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划痕险买多少合适:新闻话题 2011-5-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9:41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东帝汶拒华援建雷达站背后阅读原文

东帝汶拒华援建雷达站背后导语:据澳大利亚报纸报道,中国曾经向东帝汶提议免费在其境内建设一个雷达观测站用于监视非法渔猎,不过这一提议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东帝汶在征询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意见之后,认为...全文↓

东帝汶拒华援建雷达站背后
导语:
据澳大利亚报纸报道,中国曾经向东帝汶提议免费在其境内建设一个雷达观测站用于监视非法渔猎,不过这一提议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东帝汶在征询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意见之后,认为这个雷达站可能被中国用于做情报搜集。
中国虽然和东帝汶远隔万里,但是,两国关系却一直不错。1999年,东帝汶通过公投从印尼独立,2002年,正式建国。中国是第一个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那么,到底这场“雷达风波”是怎么回事?这背后揭示的是如何的国际关系格局呢?
中国援建的东帝汶总统办公大楼启用仪式
2011-05-13 第 1660 期
今日话题
07年风波始末:最关切的其实是澳大利亚
中国已经向东帝汶派出第16批维和人员
本次风波来自维基解密,由澳大利亚媒体爆出
《悉尼先驱论坛报》是首先刊登这条消息的媒体,消息来源是维基解密。
报道援引东帝汶第一副总理古特雷斯的话称,中国提出这一建议最早在2007年12月,当时中国表示愿意在东帝汶最北端的岛屿上免费为其建设一个雷达观测站用于监视非法渔猎活动。他说,中国提的唯一要求是该雷达观测站必须由中国技术人员管理运营。古特雷斯透露说,美国驻东帝汶大使得知消息后很快对这一提议表示严重关切并向东帝汶政府表达了担忧。美国担心这个雷达观测站还可能被用于其他目的。他补充说:“为了免除美国的担忧,东帝汶最终拒绝了这项提议。”实际上,东帝汶政府也征询了澳大利亚的意见。
这个建议被拒绝最重要的原因是该雷达站的位置选择太过敏感:美国军舰包括核动力潜艇进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威塔海峡(Wetar Strait)就在中国拟建雷达观测站的附近。
消息刊出后马上被国际媒体广泛转载。而核心爆料人东帝汶第一副总理古特雷斯在接受澳大利亚电台《连线亚洲》节目采访时予以否认,他表示建立雷达站的事情从来没有和中国在政府层面上谈过。
美、澳关切原因:东帝汶的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东帝汶地理位置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东帝汶位置的重要性。东帝汶地处东南亚的边缘,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努沙登加拉群岛最东端,西与印度尼西亚接壤,南和澳大利亚隔海相望,面积1.48万平方公里。这里是两大洲(亚洲和澳洲)和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汇处,是建立军事基地的潜在优良地点。目前,东帝汶和澳大利亚关系十分密切,有着广泛的军事合作;美国虽然在东帝汶的投入不多,但是有舆论认为,这里是美国建立军事基地的理想选择。
这也就很好说明“中国要援助东帝汶建立雷达站”的消息为什么率先被澳大利亚媒体爆出,并且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而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在东帝汶的影响力一直都被各方密切关注。
中国在东帝汶影响力逐年加大
中国卖给东帝汶的两艘巡逻舰
国家援助:涉及全面,颇得好评
基建:最有代表性
建国时,东帝汶70%-80%的基础设施都已经被损毁。中国对东帝汶的援助项目大都是基础建设。
中国已经为东帝汶建造了外交部大楼(造价约700万美元)和总统府(造价约600万美元),接着是建造军事基地(造价约900万美元)。这些项目被认为是标志性项目,影响很大。
农业和医疗:最受赞许
东帝汶挨饿的贫困人口很多。中国曾经多次向东帝汶援助大米,就在上个月,还无偿向东帝汶提供了5000吨大米。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和联合国一起在东帝汶推广高产的杂交水稻,“授人以渔”。
中国对东帝汶的医疗援助也广受好评,从2003年底至今,中国已派驻两批医疗队援助东帝汶,共完成六万多例门诊、各种手术六千多台、抢救六百多人。
公务员培训:最推广“软实力”
