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7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57:29

·封面故事·目录·卷首语·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撰文/单之蔷)

特别策划:不丹王国,他们正在缔造传奇

48 不丹王室,英俊的国王真诚的心

撰文/岩安 宛徽

不丹国王吉格梅?凯萨尔?旺楚克被誉为“全球最英俊国王”,在他正式加冕的2008年,在新老两代国王的推动下,不丹进行了该国历史上的首次民主投票。从世袭君主制走向民主选举制度,王室为何要“自弃”君权?

64 不追求GDP的他们是给幸福下定义的人

撰文/王心阳 熊蕾 绘图/于继东

在2006年之后,不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因为它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不丹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86 山地王国 南北三大阶梯,东西八道河谷

撰文/王心阳 摄影/张超音等

不丹国土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重庆面积的一半。由于是山地国家,即使在今天,从最西端的哈宗到最东面的塔希冈宗,驾车沿着路况最好的北纬27.5度一线行驶,也要整整三天。重重山脉阻隔着条条河谷,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不丹人徒步多过乘车。

102 宗堡和寺庙 书写不丹岁月的建筑史书

撰文/岩安 摄影/张超音 等

作为世界上唯一以藏传佛教为国教的国家,宗教给不丹的文化历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作者深入这座神秘美丽的山国,探访众多古老佛寺,叩问一座座体现政教合一制度的宗堡建筑,带领我们进入不丹王国充满传奇的历史岁月。

116 生殖崇拜 另一种护佑符号

撰文/孙凤福 摄影/张超音

不丹的生殖崇拜现象十分普遍,无论公共场所还是民宅内外,到处都有男性生殖器的绘画和雕刻。这与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西藏的生殖崇拜有相似之处。为什么这些地方都会有相似的生殖崇拜现象呢?

特别策划 旱涝急转

120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是天灾,还是人祸?

撰文/吕宗恕 摄影/李风等

2011年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大干旱。6月以后,部分旱区出现暴雨,不到两周时间,旱涝急转,人们还没有从抗旱的疲劳战里恢复过来,就立即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洪灾与内涝。这次史上罕见的大旱急转大涝,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134 通江湖泊的旱与涝水坝之过?

撰文/范晓

2011年年中,长江中下游罕见的旱涝急转,再次引发了三峡工程是否与大旱大涝有关的激烈争论。其中,几个通江湖泊的干旱与洪涝到底与三峡大坝有无关系?本刊特约了4位相关专家,对此话题各抒己见。

148 东黑冠长臂猿 探秘长臂猿家族的新物种

撰文/范朋飞 供图/保护中国猿

当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正在从中国版图上消退的时候,在中国广西与越南交界的喀斯特山地中,长臂猿家族刚刚确定了一个新物种。在东黑冠长臂猿仅存的栖息地中,动物学家范朋飞和他的研究组悄然追踪着它们,观察着它们的生活。

164 武陵深处,远去的土司

撰文/胡彦鸿 摄影/李风

元明清时期,武陵山区与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一样,土司林立,在中国版图的核心腹地上形成了许多的“国中之国”。本文作者数度探访,追忆了武陵土司王朝往昔的辉煌,并对当代土司遗迹的境遇充满了忧思。

 

《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7月

卷首语: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

撰文/单之蔷

青海的可可西里湖,湖水安静而湛蓝。由于被群山环绕,一个个冲积扇从山口涌出,伸入湖底。冰雪融水在冲积扇上肆意流淌,当泥沙抬高阻塞了某一片水路,原本枝杈纵横的流水就会纷纷改道,进而水流路径变得错综复杂。摄影/田捷砚

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山峰、河流、瀑布、湖泊……

有一次我去新疆,飞机在接近乌鲁木齐的时候,我看到下面的景象十分新奇壮观:一条赤裸的山脉横亘在没有一丝绿色的平坦大地上,黄褐加棕黑的色泽统治着一切。这是荒漠地区的寻常景象,似乎在这里只能寻找到那种苍茫、寂寥、无生命的荒凉感。忽然从一个山谷中冲出一支队伍,这支队伍虽然千军万马、人数众多,但在山谷中却十分低调、隐秘,身着和大地一样颜色的迷彩服,不露痕迹地衔枚疾走;但是一冲出山口,来到山前平原上,一切都变了:队伍立刻呈扇形散开,扔掉伪装,露出亮丽的色彩,分成一支支小分队向远方放射性地推进,好像一场大型的团体操正在上演

