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俱乐部:新闻话题 2011-3-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41:26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禁飞区内怎能“大轰炸”阅读原文

禁飞区内怎能“大轰炸” 导语:利比亚的动荡局势一直惹人关注。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开始,多国出动战机,军事干预利比亚。而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21日说,联军在利比...全文↓

禁飞区内怎能“大轰炸”
导语:
利比亚的动荡局势一直惹人关注。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开始,多国出动战机,军事干预利比亚。而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21日说,联军在利比亚建立的禁飞区将继续扩大,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包括在内。
既然设立了禁飞区,为何在禁飞区内多国联军却能够顺利起飞,实施轰炸?这也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疑问。
不妨从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和禁飞区的概念和争议入手,一窥究竟。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利比亚目前的局势。
利比亚首都的一座政府建筑被摧毁
2011-03-23 第 1601 期
利比亚设置禁飞区始末
手持“反对禁飞区”口号的利比亚人民。
禁飞区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禁飞区是一个二战后才产生的概念,利比亚仅仅是史上第三次设立禁飞区。前两次分别是美英联军在伊拉克一南一北设立的两个禁飞区,和波黑战争中的禁飞区。
一般而言,禁飞区有两种概念:一种是主权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在特殊时段对其领空范围内的特定空域采取的限制飞行的管制措施,这种“禁飞区”的建立是国家主权所赋予的权力;另一种是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某个或某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冲突地域划定的特殊限制空域,限制冲突相关方的飞行器在管制空域内的飞行活动,只有在国际组织授权的前提下,建立此种“禁飞区”才具有合法性。
而伊拉克、波黑和利比亚的这三个禁飞区,显然都属于后者的概念范畴。也可以理解为,为了阻止内战或者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一股第三方的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在指定的国家上空限制飞行。
为什么要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
事实上,早在二月份就已经开始有要不要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争论,很多西方国家也一直举棋未定。比如美国,一旦建立禁飞区的话就意味着长期的军事投入,带着一场不知道何时结束的军事行动进入2012大选对奥巴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另外西方社会也不见得支持利比亚反对派,倒是伊拉克战争之后积极改变形象,甚至成为中东反恐急先锋的卡扎菲的对外政策很符合西方的利益。但是急转而下的情势决定了一切。
3月12日,阿拉伯联盟(阿盟)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外长级紧急会议,讨论利比亚局势和下一步阿盟将要采取的对策。这次会议的重要决定之一就是阿盟将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建议在利比亚上空建立禁飞区,包括军用和民用飞机,以防止大规模伤亡事件继续发生。不过阿盟也表示,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对利比亚的武装干涉。
其时,支持卡扎菲的军队在被反政府武装打了个措手不及之后卷土重来,并借助其空中优势力量对反政府军进行打击。阿盟等对利比亚的局势忧心忡忡,希望能够建立起禁飞区来平衡双方的军事力量,避免出现人道主义灾难。
终于在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禁止除了属于人道主义目的之外的在利比亚领空的一切飞行。目的是为了保护平民和保障人道主义运送安全,平衡利比亚敌对双方的军事力量,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冲突和屠杀。
在禁飞区发动空袭的依据何在
空袭现场
1.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协议保护平民的规定
