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 电影:新闻话题 2011-3-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7:51:40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卡扎菲大势已去?阅读原文

卡扎菲大势已去?导语: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以来,军事上已经形成了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和多国部队联合攻打政府军的态势,后者空中打击,前者地面进攻。目前战事胶着,还没显示出谁将吃掉谁的态势,但这样的胶着逐渐...全文↓

卡扎菲大势已去?
导语:
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以来,军事上已经形成了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和多国部队联合攻打政府军的态势,后者空中打击,前者地面进攻。目前战事胶着,还没显示出谁将吃掉谁的态势,但这样的胶着逐渐会被打破,因为多国部队的轰炸不停不歇,政府军被打垮只是时间问题。
而政治上,反对派坚持“卡扎菲即使投降也要受到审判”,西方也强调“必须追究那些应对袭击平民事件负责者的责任”。可以说,卡扎菲将下台自不必说,下台后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设计图:卡扎菲形势不妙
2011-03-31 第 1610 期
“弱国强人”引火烧身
卡扎菲政治上有悖西方推行的“普世价值”,与西方有价值观冲突;外交上一贯高擎“反美”大旗,与西方有利益冲突。所以西方有拿掉卡扎菲之心,只是一直受道义和成本的限制。
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
“弱国”让西方打得起
对卡扎菲动武的成本限制,包括人员伤亡和财力损耗两方面的限制。用奥巴马这两天的话说就是:“我们之所以对利比亚采取有限军事行动,主要是考虑到部队和纳税人的风险,像伊拉克那样成千上万的死伤以及上万亿美元的花费我们承受不起”。奥巴马的意思是,美国打不起了。
但是欧洲的几个国家还是跃跃欲试的,他们没有像美国那样有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包袱,联合多个国家及组织行动又可以分摊成本,面对利比亚这样一个人口少底子薄的弱国又不用担心动武的成本太过巨大。所以他们打得起。
“强人”让西方有借口打
卡扎菲作为“强人”,在国内专权,使得他自己在道义上本就矮三分。但是利比亚毕竟长期稳定,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所以西方在道义上对其动武的理由还不够充分。然而利比亚国内一旦出现骚乱,“强人”必然要对反对者出“铁拳”,这样一来西方就可以将其视为人道主义灾难,于是就为动武找到了道义上的借口。
卡扎菲的两个机会
卡扎菲的巨幅宣传画
对西方,仍有道义和成本的制约
战争必然会造成人道主义危机,无论再怎么强调“保护平民”,也难免造成平民伤亡。所以西方以道义为理由动武,却又必然会制造新的道义危机,这一点看看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情况就再清楚不过了。
另外,纵然西方打得起,那也是成本越小越好,没有国家愿意多花钱多死伤军人。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表明,推翻现政权很容易,那基本就是牛刀杀鸡,真正的大损耗在重建的过程中发生。平民伤亡、士兵伤亡、钱财花费,都是更多的出现在政权垮台后的重建中,可谓“破旧”易,“立新”难。所以改造现政权,而不是推倒后另起炉灶,自然是西方也愿意采取的方式。这就给卡扎菲家族“转型”而不是彻底垮台提供了可能,事实上,轰炸刚开始,卡扎菲身边的人就在向美国询问停战的条件;现在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提交的方案是:利比亚政府在两年过渡期后将重新举行大选,但西方国家要保证不会清算卡扎菲家族。
对反对派,有实力的制约
反对派自然是想把卡扎菲拉下马,但是他们未必有这个实力,一旦形成相持状态,那么谋求谈判就成为可能,毕竟退一步比死磕要好。比如苏丹,虽然南部苏丹人(反对派)被苏丹政府欺压得够呛,但是由于他们的实力不足以推翻苏丹政府,而是双方谁也打不过谁,所以最终走上了谈判桌,先后实现过共治(反对派领袖进入苏丹政府任高官)、自治(南苏丹自治),后来干脆分裂(南苏丹独立)。利比亚反对派主要力量来自东部,如果他们和占据西部的卡扎菲相持不下,那么走上苏丹那样一条路也不是没有可能。对卡扎菲来说,也就等于失掉一部分权力或领土,但不至于垮台。
然而两个机会很难出现
利比亚反对派庆祝胜利
西方和反对派互补,让他们各自减少制约
当只有反对派或只有西方时,卡扎菲的上述机会就很有可能出现,然而当反对派和西方同时出现,他们之间会互补。反对派有了西方的军事支持,所以不用怕实力不济。具体来说,如果西方的空中打击不足以摧垮卡扎菲,而西方又不愿派出地面部队的话,反对派将得到武器支持,美、英、法等国都表示愿意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
而西方有了利比亚反对派这样很成气候的新政权班底,也增添了不少“立新”的底气。具体来说,目前反对派已经组成过渡政府,总理由具备深厚西方背景的加布里勒(Mahmoud Jebril)出任,过渡政府已经抛出了投西方所好的自由民主纲领。虽然反对派是由前伊德里斯保皇党、前卡扎菲政权军政警特官员、东部几大部落、自由派、保守派、原教旨主义者、甚至“基地”组织成员组成,这样的“大杂烩”一度让人对反对派心存沮丧,但现在看运转得还不错。
追究卡扎菲责任已写进决议
反对派说要审判卡扎菲,如果反对派获胜而且卡扎菲留在利比亚,那么审判几乎不可避免,那就是萨达姆式的结局。
而“必须追究那些应对袭击平民事件,包括由其控制的部队袭击平民的事件负责者的责任”、“把2011年2月15日以来的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局势问题移交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是写进了联合国第1973号决议的。这就堵死了“西方国家要保证不会清算卡扎菲家族”的可能。卡扎菲必须流亡到一个不受国际刑事法院约束的地区,才可能避免被引渡至国际刑事法庭受审。
结语:设立“禁飞区”、“保护平民”的决议,已经被西方赤裸裸的演化为要推翻卡扎菲政权。在这种局面下,利比亚路在何方,还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卡扎菲走向末路,则是可以明确了。
【今日头条】刘洪波:该如何反思“李刚门” 阅读原文