这些都是比喻,其实我说的这支队伍是干旱区山谷中的一支洪流。这里降水稀少,平时这条山谷中并无永久性的河流,偶尔的几次降水,落到了光秃秃的山坡上,由于缺乏地表植被的停滞和蓄积,就会迅速在山谷中汇集起来,携带着砾石和泥沙冲向山口,就是所谓的暴流。这股浑浊的洪流一出山口,没有了山谷的束缚,一下子就会分成一股股支流扩展开来,越展越宽,越展越薄。与此同时其携带泥沙的力量越来越弱,所携带的石、沙、泥就会沿途依次卸载下来,形成一个扇状的堆积体,铺展在山前的大地上。这种景观被称为冲积扇。

在宁夏平原西北部,三关口明长城静卧在从贺兰山东麓喷涌而成的冲积扇的扇中部位。这是因为扇体中部的土壤较为干燥,长城的地基不会被潮湿的土壤腐蚀。尽管扇中部位比更低处的扇缘更易遭到山洪的侵袭,但城墙依然屹立,数百年不倒。摄影/王琛

前面描述的冲积扇形成过程是在干旱荒漠里的情形,其实在山清水秀的湿润地区或是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冲积扇也是一种常见的景观,但遗憾的是这种景观并没有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我们的先辈们没有欣赏冲积扇的传统,我们没有在唐诗宋词和明清山水画中见到冲积扇作为一种风景出现过,直至今天人们对冲积扇也视而不见。

然而我却被冲积扇深深地吸引了,我觉得冲积扇的美丝毫不亚于那些大山、雪峰、河流、湖泊、森林、草地

流淌在四川泸定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岸两侧山谷陡峭。由于可开垦居住的土地非常有限,泸定县城只能建在山麓的冲积扇上。从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岸的冲积扇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房屋建筑所覆盖,一座公路桥连接着大渡河两侧的交通。河面上还可看到一条铁索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泸定桥。摄影/曹铁

透明飞机能带来什么?

我喜欢在电脑中的Google Earth上看冲积扇,那是一个数字模拟的地球。在那上面我们可以从任何角度、任意高度去看地球,这样过去从来没有进入人类视野的许多景观现在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比如看冲积扇,我可以飞临天山的上空看天山南北山麓地带的冲积扇。既可以放大,纤毫毕现地看一个,也可以提升视野同时观看无数个冲积扇,看这些冲积扇怎样彼此联合形成山前的大平原。

我完全理解我们的祖先,理解李白、杜甫,一直到徐霞客,他们的诗歌文章中为什么没有出现冲积扇,我理解我们的山水画大师们为什么不画冲积扇。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受视角的限制,李杜的年代看世界是用眼睛,视角基本是平的。他们行走在大地上或者骑在驴背上、坐在船上的旅行都不能提升他们的视角、扩大他们的视野。他们不能飞向空中向大地鸟瞰,也没有Google Earth 等遥感地图。但他们有很强烈的登高望远的渴望,古人喜欢建楼阁,什么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登高望远,为了超越平时的视角,获得一个俯瞰的角度,这样他们就会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世界。有时登楼阁还不够,古人还喜欢登上高山之巅眺望,这使古人获得了更新鲜的一种审美体验,如杜甫之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每当诗人们登上楼阁都会赋诗抒情,中国诗歌中许多名篇都是登楼之作。但是古代的楼阁多建在江边和湖边,因此登楼之作描写的对象多是江河湖泊,奔流的江水、浩渺的烟波、远去的帆影都进入了诗人的诗篇,作为一种河流的地貌景观——江心沙洲很幸运,它们因为往往在河流的平缓处出现,能够被登楼的诗人望见,因此经常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如:二水中分白鹭洲冲积扇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分布在山前的河谷出口处,没有出现在诗人的视野中。