迄今,一共有400多名东帝汶公务员在中国接受了培训,内容涵盖公共管理、经济计划、旅游、卫生、基建和技术等方面。
此外,在能源勘探、打击非法捕鱼等方面,中国也对东帝汶进行了援助。
经贸往来:已经升为东帝汶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东帝汶的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170万美元变为2008年的940万美元,排在印尼、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之后,是东帝汶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这些项目里最为著名的是由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东帝汶国家电网电站工程项目,这是这个年轻国家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之一,建成后将大大缓解东帝汶全国严重缺电的现状。这个项目包括发电厂、变压器和电网三个部分。2009年,此项目的总预算为3.75亿美元。但是,这个预算在国会中被推翻,并且东帝汶政府也在重新考量这个项目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军事交往:2010,东帝汶购买中国舰艇,未征询澳大利亚意见
中国援建的东帝汶国防部大楼等军事基地正在建造,另一边厢,中国援建的100套军人住房项目也即将建成。独立时,东帝汶军队的军人人数为1200人,东帝汶当局计划于2020年将这个数字扩大到3000。长期以来,东帝汶一直和澳大利亚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从澳大利亚、葡萄牙、美国和巴西获得军事援助。但是,中国和东帝汶的军事关系在加强,最开始,中国援助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军事设备,包括帐篷、制服和交通工具。截止10年,中国一共为20位东帝汶军人提供了培训。
不过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去年,东帝汶政府购买了两艘中国巡逻艇。和07年不同,这次东帝汶甚至没有去询问澳大利亚意见。东帝汶国防与安全部在一项声明中指出,这些巡逻艇最初将由中国艇员驾驶,同时东帝汶艇员也会在上面接受训练。这个消息让澳大利亚感到极为不安。
中国为什么如此重视和万里之外的东帝汶的外交关系
中国其实离东帝汶有万里之遥,为何和东帝汶的联系这么紧密,除了人道主义原因之外,主要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1.能源战略考量——东帝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东帝汶虽然国家很小,但是却拥有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特别是东帝汶附近海域,甚至被认为是中东以外又一大石油宝藏。很自然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为了宝贵的石油,所以如此卖力地援助东帝汶。
2.密切与东盟的关系,提高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
东帝汶还不是东盟的成员国,但是普遍认为东帝汶迟早都会加入东盟。而不少分析都认为,中国发展同东帝汶的关系,其实也是为了巩固和东盟的关系,稳固自己在东南亚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的一个重点外交战略。
3.扩展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
悉尼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弗格斯.汉森认为,中国对东帝汶的经济援助是其追求所谓软实力的一部份,尤其在太平洋地区。他说:“我认为它渴望影响力。在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的援助是非常有益的。它(中国)往往有针对性的提供关键项目的援助,因此它往往就很受欢迎。中国为那些国家建造行政中心和总理府,很自然的,他们的领导人会感到很受用。”事实上,中国在斐济、巴布新几内亚等南太平洋小国的投资一样都在增加。
另有分析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在太平洋地位的悄然转变,即它开始试图在由美国及其盟国长期控制的水域争取空间。澳大利亚政府2009年国防白皮书就认为,随着中国在澳大利亚政策范围内划开一条口子,中国海军影响力扩大将成为澳的长期战略担忧。
中国目前在东帝汶的影响力到底如何
东帝汶其实风光如画
中国在东帝汶影响力有被高估之嫌,油气开发无进展
