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斗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0:48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就是理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来源:www.examda.com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掌握}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首先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是物质派生意识,还是意识派生物质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主义的发展,曾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两个阶段。
辩证法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性变革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来源:www.examda.com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掌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什么是物质"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来源:www.examda.com
物质运动可分为5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性(即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又是可知的。
规律和物质以及物质运动一样,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称为客观规律。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掌握}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为实践和科学长期发展所证明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来源:www.examda.com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
从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2、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意识,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所有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情感是对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则是对人与自身行动之间关系的反映。无论正确、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三、意识的作用
1、 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
2、 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来源:www.examda.com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则是第二位的。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来源:www.examda.com
从方向上看,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运动和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发展是事物相互联系产生的运动、变化
运动、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二)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序、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的权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
(二)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来源:www.examda.com
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质变又开始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
(三)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来源:www.examda.com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的矛盾有内、外之分。
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位的。是发展的根据。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第二位的。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
(四)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类似于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即矛盾
(二)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1、 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 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坚持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来源:www.examda.com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1、生产实践:生活活动,是处理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3、科学实验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活动三要素:认识者(主体)、认识对象(客体)、认识活动。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六、认识的过程来源:www.examda.com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总规律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次飞跃的目的,首先在于探索真理和获得真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就是同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来源:www.examda.com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理解为内容的客观性、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理解为广度深度的有限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绝对主义:夸大绝对性,不承认相对性。表现为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
相对主义:夸大相对性,不承认绝对性。表现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即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但真理与价值是有区别的,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而价值是指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1、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来源:www.examda.com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生产方式首先包括人们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以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即生产力。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是由各种复杂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意识的构成,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不同的划分。
1、 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说,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 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说,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层次,表现为情绪、风俗、习惯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层次,表现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
3、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来说,可分为反映经济基础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反映经济基础的、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属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属于上层建筑。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源:www.examda.com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是第二性的。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是经济基础。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表现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
2、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宗教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常称思想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是第二性的。
第三节 阶级、国家、革命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形成不同阶级的基础,也是阶级划分的最具有决定意识的标准。
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典型的阶级社会。奴隶主和奴隶、地方和农民、资产者和无产者分别是这三个社会中的基本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国家与革命来源:www.examda.com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防止和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
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法庭、监狱、警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
国家具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主要是阶级统治职能,也有社会管理职能。对外主要是保卫国土不受侵犯的职能,也有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三、我国现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
1、 敌我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对立和冲突基础上的对抗性矛盾。
2、 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第四节 群众、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来源:www.examda.com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概念原理逻辑框架都基本是五十年代的老面孔,缺乏时代气息,给人予“炒冷饭”的感觉。
其二是资产阶级学术著作与现代科学、现代生活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联系密切,可读性较强,容易与青年学生沟通。
例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中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对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有所作为的青年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但在未加分析的情况下全盘接受,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再如:尼采的“权力意志”提倡的“重新估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希特勒、墨索里尼把它推向极端,成为帝国主义法西斯专政的理论依据;李大钊、郭沫若、鲁迅也推崇尼采,利用它冲击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八十年代末的大学生刘勇推崇尼采,却走上了杀人自杀的犯罪道路。可见,阅读西方学术著作,必须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怀疑精神当然有价值,我们纪念屈原,不仅是他的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精神。我们学习不能跟着感觉走或人云亦云,要提倡思考说理分析,才能有所得。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表现在能否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试分析几个问题:
一、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观念、心理上的差别,在广告上的表现:
西方:崇尚科学向前看“最新科技产品,领导世界潮流”。
中国:厚古薄今向后看“宫廷御酒,宫廷配方(化妆品)”。
现象上看是这样,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中国人自身的矛盾与缺陷: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灿烂的思想文化传统,有构成“礼仪之邦”的精神支柱的伦理思想;充满辩证思维的军事思想;璀灿的文学艺术等等。
西方:研究中国的《易经》《孙子兵法》的人很多,古为今用,可用于现代化管理和商战。
《易经》在西方被译为“变化之书”。它的精髓在于强调“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几个卦象看:
“泰”卦:乾上坤下,阴阳交感运动变化,故吉。
“兑”卦: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对我们有启发作用。初九,和兑,吉(与人说话和颜悦色故吉);九二,孚兑,吉,悔亡(孚即诚信,诚恳待人且守信,不会出现令人懊悔的事情);九三,来兑,凶(不该说硬说,不讲理,不友好);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遇事商量,介疾般的疙瘩也能解);六五,孚有剥,凶,有厉(两面手法,让人不信赖,故凶);上六,引兑,大吉(引即牵引,当说则说,不该说不说,故大吉。);
“履”卦:履虎尾(跟在老虎的后面走,有风险)终吉(小心应付就可以化解风险);“坎”卦:有孚(诚信)维心(专心致意)行有尚(按规律办事)终无咎。
“困”卦:亨贞(意志坚定)大人吉(心胸宽广)无咎(化解困境)。
可见,《易经》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它不是把命运交给上天,而是交给人类自身,不管碰到什么卦像,都可以凭着人类的智慧去化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和日本我国的《易经》大受欢迎的原因。日本的小学生必读的课外书包括中国的唐诗宋词,他们的文学和歌曲都有明显的唐宋风韵。
中国:浓重的寻根意识,“把根留住”“血浓于水”构成民族意识,但寻根不是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易经》成为算命的东西(手相术、脸相术)。寻根为了祭祖拜山修祠堂,甚至为修祠堂毁学校。同样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何为精华,何为糟粕?
