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一朵玫瑰花二人舞:新闻话题 2011-5-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32:57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专家辟错谣等于过失杀人?阅读原文

专家辟错谣等于过失杀人?导语:近日,意大利7名科学家被检方指控过失杀人罪。原因是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在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的地震前,未能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导致超过300人丧生。如今时...全文↓

专家辟错谣等于过失杀人?
导语:
近日,意大利7名科学家被检方指控过失杀人罪。原因是他们在2009年4月6日发生在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的地震前,未能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导致超过300人丧生。如今时隔两年,可谓是“秋后算账”。
“洋专家”倒霉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很快便转变为民众对中国“专家”讨伐的依据。被各路“专家”们折磨久矣的民众,纷纷呼吁要同国际接轨,要对国内“乱辟谣”的“专家”进行惩罚。
“专家”果真该承受如此之重乎?
意大利地球物理所所长为被控7人之一
2011-05-30 第 1679 期
今日话题
“过失杀人”的指控太荒谬
“民科”预测中意大利地震了吗?
“瞎辟谣”之说值得商榷
发生在意大利的这起“过失杀人”案还没开始诉讼,中国的一些评论家已经为意大利科学家们的行为定了性——“在公众面前不假思索、不负责任地大放厥词”;“不管最后判决结果是什么,它至少表明,这种不负责任地辟谣,它的危害性,有时甚至比谣言更可怕。”
然而,仔细审视事件的全程,专家们“不负责任地辟谣”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按检方的说法,拉奎拉地区的民众早在地震发生前6个月就感受到了地面的轻微震动,这让当地居民感到紧张不安。但是所谓“小震闹、大震到”不过是以前流行的错误说法,其科学性早被主流科学界否定。就拿意大利这次地震来说,“小震闹”大多发生在拉奎拉南部约50公里外一个名叫苏尔莫纳的小城附近,与主震所在并非一个地方。
被许多人用来佐证科学家无能而失职的,是一位“业余科学家”在这次地震预测上的“惊人表现”。在地震来临的前一周,一位叫朱利亚尼的与地震研究不相干的技术员通过对氡气的观察,告诉苏尔莫纳市长6到24小时内将发生地震。苏尔莫纳一些居民一度撤离。然而,在一周后地震袭击拉奎拉时,他们已经返回苏尔莫纳。还好地震也几乎没有给苏尔莫纳造成什么损失。
科学家们只不过指出“临震预报不现实”这个目前的科学定论
地震预测,是地球科学界的老大难问题。世界各国曾在最近几十年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资源来研究地震预测。然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种预测地震的方法,能够达到“发布地震预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精度,以往着重对待分析的前兆例如动物行为异常、氡气测量等方法,都被证明是不可靠的。
而随着研究的前进,越来越多的地震学家意识到,想要对地震进行预测是不现实的,尤其是短期和临震预测,根本没有可靠的、经得起重复验证的预测手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地震学者的研究的重点改为研究地震机理,和地震灾害的评估,期待这些研究对抵御中长期的地震有所帮助。
所以,当科学家们被问起对拉奎拉地区震前征兆的看法时,他们回答在这个地震多发地区发生这种情形并非不正常,以及强调无法进行临震预测,是没有什么不妥的。
“过失杀人”指控更可有能是安抚民众
要说科学家们犯下了什么错误,那就是其中一位科学家在接受电视采访时顺着主持人的话说“居民可以呆在家里享用红酒”。为什么这样说是错误的呢?因为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除了不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地区可以断定不会发生地震外,其它的地区发生地震都是有可能的,只不过概率有大有小,这位科学家的“喝红酒论”等于把小概率的事件说成是肯定不会发生。然而,在电视采访后,其他几位科学家澄清了,他的采访发言并不符合会议结论。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归罪于科学家们显然是不合适的。
而由于蒙上了“不白之冤”,此案件在学术界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学界人士表示对指控异常震惊。在起诉准备过程中,意大利国家地理物理和火山研究所给意大利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抗议起诉毫无根据。公开信发布后短短三个星期内,就有来自全世界的5165名科研工作者联合署名表示支持。足见外国科学共同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虽然意大利检察方仍然指控这几位科学家的行为属于“过失杀人”,但鉴于科学界对指控的严肃态度,罪名最终成立的可能性应该很小。据分析,这次指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安抚受灾民众的民心。
中国许多论者则认为,这次指控反映了“专家乱说话,也会构成犯罪”“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专家或公众人物概莫能外”。相比起国内各种随意放炮却不会被追究的“专家”。无疑有警醒作用。
然而,若因这种风险让真正有水平的专家在在关键时候三缄其口,以致让谣言满天飞,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辟谣难做,但辟谣仍然是必须的
中国尴尬的“震情信息保密”
地震辟谣难点何在?