设置禁飞区的合法性依据是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但是很多人都直接把这个协议和设置禁飞区等同起来,实际上1973号协议中有很多内容,设置禁飞区只是其中一部分。该协议还有保护平民、强制执行武器禁运、资产冻结等内容。
该协议认为目前在利比亚民发生的针对平民人口的大规模、有系统的攻击可构成危害人类罪。有关国家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但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占领。目前,联军实施的轰炸属于空中打击,并没有派出地面部队,所以这也被认为是轰炸的依据之一。
2.打击防空设施,给禁飞区内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生命安全保障
实际上,利比亚政府已经同意了执行联合国的禁飞令,它的空军也并没有出动,为什么联军还是会空袭呢?这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认为,在西方人眼里,卡扎菲是反复无常的。轰炸防空设施,并不意味着是多国部队地面进攻的前奏,并不意味着是对利比亚其他战略目标进行轰炸的开始,这仅仅是执行禁飞任务的防范性措施。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伊拉克北部的禁飞区也猛烈轰炸了萨达姆的防空设施。轰炸防空设施,是给在禁飞区内执行任务的飞行员生命安全进行保护的预防性措施。
在一轮轮的空袭中,绝大多数的打击目标也是利比亚政府军的防空基地和防空系统。
所有这些行动的根本依据都是《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第42条
《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为《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包括第39至51条。其中,第39条规定,当国际和平遭到威胁、破坏或发生侵略行为时,安理会“依第41条及第42条规定之办法,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41条和第42条则分别列举了安理会可采取的两种强制措施——非武力制裁和军事手段。其中第42条规定:“安理会如认为第41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但是,这一条款也经常被认为过于模糊。
禁飞区到底会让利比亚走向何方
在厘清了关于禁飞区与军事干涉的关系之后,其实关于禁飞区,这个历史上第三次出现的概念,还有两大争议的焦点——1.禁飞区到底对于保护平民、解决冲突有没有用?2.这次的利比亚禁飞区会持续多久?弄清了这两个问题,对于分析当前利比亚的局势很重要。
利比亚反对派使用重枪攻击政府军直升机
伊拉克和波黑禁飞区的历史
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英法联军在伊拉克的南北各建立了一个禁飞区,目的是为了阻止萨达姆的空中力量打击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和什叶派少数民族。当时,美英法声称自己的授权来自联合国安理会678号决议,决议中说会员国可以使用任何必要的方法来保证伊拉克遵从它战后裁军的承诺。但是国际社会普遍对这两个禁飞区设立的合法性存在着争议。而这个禁飞区一建立就是12年,一直到2003年才解除。据称,在禁飞区内,虽然伊拉克部队对南方什叶派教徒的人道主义犯罪还有发生,但是暴力事件还是被有效地控制住了。
从1993年4月12日到1995年12月20日所建立的波黑禁飞区,其争议也很大。和前一个禁飞区不同,联合国安理会第781号和816号决议都是建立这个禁飞区的依据。这期间,北约12个国家在这个禁飞区执行了超过10万架次的飞行任务。最初设立这个禁飞区,是因为塞族在这里拥有绝对占优的空军力量来打击敌人,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于持续的暴力冲突所做的一种回应。但是最后的结果存在着争议,北约认为这让塞族的空中力量被清除了,推动了冲突的尽早结束。但是反对者却认为,这个禁飞区对于冲突没起到应尽的作用,比如在1995年就发生了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造成了8000名穆斯林族男子的死亡。另外,这个禁飞区最后也演变为北约的主动轰炸行动,人们常常都担心禁飞区的军事行动扩大化。
禁飞区到底有没有用:支持派论断PK反对派论断
1.利比亚一马平川,90%都是沙漠,政府军的空袭很容易得手,破坏性很强。禁飞区能够保护平民和反政府武装。虽然利比亚的西部已经被内战摧残得不成样子,但是禁飞区起码保护了东部安全的可能。
2.禁飞区能够让政府武装和反政府武装的力量对比更为公平。这也让反政府武装看到了希望。
1.波黑禁飞区中,对穆族的大屠杀正是通过地面进攻发起的。禁飞区只能解决空中的问题,对于地面没什么用。在陆上和海上,卡扎菲仍然拥有训练优良的部队。
2.迫于军力等诸多原因,禁飞区也是有一定范围的,比如,波黑有5.1万平方英里(相当于8.2万平方公里),伊拉克更大一些也只有10万平方英里(相当于16万平方公里)。而利比亚的面积是伊拉克的四倍,有170多万平方公里。在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暴力事件的利比亚,禁飞区其实只能保证一小部分地区。
