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夜郎谷在那个位置:“检”通“捡”吗?--一叶飘然烟雨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0:48:15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对主观主义者不懂历史的批评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检来的。”教材审编者对其中的“检”字作了注解,认为:[检]这里通“捡”(第五页注释①,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6月第2版,1998年6月第3次印刷)。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化著作选读(上册)》(1995年12月第一版,1997年第2次印刷)沿用了这一说法(见该书第5页),笔者认为此注解失当。理由如下:
一、从一般常识看,毛泽东同志有着渊博的古汉语知识,用错该字(说此处“通假”,实际是说写成别字了)的可能性不大;即使错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学问精深的专家不会轻易放过,要么改了,要么会作出注解。但就笔者查过的几种《毛泽东选集》看,无论新旧版本,都写着“检”字,也没有进行解释。说它是通假字,缺乏依据。
二、从词语意义看,《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解释为:检:①查:检验、检阅、体检、检字表。②约束,检点:行为不检、言语失检。③同“捡”。④姓。而“捡”为:拾取。捡柴、捡了东西要送交招领处。可见,“检”通“捡”时应作“拾取”解。《辞海(缩印本)》(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在解释“捡”时说:①同“拣”,拾取。②通“检”,约束。从两本权威词典的释义和所举例子看,不可能作“约束”解。但作“拾取”也不合理,因为“捡”的对象应是具体的物。物件被“捡”,则从某一位置到了另一位置,原处不复存在。“从外国故纸堆里零星地检出来”后,原处的“希腊和外国故事”会消失吗?显然不会。可见,说“检”通“捡”,道理不通。
三、其实,“检”用“查”的义项好。《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检”时词条中有“检查”条,其中义项②为:翻检查考(书籍、文件等)。鲁迅《〈三闲集〉序言》中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用的就是这一义项。据此例子,此处可以理解为:从外国的旧图书、旧资料中查检到后摘抄、记诵下来。我认为更合乎作者原意。
由此可见,“检”字使用十分准确,并无疑义,它生动而深刻地讽刺了主观主义者不仅不了解中国历史,而且对外国历史也是仅知皮毛,一鳞半爪。吓唬人的“故事”(不是真学问)是从各处抄来的(“故事”一词用得妙,它能“捡”吗?),真是“可怜得很”呀!