“里氏震级”的发明人里克特曾经讲过一段名言:“记者和一般公众冲向任何有关地震预测的建议,就像猪冲向满槽的猪食……地震预测为业余人士、狂人和欺世盗名的骗子提供了一个狩猎乐土。”
正是由于地震预测在正规学界被认为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在“业余人士”、“狂人”和“骗子”那里,地震预测成为了他们成名、发财、装神弄鬼的“利器”。而记者和一般公众们因为对震情信息的热切需要,往往与欺世盗名者一拍即合,因为这些人能够说得神乎其神,往往说出具体的地震时间、地点(或者是地震后经过“解释”被认为是预测中地震),说错了大不了这次没人搭理,而说中一次则会暴得大名。
相比之下,正规地震学者想要辟谣,只能用含糊其辞的说法,因为地震“不可预测”嘛,那么什么结果都可能有,又如何反驳民间的“猜想”呢?万一“辟谣”辟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会如这次意大利专家那样千夫所指。而如果只能含糊其辞的辟谣,不仅媒体不会搭理(甚至歪曲你的愿意),一般公众更难有那个耐心去理解。
地震辟谣在中国尤其难
在中国,比起其他国家的地震辟谣,难度要更大。原因在于,“地震预测”在我国仍然被认为是可行的。“地震预测”不仅是各级地震局的任务,而且各级地震局还有进行地震预测分支机构。而自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被误打误撞预测成功之后,地震能够通过“群策群防”成功预测的信念从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在宣传上,也声称三十多年来一共有过20余次成功的临震预测(实际上这些所谓成功预测在时间、空间上的精度都是有很大问题的)。而即便发生了唐山、汶川这样的大悲剧,也只让国人认为这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对此,在《脸厚可以预测地震》《地震局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两个专题中,有更深入的论述。
不辟谣或辟谣不利会引发什么结果?
著名学者卡普费雷曾在《谣言》一书中分析了谣言传播的三个特点:1、“并非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等私人媒介的方式进行传递”;2、“这个信息必须是人们在等待之中的,他满足人们或是盼望或是恐惧的心理,或符合人们多多少少已意识到的预感”;3、“这个信息对群体来说必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会带来直接重大后果的。”
毫无疑问,地震谣言的传播,是完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而在现代通信条件下,谣言散播的威力之大想必读者们都见识过。例如今年初的山西地震谣言,就曾让山西多个城市成千上万的人睡不好觉。而在意大利,或许因为09年那次地震辟谣“失败”,今年5月又有多达2成的罗马人相信已故地震学家数十年前对大地震的预测而欲当日逃离罗马。而今日,台湾“王老师”对“14级大地震”也搅得满城风雨。另外,今年3月内地发生的抢盐风潮,与地震谣言也是属于同样性质的。
这些虚假的地震预报引起的社会恐慌,并不亚于真正的地震。世界各国都会对这种引发恐慌的谣言制造者进行惩罚,例如“王老师”就已经被台湾警方逮捕。
一说起专家就归为“砖家”并非应该的态度
媒体的报道往往专业性不足
中国有的地震专家确实不靠谱
有论者调侃“像专家被起诉这样的事,在我们身边基本不会出现,因为在咱这儿,专家都快成‘砖家’了。”。“专家”声誉不佳,确实已成为我国的一大问题。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专家”们本身素质不够造成的。例如汶川大地震前一位叫洪时中的教授就在采访中说“都江堰和成都绝对不会出现7.8级以上的大地震”,前面说到地震辟谣确实难,但因为难就采用这种绝对化的陈述,一旦不幸出现意外则公信力全部破产。以后谁还信你?