今天,我们有了飞机和卫星遥感这种媒介,虽然发明飞机和卫星不是为了登高望远,但是它们的确为人类提供了超越古人楼阁的一个更高的鸟瞰视角。因此通过飞机和卫星我们看到了与古人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给飞机制造公司提过建议:建造透明的飞机,让乘客观看飞机下面的世界。让我兴奋的是最近看到一篇新闻,说是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已经开始着手研制透明的飞机,计划2050年面世。我觉得这不是一件简单的飞机材料更新的事件,不仅仅是制造技术的进步,更不是商家炒作的噱头,空中客车也许没有意识到,透明飞机的问世,将改变人们看世界的角度:从平视到鸟瞰,这是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一次革命性改变。由此将带来一系列观念的变化,世界因此将为之一变。比如,我们过去总是说山脉,似乎山成一条线,这是我们在平地面对大山时的感觉,就像我们在街上散步,看到两边的房屋排列成行,当我们飞上天空向下看时就会发现,过去我们所说的山脉,大多是一片由诸多山峰组成的山地,就像登上摩天大厦再看我们走过的街道两边的房屋,就会看到它们只是一片街区的一部分;我们过去总是说一条大河,当飞上天空向下看时,会发现河流是像大树一样由枝枝杈杈组成的网,即我们在空中看到的是一个流域;我猜想那时天空中的云将成为重要的景观,因为飞机飞行时总是要飞过平均高达万米的对流层,一直飞到平流层。而云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万米以下的对流层,正好成为飞在平流层上透明飞机中乘客观赏的对象。关于云的各种研究和分类的论文将会纷至沓来,云将成为重要的风景,什么云瀑、云河、云纱、云峰、云谷、云盆等风景概念将一一涌现;也许闪电将成为观赏的对象,就像我们今天观赏瀑布一样;甚至城市楼宇的屋顶都会为之改变,当我们飞到高空向下看时,看到的更多是屋顶和道路的布局和网络,因此那时人们可能更会关注屋顶和道路的布局美观与否,因为人们希望自己的城市在透明飞机上的观众看来更美一些。

即使透明飞机没有建造出来,我已经透过现在客机那巴掌大的、脏兮兮的舷窗开始欣赏大地上的风景了。每次乘机时我都要选择临窗的位置,向下鸟瞰。其中冲积扇是我见到的最美的景观之一。

天山山脉南侧,面对毫无屏蔽遮挡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山口洪积扇往往规模巨大。洪积扇前端的肥沃土壤,再加上其特殊的储水特性,成就了雪山脚下的万顷良田。由于洪积扇的地下水流走向往往与扇体表面的干涸河道流向一致,因此为了方便灌溉,这里的农田也保持着与扇体和水系相同的排列方向。摄影/李翔

冲积扇——上帝的精美之作

我欣赏冲积扇,即使不用理性去思考,即使不明了冲积扇的结构和它对人类的意义,仅仅用感性和直觉,就被它征服了。

让我们准确地说一下什么叫冲积扇。被峡谷所限的山区河流携带着从源区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出谷口后,因地势变宽,坡降减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所携的物质迅速堆积下来形成的锥状扇形堆积体。这就叫冲积扇。

冲积扇分干旱扇和湿润扇,前者发育在干旱地区,后者发育在湿润地区。前者多是由季节性河流在洪水期形成的,因此又称洪积扇。在湿润地区的冲积扇,由于植被生长的遮蔽,不易观赏,在干旱地区的冲积扇由于大地赤裸,其形状、线条、色彩则清晰地展现出来。因此下面我说的多是干旱区里的洪积扇。

从空中看,如果没有临近河流的冲积扇的挤压和干扰,冲积扇一般呈现完美的扇形,如同张开的一把扇子,有扇顶、扇中、扇缘,从审美的角度看甚至还有扇骨——一条条呈放射状展开的分支河流。这是从空中看到的平面形态,如果看色彩,则从一点出发,一条条放射状延伸的河流反射着阳光,像一把把利剑,闪烁着光辉,即使河水干涸了,放射状河道的色彩也与冲积扇的其他部分鲜明地区别开来。

在大地上,还很少有如此色彩鲜明、形状独立统一的景观,它个性突出地从大地中凸显出来,由不得你不注意它。

上面说的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冲积扇,仅观看一个冲积扇,还显示不出空中鸟瞰的优势,如果我们升到一条山脉的上空,看山两侧的冲积扇,空中鸟瞰的魅力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我们看到冲积扇组成了大地上更宏大更精美的景象,我们看到山脉两侧像镶了两道波浪状的花边,这花边是由一个个冲积扇组成的,虽然由于山两边的降雨量和地形不完全一致,因此两侧的冲积扇不能形成一种严格的对称,但其形式上的相似程度也不由得令人惊叹。在天山南北山麓,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对称。尤其天山的一些支脉,山两侧冲积扇的对称令人叫绝,比如吐鲁番的火焰山。

更让我兴奋的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中的一段,从丽江巨甸至白粉墙这段河谷,江两边的冲积扇交叉地出现,江水绕着两边的冲积扇流淌,呈现出极有规律的一个个“S”形。这种“S”形流淌的河道,在地貌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河曲。但此“河曲”显然不是彼“河曲”。据说从山西流淌到河北的滹沱河上游有一段,也是河绕扇转,百曲千折。

