的“河东盐业博物馆”,虽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却是门庭冷落、乏人问津。看来,在追思历史和享受现实间,人们更多地选择了后者。(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 撰文/肖明)

塞内加尔玫瑰湖 大西洋边一抹温柔的粉红

撰文/清早

塞内加尔的玫瑰湖,一片令人沉醉的粉红。湖中有嗜极菌,这种生活在各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喜盐生物在盐分浓度高达每升水含80300克盐的盐湖中旺盛生长。正是因为这些奇异的小生物,才产生了玫瑰湖绮丽的颜色,浪漫的情调。

从巴黎出发的拉力车队经过几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横渡地中海,穿越了撒哈拉大沙漠,终于到达了大赛的终点─西非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在佛得角的绵绵沙丘中,车轮滚滚、黄沙漫天,发动机轰鸣、人声嘈杂,到处是一片喧嚣。

然而在沙丘的另一边,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粉红色的椭圆形湖泊宁静地安卧在金色的沙漠之中,与碧蓝色的大西洋近在咫尺。皮肤黝黑的男人赤膊驾着小舟在粉红色的湖水中打捞作业,身着艳丽衣裙的女人在岸上成片的白色盐丘边忙碌,空中隐隐约约飘荡着节奏舒缓的民歌旋律,到处是一片宁静恬然。

图为从空中俯瞰玫瑰湖畔堆成小山一样的盐。白盐山和红盐湖的交界处,是当地雷布人的采盐船。玫瑰湖的湖水每升含盐量高达380克,从20世纪70年代起,玫瑰湖生产的盐开始进入市场,并成为塞内加尔渔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

这里是玫瑰湖,塞内加尔著名的自然景观。

玫瑰湖是一个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的盐湖,它位于非洲大陆的最西端—塞内加尔的佛得角,距这个国家的首都达喀尔35公里。佛得角像一弯尖钩从非洲大陆伸向浩瀚的大西洋,玫瑰湖就安卧在与大洋一线之隔的地方。从空中俯瞰,一道细细的金色沙滩将碧蓝色的海水与粉红色的湖水分隔开来。海与湖都镶嵌着银白色的花边─海是浪花,湖是盐晶,色彩完美配搭,大自然不愧是丹青高手。

当地居民在玫瑰湖里采盐,这里没有机械化的采盐工具,男人负责到湖里采盐,女人负责收集男人采上来的盐,辛勤劳作的场景为迷人的玫瑰湖增添了一道动人的风俗画卷。

玫瑰湖美丽的色彩是那些嗜盐微生物的杰作。随着湖水含盐度的变化,它的颜色呈现出从淡绿到深红的色调。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是玫瑰湖最美的时候,由于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涂在大西洋边的一抹粉红竟然是一个狂暴肆虐的恶魔留下的礼物。当地人说,湖的色彩最美丽的时候是在东面来的干热风刮起之际。那时,湖水中的盐藻在热风的催化下爆发,将湖水变成了盛开的玫瑰。

这个为大西洋捧上爱之玫瑰的献花者,是来自远方的撒哈拉大沙漠的魔鬼─波德拉凹地的沙暴。波德拉凹地位于撒哈拉大沙漠的南缘。

数千年前,乍得湖的湖水曾在这里荡漾着万顷碧波。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发展的需求,这个面积曾经可以与北美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媲美的淡水大湖不断干涸萎缩,仅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它的面积就缩小了5%。碧波消失后裸露出的湖床变成了波德拉凹地,湖床上沉积的厚厚的硅藻遗骸,在撒哈拉的烈日暴晒下干涸成了富含矿物质的硅沙粒。

每年的旱季,撒哈拉大沙漠中刮起的热风卷起波德拉凹地上的沙粒形成了遮天蔽日的沙暴。它以每小时近50公里的速度,挤过了提贝斯提山脉和恩内迪山脉形成的沙漠走廊后,如同一把金色的利剑,挥舞在西非大地,直刺到塞内加尔的佛得角,在那里催开了大西洋畔的“玫瑰”。

也许是造物主的安排,几百公里以外在烈日灼烤下死亡的硅藻变成了干枯无生命的沙粒,又被疯狂的沙暴抛在大西洋畔的湖水里,引发了它们的近亲蓝藻的生命大爆发,盛开出了大自然中最奇妙的“花朵”……(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 摄影/MassimoBrega?撰文/清早)

大理诺邓:盐业造就的最美村落

撰文/李小波

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深山里的诺邓,美丽得出乎人们的意料。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聚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解放后,海盐大量开发,诺邓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从此尘封于世,渐渐在人们记忆中淡化。但正是这种冷落,才使诺邓有幸保持着依然纯美的身姿。摄影/赵渝

金庸在小说《天龙八部》中写道:“段誉将四大金刚中的古笃诚安排进大理盐道司。由于大理偏居西南,食盐生产几乎为零,大理国的食盐全部从大宋购买。”但是,并非如金庸所言,“大理的食盐生产几乎为零”。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早在汉代就有著名的“云龙井”,并因盐成为最早的县制,云龙县在汉代称“比苏”,“比”是白族语“盐”,“苏”是“人”的意思,盐井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诺邓村。