利比亚的禁飞区会不会长期存在,利比亚会走向何方
伊拉克的两个禁飞区曾经维持了十二年之久,而科索沃的禁飞区则有两年多的时间。这次利比亚的禁飞区到底会维持多久,会否演变为联军对卡扎菲政府的全面军事打击;状况更糟糕,维持现状还是促成和平……这些都成了问题。
1.伊拉克战争后,利比亚对洛克比空难给出了27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同西方国家恢复关系,而且更重要的,卡扎菲在中东地区的反恐功劳是应该被记取的,卡扎菲是基地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头号死敌之一。另一方面,西方政府实际上并没有支持利比亚的反对派上台,只是保护。反对派到底是哪些人组成,上台之后会不会比卡扎菲政府更好,这点谁也没有底。
2.有报道称,空袭第一天,美军仅导弹花费就超过了一亿元。带着一场不知何时结束的军事行动进入2012年的大选,显然不是奥巴马所期望的。被国会搞得焦头烂额的奥巴马一再表示要把指挥权交给盟军。而英国也一直都在缩减军事开支,皇家方舟号航母就在这个月才刚刚退役。
3.卡扎菲的军事力量还是很顽强,禁飞区很难阻止其地面的军事行动,但是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反政府武装,给予其希望,所以双方军事力量要比设立禁飞区前更为平衡,长期对峙的可能性很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利比亚的局势很复杂,保护平民和以人道主义为目的的禁飞区恐将长期存在,而东西利比亚很可能形成实际上的对峙和分裂。
【今日头条】沈彬:“下跪喊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原文

沈彬法律工作者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两个版本,结果也可能有两个。 3月22日《南方都市报》网络“微报道”跟踪了一则流传广泛的微博:河南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现场,一名妇女忽然越过警戒线来到了淮阳县委书...全文↓

沈彬 法律工作者
这个故事的开头有两个版本,结果也可能有两个。
3月22日《南方都市报》网络“微报道”跟踪了一则流传广泛的微博:河南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现场,一名妇女忽然越过警戒线来到了淮阳县委书记任连军的面前,双膝跪倒,大声诉说“冤情”。一名警察和一名保安从两边冲过来,将妇女拖离现场。整个过程中,任书记无动于衷,一直正襟危坐坚持观看演出。
正当任书记的无动于衷被网民的口水淹没之时,大河网刊出了“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发布的情况说明”:3月20日,任书记面对上访女张艳辉的当众下跪,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做好解释工作:表演尚未结束,请张耐心等待。22日上午,任书记在县委群众工作部亲自接待了张,得知其反映的问题后,当即要求公检法等相关人员召开专题会议,要求依法、公正、公平解决处理,云云。
这则“相关部门的情况说明”,显然旨在回应网络上的批评:张书记不但没有无动于衷,而且还及时处理了下跪女反映的问题,似乎前途一片光明,我们真替下跪女感到高兴。只是,笔者想到另一桩下跪喊冤的事。去年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发生后,南平市委书记雷春美到医院看望受伤者时,一个上访女突然闯进来,当着记者的面举起申诉材料,向雷书记下跪喊冤,并说了过激的话。喊冤后的“故事”出现两个版本。一如本次淮阳的喊冤事件,南平官方做了及时的回应:市委领导马上搀扶起这位妇女,为了不影响受伤学生的治疗与家属休息,领导扶她到休息厅门口,之后,市委领导当即批示相关部门迅速调查处置,云云。而另一个版本是下跪女被当地警方处以九天拘留的重罚。
这次的故事会不会有两个版本的结局呢?有一点笔者大致是确信的,“相关部门”一定会吸取教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防止类似的事件重演——如果下跪喊冤没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下跪?如果让大家觉得这招有用,那领导真是太没用了。下跪喊冤的故事是不会按法治的逻辑演绎的,那只是一场小民与官威的博弈,且是一场零和博弈,无助于中国法治的进步。
据报道,当天是淮阳县欢天喜地举办的中部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闭幕仪式,任书记陪着一众领导正在欣赏节目,半路里杀出上访女,大煞风景,毁了淮阳的一派盛世景象。其实,任书记本可以对着同座的领导淡定地说:这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一部分,叫“民女下跪喊冤”。
下跪喊冤、拦轿告状的确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至今也没有要消亡的兆头。民女拦轿喊冤是经典桥段,只是当年还能拦到八省巡案、钦差大臣,如今拦一下七品县官,就是壮举了。