再一个,由于地震局地震预测系统的存在,很多从业学者又必须做这种国际上公认做不了的“活”,以致于专业人员往往用跟“民科”类似的眼光来辟谣地震预测,这种专业人士当然也是不靠谱的。
更大的问题在于,不管是国家还是科学家自身,对于“砖家”们的种种“不靠谱”基本处于放任状态,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整个学界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国外科学家对科学共同体名誉和公信力的维护就值得称赞,本次数千科学家维护被指控的同僚就是明证。
媒体的报道对谣言推波助澜
另外,媒体在进行科学报道时素养不高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即便是靠谱的专家,说出来的话被“不靠谱”的媒体歪曲后,“好辟谣”也成了“瞎辟谣”。例如,在青海玉树地震之前,曾有一篇题为《中国地震局:我国大陆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报道,但细看报道全文,可知“暂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种绝对化的说法应属记者杜撰。
在这次意大利地震中,意大利媒体的表现也不敢恭维,以致一些科学家几乎想抹去一些数据库里的数据免得让媒体做出不合实际的错误解读。
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判断力,不要把“真专家”错当“砖家”
去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39.5%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仅有6.5%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
仅有6.5%的人对专家表示信赖,这无疑折射出专家公信力的堕落。然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众在经历多次被“砖家”打击后,习惯性不相信“专家”的意见。这种做法无疑是有问题的,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在“砖家”中分辨出真“专家”,在危机时刻不仅对自己有利,止谣辟谣,对整个社会也是有利的。
结语:“专家”不一定都是“砖家”,取决于你是否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今日头条】熊丙奇:一场与省长共进午餐的表演阅读原文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原题:大学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里 5月19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前往河北工业大学调研,并与学生共进午餐。事后,一位自称与省长共餐的学生,写文章称被安排在食堂特定区域等省长吃...全文↓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原题:大学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里
5月19日,河北省省长陈全国前往河北工业大学调研,并与学生共进午餐。事后,一位自称与省长共餐的学生,写文章称被安排在食堂特定区域等省长吃饭,且当天食堂菜品比平时好,价格却更低。27日,该校多名学生予以证实。学校宣传部否认故意安排一说。(《新京报》5月28日)
与省长共餐,事先要集体接受培训;提前集合在食堂等候;其他学生清场;然后省长到达,大家装着是偶遇的样子,领导做亲切状嘘寒问暖。这样的情景说出来很有喜感———这哪里是考察,分明就是演戏。
但是,在上级领导来听课,课堂都要事先“埋桩”让学生提问演戏的时代,以及经历过上一轮的“教学评估实战”之后———这次评估中,有的学校将学生安排成“提问组”、“情报组”、“调查组”,担起课堂积极提问、校园随机回答问题以及收集专家评估情况各种“重任”——— 一省之长(以及更大的官)到大学考察,上述情景发生在大学校园,实在太正常不过了。河北工业大学宣传部的断然否认当然可以理解,如果承认,这不是招认欺骗领导吗?不是把领导的考察意义大为降低吗?
有很多网友认为这根本不是新闻。领导没有一众随行人员,事先不给学校打招呼,真正随意走进大学食堂,看菜价,和学生一起吃饭,这样的考察才是来真的,提前打招呼,一大队人马跟在身后,食堂师傅一看就说省长好,领导们自己也该怀疑这一考察有啥意义。至于说学校,有多少有勇气接受“原生态”考察?万一砸锅,头顶上的乌纱就可能不保。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中,真正原生态接受评估的大学只有一两家,其中一家就是朱清时先生当时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
培训学生怎样和领导共餐确实不是新闻。但这事件被学生说出来,在笔者看来,却是一大新闻。要知道,这类事件在大学里确实不少,这样说出来的却不多,属于“只做千万不能说型”。学校领导肯定对此很恼火,认为是这些学生惹是生非,也可能会找相关老师问责——— 这些学生是怎么挑的,是怎么教育的,怎么能把这个写出来、贴出去?
