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琳有几兄妹:《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10:08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作者:恩波教育 | 恩波教育 时间:6年前 | 阅读:11635次 | [划词已启用] 在线听写VOA、BBC、新概念等提升听力水平,注册参加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新大纲修订说明
与2005年大纲比较,本章新增的考点有:实践的本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所说的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往往是指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观点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是不科学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它所说的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则是指原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①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这一定义揭示了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这就有力地反击和批判了唯心主义。同时,由于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以也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这一定义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就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其三,这一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共同本质乃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对包括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在内的所有物质形态之共性的最高概括。这样,就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局限性。
(3)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形态(既包括自然领域里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社会领域里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物质的具体结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①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②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人的感觉或观念,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天理”等客观精神。
(3)运动的基本形式
①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物质运动存在着五种基本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②五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也不能把低级的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的运动形式。
③五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首先,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的运动形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其次,对于包含着多种运动形式的事物而言,高级运动形式起主导作用,低级运动形式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静止的含义
静止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
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7)反对两种错误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其一是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的观点,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其二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2)时间、空间的特点
时间具有一维性,它是不可逆的;空间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3)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①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②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
③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客观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②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否认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5)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①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②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③然而,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本节小评
本节应重点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要注意划清在这两大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试题例析
1. (1994,理,单选)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答案:A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范畴是指基本概念,哲学范畴则是最大的类概念。给概念下定义,通常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可由于“物质”是最大的类概念,没有更高的属概念,故而不能采用这种方法。逻辑学认为,给最大的类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
最大类概念=全部种概念-全部种差
“物质”是最大的类概念,形形色色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全部的种概念。如果减去全部种差,就剩下了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惟一特性。同“物质”概念并列,还有“意识”概念。客观实在性为物质所特有,意识并不具有,这是两大概念在内涵上的根本区别。列宁正是通过界定这一区别给物质下定义的。因此,A为应选项。
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个别,以客观实在为内涵的物质是一般。在这里,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而如果不涉及这一对立,不可能准确地把握物质的内涵。
同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不属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而,C也是淘汰项。
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属于认识论范畴,而给物质下定义属于本体论范畴。

2. (2000,文,多选)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答案:BCDE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题干中的命题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命题。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之一,也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不过,这种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往往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古代辩证法通常是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在承认世界物质性的同时,还朴素地指出了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存在着矛盾。
命题把“气”这样一种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而“形”、“光”、“声”作为万物的代表是“气”的表现形式,这是十分明确的唯物主义思想。因此,B是应选项。
由于“形”、“光”、“声”是运动变化着的现象,而运动、变化的观点是辩证法基本观点之一,故而该命题含有辩证法的成分。据此,C为应选项。同时,这一命题也表现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思想。据此,D也是应选项。
由于“形”、“光”、“声”存在着区别,是不同的运动形式,故而E也是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多元论主张世界上有多种本原,而题干中的命题只把“气”作为世界的本原,这不是多元论,而是一元论。A的诱惑性和干扰性在于,“形”、“光”、“声”表现出了多样性,似乎成了原命题属于多元论的理由。然而,这种多样是“气”这一本原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形态的多样,并非“元”即本原的多样。

3. (1992,文,单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点含义:其一,相对于某个特定的参照系来说,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其二,在事物灭亡之前,其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性。
地球是运动的,既有公转,也有自转。但从地面这个参照系来看,地球上被固定住的物体则保持着确定的秩序,处于相对静止之中。而我们所看到的天穹的变化,正是在这一特定参照系下观察的结果,体现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据此,D为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不仅仅因为命题的表述与题干不相关,还因为主张时空是主观的,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B之所以是淘汰项,同样是因为命题的表述与题干无关。另外,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也不是无限与有限的关系。具体地说,运动有无限的一面,也有有限的一面;时空有有限的一面,也有无限的一面。
C之所以是淘汰项,同样是因为命题的表述与题干无关。另外,不论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多样性。

4. (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过了很长时间仍不归还,邻人只好前去讨账。欧布里德洋洋自得地说:“不错,我是向您借过钱。不过,您应知道,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凭什么叫现在的我替过去的我还账呢”?邻人一听,火冒三丈,操起棍子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恼羞成怒,要告官。邻人笑道:“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不是此时的我,因此我并没有打你呀。”
试用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予以分析。
答案要点:(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然而宇宙中同时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有合理之处,表明“过去”不同于“现在”,“我”已发生变化,体现着运动的绝对性;但是,“我”仍然是“我”,依然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保持着质的稳定。既然“我”仍然是“我”,那就有还账的义务,毕竟,人的历史不能彻底割断,不能绝对否定。
(4)借口“我”已变化而彻底割断、绝对否定过去,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相对主义必然导致诡辩论。显然,欧布里德就是一位相对主义者,而邻人痛打欧布里德之后予以否认的理由,也是相对主义的,这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以及相对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辩证法所主张的运动的观点与相对主义所主张的运动的观点的区别。显然,辩证法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主张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则把绝对运动推向极端,完全否认了相对静止。