刘洪波杂文家原题:反思李刚门更应着力缓解社会情绪 3月28日,《河北法制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刊登《“我爸是李刚”是怎样炒起来的》的报道。该文考索了李启铭交通肇事案的舆情发展过程,对“我爸是李刚”的语...全文↓

刘洪波 杂文家
原题:反思李刚门更应着力缓解社会情绪
3月28日,《河北法制报》头版以整版篇幅,刊登《“我爸是李刚”是怎样炒起来的》的报道。该文考索了李启铭交通肇事案的舆情发展过程,对“我爸是李刚”的语境给出了解释,对“李刚有五套房产”、“李刚岳父是副省长”等一时纷纭的说法给出了调查后的否认,不仅澄清了相关事实,而且提出了值得重视的舆论生态问题。
根据报道,李启铭醉驾肇事逃逸被控后,在河北大学值班室对警察说“我爸是李刚”时神情惊慌。这一材料不同于此前广泛传播的说法,在那套说法中,李启铭被拦在校门时扬言“有本事你去告,我爸是李刚”。大众愤激情绪赖以建立的那副“张狂官二代肇事后不可一世”的图像被解构了。
李启铭交通肇事案,确实呈现了社会情绪、网络舆论、媒体传播、社会舆论相互激荡的效应,不实信息的传播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语焉不实的网络传言,到媒体不加证实的袭用放大,再到媒体评论据以论说声讨,形成了一种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上的“正义刺激”,使社会讨论明显偏离了理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说,这场围绕李启铭交通肇事案的社会互动过程百无一是。虚假的信息扩大了公众对案件的情绪反应,但也确实表明了公众关注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关注造成一种公正处理的压力。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公众在不实信息下的情绪反应,也曲折反映了正常渠道下获得真实信息的困难。
媒体对一些传言的直接采用,及对某些采访材料的合目性裁剪,显示了对职业伦理准则的偏离。对此回护,将更显职业精神的沦丧。只是我们仍可分析,媒体何以失去了查证兴趣和客观公正的方向。如果媒体在日常状态下,不能坚持只对事实负责,而须负责于一定的意图,那么查证信息和公正报道,既不会成为媒体的习惯,也不会成为媒体工作的默认项。李启铭案件中的媒体表现,与日常状态下不少被认为可喜的媒体表现,可能是相通的,只不过这一回媒体直接响应了社会情绪,而没有响应“正确”意图。
社会情绪是社会生活的无力者证明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更加博杂,是一切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每一个具体社会场景中作为基本的衬色。李启铭案件中围绕李刚的各种传言,固然无一属实,其中所传达的信息却并非没有社会背景支撑。应该说,官员子弟受到袒护、权力代际传承、官员拥有巨大财富等等,都不是天方夜谭,皆可在生活中随手验证。“富二代”、“官二代”、“警察”、“局长”等关键词之所以具有影响社会情绪的能力,正在于权力与资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具有歪曲公正的力量。
李启铭案件的舆论反思,不能止于规范网络和媒体的传播行为,而应以建立社会信息互动为鹄的。不实传言因合乎社会情绪而到处播扬,而官方调查则受到劈头盖脸的抨击,显示了问题的深重。然而,在此情境下,河北官方后来干脆不作回应,以待事态自行平静,实际走上了“群情汹汹,我自逍遥”的老路。官方信息受到质疑是自然的,而受到劈头盖脸的质疑,则与人们长期难以及时从官方得到真确信息有关。官方应当持续并不厌其烦地在质疑中对社会解释、与社会互动,而不是不再回应。
李启铭案的社会信息互动过程有许多可供思考之处,但如果将思考限定于网民和媒体的话语责任,而非社会信息环境的深层问题,必然造成言路逼仄,而非“负责任的自由”,那就不是现代社会的信息生态了。
【国际观察】打利比亚意在制衡中国、俄罗斯?阅读原文

