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生锈是什么颜色: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 /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31:42

连载:二十四史沉思录共64页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9-06 22:35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9-07 21:17
  3、新蔡、临泉说。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
  “新蔡县有大吕亭。”
  南朝梁•刘昭注:
  “《地道记》曰:‘故吕侯国。’”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九:
  “新蔡县西北至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故吕国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上:
  “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遍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其地蔡州新蔡是也。历夏、商,世有国土。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宣王世改‘吕’为‘甫’。春秋时为强国所并,其地后为蔡平侯所居。吕侯支庶子孙,当商、周之际,或为庶人。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封于齐。十九世孙康贷为田和所篡,迁于海滨。”
  这段文字,对吕国的来龙去脉,说得非常清楚。吕氏出于姜姓。炎帝的孙子号称共工氏,居住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他的从孙(叔伯孙子,堂孙)伯夷,任四岳之官,为诸侯之长,号称太岳。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吕,分封为吕侯。吕,就是膂,脊梁骨的意思,表示他能担当起“股肱心膂”(胳脯腿,心脏,脊梁骨)的重任。吕侯的封地就是蔡州新蔡县(今河南新蔡)。一直到夏、商,世代拥有这块国土。到了周穆王时,吕侯入朝任司寇。宣王时把吕国改为甫国。春秋时被强国(楚国)所吞并,原吕国的地盘,归了蔡平侯。吕侯的分支子孙,在夏、商之际,有的变成了平民百姓。姜太公封于齐国。到了十九世纪康公贷被田和所篡夺,迁徒到海边去住。
  以上所引诸书,从南朝到唐宋,都说新蔡是古吕国,但并没有说新蔡是姜太公的故里。上面说过:古吕国和姜太公故里是两个概念,不能把二者简单地画一个等号。姜太公是古吕国的后裔,但不一定就住在古吕国的地方。我们再琢磨一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这几句话:
  “吕侯枝庶子孙,当商周之际,或为庶人。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封于齐。”
  这是说:在殷末周初时,吕侯的支系子孙,有的已经失去贵族身分,成为平民百姓。下面紧接着就提出了姜太公,表明他已经成为平民百姓。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封于齐国。这里也丝毫没有古吕国是姜太公故里的意思。
  其实,《新唐书》所叙述的古吕国的沿革,一半是传说,一半是历史。共工、伯夷,都是带有神话性的传说人物。在周穆王以前,新蔡是不是古吕国,并没有任何佐证。只是到了大约1000年以后周穆王时,才有作《吕刑》(刑法典)的吕侯见于《尚书》记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吕国为周穆王时所封建,在这以前,新蔡并没有什么古吕国。如果是这样的话,新蔡更不可能有姜太公的故居了。
  到了明清时代,地方志上才明确地提出新蔡为姜太公故里的说法。清•《汝宁府志》卷二说:
  “新蔡县城,古吕国城,即春秋蔡平侯迁国时新建。吕都位于今新蔡县城古吕镇。明万历初《新蔡县志》:‘姜子牙为吕侯之后(吕侯的后人),故有姜寨。今属颖州,半属新蔡。’”
  汝宁府治在今河南汝南,辖区包括今河南新蔡、安徽临泉等地。新蔡县东北部有一个姜寨,相传是姜太公的故里,今属安徽临泉县境,所以临泉人认为姜太公的故里在临泉。
  总之,姜太公故里在新蔡或临泉,只是明清以后地方志上的说法,在这以前的古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晚近的地方志,如果没有较为原始的资料为凭证,一些传说或附会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9-08 19:34
  4、南阳、镇平说。
  东晋•徐广《史记音义》:
  “吕在宛(南阳)西。”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故吕城,在邓州南阳县西三十里,吕尚先祖封。”
  按:《括地志》为唐太宗的儿子李泰主编的地理总志。
  《大清一统志》:
  “吕城,在南阳西南三十里,周穆王时封吕侯于此。”
  上述南阳说的主要根据,就是晋、唐以来的这些资料,仅仅说南阳一带是吕国的所在地,或说姜太公的先祖所封,或说周穆王时所封,但都没有明确指出是姜太公的故里。究竟新蔡和南阳的吕国,哪个是古吕国,哪个是周穆王时所封,已成为一笔胡涂账。这且不提,我们最关注的是:关于姜太公故里问题,二者都没有确证,都是附会。如此而已。