关于“拦轿喊冤”的规定见于《大清律例·刑律·诉讼·越诉》的条目下:凡军民词讼,皆须自下而上陈告。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诉者,即实亦笞五十。若迎车驾及击登闻鼓申诉,而不实者,杖一百;得实者,免罪。拦轿喊冤原则上就是违法的,属于“越级上访”的一种,只有查实方可以免罪。而且对于喊冤的行为,官家可以随便扣上“挟制官府”的罪名,至于要搞“自刎、自缢、撒泼喧呼”,更是闹访行动,要受到严惩。可见《大清律例·刑律·诉讼》并不是什么诉讼法,而是一部“不让告状法”。其中维护告状人权利的“听讼回避”只有一条规定,而打击“诬告”的有26条规定,打击越级上访的“越诉”条目有27条规定,剩下的就是官府严厉打击“教唆词讼”之类的规定。
在一个非法治的社会里,法律里有的只是官家威仪,而不是百姓权利。只要百姓告状喊冤,那就要被“有罪推定”,作为刁民打入另册。
可见下跪喊冤什么的,本身就是前法治社会的产物。如今,下跪喊冤还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再上演,它代表着法治不彰,它代表着权大于法,它表明那些权利受损者不能有尊严地讨回公道。
【抢盐风波】我很理解抢盐的那些人阅读原文

郭宇宽媒体从业者原题:那一代人的匮乏焦虑日前回老家,和一些年轻朋友聚会,大家聊到了这些日子的抢购盐风潮,大家共同的看法是,这些人真的是疯了,稍微对资源有些概念,就知道中国人就算把盐当饭吃也不至于缺...全文↓

郭宇宽 媒体从业者
原题:那一代人的匮乏焦虑
日前回老家,和一些年轻朋友聚会,大家聊到了这些日子的抢购盐风潮,大家共同的看法是,这些人真的是疯了,稍微对资源有些概念,就知道中国人就算把盐当饭吃也不至于缺盐,居然成箱地抢购盐,这荒唐到了什么地步?
酒足饭饱,我顺便去看望我的外公、外婆,进了家门,我一眼就瞥见,桌上码着十几包盐。顿时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涌上心头。后来得知,是我姨一听说盐要断货的消息,就急冲到超市买了一箱盐,怕我外公外婆买不到,一片孝心,拎了一堆盐送上门来。
我想起当年认识的一位已故老沙漠探险家赵子允先生,那次我在西安和他吃饭,吃完了,他掏出一只塑料袋,把所有剩汤剩水都倒了进去,除了这些我们眼中喂猪的泔水,他把吃剩的西瓜皮也装了进去。更令人发指的是老先生把那一袋子令人作呕的宝贝,走到哪里都一直随身带着,直到下一次吃饭,他有机会再搜集这样一袋子宝贝,否则原先的宝物,即使发出变质的臭气他也坚持不扔。
后来我才知道,他那种在我们城市人看来变态的作风,其实是沙漠探险几十年形成的专业习惯。在沙漠中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那些令我们作呕的收藏,也许是关键时候的救命粮。即使在我们看来在城市里完全没有收藏西瓜皮的这个必要,但对赵老先生来说,已经是他无法克服的本能反应。
我还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警犬基地的警官,把一窝从小喂大的狼,试图训练看它能不能担任警犬,发现狼和德国牧羊犬的进食习惯都不一样,德国牧羊犬,每次喂它东西,它只吃它习惯的那一份,喂多了就剩下不吃了。而狼你喂它再多的东西,它都会拼命全吃下去,把肚子撑到几乎要胀裂,但是在人不注意的时候,它会躲到一个角落,偷偷地把刚才吞下的东西吐出来,再埋起来,留着以后吃。在德国牧羊犬看来,它的主人永远不会饿着它,会按时给它吃的,就像每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而狼在野外餐风露宿,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经历,演化成为了它无法抗拒的生存本能,一有机会就把尽可能多的食物塞进肚子里,再找地方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这次抢购盐的排队人群中,大概不会有上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这一批人,在这一代的印象中,不知道什么是饥饿,什么是真正的匮乏和商品短缺,他们习惯于超市中总是会有应有尽有的货物,有钱就能买到东西,很难想象计划经济年代买猪肉要排队,买大白菜要准备储存一个冬天。他们包括我自己如果不细心去体会,都很难理解我父母这一代,在成长中经历的匮乏,而这种匮乏会成为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即使今天的商品供应已经比过去丰裕很多,当有任何风吹草动,特别是当他们视线中出现排队的人群,就会调动起他们计划经济年代的记忆和本能。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那些排队买一箱盐的人是疯了,就好像我当时觉得收藏西瓜皮的赵子允老先生疯了;就好像在德国牧羊犬它的眼里,那些拼命往胃里塞食物,再吐出来藏起来的狼也一定是疯了。
当我看到微博上意见领袖们对抢盐风潮的冷嘲热讽,都上升到了鲁迅反思民族性的高度。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轻松,我并不觉得能得出那样的结论,比如有人以此说,中国文化就是自私的,或者中国人缺乏理性。这种结论太过简单了。
因为我知道那些排队抢购食盐的百姓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我们的亲人。我知道是什么样的时代经历把他们塑造成了这样。
【制度思考】张千帆:人大常委为何不能是政府官员?阅读原文