张胜军北师大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题:别老用阴谋论分析利比亚战事西方国家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以来,各种评论中不乏从地缘政治战略视角乃至全球秩序变革方向的深层解读。然而在笔者看来,没有必要...全文↓

张胜军 北师大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原题:别老用阴谋论分析利比亚战事
西方国家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以来,各种评论中不乏从地缘政治战略视角乃至全球秩序变革方向的深层解读。然而在笔者看来,没有必要过度解读这场战事的战略意义。发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与其说是一场西方蓄意发动的,以推翻卡扎菲政权为直接目标并作为西方控制中东的重要战略环节,不如说是当事各方始料未及的突发性事件。这从当事各方仓促应对的情形中不难看出端倪。迄今为止,美国表现出的战略犹豫和法国的冒失之举,很难让我们得出这是一个西方统一行动的结论。
其实,在利比亚突然爆发的武装冲突颇为纠结。首先,美国与欧洲对于利比亚的战略认识并不一致。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和非洲的北部,既是欧洲南下的必由之路,又是欧盟的近邻。就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战略价值而言,利比亚之于欧洲的重要性明显高于美国。打掉卡扎菲政权,对于欧盟倡议建立的“地中海联盟”无疑意义重大。但在美国人眼中,利比亚并非那种“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它的重要性远不如埃及,甚至赶不上巴林、卡塔尔。这大约就是美国不愿牵头开辟中东“第三战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尽管打掉卡扎菲政权或许有助于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化运动,但实际上,军事干预产生的后果从来都是难以预测和多方面的。国家动乱必然招致外来干涉的事实,反而可能促使中东、北非国家和人民的猛醒。
第三,最令人感到纠结的倒不是利比亚内部的作战双方,而是西方国家和基地组织。迄今基地组织与西方国家共同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事实确实让人纳罕不已。
关于利比亚战事近乎天方夜谭的解读来自西班牙。西班牙《起义报》3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说,一旦控制伊斯兰的世界市场,西方帝国就可以利用伊斯兰地区的市场与其他市场进行谈判,最终从政治和经济上制衡俄罗斯和中国。目前,西方正在发动两场攻势,第一个攻势是在世界舆论面前制造借口,有节制地在突尼斯和埃及内部挑起矛盾,以便制造出多米诺效应和“蔓延”假象,并逐渐渗透到也门、阿尔及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直到最后影响到伊朗,进而继续蔓延至俄罗斯和中国。第二场攻势就是发生在利比亚,通过军事介入支持利比亚的反叛力量,目的不仅是要推翻其领导人,而且还要为其孤立伊朗、占领全部伊斯兰市场的战略扫清障碍。
这种帝国式的宏大解读尽管颇合读者胃口,却不符合简单的逻辑。对于中东这一战略枢纽地区,西方国家已经苦心经营了一个多世纪,迄今仍是陷入僵局。但如果说利比亚就是解开它的钥匙,恐怕鬼都不信。至于利比亚的乱局将会波及俄罗斯和中国的说法,更是一种颠倒的逻辑。如果反过来说,倒是有一点可能性。更何况,这种论断颇有拖俄罗斯和中国下水的嫌疑。无论如何,利比亚战事改变不了它仅是从属于中东动荡的一个短暂插曲。它与其说是西方统治世界意志的回归和宣誓,不如说是跨大西洋联盟统治世界的“暴政”。
然而,这场纠结的战事却给有关国家的外交带来不小的麻烦。尤其因为中国在关于利比亚的两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1970号和1973号)分别投了赞成票和弃权票,从而引起了关于中国外交转身或中国软实力受损的讨论和辩论。但在笔者看来,中国迄今的应对是恰当的。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3月24日在同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所通电话中,阐述了中国对利比亚局势的原则立场。他希望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和平稳定,避免出现武装冲突升级和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原则性、灵活性与与时俱进。但毋庸讳言,中国外交仍要以化解敌意和降低外界的掣肘为目标。发生在利比亚的危机或许短时间内使中国的软实力受到冲击,但是对于这场“关乎权力而不关乎正义”的战事,中国软实力受损的程度微乎其微。更何况,对于一个迫切需要发出不同声音的多元世界而言,中国通过投弃权票表现出立场和态度的差异反而弥足宝贵。
这是一个矛盾和对抗俯拾皆是的时代,这同时是一个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相交织的时代,忽视任何一环都可能犯下致命的错误。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重复,但确实押韵”;马克思则说过更加著名的话,“历史总是在重复自身,一开始是悲剧,尔后则是闹剧”。面对充满戏剧化和纠结的利比亚战事,中国外交需要保持淡定。
【房价之忧】叶檀:地方政府助推房产泡沫崩溃阅读原文