2、对待新的科学理论,中国也有人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动不动就是“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康熙皇帝与信息”、“计算机与八卦”、“形而上学与周易”(报刊题目)…… 为何新的科学理论出现总与中国文字有关?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又是唯一从古文化继承而来的文字,从未中断。古埃及巴比伦等文化都湮灭了,只有中国的古文字发展至今,没有多大变化,我们今天再读古文也毫不困难。新理论翻译过来,都有个文字对应的问题,一定与古代文字有关,文字有关不一定在古代就有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四大发明有口皆碑,但这些发明是如何运用的呢?
指南针:在西方,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缔造了一大批风水算命先生,指南针成为他们胡说八道的工具——罗盘。
火药:在西方,洋枪洋炮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黑暗的中世纪,进入了资本主义文明时代。在中国,火药用于老百姓的红白喜事的鞭炮,大刀长矛用了几千年,直到帝国主义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没有《病理学》;有赵州安济桥,但没有力学;……中国古代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没有用于发展生产力,至使文明古国步入现代之后,贫困落后,一穷二白,百孔千疮。今天,边远地区的农民生活仍然非常贫困,生产方式仍然很原始。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世界上最强盛的,经历了多少次宫廷政变,改朝换代丝毫也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列宁认为“一个国家的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锻炼出来的。锻炼的最好途径就是学习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理论思维能力。
全世界的大学都开设哲学课程,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概念原理都是高度抽象而来的,对这种高度抽象的理论的学习,是培养理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当然,虽说哲学理论的学习是对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锻炼和培养,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习哲学有什么用?两年前,在北京大学、深圳大学和美国几个著名的大学进行了一个民意测验,要求大学生回答21世纪的领袖应该有什么样的素质,北大与深大和美国的大学生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21世纪的领袖应该有更多的哲学情怀。发动战争、破坏环境、民族分裂、恐怖活动等都与人类的物欲、野心、霸权、狂热有关。21世纪的领袖们如果有更多的哲学情怀,可以有更多理性思考,更为全面和深远的目光,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前途将更加光明。在这里,哲学不仅仅是政治,它更是科学。
当然学习哲学的作用不是功利层次立竿见影的,潜移默化也是因人而异的,它主要通过人的能力表现出来。
人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文笔优美)(抽象思维:逻辑性强);
综合能力(哲学能力)善于把各种思维要素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对问题作总体的把握,为解决问题寻求新的方法的能力。
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 田忌的马:齐王的马上 —— 中 (田胜第一场) 中 —— 下 (田胜第二场) 下 —— 上 (齐胜第一场)田忌取胜的原因就在于把三场赛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丢局部而保全局,这就是哲学思维能力。具体的比赛有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方法,这些不是哲学问题。我们常见这种情况,有同学说;我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但不知道与我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原理,确实没有用。物质及其运动规律为我们提供的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即深入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主观主义以貌取人。寻找客观规律并掌握它运用它,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这就是哲学的作用。
通过学习哲学,使我们在处理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的问题与矛盾时受到启发,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分析:中庸之道与偷牛贼,一钱斩吏。
学习哲学最重要的是提倡思考,不能死记硬背,正如我国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提倡思考,大胆质疑,才能有所得。
学习要求:
课堂要求: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理论,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提倡思考,注重说理,理论联系实际。
1、深刻理解原理上形成独立见解;
2、联系实际平等探讨问题;
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
4、评分标准:平时成绩30%(考勤,提问,讨论,作业)考试成绩70%综合总评。
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什么是哲学?