诺邓村背靠满崇山,襟带诺水,村口的汉代古盐井好似村落的起点,围绕盐井形成层层叠叠屋巷亭楼,堪称云南乡土建筑博物馆。由于地形限制,房屋交错,石径低徊,忽而出现的支巷叠映出陡峭的阶梯,忽而凸出的门坊仿佛时间的回响。

盐业的富庶让诺邓在陡峭的坡地上长出了众多别致的居所,而且将各自的繁华刻印在建筑的记忆中,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更让人惊叹的是,建筑布局是在立锥之地上展现出富裕的巧妙,四合院呈现台阶式错落。所有的土墙、石壁、木雕在高原的阳光下流泻出苍黄,一如盐业财富的夕阳。

穿行在诺邓,静得出奇,偶尔留守的老人都懒得理会你的存在,也许逝去的太多又太遥远,生存的压力让人们离开了家园,成也盐业,败也盐业,熬盐的能源利用,过度的砍伐使周边尽是童山,只有村里残留的大树伴随着大夫第、盐务署、龙王庙、五课提举司,告诉你一个始于汉代的盐的传奇。

诺邓的盐泉、作坊、工棚、居住区、管理机构有机地分布在立体的地形上,拾级而上,既有序沟通,又巧妙地分割,保证了盐业的生产流通,又掩饰了居民的隐私空间。俯瞰全村,览尽建筑的韵律但看不见院落中的人语私情。

山顶是自然环境最好的区域,仅存的古木群掩映着文庙和道观,有趣的是,从龙飞凤舞的棂星门开始,道路一分为二,向右通往文庙武庙,体现儒家教化的人文之道。

如今,庙里只剩下木构框架,武庙成了小学生们做饭的厨房,诺邓曾经的人杰地灵又回到了山村文化的沙漠。道路向左是通往道观的神文之道,与拆掉的文庙相比,玉皇阁依旧完整,登上楼阁,迎面相对的是对面山顶的寺庙。盐业衰落了,村庄寂静了,教育荒废了,只有寺庙道观还在守卫着人们的祈望,孤独而渺茫。

游历在古城古镇,我常常惊叹岁月的积淀,牌坊、祠堂和大院里的每一块精雕都藏着前辈流离的辛酸,把打拼天下的富庶与荣耀带回乡里,尽情展示。所以,每当走进江南的古镇和徽州的村落,总是看到江南巨富们回到乡梓的显摆,感叹华丽外表下的怅然。但是,走进诺邓,不会感到半点虚幻,你会看到了一种真实的从容,一种脱离了俗气的时间之美,一首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富饶之诗!

盐泉,盐邑,一路风情,当我走过一个个具有“盐味”的城镇时,似乎感受到盐结晶的絮语,晶莹的颗粒折射出古老文明的碎片。有盐的岁月,无言的精彩,正如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诗句:

盐滩上,我看到粒粒的盐,也许你并不相信,但我知道,它在歌唱,盐,在歌唱……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3期)

中国第四纪盐湖区示意图

盐湖通常是指湖水含盐度大于3.5%的湖泊,除了人们所熟知的食盐也就是氯化钠外,盐湖还能为人类提供石膏、芒硝、镁盐、碱类等,甚至有些“特种盐湖”还能出产锂、硼、钾、铯、铷、锶、溴等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物。

中国是一个多盐湖的国家,已知有盐湖1500多个,这些盐湖大致分布于北纬28°—52°,东经75°—122°之间,属于北半球盐湖带、欧亚盐湖亚带的东端。中国盐湖的形成,主要受干旱半干旱气候的控制,所以其边界与500毫米降水量线(亚干旱与亚湿润的界线)大致吻合。

依据盐湖形成的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物质成分特点,郑绵平院士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阿尔金山—祁连山—六盘山、东北走向的贺兰山和太行山—大兴安岭为界,将中国盐湖划分为4个盐湖区:青藏高原盐湖区、西北盐湖区、东北盐湖区和东部分散盐湖区。

A青藏高原盐湖区:位于中国地势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本区的盐湖,盐湖水化学类型齐全,成分复杂,以盛产钾、镁的盐湖(如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等)和富硼、锂、铯等的特种盐湖(如扎布耶盐湖)而闻名。

B西北盐湖区: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上,东起贺兰山—狼山,西至国境与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本区的盐湖海拔一般在500—1500米,但吐鲁番的艾丁湖海拔降到了-154米。本区盐湖以普通盐湖为主,但也有个别规模大的钾镁盐湖,如罗布泊盐湖。因为气候极为干旱且夏季气温很高,所以在戈壁区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硝酸盐资源。

C东北盐湖区: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上,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呼伦贝尔盆地。本区盐湖规模较小,以产芒硝、天然碱和石盐的普通盐湖为主。

D东部分散盐湖区:由东北往西南呈零星分布状,可分布为嫩江盐湖亚区、滨海地下卤水湖亚区、运城盐湖亚区、黄河源局部盐湖亚区。滨海地下卤水湖亚区和运城盐湖亚区比较特殊,位于年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暖温带亚湿润区。本区的盐湖规模较小,且均为普通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