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杂志pdf网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2:1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工程师先在头脑中构建出大厦,接着画出工程设计图,然后由工人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正确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

  4.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辩证法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绝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先验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

  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也是客观的

  B.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而形式也是主观的

  C.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人有同环境相分离的自我意识

  B.人有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

  C.人有着动物所没有的思维

  D.人能进行劳动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概念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

  B.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C.由主体决定的对象

  D.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9.意识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B.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C.主体把客体的信息同化为主体的精神产品

  D.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13.古代哲人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辩证法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客体”这一概念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B.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C.客体是产生并决定主体的

  D.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15.在新时期,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我们可以从哲学上这样来看待创意产业(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时代的发展使得精神也可以具有第一性

  16.庸俗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D.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1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是否被意识所反映来界定的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C.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片面地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C.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D.强调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19.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生产实践

  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各类行业的分工

  20.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的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21.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2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D.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

 二、选择题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在物质观上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物质局限于自然界还是也包括人类社会

  C.是否认为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

  D.把物质理解为某种物质结构及其属性还是理解为客观实在性

  2.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和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这段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B.实践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C.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4.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变历史规律

  C.能动地反映世界

  D.能动地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C.坚持了世界的物质多样性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其特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实践的主体群众性

  7.辩证唯物主义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看法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相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8.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本题难度系数为05)()

  A.统一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B.具有暂时性和可变性

  C.研究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

  D.给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证实和提供新的材料

  9.下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C.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D.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人类社会是统一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1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人的存在方式

  D.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12.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下列关于实践的这种中介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通过实践活动人与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B.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C.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D.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13.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

  B.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1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能动性发挥越大,客观规律的作用越小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6.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D.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1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和改造实现的

  B.人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1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D.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1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该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静中有动

  B.动中有静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21.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这表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C.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D.时间、空间是人天赋的认识能力

  22.主体和客体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B.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C.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D.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2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D.观念是人脑产生的

  24.人在实践中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主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客观世界

  B.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

  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主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能够正确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25.下面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是自在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自由自在存在的世界

  B.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界

  C.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D.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

  27.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能动活动

  28.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确定实践方案

  B.实践目标的制订

  C.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D.实践结果的检验

  29.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能动地改造世界

  B.人的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

  C.能动地反映世界

  D.能动地改变意识

  30.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客体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

  B.有待认识的客观规律

  C.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D.客体具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31.“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理念在事物之先

  32.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正确理解,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对规律只能承认、接受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3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人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B.指道德实践

  C.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D.人的存在方式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点。对于题干中的事实,考生不会不理解。但断定这一事实说明的哲学原理,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话,也有一定的难度。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几乎不会有考生选择A和C。选择D项的考生,多半是因为对列宁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误解和类推。实际上,只要考生对题干中的事实稍加分析就可明确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施工这一条件而转化为“大厦”一物质现象的,而不是意识本身创造的物质(D项)。所以在B和D项中再排除D项,正确选择就只能是B。四个选项中,也只有B项是正确的表述。所以,从这方面也知道正确答案。

  2.【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该知识点是在考试中多次考到的知识点。本题中,命题ABD都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有命题C表达了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3.【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对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题目问的是“客观前提”。本题中各选项对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都有意义,但客观的、必须的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前提,就谈不上能够“正确”地去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所以只选D。其他的选项也可以有作用,但不是客观前提。

  4.【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这是本章的基本知识点。唯心主义是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与运动割裂开来,所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物质和运动、静止,所以选D。

  5.【答案】C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意识的主体性的理解和掌握。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应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性。集中表现在,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题干中马克思这段话就是说明了“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的特点(C项)。该题没有难点,只要明白题干这段话是正确的,就应该找到正确答案。题中的四个选项,其中A、B、D三项明显不合题意。

  6.【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具体是考查对意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准确理解。题干是对“意识本质”基本内容的认定,命题C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表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所以答案是C。其他的选项都片面。

  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语言、思维、劳动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劳动,所以本题最佳选择是D。本题审题时要注意到“最根本的区别”。

  8.【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具体是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不是客观世界,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创造出的对象。所以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9.【答案】B

  【解题思路】意识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脑的机能,二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本题中命题A仅说了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不全面,命题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也是不正确的。

  1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实践概念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既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A项),也不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C项),当然更不是动物式的“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D项)。

  11.【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特性的理解,以及对意识的来源和本质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类似感觉的特性基础上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答案是D。

12.【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题的回答,首先要审题,题干强调的是作为实践“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使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

  13.【答案】D

  【解题思路】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作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作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这是典型的相对主义观点。

  14.【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客体的概念。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所以客体不是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客体也不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反过来,也不能说客体产生并决定主体。所以本题选B。

  15.【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但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所以选B。A、C、D都是唯心主义的表述。

  16.【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概念、物质与意识的正确关系。庸俗唯物主义是把意识看作是物质的分泌物,认为人脑分泌意识,从而把意识直接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的主观性,对意识作了庸俗的理解。命题A、B、D都不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的准确表述。所以本题选C。

