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的童话1:3教您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20:10

3教您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类是从动物界进化与来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每时每刻都要与周围环境与事物打交道,产生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他们在对周围事物产生看法的时候,经历着:“个别事物的看法——各种事物的看法——整个世界的看法”的认识过程,逐步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但世界观又是自发的不系统的,没有严密论证形成理论体系,因此还不时哲学,必须经过哲学家进行理论加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

人们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个别具体事物(形成具体观点)——各种事物(通过概括成为自然社会思维的看法)——整个世界(整体看法根本观点)=哲学家理论加工形成哲学体系。

唯物论辩证法的形成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变法(具体事件)——政治结论: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

自然变迁: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自然结论:物生有两。

历史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综合加工:

宇宙的本质:五行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产生万物。) 宇宙的发展:相生相克,物生有两,道生一,一生二……

唯心论形而上学的形成

(中国古代)自然现象:日—月—星,古人认为,月亮围绕太阳运动,星星围绕月亮 君为臣纲 运动。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天不变道亦不变。 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可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指的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如我们前面讲到的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中,丢局部与保全局的思想。在现实中,我们强调全面地看问题,抓主流看本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等等,都是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看问题的。哲学在这里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作为指导思想,解决具体问题要用具体方法。哲学不能取代具体方法。比如赛马,有骑手的技术、心理状态、马的具体情况,场地及风向等等具体问题,就不是哲学问题。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一词,在英语中是:Philosophy,由“爱”和“智慧”两个词根组成,意即爱智慧,又称为“智慧学”“聪明学”;在中国,“哲”乃圣明、贤明之意。从字面上看,都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意思。但哲学是不容易学好的,因为它是高度抽象的产物,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所有的概念原理都是总和中的抽象,这是它与具体科学最大的不同。

打个比方,就象海水与盐的关系,具体科学与生活都包含哲理,但不等于哲学,就象海水包含盐分,但不等于盐一样,都有一个提炼的过程。因此,哲学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把握和接受的。有没有越学越笨的呢?有,故事“抽象的鸡与具体的鸡”就说明了这一点。表面看来,是个笑话,实际上有深刻的含义。这里涉及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从研究对象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总体,包括自然社会思维。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从研究任务看:哲学研究的是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特殊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特殊规律。

从社会作用看:哲学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起指导作用。

具体科学提供的是个别领域的具体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相互否定。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结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现实世界无非两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哲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凡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派生精神的,属于唯物论。

凡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的,属于唯心论。

哲学上的流派很多,但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只要从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入手,就可以区分基本属于唯物论或唯心论派别。

下面我们作一些分析:基督教的《圣经》里“旧约全书”的“创世说” 在万事万物之上有主宰一切的上帝(耶和华)。

礼拜一:上帝创造了天地,有了白昼;

礼拜二:上帝创造了空气和水;

礼拜三:上帝创造了大地、海洋和植物;

礼拜四: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

礼拜五:上帝创造了动物;

礼拜六:上帝创造了人类。

在这里,问题的焦点是上帝是什么,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精神实体。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即精神创造物质,属于唯心论。

佛教的禅宗在广东流传甚广,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四大流派之一。相传五祖传衣钵时,他的大弟子神秀做了一首佛偈,当时慧能只是一个小沙弥,看了神秀的佛偈说“美则美矣,了犹未了”,于是也做了一首,我们作个比较——神秀:身如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心似明镜台;明镜亦非台;理应时时拂,本来无一物,不使惹尘埃。何处惹尘埃?

很明显,慧能对禅宗的否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理解比神秀更高一级,因此五祖弘忍只好将迦裟传给神秀,衣钵传给慧能,慧能连夜南逃,最后来到广东,形成历史上禅宗一分为二“南能北秀”的情况。小沙弥的争论:风动—幡动,慧能:心动。

注意佛教、儒教、道教的区别: 道教:强调超脱世尘,道观,称道士、居士、道姑;一般地说,不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但强调超脱“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道教强调无为与无不为,中国许多神话诸如“八仙过海”等都是道教的传说。道教的内功即今天的气功,外功即炼丹术。

佛教:强调“万事皆空”,否认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强调善恶因果报应。佛寺,称出家人和尚,尼姑。

儒教:注重现实,强调入世,“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庙,孔庙。

关帝庙是后人的神化,但关羽的确倍受儒家尊崇,仁义礼智信集为一体。

以上三者严格说来都不是唯物论,要么否定世界的客观性,要么夸大主观精神。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物是本质先于存在:如房屋,建筑之前已有图纸;裁纸刀,制造前形式已在工匠头脑中;苹果树,果实是苹果已在种子遗传基因中。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父母可以为孩子设想成为科学家、伟人、富豪……,但孩子的将来却不以父母设想为基础,本质是长大后自己去创造的。可见,存在不是物质第一性的东西,而是单纯主体性的存在,仍是唯心论。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所以我是存在的;

黑格儿的“绝对精神”的发展变化;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痛苦与无聊的两个命题)

尼采的“权力意志”…… 都属于唯心论的阵营。

注意一个问题: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共同点:回答关于世界的本质等问题。

区别点:哲学:宗教:以概念逻辑推理的形式,树立偶像盲目崇拜,提倡思考注重说理,不分慧愚,普遍性大。

结论:唯心论是精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神学。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

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线。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物质与精神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如何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界限。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是可知论。

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是不可知论。

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与友人乘船同游,海面刮起风暴,人们惊慌失措,同船的一头猪若无其事吃蔬菜。“聪明人应该象猪,一无所见,一无所感,因为风暴说不定是假的呢”(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现实世界、此岸世界、不彼岸世界现象,可本质自为之物,逾自在之物越。康德哲学有二元论的倾向,承认了物自体的存在,但从人的思维的矛盾性出发,进而提出自在之物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他看到了人的感觉中有假象导致的错觉的存在,但把一切感觉都看成错觉,感觉就成为达到正确认识的一堵墙,妨碍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休漠的不可知论:从人的感觉的可变性出发,进而否定物质的客观性。他提出,一张桌子,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看感觉都不同,因此,物质只是一堆不可捉摸的抽象符号。他的不可知论比康德走得更远。

唯物论与彻底的唯心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物论与彻底的唯心论都是可知论,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一切唯物论的可知论都是反映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

一切唯心论的可知论都是先验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红色——视觉、苹果、圆形——视觉复合成“苹果”这一事物;香甜——嗅觉、柔软——触觉;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演变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根源哲学不是与人类共同产生的,而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才产生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产生、发展、对立也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1)唯物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就开始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实践水平低下,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低下。但原始人在长期与自然打交道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与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接触,产生了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才能生存的观念。这就是唯物论在原始社会的历史根源。

阶级根源: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进步的思想家对人们的唯物主义的自发观点进行概括提炼,从而形成了唯物论的世界观。

认识论根源:任何一个正常的没有受过唯心论影响的人,都可以是自发的唯物论者。你每天接触的人和事是独立于你之外而存在的,你认识和研究的对象规律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相信有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一切科学和认识的基础”。(爱因斯坦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解决问题,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