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动画片全集: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6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2:12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10-06 22:02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10-09 20:57
  晋文公赚了
  
  周襄王十八年(鲁僖公25年,公元前635),秦穆公带兵到了晋国的黄河边上,打算到郑国去护送天子回京师。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出了兵,在黄河边上与秦军相遇。晋文公的舅父狐偃(咎犯)对文公说:
  “想要取得诸侯的拥护,莫如勤王(为天子效力)。既可以使诸侯信服,又合乎大义。继承文侯的事业(晋文侯曾护送平王东迁),在诸侯之中宣扬信义,现在应该着手做了。”
  晋文公又让卜偃占卜,得到了吉兆。于是辞别了秦军,抢先一步带兵东进,到了阳樊(今河南济源东南),然后兵分两路:右师包围了王子带所盘踞的温,左师去接周襄王,护送回王城。接下来,右师在温地抓获了王子带,杀之于隰(音习)城(在今河南武陟县境)。王子带之乱至此落下了帷幕。
  平叛之后,晋文公到王宫朝见襄王,襄王用甜酒招待他。晋文公向周襄王“请隧”,就是请求在自己死后,墓地能有地下隧道。周襄王说:
  “这是天子的礼制。没有取代周室之德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所反对的吧?”
  晋文公自觉理屈,就不再要求了。但周襄王在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还是重赏了晋文公,赐给他阳樊、温、原、攒(cuán)、茅等一大片土地。这些地方大体上在今河南新乡和焦作地区、黄河之北,太行之南,晋国称之为南阳。但并不是今河南南阳市一带。
  看来周襄王为了维护礼制,死要面子,没有在殡葬制度方面向诸侯让步,却牺牲了实际的利益,拿出一大片土地来补偿,使周王室的王畿之地进一步缩小了。身上的肉可以剜下来,面子不能不要,这就是周天子的原则性。
  在这次勤王活动中,晋文公大赚了一笔。
  第一,在诸侯之中提高了威信,吹响了称霸的前奏曲。
  第二,晋国拥有了南阳之田,国土向东南方延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性的话题
  
  王子带之乱,从周襄王四年(鲁僖公11年,公元前649)到周襄王十八年(鲁僖公25年,公元前635),前后断断续续地跨越了15年。
  对于王子带之乱,高士奇评论说:
  “子带的祸乱,开始于惠后的宠爱。惠王死后,襄王甚至用秘不发丧的办法来稳定王位,可算是形势逼人啊。这时候襄王就应该割断骨肉之恩,采取断然的措施,却以仁义善良的原则来处理。子带召来戎人侵犯朝廷,他的罪过更加明显了。子带逃到泰山之阴(齐国),幸而他的根基已经断绝。齐人保全了他的性命,亲戚的情意很厚重。后来齐人请求王室让他回来,富辰也在其中怂恿,这是为什么?子带回来又与隗氏私通,再次挑起狄祸。襄王出走,在郑地避难过了一年。小不忍,则乱大谋,富辰怎么能推卸他的责任?……襄王之于子带,关系已经断绝,却又允许他回来,及至他进攻自己,还不忍心交战。天性诚笃,和仁人的不藏怒,不宿怨(不记仇)有什么区别呢?可惜他处理这件事没有遵循正道。而子带狼子野心,始终狂妄悖逆,是不能用做人的道理来责备他的。”(《左传纪事本末》卷四《王室庶孽之祸》节译。)
  综观这次跨度长达15年的王室动乱,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有关人性的话题,子带的毫无人性与襄王的无原则的人性化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子带,这个纨绔子弟,由于从小受到母亲的骄惯,只知自私和贪婪,而毫无道德节制。用高士奇的话来说,就是“不可以人理责矣”,是不能用做人的道理来责备他的,在他那里只有“兽理”而没有人理。引戎人攻入京师,致使社稷蒙尘,朝堂震荡;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通敌叛国,引狼入室。而当他在外面亡命十年后,襄王赦免了他的滔天大罪,允许他回来时,他却毫无悔改之心,竟与王后隗氏通奸,并再次发动叛乱,终于在晋文公的干预下自取灭亡。从子带的身上,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现代某些异类的独生子女,某些九0后的身影,其中官二代、富二代尤甚。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功利为原则,没有道德,藐视法制,常常发生令人难以理喻的恶性案件(如因为一点小事就杀害父母,同学等等)。这不能不使我们痛感教育的无能和人性的堕落。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整个事件中,周襄王却过于人性化了。一开始就发觉子带有篡权叛乱的迹象,但不敢或不忍下手,只能请求诸侯召开盟会声援,就是把国内问题国际化了。过了十年以后,把子带从齐国召回,本是出于手足之情,而子带竟欺兄霸嫂,再次发动叛乱,把狄人的兵力引入了京师。就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襄王却不想抵抗,只好再次逃亡在外,直到最后由正在图霸的晋文公替他铲除了这个毒瘤。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兄弟失和,再主要的是一场政治斗争,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稷的兴亡,该出手时就得出手,过分仁慈、退让是不行的。
  结合当今的政治现实来分析,在左倾路线盛行时期,为了“突出政治”,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便大批“人性论”,大力提倡“党性”、“革命性”。歌曲中就唱“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说“毛主席亲”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为什么非要把毛主席和爹娘对立起来不可?改革开放以后,“人性”、“人道”被正名,不仅不再批判它,而且还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施政”、“人性化执法”等新理念。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提高全民的(不只是某些阶层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是为了全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人性,人道?但凡事都应该有个度,有个临界线。讲人性也应该有个度,有个原则。对于那些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利益,侵害他人的生命,掠夺全民财富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就应该无情地惩处。这不是不讲人性,而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人性。
  人性,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讲人性,也不讲人性;为了讲人性,有时也不得不讲人性;这就是“人性”的辩证法。
  基于上述观点,愚以为:死刑要慎用,要少用,但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还不宜取消。对于残害他人生命和罪大恶极的贪腐分子,不能废除死刑。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周本纪》、《十二诸侯年表》、《秦本纪》、《齐太公世家》、《晋世家》、《郑世家》。
  2、《左传》
  3、《国语•周语》
  4、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
  ①《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记载:周桓王夺了苏忿生12邑之田,给予郑国。另据《左传•成公十一年》说:苏忿生是武王时的司寇而受封于温。这个苏子,应该是苏忿生的后裔,史失其名。
  ②《诗经•小雅•正月》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879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