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碰到的问题,也是第一个大概念。
哲学是人类才会产生的问题,因为哲学是人类沉思默想的产物,与人类思维的矛盾性紧密联系。在古希腊,人们已开始思考哲学问题,出现了芝诺的“四大难题”:二分说:把运动过程不断地一分为二,有限的时间里走不完无限的点(与我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歇”的思想不谋而合)阿基里斯追不上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著名的短跑运动员,该命题有个前提, 由于龟先行一段,芝诺认为阿基里斯要追上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但龟永远在前。飞矢不动:矢即古人用的箭,从弓上射出之后,在空中的一刹那间,既占有与自身等同的空间,又突破自身的空间(就象电影中镜头的定格)运动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
二分之一等于两倍:有两个物体,以同等速度反方向运动,每小时一公里的速度,二分之一小时之后,两个物体的距离是自己离开出发点的两倍。这些难题在今天已不是难题,但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知识,能从思维中发现这些矛盾,是非常不容易的。正是有了人类不断发现思维的矛盾性,才产生了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类是从动物界进化与来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每时每刻都要与周围环境与事物打交道,产生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他们在对周围事物产生看法的时候,经历着:“个别事物的看法——各种事物的看法——整个世界的看法”的认识过程,逐步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但世界观又是自发的不系统的,没有严密论证形成理论体系,因此还不时哲学,必须经过哲学家进行理论加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
人们的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个别具体事物(形成具体观点)——各种事物(通过概括成为自然社会思维的看法)——整个世界(整体看法根本观点)=哲学家理论加工形成哲学体系。
唯物论辩证法的形成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变法(具体事件)——政治结论: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
自然变迁: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自然结论:物生有两。
历史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综合加工:
宇宙的本质:五行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产生万物。) 宇宙的发展:相生相克,物生有两,道生一,一生二……
唯心论形而上学的形成
(中国古代)自然现象:日—月—星,古人认为,月亮围绕太阳运动,星星围绕月亮 君为臣纲 运动。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天不变道亦不变。 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可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指的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即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如我们前面讲到的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中,丢局部与保全局的思想。在现实中,我们强调全面地看问题,抓主流看本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等等,都是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看问题的。哲学在这里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作为指导思想,解决具体问题要用具体方法。哲学不能取代具体方法。比如赛马,有骑手的技术、心理状态、马的具体情况,场地及风向等等具体问题,就不是哲学问题。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一词,在英语中是:Philosophy,由“爱”和“智慧”两个词根组成,意即爱智慧,又称为“智慧学”“聪明学”;在中国,“哲”乃圣明、贤明之意。从字面上看,都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意思。但哲学是不容易学好的,因为它是高度抽象的产物,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所有的概念原理都是总和中的抽象,这是它与具体科学最大的不同。
打个比方,就象海水与盐的关系,具体科学与生活都包含哲理,但不等于哲学,就象海水包含盐分,但不等于盐一样,都有一个提炼的过程。因此,哲学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才能把握和接受的。有没有越学越笨的呢?有,故事“抽象的鸡与具体的鸡”就说明了这一点。表面看来,是个笑话,实际上有深刻的含义。这里涉及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从研究对象看:哲学研究的是世界总体,包括自然社会思维。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从研究任务看:哲学研究的是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特殊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特殊规律。
从社会作用看:哲学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起指导作用。
具体科学提供的是个别领域的具体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相互否定。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结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现实世界无非两类现象,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哲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凡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派生精神的,属于唯物论。
凡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派生物质的,属于唯心论。
哲学上的流派很多,但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只要从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入手,就可以区分基本属于唯物论或唯心论派别。
下面我们作一些分析:基督教的《圣经》里“旧约全书”的“创世说” 在万事万物之上有主宰一切的上帝(耶和华)。
礼拜一:上帝创造了天地,有了白昼;
礼拜二:上帝创造了空气和水;
礼拜三:上帝创造了大地、海洋和植物;
礼拜四: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
礼拜五:上帝创造了动物;
礼拜六:上帝创造了人类。
在这里,问题的焦点是上帝是什么,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精神实体。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即精神创造物质,属于唯心论。
佛教的禅宗在广东流传甚广,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四大流派之一。相传五祖传衣钵时,他的大弟子神秀做了一首佛偈,当时慧能只是一个小沙弥,看了神秀的佛偈说“美则美矣,了犹未了”,于是也做了一首,我们作个比较——神秀:身如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心似明镜台;明镜亦非台;理应时时拂,本来无一物,不使惹尘埃。何处惹尘埃?
很明显,慧能对禅宗的否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理解比神秀更高一级,因此五祖弘忍只好将迦裟传给神秀,衣钵传给慧能,慧能连夜南逃,最后来到广东,形成历史上禅宗一分为二“南能北秀”的情况。小沙弥的争论:风动—幡动,慧能:心动。
注意佛教、儒教、道教的区别: 道教:强调超脱世尘,道观,称道士、居士、道姑;一般地说,不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但强调超脱“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道教强调无为与无不为,中国许多神话诸如“八仙过海”等都是道教的传说。道教的内功即今天的气功,外功即炼丹术。
佛教:强调“万事皆空”,否认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强调善恶因果报应。佛寺,称出家人和尚,尼姑。
儒教:注重现实,强调入世,“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庙,孔庙。
关帝庙是后人的神化,但关羽的确倍受儒家尊崇,仁义礼智信集为一体。
以上三者严格说来都不是唯物论,要么否定世界的客观性,要么夸大主观精神。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物是本质先于存在:如房屋,建筑之前已有图纸;裁纸刀,制造前形式已在工匠头脑中;苹果树,果实是苹果已在种子遗传基因中。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父母可以为孩子设想成为科学家、伟人、富豪……,但孩子的将来却不以父母设想为基础,本质是长大后自己去创造的。可见,存在不是物质第一性的东西,而是单纯主体性的存在,仍是唯心论。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所以我是存在的;
黑格儿的“绝对精神”的发展变化;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痛苦与无聊的两个命题)
尼采的“权力意志”…… 都属于唯心论的阵营。
注意一个问题: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共同点:回答关于世界的本质等问题。
区别点:哲学:宗教:以概念逻辑推理的形式,树立偶像盲目崇拜,提倡思考注重说理,不分慧愚,普遍性大。
结论:唯心论是精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神学。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
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线。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物质与精神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如何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界限。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是可知论。
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是不可知论。
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与友人乘船同游,海面刮起风暴,人们惊慌失措,同船的一头猪若无其事吃蔬菜。“聪明人应该象猪,一无所见,一无所感,因为风暴说不定是假的呢”(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现实世界、此岸世界、不彼岸世界现象,可本质自为之物,逾自在之物越。康德哲学有二元论的倾向,承认了物自体的存在,但从人的思维的矛盾性出发,进而提出自在之物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他看到了人的感觉中有假象导致的错觉的存在,但把一切感觉都看成错觉,感觉就成为达到正确认识的一堵墙,妨碍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休漠的不可知论:从人的感觉的可变性出发,进而否定物质的客观性。他提出,一张桌子,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看感觉都不同,因此,物质只是一堆不可捉摸的抽象符号。他的不可知论比康德走得更远。
唯物论与彻底的唯心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物论与彻底的唯心论都是可知论,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一切唯物论的可知论都是反映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