张千帆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虽然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和国家机关职务不兼容原则,但兼任现象屡屡发生。据报道,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江不久前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章猛进,在200...全文↓

张千帆 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
虽然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和国家机关职务不兼容原则,但兼任现象屡屡发生。据报道,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江不久前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章猛进,在2007年2月、3月期间兼任常务副省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作斌,在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间兼任湖南省发改委主任。
中国人大制度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议行合一”模式似乎比较相似:英国奉行“议会至上”,首相和内阁成员必然都是下院议员;中国各级人大则是宪法上的“权力机关”,党政领导多为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
然而,中国的人大常委会是同级人大的常设机构,具备独立立法权,在英国找不到对应物,而人大常委不得兼任国家机关职务。现行宪法第65条、103条分别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和普通人大代表不同,人大常委更为专职化和专业化。人大每年只开十来天的会,人大常委会则一般每两个月就开一次会;人大常委会是一个“常设”的立法机关,多数人大常委还兼任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委员。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职能定位,决定了它不能和行政与司法职能兼容。宪法前述规定,体现了国家职能科学分配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承担监督国家机关的使命,而兼任必使监督流于形式。按中国现行宪法框架,“一府两院”由同级人大产生并对其负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政府具有监督权;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代行部分补选与罢免等职权。如果人大常委都由国家机关干部兼任,宪法规定的监督机制岂不蜕变为官员自己选自己、自己罢免自己、自己监督自己?
要想让人大常委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就不能给他一顶受制于人的“乌纱帽”。只有当他是一个不依附于行政任免的专职委员或从事独立职业的兼职委员,才有可能有效监督那些和他个人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相关领导。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各级人大。虽然宪法没有明确禁止官员兼任人大代表,但如果兼任成为普遍现象,必然会削弱人大监督的力度。这和英国的“议行合一”逻辑并不矛盾,“议行合一”本意是让议会多数选举产生内阁并监督内阁运行,兼任部长的议员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议员都是没有任何行政或司法职务的专职代表。更关键的是,英国议员产生有严密而严格实施的选举机制保障。
目前,中国各级人大代表中的官员比例普遍过高,通常远高于50%。在这种状态下,身兼数职的人大代表如何能按宪法要求有效监督自己的上级领导?
要从根本上扭转人大监督不力的现象,让人大切实履行宪法规定的职责,必须有效限制人大代表中的官员比例,并杜绝人大常委兼任官员的现象。
最重要的是,必须规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选举。如果人大代表确实是由多数人的选票产生的,人大常委也确实按照规范的选举机制产生,那么人大代表中官员比例过高的现象马上就会自动消失。
【惊天巨震】沈洪溥:日本经济会因强震而崩溃吗?阅读原文

沈洪溥经济学博士日本强震发生之后,关于日本经济的悲观声音进一步放大。似乎2010年末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季调后已达3.9%的事实并未被当做成色足够的成绩,而仅仅是其长期衰退中的小反弹。确实,国家债务、经...全文↓

沈洪溥 经济学博士
日本强震发生之后,关于日本经济的悲观声音进一步放大。似乎2010年末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季调后已达3.9%的事实并未被当做成色足够的成绩,而仅仅是其长期衰退中的小反弹。确实,国家债务、经济损失、核电危机、企业停产等等,每样问题看起来都是对这个岛国足够大的危机,但是,日本经济会因此次打击而崩溃吗?