挑出来接受培训的学生,这么不配合地把事情过程说出来,这让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当今大学在权力面前的迷失和堕落,也有大学未来发展的希望。有人说,这些学生应该在领导视察时就揭穿学校的把戏,告诉省长,自己是被安排来和他就餐的,怎样回答问题都演习过,学校食堂的饭菜昨天还很贵,今天价格就降低了等等,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学生们还不至于胆大到这种地步。他们能在事后把这一过程写出来,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我相信,假以时日,这样的场景绝对会在大学校园发生,而且,可能会被微博直播,好戏才刚刚上演。
这告诉做权力奴婢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他们的行为其实被学生不齿;而且,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天衣无缝,不留痕迹的,而是会被记录下来,迟早会被曝光的。学校下次如果再有这样的考虑,当“小心谨慎”。当然,学校完全有可能变本加厉,更严厉地管教学生,甚至对学生“穿小鞋”,但已经萌芽的权利意识,是难以遏止的。
最近有学生针对大学改革遭遇阻力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让我深为感动,他说,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不在政府官员,也不在于个别教育家,而在学生。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热点争议】杨支柱:市民推城管局长坠楼案仍疑点重重阅读原文

杨支柱知名学者据《江淮晨报》5月27日报道,2011年5月12日,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尹良光死刑,缓期执行,赔偿被害者吴建国家人各项损失30万元。报道还说,“在将吴建国推下楼后,尹良光...全文↓

杨支柱 知名学者
据《江淮晨报》5月27日报道,2011年5月12日,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尹良光死刑,缓期执行,赔偿被害者吴建国家人各项损失30万元。报道还说,“在将吴建国推下楼后,尹良光又企图将田家庵区行政执法局副局长余福民推下楼,被在场的执法人员当场制服。”
2010年9月8日和9月9日许多报纸都曾报道过此案,内容相同:9月7日下午4时左右,淮南市田家庵区城管局20多人对一处“违章建筑”进行强拆时,负责现场指挥的局长吴建国被经说服教育不再阻止强拆的房东尹某某突然推下二楼,不治身亡。“除了确定吴局长经抢救无效身亡外,还有一名重伤人员也同时被送往医院。据医生介绍,这名伤者正在ICU重症病房接受治疗,身份尚未确定。”其中9月9日还有媒体提到尹良光是从外面喝酒回来。没有任何一篇报道提到现场还有其他人。
因此我在《拆不完的“违章建筑”说明了什么?》(2010年9月11日,新快报)一文中对上述显然来自“通稿”的报道进行了质疑:
“除了确定吴局长经抢救无效身亡外,还有一名重伤人员也同时被送往医院。据医生介绍,这名伤者正在ICU重症病房接受治疗,身份尚未确定。”既然如此,何以认定凶手就是“经过说服教育”已经停止阻止强拆的户主尹某?这名重伤者跟吴局长同归于尽的可能性岂不更大?当然也可能是重伤者跟吴局长发生冲突并被吴局长推下,户主尹某激愤之下再将吴局长推下。户主尹某即使承认是自己推的,也很可能是为了掩护重伤者而撒谎。
我这么推测,当然是考虑到城管是穿制服的“威武之师”,不至于连折二人而无还手之力,更不至于二十多人的强拆队伍就因户主尹某这一推而作鸟兽散,连少了个人都不知道。
我在文章中也提到改造自己的财产不同于犯罪行为或直接加害于他人人身、财产的违法行为,违章建筑依法并不是必须拆除,即使必须强制拆除的也需要遵循法定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由城管局长带队走街串巷现场强拆在程序上并不合法。
其实当时还有一些可疑的地方:
尹良光既已将一层酒店租给他人,二层应无空着之理,是否为酒店承租人的住宅?城管执法队去拆第三层的违章建筑从照片上看似乎必经二层房屋,是否未经允许而强入民宅?
二十多人去强拆,为什么只有局长跟一个喝醉酒的房东在一起?局长撇开他人而跟房东单独留在二楼楼顶符合情理吗?房东想勾兑很自然,但局长为什么愿意单独跟他在一起?
下午4时左右街上行人不会少,这个时候强拆临街三层的违章建筑严重威胁路人安全,有没有设置路障?如果既没有设置路障,也没有专家在现场指挥定向拆除,简直就是草菅人命。
2010年12月16日《扬子晚报》报道,尹良光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提起公诉。该报道改变了尹良光经说服教育不再阻止拆违的说法,而称“房东尹良光先在楼下阻挠拆违未果,又跟随吴建国到三楼试图继续阻止拆违”,这样就赋予了尹良光以阻止不成时恼羞成怒杀人的动机。但是这样一来,尹良光同意拆除违章建筑的理由便不再存在,强拆因欠缺法定程序就可能沦为侵权,尹良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另外,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吴局长和尹良光单独在二楼楼顶。
也是在这一报道中,首次出现了“尹良光将吴建国推下楼,又企图将余福民副局长也推下去,被在场的行政执法人员当场制服”的说法。既然当时有许多人在现场,为什么最初的报道都没有提及?但是这一可疑说法传递给我一个重要信息:“在ICU重症病房接受治疗”的受伤者可以肯定不是城管!那么他是谁呢?