一切唯心论的可知论都是先验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红色——视觉、苹果、圆形——视觉复合成“苹果”这一事物;香甜——嗅觉、柔软——触觉;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演变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根源哲学不是与人类共同产生的,而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才产生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产生、发展、对立也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1)唯物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就开始形成自己的主观世界,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实践水平低下,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低下。但原始人在长期与自然打交道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与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接触,产生了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才能生存的观念。这就是唯物论在原始社会的历史根源。
阶级根源: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进步的思想家对人们的唯物主义的自发观点进行概括提炼,从而形成了唯物论的世界观。
认识论根源:任何一个正常的没有受过唯心论影响的人,都可以是自发的唯物论者。你每天接触的人和事是独立于你之外而存在的,你认识和研究的对象规律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相信有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一切科学和认识的基础”。(爱因斯坦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解决问题,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根源。
(2)唯心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没有科学知识,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但又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火山爆发、地震找不到合理解释;打雷闪电、洪灾旱灾、做梦——梦见死去的亲人,以为死去的亲人的灵魂回来了,有些原始部落甚至要追究人的责任。 无法理解各类现象——万物有灵;无法理解做梦现象——灵魂不死,进一步走向图腾崇拜,夸大了自然力,神化了精神现象,原始社会的原始宗教泛神论就是唯心论的社会历史根源。
阶级社会根源进入有阶级社会之后,统治阶级进一步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并对原始社会的自发的唯心论观点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唯心论的思想体系。古希腊唯心论者柏拉图:《理想国》认为:理想的国家是金字塔形的,王——神用金子铸造的——品格是智慧; 武士——神用银子铸造的——品格是勇敢;平民——神用铜铁铸造的——品格是忍耐(奴隶不是人,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这种国家才是永恒不变的理想国。中国的封建伦理纲常的形成: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的四德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在经过宋代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
认识论根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相对独立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有可能通向唯心主义。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实践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是无限发展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列宁认为“直线性与片面性,死板与僵化,主观主义与主观盲动性”就是唯心论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客观事物发展的无限性提供了唯心论产生的可能性,阶级社会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由于主客观的矛盾永存人类思维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性具有长期性,
所以我们既要揭露唯心论的阶级根源,也要分析其认识论根源。列宁认为,唯心论是从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来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植物不可能每一朵花都结果,不结果实的花一样有生命力,只要人类认识这棵大树是活的,就存在产生唯心论的可能性。分析唯心论的认识论根源,正是为了提高避免唯心论产生的自觉性。小学、初中我们学习的数学是常量(这个年龄段只能接受非此即彼),高中、大学我们学习的数学是变量(这个年龄段已能接受亦此亦彼),自然科学本身不研究这个问题,在思维中达到辩证法,必须借助哲学思维才做得到。唯心论的阶级根源说明了其反动性,唯心论的认识论根源说明了其反科学性,两者是不相同的。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思想历程,对世界本质的唯心论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但其中也有价值的东西,要作具体的分析。
3.唯物论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哲学唯物论的发展,从哲学史看,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对世界本质的唯物论看法,从总体上看基本是正确的,但其中不乏形而上学和不科学的成分。
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从直觉出发在整体上观察把握世界,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或几个具体事物。
古希腊: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
中国古代:五行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产生万物。特点:朴素性(缺乏理论论证的严密性)、直观性(采用文学比喻的方法)、整体性(把世界理解成有一个总的根源)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受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影响,这一时期唯物论表现出形而上学性。
对世界本原的观点看:直接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原子论》 但把它推向绝对“物质的最后单位,不可入性”。
对物质运动的观点看:机械运动取代了一切运动形式,“人是机器” 具体理论进步了,不再是猜测,而是结合了科学材料。但总体方法退步了,没有了辩证思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本质与规律及运动,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论。
特点:机械性(机械运动取代一切)、形而上学性(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运动、时间、空间……)、不彻底性(历史观的唯心论)、牛顿: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 渺小的哲学家,自发的唯物论者,不能从事物内部理解物质运动,(第一推动力),晚年用了整整二十年去寻找第一推动力写了一本《约翰启士录》做了宗教神学的俘虏。
辩证唯物主义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获得了迅速发展,马恩结合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唯心论的两种基本形式
唯心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论夸大了客体精神,我们在前面分析过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国宋明理学中的“理念”和基督教的“上帝”等都是客观唯心论的表现形式。这种客体精神是超越世界和人类的一切之上的精神实体,客观唯心论在社会生活方面表现为宿命论。
主观唯心论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17世纪英国的大主教贝克莱提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在我国古代,有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如果是从认识论探讨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念发达处,便即是行了”等等,但如果是在本题论上探讨,就是主观唯心论。
在现代社会,主观唯心论表现为唯意志论,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等。
辩证法发展中的三个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辩证法阶段。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与朴素的唯物论结合,达到了当时人类认识的最高成果。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第一次遇到的河水不是第二次遇到的河水,因为河水是流动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太阳不是明天的太阳,因为太阳是运动的)。中国古代:一切皆流,无物常在。物生有两。“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道教思想)特点:直观性、朴素性、猜测性。
近代唯心辩证法阶段。近代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辩证法与唯物论相分离,以纯思辩的形式出现,与唯心论结合。主要代表人物黑格尔。这一时期辩证法有重大突破,整个理论体系都由黑格尔建立起来了,包括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形成了完整的逻辑框架,建立了严密的阐述体系。但被窒息在唯心主义的体系中。
特点: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上的思辩、晦涩、枯燥性,脱离实际和社会生活,成为象牙塔的学问。
现代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辩证法重新与唯物论科学地统一起来,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基本问题与两个对子毛泽东曾经把哲学上的斗争概括为“两个对子”即: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实质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交织在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两大阵营中。
辩证法把世界理解成相互联系无限发展的整体,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把任何事物都理解成一个过程。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
从根本上说,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虽然界限分明,但附属于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大阵营。辩证法要么与唯物论结合,要么与唯心论结合;形而上学要么与唯心论结合要么与唯物论结合。