现在作出这样的回答,恐怕为时尚早。
首先,日本国家债务问题虽由来已久,却未必会是导致经济崩溃的诱因。截至2010年年底,日本国家债务余额达919.1511万亿日元,平均每个日本人负担721.6万日元。按照日本财务省测算,到2011财年末,日本国家负债总额将逼近1000万亿日元大关。但这部分债务构成主要是内债,而非类似欧美国家的外债。回顾历史,自战后日本颁布《财政法》后,该国财政一直奉行平衡原则,至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债务才开始快速增加。原因主要系财政、税制、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问题综合作用,特别在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后,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大幅增加开支更使得国家债务问题恶化。当前,民主党正积极推动税制改革,并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囿于既得利益的财政资金分配格局。只要日本经济能维持顺差,只要持有日本普通国债、地方公债、出资国债、交付国债等的债权人信心稳定,债务问题可以被一点点化解,并不易产生严重问题。
其次,地震的经济损失虽大,但震后经济重建也提供了庞大的建设机遇。现时,在福岛邻近区域的工厂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双重影响,使得在区内的汽车、光学仪器、芯片、电子产品和部分钢铁企业生产停转,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对于日本这个经济高度资本化的发达国家而言,灾后重建将可以提供新的投资领域,并为产业升级、设备重置等提供条件。现实中,为应对震后建设需求以及稳定市场,日本央行已将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以来资产购买的总规模提高到了40万亿日元,财政刺激计划或达10万亿日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因利率长期为零使货币政策无所作为的“流动性陷阱”影响,令更为积极的货币政策成为可能。此外,地震前,日本的通货紧缩风险已在下降,CPI同比负增长正在放缓,震后短期消费和投资需求激增也有助于通胀率复苏,并有助于重启疲软的经济。
最后,核电危机虽可能提升能源成本,日本企业的国内生产停顿虽可能影响盈利,但日本企业长期以来的产业转移努力,将有助于对冲限于国内层面的不利影响。此次受到地震影响的福岛核电站向以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厂著称,按照东京电力方面的说法,在发生严重的核泄漏问题之后,将可能被永久关闭。日本国内也在反思核电能源的发展计划,并可能因部分核电站的停产,影响日本国内短期能源供给。加之利比亚危机与之叠加,国际原油价格正在飞涨,可能会给日本能源替代计划造成不利影响。但是,自上次日元升值以来,日本企业受制于成本压力及为规避贸易壁垒考虑,已有计划安排产能外迁,国内能源吃紧未必会对日本企业经营带来严重威胁。
以索尼公司为例,从1985年开始,该公司即着手产能外迁,不仅用三年时间将海外生产比率提高到40%,而且致力于使海外分公司的研究、生产、流通、核算系统基本独立。至1995年,索尼在日本的彩色电视机产能全部迁出,分散至美、欧、亚三个区域,从此建立了完整的全球分工体系。据估算,现时日本企业海外净资产总额可能早已超过4万亿美元,散布于世界的无数个“小日本”相加,实力或与“大日本”等量齐观,这将对冲日本国内生产下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每逢危机发生之时,我们总倾向于无限地负面想象。对日本这个被正面报道甚少,更多停留在“想象中的异邦”而言,尤其如此。但笔者倾向于相信,只要不再出现更多复杂因素,此次日本地震影响近乎于一个严重的短期事件,并无碍日本经济的复苏乃至日后重振。
【国际热点】王海运:西方国家恐陷入利比亚泥潭阅读原文

王海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中心主任西方国家欲通过‘斩首突击’消灭卡扎菲和他的儿子们,不是太难做到。但是对付被打散的或者从沿海向内地分散转移的忠于卡扎菲的部队和部族民众可能进行的恐怖袭击活动...全文↓

王海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中心主任
西方国家欲通过‘斩首突击’消灭卡扎菲和他的儿子们,不是太难做到。但是对付被打散的或者从沿海向内地分散转移的忠于卡扎菲的部队和部族民众可能进行的恐怖袭击活动,恐怕要困难许多。
19日,法国、美国、英国等西方多国空海军对利比亚发起了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大规模空袭行动。行动中不仅出动了数十架先进战机,而且发射了百余枚巡航导弹,不仅瞄准了利比亚的防空设施,而且击毁了利比亚的多辆装甲战车。西方国家的行动显然远远超出了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关于设置“禁飞区”的授权,开始了一次真正的战争行动。