  17.【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物质定义的完整准确理解。对于事物,一般下定义的方法,是把该事物纳入到更大的类中,比如“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对于物质难以这样来定义,因为无法找到更大的类可以将物质归入。所以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正因为是这样界定,所以确立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命题片面,“能被意识所反映”未必已经被意识所反映。本题中B、C都无法对物质进行界定,所以不选。

  18.【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具体是考查不同派别对“意识”的理解。A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一般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同样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本题选C。

  19.【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践活动的类型的基本知识点。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活动的活动。

  20.【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但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是由主体的不同社会地位、知识素质等等所决定的,体现了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不同的人之所以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本身也是客观的,也是有客观原因的,意识受到客体的影响。不能说意识是人的自由创造、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ABD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1.【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理解。考生对该知识点有所了解就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命题BC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只有命题A。

  22.【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本题问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四个备选答案要严格在这个题干的指导下来选择。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本题选A。其他的描述,对于这个题干来说,都是不准确的描述。

 二、选择题

  1.【答案】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体是考察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命题A、C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命题B、D,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命题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首先强调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内涵的认识。实践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态,并不能够创造物质。实践作为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命题A、B、C是准确的表述。D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表述,但不是这道题的题干中所强调的内容,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3.【答案】BC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关系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哲学物质范畴的现实基础,而哲学物质范畴要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新成果进行哲学抽象和概括,并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懂得这一基本关系,此题就不难解答。在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B和C项是符合题意的。

  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命题AB,都属于唯心主义的命题,它的特点是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以致得出意识创造规律创造世界的结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选择CD。

  5.【答案】ABCD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的理解。这是关于物质观的基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正确答案是A、B、C和D四个选项。

  6.【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特征的把握。题中ABC都是实践的特点,所以要选。至于命题D,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实践特点的反映,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实践的特点之一,所以也在选择之列。

  7.【答案】A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认识。命题B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绝对化,是错误的。命题D前半句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后半句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也是不正确的。命题A、C是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表述,所以选A、C。

  8.【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具体来说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范畴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从个别的角度对物质结构的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命题B、C、D是对的,命题A不正确,自然科学与哲学是不同的方式,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有关系,但自然科学的具体理论与哲学的范畴不是统一与被统一的关系。

  9.【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观点。A项“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来自德国人杜林(曾被恩格斯专门撰文《反杜林论》批判过的学者)的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其他几个命题均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知识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属于一般和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所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包括命题CD。

  11.【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观点的正确理解。四个选项都是关于实践观点的正确表述,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这些都是关于实践的最基本知识点。

12.【答案】ABCD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因此,A项和D项很容易被选出来,如果考生知道人们通过实践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也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的重要内容,那么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自然也在应选之列,故而BC项也是正确答案。

  13.【答案】ABD

  【解题思路】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具体考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的知识方面。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作为人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A项),它是“社会的产物”(B项),无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D项),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无所谓意识。所以A、B、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所以C项是错误的。

  14.【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符合题意的是命题CD。命题A曲解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命题B没有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不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越认识客观规律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5.【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知识要点包括: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创造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它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是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由此可以选出ABC项三个正确答案,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动,D项显然是错误的。

  16.【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知识点的掌握。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过程和结果全是客观的,这四个方面都是实践客观性的体现。

  17.【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18.【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包含的内容的掌握和确认。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是指它的实在性,而主要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项),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C项),“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D项)。考生做此题,容易误选A项。

  19.【答案】A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命题B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C是正确的表述,但与本题的题干无关,不是题干所强调的含义,所以不选。

  20.【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掌握。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上句“风定花犹落”就是“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静相映成趣,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接近2007年真题第1题。但这道试题是典型的考查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试题,在2007年以前的试题集里面也多次采用。

  21.【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统一的,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命题A、D是康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

  22.【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人以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因为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关系。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表述。

23.【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意识的理解。人脑自身不会产生意识,所以命题A、D都是错误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的是命题B、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观念的东西能够反映物质的东西。

  24.【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目的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掌握和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者具有同一的运动规律,并且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断定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25.【答案】ABCD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确认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由于电脑的产生,人的部分脑力活动被机器——电脑来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脑和电脑的关系。但是无论电脑怎样“过人”,它究竟不是人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活动,与人脑有着本质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反映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关系。该题需要考生根据基本知识点,注意阅读思考选项,难度不大。

  26.【答案】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自在世界的知识点的掌握。关于自在世界本章相关的有清晰的知识表述。本题中命题A是望文生义,在不选之列。

  27.【答案】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知识点。选项AB是正确的关于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表述,但题干问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所以不选。选项CD是正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述。

  28.【答案】AB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环节的记忆和理解。实践环节包括: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根据以上的基本的记忆与理解,答案是ABCD。

  29.【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本题中命题D,属于唯心主义的命题,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能动性体现的表述,所以答案有AC。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也包括了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所以B也选。

  30.【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客体概念的理解。客体不等于是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中的一部分,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或者说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命题B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1.【答案】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命题A、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命题B、C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2.【答案】AB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命题D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想到的东西是意识的东西,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命题A、B、C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33.【答案】AC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内涵。属于本章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很多哲学体系中的“实践”指道德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不是这样的内涵。命题A、C、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