这则报道还说,“目前此案已进入审判阶段,被告人对饱受精神摧残的被害人吴建国家属无任何表示歉意的行为,并且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悔罪表现。”
2011年1月15日《合肥晚报》报道(题为《城管局长拆迁坠楼案昨开庭》),14日法院开庭审理城管局长拆迁坠楼案,被告尹良光否认指控,称他给吴建国局长敬烟请求“少拆点”,但吴没有接烟,自己掉下去了。对于自己在公安机关供述的“推下去”,辩称“一直晕乎乎,直到10月19日中午才清醒过来”。
这则报道让人感到十分奇怪:醒酒需要12天时间吗?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晕乎乎”的?有没有人给他下药?没有辩护律师及时介入,这种“被吃药”或“被逼供”的怀疑就会永远存在,尤其是在警方公信力不足的背景下。此外,有没有可能因为满身酒气的尹良光勉强敬烟而使处于楼顶边缘正在拆墙的吴局长躲闪之下不幸坠落?
拖了四个月,一审法院终于宣判了。死者身为局长,并且检方还起诉了被告故意杀害另一副局长未遂,而被告又态度恶劣不道歉、不悔罪,这样一个案件似乎没有不判死刑立即执行的道理。我猜,是法官无法说服自己,无法排除对可能存在防卫过当或意外事故的合理怀疑。毕竟,死刑立即执行是永远无法纠正的。
然而我更关心的是,那位当时几乎所有媒体都报道说“在ICU重症病房接受治疗”的受伤者是谁?他是房东尹良光的亲属或酒店承租人吗?他活下来了吗?他看见或经历了什么?然而始终没有人帮我解开这个心结。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大家说法】梁发芾:清代八旗子弟的“保障房”阅读原文

梁发芾财税史学者中国历史上的皇朝,对于老百姓从来没有什么住房保障制度,但对于皇亲国戚,倒是有优厚的保障房制度,如清朝不但对天潢贵胄皇亲国戚有福利房,而且对于整个八旗都解决住房问题,住房保障的面相当的...全文↓

梁发芾 财税史学者
中国历史上的皇朝,对于老百姓从来没有什么住房保障制度,但对于皇亲国戚,倒是有优厚的保障房制度,如清朝不但对天潢贵胄皇亲国戚有福利房,而且对于整个八旗都解决住房问题,住房保障的面相当的大。
有学者统计,满清征服北京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都进入北京,拱卫皇室,八旗军队近17万人,加上家眷,大概在60万人左右。虽然有些军队驻防外地,但到顺治初年,北京内城八旗兵丁仍有8万人,加上家属至少有40万人。八旗人丁除了当兵当官,无需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被朝廷恩养起来,完全成为寄生虫。国家负责所有八旗官兵的俸米、俸银、房屋和土地。清初,八旗官兵生活费用的开支就占了政府总支出的一半。那么,他们的住房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起初,满清征服者用暴力强制圈占民地民房,规定原来世世代代居住在内城的汉族官员、商贩和平民,除投充旗下外,全部搬出内城,将抢来的房子供征服者居住。当然,皇朝也要装出一副给予被抢劫的房主予以补偿的慈悲样子,如顺治皇帝就发诏说,“户工二部详察房屋间数,每间给银4两”。这个补偿标准是非常低的,因为几乎在同时出台(顺治5年)的屋价则例规定,头等房每间价格120两,二等100两,五等房每间也要40两,而最差的末等房也要20两,四年后又改提为末等房每间30两。抢占一间住房,补偿4两银子,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偿而已,哪怕被抢者的房子属于最差的末等,补偿额也不到原值的20%,而这些钱能不能真正交给被抢劫的原房主,那也是很有疑问的。
经过这样的强抢拆迁,北京内城的老住户几乎全部迁到城外,内城成为征服者的天下,形成了满汉分城的格局。城中原来明朝功臣贵戚的深宅大院,都归了满清的王公大臣,而旗下的官员,则按照品级分配住房,一品官分房20间,二品官15间,依次递减,最低的八品官也有3间房子。抢劫就成为保障房的第一个来源。
由于八旗子弟数目庞大,而且人口不断繁衍,政府的保障房总是不敷需要。康熙皇帝曾经要求占有四五十间房子的八旗官员,分拨出一间给没有住房的民族兄弟。可想而知,没有人会理会这样的号召。碰了一鼻子灰的康熙皇帝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还自问自答地说:“京师城内,大臣庶官富家,每造房舍,辄兼数十贫人之产,是以地渐狭隘。若夫敛取房舍以给无者,譬如剜肉补疮,何益之有?”