前面说的一种是沿着山脊,山两边的冲积扇均衡分布;一种是峡谷中沿着河道的中线,冲积扇交错分布。它们都具有一种精致的结构,都有一种均衡美。

还有一种不均衡的美,就是冲积扇不是在山两侧均衡地分布,而是单侧分布,一侧有,一侧没有。比如太行山东侧从南至北分布着一个个冲积扇,形成一个漫长的冲积扇带,但是西侧的山西高原则较少冲积扇;山西西部的吕梁山也是东侧有一个又一个的冲积扇,而西侧则没有;与此相同的还有贺兰山和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一座并不高大的山——雅布赖山。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与地势相关,因为这些山都是单面凹陷——东面都有一个沉降的地堑,而西侧则是高原;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季风气候使然,夏季风从东面的大海向西吹,而这些山又大致是南北走向的,正好东面迎着季风,季风带来降雨,降雨形成河流和洪水,因此这些山的冲积扇大多发育在东侧。

除了这些线性分布的冲积扇,还有环形分布的。在西部的一些高山湖泊周边就环形分布着一些冲积扇。因为湖泊周围环绕着高山,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河流带来的冲积扇,环湖而布。在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湖、太阳湖、勒斜武担湖、纳木错湖的周边都可以看到精美的冲积扇。

在四川雅砻江边,摄影师为我们捕捉到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冲积扇。梯田如鳞片般沿山坡铺至江边,田间阡陌交通,民房错落。摄影/曹铁

河流入海在河口形成三角洲,其实三角洲也是一种冲积扇,只不过三角洲分陆上和水下两个部分,水下部分又称海底扇。由于海潮的影响,河口三角洲情况十分复杂,可以看成是冲积扇的高级变体。

如果把三角洲也看成是冲积扇,那么更宏大的冲积扇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扇是在孟加拉湾中的恒河口海底扇,长达2500公里,一直延伸到斯里兰卡深海平原水深5000米处,平均坡度1:500,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这个恒河口海底扇的形成,也有雅鲁藏布江的贡献,雅鲁藏布江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后,经印度流至孟加拉境内,称贾木纳河,与恒河相汇,合流入海。其实追根溯源,这个世界上最大海底扇的物质来源都是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两条大河都是发源于此山,汇聚了从此山中流出的一条条支流,奔向大海的。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世界级大河还有两条,那就是黄河、长江,它们也不舍昼夜地把从青藏高原上搬运下来的各种砾石泥沙倾卸到大海中。按照美国地理学家戴维斯的侵蚀大循环理论,这几条大河的目标是要把青藏高原削平,把中国大地上的所谓三个阶梯削平,让它们成为一个大平原。现在我们生活的最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三角洲就是它们的半成品。

江苏省正在筹备把黄海水下一个巨大的辐射状沙脊群——黄海辐射沙脊群申报世界遗产。这个南北延展200多公里、东西宽约90多公里的像一个巨手一样的水下堆积体,就是古代黄河与长江的三角洲复合体。

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

当我开始理性观察一个冲积扇,当我翻开研究冲积扇的论文著作时,我不得不承认冲积扇有着精致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人类有重大意义。

有一次我去宁夏,朋友开车把我们带到了贺兰山脚下的一处果园采摘苹果,这处果园正处于一个山谷的谷口下方。我们开车考察了一下这个冲积扇,真实地现场体验了冲积扇:在河流一出山口的地方,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书桌大小的砾石,虽然不太光滑圆润,但还是有一定的磨圆度;向下行几百米,石头逐渐变小,有西瓜大小;再下行几百米,遍地石头如梨子苹果一般;再下行几百米,砾石变得有如鸡蛋和枣子,其中已经有粗沙掺杂其中;再下行,砾石不见了,遍地细沙;再下行,沙不见了,泥开始出现,这时已经到了平地。这种砾石泥沙的分级出现,展现的是在冲积扇上河流的分选作用:即河流不是把从山中带下来的物质一股脑地堆在沟口,而是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把不同的东西放到不同的位置上:大的石块最先落在沟口,小一些的次之,再小些的更次之,砾石如此依次按照大小轻重随着水流呈放射状地淤落和分布下来;沙和泥也是如此,最后在扇缘部分像是镶嵌了一道花边一样分布的是最细小的黏土。