5. (多选题)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 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
B. 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 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答案:C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间、空间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们的客观性,时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它们的可变性,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据此,C、D是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这一命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见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仅物质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
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这一命题表达了时间、空间是客观的,而时间、空间的客观性乃是其绝对性的表现,不是其相对性的表现。
 
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作为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旨在把人的动机、目的、理想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这是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之所在。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由主体、客体及中介等要素构成。所谓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所谓实践的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所谓实践的中介,是指连结主体与客体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有辩证性。一方面,主体改造客体;另一方面,改造客体的主体由此得以优化,而优化了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三个:一是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二是实践主体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改造客体;三是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指导实践的认识予以完善、修正和补充。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所谓自在世界,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实践尚未影响到的世界;所谓人化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下自己烙印的世界。
自在世界是人化世界的基础,人化世界是由自在世界转化而来的,实现这一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实践。人的实践越发展越深入,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广泛越深刻,人化世界的边缘就越扩大。

本节小评
本节应重点把握实践的本质、主客体以及人的实践与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本节出主观题的可能性较小,但多次出过选择题。


试题例析
1. (2003,单选)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所谓实践,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通过实践,客观世界发生了变化,而主体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据此,C为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而使世界发生的变化,同人改造世界而使世界发生的变化,并不属于同一范畴的东西。另外,如果没有实践活动,人也不可能发生改变。
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实现,也不能离开实践。
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也不能离开实践,工具不是实践的主体。

2. (2002,文,单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种。这一情况说明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答案: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所谓“自在之物”,是指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尚未改造和认识的物质;所谓“为我之物”,是指人类已经改造和认识的物质,包括人工合成物质。“为我之物”是由“自在之物”转化而来的,故而,B是应选项。
由于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不能认为是人类创造的,故而,A是淘汰项。
C是主观唯心主义命题,故而也是淘汰项。
由于人造物质是人对天然物质进行改造的产物,不能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故而D也是淘汰项。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①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其一,由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其二,由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其次,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使猿手转变成人手,使猿脑转变成人脑。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丰富着人的意识,人的思维能力本身也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
②从生理基础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能独立地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是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意识离不开人脑,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表现之一。
③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人脑本身并不能派生出意识的内容。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所有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坚持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观点,必须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意识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其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预见性。在这里,具体时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创造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其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二是,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其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具有高度自控性。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其一,意识必须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中遵循客观规律。其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其三,要联系地看问题,充分地考虑到被改造事物所处的环境。
④在意识能动性的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唯心主义则夸大意识能动性,主张意识决定一切,派生一切。
(4)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械电子元件接收、加工和传输人工化的信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智力功能的机器,其本质是思维模拟。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而人的思维则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观点的分歧
①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平行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这就等于说,世界是不统一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本原,这就等于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②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其中,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说的“物质”,特指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说的“物质”,是指原子等基本粒子;辩证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理解的“物质”,是指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①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并不是指统一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客观实在性。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也必须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统一的物质世界呈现出丰富、生动、多样的图景。
③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事物自己发展自己,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只能用物质自身加以说明。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①具体科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譬如,天体演化的理论证明了宇宙中的天体是统一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是统一的;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整个物质世界统一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需要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是有限的,它们只能证明自身所研究的那些领域具有客观实在性。哲学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哲学还可以把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概括。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③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人类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会愈来愈深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在改造世界中坚持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是指找出事物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节小评
本节应重点把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这是理解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关键之所在。另外,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要联系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一重大的实际问题。


试题例析
1. (2000,文,单选)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 决定性B. 预见性C. 能动性D. 主动性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可以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表现在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
题干所表述的命题是列宁提出的,其含义是指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据此,C为应选项。
意识对物质虽然具有能动作用,但这一作用是第二性的,不能夸大成第一性的决定作用。故而,A为淘汰项。
预见性也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但如果只有预见而没有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不可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因此,预见客观世界的发展不等于创造客观世界。据此,B为淘汰项。
主动性不等于能动性,由于D命题表述不确切,故而为淘汰项。
特别提示:如果不了解列宁这一命题的确切含义,很容易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理解为意识决定物质,从而把它视为唯心主义命题而选择A。这就需要我们懂得,“决定”与“创造”不是同一概念以及列宁提出的这一命题的特定含义。