据媒体统计,截止09年9月,中国在东帝汶正式脱离印尼宣布独立后的十年间,一共向其提供了5300多万美元的援助。但是,中国不是东帝汶的五大援助国之一,自2002年东帝汶独立以来,澳大利亚对该地区的援助数额是中国的18倍。与此同时,葡萄牙和日本的援助额分别为中国的17倍和15倍。虽然中国援助的基建项目都很有标志性,不过澳大利亚援建了该国的议会大厦,葡萄牙则援建了总统官邸(中国造的是总统办公大楼)。
而实际上,东帝汶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中国也还没获益。2005年开始,中石油花费了150万美元在东帝汶的陆地上做地质勘探,除此之外,中国和东帝汶的油气合作毫无进展。而东帝汶大量的油气资源都储藏在和澳大利亚交界的帝汶海中,东帝汶最为主要的油气开发伙伴就是澳大利亚。
东帝汶政府与中国政府“加强军事联系”,更多是为了“刺激”澳大利亚
07年,东帝汶政府征询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意见之后决定不让中国建立雷达站。与之形成对比的是,10年,东帝汶向中国购买巡逻艇的时候并没有征询澳大利亚的意见,而当时,由于油气开发的纠纷,东帝汶和澳大利亚的关系处于低谷。在澳大利亚访问的东帝汶总统奥尔塔发表演讲时说,买武器和买精品一样。他愿意买意大利或澳大利亚出产的Gucci精品,但如果中国生产的山寨版Gucci产品质量好,价格低,那他就不会买意大利或澳大利亚的Gucci产品了。 外国媒体认为奥尔塔这句话的意思是:澳大利亚不是东帝汶唯一的武器提供商,东帝汶还有其他选择。 听起来,有些“威胁”的意味。
07年到10年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影响力的确在加大;另一方面,雷达和军舰还是两个战略层面的东西。毕竟一个雷达站的厉害关系要比买武装重要许多,涉及的是实打实的战略利益(澳大利亚媒体在报道时,就用了“间谍基地”的字眼)。
当然,中国政府和东帝汶政府一直关系不错,2006年和2008年的两次时局动荡中,都坚定地表示东帝汶能够度过危机,经济得到发展,这让东帝汶政府很感激。而小国的外交之道就是,如何在大国之间“长袖善舞”,寻求最大利益——不得罪“最大势力”的前提下,和中国交好是必然。
结语:东帝汶对于中美来说,目前都不具备关键性的战略意义,这里对澳大利亚才至关重要。不过,几乎所有的东帝汶问题专家在说到中美和东帝汶的关系时,都提到一个词语——“长远”。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今日头条】曹林:打击“黑砖窑”,政府去哪了!阅读原文

曹林媒体人原题:“黑砖窑”的曝光只能依赖媒体?外地发生丑闻,本地一般会撇清与丑闻的关系,而不会在别人的丑闻中反思自己。广东惠州从一家黑砖窑解救了14名奴工,这些奴工都是从黑中介买来,每个奴工身价...全文↓

曹林 媒体人
原题:“黑砖窑”的曝光只能依赖媒体?
外地发生丑闻,本地一般会撇清与丑闻的关系,而不会在别人的丑闻中反思自己。
广东惠州从一家黑砖窑解救了14名奴工,这些奴工都是从黑中介买来,每个奴工身价400元,工作3个月仅获5元酬劳。当地还有十几个黑砖窑,出事黑砖窑已存在至少七八年。(5月12日《广州日报》)
2007年媒体曝光的山西黑砖窑事件,其中让人震撼的人性沉沦和法律沦陷,曾激起舆论愤怒的声讨和追问,并促使有关部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运动,“黑砖窑”一度似乎从舆论中消失了,然而人们一直怀疑,是否真绝迹了?这则报道给出的答案是从未消失过,继安徽和山西再现奴工后,出现过奴工的新闻地图上,这次又多了惠州。
当地官员说,出事的这个黑砖窑在当地已存在七八年了。这说明,早在山西黑砖窑丑闻曝光前,惠州就存在这种现象了;而随后掀起的专项整治运动,并没整治到惠州。当有关部门严打黑砖窑时,惠州黑砖窑的奴工正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干活慢点挨砖头暴打,想逃跑被抓住就用棍子打。
这个黑砖窑的曝光,延续着以往其他地方黑砖窑的曝光过程,不是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整治中发现的,而是媒体介入的结果:在家长举报、记者探访后,最终揭开了这层丑陋的面纱。虽然在媒体报道后,当地政府积极介入,可为什么监管部门无能发现黑砖窑,却要依赖媒体?当地解释说:此前,他们也曾多次查处过,但因位置偏远,监管困难,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这是推卸责任。黑砖窑一般都藏在“位置偏远”的地方,但岂能因偏远而放弃监管。
从当地官员的表态看,他们是知道本地存在黑砖窑的,可为什么不打?尤其是在山西曝出丑闻引发全国舆论大哗后,为什么不治理本地?在这里,可能出现了一种常见的“政府病”,即外地发生丑闻,本地一般会撇清与丑闻的关系,而不会在别人的丑闻中反思自己。山西出了黑砖窑,其他地方不是查本地的问题,而是急于说本地没黑砖窑。可现实表明,黑砖窑奴工绝不只是山西的特产。
当初山西黑砖窑奴工刚曝出来时,舆论群情激愤。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没得到解决,黑砖窑似乎到处都是,奴工似乎不只山西有,而且悲惨的程度不低于山西。因为见多了,媒体报道多了,人们对黑砖窑的新闻似乎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没有当初愤怒了,甚至不当作多大的新闻了。这种对新闻的麻木,这种审丑的疲劳,背后是政府部门治理黑砖窑的失职和失败。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人口统计】何亚福:非正常死亡人数居然是个谜阅读原文