我们去的果园正处在细沙和黏土过渡的部位。

冲积扇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这种分法,体现了河流在冲积扇上的分选作用。

冲积扇上的这种分选结构,除了构建出大地上一种独特景观外,至少还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冲积扇成了一座天然的地下水库,因为分选作用,粗大的砾石留在扇顶,层垒在一起的砾石间遍布空隙,这有利于水流的下渗和转变为地下径流。而扇缘部分沉积的是粒径极小的黏土,黏土透水性差,这相当于在扇缘建起了一道天然的水库大坝,一座天然的地下水库就这样建成了。当水库中积蓄的水超过了黏土堤坝的高度后,积水就会涌出地表形成一处处泉水流淌,因此在冲积扇的黏土带与细沙带接触的部分,会形成一个泉水带,就是在这个环形的带状区域内一处处泉水涌流。而水正是干旱区的人类最缺乏的宝贵资源,沿着冲积扇的泉水带,人类开垦田地,种植果蔬粮食,因此泉水带也是人类的聚落带。

仅仅有水还不够,还要有适宜耕种的土壤,在石头上是不能种庄稼的,而冲积扇上的分选结构恰恰完成了把土筛选出来的作用。在扇缘的泉水带和细沙带所形成的土壤,正好适合于耕种。

这些虽然是无意的,却很巧合。提供水和土,上帝好像在创造了人之后,又为了让人生存发展,给人造了冲积扇。

忽然有一个想法:我们生活在冲积扇上,而且是生活在扇子的边缘上。因为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无非是平原和盆地,其实盆地也是平原,是被四周的山围起来的平原。这样说来最适合生存的地方是平原。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呢?有地质构造造就的平原,如地盾、台地等,这是天生的平原;但仔细推敲一番,大多数的冲积平原是由一个个冲积扇连缀起来的,是由一个个冲积扇重重叠叠拼合起来的。由此推理,既然平原是由一个个冲积扇连缀而成的,那么可以说,人类就生活在冲积扇上。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上网,打开Google Earth,开始寻找冲积扇,看看人类是不是生活在那里。

先在山区内查看,我看到除了河流的阶地外,山区中人类的聚落处都是冲积扇,尤其是深山峡谷地区,零星分布的平地大部分是洪积扇,这些平地是山区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资源。因洪积扇前缘基本与河谷甚至是河床相连,后缘与冲沟相连,早期形成的古洪积扇规模一般都比较大。这样前有水,后有山,依山傍水的环境正是风水说中的所谓宝地,有利于人类生产、生存和繁衍,故早期山区的人类选择了古洪积扇作为生存繁衍的场地。

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我看到所谓的绿洲大多数是冲积扇。塔里木盆地周边分布的一处处绿洲都是冲积扇。在天山南北山麓地带,我看到库车、阿克苏、温宿、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等都是在一个个冲积扇上。

当我转向河西走廊,我看到甘肃武威市坐落于石羊河冲出祁连山的冲积扇上,张掖市在黑河穿出峡谷所形成的冲积扇上,酒泉和嘉峪关在北大河流域的冲积扇上。

继续查看我看到贺兰山东麓分布有一条城市带,这条城市带的存在,是因为有一条冲积扇带。大兴安岭的东麓也有一条城市带,这也与那里有一条冲积扇带有关。

中华民族的大舞台——中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一半是太行山东麓一个一个的冲积扇联合起来形成的山前平原,还有一半是三角洲组成的冲积平原。海河、永定河、滹沱河、漳河,最重要的是黄河,它是建造中原的最重要力量。

在太行山前有一个城市带,从北京往南数: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更低一级的县级市有:定州市、鹿泉市、武安市、沁阳市、孟州市等等。这个城市带的存在,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太行山前的冲积扇带的存在。尤其是在古时候,太行山前的冲积扇带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栖息地。离开这个冲积扇带再向东的冲积平原,已经有盐碱地存在。曾经有专家为滹沱河冲积扇的边缘争论,因为按照海拔高程等都很难断定滹沱河冲积扇的边缘到底在哪里。最后,一位专家用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曲线,画出了滹沱河冲积扇的边缘位置。因为冲积扇中的水是甜的,矿化度低。由此也可以看出冲积扇对于古人类的意义。