如果把哲学史比作色彩斑斓的壁挂,唯物论与唯心论就象粗重的经线贯穿上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就象纬纱交织其中。哲学史上出现过: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朴素统一 ——赫拉克利特唯心论与形而上学溶为一体 ——柏拉图唯物论与形而上学混杂交溶 ——费尔巴哈唯心论与辩证法的同居共处 ——黑格尔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科学统一 ——马克思可见唯物论与唯心论两大阵营主线分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穿插其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制约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又深化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不是偶然的。有下面几个原因值得我们重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社会矛盾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形成了良好的理论环境,马恩关注时代动向积极投身于社会运动和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与成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传播发展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重要时刻,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
英国: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瓦特蒸汽机与珍妮纺织机)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生产力最发达 的国家。
法国:十九世纪初开始产业革命,经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推动产业革命,成为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德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产业革命,但发展迅速,成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英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已经完成;
法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正在完成;
德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进展迅速。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激化。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后8~10年为一周期。1836年,英法爆发经济危机。1847年,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卷入了经济危机。工人大量失业,阶级矛盾剧化,无产阶级陷入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三大工人运动爆发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7年,持12年之久。工人要求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几十万工人参加示威游行,许多地方实行了总罢工。“向资产阶级政权法律的进攻”(恩格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年和1834年两次,工人拿起了武器,提出推翻富人政权,建立真正意义的共和国。矛头直指资产阶级专政。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明确提出反对私有制社会,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马克思认为,三大工人运动“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三大工人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斗争失败表明:无产阶级面对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斗争经验。没有革命的理论作指导,工人运动就不能成功。我们通常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为什么?创立革命的理论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基本矛盾,还必须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加上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这些都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从工人运动看,不是不能产生理论,但更多的是产生机会主义思潮。工人运动处于自发的状态,就只能拉山头搞宗派,产生机会主义的理论。在19世纪中叶的工人运动中,一直到第二国际的产生,在工人运动中自发地产生了几个机会主义的理论:
蒲鲁东主义——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工人运动要走议会道路,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
拉萨尔主义——左倾机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的始祖。也就是流氓无产者的代表。流氓无产者斗争性很坚决,但是破坏性很大,只强调斗争,不讲究策略,我们从我党对许多绿林好汉的改造(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可见流氓无产者在工人运动中的破坏作用。
巴枯宁主义——左倾机会主义思潮,把农民也称为“反动的一帮”,工人运动要把农民排斥在外,没有把农民看作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在这些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只能归于失败。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并且成为工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单纯的政治经济条件还不能自发地产生理论,理论思维有它独立的发展规律,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吸取前人及同代人的思想成果才能发展。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
方法论上,从收集材料分门别类到整理材料,孤立地看待事物与现象发展到寻求事物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揭示自然界产生发展的过程,为人们唯物辩证地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内容上,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细胞学说有机界的动物植物有机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按细胞繁殖与分化的共同规律产生发育的…… 可见这一领域物质运动的同一性。
能量守恒与转化、无机界的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互相按一定的度量关系转化,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不变(守恒)。
可见运动与物质一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进化论 生物界一切生命体都由原始单细胞胚胎按“适者生存,物竞天演”的自然规律长期发展而来的。可见物质运动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自然科学虽然是研究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科学,但它与同一时期的哲学思维紧密相联,互相促进。从哲学发展看:
古希腊:自然科学是笼统的 —— 哲学上从整体把握世界的本质 (科学家也是哲学家,统称为“智者”);
近 代:自然科学分门别类 —— 哲学上形而上学占上风。
19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方法变化,尤其是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但自然科学又是从各自的特殊领域提供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佐证的,必须把世界理解成一个整体,唯物辩证地把握其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哲学领域,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相对走向绝对,才有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成熟,欧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也有重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环境和重要的思想材料。
列宁把它概括为“德国的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恩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盛行于十九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起源)——费希特、谢林(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完成)、康德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人有重要影响,一是“星云假说”的提出,二是看到了人的思想的矛盾性,提出了四个“二律背反”的命题(即悖论)。但他的思想是不可知论,从人类思维的矛盾性出发,进而怀疑人的认识能力。这种怀疑论在哲学上有重要意义。费希特和谢林将康德的二元论哲学思想作了唯心主义的发挥,从怀疑人的认识能力发展到怀疑物的客观存在。
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中充满了辩证法,其理论价值在于:首先第一次把自然社会思维看作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试图从内部矛盾上去揭示运动的内在联系。其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与五对范畴,把运动与矛盾看作事物发展的动力,列宁称他为“辩证法大师”。他的一生著述颇丰,有几十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著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他的思想也有严重缺陷:整个哲学体系以唯心主义纯思辩的形式展开,牵强晦涩枯燥被称为“引起头疼的最佳办法”。看看他的哲学体系:绝对精神——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中达到绝对观念)出发点是绝对精神,经过一连串的“异化”(正—反—合),又回归绝对观念,形成封闭式的圆圈。其矛盾运动是绝对精神一连串的异化自我否定又回归出发点的过程。
辩证法被窒息在唯心主义的体系中。注意两个概念:
异化:主体在自我发展中产生了异己力量(对立面),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反思:表述得很晦涩,大意是对思想的再思想(这种思想从何而来?为何会有这种思想?往往从思维的矛盾性入手,很深刻。)。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看,是一个从“精神—物质—精神”的过程,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因此是唯心主义体系。
矛盾运动是按“正—反—合”固定的逻辑框架进行的,最后阶段是封闭的圆圈。从纯思辩的辩证法出发,最后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
黑格尔哲学最致命的缺陷与他对自然科学的态度有关,他不关心当时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尽管他的哲学思想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脱离实际和科学只在思维中进行研究,就无法避免哲学思想的牵强晦涩陷入唯心主义。黑格尔的思想对后人有重大影响,就在于对他的哲学命题可以有不同的发挥。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他认为“历史人物在大步前进时会摧毁一些花朵小草,不能以此去评价他们,人类社会的道路不是良心和道德决定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评价历史事件仍有启发作用。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命题,恩格斯作了唯物主义的发挥。从这个命题本身看,既是唯心的,又是形而上学的。
恩格斯则认为:“凡是存在的”指的是现存的一切,“合理”是“存在的理由”,即在目前条件下,存在还有合理性,并非说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现象。“凡是合理的”指的是从长远来看,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东西,如科学民主法制等),都注定会变成现实的,不管它与当前的现实是多么的矛盾。看不到前者,就会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犯急进左倾的错误;看不到后者,就会的事物的发展前途失去信心。