何亚福人口学者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据《京华时报》报道,5月1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表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全文↓

何亚福 人口学者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据《京华时报》报道,5月1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表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其中八成是可以避免的。他认为,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意外灾害,而是死于无知。
笔者对这个数据表示严重怀疑,因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为900多万人(例如:2008年死亡人口为935万人,2009年死亡人口为943万人),如果“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这个数据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正常死亡的人数只有100多万人。这可能吗?
当然,这里有必要弄清概念:“非正常死亡”究竟是指哪些类型的死亡?在法医学上,非正常死亡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则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例如病死或老死。从上面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死于疾病并不属于“非正常死亡”。
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死亡人数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老年人的病死或老死。因此,“非正常死亡”的人数绝对不可能大于“正常死亡”的人数,否则,“非正常”就会变成“正常”了。
那么,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究竟有多少呢?笔者暂时找不到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但搜索到另一个数据:2010年6月18日中国经济网刊登了一篇题为《遗产纠纷令人叹惋 网络遗嘱留档有必要》的报道说:“据统计,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其中大部分属于意外性突发事件,国内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10万人,每年因工伤事故死亡达13万人,过劳死人群甚至多达60万”,这篇报道没有给出数据来源,我们也没法判断“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是否正确。
新闻报道中出现有关死亡人数的常识性错误,并非绝无仅有,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2007年11月8日《羊城晚报》报道:近日广州发生“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猝死”事件,青壮年猝死再次引起关注。中山大学心肺脑研究所所长黄子通指出,全国每年约100万人猝死,占死亡总人数的5%,且一般发生在40岁左右的青壮年。
笔者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全国每年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死亡人口892万人。如果每年死亡人口真的如《羊城晚报》所报道的有2000万,那么中国人口早就进入负增长了,因为每年出生人口只有1500多万。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大家看法】陈志武:“国富民穷”一直在扩大阅读原文

陈志武著名经济学家原题:怎么看人民币升值?随着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人们自然要问:人民币升值能纠正现在人人都谈的全球贸易失衡问题吗?尤其是,中国的这一政策变化会在减少贸易失衡同时,把工作岗位还给美国吗...全文↓

陈志武 著名经济学家
原题:怎么看人民币升值?