在建造中原的过程中,太行山前的冲积扇一个个彼此连缀、扩展,古时和现代的冲积扇重重叠叠,黄河的携沙量世界无匹,每年把16亿吨的泥沙带出山口,倾卸在中原上。黄河曾经在天津南部入海,后又向南游荡,在苏北一带入海。说起黄河冲积扇,我们应该认识黄河所特有的决口扇。黄河下游被人类建造的堤坝约束起来,至少已经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了。被约束的黄河所携带的泥沙被迫淤积在河床中,造成黄河高于两岸堤坝下的地面,成为悬河。但是黄河或自发或人为地从两侧的堤坝决口而下,造成以决口为顶点的决口扇的情形时有发生。1494年兰考决口,1855年铜瓦厢决口,1938年花园口决口,这几次决口造成的冲积扇不可小觑。铜瓦厢决口以后的20年里,水流在冲积扇上摆动,向东直与微山、独山、南阳诸湖相连,水面宽至数百公里,汪洋一片,堪与海比。这次决口大水退去后,整个泛区淤积黄土的厚度没有统计,但一定十分可观,因为1938年那次决口,泛区淤积黄土厚度平均2米以上。

黄河在古代用冲出山口的冲积扇来自由地建造华北大平原,在近代则以这种决口扇的方式继续建造华北的平原。

如果连中原都是冲积扇建造的话,那么说我们生活在扇上,并非不妥吧。(撰文/单之蔷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7期卷首语)

封面故事

2011年第7期封面

备选封面一

备选封面二

备选封面三

这一期的封面选起来有点艰难。艰难的原因,不是因为图片太少了,而是因为图片太丰富。这期的卷首文章是讲冲积扇景观的大美,属自然景观;而这期的主打是不丹,我们试图描绘号称“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不丹人,到底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内容偏于人文。因此,封面就有了自然与人文两块内容可以选,挑选余地不可谓不大,但要想挑选一张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也需要仔细斟酌,颇不容易。

图片总监从海量的图片中,挑选了几张作为备选,接受编辑们的投票。同时,在单总编的微博上,也发了一些备选封面照片,请网友投票。

备选封面一是一位不丹小女孩的面部特写,她是生活在不丹北部的拉雅姑娘,在随父母从高山牧场迁徙到中部河谷的途中,进入了我们摄影师的镜头。不丹北部海拔较高,冬冷夏凉,因此拉雅人过着如候鸟一般的迁徙生活。整张照片看似简单,其实细节非常丰富:建筑的纹样、独特的拉雅帽饰、女孩那红红的脸蛋、明显是在辛劳中变得粗糙的手上戴着的首饰、女孩宁静澄澈的眼神中显露出的内心世界的平和。幸福,原本如此简单。我们的镜头,是不是对她的一种打扰?有很多网友喜欢这张,认为“有人情味儿,和‘给幸福下定义’的主题也贴”,“偶尔用人物做封面也会给读者新的审美感受”。

备选封面二是帕米尔高原山麓地带的冲积扇。在这张照片上,从远及近,雪山、山体、冲积扇,层次分明。有人评论说,这张照片“色彩不错,有层次,同时能比较直观地看到冲积扇的产生和变化”。

备选封面三是新疆哈密的黑色戈壁,我们能清晰地在照片上看到冲积扇上辫状水流的印记,仿佛大地的缕缕青丝飘扬。许多网友认为这张照片很震撼,有视觉冲击力。有网友说:“这张最好,有‘地理’的质感。”

第四张备选封面是青海的可可西里湖冲积扇,远处的雪山,中景蓝如宝石的可可西里湖,与近景的冲积扇构成了一幅极富层次感的画面。画面的色彩极其漂亮,白、蓝、黄无比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前景的冲积扇也非常具有质感,一条条枝杈纵横的纹理还记录着冰雪融水肆意流淌的奔放姿态。这张封面是最晚入选的一张,还没来得及发到微博上供网友投票。所有编辑在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几乎都眼前一亮。毫无争议,第七期的封面,就是它了。

精彩节选

生殖崇拜另一种护佑符号

撰文/孙凤福?摄影/张超音

不丹的生殖崇拜十分普遍,在旺杜波德朗宗诺布丁村的小卖部,门口两侧都绘着色彩鲜艳的男性生殖器,如同门神一样,护佑着不丹人。他们在这里聊天、做小买卖、晒太阳,无论老少对此都习以为常。

不丹的民宅都是传统样式的多层建筑,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民宅的白色外墙上,都绘有色彩鲜艳的男性生殖器图案—每户人家的大门两侧都画有男性生殖器,大门正上方都挂着男性生殖器的木雕,占据房屋外部装饰的半壁江山。有的房屋顶层四角也分别挂有阳具的木雕,庭院里、房屋内部、门拉手上甚至厕所里,都有阳具的雕刻和绘画。在公共场所,几乎所有商店门口的两侧,也都绘有颜色艳丽的男性生殖器,更有甚者,在寺庙里,阳具木雕竟然与佛像一起放在神台上供奉。