马恩剥去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外衣,对每一个命题都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吸收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将其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马恩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哲学是从黑格尔学派分离出来的,他不满足黑格尔把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在绝对精神上,他认为哲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人,以“人”为根本,固又称为“人本主义”的唯物论。
费尔巴哈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一尖锐抨击了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黑格尔未公开宣扬神学,但绝对观念是什么?没说清楚。是精神,谁的精神?显然不是人类的精神)。
第二动摇了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在费尔巴哈哲学之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站了统治地位,费尔巴哈哲学为德国的意识形态打开了缺口。
第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把哲学研究的目光转向自然界和人类。费尔巴哈的无神论思想和唯物主义,成为马恩摆脱黑格尔哲学走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但他的哲学思想又有致命的缺陷:在看到黑格尔哲学的缺陷的同时,并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实质,抛弃其唯心主义的同时,把辩证法一同抛弃了。
恩格斯说“把脏水与婴儿一同倒掉”,结果又回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阶段。马恩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杂质,批判吸收了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并发展成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恩依据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结合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批判改造,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情况看,既是前人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当时社会实践及自然科学成果的最高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工人阶级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变革,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哲学研究的对象发生了深刻变革:前:绝对精神(黑格尔);后:整个世界人(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识和把握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革:前:辩证法与唯物论相分离;后:辩证法与唯物论科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基础,理论本身表现出 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内在逻辑性与人类社会实践性的统一。
3、哲学的社会作用发生了深刻变革:前:证明的工具,解释世界;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认为,哲学的社会作用“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哲学上的三大变化,只有在马恩完成了哲学变革才有可能。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看,哲学批判与哲学变革非常重要,马恩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经过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了根本立场的转变,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才有后面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改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是严格的科学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基础看:它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自然科学有方法上的突变和三大发现,社会科学也有重大成果。马恩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比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且深入实际,关注时代特征,才能进行理论概括,反映时代精神。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都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了解程度。马恩把当时具体科学的最高成果结合起来,才完成了巨大的理论创造。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当时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当时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出了要求,提供了经验教训。但为何只有马恩才能完成理论创造?马恩在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前,就非常关心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在担任《新莱茵报》的主编时,就非常重视土地农民森林问题。马恩的理论创造既来源社会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表现内容的科学性,以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马恩认为他们只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哲学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发展,不断地丰富完善自身。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别于旧哲学,历经一个多世纪,到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是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理论,都标榜自己是超阶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不仅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全部理论必须付诸于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以前的思想家把理论停留于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武器。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情况可以看到,理论对实践巨大的指导作用。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向何处去?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同志提出“两个凡是”,如果按照他的主张,只能继续搞文革那一套。恢复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主持了自上而下的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以伟人言谈为是非,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但在当时提出实践标准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有了实践标准,文革的左倾思潮才能得到纠正,中国才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真理标准的讨论,实质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明锣开道。尔后,邓小平把实践标准发展成“生产力标准”,将真理标准从认识论发展到历史观领域,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法。在改革开放往纵深发展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检验我们工作的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提供了客观标准。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法不崇拜任何权威,把一切事物都理解成一个过程,有它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没有永恒和绝对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它只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并没有穷尽真理,必须伴随实践发展与发展。
第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两者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性革命性才高度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结合的基础的实践,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规律的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和根本要求。
解放思想强调的重心是人的主体性,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陋习,在认识和实践中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作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强调的重心是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出发去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与时俱进就是辩证法和发展观的体现,与时俱进的“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进”就是理论和实践要伴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体现时代性。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条件,坚持与时俱进,必须排除错误思想和陈腐观念。因此,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根本,与时俱进是核心,三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经过马恩阶段、列宁阶段和毛泽东、邓小平阶段三个相对独立的时期:
马恩阶段——创立基本的理论框架。马恩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改造,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自然观;理论主体: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在马恩阶段就已经完成了理论建构,但由于马恩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当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从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马恩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要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可能取得胜利(巴黎公社起义已经夺取了政权,但在各国资产阶级的共同镇压下失败了)。因此马恩在第一国际的开幕词中提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即《共产党宣言》),马恩同时提出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我们称为“共同胜利说”。