随着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人们自然要问:人民币升值能纠正现在人人都谈的全球贸易失衡问题吗?尤其是,中国的这一政策变化会在减少贸易失衡同时,把工作岗位还给美国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制造业在新兴市场之间转移,使美国贸易赤字稍微下降,同时会使其进口商品价格抬高,让利率也升高,但未必会提高美国的就业。人民币升值本身不太会拉动中国的国内消费,尽管全世界都想看到这一点。只有当中国政府放松其对经济的控制,通过民有化改革使政府不再是主要的土地与财产所有者,让普通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中国民间消费才会发生根本性增长。
二十多年前,为了办手续准备来耶鲁大学读书,我跑遍北京,差不多花了一天时间才发了一份电报到美国。当时,打电话到美国每分钟至少是四美元,而且在北京只有两个地方开通了国际长途电话业务!跨太平洋通讯缓慢又艰难,信息流量也严重受限。在那时的运输与通信价格那么高、容量那么小的情况下,跨国贸易的成本和壁垒如此难以克服,以致于尽管中国工人的工资可能不到美国工人的四十分之一,但是,美国制造业还是不用担心,制造外包还没成气候。
即使人民币升值50%,制造业也不会流回美国。
然而,今天,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不仅越洋通讯近乎免费,信息传播手段良多,而且洲际运输成本也非常低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民币升值50%,使中国劳动力成本升至美国的十分之一以上,制造业仍然不会流回美国。至多是美国零售商不从中国进货,而从其他新兴经济体进货罢了。人民币升值不会对美国的贸易赤字或就业问题带来人们所期望的那种积极影响。
正如几乎所有中外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全球贸易失衡的真正解决之道在于中国提升国内消费。许多人说挑战在于中国人不喜欢消费,只喜欢储蓄。——肯定并非如此,中国人和其他国家民众一样喜欢消费,喜欢过更好的日子。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数据库》(the Penn World Table),在1952年,也就是中国土地集体化、企业国有化之前,中国的民间消费占GDP的67.4%,这与今天美国的71%并没有多大差距。之后特别是大跃进的那几年,民间消费急剧下滑;整个计划经济期间,民间消费相对于GDP一直在下滑;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际,民间消费所占GDP比下降到48.7%。
改革开放的头十五年,民间消费相对于GDP保持平稳。到1997年,是49%。那时候,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这个相对消费水平太低,经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度太高,开始呼吁调整政策,让民间消费对推动增长发挥更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愿望强,但接下来民间消费仍继续下降,现在只略高于 GDP的35%!为什么这么难?
已经给的解释很多,包括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到位、规避未来生活风险的金融产品还不丰富,还有就是银行储蓄利息被人为压低,让百姓的收入因此没有应该的那么高,变相由百姓给国有企业补贴;这些当然是家庭不敢消费、必须多储蓄的原因。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不在这些,民间消费之所以一直没有跟上中国GDP的增长步伐,是因为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国有经济,政府拥有社会最主要的资产和土地,财产性收入主要由国家享有,并且也因为征税权和财政程序没有受到实质性制约监督,缺乏民主运作机制。
中国太多的财产性收入和国民收入流进了各级政府的金库,个人收入占比当然就越来越少,家庭消费占GDP的份额就越来越低。按照一些官方统计,国有经济产值大约占GDP的35%。然而,这一比例被严重低估了,因为许多由多个国企持股甚至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没算作国企,但实际的产权还是国家拥有。
如果算上企业产权、资产和土地,政府差不多拥有整个社会资产性财富的60%以上。诚然,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土地、企业股权和其他资产的价值都升高了,但这些增值的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的,只有一小部分流入了个人手里。
国有制抑制民间消费增长,因为它使百姓不能从土地增值、国企利润和资本收益中直接获益,使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很少。人们会认为,政府拥有并经营企业会惠及所有公民,国企利润和国有资产的增值有助于减少或消除公民交税的必要。但是,在中国,实际征税权主要掌握在国务院和其部委手中,并且很少受到全国人大的监督核查。
所以,不奇怪,从1995到2007年,政府税收(不包括国企资产收益、土地出让收益)增加了6.7倍,而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 1.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1.2倍。这期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长率的两倍,而普通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则低于GDP增长率。
随着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几乎失控地增长,一个必然的结果是政府靠税收和卖地收入就够了,无需国企上交利润,甚至在各国企和国有事业单位出售资产之后,也不需把所得上交国家。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不举行公开听证会要求国企上交利润,上交国企资本所得。实际情形是,全国人大每年开会一次,会期十天,其常务委员会也不举行公开听证会要求国企对国家负责。