为什么不丹人如此热衷于生殖器崇拜呢?据说古代的不丹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繁育人口的能力很低,为了生命的延续,不丹人对强大生殖力的向往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不丹历史上受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影响很深,噶举派支系竹巴噶举有一位名叫竹巴衮勒的修密法的人,他是一位得道的瑜伽士。他认为死板的说教阻碍了佛法的弘扬,于是常常以疯癫的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警醒和教诲信徒,劝谕百姓不要被眼前的幻象迷惑。

由于不丹密宗受印度传统宗教影响,认为宇宙生命是男性本原布鲁沙(即灵魂)与女性本原普拉克里蒂(即原初物质)结合的产物,因此修密法的人往往会修双身法。竹巴衮勒就是如此,他跟大批女信徒进行过双身修法,而女信徒也以此为荣。历史上,竹巴衮勒已经成为不丹王国强大生殖力的象征。也许这是传说,但在为纪念竹巴衮勒而建的名为切米拉康的寺庙里,释迦牟尼的像前,就供奉着竹巴衮勒的裸体塑像,生殖器极为夸张。

全民信教的不丹人喜欢遵循传统,因此不丹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都被完好地保留至今,生殖崇拜更是得到传承。今日的不丹,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意义已经和性、繁殖没有什么联系了,只保留了驱凶避邪这一层意思,在房屋内外绘制、悬挂男性生殖器造像,象征着给房主带来好运。这很像中国人在门口挂照妖镜、八卦镜等。不丹人还在村口和泉眼边等他们觉得需要保护的地方竖起木雕阳具,钥匙扣上、汽车内的装饰品上也少不了它,保佑他们出入平安。(撰文/孙凤福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7期)

不追求GDP的他们是给幸福下定义的人

撰文/王心阳 熊蕾 绘图/于继东

2006年之前,不丹这个只有70万人口的农业国家并没有知名度,但在2006年之后,不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因为它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不丹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大多数不丹人都比较单纯,生活得简单、快乐,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这三个男子的眼神都很纯净,孩子们的眼神更是澄澈。这几个幸福的人所在的这栋不丹传统建筑的木窗,绘有传统的彩色花纹。摄影/Christophe Boisvieux/C

不丹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他们收入不多,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他们都很满足、都很快乐。这几个农民劳动了一上午,正准备在田边吃午餐。他们对艰辛的农业劳作没有抱怨,而是乐在其中,面对镜头,他们笑得多么开心。幸福原来可以这么简单。摄影/Lynsey Addario/C

在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把国民生产总值(GDP)当作发展的硬指标,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时候,不丹的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意识到单一强调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尽如人意地为百姓创造美满的生活,比如会出现家庭成员分散居住不利于亲密关系的维系、工作时间延长使得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等情况。特别对于不丹这样人口稀少、劳动和生活环境艰辛而生态又很脆弱的国家来说,不计代价地一味发展经济而无视全体国民的心理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最终将导致国家衰落。所以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GDP,不丹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发展目标。

到底什么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相同,因此对“国民幸福指数”的解释也常常是描述性的,而不像国民生产总值那样容易用数字来精准反映。有着经济学和社会学背景的卡玛乌拉,用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辅助国王,将国民幸福指数归纳为四个框架—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促进文化价值、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建立良好的政府治理。在这四个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制定了能具体产生幸福感的9大因素,分别是心理与精神的健康、时间平衡分配、社区活力、文化坚韧性和多样性、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生态环境、生活水平以及良好的社会治理。

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1972年登基后,领导他的内阁政府,陆陆续续出台了不少有利于促进这9大因素的政策。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卡玛乌拉和他领导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建立了一个用数据量化衡量国民幸福感的测评机制,设计了有72个问题的问卷,在全国进行广泛的基础数据采集。这张问卷清晰而透明地反映了不丹社会民众对生活的满意度,受到了不丹百姓的欢迎,旺楚克国王和他的内阁政府,从此真正走上了为不丹国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的道路。

全球幸福指数排名,不丹高居第13

早饭后,多雷和才让带我去拜访的,就是住在廷布城西北角的卡玛乌拉。“我从来没去过达索的家呢!”在路上,多雷一脸认真地说,“达索可是个了不起的重要人物。” 多雷称呼的“达索”,是旺楚克国王在5年前封赐给卡玛乌拉的尊号,以表彰他为王国在政策设计、社会制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卓越贡献。“达索”通常是王室男性成员的尊号,拥有这个尊号,意味着在正式场合要披红色的围布,并且身戴佩剑。

