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鸡蛋的做法是: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 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2:18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10-07 22:16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10-08 21:09
  卫武公其人
  
  《鲁连子》说共伯“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庄子•让王》司马彪注:“共伯名和,诸侯知其贤,请以为天公(天子)。”《竹书纪年》沈约注:“和有至德,尊之不喜,废之不怒,逍遥得志于共山之首。”
  以上表明诸家都说共伯是一位贤良有德之人。但按照《史记•卫康叔世家》的说法,卫武公却是一个以庶篡嫡,杀兄自立的奸邪之人,这怎么能对上号呢?
  《诗经•邶风》有《柏舟》一篇。《毛诗序》说:
  “《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这是说:《柏舟》一诗,是卫国太子共伯的妻子共姜所作。共伯早死,妻子立志守寡,父母逼她改嫁,她发誓不出嫁,作此诗以表示决心。
  《柏舟》一诗,是否真是共姜所作,对于我们所讨论的主题并不重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卫世子共伯早死”一句话。早死,是夭亡,并不是被人杀死的意思。《毛诗序》这样写,应该有一定的根据。既然共伯余已经早死,那就不存在共伯和,即卫武公杀兄篡位的事了。司马贞《史记索隐》说:
  “和杀恭(共)伯代立,此说盖非也。按:季札美康叔,武公之德。又《国语》称武公年九十五矣,犹箴诫于国,恭恪于朝,倚几有诵,至于没身,谓之睿圣。又《诗》著卫世子恭(共)伯早卒,不云被杀。若武公杀兄而立,岂可以为训而形之于国史乎?盖太史公采杂说而为此记耳。”
  这是说:说和杀兄篡位,是不对的。卫武公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毛诗序》说卫太子共伯余早死,并没有说他被杀。如果武公是杀兄自立,怎么可以做为准则而写到国史上呢?这是太史公司马迁采用了一些杂七杂八的说法而写到《史记》上的。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10-09 21:27
  为了说明卫武公道德高尚,司马贞引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季札观周乐,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观赏鲁国所保存的“周乐”(周朝的音乐舞蹈),对于每一种乐舞都加以评论。听到歌咏《邶风》、《鄘风》、《卫风》(邶、鄘、卫原为三国,后来都并入了卫国)时,评论说:
  “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美好又深沉啊!有忧愁而不困扰。我听说卫康叔和卫武公的德行就是这样的。这不是《卫风》吗?)
  把武公和开国之君康叔的德行相提并论,表明在季札的心目中,卫武公是一位德行高尚的人。
  二是卫武公到了晚年仍然严格要求自己,请求朝臣监督进谏的事。《国语•楚语上》引左史倚相的话说:
  “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髦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司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作懿戒以自儆之也。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
  (过去卫武公九十五岁了,还能在国中征求警示自己的意见。他说:‘从公卿以下,直到大夫众士,只要是在朝廷上班的,不要因为我年老而舍弃我;一定要在朝廷认真工作,从早到晚都要对我提出警告。听到一言两语的意见,一定要记下来向我反映,以便开导我。’在卫武公时,在车上有旅贲(护卫车子的勇士)的规劝,在庭院或门和屏风之间有管理官员的原则性的提示,倚几而坐能看到臣工和师长写在上面的座右铭,躺在床上有近侍的提醒,遇到出征和祭祀等大事时,有盲史官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乐师吟诵的箴言警句;史官经常书写,盲乐师经常吟诵,以开导他;于是卫武公便写作了《懿》诗以警戒自己。等到他死后,谥号为睿圣武公。)
  关于《懿》诗,韦昭《国语注》说:
  “《懿》,《诗•大雅•抑》之篇也。”
  懿、抑二字同音,古代可以通用,就是假借。古人好写假借字,同音字往往可以互相代替。今天称为写别字,而古代却是允许的。
  《毛诗序》说:
  “《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儆也。”
  上面说过:这就是卫武公立于厉王时代的证据。《抑》这首诗,一共十三节,下面选译两节,以见一斑。
  三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汝)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当今的当权者,把国政搞得一团糟。
  道德品质败坏,沉湎于酒宴之中,
  你们只是从事享乐,不考虑后果严重。
  不广求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把英明的法典贯彻执行。)
  五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安定你的人民,谨守你的法纪,警戒意外的变故。
  慎重你的言语,注重你的威仪,
  就无不和谐如意。
  白玉圭板上的瑕疵,还可以磨掉。
  言语若是有错误,就没有办法补救。)
  总之,卫武公很贤明,对国事也有着忧患意识,因而受到了诸侯和朝臣的拥戴,以中原诸侯之长的身分入主国政,这应该是符合史实的。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周本纪》
  2、《史记•卫康叔世家》
  3、《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4、《国语•楚语上》
  5、《竹书纪年》
  6、《楚辞•天问》
  7、《鲁连子》
  ————————————
  ①游国恩:《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程嘉哲《天问新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此年代恐有误。据“夏商周断代工程”2000年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厉王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7-841年,共37年,加共和十四年共51年。这是本之《史记•周本纪》推算出来的。