皇帝既然无力均贫富,就只有增加存量,建造更多的住房。1695年的时候,康熙皇帝进行了一次旗人的住房调查,发现有7000多人没有房子住,于是下令“与城之外,按各旗方位,每旗各造屋2000间”,2000间住房需要的费用大概是30余万两,皇帝认为,这相当于是建了一个大宫室。这样,八个旗就共建房16000间。
除了由政府无偿建造分配外,政府还提供地皮,提供货币,让他们自行建造。这种方法尤其用于前来归附的人员。对于归附的兵丁,政府按照一人一间的标准分配住房,但不是实物分房,而是给予货币补贴,即按照一间房30两银子的标准(后来又降为20两),分发货币,让他们在政府无偿提供的地皮上盖房子。随着人口的日益膨胀,政府完全包揽八旗的住房看来是行不通了,于是,政府出售公房,八旗按揭买房的办法也想出了。
1733年,政府出台“现银任买官房”和“指扣俸饷任买官房”两种办法。现银买房,是允许八旗人员拿现钱购买政府的官房,当然,价格一定是很低廉的,掏钱买到的官房立即就拥有产权,成为私房,可以交易。而“指扣俸饷任买官房”,是允许八旗官兵以俸禄和薪饷做抵押,向政府购买官房,先交纳一定的首付款,剩下的从薪饷俸禄中逐年扣除。所欠款项扣除完毕后,官房就属于个人,可以随意翻修,也可以和其他私房一样出售买卖。这些官房因为地皮是无偿的,价格一定也是非常优惠的。对于这种官房,政府也有限制,比如不许倒卖谋利,一人不能多买,尤其限制拥有丰厚俸禄的高官多买,这当然是为了保障中低层旗人的利益而设定的。但是,这些规定是不是真正挡住了达官贵人以低价购买官房谋利的行为,不得而知。以今天的现实推测,谁能相信高官厚禄者能不低价买官房而取利者?
满清政府用国家的地皮和财政的银钱,为一个庞大的统治集团提供了廉价的住房,有学者认为这种保障房政策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这种保障完全是对被统治者的剥夺,它极不公平,无足师法,哪有什么成功可言!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世袭之祸】五岳散人:血统论回潮是危险信号阅读原文

五岳散人资深网络评论人士日前,有网帖曝光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吸纳领导亲属60多人,还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情况。新华社记者赴当地采访发现,虽然温州市人事局、温州公管处相关负责人针对网曝“...全文↓

五岳散人 资深网络评论人士
日前,有网帖曝光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9年来吸纳领导亲属60多人,还存在“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情况。新华社记者赴当地采访发现,虽然温州市人事局、温州公管处相关负责人针对网曝“世袭招聘”一事予以否认,声称“自2007年7月以来的公开招聘都是逢进必考,合法合规的,公管处没有参与招聘,都是由温州人事局统一组织”。但在记者追问之下,温州公管处政工科科长林光夫不得不承认,被明确曝光的36人中,有15人的确是温州交通系统领导直系亲属。而这15人中,有7人确实来自从2007年公开招聘起所招收的26人中。
更有趣的,是一位公管处前任领导女儿的“萝卜招聘”,即设置入聘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女性、1982年5月1日后出生、有驾照等”。按说这条件也不算多么苛刻,生日年月有点儿意思,毕竟也是权限之中的事。往下就更有意思:这个公管处并无与旅游管理相关的职位,而且整个公管处不用出外勤,对是不是有驾照应该没有要求。
根据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招聘制度,公管处并无资格直接招聘哪怕是事业岗位的人员,而是应上报人员要求,经上级审核之后通过人事部门统一招聘、考试才是。照理说这就是某种监督与制衡机制,让开后门的人进不来。但实际上是如何实行的?温州——或更多地方——用的是这种方式:招聘条件是由温州公管处拟定,经温州交通局审核,最后由温州人事局审批。只要有个稍微合理的理由,这些所谓的制衡与监督就都成了摆设,“萝卜招聘”也就是走一个流程而已。
这种制度漏洞其实已不能算漏洞。从制度设计角度说,私招乱聘的情况已被尽力防范。这种制度设计之所以失效,是因为没有任何制度可以堵塞整体范围的关系网。如您所知,所有环节要是都出了毛病,设计得再良好的制度也不过是光明正大走过场。而这么做的机构,完全可以凭借这种制度为自己辩护。原本分权制衡的设计,最终变成相互卸责的工具。
这种状况为什么会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是,哪怕违反相关条例,代价也相当低廉。关于这种官场世袭制的报道,这两年并不少见,最后不了了之的占绝大多数,最多有几个不甚合格的“官二代”下岗,而其长辈依然稳坐钓鱼台。我们大概可以合理推断,他们再次上岗也不是难事。
这种被称为“官二代接班”的现象,在温州这个地方倒是有了另外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一些领导在单位干了几十年,让子女进来是人之常情。不设这些条件她不一定能考上,设了自然把很多优秀大学生排除了。”这是某种投桃报李的做法,与当年功臣子弟有个世袭爵位的意思差不多,仿佛这些领导这么些年没有领过工资。而现代社会,所有社会资源与公务职位都是公共性的。温州这种拿着公共资源报答领导的理由,居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友邦是不是惊诧不太知道,倒很令本邦人士惊诧莫名。