西方国家打着执行联合国决议的旗号发动对利比亚的战争,表面理由是制止卡扎菲政权对平民的暴力镇压,实际上是多重战略考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首先是维护西方国家在利比亚的战略利益。西方大国历来将北非视为自己的附庸,容不得这些国家违抗其意志、损害其利益。而卡扎菲政权长期以来我行我素,早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尽管近年卡扎菲主动采取了不少靠拢西方的举措,但是西方国家仍然视之为反西方的“刺头”,必欲除之。利比亚动乱发生后,卡扎菲政府对反对派民众的示威采取了坚决的镇压行动,对反叛力量的武装对抗实施了坚决的军事打击,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这正好为西方国家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利的口实。
其次是借利比亚动乱对其进行“民主改造”。美国布什政府制定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因水土不服而告流产,但是却在中东北非播下了“民主”的种子。此次始自突尼斯的骚乱在中东北非国家中迅速蔓延,社会矛盾积聚、民众不满爆发固然是根本性原因,但是西方国家多年来所进行的“民主”渗透无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利比亚动乱发生后,西方国家本来寄希望于反对派力量能够像突尼斯、埃及那样在短时间内取胜,没料到卡扎菲不仅挺住了,而且发起了强有力的反攻。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反对派眼看就要陷入绝境,西方国家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急不可耐地发起了猛烈的空袭行动。
在此次空袭行动中,法国取代美国充当了“急先锋”,看似反常,其实也是许多深层原因使然。法国在北非国家的影响历来强大,谋求势力范围的努力从未停止。法国发起建立以其为核心的“地中海联盟”,目的即在于此。法国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巨大,尤其看中利比亚丰富的油气资源。萨科齐政府已经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临时政府,与卡扎菲政权已经完全“翻脸”。如果卡扎菲彻底击垮反对派,法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必将受到严重损害。这就是萨科齐政府积极推动对利比亚军事打击的重要原因。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法国自视为“民主自由”的旗帜,面对利比亚政府对“民主自由”的践踏不能不“有所作为”,否则就会严重毁损国家的形象。另外,萨科齐还有通过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拉抬日趋低迷的民意支持率的政治考虑。
美国虽然积极参与了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但是给人的印象是并未承担起军事行动的组织协调任务。这显然与其受到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牵制有关。美国还要“照顾”整个大中东局势的变化、确保中东局势发展不会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因而不能像法国那样两眼只盯住利比亚。
在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以强大的多国部队打击落后弱小的利比亚军队,犹如以石压卵,不会多么费力。然而这次战争的发展却很可能令西方国家陷入尴尬。“开打容易,收场难”。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打一场双方力量极不对称的战争。他们可以一波接着一波地对利比亚重要目标实施打击,不会遇到强有力的反击。但是,要让卡扎菲投降缴械恐怕不会那么容易,要使利比亚局势回归稳定更是难上加难。
西方国家握有发达的军事侦察和精确打击手段,欲通过“斩首突击”消灭卡扎菲和他的儿子们,不是太难做到。但是对付被打散的或者从沿海向内地分散转移的忠于卡扎菲的部队和部族民众可能进行的恐怖袭击活动,恐怕要困难许多。低估卡扎菲在利比亚民众中的号召力可能会犯错误,特别是在抗击外部势力军事入侵问题上。西方国家的空袭已经造成利比亚不少平民伤亡,包括妇女儿童。如果伤亡进一步扩大,甚至形成人道主义灾难,谁能保证利比亚甚至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出现更加强烈的反抗?事实上,卡扎菲已经决定打开武器库、武装民众,西方反卡联盟内部也已经出现了分歧。
中东北非动乱不仅增强了这些国家民众的民主意识,而且激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西方能否如愿扶植起对其言听计从的新政权,需要打上问号。利比亚部族、教派矛盾错综复杂,西方扶植的新政权能否摆平各方利益纷争,避免使利比亚陷入伊拉克那样的部族和教派争斗,可能也是问题。如果反对派建立的新政权无力稳定局势,甚至导致冲突不已,西方国家还会坚持不派地面部队吗?如果西方地面部队进入利比亚,即使打着“维持和平”的旗号,也无异于地地道道的军事占领。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将会做出何种反应?
几年前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军事行动进展顺利,萨达姆政权被打垮了,萨达姆被绞死了。但是,伊拉克局势却是“越反越恐”,至今动荡不已。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同样也是如此。西方国家这次就不会在利比亚陷入另一场伊拉克战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