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位于什么地方: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6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36:04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9-24 21:54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9-27 21:27
  四 京师窝里斗
  公卿争政
  
  东迁之后,在整个春秋时期,周王室内部矛盾重重,争斗不断,几乎没有多少消停的时候。这种窝里斗,是严重的内耗,使本来就衰弱不振的王室雪上加霜,更加速了它走向没落的步伐。
  周王室的窝里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司马迁所说的“公卿争政”,一个是王子的叛乱。
  先说公卿争政。争政就是争权。《史记•周本纪》在这方面记载很少,我们根据《左传》的记载大体上梳理一下,主要有五件事。其中有的事件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为了更加系统化,我们再重新排比一下。
  1、周、王争政。
  鲁文公十四年(周顷王十二年,公元前613),顷王死,太宰周公阅与卿士王孙苏争夺政治权力。晋卿赵宣子(赵盾)作了调解,二人各复其位。
  2、三卿士争政。
  鲁宣公十五年(周定王13年,公元前594),周王室的三个卿士王孙苏(又是这个王孙苏)与召戴公、毛伯卫争夺政治权力。王孙苏派人杀了召、毛,王室大乱。第二年,召、毛的亲族和党羽进攻王孙苏,王孙苏逃到晋国。晋国派士会入周调解。
  3、楚、舆争政。
  鲁成公十一年(周简王6年,公元前580,周公楚(可能是周公阅的后人)与伯舆争权,周公不胜,怒而奔晋。
  4、二卿士争政。
  鲁襄公十年(周灵王9年,公元前563),两个卿士王叔陈生和伯舆争权,晋悼公派士匄(范宣子)去断案,结果王叔陈生败诉,逃到晋国去。
  5、拥立佞夫之乱。
  周灵王逝世后,景王贵继位。景王二年(鲁襄公30年,公元前543),灵王的侄子儋(音丹)括作乱,想要拥立景王的弟弟佞夫,这个计划佞夫本人并不知情。景王知道了消息,指使尹言多,刘毅等五个大夫杀了佞夫;儋括和参与此事的王子瑕逃到晋国去。这件事情的实质是儋括和五大夫的争权斗争。《春秋》的作者认为:这件事佞夫并不知情,他是没有罪的,所以写作“天王杀其弟佞夫”,表示罪在周景王。
  对于周王室的公卿争政,清人高士奇在《左传纪事本末》中有过一番评论。他说:
  “人臣对于国家,职责不能废弃,但也没有专擅政治的权利。虚心为公,对国家做贡献,同僚之间和谐共处,那便都能取得政绩,而天下可以享受平安无事之福。周朝兴起时,周、召二公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国人暴动后,大臣们互相倚重,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国家也得到治理。东迁之后,郑、虢争权,王室便衰微了。从这以后,动乱不断,常蹈覆辙,都因为大臣们如同水火之不容,而国势也随之衰败了。权这种东西,是左右政事的一种威力。不能公正地掌握它,就必然要相争,相争就会两败俱伤,毁了家,害了国,已为历史所证明。即或没有形成大的祸患,却以有用的精神,不为国家建功献策,叽叽喳喳地把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中,实在是可惜的。”(以上是译文。)
  他最后叹息说:
  “吁!平,桓以下,王室蠢蠢,威福下移,相倾相轧,棼(音坟)若乱丝,而不理也,是谁之过欤?”(《左传纪事本末》卷三《王臣之事》)
  (唉!平王、桓王以后,王室不安定,天子的权威下移,大臣们互相倾轧,乱得像一团乱丝,而不能梳理,这是谁的过错呢?)
  从古至今,争权夺势,互相倾轧,是官场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至可以说是顽症,痼疾,今天不也有为了争夺权位而雇凶杀人的吗?高士奇的这番议论,今天的官员也不妨认真地读一下,并且认真地进行反思,如果你还有良心的话。至于“是谁之过”,那问题可就复杂了,有道德问题、法制问题,还有体制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体制问题。古代不能解决,近现代也难以解决的官场痼疾,我们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能不能解决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乐观其成吧。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1-09-30 20:56
  王子克之乱
  
  周王室的窝里斗,最严重的是王子之乱,史称庶孽之祸。周王室实行嫡子继承制,嫡子以外的王子是庶子,也称为庶孽。孽,通蘖,原指树木旁生的树杈,用以代称庶子。
  在春秋时代,王子之乱主要有四次,就是王子克之乱、王子颓之乱、王子带之乱、王子朝之乱。
  先说王子克之乱。这件事《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比较简略,结合《左传》来读,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王子克,又称子仪,是桓王的庶子,庄王的弟弟。桓王在世时,庄王是太子,而桓王非常宠爱子克,他的享受和排场和太子没有什么区别。桓王把子克托付给大臣周公黑肩,让他做子克的傅。那时大贵族的子弟有师有傅,师是教师,傅相当于今之辅导员,负责照顾其起居并进行品德教育。大夫辛伯看到子克的骄纵成性,预感到事情要不妙,提醒周公黑肩说:
  “并后(姬妾等同于王后),匹嫡(庶子和嫡子不相上下),两政(二卿的权力相等),耦国(封地的城邑和国都一样大),乱之本也。”(《左传•桓公十八年》)
  他的意思是:让周公黑肩约束子克,教育他做人要低调,不要有野心。但周公黑肩本人就是一个野心家,怎么会听得进去?
  鲁桓公十八年(周庄王3年,公元前694),周公黑肩密谋要杀了庄王立王子克。辛伯知道了消息,向庄王作了报告。庄王先下手为强,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见势不妙,逃到了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这个政变计划就这样死在胎中了。高士奇评论说:
  “子克的祸乱,起初是由于桓王的宠爱。辛伯对周公的劝谏,可以称得起恳切和直率,而周公却不知悔悟,产生了杀戮庄王之心。幸而辛伯告密,事情才没有成功。周公是罪不容诛,子克流亡在外,也是咎由自取。对于这件事,论者未尝不表示叹息而为桓王表示遗憾啊!”(《左传纪事本末》卷四《王室庶孽之祸》,这是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