只用5分钟,汽车就驶出城中心区狭窄的街巷,开上一段城西边自南往北的大道。这条路铺着柏油,是2008年为了迎接不丹百年国庆和新国王加冕典礼修建的。行驶不到一公里,走了一个“之”字形后,拐上了一条不到2米宽的小径,两边是矮矮的篱笆,隔几米就有一棵旱柳,颇具乡野风情。

小径的尽头是一片为刚成立的民选政府的部长们修建的官邸,一栋栋不丹传统风格的小楼被灰色的围墙圈着。围墙外面一个独立的小院,木质的栅栏门敞开着—卡玛乌拉已经站在他二层小楼的台阶上迎接我们。他不到50岁,中等身高,穿一件半旧的手织棉布的长袍,颜色有点陈旧,头发剪得很短,戴着细黑边的眼镜,看人的时候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为什么他的房子没有在部长们的官邸区内呢?我欲言又止。卡玛乌拉仿佛看出了我的疑问, 笑着说:“我宁愿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这可是我亲自一点一点盖起来的。那时候还没有旁边的这个部长小区呢。这些是为在职的部长和议会主席提供的住宅,如果离职或者退休,就要搬回自己的房子,很费事的!”

回国工作的卡玛乌拉,和妻子索南结婚后在首都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按照政策,他得到一块位于郊区的宅基地,并可以砍伐21棵大树建设新房。“林业部门会为每对成立新家庭的年轻夫妇指定树木,并负责补种新树。即使那些树木在你自己家拥有的山林里,也不能自行砍伐。”他补充说,“如果你住在农村,家里的田地不够,还能分得7英亩的新土地,确保新家庭可以依靠种田养活一家人。”

“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机会吗?”我有点不敢相信,那意味着需要很多土地,而不丹这个山地国家只有不到10%的土地可以耕种。

卡玛乌拉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反问道:“你不是想了解我们如何测评百姓的幸福指数,来衡量并促进‘国民幸福总值’吗?还记得我们设计过一个问卷吗?一共有9个模块,就是围绕着心理与精神的健康、时间平衡分配等能具体产生幸福感的9大因素来提问。每个模块下分设几个指标,针对每个指标设立一个问题。举个例子吧,‘是否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生活水平’模块中‘不动产拥有权’指标下的考核问题。”卡玛乌拉把我们带进客厅,在沙发上坐下,开始进一步解释幸福指数。

“受访者被问到很多很具体的问题,比如在社区活力因素的互惠指数项目下,问卷问题是‘过去12个月中你平均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天数’;文化因素的母语指数项目下,有‘你的第一语言的水平如何’这样的问题;在良好社会治理因素的自由权利指数项目下,村民要回答‘是否有表达观点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卡玛乌拉特别强调自由表达权利的重要性。他告诉我,在不丹,每个公民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过去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时候,村民可以在国王经过的路上留下纸条,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提出建议。现在他们可以在网络、报纸、电视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2005年,按照卡玛乌拉设计的测评模式进行了不丹历史上最深入的一次国民幸福指数调查。这一次要比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问卷基础数据采集深入得多。全国20个宗(相当于中国的县)的12.6万多人口提交了有效答卷,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调查结果是51.6%的不丹人感到“非常幸福”,45.2%的人感到“幸福”,只有3.2%的人表示“不幸福”。

“很多人把幸福指数等同于开心的笑脸,这很不全面。”卡玛乌拉说,“我们之所以做这样的测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数据,而是为了政府制定国家政策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把提升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制定和完善所有政策的目标。比如我们的教育政策,规定人人可以享受11年的免费教育;而工业开发政策的制定,减少了矿产开采业,禁止森林砍伐,鼓励水电能源的开发。”

正如他所说的,2006年不丹参加了由英国独立智库新经济基金会发起的“幸福星球指数”的排名。这个排名比较的并不是人们常常误解的“哪个国家的人民最快乐”的问题,而是遵照“在平等、多样性和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创造财富新模式”的原则,评估一个国家的环境效益对人民福祉的促进。不丹在178个参与国家中位居第13位。

如今,“国民幸福总值”已经成为不丹的一张名片,那些前来不丹旅行的人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与朋友们分享在不丹的所见所闻:农民在田间用传统的方式种植谷物、山区的孩子们在学校享受免费的早餐、一年四季不同的地区举办各种民间节日庆典、家家户户的房子上按照传统习俗画着象征吉祥的装饰这一切构成了不丹这个快乐国度的正面形象,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行者来这里感受“最后的香格里拉净土”。(撰文/王心阳 熊蕾 绘图/于继东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