  ③《汉书•艺文志》著录《鲁仲连子》十四篇。作者传为战国高士鲁仲连。此书已经亡佚,马国翰有《鲁仲连子辑佚》一卷。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鲁连子》说:“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而卫州,是南北朝时北周始设;共城县本为汉之共县,隋时才改设共城县;可见张守节所引不是《鲁连子》的原书。因为《鲁连子》一书为《汉书•艺文志》所著录,其成书年代,不能晚于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作《别录》时。
  ④参看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春秋左传考证》第一卷。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10-10 21:07
  二四 末世昏君周幽王
  所谓“宣王中兴”
  “共和行政”结束以后,宣王在位46年(前827-782)。《史记•周本纪》说:
  “宣王即位,二相(周、召二公)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这是说:宣王又恢复了周王朝原有的秩序,各地诸侯继续奉周王朝为共主,天下又趋于安定了,所以历史上称为“宣王中兴”。《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说:
  “宣王有志,而后效官。”
  “志”,古代与“识”字通用,是说宣王有知识、有见解,所以又恢复了天子之位。
  《诗经•大雅》有一篇《烝民》。《诗序》说:
  “《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烝民》一诗,是不是周大夫尹吉甫赞美宣王的诗,还有许多争议,我们且不去管它;但《诗序》认为宣王时“周室中兴”,应该是古代学者的主流看法。
  但我们在今天研究起来,所谓的“宣王中兴”是经不起推敲的。宣王时代并非太平盛世,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都很尖锐。不怪黎虎先生说:
  “所谓‘宣王中兴’,不过是西周王朝和奴隶灭亡前的回光返照,在中兴的背后,隐藏着越来越深刻的社会危机,预示着西周王朝的覆灭和奴隶制度的崩溃。”①
  黎虎先生的这段话,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分期问题。他根据郭沫若的说法,认为西周是奴隶社会,西周王朝的覆灭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崩溃。这种说法过去虽然盛行多年,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但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在这里展开讨论。抛开这个问题不谈,黎虎先生认为“宣王中兴“是西周王朝灭亡前的回光返照”,则是很正确的,这也是当代史学界的共识。
  宣王时期频繁地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北伐猃狁,南征淮夷、荆楚、徐戎。
  猃狁,音险允,是西戎的一支,大约就是犬戎或后来的匈奴。当时猃狁进攻到泾水北岸,宣王命尹吉甫率军反攻到太原,就是《诗经•小雅•六月》所说的“薄伐猃狁,至于太原”。②后来又向南进军,征服了荆楚、淮夷、徐夷。虽然都取得了胜利,频繁的战争却使西周王朝元气大伤。
  到了晚年,在与太原戎、条戎的战争中连打败仗。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在千亩(今山西介休南)之战中,又被姜氏之戎打败。由于王朝的力量日渐衰败,诸侯们更加离心离德,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进一步削弱了。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晋说:
   “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没有停止)。”(《国语•周语下》)
  把厉、宣、幽、平四王并论,认为他们给周王朝种下祸根,一直影响到周灵王时期(前571—545),也就是孔子在世的那个年代。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10-11 21:09
  褒姒由来:一个离奇的故事
  
  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去,由他的儿子官涅(音聂)继承王位,就是中国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周幽王。
  幽王昏在哪里?根据古书记载,最重要的一条是荒淫好色,宠爱褒姒,因而亡国。当时有一位朝臣作诗说: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诗经•小雅•正月》)
  说是那么显赫的西周王朝,居然被一个叫做褒姒的女人灭亡了。
  那么,这个褒姒又是什么人呢?《国语•郑语》讲述了一个非常离奇的故事:
  宣王的时候,有这样的童谣:
  “厭木弧箕服,实亡周国。”
  (桑木的弓,箕树皮纺织的箭囊,要灭亡周国。)
  宣王听了这话,心中很不安。这时宣王接到一个报告,说是民间有夫妻二人,正在卖桑弓箕囊。于是宣王命人把这夫妻二人抓住杀掉。这夫妻二人被官兵抓住,又乘机逃掉了,在逃亡的路上却拾到了一个女婴。
  这女婴,可是大有来头。说来话长:
  六、七百年以前,就是夏朝衰亡的时候,褒国(今陕西汉中市以北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两位先君的神灵变成了两条龙,降在夏朝的王庭,说:“我们是褒国的二位君王。”夏王占卜,问:是杀掉、还是放走,还是把它们留下来?卦兆都不吉利。又卜问:是否可以把龙的唾液贮藏起来?卦兆表示吉利。于是就陈列了祭品,书写在简策上告诉龙。龙跑掉了,而唾液还在,就把唾液用匣子贮藏起来,放在祠堂里祭祀。经过商代、周代、六、七百年都没有打开过。到周厉王末年,打开来看,唾液流淌在王庭前,清理不掉。厉王叫女人们不穿下衣齐声喊叫,唾液变成了一只黑鼋,进入了宫廷。宫廷里有一个童妾,还没有换完牙(七岁左右),接触了黑鼋,到了15岁就怀了孕,在宣王时生下了女婴。她因为是无夫而孕,很害怕,便把女婴抛弃。恰好被这贩卖弓和箭囊的夫妇拾到,抱着女婴逃到褒国,把这女婴献给褒君。这个女婴被褒君起名叫做褒姒。
  褒姒长大后,褒国被周国的军队打败,褒君就把褒姒献给幽王,以求和解。这个由龙的唾液孕化而成的褒姒,是一个绝代佳人。历来都认为西周就是因为她亡了国。
  褒姒出身的故事很荒诞,只是古代的一个传说,绝不可能是史实。这个传说的背景,大约是表现了褒人的一种复仇意识。你打败了我,欺负了我,我要用祖先的唾液孕育出来的美女使你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