叶檀财经观察员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房地产泡沫膨胀,直至崩溃。 2011年各地方政府公布的房地产调控数据,与以往的房地产涨幅密切相关,最理性的房地产价格与当地GDP与可支配收入挂钩。较为理性的城市如上...全文↓

叶檀 财经观察员
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房地产泡沫膨胀,直至崩溃。
2011年各地方政府公布的房地产调控数据,与以往的房地产涨幅密切相关,最理性的房地产价格与当地GDP与可支配收入挂钩。较为理性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城市,地方政府公布的新建住房价格目标,价格涨幅低于本年度GDP与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上海与深圳是房价上升目标最理性的城市,即便以这样的城市作基准,各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仍然会处于高速发展的通道之中。
以深圳的房地产市场为例。
从纵向比较,深圳房价涨幅似乎将大幅放缓。在深圳市党代会发布关于“2015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9万元”之后,《南方都市报》依据2003—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调查发现,自2003年深圳楼市走出低谷以来的7年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不到13%,但同期房价却上升了162%,后者的上升速度比前者快10倍多。现在,政府首次提出趋势逆转,房价涨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以2003到2009年的数据计,也就意味着深圳的房价增幅远远低于年均23%的数据,在1.86%以下,空间非常狭窄。
市政府不会以长期年均价格作为市场价的基础,如果以近两年的数据计算,深圳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300元,同比2009年的29245元上涨了10.7%,也就意味着深圳房价涨幅不高于10.7%就算完成了目标。只要深圳市大力提升常住人口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价就将保持10%左右的增幅。根据去年5月召开的深圳党代会公布的目标,“到2015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今年的房价政策不变,深圳未来五年的房价都将在10%以上,五年将增长50%,与以往相比,房价没有大幅下降的趋势。
深圳畸形的房价收入比不会好转。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远超国际警戒线,处于15倍的高风险位置,说明深圳房地产或者投资泡沫过大,或者我们彻底低估了深圳富裕阶层的购买能力,这个城市贫富差距十分悬殊。这是恶性通胀预期的当下演绎。
此次地方政府被迫公布房地产价格上涨目标,惟一的好处是让我们认清了现实:房地产调控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独角戏;地方政府希望房地产价格在一定的区间内继续上涨。未来房地产最好的情况,是房地产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匹配,房价收入比不再恶化;最坏的情况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恶化,房价收入比继续偏离正常目标,在房地产资产价格的推动下,中国的贫富差距继续恶化。
按照地方政府的房地产预期,中国经济将在资产泡沫崩溃后陷入日本式的衰退,资产价格不断上升,而实体经济不断衰退。
有人认为只要有投资者在高位接盘,房地产价格就处于理性区间,实在是大错特错。在资本时代,只要有10%拥有数万亿现金的接盘者,就足以支撑高房价,但此时的房价只是资产泡沫的表现,而非刚性需求与消费者需求的内在需求。有人接盘并不是市场的理性反映,想想美国次贷危机的状况吧,在低利率与金融衍生品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可以偏离实体经济大涨特涨,直到美国的金融体系瑞也无法支撑。
如果我们认可贫富差距是理性的,就会认可房地产不存在泡沫这一结论:中央政府何必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市场价格就就明了一切;如果我们认为房地产泡沫加剧了贫富差距,将中国的中产收入阶层逼向了中低收入阶层,那么中央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府适当其时,此时不调,更待何时?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遭遇到地方政府的普遍挑战,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仅国内的既得利益阶层对房地产调控嗤之以鼻,就是国外的大金融机构对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同样模凌两可,瑞银近期报告指出,房地产建设热潮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分别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和城市人口增加。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9.6%。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总户数也从7,600万户增加至2.15亿户。居民收入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也提高了人们对更大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的需求。此外,全国性——尤其在城市中心的——经济和商业活动的扩张也需要更多更好的办公和商务楼。
从草根调研得出的结论,笔者非常明确,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中国中端的制造业将全部覆没,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将被房地产泡沫彻底淹没。面对地方政府的呐喊,中国房地产调控只有前行、前行,再前行。不要被虚假的数字所左右,不要被资本市场的既得利益者所掌控,中国经济要有未来的三十年前景,房地产健康发展是非过不可的大关。
【巨震余波】刘振华:日本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 阅读原文