于是,国企能把大部分利润留下,也能把资产出销收益留下,然后按照国企自己的意愿进行再投资,不断投资。当然,即使把利润交给了地方政府,政府也会拿这些钱去投资。这两方面就解释了如下现象:中国总储蓄占GDP的百分比从1992年的41%增长到最近的 51%;在新增的这十个百分点中,有七个百分点归功于企业储蓄的增加,其余三个百分点归功于政府储蓄的增加,而私人储蓄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则停留在 21%左右。
国内产能和消费需求间的失衡迫使中国更加依赖出口,并因此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低水平。
简言之,资产由国家所有,加上缺乏制约征税权的民主机制,一并造成了如下这种循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和资产价值都在增加;但大部分财产性收益和比例越来越高的国民收入都流进政府金库,变成了国企和地方政府扩大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从而进一步扩大经济的制造产能;与此同时,由于普通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在下降,民间消费在GDP中的比例也只能跟着下降;这就加剧了国内产能和国内需求的失衡,使得中国更加依赖于出口,而为了便于出口,就必然要求人民币停留在低币值水平。
民间消费增长不足、人民币汇率必须很低以及巨额贸易顺差的膨胀,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的产物,不是偶然。
过去,对各种资源的国家所有制和并由政府控制经济,使中国能够迅速工业化,其好处是明显的。但是现在,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情况跟以前不同,增长模式必须转向靠内需,而此时,国有经济比重太高、政府征税太多就成了增长模式转型的根本障碍:因为它们抑制了民间消费的增长,所以,国有制经济体和征税权不受制约,也要为全球贸易失衡担负部分责任。
因此,尽管人民币升值在表面上可以促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部分调整,但是,如果国有资产能够被民有化,并且纳税人对政府的征税权以及财政预算有更多实质的监督,那么,这不仅能促成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开启一种根本性的改革进程,而且也将有益于全球经济的平衡。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社会民生】新京报:别让分配不公毁了保障房制度阅读原文

■社论要避免保障房分配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在保障房建设大提速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法》的立法步伐也必须提速。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河南、江苏等地部分地方政府将之前在建的教师宿...全文↓

■ 社论
要避免保障房分配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在保障房建设大提速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法》的立法步伐也必须提速。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河南、江苏等地部分地方政府将之前在建的教师宿舍、企业员工宿舍等统统纳入保障房房源,以完成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
此前,石家庄也出台新规,拟将违建住宅没收用作保障房。“各显神通”建保障房,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今年,全国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已经层层分解了下去,如何完成这一任务无疑是很多地方政府最头疼、最关注的问题。然而,如果为了完成保障房任务“不择手段”,那么,在保障房分配的环节面临的问题必将层出不穷。
其实,从目前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保障房分配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虚假申报、骗购骗租、转租转售等违规现象屡见不鲜。据昨日新华社报道,深圳近日再次查出有300户涉嫌造假骗购保障房,有一些造假家庭的资产甚至超过了百万。
在这些事件背后,说明保障房的分配制度建设也亟须提速。各级政府在关注保障房如何建的同时,也要关注保障房如何分配,并有切实的改进措施出台。
保障房如何分,实质即如何保障分配的公平。因此,其首先要对当下骗购、骗租保障房这些民众意见最大、最强烈的现象有所回应,要出台更有威慑力的惩罚措施。目前我国已出台地方性保障房违规惩处标准的城市中,大多只是对违规者处以几千元的罚款和几年之内不得再次申请。这样的处罚力度相对于申请到保障房的巨大利益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实际上,新出台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修正草案)》,有对违规者处以10万元甚至20万元的罚款,以及终身不准申请保障房的惩罚性规定。但因正等待广东省人大批准尚未正式出台,这批“骗购”的“富豪”将躲过“重法”惩处。这次“骗购”事件也是一个提醒,早一点出台有威慑力的条例,保障房分配领域的违规或许就能少一点。
另外,也要防止出现借保障房之名行福利房之实的回潮。从保障房建设的主体来看,如果地方政府是绝对主力,那么其行为的界定和规范还相对容易。但此次为了弥补政府建设保障房力量的不足,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再次被鼓励自建保障房。这就很难排除一些财力雄厚的大企业趁机大兴土木,将保障房悄悄变性为内部职工的福利房。而一些财力薄弱的企业职工只能“望房兴叹”。这无疑会加剧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不公平。
最终,要避免保障房分配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但除了一些地方性的规定外,我国仍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对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和要求。