  南阳人认为:今南阳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是姜太公的故里;而南阳的西邻镇平人认为:古代的南阳县治所在今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镇西三十里为今镇平地界。古吕城在镇平北姜庄一带,所以姜太公的故里应该是镇平。现在镇平县以姜太公故里为招牌,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把陟坡水库改名为太公湖。
  但可惜的是:无论是以南阳或镇平做为姜太公故里,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南阳以谋圣姜子牙、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为“南阳五圣”,我们把其他四圣置而不谈,仅这“谋圣姜子牙”,南阳人就有冒认乡亲之嫌。
  以上四种说法,涉及六个地方,是呼声最高或较高的,而其余的许多说法,根据更为薄弱,就没有必要一一探讨了。总起来说,应该注意下述三点:
  第一,凡是唐宋以后的地理书、地方志,由于距离上古时间较远,在没有更早的古书或实物佐证的情况下,切不可贸然相信。
  第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带“吕”字或“姜”字的村镇很多,切不可沾边就赖,见到这两个字,就认为是姜太公故里。那就和见到“李”字就认为是李白故里,见到“张”字就认为是张飞故里一样荒唐可笑。
  第三,各地的湖、溪、墓、庙、祠、山洞、钓台、旧居……等等与历史名人有关的“遗址”、景点,多为后人所附会,我们只承认那是文化现象,而不是历史证明。有些地方现在不是还在制造这些东西吗?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9-09 21:09
  姜太公是西方人
  
  我们在上面所谈到的古书记载,基本上是晋唐以后的传说,几乎都把姜太公说成是东方人。或曰莒县、日照,或曰卫辉,或曰新蔡、临泉、或曰南阳、镇平;而根据更早一些的古书记载,他归周以前的活动,也大多在东方。如:
  《战国策•秦策五》说:
  “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庸不仇(售),文王用之而王。”
  齐之逐夫:据东汉•高诱注:在齐国(今山东淄博)做赘夫(倒插门女婿,入赘女家),被妻子赶出家门。
  朝歌之废屠:据高诱注: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卖肉,肉卖不出去,腐烂了。
  子良之逐臣:高诱注:“子良不用,而斥逐也。”子良是什么人?宋•鲍彪《战国策注》:“未闻。”宋朝人不知道,我们更不知道了。
  棘津之庸不仇:仇、同售。高诱注:钓鱼于棘津,鱼不食铒;卖庸作(打工),又不能自售也。(没有人用)。棘津的所在,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如山东诸城、日照、河南卫辉、延津等,今已难详。
  《韩诗外传》卷八,二十四章:
  “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打工)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封于齐。”
  《尉缭子》:
  “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今河南孟津)。”
  《史记•齐太公世家》: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以上有关姜太公未得志时到处流浪、事事倒霉的说法,背景都在东方。这是因为太公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其子孙也繁衍在东方,所以他的传说多以东方为背景。其实,前辈的有些历史学家早已指出:姜太公是西方人。1929年,杨筠如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上发表了《姜姓的民族和姜太公的故事》一文①;吕思勉也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太公为西方人》②,都论证了这个问题,读者可参看。下面结合二位前辈的主要论点,并附加自己的研究心得,进一步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1、太公的先祖兴起于陕西渭水流域。
  《国语•晋语四》:
  “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过去少典氏娶了有虫乔氏之女为妻,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一带长成,炎帝在姜水一带长成。长大以后习性不同,所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这是说:黄、炎两个部落近亲而不同姓,居住的地点也不同。黄帝的部落姓姬,是因为居住在姬水一带。姬水大约是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或黄陵县的沮河。炎帝的部落姓姜,是因为居住在姜水一带。《水经注•渭水》:
  “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姜氏城,即今姜城堡,在今宝鸡市渭河南。一说:在今岐山周原一带。