刘振华金融学博士下表是3.11大地震与日本历史上最大灾害事件的比较。无论从死亡人数、受灾人口,还是经济损失来看,日本3.11大地震都可以归结于前1或前2名最严重的灾害行列。灾害数据来源为EM-D...全文↓

刘振华 金融学博士
下表是3.11大地震与日本历史上最大灾害事件的比较。

无论从死亡人数、受灾人口,还是经济损失来看,日本3.11大地震都可以归结于前1或前2名最严重的灾害行列。
灾害数据来源为EM-DAT,只要满足下述4个条件中的任何1个都可以进入数据库:10或以上人死亡;100或以上人受灾;宣布国家紧急状态;请求国际援助。按照这个标准,日本从1900年至今共记录284个灾害事件,3.11大地震在日本灾害历史上属于最严重的1%行列。
下图是世界历史上极其严重(1%行列)自然灾害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影响。左右竖轴为人均GDP,横轴为日期(年),三角形虚线为假设没有灾害时经济发展趋势,圆形实线为发生自然灾害时经济发展的(模拟)趋势。

Source:Cavallo et al., (2010)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极其严重自然灾害发生10年之后,受灾害国家的人均GDP比受灾害时的人均GDP低10%。如果没有发生自然灾害的话,10年后的人均GDP比现在高18%。从这个意义上,因3.11大地震,日本经济可能陷于长期衰退。
这个模型为跨国家分析(Cross-country analysis)结果,日本作为单独国家的独特特征没有考虑。后面的研究可以加以改进。
最坏情况是:日本经济衰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的资产泡沫破灭,美国房市和经济复苏滞后,几个因素叠加之后可能触发地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大家看法】吴澧: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阅读原文

吴澧学者当今全球化时代,当真是巴西雨林的蝴蝶拍拍翅膀,美国的德克萨斯平原也会刮飓风。利比亚发生民变,卡扎菲还没倒,伦敦政经学院却倒了院长。原来,卡扎菲的二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是毕业于该校的博士...全文↓