《住房保障法》虽然自2008年11月被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但迟迟未见“庐山真面目”。在保障房建设大提速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法》的立法步伐也必须提速。当然,各地也可以先行通过地方立法,予以规范。这是当务之急,各地不宜再拖,不要等到问题大规模出现之后,再紧急救场。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教育之思】熊丙奇:我国大学为何嫌贫爱富阅读原文

熊丙奇教育学者 5月9日,教育部召开2011年全国高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提出,今年要加强高校招生来源计划调控,中央部属高校要继续稳步降低在属地招生计划比例,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促进高等教...全文↓

熊丙奇 教育学者
5月9日,教育部召开2011年全国高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提出,今年要加强高校招生来源计划调控,中央部属高校要继续稳步降低在属地招生计划比例,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和入学机会公平。而据了解,在2010年高考中,山西、河南、安徽等中西部8省区的高考录取率平均提高了约9个百分点。
我国高考生源数,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生源数,近年来持续下降,这本来是部属高校在属地减少招生计划、实现生源多元化,同时促进教育公平的契机——此前,针对舆论对重点大学地方化,在当地招生比例过高的指责,高校辩称这是由于地方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必须回报地方。但现实情况却不乐观,纵有教育部一再要求,部属高校并不情愿减少在属地的招生计划。
以北京为例,继去年北大和清华在北京整体生源下降20%的情况下,反而增加招生计划(最初宣布的招生计划,较往年略有减少,但相对生源下降幅度,计划减少幅度很低,录取比例实则明降暗升,而在最终的录取中,北大和清华都扩招)之后,今年,北京市的生源再次比上一年减少4234人,降幅5.27%,可北大和清大都已宣布在京高考招生计划将保持去年的人数规模。其中,清华大学表示,在生源优秀的情况下,还将有所扩招。北京地区的一本率则从去年的23.6%进一步提高到24%。
北大和清华这两所部属大学的带头大哥,带头“不听话”。但也不见教育部有何意见。其他兄弟高校在属地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教育部部属大学为何不愿意减少在属地的招生比例?此前所说的为地方服务的理由,在生源下降的背景下已经站不住脚,因为高校完全可以按照生源下降比例同步减少在当地招生计划。能合理解释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有些部属高校认为大城市、发达地区的生源质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北大去年扩大在京招生计划,所称理由就是北京生源质量好。这反映大学在评价生源质量时,存在偏爱城市考生的情况,以为城市学生见多识广、沟通能力强、外语好,就优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考生。而与国内大学这种评价标准相反,美国诸多名校却偏爱贫困家庭、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录取时,往往对他们进行加分评价,在同等的情况下,这些学生优先被录取。
其二,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录取计划,高校将增加帮困助学的经费支出和精力投入。笔者曾和多所大学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交流,他们都提到,随着增加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招生计划,学校中的贫困学生比例显著提高。这无疑影响高校扩大在这些地区招生计划的积极性。
其三,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压力大,部属高校也不例外。相对而言,招收属地学生,就业时不存在户籍问题,加之父母使力,学生的就业相对容易解决;而扩大外地招生比例,学生就业时不但存在户籍问题,还由于家庭因素,就业难度就很大。这对追求毕业生就业率的大学来说,自然不愿意招收来自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成为就业的“包袱”。
可以说,我国部属大学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的问题。这是不正确的办学价值观所导致的。对于部属大学的这种办学倾向,教育部的宏观调控,比如要求本地生源比例不超过30%,要求在属地招生比例逐年下降等,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必须是严格执行方可起作用。但要根本扭转大学的办学理念,还得从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着手。
对美国大学的办学进行分析,这些学校之所以普遍重视生源多元化,“偏爱”贫困学生,一方面是由于自由申请入学制度,能让大学被学生选择,大学处于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利益,重视办学质量,爱惜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因此会关注受教育者真正的发展潜能,注重倡导社会公平、公正,而不是以家庭环境取人。
另一方面,大学把校友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相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学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与教育,更能体现价值,而贫困学生在得到学校帮助、接受教育成才之后,也对母校有更深的感情。2006年,哈佛大学宣布对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免学费,而众所周知的是,这所世界著名大学,校友捐赠率高达48%。从中可看到我国大学办学存在的巨大差距。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