  姬,姜二水,现在虽然不能确指,其范围应该在今陕西岐山周原至宝鸡一带。徐旭生(1888-1976)说:
  “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就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姜太公相传为四岳之后,而四岳出于炎帝。
  2、姜姓原为西方的少数民族。
  《国语》和《世本》等书所说的姬、姜同源是不可靠的。古代陕西渭水流域民族杂居,姜姓则为少数民族。杨筠如认为:大约与犭严 狁、鬼方(也就是匈奴、山戎)同族。章太炎(1869-1936)认为姜,就是羌。(《检论•序种姓》)范文澜(1893-1969)也认为:“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中国通史》第一册)。在《左传》中,屡见“姜戎”、“姜氏之戎”,与姜太公应该属于同一民族。不过,姜太公这支“姜氏之戎”,因为与周人长期混居,已经“周化”了。
  
-
作者:_天_行_健_ 提交日期:2010-09-10 21:38
  3、姬、姜世代通婚。
  《诗经•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是)维姜嫄。”
  这是说: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姓姜,叫姜嫄。
  《诗经•大雅•帛系 》:
  “古父亶父……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太王古父亶父……带领姜姓的妻子,在岐山下察看建造宫室的地址。)
  《诗经•大雅•思齐》: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贤淑的周姜,她是王室的夫人。)
  这位周姜,就是上边所说的“姜女”,太王(古父亶父)的妻子,也称太姜,文王的祖母,武王的曾祖母。
  另据《左传•昭公元年》:武王的妻子叫邑姜。晋•杜预注:邑姜为姜太公之女。
  这个世代与周人通婚的姜姓部落,应该与周人邻近,不可能远在东方。
  4、姜太公故里应在吕梁山地区或宝鸡一带。
  由于年代久远,载籍不详,至今姜太公故里已经难以确指。但根据古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的蛛丝马迹来推论,有两个地区似乎沾边。
  一个是晋、陕边界的吕梁山地区。
  汉•刘向《列仙传》:
  “吕尚、冀州人。”
  古九州的冀州,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和河南黄河以北,包括吕梁山地区在内。
  《尚书•禹贡》: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已在壶口山施工,又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岐,通岐。岔道,分支。
  壶口山,在今山西吉县南。梁山,就是吕梁山。南宋,蔡沈《书经集传》:
  “梁山,吕梁也。在今石州离石(今山西吕梁市)东北。”
  梁山,又称吕梁山,可能与古吕国有关。近几年来,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认为:该县的义牒镇就是姜太公的故里。但看过他们的研究报告,总觉得论据不足,有牵强附会之嫌。
  他们的主要根据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勾)龙,为后土。“后土,就是地神。根据古书记载,古代帝王在今石楼一带祭祀句龙,而句龙是姜太公的先祖,因而姜太公的故居在石楼。
  但愚以为:共工与句龙都是神话传说人物,是否真是姜太公的先祖还很难说。即或真是姜太公的先祖,也不一定住在今石楼。即或先祖真的住在今石楼,而姜太公和先祖相隔年代久远,这个家族就没有搬过家?这种祖籍混同于现住所的论证方式,实在难以令人苟同。
  再一个就是今陕西宝鸡一带。相传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流域的滋泉,而滋泉就在宝鸡一带。抛开传说中姜太公东游西窜的故事不谈,从常理来推断,在上古那种交通不便,生活闭塞的环境里,垂钓之处应该离家庭的住处不远。
  2004年,在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丘白村和刘家组村发现了商、周之际的文化遗存。经过专家研究,认为可能是羌方及其支系的生活地区,而姜姓原为羌人,所以当地人认为自己这个地方就是姜太公故里。但我们说:这也同样犯了祖籍混同于现住所的错误;何况这里是不是姜太公的祖籍,还很难说呢!
  总之,我们初步的结论是:
  姜太公应该是西方人。他的故里可能在山西吕梁山地区或陕西宝鸡一带。但具体在哪里,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论定,只能寄希望于日后考古工作的进展或再发现什么传世的古书了。但后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历史上被湮没的真相太多了,我们怎么能什么都说清楚呢!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周本纪》
  2、《史记•齐太公世家》
  3、《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水经注》:《清水注》、《渭水注》
  ___________
  ①《古史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