列宁阶段——深化理论体系。列宁阶段与马恩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按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在前面提到几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由于发展的程度不同,英占殖民地是英国本土的210倍,法占殖民地是法国本土的21倍,而作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的德国的殖民地只有本土的1/3,还有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都在按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马恩年代各国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协同某各国家的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过去了,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各国资产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列宁根据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帝国主义论”的新理论,在坚持马恩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提出在帝国主义发展的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革命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并且付诸于实践,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根据实践的发展重新进行理论概括而作出的,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也有重要贡献,在物质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等范畴都有进一步的深化和创新。
毛泽东、邓小平阶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持久战》等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原理作了中国式的发挥。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情况,在坚持了马恩和列宁的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农民占绝大多数出发,探索出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把正确的理论贯彻到底,尤其是在晚年,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错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挫折。邓小平的理论贡献更为突出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从哲学上看,有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认识论、历史观再进一步展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思想精华。马克思主义者哲学是一个多年世纪前由马恩共同创立的科学理论,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虽然我们的时代不同马恩时代,但马恩所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在发挥指导作用,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恩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理论体系,必须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今天的时代特征与马恩年代有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面临那些新课题呢?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看,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概括。马恩认为社会主义是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基本矛盾激化之后,无产阶级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历史的发展有许多不可测性,在马恩去世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按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彼此削弱,内部矛盾重重,出现了薄弱环节。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一个幽灵……”,已经不再是时代特征。
但是,社会主义革命虽然在帝国主义发展的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取得了胜利,也面临马恩没有设想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是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地方率先取得胜利的,新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不具备,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封建主义的残余,民主和法制极不健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看到了这些问题,他提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力最不发达,工作本领最差,承认这一点是令人十分不快的事情,但不能用漂亮的口号或词句去掩饰”。列宁对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但是由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两次被暗杀,身上有两颗子弹没有取出来,严重影响了列宁的健康,十月革命后列宁只活了六年,而且后面几年都是处于瘫痪,在病榻中度过,影响了列宁亲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理论。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损失。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接替了列宁的工作,但是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给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蒙上了阴影,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也共同面临这个问题。
中国有大跃进和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匈牙利有纳吉事件,东德有昂纳克僵化的政治体制,北朝鲜有金日成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都在不同程度把阶级斗争人为地扩大化,影响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声誉和自身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厉行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东欧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这就给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出现是不是历史的必然?马恩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底是不是真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了理论的和实践的探索,探索的道路也是错综复杂的。主观与客观分分合合,理论与实践曲曲折折,从对“三八现象”的反思,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既是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的探索。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仍然是粗浅的。
结论:如果历史发展是按照马恩所设想的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才出现社会主义,那么马恩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预测将是十分准确的。由于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人的设想进行的,落后国家率先建成了社会主义,与马恩的预测和设想就有了一段距离。但是马恩认为社会变革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必须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内因而决定是正确的,落后地区率先建设了社会主义,如果不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就只能是初级阶段,严格意义上说,就是不太合格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没有错,实践当然也没有错,但是适应性不同,社会历史发生了变化,如果还要字字句句都到马恩那里去找根据,那就是后人在理论运用上的错误。马恩一再强调,“我们只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并没有穷尽真理。时代为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马恩是人不是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是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并不是句句是真理的神学。这也是科学与宗教的最大区别。
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时期(马恩年代)——垄断时期(列宁年代)——现代资本主义在进入现代资本主义之后,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马恩当年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结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有比较大的差异(比较80年代中国学者与越南难民在美国的情况),第而是由于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全面改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产阶级推行国家垄断和资本民主化。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地位:管理民主化和高感情高技术的笼络产品分配:福利制同时,资本主义国家还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三权分立、普选制、议会制和公务员制等等,建立了高效率的现代化的官吏制度(香港的廉政公署)。