2. (2001,文,单选)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与语言的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产生并日益完善的。劳动同时也创造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人工语言。人工语言并没有改变语言的本质与作用,它仍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据此,C为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语言本身并不是主观意识,而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世界上并没有既非物质也非意识的东西。至于语言属于哪个范畴,要做具体分析。显然,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意识,但语言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其存在形式属于物质范畴。
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语言不是意识的客观内容,而是表达意识的物质外壳。在这里,用以表达意识的物质外壳即语言与意识的客观内容即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3. (2005,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精神(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所谓“富口袋”,是指发展经济,生活富裕,属于物质存在范畴;所谓“富脑袋”,是指要有致富的观念及其科技文化,属于精神存在范畴。显然,题干的主旨是要说明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通过实践实现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据此,B为应选项。
应当指出的是,“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这一命题有着约定俗成的含义。它不是指精神可以无中生有变成物质,而是指精神可以指导实践,改造物质世界,实现精神的物质化。
A、C、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它们都是主张“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命题。

4. (多选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 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
C. 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                 D.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答案:C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但是,不能把意识本身归结为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形态。庸俗唯物主义主张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这就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据此,C、D是应选项。
A、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乃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而庸俗唯物主义完全不同于唯心主义。

5. (分析题)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着“金山”、“飞马”,但人的头脑中却可以产生这些虚幻的错误的表象,这说明虚幻的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是人脑主观虚构的结果。
答案要点: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过程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过程,而是能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者要对客观存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重构和再创。反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许多环节组成。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被夸大、歪曲,就会导致错误的意识的产生。
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着“金山”、“飞马”,但却存在着构成这一虚幻表象的要素(“金”、“山”、“飞”、“马”)。“金山”、“飞马”不过是意识发挥能动作用而将并不相关的要素在头脑中的杂糅。显然,如果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着这些要素,人的头脑就不会产生这些表象。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意识在反映物质的时候具有能动性,因而有可能歪曲地反映客观存在,从而形成错误的意识。这也就是说,错误的意识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 (多选题)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 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B. 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C. 是哲学史上的第三种派别                    D. 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哲学
答案:B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以及二元论的错误。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从而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进而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据此,A为淘汰项,B为应选项。
根据哲学的党性原则,世界上没有超然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第三种哲学派别,故而C为淘汰项。二元论是哲学不彻底的表现,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哲学。因此,D为应选项。

课后归纳
本章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以及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等等。
本章考试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也可以出分析题。
本章几乎年年考,因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章还可以同“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结合起来命题。


课后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
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具有无限性
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2. 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就意味着坚持了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一元论的观点
3. 唯心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问题的错误在于
A. 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B. 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 把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意识的作用等量齐观
4. 相对主义的运动观认为
A. 只存在着绝对运动而不存在着相对静止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只存在着绝对静止而不存在着绝对运动
5. 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根本区别是
A. 运算速度不同                    B. 运算的准确程度不同
C. 运动形式的高低不同              D. 运算的对象不同
二、 多项选择题
1.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B. 反驳了唯心主义
C. 反驳了二元论                    D. 反驳了不可知论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证世界统一性的错误在于
A. 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        B. 没有坚持一元论的原则
C. 把世界统一于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  D. 把世界看成是机械的呆板的统一
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归结为“原子”,这表明它
A.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没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未能进行思维的概括、抽象
C. 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D. 不能使唯物主义的主张彻底化
4.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表达的意思是
A. 时间是有限的而并非无限的
B. 时间一旦过去,以后就没有时间了
C. 并非以后没有时间,而是作为特定物质形态之存在形式的特定的时间不会绝对重复的出现
D. 时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5.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
A. 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 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
C. 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
D. 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
6.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说明
A. 思想的交换是认识的源泉之一             B. 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 语言在思维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 人脑是思维得以产生的源泉
7.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是
A. 实践决策与目标的制定                   B. 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C. 实践结果的检测                         D. 实践的无限发展
三、 分析题
1. 18世纪法国无神论者在解释宗教起源的根由时提出过一个公式:傻子遇上了骗子。傻子是指广大的信教群众,骗子则是指宗教信条的鼓吹者。这就等于说,宗教是欺骗和愚昧的产物。
2.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分析“发展是硬道理”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一、 1. B  2. D  3. B  4. A  5. C
二、 1. ABCD  2. CD  3. CD  4. CD  5. CD  6. BC  7. ABCD
三、 1. 【答案要点】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颠倒的歪曲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既是自然力量压迫的产物,又是社会力量压迫的产物。由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低下,自然力便被神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而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精神支柱,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另外,各种各样的神的形象,也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
欺骗和愚昧在宗教起源的过程中是起作用的,但不是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永恒性;同时也存在着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与静止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发展是硬道理”体现着绝对运动的原理,“稳定压倒一切”则体现着相对静止的原理。
(3)运动和静止是互为条件的,“发展是硬道理”与“稳定压倒一切”也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没有稳定的环境,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不可能实现正常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持续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