吴澧 学者
当今全球化时代,当真是巴西雨林的蝴蝶拍拍翅膀,美国的德克萨斯平原也会刮飓风。利比亚发生民变,卡扎菲还没倒,伦敦政经学院却倒了院长。原来,卡扎菲的 二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是毕业于该校的博士,攻读期间,同时在国内推行改革,为此成立的“卡扎菲基金会”曾给母校捐过钱。民变一起,西方民众和舆论 对利比亚有了新看法。拿卡扎菲的钱,那还了得?院长霍华德·戴维斯只得辞职。
还有人揭发赛义夫论文抄袭。读过其论文的政治学国际名师本杰明·巴伯很不以为然地说:赛义夫论文写的是如何将西方政治文明与阿拉伯传统相结合,他要引用很多思想家的话,如果这也算抄袭,那我带过的六十个博士都抄袭了。只是众口铄金,名师也是跳到黄河洗不清了。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被观察家视作卡扎菲接班人的赛义夫劝说其父转轨,与美国改善关系,避免成为下一个目标。在他的建议下,利比亚宣布放弃发展 核武器。同时,利比亚的经济开始向外国投资开放,中资公司就是从那时开始进入利比亚的。赛义夫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资助两份报纸,允许有限度地批评政府。一 时间,不像他父亲那样穿贝都因游牧人的袍子、而是穿西装的赛义夫,成了新利比亚的象征;也成为本国年青一代的偶像,颇有嫁人要嫁赛义夫的气势。
那位名师巴伯认为,赛义夫当时确实是真心搞改革,拿“卡扎菲基金会”的资助,为利比亚的改革出谋划策,实在无可厚非。他称赛义夫为利比亚的迈克尔·柯里昂 ——电影《教父》的男主角。这个本来不愿混黑道的儿子,却因为父亲被杀,不得不接管家业并成为新的黑手党老大。巴伯觉得,西方现在也可以找赛义夫谈判,他 毕竟比卡扎菲更了解利比亚之外的世界。
这是西方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西方社会内部越来越民主,舆论越来越偏向普通民众。而普通民众论人事,则倾向于选择轮廓分明的道德完人和铁杆民主派。但是,在一个越来越平的地球上,当西方必须与出身其他文明的人打交道时,这一倾向是否足够现实?
利比亚是小国,相对容易处理,如果来往的是大国呢?奥巴马进白宫后,顺应民意,将经济危机的责任堆在华尔街和大企业头上。这种气氛下,对大企业的监管全面 紧收。美国的海外行贿处置法,本来针对的只是受贿者为政府官员的情况。现在司法部作出新解释,将国有企业人员都算作政府官员,这就大大扩展了“海外行贿” 罪的适用范围。有关人员还明确地说:他们现在特别注意与中国的交易,因为如今美国公司交往最多的是中国大型国企。
有律师问权威人士:这样扩大解释后,行贿的标准到底在哪里?权威人士举了个例子。假设某美国公司在外国建了厂房,投产时请当地官员剪采。送他一件印着美国 公司商标的T恤,那肯定没问题。但是,如果这位官员喜欢打高尔夫,你请到美国来打几杆,那就很可疑。这位权威人士的脑筋,似乎还在扩大解释之前。如果剪采 的是位市长,你请他到美国来打球,显然看着像行贿。如果剪采的是合作方国有企业的经理,他很可能来美国从事商务活动。美方经理带他去自己的俱乐部打一场高 尔夫,司法部怎么界定这是行贿还是正常联谊?
一位美国朋友说,这类监管逼得他非常小心。他曾经去报销在中国请客吃饭的账单,财务部门要他把每一位客人的名字和职务都写下来,这样政府查账时比较容易说 清楚。朋友跟中国方面还是打过一点交道,多了个心眼,立即发短信问:行不行?中方客人说不行,朋友只能为报销另想名义。笔者开玩笑,说你自己掏腰包算了。 朋友说:那更不行,一旦打官司,那就不是对着公司而是对着他个人,他得自己掏腰包请律师。
受到新教传统的影响,美国人确实比较简朴。某次去一家跨国公司蹭圣诞晚宴,一年最隆重的一顿饭,一桌十二个人,只放一瓶红葡萄酒,一瓶白葡萄酒。一杯酒干 了四、五次才敢喝一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小说里,那时美国工业生产开始超越欧洲,欧洲大企业家开始来“野蛮”新大陆谈生意,见到美国百万富翁的午 餐就是办公室里一个三明治一杯白水,惊得一顿午饭要吃三小时的法国人半晌无语。小布什甚至将这作派带入白宫,经常请来访国家元首吃这类“工作午餐”。
人人痛恨腐败,个个喜爱民主,但是,当两种文化相遇时,从一种文化看来黑白分明的事;从两边的角度看,却可能混成一片灰色。伦敦政经学院的戴维斯,曾经是 个公认的好校长。他是国际金融专家,还是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顾问。注重“关系”的中国人,会注重吃饭、打球中慢慢炖熟的关系,这种风俗也不是一时 三刻能改变的。西方人或许可以不买利比亚的石油;但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难道美国人还能不跟中国做生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实中的灰色区域也是现实。还是扩大并方便互相接触比较好。而且,地球越来越平,你懒得接触,别人还要接触上来呢。中国即将帮助古巴勘探沿海石油了。美国与古巴是海上近邻,坚持不与古巴接触的旧政策,如何共同防范可能的海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