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必须承认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二战之后,50到70年代年代,资本主义处于黄金时代,也就是说,当社会主义国家在阶级斗争人为地扩大化的同期,资本主义正在高速发展。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只停留于一些个别范围的经济斗争的形式。马恩和列宁年代的大规模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情况已经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稳定,生产力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仍然在发展。因此,有人说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是否科学?我们要作深入的分析。从现代资本主义的情况看,基本矛盾缓和,但并没有解决,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深化了,但本质没有改变,矛盾冲突的具体形式变化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解决。马克思说过,当一个社会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之前,这个社会是不会灭亡的。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但这个空间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会越来越狭窄。但是从一个社会形态转向另一个社会形态马克思一贯认为不仅仅暴力革命这个唯一的形式,也存在由于阶级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使之采用和平方式的可能性。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看,还有人提出“趋同论”,社会主义采用了市场经济的形式发展生产力,而资本主义采用了国家垄断(国家调控)的形式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秩序,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容性。而且中国要加入世贸,经济全球化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和正确,但也有一些道理。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最关键的一点是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既看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必然导致私有制社会的灭亡,也要看到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可以肯定的是,将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不可能是我们今天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主法制方面都极不完善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出现,将是马恩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的证明。
对两种制度并存的再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就是在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就已经有思想家提出对未来的公有制社会的设想。从社会实践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经过了:对立对抗的热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我国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全面封锁的冷战时期(抗美援朝和越南战争后中美关系的僵局),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流时期的和平、并存、竞争、比较。表现出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和微妙发展,我国的主要任务已经从以前的“支援世界革命”转变为“维护世界和平”,如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求得发展,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等都是我们的时代课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科技革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浪潮:18世纪中叶,以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出现的瓦特蒸汽机与珍妮纺织机为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
第二次浪潮:19世纪末,以电动机和发电机为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
第三次浪潮:20世纪40年代,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自动化时代。
第四次浪潮也是新技术革命的浪潮:20世纪70 年代开始至今,使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指导人们唯物地、辩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握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同时,现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课题,提供了新的科学材料,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时代课题和人类课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是由近代西方哲学演变过来的,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趋向,唯理论夸大了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夸大感觉和经验,否认理性认识。
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到现代包含了许多观点不同、思想各异的流派,从思想倾向看,可以分为两种思潮,即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的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也称为反理性主义思潮 ,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力意志有关,把整个宇宙归结为自我生存欲望的冲动。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流派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孤立的个人的存在意义,从个人存在出发,才能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
科学主义思潮起源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强调知识只能建立在经验范围内的“实证”的基础上,标榜自己是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科学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批判人本主义,倡导人文精神;批判科学主义,注重科学精神。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与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分不开的。中国从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国的思想先驱们就不断寻求中国的发展道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获得了成功,为中国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指出了方向。因此,“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以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传统为必要条件的。虽然由于受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限制,中国哲学没有进入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阶段,从《易经》到孙中山,都基本上停留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阶段,但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具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优秀传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能够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上,中国传统哲学都达到了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较高的程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背景。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表现在八篇哲学著作中。物质观:《反对本本主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认识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辩证法:《论持久战》、《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历史观《论十大关系》等等。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二是邓小平理论的提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突出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强调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上,邓小平坚持用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国找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
第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提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坚持立党为本、执政为民和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完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需要提高理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的需要。
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时代课题而产生的。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概括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结合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的科学理论。它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在今天仍是我们时代的旗帜。
划清由后人的误解或强加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被一些人认为“无用”、“过时”,就在于后人包括一些执政党从教条主义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如中国的文革,不仅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而且在现实中导致了严重后果。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要从理解上下功夫。这里涉及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坚持的过程和结果。坚持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无法领会其精神实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下面几个实际: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我们的思想实际,国际国内的现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状况 ……
忽视任何一点,都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我们才能提高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和理论水平。
',1)">
您已欣赏本作品 分秒  感谢光临健君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