除“报答论”外,有句话可能更说明问题。对领导直系亲属参与招聘,温州公路管理处的官员解释:“这个不能说明问题,他们从小在父母耳濡目染下,立志报考交通系统,所以考上的人比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大概就是血统论的另一个变种。没想到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的近亲还在繁殖,且成为可以公开说出的理由。
从不断发生的这种现象来看,很多学者担心的社会阶层板结的情况正在发生,无论“官二代”也好,“富二代”也罢,都在使自己的阶层对其他社会人士关上大门。财富传承还有可能改换方向,但权力传承由于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板结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想要打破必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而温州相关官员的解释,使得这个信号的危险系数更为放大了。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国际视角】乔新生:“中国是孤独者” 源自冷战思维阅读原文

乔新生知名学者近日,中美两国举行了首次战略安全对话,两军高层人士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都有助于促进中美两军相互了解,消除双方在战略安全方面的误解。然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却发表文章宣称,“中国仍然...全文↓

乔新生 知名学者
近日,中美两国举行了首次战略安全对话,两军高层人士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都有助于促进中美两军相互了解,消除双方在战略安全方面的误解。然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却发表文章宣称,“中国仍然是亚洲一个战略上的孤独者”,从中美战略安全磋商的主要议题来看,并没有解除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包围,“中国的战略地位甚至比不上上个世纪好”。
坦率地说,这种诞生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哲学并没有多少新意。在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下,要么加入北约,要么加入华约,否则在世界就没有立足之地。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不结盟口号,实际上是另一种生存哲学,其目的是通过保持中立,建立一个独立于两大军事集团的政治组织,共同维护组织成员的利益。但事实证明,无论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还是不结盟运动的加入者,最终都倒入两大军事集团,要么成为他们的组织成员,要么争取得到他们的保护伞。
在不是敌人就是朋友的二元思维定式下,所谓军事同盟实际上就是通过组建军事集团集体壮胆。二战之后,建立在军事集团上的冷战平衡,的确有助于中小国家生存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选择了不与任何霸权国家保持结盟关系的道路。这种真正的不结盟主义,使得中国最终成为真正的经济和政治大国,彻底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正因为如此,中国才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此,近些年来,一些军事专家和外交学者反复渲染中国的国际处境,认为某个霸权国家在中国的周围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包围圈,中国处在一个非常恐怖的危险状态。
这是典型的庸人自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全面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过去,美国在亚太地区制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始终没有停止,人们也在担心,美国会不会变本加厉,在中国的周边继续制造麻烦?答案是肯定的。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要保持主动权,在第一时间给予迎头痛击,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对话平台,加强信息沟通,避免事态扩大,既不能采取一味忍让的态度,也不能放弃自己的话语权,让美国在国际社会渲染“中国威胁论”。
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大个子”之间的关系。美国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不会被美国的小动作所困扰,也不会对美国采取的局部军事行动坐视不理。只要在局部冲突中美国得不到好处,那么中国军方就能很好地捍卫国家利益。所谓的军事包围圈,只不过是少数人头脑中产生的错觉而已。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